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今早看到了星雲法師圓寂的消息。

大約一年前,我在住家附近的明德素食吃飯時,有一位師姐和我聊天,說他在佛光山的台北分會做義工,問我要不要去他工作的地方走走,他想送我一本星雲法師的書,以此和我結緣。

那次聊天挺愉快的,不過後來因為疫情緣故,沒有真的去拜訪她。那天她一直提到星雲法師的生命故事,說星雲法師自己早年餓過肚子,所以很重視讓訪客吃飽,還有自己寺院經費都沒著落,卻把錢捐給更需要的醫院的大愛事蹟,如數家珍般的,我問他星雲法師年事已高,現在身體好不好啊?她安撫著自己胸口說,她想到這件事心裡都會害怕,完全不敢去想,看她那種疑懼的表情,好像法師過世對他們來說是天塌下來了一般。

想到之前上佛法課時,鄭老師有時也會說自己已經七十幾歲步入中老年期,後來有時也會擔心老師會不會突然就怎麼了,因為老師上課時會教做人處事的道理,又會真心關心學生,就會感覺很溫暖,老師的關心無私又真心,但我覺得大致上蠻有智慧也很受益,於公於私就會希望老師好好的,倒是高齡八十幾歲的達賴喇嘛尊者幾次都在直播中說自己再活個十年二十年沒問題,我就很高興地信以為真了。

我沒有和星雲法師真正接觸過,但我還是明顯受到他的恩惠,其中一個是佛光山辦的人間福報,有時在圖書館會翻閱,有時也會去便利商店買來看,讓我看到新聞報導或消息不是只有刺激人性的貪嗔癡以增加銷量的面向,媒體是可以真正優先以眾人長遠福祉為考量,並且為人民服務的。這樣的新聞也是好看的,有著教育和喜樂,並不無聊的。若能把眾人的長遠福祉置於自身的貪欲之上,自己好像也能漸漸享有不被貪欲綑綁的自由。

另外一個星雲法師的恩惠,就是鄭老師課堂上所說「行佛」二字,那時是在晚間課堂最末時聽到的,初聽好像被雷擊中一樣,非常觸動,聽完這兩字就剛好下課了。後來才在課堂上聽老師補充,這兩字是星雲法師贈送他的一筆字,星雲法師的人生智慧真的是雷霆萬鈞。這兩字簡直就是人生的響導了。

在老師的書「行佛,樂活人生」中看到這一段話:我長久學佛行佛,讀經看教,但心中總以「學佛」自居。公元2011年夏,我上佛光山謁見星雲大師。他賜我寶貴的一筆字「行佛」,我才真正證悟其中。

每周一晚上鄭老師的課,這學期在法鼓山安和分院應該是從3/6開始,大家有時間有興趣可以報名,畢竟我應該也是燒了幾輩子的好香,才有幸能遇到有智慧又有愛心的老師。

關於死亡,每當在各方消息上看到有人哀嘆亡者的早逝或生命的不公時,我有時會想這些人有所不知,如果他們的哀嘆和緬懷所言不虛,那亡者早已投生至善趣,日子美好地過,哀傷是因為視角有限阿。這麼想著,自己心裡好像也會平安平衡起來。

記得多年前去金山的法鼓山參觀,有一個展廳在緬懷聖嚴法師,牆上聖嚴法師遺言說偈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

現場聽前面幾個人說看不懂這幾句話的意思,我在後面聽了好勝心起,想說聖嚴法師說了什麼,我來挑戰看看,對愛讀書的我來說,應該難不倒吧!結果湊前一看,還真的是無從意會。

怎麼講一堆自相矛盾說不通的話呢?我當時還對一副自相矛盾的公案印象很深,後來也對聖嚴法師的解說印象深刻,是這麼一個公案「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真的是很懸,以前一年會想到這個公案好幾次,但是解不出來!

