關於Tetsu Kasuya的四六沖法

mechtec wrote:
嘿嘿...砸魚兄,...(恕刪)

其實我用Forte BG和Guatemala,
除了Matt Perger的細粉沖法以外,都不太能感受到粗細對流速的影響
(或許是有少許變化,只是我沒注意到)
尤其是V60 02濾杯,流速實在是非常快,因此我沒有在看流速,只專心在自己的注水速度
之前都是使用不斷水沖法,也沒有改變注水速度,悶蒸後就這樣一注到底
我只改變粗細度與總注水量來達到我對量與味道的要求
萃取率則沒有要求,因為要看豆子,我只設法把萃取率盡可能拉高又不過萃
先前買的豆子無法承受太高的萃取率,所以我是用28g粉,總注水400g
用V60 02濾杯,磨的比一般細,含悶蒸大概只花1分10秒就注水完畢,水面高度只到約7分滿

我對SLAYER的看法,它是用流量來控制升壓的速度
流量小,升壓的速度就慢,目的是以緩慢的升壓,讓水逐步滲入粉餅裡
避免在水還沒滲入粉餅時,粉餅上面的壓力就給的太快,造成粉餅的密度過大
所以它其實還是在控制壓力(控制壓力上升的速度),只是以控制流量的方式來達成
畢竟從鍋爐到粉餅的空間必需全部灌滿水,壓力才會上升
所以只有pre-brew的初期空間還沒灌滿水,這時候粉餅接收到的水量才是有限的
當壓力上升時,代表粉餅上已經滿滿的都是水,並不會因為限制流量而減少對粉餅供應的水量

我用Rossa PG,粉餅上也是滿滿的都是水
以氣瓶釋放的空氣量來控制壓力上升的速度,達到的效果是相同的
如果你有篩過細粉(假設細粉篩得非常乾淨,因為一般人篩細粉用網孔很大的,其實都篩不乾淨)
你會發現味道乾淨到非常的水
不是粗粉不會萃取,而是在萃取部分貢獻不多
其實多的是細粉
所以,我說看手沖的角度,其實要看細粉
(細粉的量與範圍,決定了磨豆機的價值與風味走向)
而粗粉,其實建構的是流量控制,或進一步說:決定細粉要萃取到什麼程度
想看看,就像土石流,裡面有大石頭、小石頭、砂、甚至泥
同樣泥沙量
大石頭多,空隙大,水一下子就流掉
小石頭多,空隙小,水就比較會積
如果水流大,沖刷下來的是沙子
如果有濾網在下面阻擋,而濾網還蠻細的,沙子就被擋住
但是如果水流小,涓涓細流,留下來都是粒徑最小的泥巴
還容易穿過下面的濾網
所以,其實粗細度只是決定你的流量快與慢
而快與慢就決定你要萃取到什麼東西

如果更狠一點
把細粉分段篩除
比如100目篩掉一點
跟80目篩掉一點
粗粉一樣
但風味就開始不同

想想看萃取的兩個物理現象:溶解、擴散
流量的快與慢就決定了溶解與擴散現象
溶解與擴散是最重要因素,這兩者是空間因素
而流量就是時間因素
(這樣才能建構了一個含有時間項的數學模型<--這才能描述動態行為)

所以
slayer,為什麼一定要用壓力來看
為什麼不用流量來看
因為流量才是決定萃取的因素

給你參考
我的看法不一樣
咖啡粉中質量多的是粗粉,而且是細粉的好幾倍,所以萃取的對象是粗粉
以萃取率20%為例,20g咖啡粉萃取出4g咖啡物質到咖啡液裡,這個4g就超過細粉總量了
細粉是無法避免一定會產生的東西,它很容易釋放味道,所以過多的細粉會容易出現雜味
這也是為什麼手沖的磨豆機和義式的磨豆機是不同的產品線

很久以前我曾好奇做過篩粉,用300微米的標準篩把能篩出來的細粉篩光光
注水時水幾乎留不住,咖啡很淡
所以細粉在手沖也不能完全沒有,它的作用就是要降低流速
好讓水能有較多時間跟粗粉接觸萃取
所以我的看法恰恰和您相反,我認為是細粉在控制流速,萃取的對象是粗粉
控制流速的方式,就是您說的大石頭小豆頭與泥沙
粗粉就像大小石頭,細粉就像泥沙,填塞在大小石頭的縫隙中,因此降低了流速
而粗粉的粒徑越一致,也就是越均勻,在萃取時每一顆粒被萃取的程度就越趨一致
意即萃取過度與萃取不足的顆粒會越少

