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剛在FB看到的,好的提醒。


錯誤的精進

我一直希望禪修者在
開始前就明白正確的修行方法。
我有時很擔心禪修者的精進力。

長時間跟那麽多禪修者交流過以後,
我發現他們大部份用的力
都是錯誤的精進力。
他們想跟隨貪,
所以無論他們怎用力都是錯的。

無論我解釋了甚麽是正確的、甚麽是錯誤的多少次,
他們仍然繼續用錯誤的精進力。
禪修者好像明白了一陣子;
然後他們又忘記了。
這是一個習慣。

當他們一旦開始明白
他們的做法是錯的,
他們就會慢慢放下習慣並正確地練習。

其實正精進真的是不用力的:
它非常容易;
只要不在練習中期望得到任何東西。
安住在覺知當中,並看看甚麽會出現;
如實地跟你的經驗在一起,
讓事物開花結果,
而不是嘗試去控制。

有些禪修者可以有很多年
都是用貪的角度來練習,
而沒有甚麽進步。
這不是正確練習的方式。

正確的方式是讓心流動
在自然、平衡的狀態之中,
不受控制、貪、與抗拒的態度所影響。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分享兩篇FB看到的貼文

第一篇

元音老人
「無形相」是描寫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法身,什麼形相也沒有。大家千萬不要著在相上求見性,它是清淨無染、無聲無色的靈知,是無相可見的。「極靈妙」,但能感知一切事,顯現一切相,起萬千變化。六祖悟道後云: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有人說見性時看見一個大太陽、一輪新月亮、或一個佛,那不是見性!『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性是真體,無相可見。

其實一念斷處就是那個東西,它沒有景象,更沒有什麼神奇玄妙,它就是極平常的心啊!


第二篇

繼程法師的安忍波羅蜜影音

對於因緣俱足顯現的現象,該怎麼面對?

安忍波羅蜜短片
FB看到「中華慧燈研修會」貼文,給大家參考。


當我們走進佛門,解脫之路便已在腳下延展。

大乘、小乘、人天乘如同三種不同的交通工具,引領著我們走向各自的終點。

我們該如何在這三者中選擇?

哪一種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定根機在佛教徒中比例大嗎?

是否要引導不定根機的人找到適合的學修方向?

影片:三乘的特色和個人選擇
今天看到的兩個臉書貼文。

其一:

措尼仁波切的提醒

「你應放下任何安住於『外』、『內』與『中間』的想法與感受。

丟掉你將心安住於任何事物的觀念,直到你的心全然地開放、無礙。

不要安住於任何事物,只是完全的開放。」

依照這樣修,禪修者約略可品嚐到法身大概的樣子。
 
--措尼仁波切

摘錄自《覺醒一瞬間》p.158



其二:

薩古魯的提醒

看,作為生命的一部分,表面地投入生命過程是一回事,在核心是另一回事,

大自然是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的。

大自然的一方面是,除了自我保護和生命繁衍,便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大自然的表面。

如果你選擇遵循這個身體的本性,它只知道自我保護和生育繁衍,它不知道任何其他的東西,所以,如果你跟隨自己物質上的本性,自然地,你就只會做這些,生存和繁殖。吃、睡、繁殖和死亡,這就是唯一會發生的。

但與此同時,你的內在有另一個本質,一直在渴望擴張,你內在有另一個維度,以無界限的方式擴大。

你順從於何者,取決於你是怎樣的人。

如果你投降於物質,你會了悟的就只有這些;

如果你順從那個想變得無邊界的內在本質,那麼,生命就不一樣了。

所以,如果你見識過內在本質的方式,是遠遠超越物質本質的方式,

自然地,你便會在自己的生命營造有利於它的環境。
妹妹最近和麻吉鬧翻了,找我訴苦問我孰是孰非。

她覺得朋友簡直把她當小孩子罵,說一堆批評的話傷她自尊,根本不懂得尊重她。

其實她朋友是語氣不好,態度很強勢,但她罵妹妹的許多事,我也有相同感覺耶,只是看妹妹在氣頭上,也不敢和她說朋友說得蠻有道理的,免得她覺得孤立無援,只要她體諒朋友情緒掌控能力不好,但有則改之,可以參考參考。

也許朋友表達的方式太強烈,雖然不是無地放矢,卻有些把事情弄擰了吧。

剛看到洪仲清的臉書貼文,覺得剛好有討論到這件事,兩篇如下,分享。


洪仲清文一:

