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才決定打這篇文 主要是因為手上沒有適合的相機可以方便做事
同時也是因為手上的器材太多太亂 不知道從哪邊下手

最後決定依我手上所有器材約略的 "製造年份" 或是 "釋出年分" 排序分類
而不是依照入手的時間排序 畢竟手上有滿多前後年份差不多的物品
沒有辦法一個一個鑑別年分排序 也許當時是購入新機搭舊鏡 所以在時間排序上會有誤差
就只能依印象中大概的生產年分 或 釋出時間 全部打在這一篇做個整理 展示
同時 有些東西網上已經有照片 而且非常常見的東西
也不另行拍照展示 只做簡單的說明

另外 附圖部分的底片掃描 我是使用低階簡單型的掃描器
或是 底片沖洗時 相館順帶掃描的 CD 原圖
全部都是直接抓檔 沒有經過任何修改 校正
畫質及相素可能偏低或有色偏 還請多多包涵

第一彈 Nikon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2007 釋出 新品購入
Nikon 大三元裡的廣角鏡 俗稱大眼睛 特點/規格我就不再列出了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器材

這是我近期買的最新的產品 約略 5-6 年前購入 當初是買新品的
印象價格是 6-7 萬台幣 入手之後便成為我拍風景的主力鏡 我主要是搭配 Nikon F5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器材
原作 黑白負片

呃......... 底片忘記是啥了 底片沖好後直接掃描 可以明顯看出雖然是在 14mm 廣角拍攝
邊角雖然有變型 但是影像沒有散掉的情況出現

使用幾年下來的心得 除了整體偏重 偏大之外 說真的是沒啥可挑剔的
比較常為人詬病的是
1. 沒辦法搭配濾鏡 如果要搭配濾鏡 必須更換 或 加裝 濾鏡接座
2. 重心偏前 在搭配這個鏡頭後 很多人都不小心會摔到它

而我............... 也 犯 了 天 下 Nikon 14-24 的 使 用 者 會 犯 的 錯 誤!!!!
在疫情前 (2019 八月) 我帶著 F5 / 14-24 跑了一趟大阪
因為有事情必須趕去四國 當天早上 搭公車趕往四國後
又走了非常遠的路 才抵達我的目的地

但我沒注意到的是 我的背包拉鏈已經在走路過程中綻開
走了將近一小時路程 終於抵達那間公司 該公司負責人在清點貨品時讓我先坐下休息
當我把背包取下時 突然手中背包一輕 接著 "框!!!"的一聲!!!!!
相機居然從我背包中直接飛出去摔在地上!!!!!

礙於禮節 我沒有在主人面前表現任何態度
只是對他道歉說 我不小心造成的噪音非常不好意思
一直到事情辦完後 因為地處偏遠 主人堅持要開車送我到我搭車的地方
主人將我送到搭車處後 我又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走去郵局 將物品寄出
搭上回程公車後 才有機會把相機拿出來細看檢查.................

檢查後發現 F5 機身基本沒事 但是 14-24 受了重傷
對焦環基本無損 但是變焦環卡死 頓時心中大噴血!!!
幾十年的攝影生涯 從沒摔過一台相機 一個鏡頭 沒想到該來的還是逃不過!!

搭著公車 心裡淌血一直淌回到了大阪總站 一路上不停地滑著手機尋找 Nikon 的維修站
總算發現就在大阪總站的旁邊有一間 Nikon 直營的經銷中心
趁還沒到下班時間 直接殺去那邊 經過討論之後 因為維修時間會拖很久 而我也無法久待
只能默默的再把鏡頭取回 剩下的旅程只能帶著半瞎的 14-24 繼續拍攝...........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文章關鍵字
第二彈 Nikon F5 1996 釋出 二手購入









我的第一台 Nikon 旗艦機是 F4 後來因為機械故障退役 之後就一直在找可以替代 F4 的機身
剛好找到這台二手機 品項也還可以 就飛到我手上了 同樣的 我就不再針對其規格多加說明
嚴格說起來 Nikon 的旗艦機品質都沒啥大問題 對我來說 F5 有幾個小缺失是我比較不喜歡的

1. 整個握把比較偏向外國人手型
(當然 以比較大隻的外國人來說 他們會認為整個握把太小 偏亞洲人手型)
可以明顯感覺出 Nikon 很努力的在東方人手型與西方人手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但是~ 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就如同所有的 "萬用工具" 的狀況
所有的萬用工具都有同樣的狀況: "啥都有 就是 啥都不好用"

