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董也想趕搭IPO熱潮考慮分割電車事業規劃上市?!

出口油車只賣1x 萬台, 外冷內熱沒政府補助真的賣很差, 外國環保越來越嚴, 民眾都轉換電動車及電動機車或公路車
298305漳泉
CB1100,通過歐盟標準;在台灣就不符合,自行閹掉了100馬力,台灣不夠嚴嗎?
k5229410 wrote:
出口油車只賣1x 萬(恕刪)


應該講的是這篇--

2021/10/18, 科技
燃油機車大廠「髮夾彎」追捧電動車,來得及彌補「油電平權」下的失落兩年嗎?
出處: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7623?fbclid=IwAR2Ki71imid8uLWt5Xb_taWJJRM7fMHtryPky-mNLi8RV1dX-kZ9pfTIVIQ

重點--...然而攤開台灣燃油機車的外銷出口數字,卻是完全不同的光景。根據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的統計顯示,台灣歷年的燃油機車整車出口數量逐步衰退,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整體衰退幅度加劇,從約29萬2千輛逐步下跌至2020年僅剩不到12萬6千輛,衰退幅度將近6成...

..又依據經濟部產業經濟統計簡訊第383期顯示,燃油機車出口總值從2015年約404萬美金衰退至2020年僅剩約234萬美金,即使「機車零件」項目整體發展持平,仍無法掩飾傳統燃油機車正大幅流失國際競爭力的事實。

在各出口地區中,近年來又以歐洲地區衰退幅度最高。究其原因,仍與國際間「棄油換電」的政策與市場趨勢密不可分。

....空轉兩年,燃油機車大廠這次可有破釜沈舟的決心?

比起承擔風險、擁抱創新,台灣的燃油大廠在過去似乎更習慣觀望、甚至阻攔產業的轉型發展。過去經濟部長期提供電動車輛的研發補助措施,然而相關的經費投入卻有如石沈大海,消費者常常可見傳統車廠推出展現品牌技術的「概念車款」,卻遲遲不見投入量產,電動機車消費市場呈現只聞樓梯響的怪異景況。

直到近年電動機車產業鏈方才成形,並在2019年一舉拿下年度銷售佔比18.68%的驚人紀錄,等於將近每五輛新售機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運具,市場前景樂觀,不少評論都認為,台灣在當時極有可能成為燃油運具轉型的典範國家....

只可惜事與願違,燃油大廠非但沒有積極佈局加入轉型行列,更是力倡「油電平權」的假議題,只是為了對電動機車市場形成強大的反制效果。從過去大力批評電車造成污染,刻意抹黑政府對電動車輛的補助措施,再到華麗轉身分走9成的運具轉型資源,台灣的電動化進程在2020年、2021年備受考驗,也讓政府屢屢遭受立法委員及環保團體的質疑。

但事實上,政府從未真正放棄綠色轉型的願景,甚至喊出要積極籌組電動機車國家隊。時任行政院長、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先生更曾超前部署,早在2018年就將淘汰燃油運具的時程表明確列入其行政目標中。許多的政府單位都付出了相當的努力要讓台灣的運具產業走向國際,缺的只是傳統燃油大廠點頭同意,真正走入運具電動化的市場裡。

2021年是七期燃油機車補助到期的[最後]一年,傳統燃油機車大廠勢必把握此機會再衝一波買氣。但回頭看看內需及外銷市場的強烈對比,再想想台灣在全球淨零轉型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


====
這篇明眼人都看的出講的是哪家老廠啦, 解析老廠外銷佈局, 歐洲是老廠很重要外銷市場所在還能在各國機車大廠環伺下, 佔有一席,

反觀在東南亞幾乎難與日系四大機車業者比拼, 但歐洲政策確定棄油轉電, 這下不加緊上工不行, 因為沒了歐洲這個區域客群市場, 老廠外銷幾乎無著力點, 東南亞完全棄油轉電還未有具體政策, 這也是日系四大雖成立換電聯盟甚至立下共通規格, 但油車廠包伏心態, 基於仍要維持龐大油車保修鏈還有獨霸東南亞市場這優勢=也是阻礙, 一二年內幾乎不會實際大規模佈局換電系統=燒錢

本田自己也是且戰且走, 2024才有真正市售版白牌級換電電動機車, 總的來說日系還有本錢可以磨因為油車這塊暨有外銷市場且產品線從輕量到重量級一應具全也太誘人, 幾年內要棄油轉電太可惜, 所以日系業者把眼光拉到2035年方要9成以上電動化, 但本土業者有類似日系業者優勢? 相信答案很明顯
ecmeel
上次電池自燃事件,看到現場任意堆置的電池,就知道老廠的心態了
小客5509
電池對老廠就是電動機車搭配附屬品, 大概只比認知電瓶要權重高一些, 只是對待起來就....
小客5509 wrote:
應該講的是這篇--2021...(恕刪)


