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302小型電熱咖啡烘焙機開箱文

今天做一杯手沖和一杯espresso
因為覺得酸應該被我烘掉不少,手沖本來想弄少點水,萃取率低些,看能不能有比較多酸
結果因為下水太俐落,只用30秒就注水200多克,總注水量233g
TDS 1.45%,萃取率21%,沒有雜味
聞起來有酸,喝起來沒有,甜香很重,如果不說這杯是耶加的話還行

espresso就不是很優了,是很好萃取,15g粉萃取30g espresso,老鼠尾巴很穩,也沒有dead spot
微酸,順口,但沒特色,層次不足,香氣聞起來像泡麵


昨天是用一台閒置的2011年MacBook Pro(intel i5-2xxxM)來連IOC301
但這兩台彼此互看不順眼,不是搜尋不到就是有連線但Artisan無反應
今天換一台更舊的CULV小筆電,Aspire 1410,連線就很順
不過Artisan沒設定好,ROR曲線沒開,溫度軸的區間也沒設定好,而且預設值是華氏
今天也是在一個只有時間和豆溫可看的情況下烘豆

180度入豆,一樣100g,火力20%,1分鐘到達回溫點104度,時間和溫度落差跟上次也差不多
接下來火力50%,一樣關風門開風扇
到150度總時間用了4:30,覺得時間已經有點長了,可能是天氣冷
到180度已經用了8分鐘,把火力上調到70%衝一爆
一爆開始後繼續升溫到203度時調降火力到20%,ROR一下子變成0,豆溫維持在203度
一爆開始到下豆約1:45,失重比上次略多一點點,13.9%,豆表有一點皺摺
我覺得這鍋應該不行,不過正好可以拿來跟前一次比對看看有什麼不同
bakafish wrote:
今天做一杯手沖和一...(恕刪)

恭喜魚大終於跨入烘豆的殿堂!!剛開始烘豆就能注意到這麼多細節真的很不容易,但是要烘出自己滿意的豆子也很不容易。

我沒烘過的豆子第一次會先用一風一火到底,先抓出轉黃點、一爆點、甚至二爆點等特性,然後再嘗試各種烘焙曲線,規畫好脫水期、梅納反應期、風味發展期的占比,多烘幾次就可以抓出最佳的烘焙曲線,以這種方式慢慢累積經驗。但是到目前為止烘了快60鍋了,滿意的烘豆結果仍然屈指可數!!


北歐風烘焙


Daniel風烘焙^^



沖煮咖啡是一回事、烘豆又是另外一回事,都是大學問!!還好我用IKAWA一次只烘50g,不然自己沒有烘成功的豆子含著淚也喝不完

Daniel WYS wrote:
恭喜魚大終於跨入烘...(恕刪)

朋友也是建議我先用一風一火來烘
不過我比較貪心一點,想快速獲得大量資訊

目前對這台小機器的心得如下:
1. 它不是厚重的鑄鐵鍋,蓄熱能力不能比,好處是反應很快
  雖然我還沒有觀察ROR曲線,只就目前這兩烘來看
  為了避免一爆後的flick而把火力關到太小的話,ROR會掉很快
  如果只是一爆後就要下豆,下豆本來就是在急速降溫,下豆前的crash應該可以不用在意吧
  就像我在第一烘的development花了較多時間,最後也沒有什麼雜味

2. 它在下豆的面板處有打幾個孔,在開風扇抽風時會從這裡直接吸進冷空氣
  所以烘豆時的環境天氣影響會很大
  風門(入豆口)的開度確實會影響抽風,但影響多大,是否線性,不知道
  我用衛生紙測試,風門開一點,從那幾個孔的吸力就大為減少
  IOC302能控制風扇轉速我想是比較好

3. 100g的烘豆量不知道會不會太少
  這是從入豆起到回溫點的時間只有1分鐘來判斷,但溫度落差看起來很OK
  廠商那兩張烘200g的曲線,完全熄火做soaking,到回溫點時間比我還短,但回溫點很低
  是不是主要靠接觸傳導熱,效率高,但玻璃管蓄熱能力低,所以回溫點低?
  charring和tipping在我這兩烘中都沒有發生