討論書籍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全新增訂版)


別人的行為或許刺激了我們的感受,但絕非讓我們產生那種感受的原因。

聽到令人難受的話語時,我們有四個選擇:
1. 責怪自己
2. 責怪他人
3. 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4. 覺察他人的感受與需要
批判他人很容易使對方真的成為那副模樣

表達怒氣的步驟:
1. 安靜下來,深呼吸
2. 看看自己有那些批判性的想法
3. 與自己的需要連結
4. 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未獲滿足的需要


洪仲清文二:

報復有快感 但最終難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昨天的直播討論生氣的表達,內容也包含了如何面對與轉化怒氣。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579769642275709/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真是有深度,看成如何對自己溝通,拿來自我成長,也大有益處。

他人的行為,只是一個「刺激」,真正讓我們生氣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滿足的需要。譬如,我們提到遲到的例子,如果我們特別在乎對方的尊重,而對方遲到了,我們便會感覺難受;然而,如果我們也遲到了,但我們遲到10分鐘,對方遲到30分鐘,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對方比我們遲到更久而感覺慶幸。

簡單來說,我們對對方生氣,不一定跟他人有關係。

生氣本身是一個警報器,在提醒我們面對自己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生氣的時候,就把能量用來處罰別人。這除了後續可能引來更多的麻煩,最終,我們的需要還是沒被滿足。

報復也許有快感,不過,如果我們沒注意到自己的需要,那對自己有什麼具體的幫助?能讓自己的生命更美好嗎?

當我們感覺生氣,我們可以有四種回應的方式:
1. 責怪自己
2. 責怪他人
3. 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4. 覺察他人的感受與需要

通常很多人選擇怪罪他人,也有人會自責。尤其是怪罪他人,很容易讓對方變成我們怪罪的那種樣子。

怪罪他人,不管引發對方什麼情緒,對方其實更難好好看待我們的需要。

是,當我們罵人,對方很可能因為害怕、罪惡感而暫時調整了自己的行為,這或許滿足了我們的需要。這時我們會真的以為,罵人有效,所以繼續罵。

可是,長遠來看,我們可能忽視了對方的情緒與需要,這並非雙贏的狀態。而且對方可能模仿我們的舉動(因為我們正在示範),在對方占優勢的時候,也開始回罵我們,變成冤冤相報。

總結來說,罵人或許暫時有效,但長期來說,不利於我們滿足自己的需要。

舉個例子,有個媽媽曾經問我,她們家的孩子很瘦,不喜歡吃飯。要罵他,才會多吃幾口,不罵就不會吃,所以,怎麼可能不罵?

就這個例子來說,罵孩子是有暫時的好處,但長期來說,孩子一想到吃飯就痛苦,因為常在吃飯時被罵,就更不喜歡吃飯了,不是嗎?

還不如好好感受自己與孩子的需要,帶孩子去看醫生做檢查,看看是否有我們不清楚的生理疾病或發展遲緩。然後諮詢醫師的意見,也許孩子多運動,帶出門開開心心地玩,心情好了、肚子餓了,反而更願意吃飯也不一定。

好好覺察自己的感受,體驗自己的需要,能更有效地幫自己的忙。尤其表達怒氣之前,先體驗自己的需要,才能有更適當的表達。

表達怒氣的步驟:
1. 安靜下來,深呼吸
2. 看看自己有那些批判性的想法
3. 與自己的需要連結
4. 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未獲滿足的需要

此外,如果我們能多傾聽他人的情緒與需要,我們的情緒也能相對平穩。像是喜歡罵人的人,有可能是因為自卑。如同我們之前所說,責罵他人,是用一種可悲的方式在表達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先同理他人,他人也比較願意注意我們的感受與需要。非得要爭論是非對錯,在想法層次打轉,除了過於表淺,也常常是引發怒氣的導火線。

祝願您,能藉著生氣,更深刻地與自己跟對方連結!
分享。

生命中會出現問題=正常的事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時,
心不喜歡,要及時知道心不喜歡。
如果我們未能及時知道它,
心就會非常掙扎,
於是我們的禪定退失,
而且還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時,
心不喜歡,及時地知道不喜歡,
我們的心就會因而保持中立,
它是自行保持中立的。

一旦心保持了中立,
我們就可以運用覺性與智慧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樣反而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處理問題。