只是聽說體會得了這些的心,是超越生死的!
今天收到了亞洲德噶的公開信,明就仁波切將在下個月有一些公開教學,對以下教學和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加聽聽看囉。

以下是亞洲德噶的介紹。






近幾年,“正念”、“冥想”變得無處不在。

但令人遺憾的是,市面上充斥著流行但是錯誤的觀念。比如,很多人認為冥想的時候,需要清空頭腦、什麼都不想,完全沒有念頭;或是要集中註意力、不能分心;或是要強迫自己進入一種平和、安靜的特定狀態。以至於很多人嘗試了幾次,或僅僅聽說這些觀念以後,就得出結論 — “這太難了!我做不到!可能它不適合我。”

其實當今流行的”正念”、“冥想”來源於古老的禪修傳統。正是因為多數人未能對禪修有深入的認識,導致這些錯誤觀念的產生,也就無法輕鬆地體驗到禪修真正的利益。

也許你會好奇 — 那麼到底什麼是禪修?禪修的起源又是什麼?禪修和正念冥想有何不同?禪修的好處可以被科學證明嗎?看似古老的禪修方法對現代生活有幫助嗎?

在這一次公開課中,尊贵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會就大家最想了解的問題給與教學。


2023 亞洲德噶公開課 — 禪修是什麼?

日期及時間:3月4, 5, 11, 12, 18, 19, 25, 26日(共8堂課)
晚上20:30 – 22:00(北京、香港、台北時間)

語言:仁波切將以英文教授。同時提供普通話、粵語、日語、韓語、越南語、印尼語和泰語翻譯。

課程內容:

1.禪修的起源與傳承
2.禪修與正念、冥想的區別及常見誤解
3.禪修與念力、祈願的關係
4.禪修與科學
5.禪修與意識
6.禪修的當代應用
7.禪修與教育
8.給禪修愛好者的一些話

Zoom 課室連結: https://us02web.zoom.us/j/82937494669?pwd=a3dzZC9paTNzeFEzRUhsc1VwUndEZz09

Zoom ID: 829 3749 4669

密碼: 733826

此為免費公開課程,歡迎所有人士參加。



關於明就仁波切

明就仁波切是全球知名的禪修大師。他從小患有焦慮和恐慌症,在少年時期通過禪修克服了恐慌症。

1975年,明就仁波切出生於尼泊爾交界處的喜瑪拉雅山區。仁波切自幼便跟隨他的父親,也是舉世聞名的禪修大師,祖古鄔金仁波切學習禪修。從幼年時起,仁波切就用多年的時間進行嚴謹的禪修閉關。年僅十七歲時,他就受邀擔任三年閉關中心的老師。除了接受藏傳佛教的禪修和經教訓練外,明就仁波切也一直對西方科學和心理學深感興趣。在2002年,明就仁波切和幾位長期禪修者,受邀前往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魏斯曼研究室,參與「禪修對高階禪修者的頭腦產生的影響」的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和《時代雜誌》等知名出版物上。

近年來,明就仁波切在全球各地教學,也在四大洲都成立了佛法中心。他經常坦誠、幽默地談到他自己遭遇到的困境,深受全世界數千位學生的敬愛。仁波切結合自己的禪修體驗和現代科學研究,加上對東西方現代人困境的了解,教會他的學生將古老的禪修智慧應用到現代生活中。

仁波切的著作《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登上了《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榜,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最新出版中文書《歸零,遇見真實:一位行腳僧,1648個「向內朝聖」的日字》詳實描寫了面對身體之死和自我之死這兩種死亡的探索之旅,以及如何將這兩種經驗建立連結。仁波切分享四年半遊方閉關中的無價收穫,以及支持他繼續前行的禪修練習,展現如何把臨終的恐懼轉化為喜樂的生活。2022年,仁波切受邀在TED全球大會上發表演講,與全世界觀眾分享他的禪修經驗。



---------

另外,前幾天我在line上看到一本書「心理摩擦力」的介紹。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劉軒在podcast中先分享了他看過此書的英譯版,國內出版社感到此書很有意思,所以簽下了中文版權。我覺得劉軒的介紹還蠻清楚並貼切地表達我們人類心理抗拒的原因及怎麼因應,至少我聽的時候,是感覺這幾大項都挺對的,對這本書也蠻好奇的。蠻有趣的書,分享給大家聽聽看。此書的中文版將於後天2月24號出版。

另外我看到他的podcast裡,有一集是探討人的意識,探討我是誰,引用的書是英文書《Being You》,目前也還沒出中文版,我也聽了,一併分享囉。


--------
EP159|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忽略了「心理摩擦力」

單集介紹
很多時候,事情的卡關,都是在錯誤的地方用力。 為什麼提案常常不被接受?面試總是不順利?想要說服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卻總是被打槍?

