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彈 Nikon 近攝配件 釋出年份約 1970 至今 多數為二手購入 少數為新品購入

因為手上有的近攝配件有點多 有點亂 這裡一次貼出來介紹一下
最基本的配件就是蛇腹了 至於蛇腹前面已經介紹過 這裡就不針對蛇腹介紹







通常蛇腹搭配普通鏡頭後就可以拍攝一些小型物體
這裡所展示的是 50/1.4 標準鏡 及 105/4 Micro 鏡 的標準配置







當然 除了標準配置之外 還有其他的裝配方式
前提是必須搭配一些特定形狀的配件 例如前面提到的 Nikon BR2 接環等





後排的三個較大的接環是近攝接環
可以直接以 鏡頭 - 接環 - 機身 的方式連接 也可以搭配蛇腹使用
算是低價 / 輕便 而 CP 超高的配件

而前方的各式接環 其中包括有 BR2 K2 等等 這裡就不再贅述
要特別提出的是左側黑色的接環 它是機身接環 中孔則為 42mm 牙口
這個部件需要搭配個人所需再另外採購接環或內外牙片 如下圖所示



這裡要特別注意各組件的搭配規格 以這個組裝為例
Nikon - 42mm 接環是 42 x p0.75牙
而中間的內外牙片 外徑是 42 x 0.75 牙
內徑則是⋯ 呃忘了確實規格 但一般簡稱為 RMS 牙

之所以會選擇 RMS 牙 取決於將要搭配的配件
以我的使用為例 我所裝置的是 Nikon 的顯微鏡接物鏡
Nikon 一般的規格是 RMS 但偶也有其他廠牌如 Leica, Olympus 牙距不同的產品等
甚或有些廠商雖然常規是某種牙距 但也有提供不同的牙距訂製
購入內外牙片時務請先確認規格 避免造成器材損傷







圖中有四只接目鏡 主要是因為當初的價格很漂亮 但因組裝方式不一樣
且其實我對放大倍率是完全沒概念的 乾脆直接把這一組標下來了
實際測試後發現 如果以 PB4 或 PB6 直上接物鏡這種組合方式
僅用 4 倍 或 10 倍接物鏡 對我所需已經綽綽有餘

單若以手指為例 若僅使用接環而不搭配蛇腹 徑將接環接於機身
前搭 4倍鏡 則視野範圍約為一截的小指 1/4 大小
若搭上十倍鏡 則視野範圍則僅約為五條指紋
若是 40倍鏡 視野範圍約略為三條指紋
當配置為 100倍鏡時 視野範圍約略仍為三條指紋
但僅可看到指紋某個線條中夾著的三五粒微塵

假設以蚊子為準 若僅使用 50mm 搭蛇腹 足可將蚊子全身拍的十分清晰
4倍接目鏡可以拍到蚊子頭部 而10倍可以清楚的拍到蚊子臉部

這裡特別提到視野範圍其實只是一個估算 使用時要特別注意
視野範圍並不如同我們一般所認識的變焦鏡頭
使用時更接近平常的定焦鏡頭 - - - 靠的越近 放的越大







個人的經驗發現 PB4 及 PB6 各有利弊 再次強調
PB4 微調方便許多 而 PB6 則是擴充功能強
對於有興趣要搞微距的朋友們 個人會建議兩組都要收
個人曾異想天開的將 PB4 - 接環 - PB6 前後對鎖
希望可以有 PB4 的鏡軸位移 有可以有 PB6 的擴充性
奈何重量 / 長度 太大太長 而且底座高度不同
雖然可以另製一塊底座將兩者固定在一起 但在操作上會更麻煩
就先把計畫擱置下來了




比較另類的接法 機身前端接在 PB6 上 PB6 的 rear frame 接上 105mm
105mm 的前端接在 front frame 的蛇腹上
然後在 50m 標準鏡上以 BR2 反接在 front frame 的前端

最後 因為景深極短的問題 個人不建議使用底片機拍攝
如果狀況許可 最好使用數位機身分段拍攝 並使用一些組圖用軟體組合
細節部分就不再贅述了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death0101
[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
老何boss
如此專業.令人讚佩喔!
厲害!
第四十二彈 Canon FTb 1971 釋出 新品購入 Canon FD 50mm/1.4 1971 釋出 新品購入