我們不要期待著「生活會沒有問題」。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碰到問題,
即使是佛陀本人,
他在某些時段也會遭遇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僧團弟子們的爭訟,
佛陀出面予以制止,
可是卻沒有人聽從。

佛陀只好離開僧團,獨自前往森林,
跟大象與猴子待在一起,
這樣也好過跟那些不如法的弟子們共處。

看到了嗎?
即使是佛陀的生活有時也都會遇到問題,
只不過他沒有心苦而已;
甚至佛陀也會生病,
跟我們一樣生病,而且大便出血……
因此,我們的生活出現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我們要呵護自己的心,
不要因此而悶悶不樂。
如果心對出現的狀況感到洋洋自得,
我們要及時知道洋洋自得;
如果心對出現的狀況感到不喜歡,
也要及時地知道不喜歡。

一旦能夠及時地知道心的狀況,
心就會保持中立,
於是我們就可以更為冷靜也更有智慧,
能夠比散亂者更加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隆波帕默尊者
解脫園寺(SUAN SANTI THAM)
2018年11月24日B




剛在臉書看到了繼程法師的信心銘書抄,去找了一下原文,感到其中意涵深遠。也突然想起,最初接觸的大師講錄是永嘉證道歌。

印象中大概是七八年前,法鼓山安和分院請來果醒法師講解聖嚴師父的書<<智慧之劍--永嘉證道歌講錄>>,那時接觸佛法不久,其實根本聽不懂,現在至少知道不要只妄想用頭腦搞懂它,但當時聽一聽,是可以感覺出裏頭內容博大精深,對它起了興趣,想搞懂它,然後當下覺得怎麼這麼好,也有些不好意思,來聽講座增長了見聞,還送我一本聖嚴師父的智慧語錄。

印象中是這樣,蠻有趣的。

[點選圖片,可放大圖片中的字體]



在FB看到台大晨曦社發布的訊息,訊息來源是中研院的調查。

我也有些好奇各宗教在台灣的現況,依此做個紀錄和分享。據調查,目前台灣民間信仰比例約50%最高;道教、佛教和無信仰者,大約各在十幾%上下;基督教和一貫道信仰則不到10%。

有些訊息蠻顛覆我原來的印象,我節錄了一部分,大家對詳細資料感興趣,可上台大晨曦社臉書觀看。

台大晨曦社:

 我們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宗教組」從1994年至2018年共六波調查資料,將信仰人口結構變遷與現況的資訊製作為圖表,提供給有興趣的同學和社會大眾參考。

重點發現包括:

(1) 佛教徒佔總人口的比例及各年齡層中佛教徒的比例皆不斷下降。

(2) 年輕佛教徒(19-29歲)的比例從1990年代的30%左右減少至近年的8%、4%。

(3) 佛教徒高齡化越來越嚴重。1994年少於50歲的佛教徒佔80%,2018年少於50歲約有30%,高於50歲者則佔70%。

(4) 以2018年的調查資料來看,年輕族群(19-29歲)家庭背景是佛教的,只有大約一半(53%)會認為自己是佛教徒,約4成(37%)轉為無信仰。另外在性別分布上,男性佔40%、女性佔60%。

(5) 以有無皈依來看,有皈依的佛教徒佔總人口比例於過去25年介於4%-6%之間。在各年齡層中,50歲以下族群有皈依者比例下降,50歲以上族群皈依比例增加。

皈依者的年齡分布亦有高齡化趨勢,1994年高於50歲者僅有14%,逐漸上升至2018年的75%。皈依者佔佛教徒之比例於近年有所增加,1994至2009年約有16%-21%佛教徒有皈依,2014及2018年則增加至32%及34%。







「我要你們大家仔細審查喜樂,
看一看究竟什麽時候是你一生當中最喜樂的。
你真正對著它看的時候,
就會知道,
它不過如此,
跟你經歷過的其它東西相比,
沒多大差別。

爲什麽沒多大差別呢?
因爲世間本身不過如此。
它能給的就是那麽多——
一次次重複,
就是這些東西。
生、老、病、死,一次又一次。

怎麽也得有一種喜樂,
比它更超越、比它更殊勝、比它更安穩。
這就是爲什麽聖弟子放棄了有限的喜樂,
尋找一種來自身寂止、心寂止、雜染寂止的喜樂。
那是安穩的喜樂,
無可相比。」