不免再次引用龍頭針對3.0於九月下旬伴隨500站設置達標宣傳的ppt發表, 光這張就可看出背後其系統問題, 幾乎是自曝….難以構成說服大咖甚至策略投資人投資之獨到亮點



自己概算--
a. 3.0開通到九月下旬發表ppt大約抓5.5個月(用4月啟動結算到9月中), 使用換電累計里程僅12311公里, 但這5.5個月購入換電車車主累計應有200位, 累計里程除以這200位等於平均使用里程不到65公里?! 使用量看來不高=不易賺到資費收入=現金流進帳緩慢(特別還搭上對手小老弟前幾年打開換電習慣順風車後)

b. 交換次數1928次, 除以5.5個月平均每個月350次, 用小老弟常見用戶里程換電二天一次比套, 大約是23位車主每月換電次數, 即便每個用戶換電頻率不盡相同可能三天甚至四五天以上換電一次來看, 拉大用戶數也就不過每月 約四到五十位車主換電次數的累計

c. 減少汽油用量近千公升這最扯, 用里程數下去除, 等於每公升油僅跑15公里水準(以二輪用年4500公里除以這水準, 相當於年用油近300公升比普重內燃機還耗油), 這能耗恐是5級最不環保

d. 那個碳排量…唉~不知道是誰算的, 居然也能當作宣傳重點而無人幫忙校對發現問題在哪

以上拿這些系統成果(有的還相互矛盾)去找重點投資人看能否入主, 打槍機會高應是被next!下一個, 連due diligence盡責調查都不用考慮, 3.0系統仍有根本性的..
Griffin09
這些車會不會是被硬塞到車行的展示車?所以使用量才偏低
小客5509
可能不光展示車, 例如回到慣常的先掛牌再說, 可看月銷售補助統計與實質銷售/掛牌數間差距, 通常不使用或無法使用銷售補助的差距一般照歷來至多一成, 但碰到龍頭應該不適用
小客5509 wrote:
不免再次引用龍頭針對3(恕刪)


同時再參照這篇舊報導, 現在看來別有一番另類感受,
=-==
東南亞獨角獸後的金庫資本 丁學文預告9月大動作
14:042021/07/13
中時新聞網綜合報導
…. 他舉例:Ionex與Gogoro的差異在於Gogoro做的是B2C ; Ionex目前做的則是B2B,兩者商業模式不同,B2C是單純直接面對的消費者,B2B車隊管理卻會衍生出AI跟5G,這些再結合出行服務正是全世界聚焦智慧城市的一環。Ionex要先透過數位化、AI等讓B2B車隊規模先壯大,然後再進入B2C領域。試想:「你到東南亞,Grab車上都印著Kymco ; 未來,台灣滿街跑的全球快遞後都騎著Ionex,你說這不是最好的廣告嗎?!當全球最大出行車隊騎著的是Ionex的電動車,你說大家會不會想要?B2B做得好,後面的B2C也會水到渠成!」丁學文說。

…. 一場疫情看出了幾個趨勢,一,催生了全球數位化與電動車進程。二,太多熱錢追太少的電動車項目。三,你會電動車不會做電池、就算會做車/電池,也不會做energy station ; 就算你三者都會,但你可能不會AI、5G, 訪談終了,丁學文神秘悄聲地說:「8、9月還會有更大動作…」但他語帶保留,且讓大家拭目以待。

===
首先九月也過了, ionex還是金庫都沒讓人看到所謂更大動作呀, 還是指九月下帥董親自出席500站達標暨系統成果發表會叫大動作?! 倘這就是大動作不免令人跌破眼鏡, 這動作還真”大”

照帥董好哥們學文董事言, ionex主打B2B, 參照上篇回應中截圖, 一是看不出系統成果有特別指明針對B2B車隊啊, 怎看都像是B2C的運行統計結算, 且還有些不忍卒睹, 光另外用ppt秀出歸納成果而非透過即時顯現運行狀況與動態更新, 實在難以看出有展現所謂AI與5G程度