要在兩者之間的取得平衡 通常就意味著要犧牲某一部分的特點
如此便直接導致 除非使用者的手型是剛好在平均值這一個範圍區間的大小
否則整體握感 / 操作上總是有著這麼一點美中不足的地方

2. 表面覆層
這一點單純個人喜好 現有的橡膠塗層雖然握感不錯 排汗防滑也很強
但兩點美中不足的地方是
a. 悶熱 / 油膩感 - 當機身較熱時 整個手感會有點悶熱 油膩
請注意這裡指的油膩並不是變質產生的油膩 單純只是手感而已
b. 耐久性 - 因其質地較為柔軟 碰到粗糙表面時比較容易磨損

3. 不確定 (A)
不確定是個體問題 或是底片問題
我所取得的這一台 F5 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 他的測光系統數值似乎偏高一點
這直接導致我的曝光全部都稍微 under 約略 1/3 格


原作 黑白負片

請注意 畫面中屋簷下的細節 在底片上是呈現完全 under 無紋理的狀態
但因我尚未對這一台的機身作感度測試 所以不能確定測光數值偏高這一個事件
究竟是這一台獨有的故障? 我所購買的底片批次失誤?
是 F5 系列獨有的老化問題 還是矩陣測光設計/判斷上的問題?

4. 不確定(B)
電池匣偶有發生不過電的狀況 經過多次測試後
我發現是因為機身內的電池匣接點 與 電池匣的接觸不佳
因為無法拆解 F5 底座調整接點
我也不能確定是這一台獨有的問題 抑或是 F5 當初設計/製作電池匣時候的小失誤

總體來說 除了重量偏重之外 整體的平衡感很好
測光 / 對焦 / 拍攝的反應時間也極短 握把的設計雖然看起來很大很笨重
但在 橫向/直向操作時的翻轉卻出乎意料的平順 目前是我 35mm 的主力機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三彈 Leica R8 1996釋出 新品購入







我的第一台徠卡
個人使用上拍攝題材比較多樣 往往上一秒還在拍微距 下一秒就在拍飛鳥
所以雖然一直夢想著買台 M6 權衡輕重之後 還是決定下手 R 系

個人使用上主要是在休閒旅行時的隨身機 搭配 28-70 變焦
相比之下 雖然不如 F5 搭 14-24 的取景方便 構圖壯闊 及速度
但卻多出了輕便及穩定的安全感

總結起來的使用心得是
1. 觸感極佳 但外型操作手感普普
它的表面覆層也是某種橡膠 操作時不易手汗 手滑 也沒有 F5 的油膩感
對於我這種比較偏好老式硬塑膠皮(類似 Nikon FM2 表皮覆層)的手感
個人覺得 R8 的硬質橡皮及紋理 介於F5 跟 FM2 的進步 轉換之間
是我可以接受 而且還滿喜歡的質感

可惜的是外型設計上 操作的手感 稍差 對於習慣日系相機操作方式及手勢的我來說
R8 的手感 取用的角度 左手托住相機 / 操控鏡頭的方式 相比之下稍為差一些
當然 這有可能是因為我習慣有握把的操作方式 例如 F4S / F5 / FM2+MD12
這完全是個人習慣問題 近期正考慮著是不是要把 R8 多加個捲片馬達 (14313?)
除了增加操作手感 也可以增加一些機動性

2. 各項操作滑順紮實 這部分向來是 Leica 的強項 懂的人就會懂~

缺點⋯
1. 電池盒部分扣鈕是在底部 但是要取下電池盒卻要一邊推著扣鈕 一邊把電池盒往下推
這 TM 是啥神操作啊?

2. 電池使用兩只 CR2 電池 在一般市面上並不是很容易取得 同時 價格也不便宜
出門時切記一定要帶備用電池

3. 底部結構包膠處理 它的底盤包覆了當時流行的塑/橡膠包膜
萬一有磕碰到 塑橡膠包膜容易破損 破皮 然後金屬部分會有鏽蝕痕跡

4. 耗電大 且開關設計位置不佳
圖中可以看到 開關旋鈕同時操控 m/A/P/T/F 模式
但就個人使用經驗發現 使用時 即便每次都記得關閉電源
還是會很容易誤觸 旋轉到開關而開啟電源
個人不精確的經驗發現 大概只要旋鈕的 off 不是正對線上 似乎就已經開始耗電
打字至此 為了確認一下 拿起 R8 測試一下⋯⋯⋯⋯