~隆波敦尊者(Ajahn Dune Atulo )
《法語微言》
以下介紹作者阿迪亞香提。

他目前出版的書籍,譯成中文的有四本,每本我都看了四五遍以上,時常覺得字字珠璣。分享。另這幾本書我看了後愛不釋手,妹妹卻是無感,所以選擇當下適合自己的,而非別人認為好的,是更有智慧的吧,請善自斟酌。

空性之舞:「我是一切,以及我是絕對的無。」書裡的表達方式,簡直是優美的一蹋糊塗,以優美的文學作品形式在揭述真理。

覺醒之後:莫以空性作為逃避世俗事務的藉口,很赤裸地提醒並在我們疏離生活經驗時發出警鐘,要求我們直面生命。

真正的靜心:由於實在不擅於禪坐,無法令喋喋不休的頭腦安靜,作者另尋途徑,透過解構身分認同的方式解脫。

受苦的力量:在這四本書裡,算是最淺顯的入門書了,但其中的洞見仍舊深深震撼我。



以下是作者和其書的介紹

作者:阿迪亞香提

成長於美國加州一個平凡家庭的阿迪亞香提,童年時即有了自發性覺醒經驗,就學時雖被視為有讀寫障礙,卻不曾影響到他對一己的評價。

十九歲時在書本上讀到「開悟」一事開始激起他內在的追尋。最早曾經以書本土法煉鋼研究「靈魂出體」,後來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人生那第一次「靜坐」卻讓他深深著迷,開啟了他對「真理」的探索。他花了五六年時間在大學裡尋找能夠解釋在他內在發生之事,從心理學、社會學、東方宗教、到哲學,都無法找到真正遇見過真理的人。

他在二十歲時遇到了他的禪修老師,跟隨修行多年,並在離開大學後進入自行車行工作,同時成為一名自行車選手。二十五歲時,他有了第一次開悟的體驗,對自己的真實本性有了一個瞥見,接下來五六年,他經歷了幾次重病打擊,一次次將他身上殘留著無法放下的自我形象,猛然脫落殆盡。

一九九六年,在持續了十五年的密集禪修之後,他經歷了一系列靈性覺醒的蛻變,進入完全無我的最終開悟境界。後來受他老師邀請,開始了教學的生涯,一直到現在,同時出版一系列書籍。



書名:空性之舞

禪裡有種說法:「當了悟是深刻的,你的整個存在都會翩然起舞。」
要讓了悟自性能夠完整,必須經過:腦、心、腹,三個層次的實現。
如果你只擁有一個非常清楚、開悟的頭腦,你的存在依然不會跳舞。
只有當你的心隨著頭腦一樣敞開的時候,你的存在才會開始跳舞。
那時候,一切都將變得生氣煥發。
而當你的腹部也敞開了,一種深到無法度量的安定會出現,
而你,就像是消逝在那份透明裡。
你跳舞,也是那空性在跳舞。
——阿迪亞香提


「你身上有某種比太陽更燦爛、比夜空更神祕的東西。你一定曾暗自懷疑過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你是否曾經沉潛至你那充滿奧祕的本質呢?

本書為你而寫,談論的也是你,它是關於你的覺醒、關於你如何憶起什麼是真實的你。讓它開啟你的眼或你的心,從而接觸你無限本性裡一切的不可思議。但是容我先告訴你,靈性覺醒並非如你所想像。」

當你不再想著自己的存在時,你是誰?正在閱讀這些話語的那雙眼睛背後的,是誰?《空性之舞》一書中,阿迪亞香提邀請你,透過自然地敞開頭腦、心靈、與身體那持有幸福與解脫的密碼,覺醒於你真實的本質。

本書內容涵蓋了一個人和開悟師父共同探討覺醒與解脫的本質及其體現時,會在初期出現的各式主題,並提出了簡單明瞭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書中亦描述了阿迪亞香提的直接覺醒經驗,呈現出一個了悟自性者的經驗世界。

他的話語是內在深邃寧靜的流露,也是真理的美好反映,因表達出真正的我們是什麼而與我們的心深深共鳴。它們是真理對真理的說話,源頭為源頭揭露出它的奧祕。這份共鳴有一股力量,能中斷我們思想與情感反應的慣性模式,有助於讓我們解除自我中心的催眠狀態,並瞥見藏在生命底下的實相。這樣的認知確實能使我們的世界整個翻轉,將我們摔出頭腦的幻相而獲得自由。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沒有人知道自己如何影響事件的發生。在我們的世俗生活裡,這製造出痛苦,也製造出許多意料之外的事。但是對靈性生活而言,這成了我們的恩典。當我們有能力在每一刻安歇於「不知」這個我們存在中最深的真理時,便是允許那自發的升起並且喚醒我們。阿迪亞不斷告訴學生,不要固守於任何概念、不要相信他對他們說的任何話,而且不要執著於任何經驗。