這台相機是家母當年以新品購入 也是我正式踏入攝影的第一台相機
其實當年國中的畢業旅行時 是自己偷偷帶著這一台相機去學校的
而且對於測光系統也完全沒觀念 整個畢旅拍了四五捲底片
但還能拿出來看的 只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矇對測光的寥寥幾張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屏東的關山日落 跟 溪頭森林小屋的夜景





進入五專後 參加了攝影社 算是真正的接觸了 “比較” 有系統的攝影教學及知識
碰巧當年社團中出現不少強者 才開始對這台相機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當年也正好是攝影的黃金時代 傳統機械式與電子式都推出了許多機種 鏡頭與配件
底片種類 與 藥水都極豐富而便宜

這台相機一直跟著我七八年 其中也慢慢添購了一些騰龍的百搭鏡頭
直到後來存錢買到一台 Nikon FM2 這台相機才慢慢退居二線
但仍帶著這一台相機跟著我去留學念書 又跟著我回台直到現在
可惜的是機構出現故障 必須按著退片鈕才能上片 現在僅可留做紀念之用

第四十三彈 柯達 鎂絲閃燈 約 1960 年代釋出 二手購入



這裡照片所示 其實底部還有一個電池蓋子 但因前些日子測試電池時忘記放哪去了
所已這裡沒有展示出來 照片中可以看到 它只需要兩個三號電池
同時需注意電池極性是朝同一個方向



上圖背蓋上印有建議的快門速度 其建議值為 1/25 sec 或更慢
對於快門速度較敏感的朋友便能理解 雖然在當年來說已經是相當快的速度了
但放到現在 1/25 算的上是 “慢速” 快門了





這個閃燈有趣的是它是採用左輪手槍型式裝填 它的後蓋是可以取下的
取下後 蓋子的後端有一快拆鈕 只要撥動快拆鈕 就可以將六只燈泡全部卸下
卸下後將新的燈泡裝上 然後插回閃燈本體 就可以繼續拍攝





每次拍攝完成後 只需將後蓋拉起 轉前一個燈泡後
在將後蓋放回原位 就可以準備拍攝下一張



可惜的是 這東西當年的定位就是一般民眾使用的消費者產品
整體雖然靈巧方便 結構簡單 操作輕鬆 但製作的用料卻很普通
主要材料是塑膠 銅片 鋁片 到現在留存的多少都有一點小問題
且這些問題多是不太可能維修的 如果單純收藏用可以不計
但若是有使用上的需要 購買時需留意

另一個問題是鎂絲燈 關於存貨這點前面已經提過就不贅述
這裡要提一下的重點是快拆鈕!在拆卸 裝填時要多注意燈泡不要飛出來了!!
當我在準備拍攝這些照片時 再次測試一下各功能
撥動快拆鈕時 六個燈泡瞬間飛起來 不巧一只燈泡摔到地上破損 可惜啊~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四十四彈 一些亂七八糟的暗房配件

鑑於暗房裡堆了太多東西而無法操作
去年年底特意檢視一下 決定對暗房進行大改造
第一件事 自然是將所有東西掏出來 一邊整理 一邊清點
待到將物件清空後方可進行改造
於是乎 我將暫時改變之前定下的貼文方式
現在會將手上掏出來的東西直接貼文 不依種類或年代排列

Jobo 4x5 film loader


當時是怎麼入手的已經不記得了 印象中是拍賣某個物件時一整批入手
其實是個很雞肋的配件 它主要的功能是搭配 4x5 片軸
使用者可以比較容易將 45 片裝入片軸

第四十五彈 Westinghouse 鎂絲閃燈


前面有提過的鎂絲閃燈燈泡 這是我手上某一批其中的一組
當出收購時 一方面打算自用 另一方面是打算作教材之用
所以手上有一批大小各異的鎂絲燈泡 這組是刻意保留原廠包裝的
第四十六彈 LPL 底片分裝機


這東西很多老傢伙都知道 當年有許多底片都有生產 100呎的軟片
對於拍攝量較大的影友而言 是非常有用的省錢工具

第四十七彈 Marshall Retouching / Handpainting kit


圖中一共有三種物品
其中左上方是黑白相紙整修用色料 右上方是彩色相片用色料基本組
而中間下方則是手繪相紙用的油畫顏料及配件
手上其實還有一組大型的彩色相片色彩 只不過還沒有找出來 且待稍後補上