呃⋯ 又沒電了⋯⋯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crm0810
如果為了增加手持手感,或許可以考慮 捲片器 motor-winder 14209,捲片馬達太大了
暗房教父
個人對重量是還可以接受 中大型都扛這麼多年了 我唯一的考量就只有手感 非常感謝提醒。我想我會想辦法試一下哪一個手感會好一點
第四彈 Leica Vario-Elmer-R 3.5-4.5/28-70 鏡頭 1990 釋出 二手購入











當時買了 R8 之後 因爲生活中的一些狀況 遲遲沒有購買鏡頭
直到過了兩三年之後 才購得這只鏡頭

當初拿到這個鏡頭時 最訝異的是遮光罩的設計
它是遮光罩牙口部分採用內外牙設計
如果鎖在鏡頭前的時後 鎖住的部分是在鏡頭尾端外側的螺牙(圖一)
如果不需使用遮光罩時 可以將遮光罩反轉 將遮光罩尾端內側的螺牙鎖在鏡頭上(圖二)
同時 遮光罩是鎖在對焦環上 而鏡頭/保護鏡是另一個鏡筒伸出
所以不會在拆下遮光罩時 同時將保護鏡旋下

總體使用上 雖然是日本製造 但其手感仍然維持著徠卡一慣的紮穩 滑順
在調性上也很完整的保持了徠卡的個性 說難聽點就是難搞啦⋯⋯
色彩還原就不用說了 對於測光 調性 暗部還原 一整個表現 整體主張都非常強烈
強烈建議上手之後 要花相當的時間多拍一下 嚐試不同的環境 光源 明暗 測光方式等
才可以掌握這只鏡頭的調性


原作 彩負


原作 彩負


原作 彩負

缺點
礙於遮光罩的設計 鏡頭蓋是內緣有製作斜面條紋直接套在鏡頭上
如果長時間使用後 塑膠條紋磨損變鬆 鏡頭蓋容易脫落丟失
但又因為其獨特性 市面上流通不多 不容易購得
說到這裡 大家應該就知道⋯⋯⋯⋯
我的鏡頭蓋丟了⋯⋯⋯⋯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暗房教父 wrote:
1. 整個握把比較偏向外國人手型
(當然 以比較大隻的外國人來說 他們會認為整個握把太小 偏亞洲人手型)
可以明顯感覺出 Nikon 很努力的在東方人手型與西方人手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但是~ 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就如同所有的 "萬用工具" 的狀況
所有的萬用工具都有同樣的狀況: "啥都有 就是 啥都不好用"


應該是人體工學還不成熟(若逐個問卷調查,很可能東西方人皆表不合)。關於F5握把的難用,小弟當年也深受其苦(手上F4S/F90X全賣掉押下去了,給我比原本還難用?)多方觀察兼腦補,認為問題出在綠線處深度不足;之後F100開始改善~~F100的握把截面較圓,手掌能撐飽使手指平均受力,加上不是一體式機身,底座接合處自然形成一條凹槽可吸收手指長度落差,握感就無違合。D1系列開始在綠線處增挖凹槽容納指尖,手掌就可以順利握緊而不疼痛~~人手五指長度各不相同,F5之過,在於強迫用者中指和食指無名指齊平抵住握把轉折線無處可去,造成中指關節受力大於其他兩指,用久容易痠痛。


暗房教父 wrote:
3. 不確定 (A)
不確定是個體問題 或是底片問題
我所取得的這一台 F5 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 他的測光系統數值似乎偏高一點
這直接導致我的曝光全部都稍微 under 約略 1/3 格

小弟當年的F5亦有此現象,個人感覺那段時間Nikon每代增加一種測光機能,曝光就"小氣"一點,好比F3比FE中央重點集中比例提高(F3 80/20,FE 60/40),F3照表拍出來就比FE暗;F4增加矩陣,測出來比F3暗(到這時都還可用"比前代精準"來形容),到F5增加RGB,測出來和F4的落差,就常讓人"意外"了
暗房教父
是滴 尤其是要操作功能轉輪時 (前/後兩只) 幾乎只能以無名指/小指勾住握把
jenhoxen wrote:
好比F3比FE中央重點集中比例提高(F3 80/20,FE 60/40)


就我的印象,FE好像是中間佔60%,四周佔40%,但F3則是中間75%,四周25%。不過這也是20多年前的印象了。
用FE到F3,個人建立的習慣是四周都測一下曝光值,然後自己決定...所以很難確定誰的曝光比較準...@@"
第五彈 密度儀 新品購入