靈性教誨能夠安撫智性頭腦,帶來智識上的理解,但是當覺性透過一位真正的老師的話語和存在而流動,覺性本身或許能燃起心中的火焰,讓意識朝著了悟自性的方向前進。終究,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與真理的連結。你就是道路,道路會動,完全致力於揭露它自己。它會喚醒你對真實本性的認識。靜靜地坐著,一個人不必做些什麼,只要允許那自然的覺性生起。真正的老師是那個完全明白這件事的人。

雖然你無法從書中直接找到真理,但阿迪亞香提從自己的經驗中也肯定,透過閱讀,有時候能為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敞開,甚至在靈性覺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本書能夠傳遞作者的意識或臨在,對那些感到與內容深深相應、產生共鳴的人而言,傳遞力量是最強的。在正確的時間讀到正確的書,它會激發出某些不是來自你頭腦、而是洞見層次的東西。當洞見出現的時候,你的整個身體都會唱歌,就那樣的意義而言,語言文字能夠將無意識的東西帶出來、進入意識之光當中。而當然,一旦潛能醒過來了,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轉化負起責任,因為沒有任何老師或書本能代替我們做這件事,你自己必須照顧那道火光。



書名:覺醒之後

覺醒之後,為什麼生活並沒有從此高枕無憂?
卻伴隨著一種無所適從?
本書幫助你從覺醒的陷阱及幻覺中走出,
真正了悟生活其實是我們覺醒後一面最重要的鏡子!


越來越多出身不同文化與宗教背景的人開始將「靈性覺醒」視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蛻變,這種覺醒是一種無可撼動的了悟,明白真正的我們是生命的合一。而過去幾年來,靈性覺醒已不再是精英修行者獨享的領域了,而是突然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唾手可及的東西。

一開始,人們就對「靈性覺醒」一詞有著不同的詮釋,此外,隨著靈性覺醒的議題日益受到大眾的歡迎,有些人會從小我的觀點談論自己的覺醒,宣稱覺醒就是比其他人感覺更好或「更清醒」。他們實際上是以覺醒之名在疏離自己每一刻所擁有的經驗。

阿迪亞香提在本書中,談論初次的靈性覺醒經驗之後可能會發生的誤解、陷阱,以及幻覺。對於那些有過初次的靈性覺醒經驗,想要了解這個過程如何繼續、如何開展的人來說,他們能取得的資源非常少。這本書能為這場最偉大的冒險提供有益的指引與進一步的催化作用。



書名:受苦的力量

對人類來說,痛苦像是生命的樂譜上從不休止的弦律,苦痛深深烙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讓一些人為之上癮。

但事實上,心裡上的痛苦,和身體的疼痛一樣,都是內在的呼求,要求我們去看見生命中、生活上需要被看見的部分,要求我們伸出願意和好的那雙手,迎接自己的內在。因而真正能療癒我們的,不是心理醫師、不是內外科醫師,而是我們自己願意被看見、被療癒所產生的治癒力量。

然而對於痛苦的執著、不願意放手,也同樣是使人一再受苦的根源之一。使人感受痛苦的事件早已逝去多年了,但記憶像是結了繭般深深地攫住頭腦,不斷重覆播放、不斷陷入苦痛之中。

《受苦的力量》(二版;初版書名:在生命的盛放處)現在邀請你,不用盤坐冥思、不透過各式的靜心法門,只要種下意願,靈性的曙光便會灌注其上。苦痛不需要去逃避、抗拒,逃避抗拒只會使痛苦更加強大;苦痛是生命的邀請、內在和解力量的源頭,生命的艱難處境其實最能夠開啟我們的心靈與思想。我們會費盡心機避開這樣的時刻,但事實上,這些深具挑戰性的時刻,正是自我成長與意識轉化的最佳契機。

本書的教導就是提供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向恩典敞開,向那神祕的、那能夠穿透隱微靜謐之時刻的光明元素敞開。這將為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點燃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將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終結許多人日復一日的受苦與爭鬥。


書名:真正的靜心

放下一切靜坐技巧,向純粹的覺知全然敞開。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