不是我們的點子不夠好、想要倡導的事不夠重要。而是我們沒有把「人」的心理抗拒因素考量進去。而那個就是「心理摩擦力」。

在這集節目中,特別要帶大家來分享過去在「人生設計所」線上讀書會的內容,為大家來導讀《The Human Element: Overcoming the Resistance That Awaits New Idea》這本別具洞察力的精彩著作。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精闢的分析,帶我們一窺人的心理中,存在著哪些摩擦力,而我們又該怎麼去做一一破解,讓我們面對盲點,更能迎刃而解。

The Human Element的中譯版,將於2023年3月推出,由三采文化出版,敬請期待!

收聽網址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fVX6xTbFJeT8mx1iOAnIw




EP166|「我是誰?我在哪?」你有想過,你的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嗎?— 《Being You》讀書會

在這集節目中,要再次帶大家來分享過去在「人生設計所」線上讀書會的內容,而這次導讀的書則是讓人腦洞大開的《Being You: A New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作者Anil Seth以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角度逐步抽絲剝繭,來試圖探討宇宙中最難解的問題之一:人的意識到底是什麼?

一直到現在,我們依舊對「意識」是什麼,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即使「意識」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

然而,到底「我就是我」、「我所知道的就是我所知道的」這背後蘊含了什麼意義? 又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意識純粹就是幻覺而已?而我們所體驗的世界,真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如果你也一樣好奇這些很玄的議題,就趕快來聽聽這集節目吧!


收聽網址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RNjKXqJkOzpYMopN8dz56


*節目中提到的TED Talk: My stroke of insight | Jill Bolte Taylor https://youtu.be/UyyjU8fzEYU



劉軒分享自己偷竊壽司所得啟發的影片:

不時看到發生各種意外如車禍或檢查出棘手病症的人,自身或親友會祈求「業障病障悉消除」。

發生這些世俗上認定為壞的情況,就是所謂的業障嗎?記得前幾年車禍後,身體遲遲不好,有兩三年舉步維艱,坐也痛苦,站也痛苦。研究姓名學的妹妹因為擔心一直叫我去改名,他說我不去改名字,往後人生會禍事連連,過得很悲慘,取了這個名字就是這樣的命運,改名字以後才可以避掉這些問題。

倒是沒有去改名,覺得改名以避掉風險挺迷信的,而且該我受的事情,透過這種方法規避也怪怪的,尋求正規的方法解決才比較好。但身體後來卻是真的一直出狀況,常常覺得因為他人的自私自利或不當或惡意,時有飛來橫禍之感而在身體上蒙受其害。

看到了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一集影片,講"業"。我覺得其中有個觀點很有意思,好像是說佛法談業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我們更趨近實相。

是的。即便世俗上公認發生的是壞事或巨大的損失,只要它能撼動我們的我執,讓它產生破綻,那它就是看似壞事的好事阿。其實是恩典,儘管當下我常常不能看出這到底是什恩典,讓我這樣一天到晚受皮肉痛。

雖然只有一集二小時,但覺得對業的描述蠻完整深入,視角兼具超越性,大家如果對業這個議題感興趣,也可以看看。







另外,上個月還看了一支影片,是覺囊法王上月來台弘法的影片,覺得影片的內容,可以同時增長出離心和菩提心。

影片內容大略是講菩薩的功德和為何要度眾。

前幾年剛去上措尼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在劍潭活動中心的課程時,下課時我和妹妹說,老師好受愛戴喔,你會想過他們那樣的生活嗎?擁有他們的名聲和被學生這樣簇擁?

妹妹說一點都不想,這樣會被綁住,都不能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過自己喜歡的日子。我當時覺得可以幫助人是蠻好的,但覺得老師這樣年復一年全球到處跑到處教,忙得不可開交,學生根本也沒幾個聽得懂或有所體會,感覺上好像也沒能真的幫助到什麼或有甚麼成就感,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

倒是不會往斂財的方向想,畢竟台灣課程費用便宜,幾天課程才一兩千塊,之後又後續有提供每周每日的禪修。感覺就真的挺希望學生獲得禪修的利益。

當時的疑問,好像在這支影片中得到了一些解惑。看過後也覺得對增長出離心和菩提心有幫助。也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

潘朵拉的秘密
措尼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的課,平時沒禪修 課程不易懂,如同 平時我們很少察覺 念頭。 個人想法




覺得自己別寫字更好,但mobile01規定要寫字才可以貼文。

想到了寫兩行字。
臣服於如是的意願。
親密於當下的一切發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