嚴格來說 密度儀是我器材裡面 比較前期購買 但卻是我器材裡生產年份最新的東西
因為已經有開過樓了 這邊只稍微提一下 補充一下 也剛好呼應了前面有關測光的問題







密度儀在高階暗房裡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從監測藥水品質 / 檢測底片感度 一直到檢查曝光是否正確等等 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雖然個人是希望能夠找到新品的彩色/透射/反射兩用密度儀 但實在是太貴 太難找了
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 買了這台透射型檯式黑白密度儀

一般來說 只要在拍攝/沖洗完後的底片上讀取幾個重點 (B+F, D-min, D-Max, (HD, LD))
就可以知道是拍攝過程中的哪一個步驟出了狀況

以前面的 F5 測光來說 如果沖洗正常
若 LD = D-min 差不多就可以斷定是測光有問題
但若是 B+F (or D-Min) 數值不對 則有 "可能" 是底片批次 / 沖洗有問題

總體來說 底片批次有問題的機會不大 但是不能排除
但若有懷疑是底片批次的話 就要用同批次底片換機試拍
重新測過 才能斷定是底片批次 沖洗失誤 或是 相機測光有問題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六彈 Nikon F4s 1987 釋出 二手購入



我的第一台 Nikon 旗艦機 是個人最欣賞 也是最習慣的機身
整體來說 手型非常適合東方人(至少對我來說)
不論是重量配置 外型設計 外層覆膜質感 都很對我的胃口
同時測光系統 不論是矩陣 / 重點 / 中央平均 都合乎我的拍攝習慣
所以即便 F4 在許多評論上評價並不算太好 但因符合自己的拍攝習慣 手感 測光習慣 等等
個人還是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原作彩色正片 ..... 我現在才發現我掃反了.....


原作彩色正片

嚴格比較起來 機身相當的輕巧 (F4) 即便加裝電池手把(MB-21) 轉為 F4s 之後
雖然重量增加 但整體的手感 重心平衡 穩定性更好 手感更棒
而且不論裝載小型鏡頭 或是大型望遠鏡頭 平衡感依舊超卓

同時 雖然裝載六顆 還是七顆三號電池 (忘了 ) 但耗電量卻很低
就算是大量拍攝 / 快速拍攝 只要早上出門時更換新的電池
基本上一整天拍個十幾二十捲 電量依然夠用

另外 因為 F4 只要加裝 MB-21 即可變身成為 F4s 或是加裝 MB-23 變身成 F4e
個人強烈建議加購 一來增加使用時間 二來方便使用
同時還能保護機底 延長使用壽命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表皮覆膜 他是使用某種硬質橡/塑膠材料
雖然耐久度佳 軟硬適中 質感很棒 不易磨損
但缺少表面紋理 在炎熱氣候 且手汗嚴重時 很容易從手中滑脫

反光鏡鎖起旋鈕偏小 不過因為這功能不常使用 個人覺得是尚可接受的範圍

另一個問題是快門捲簾 我所持有的 F4s 是二手機
在我手上被操了 4-5 年後 突然就不能動作 送檢後確定是快門捲簾模組壞掉
我很確定我沒碰到過快門模組 如此便衍生出一個問題:
究竟是個人大量拍攝 / 操作問題導致快門模組損壞 或是製造瑕疵?

總之~ 因為維修過於昂貴 只能選擇讓它退役了
最近還在整理器材 打算有個初步結果之後 再次精簡我的器材
然後再搞一台 F4s / F4e 回來當作我的主力機 ~ ~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暗房教父 wrote:
另一個問題是快門捲簾 我所持有的 F4s 是二手機
在我手上被操了 4-5 年後 突然就不能動作 送檢後確定是快門捲簾模組壞掉
我很確定我沒碰到過快門模組 如此便衍生出一個問題:
究竟是個人大量拍攝 / 操作問題導致快門模組損壞 或是製造瑕疵?


應該是壽限到了
同時期別家旗艦(EOS1、1N、OM3/4、LX等)還在保證十萬次快門而Nikon早為十五萬,且不因F4改採縱走葉片設計降低宣告值;可能受限於當時材料技術,這組快門無法像以往的機型超過宣告值一直工作下去。
暗房教父 wrote:
第五彈 密度儀 (恕刪)

玩到密度儀就是真的在認真玩
不愧是教父級大大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暗房教父
噓~~~ 不要急 好東西還沒上菜呢 [真心不騙]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