產業不是沒待過, 通常言必AI等專業用語朗朗上口, 卻說不出個具體應用解決問題所在者, 只能在竉統的範圍上繞呀繞的… 通常某某與某某一線之隔, 這某某各位自己想

上面節錄報導首段內容說來說去, 簡言之就是找到好的買家大咖用戶可怒推一波龍頭電車, 一旦大咖都用了自然個體消費者也會買單, 這說詞看似言之成理, 但似乎在1-2.0時期並未有此現象發生站不住腳嘛

董事對媒體講到第三點---你會電動車不會做電池、就算會做車/電池,也不會做energy station ; 就算你三者都會,但你可能不會AI、5G

不知道是針對同業還是專指自家? 目前最新代車款證明龍頭會造電車認真起來話, 但龍頭電池到energy station甚至整個平台的智慧程度, 再對照使用ppt的系統成就表達型式..嗯似乎瞭解了什麽

ecmeel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
Griffin09
大動作就是大量買新聞
小客5509 wrote:
同時再參照這篇舊報導(恕刪)


所以不管是要IPO還是找策略投資人入主擴充資本, 光系統成果就可能被投資人質疑外, 營運成果也可能面臨問號一堆, 除賣車或是租車(例如台南市清潔隊)等收入外, 年底結算營運成果, 對上預期累計破千位車主, 原本應該幾十幾百萬資費收入列帳也算亮點, 證明龍頭自己也有能力經營二次能源生意, 每月都有訂閱收益現金流, 也多少cover電池營運費用攤提

但為搞促銷, 終身免基本費加九月起全額折抵資費貼到年底, 好像還擴及原九月前購車車主, 這塊大約就是逼近零收入, 明年才開始正式收費, 扣掉成本, 財報一看可能都是括號或是負數呈現[如要美觀也能稱有訂閱收入, 但這收入很大來源可能來自短少站點的資本支出轉用, 不知道算不算自己賣給自己?],

將近全年無資費訂閱營收對應1000個換電站費用開支, 如此攤提到二平時間要大幅往後遞延, 不知到時策略投資人怎想, 更不要提那只尊榮換電服務空有訂閱量, 營收目前也為零還得明年開始方才有收入進帳, 為著爭這口氣雖下足本, 自己的錢這樣花無所謂, 但想用別人的錢也這樣搞...嗯應要加大說服力道吧
ecmeel
油車糧草源源不絕!
小客5509 wrote:
所以不管是要IPO還(恕刪)


如果是金庫這批團隊加入ionex 3.0不管是光捷更名朝上市之路特別是海外資本市場邁進(帥董樣樣要第一心態絕不甘於台股市場而已)


跟下面系統小老弟的海外上市團隊, 國際化與背景差異應該大許多

(摘自ggr簡報)
小客5509 wrote:
如果是金庫這批團隊加(恕刪)


不管從光陽的創投金庫營運區域重心, 以及光陽海外生 產基地部分在地市場, 中國都是不可或缺, 其次才是其他地域, 總體來看, 光陽ionex要想學小老弟公開上市, 美股那斯達克大概不用想太多, 從地緣來看, 香港是首選可結合中國營運, 正好香港也在推行spac制度, 有為者亦如是一 切跟著小老弟步伐走, 先不論有無吸引spac併入話題與否--

條件較星、美嚴格香港將推SPAC上市機制https://www.chinatimes.com › 工商時報
2021年9月25日 — 港交所準備推出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機制,將成為繼新加坡之後,亞洲第二個引入SPAC的資本市場


不然, 可能香港spac制度較嚴, 新加坡也有類似制度光陽可評估---

新加坡爭亞洲金融中心地位,搶先香港開放SPAC 上市https://finance.technews.tw › sgx-opens-spac-listing
2021年9月3日 — SPAC為不具商業營運行為的空殼公司,成立目的是藉由IPO籌集資金,然後尋找合適的目標企業加以併購,幫助該企業上市,從中獲取利潤
習慣放生車主的公司,
會不會也開始放生企業,放生股東?

多年錯誤的方向,導致成績慘不忍睹,大賠特賠

很懷疑有企業還會上這鉤,把真金白銀拿給他去敗



鴻海,為什麽近年合作電車市場,要將 i系統 排除在外?......
噓~~ wrote:
習慣放生車主的公司,(恕刪)


之所以放生前代車主與前代系統停滯不再擴張, 龍頭就是把電車系統想得太簡單, 以為不就是車+電池而已頂多加個電池櫃, 加上沒有想透徹到底, 才會有這樣"獨到"n個系統, 每個系統電池到車款都無法互通, 這類發展進程背景, 後續如要找外部資金, 金主要是有研究一定會從頭到腳徹底翻過龍頭電車系統發展史, 這些背景造成問題定會被質疑, 解釋一 但無法讓金主滿意, 謝謝再連絡應就是金主回應