其實這些東西對於傳統 DIY 暗房玩家來說 都是非常重要的必備工具
奈何在台灣這部分不算是很受重視 且實際上使用量極少
一般來說 就算用量較大的使用者 一整年也不過只用到幾滴而已 算是很浪費的工具
第四十八彈 Ilford 底片防刮傷消靜電清潔布


它可以把底片上肉眼可見 但不影響畫圖的刮傷磨掉⋯
發現語病了嗎? 不影響畫面 我 TM 還磨它幹嘛啊?!?!
而防靜電消靜電的部分 做過暗房的人都知道
暗房最大的問題是潮濕 這事情即便是在美加地區也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還會有靜電呢? 說真的 是個有點白痴的東西⋯⋯

第四十九彈 Eseco 密度儀標準片


其中包括三樣東西 一塊由鐵板製成的琺瑯標準片
一塊歸零檢定用的灰階底片(信封內 未開封展示)
以及一封出廠時對於各階調的 入射式 / 反射式檢定數據表

琺瑯標準片是一個非常少見的配件 在早期的密度儀上是很重要的標準配備
背後有標示出廠時的檢驗值以供參考
它最大的優點莫過於永不變色 主要是供反射式密度儀歸零檢驗用
圖中黑色圓點即為檢驗 Dmax 處 白色圓點即檢驗 Dmin
第五十彈 Durst 反差濾片組


第五十一彈 Ilford 反差濾片組 及 Kodak 膠膜濾片夾


第五十二彈 Kodak Viewing filter kit


這三個東西有點像又不一樣 直接一次說明
Durst 及 Ilford 濾片都是暗房中 多重反差相紙所用
早期其實有許多廠商都有生產多重反差相紙 每一間亦都有生產自家專用的濾片
比較特別的是 Durst 是以彩色壓克力製作 品質相當不錯

另外 Kodak 早期有生產膠膜濾片使用的鋁框 其實這東西到我手上已經很久了
直到這次整理時才發現它是鋁質框 算是個意外驚喜
雖然原使用者的濾片已經變質變型 但好在我手上有 4x4 的濾片及濾片座
可供搭配我的 45 機使用

最後一個是 Kodak viewing filter kit 這東西是在沖晒彩色相片檢視之用
每當洗出一張彩色照片時 我們會拿去標準光台前檢查顏色是否標準
當年在班上可說是人手一組 只不過隨著傳統暗房勢微
現在已經完全淡出人們的視野
有趣的是 一般彩色暗房中只用到 CMY 但原組件卻是 CMYRGB 全都有
這主要是專為 Ilfochrome 考量 這裡的細節我就不展開了
作過 Ilfochrome 的人都會懂
第五十三彈 Ilford Dry plate 玻璃底片


這東西也是收來要當教材用的 上面標示為 Ilford Hypersensitive panchromatic plate
有趣的是上面亦標有顯影藥劑配方 及 顯影方式
但卻沒有標示玻板尺寸 以及 顯影時間
個人猜測這應該是 2-1/4 x 3-1/2 這一個範圍的尺寸
另 盒上標示似乎在盒內另有說明書 只不過為保其完整性
所以到現在我也沒打開盒子檢視

另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它是使用 Pyro 作為主顯影劑
這在早期攝影術並不是多特別的東西
但這配方是在歐洲較為常見 反是在美國要到 1940年代左右才較為常見
相反的是 在台灣 及 中國 早期(清末)雖有各國人民抵華
但在攝影術上卻是遵循 Kodak 的美式系統 以 Hydroquinone / Metol 為主顯影劑
第五十四彈 Kodak Polycontrast filter kit


這東西怎麼到我手上的其實也記不清了 當初只買過一套
但在幾次拍賣中 很莫名其妙的就跟著拍賣物件到我手上了
幾經思考 最後決定將品相較好的一些組成一套主系統
稍差一點的組成備用系統 品相最差的一套 視情況改作其他用途

很特別的是其中的一套 原使用者有將其改造成為分色系統
分別為 R G B 及 Y 分色濾片
令人不解的是分色片一般只有 RGB 而不會有 Y
不論如何 雖然我手上已經有分色片了
但有這三只分色濾片作為主系統 就可以省下我原有的濾片 也是不錯的事情
第五十五彈 Ilford 安全燈


這是回台後才購入的東西 其實一共購入兩只 另一只還掛在屋頂還沒有拆下來
個人覺得其設計滿不錯的 只可惜原廠並沒有開關 在操作使用上並不太方便
後來乾脆自己改造一下加個開關上去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