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no79925 wrote:
重點在底部無導水條的部分 是否完全貼合
導水條部分沒差

使用上我會傾向1/3貼合就好 過高或全貼合會影響流速


需要這樣操作的話,我覺得用回普通的v60就好。

46法本來是為了簡化手法,讓大家可以簡單做出穩定又好喝的咖啡。或許是有人反應流速太快,就開發出這支慢速濾杯,改過頭,結果又造成一般操作上的麻煩。

或許很快會改版。

we543543 wrote:
需要這樣操作的話,...(恕刪)


是阿 很麻煩
所以我在咖啡展買的 現在在賣場掛賣中

有看中另一款濾杯不錯
不過應該會先等粕谷哲V60賣出再買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因為有Kasuya San的親筆簽名、Kasuya 濾杯跟濾壺我是買來供奉的、捨不得用。

可能是為了配合豆性、Kasuya San 在某些場合也是使用V60傳統細肋白瓷濾杯、我自己在用46法也是用V60-01細肋白瓷濾杯。上次使用46法以Sette 270 磨27、很OK沒有濾不下去的情況,甚至覺得還要再往細走。

另外我在這次咖啡展有聽Kasuya San 提過、如果使用一般V60粉要比Kasuya V60細、風味也會略有不同。









Saicon123 wrote:
想請教一下各位,問題出在那裡,怎樣改善呢?
.....(恕刪)


光記得抬槓PO照片、樓主的問題反倒忘了提建議。

如果有篩粉杯、建議強力篩粉試試看。如果沒有篩粉杯那就只好用拍粉杯的技巧、把細粉佈在濾杯最上層、這樣試試看有沒有比較好一些。

V60-Kasuya 小弟沒拿來用所以沒啥把握、但對付同樣是無底肋款的Kalita梯型濾杯,這兩招還算有效的。
我也有買一個,用沒幾次就被封印了
粉也篩過了,顆粒也磨粗,但還是會積水,不好上手
找時間把它出清好了XD
今天再嘗試了兩次,第一次注意了一下瀘紙的貼合情況,但注水後很快就變回原形,然後沖煮時試了移動底部的瀘紙,確實改變了水流情況,但這種方式不太科學

晚上再來一杯,用了手搖的磨豆器,把研磨度調到最粗,然後發現效果可以跟上了,第二次後的注水配合大水流的注水方式,集中中心注水,總沖煮時間就落在3:30~45秒左右了。

味道嘛,基本上可以用普通的V60做到同相似的效果。

最後,我發覺這個瀘杯真正的義意可能就是如BBdog大大說的,是來供奉的

附上一張研磨度的粗細作參考,基本上用小富士的出不到這種粗度的粉…


Saicon123 wrote:
這個濾杯真正的意義


示範影片中的是用h記看起來的很兩光的磨豆機,加上樓主提供的圖片,這個濾杯真正的意義應該是磨豆機救星,配合便宜磨豆機磨粗一點就可以做不錯的咖啡,發燒友們的磨豆機太好反而未必合用。如果是這角度看問題,這濾杯有了不起的地方。


we543543 wrote:
示範影片中的是用h記...(恕刪)


這個瀘杯的沖法,個人覺得關鍵就是粗研磨和大水柱,後段咖啡釋出氣體後,需要用水流去翻動底層的粉,打通水流。

這兩個要素的配合確實符合了他的沖煮理念—用更簡單的方式品嘗到好喝的精品咖啡。你不用買很貴的磨豆機,也不刻意去練好穩穩的手,只要好好的品嘗好喝的咖啡…
Saicon123 wrote:
大水柱...(恕刪)


建議篩粉後試試整個過程平穩注水就好、整個過程都別用大水注沖。個人認為46法其實是5次悶蒸、水分子對咖啡粒內部的Diffusion 才是萃取關鍵,所以個人覺得每次的注水都穩穩的注水就好,而且大水注翻攪應該是要避免的。

下面是我自己在咖啡展拍的Kasuya San示範46法、樓主可以注意看一下 kasuya san 在整個過程的水柱及每次注水的落水點。

搞不好你篩了粉水還漏不下去、就是因為大水注翻攪粉把原來穩定的水流通道給沖到封閉。我沒打算用Kasuya V60 也只能猜測,還是要樓主您自己測試為準。

BBdog3388 wrote:
下面是我自己在咖啡展拍的Kasuya San示範46法...(恕刪)

水柱挺大的不是嗎


Saicon123 wrote:
這個瀘杯的沖法,個人覺得關鍵就是粗研磨和大水柱,後段咖啡釋出氣體後,需要用水流去翻動底層的粉,打通水流...(恕刪)

我用一般V60的經驗是大水柱翻攪對下水速度沒有太大的幫助
這個沖法每次注水只有短短的四五秒鐘
粉粒在釋放出氣體後,在沒有注水擾動時下沈很快,即使注水時翻攪起來也很快就沈了
所以越後面下水越慢
下水速度還是跟豆子本身與粗細度關係較大
有的豆子就是很會塞,至於是豆子質地還是這豆子磨出來細粉比較多,我就懶的探究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