看看小老弟上市前受訪, 想上市國外沒有如此簡單特別是從一個島國營運出發的初創企業---

【獨家】Gogoro SPAC幕後故事:陸學森如何與Poema洽談、從48家公司脫穎而出?
2021.10.22 陳映璇 源自數位時代


摘錄內容僅討論:
....只不過,陸學森走的不是傳統IPO上市的路徑,而是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俗稱的「借殼上市」。外界認為這是走捷徑,但其實,美國私募基金Princeville Capital在其投資公司Poema於2021年上市後,就開始積極評估合併對象,Gogoro是通過層層考驗,最後才從48家候選公司中脫穎而出,「投資人花了6個月時間把Gogoro摸透,驗證商業模式,才願意掏出錢」陸學森說。

....別於傳統IPO漫長且複雜的過程,SPAC可將一年半的流程縮短至3~6個月,外界因此貼上走捷徑評語。陸學森並不認同,他解釋SPAC這條路也是一樣的辛苦,要準備的資料跟流程,台灣完全沒有人熟悉!最後還得內部一步一步想辦法完成。


[下段可理解, 為了符合spac所需, POEMA就好比要準備合作公司, 要求你被合作業者按照合作條件準備所需要檢視資料, 想必從公司組成投資者背景, 開發技術特點強項, 生產到營運狀況, 市場競合現況與評估, 財務收益與未來展望帶相對具體數字的,

這些確實無台灣公司這樣被要求自然也沒有相關經驗可供小老弟參考, 也許當時可透過國外專門的SPAC輔導業者協助, 但看來小老弟沒有經過這層幫忙, 可能光頭秉持最了解公司的還是自家人, 多一層溝通平台協助包裝應也有成效, 但溝通成本增加, 還不如直球對決]

「Poema看了48家公司,我們報告商業模式,對方還派人親自查訪,最終選擇Gogoro,不是外界想得這麼容易。」

...在選擇Gogoro前,Poema事前做了很多功課,包含訪問Gogoro的合作夥伴如全球電動二輪車市占第一雅迪科技,甚至親自去看中國市場,並派人到台灣及印度作市場調查,在挑選標的公司上,並不馬乎。

Poema足足花六個月時間摸清楚Gogoro的底細,這跟傳統IPO對投資人進行為期兩週的路演(Roadshow),需在短時間內跟大量投資人說明公司商業模式與未來,對方就決定是否掏錢認股不太一樣。


[ 看來POEMA不光是看完小老弟提供帳面資料核實就好, 還去做田野調查確認如小老弟所講的包括現況還有趨勢與發展, 這些總體結果再跟其他47家有意願合併上市公司的資訊做比較作評分排比, 再選出最後勝選者]

「如果投資人問Gogoro像哪家公司?我沒有一個對照範本可拿出來參考,」以電動車產業的價值鏈來看,從採礦、電池芯、電池模組、電池管理系統、車輛動力系統到整車製造及通路銷售、基礎設施運營,「Gogoro部分都有做,光講商業模式得花上1小時,」....


[連採礦, 電池芯都有參與 , 看來似乎不只是選擇日韓電池芯廠的產品開發動力電池而已, 當數量大到一 定規模還有經過運轉知道電池中特性, 小老弟應可反過來要求日韓電池芯廠於後續採購的供應條件上加入小老弟所需的近似專門規格或者與電池芯廠共同研究, 這種近乎全面性玩法不是單單一般車廠 所能想像參與 ]
再補一則新聞好了

印尼招手:鴻海、Gogoro 請來投資電動車!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5294-indonesia-foxconn-gogoro
印尼總統佐科威力邀鴻海與Gogoro,到印尼投資電動車與電池產業,鴻海昨(23)日證實,「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與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於10月22日下午,在台北與印尼投資部長Bahlil進行短暫會晤,三方就未來在印尼投資布局進行初步交流討論,議題聚焦在電動車與電池產業」。

鴻海與Gogoro在10月中才宣布進軍大陸市場,大陸新創公司愛換換能源宣布,採用Gogoro Network電池交換平台的電池交換站,並已在杭州布建45個,拚今年底數量增至80個,之後將由鴻海旗下富士康代工生產。



這打臉兩個單位
一個是現在的政府,新南向喊那麼久,結果是對方部長自己親自拜訪企業
另一個是光陽,投資當地企業,結果是過個水,回頭採買自家車輛

另外就是強強聯手....
龍頭廠的電池,不知道找誰代工的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