Guatemala與Forte BG這兩台磨豆機有個特色,就是300微米以下的細粉很少
而且在比一般手沖細,到法國壓的粗,這個範圍內,細粉量幾乎沒有變化
所以在我的慣用範圍與粉量裡,我沒有注意到流速有什麼大改變
我只改變粗細度,就可以改變濃度與萃取率
所以我相信萃取的對象是粗粉而不是細粉


mechtec wrote:
slayer,為什麼一定要用壓力來看
為什麼不用流量來看
因為流量才是決定萃取的因素...(恕刪)

理由很簡單
因為SLAYER的流量控制針閥只在pre-brew階段有作用
paddle扳到萃取階段時,水路就切換到另一條沒有針閥的管路了
所以它是以流量來控制pre-brew的壓力,流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pre-brew時,水一點一滴流到粉餅上,但是缺乏壓力,要自然滲入粉餅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當水把粉餅上頭的空間全填滿了,再繼續注入水,才產生壓力
這時候針閥控制的極小流量,就把水慢慢的加壓,讓水能慢慢的滲入粉餅
(此時粉餅上已經全是水了,所以我說它的目的是壓力,有壓力才能讓水滲入
 壓力在持續的上升,代表給水速度還是大於滲入粉餅的速度
 SLAYER在這個階段做的是以慢速升壓爭取時間,讓咖啡粉與水充份接觸一段時間
 這個設計的好處是簡單,不必動到pump,不必變壓,只要一個針閥即可)
而不會在水還沒來得及滲入粉餅就讓壓力一口氣上升,壓力就全累積在粉餅上,造成填壓作用
這個滲入,作用就類似手沖的悶蒸
四六沖法以第一次注水量來控制酸甜平衡
SLAYER以pre-brew來控制SOE的酸甜平衡
甚至KONO以點滴法開始沖
道理都相同
而您說的流量才是決定萃取的因素,是在paddle扳到萃取段,此時跟針閥控制流量已經無關了
SLAYER在這個階段做的事,跟一般咖啡機沒有不同

順便再提我用Mahlkonig Guatemala做espresso的情況
調到最細,磨出來有如麵粉
填壓後的粉餅厚度卻比錐刀磨出來的還要厚,流速也快很多
我認為是細粉太少的緣故
粉磨的很細,主要粒徑範圍的顆粒數會大增,這些顆粒也就是前述的粗粉
均勻度高又細粉少,使顆粒間的縫隙量也大增,沒有細粉填補,便無法阻擋水流
而我用6 bar萃取來控制流速,萃取率比錐刀磨用9 bar萃取要高
mechtec wrote:
手沖,沖的是細粉
粗粉只是建構結構去控制流量
而流量控制,才是手沖的精髓


真是極具衝擊力而有啟發性的觀點。

各式沖泡手法中的細粉到底扮演甚麼角色?

不須控制流量的場合,比方法國壓,如果反過來篩掉一些粗粉,會得到甚麼?

好有趣的頭腦體操。

bakafish wrote:
我認為是細粉在控制流速,萃取的對象是粗粉
控制流速的方式...(恕刪)


我也認為是細粉在控制流速。
弄杯espresso加水倒濾杯過濾會發現流速極慢,可看到是因細粉塞住濾紙所導致。
在 The craft and science of coffee 這本書上曾看到,
蔗糖與檸檬酸的溶解率都比其他的成分要高.
相對於檸檬酸,溶解率和溫度幾乎呈線性關係,
非極性物質如咖啡因則需要較高的溫度才易於溶解.

我想手沖時的分段注水,前段萃取甜味與酸味,
而後段的水溫略低,
便有減少一些苦澀成分的功效.





weird@ wrote:
弄杯espresso加水倒濾杯過濾會發現流速極慢,可看到是因細粉塞住濾紙所導致...(恕刪)

我也有類似的經驗
我是在做攪拌法手沖時不小心把濾紙捅破了,只好改成浸泡再過濾
用一張全新的濾紙,濾了一點就濾不下去了
再換一張濾紙,流速還是極慢,即使攪拌,或用手沖壺對濾紙邊緣沖水,都無助於加速過濾
所以平常手沖時,細粉應該是大部份都被粗粉層層卡著
即使強力注水擾動都不容易沖刷下去,不然一下子就會阻塞濾紙了
謝謝魚大分享
很少看到這麼詳細資料

bakafish wrote:
2016年的World...(恕刪)

感謝分享手沖法
有空可以玩玩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