第二烘如我預期,是比較糟糕的
香氣我不會形容,總之不算壞,但也不吸引人,不像第一烘的甜香還頗誘人
豆表跟第一烘相比有一點點皺摺
喝起來有酸,但聞起來沒有相對應的酸香,也沒有花香
澀感重很多,可以感覺到牙齒表面的澀
舌頭有咬舌的感覺,像小時候吃完鳳梨那種咬舌感
上述這些,我想跟梅納階段火力不足,時間拉的太長有關
還沒有到含淚也不想喝的程度

以上是我這個烘豆超菜鳥不值一提的心得

下一鍋我打算在過了回溫點就開大風大火來烘
著眼點在大幅縮短梅納階段的時間,好跟第二次烘的做比較
失重率也是觀察重點
個人觀點烘豆的黃點很重要,想淺培就要拉長前段時間,想深度就要縮短時間!還有風溫與豆溫的差距⋯⋯
Davidwu5501 wrote:
個人觀點烘豆的黃點很...(恕刪)


+1
不過我認為如果要深焙
一爆到二爆的時間要縮短,反正越深,豆子的特色越少
脫水要徹底不能少
通常1爆結束至二爆初的時間落差不大⋯⋯大約1-2分鐘!淺焙風溫與豆溫差距稍大,中、深焙風溫與豆溫差距較小。
IOC301的玻璃管,在烘豆時其實不太容易觀察豆色
因為它並不是100%透光,會反光,看到的豆色也有落差
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裡就沒有特別提到轉白轉黃
而且現在的機型是IOC302,增加了取樣杓是很好的改進
我也就不特別提IOC301這方面的缺點
果然老手一看就知道問題在哪

bakafish wrote:
朋友也是建議我先用.
1.它不是厚重的鑄鐵鍋,蓄熱能力不能比,好處是反應很快..(恕刪)


反應快直接加火力補就好
如果有 PID 直接控溫,反應快是很好的事

bakafish wrote:
是不是主要靠接觸傳導熱,效率高,但玻璃管蓄熱能力低,所以回溫點低?..(恕刪)


傳導熱效率"應該"很低
不是所有豆子都有機會接觸管壁
要管壁->豆子->豆子 傳導,我個人"猜想"是很難
除此之外
就算接觸到管壁
只有接觸面有機會,而豆子是圓形的


bakafish wrote:
是不是主要靠接觸傳導熱,效率高,但玻璃管蓄熱能力低,所以回溫點低?...(恕刪)

接觸傳導熱的效率應該是最低的,因為接觸面積只有一小點,但是熱傳量是最高的,因為熱傳公式:熱傳量q=總熱傳量Q/單位面積A,接觸的單位面積最小,所以熱傳量最高。因此主要靠接觸傳導熱的烘豆機,開大火最好也要開大風門,不然就非常容易造成接觸點燒焦。

bakafish wrote:
下一鍋我打算在過了回溫點就開大風大火來烘

過回溫點就開大風大火快速脫水就是典型的北歐式淺焙風格,但是要注意過了轉黃點就要準備轉小火,給予足夠的梅納反應時間,到了一爆的發展期再來控制要淺焙或淺中焙,如果Touch到二爆的中焙就不是北歐風格了...

這是另一位烘豆超級菜鳥不值一提的小小心得
Daniel WYS wrote:
接觸傳導熱的效率應.但是熱傳量是最高的,因為熱傳公式:熱傳量q=總熱傳量Q/單位面積A,接觸的單位面積最小,所以熱傳量最高(恕刪)


話不是這樣說的
這是要衡量熱傳強度所以要對面積做歸一化
這樣才能得到傳導強度
對於特定材料,傳導強度為一定值,他跟面積無關,但是跟傳導距離成反比
所以,截面積越小,總熱傳量越少
電流也是一樣的
你總不能說截面積越小的導線,總電流最大吧
這有違常理!


要避免接觸灼傷有幾種方式
1.盡可能的使烘焙室腔壁的溫度接近烘焙室空氣的溫度
您說的是這類方式
乾脆使用熱風是也是這類方式

2.適當的使用撥片與滾筒轉速,盡可能減少接觸腔壁時間
(太快貼在腔壁就沒意思了)


回溫點低的原因
我"猜想"這"可能"是豆子吸收較多熱量
使得相同時間內空氣的溫度相對較低
(除非感測器是埋在豆子裡,否則測到的大多是感測點周圍的空氣溫度)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