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自家烘焙豆的行銷話術好像都很一致

mbantust35 wrote:
這倒是!或許改天他...(恕刪)


畢竟
有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是文化 是生活

就像大家常常說的
你拿鳳梨披薩給他們會被打死

有些人習慣穩定的味道 而也有一些人喜歡嘗試新東西
義大利當地的年輕人 也有開始在開第三波的咖啡館



其實 討論就理論面和實際面討論就好
沒有必要互相嘲諷
我知道的義大利咖啡圈 也有人會嘲諷精品咖啡圈的店家
反之也有 說實在是沒必要




BBdog3388 wrote:
真的! Chrono...(恕刪)


Fika的豆子應該都還算新吧
烘焙手法上來說 養豆期本來就需要比較長
口感表現才會更好

而illy本身沒有所謂養豆問題 要注意的反而是應該盡早喝完




最近剛換烘豆機 換烘法
也還在抓養豆期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mbantust35 wrote:
1.一天可以喝這麼多杯espresso? 可以這麼好喝入喉?
為什麼台灣店家的espresso喝一杯就tmd的想吐...
2.都喝烘焙一段時間包裝的廠豆?
為什麼台灣只愛強調咖啡豆的新鮮??


Fika 老闆最近的PO文真的讓人點頭如搗蒜阿...

義大利的espresso 難喝,難喝得要加糖才喝得下去?
讓小弟更想前往朝聖了呢
(有趣的是PTT上也看過有人這樣說,以此嘲笑義大利咖啡)

不過義大利廠牌從工廠級的選豆烘焙過程就考量到事後萃取的調控了
所以很多朋友買了廠豆經驗不如預期是很正常的

畢竟從機器到手法都跟美國那派不一樣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
代理商存放,銷售通路及物流過程,都很可能毀了廠豆

小弟目前待在零售業的基層
深有所感

夏天早上到貨的咖啡豆,都是溫的....

mbantust35 wrote:
第三波咖啡文化中 新鮮很重要
但很少人會去思考為何傳統義大利咖啡可以這樣?


一個弔詭的地方是,除了illy實驗室的人,沒有消費者喝過新鮮的illy長什麼樣。

以調和酒來說,約翰走路每年收到的基酒一定無法一樣,卻可以調到讓消費者無法分辨其中的批次差異,這也算一種成就。

我沒喝過illy的衣索匹亞,但各種衣索匹亞每次買豆一定買,換來換去。農產品即便同一樹上的果實,每年還是會因為自然或人文因素而有或大或小的改變。最近剛喝完今年的日曬孔加,和幾年前喝到的完全兩回事。這種事在第3波文化中是樂趣,但對illy這種廠家來說很難接受吧。

追求穩定可以是一種方向,追求變化也可以是另一種方向。我自己比較偏後者。
追求穩定還是追求變化這真的是個有趣的議題

義大利大廠通常都是產品線不多,經典固定的配方豆就那幾支

但是會一直出通用粉、該配方的摩卡壺專用粉,又或者研究新的路線

例如 POD或者出 nespresso 膠囊,甚至自己出膠囊系統 

我個人認為義大利廠一開始目標幾乎都很明確
不管客群是哪一種
除了咖啡廳的營業用路線之外,剩下也都是一直在變化,"讓大眾更容易在家裡就品嘗到他們的美味"
不能說是不高調同軌於第三波文化就是不愛變化

而且事實上若有關注像 illy 的臉書或者 IG
他們活動充滿著各種做咖啡的方式,蠻有趣的!

咖啡的品嘗方式很多種
貝里尼洪老師自己跟義大利品牌咖啡師打交道的經驗是
他們並沒有排斥第三波
事實上樂見其成

但是別忘了義大利人本來就有自己的喜好,也逼不得

反觀看到〈精品咖啡學〉下冊,作者提到義大利咖啡,那種暗喻(其實很明)義大利不長進
甚至直言"竟然一家提供單品的咖啡店都沒有"
我覺得眼界才是更狹隘...

為何賣咖啡,就一定要賣你愛的才是上進?



在回文前才首次嘗試 ILLY的深焙掛耳
沒甚麼好驚艷的,就順口、輕鬆

很義大利
一顆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應該是一定的!
羅豆的品種咖啡因含量比阿拉比卡品種多
烘焙不會讓一顆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有變化

讓咖啡因有變化的是
研磨的粗細與煮的時間長短,
才是讓咖啡因釋出是多還是少的原因

另外烘焙深了讓咖啡細胞壁變鬆散了
咖啡因也較淺焙容易釋放出來


超級工廠有介紹illy 二次了!
可以找一下!

早期illy實驗室有出一本英文版的原文書
有買過看過的人!

就會知道illy為什麼可行銷全世界了~
真精彩~
一路從fb到01,延伸的何謂商業豆,再來就是本帖子.
長知識了.
小彭新城 wrote:
咖啡的品嘗方式很多種
貝里尼洪老師自己跟義大利品牌咖啡師打交道的經驗是
他們並沒有排斥第三波
事實上樂見其成

反觀看到〈精品咖啡學〉下冊,作者提到義大利咖啡,那種暗喻(其實很明)義大利不長進
甚至直言"竟然一家提供單品的咖啡店都沒有"
我覺得眼界才是更狹隘...




這倒不一定
洪豪遜也拍攝過譏笑(抑或是嘲諷) 精品咖啡圈手法的影片阿

攻擊來攻擊去
台灣這圈子很亂

成就地位or年歲越高 越容易把自己立於高處
殊不知人外還有很多人


反觀冠軍們 很多都仍然保持熱情跟謙虛
沉浸在探索鑽研咖啡的樂趣中


看看神人
這真的是在享受咖啡的世界啊


收成只有6粒豆子 想辦法烘他
第一次收成 應該是他的第二個莊園!?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文人相輕 任何領域都一定存在這個問題
不要說義大利咖啡與第三波咖啡文化
即使同一個文化內也會互相批評 甚至攻擊

作為消費者或愛好者 我個人二者文化都相當喜愛
可以帶來不同的口感與樂趣

穩定是illy這種大廠追求的 是商業模式 是經營獲利
變化是第三波咖啡全世界各地咖啡人員一起創造
或許下一波就是二者激盪出來的第四波咖啡潮...

突然想到前面提到的gesha這類淺烘高價豆
我買過不少熟豆 大部分是90+的(推薦莉園商行)
自己怎樣也沖不出在店裡老闆做的那味道~
mbantust35 wrote:
文人相輕 任何領域...(恕刪)


當你比店家厲害 你就不會去店家喝啦


其實 套用某WBC冠軍說的
冠軍 : 我根本不在乎第三四五六波, 我在乎的是咖啡的本質
(英文原句我忘了 但當時他是挺不在乎這些名詞的)

第幾波都是別人稱的
有持續更新知識和不斷進步比較實際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