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無關影像本身,而是如何勾勒一種視野

Hermitissimo wrote:
你自己回家好好唸點書看一下藝術史吧


我只是把現實說出來罷了
再來回歸到你這句話,藝術史,這不就落入我所說的學術派高人一等的框架,要讀過藝術史才知道甚麼是藝術,才能看的懂藝術,甚至才能創作藝術?????? 說到底藝術就不是凡人在碰或是能碰的東西不是嗎? 那我是不是能反證學術派的優越感??
前面我已經強調過,你提的藝術史只不過是歷史,只不過是個過程紀錄,但是如果照你所說的,那是藝術史創造出"藝術"嗎?? 事實上不是
甚麼史的只是學術派做學問的基準罷了
就像語言學,那也只不過是統計分析歸納出來的產物,人類的語言不是由語言學而生,就像人類對於美的認知並不是由藝術史而生,是與生俱來的,只是會被生活環境與社會氛圍甚至宗教所影響(這如你所知的西方藝術,不少是源於宗教,所謂的古典音樂也是)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電影,講太空探索衛星的事情,因為經費關係跟政府要錢,財政部門的人回了一句話讓申請的人無法反駁,知道太陽系的起源又如何? 能改善現在人們的生活嗎? 那我是不是要套回去說知道藝術史又如何? 能改善我的生活嗎? 當然這樣的比喻是比較極端些,可是這又讓我想到我工作上的事情,我這邊有個古蹟要修復,也因此認識了一位東京大學的博士,因為這樣知道某國立大學的研究所,我問這位東大博士讀這個所出來能做啥? 又沒那麼多古蹟可以修,他回的的很妙,有時去做學問只是在陶冶性情,讓自己...,就看成是比別人多些涵養,白話文就是水準高一點啦
我也問他,學術界研究的一些東西又不是製造者或創作設計者自己說出來的,只是用很多東西去推敲出來的(在我看來是猜出來的,因為對我來說不是本人說出來的準確性都有問題,不好意思,我是工科的,所以也別怪我會這樣想),他聽了也沒說啥,不知道我是不是能理解成他默認我的觀點,附帶一句,他也是工科的,大學中原建築碩士也是中原博士是東京大學
Hermitissimo wrote:
喔,只能以你理解範圍有限內的東西才叫做”藝術”,那這框架還真是窄到不行!


我還想請你明確的定義出甚麼是"藝術"
你說的沒錯,但是我能不能也譏笑一下,學術界認可的才叫藝術,那學術界的框架還真是窄到不行
跟你再抬摃下去真是毫無意義,無論什麼歷史不過是記錄人類事件與活動的軌跡,藝術史不過是藝術發展的軌跡,至少不脫離主題,在這邊惱羞成怒拿什麼身分背景作文章,何必呢,這些都與主題無關,單單就事論事有很難嗎!?

對於要討論什麼主題深入了解一下長點知識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動不動就發火抬槓那就沒意思了,我這個人很笨沒那麼複雜,對於攝影的理解簡單粗淺到不行就是只看照片,無論什麼手機相機什麼題材手法,讓照片自己去說話,至於你有什麼多偉大的看法與見解...很抱歉我程度太差都看不懂不在乎更礙難認同,這樣可以了嗎?

閣下在P版C版早就如雷貫耳了,若非早見識過還真的會不吃X也一肚子XX,你要玩點名引文自行補腦不知所云的無厘頭抬槓...去別處抓交替吧,道不同不相為謀,乾脆把我黑掉彼此眼不見為淨,在這我就不再奉陪文字鬼打牆了!閣下就連器材買來都必定挑剔品管到死,什麼器材落在你手上都有問題,假如我是商家也不想賣你任何東西!

廢話這麼多該PO張自己拍的”女像藝術”來瞧瞧了啦,閣下幾張我就奉陪幾張,一個字都不寫,如何?一張照片可以勝過千言萬語,都靠文字堆砌就沒什麼意思了,不是嗎?

我早早在6樓的回文,標準始終一致不會改變:
"攝影惟一重要的只有影像本身,雙眼一看一翻兩瞪眼,需要用文字贅述的應該去寫小說而不是拍照."

否則請自行去嘴砲版報到,無論用嘴再怎麼噴丶除了口水之外還是噴不出一張照片來的!
是你暗示說要懂藝術品先去讀藝術史再來說的啊,沒讀過藝術史=沒資格看懂藝術

「線性與繪畫性」、「平面與後退」、「閉鎖的與開放的形式」、「多樣性與統合性」、「清晰與不清晰」

「多樣性」風格的畫作,顏色彼此間,是運用比例與構圖,去協調相互獨立的顏色,畫面上顏色是以多元並立的樣貌存在。

講了一堆這個,問題是一堆人在做畫或是拍照時根本沒到這些東西,我也是啊,但是這是藝術史裡面寫的東西,有的還寫得有些文言文,是不能寫白話一點嗎? 還是又要藉由這提高自身身價?

《攝影的本質:深入觀看與創意思考的關鍵法則》 一書中開頭開宗明義即說,「用攝影的方式去觀看」並非天生就會的能力,這是需要透過訓練培養出來的。 問題來了,我的照片要給一般人看的,一般人可能沒受過這樣的訓練,那不就沒輒,等同於落入要讀過藝術史才能看懂藝術品的框架

攝影不是用輪廓是掌握外在事物,而是用「光影」,拍攝的人必須要學習改用「光線去組成事物」而不再是用「輪廓」。

這句話我是不太認同,就如同你說的何必把自己擺在框架內
Wahaha214 wrote:


我只懷疑,現在的...(恕刪)

民謠不是流行音樂。
不要自己想像。
為什麼?讀些文獻資料,看些書吧!
TroyStar wrote:
民謠不是流行音樂。


望春風與補破網是被歸類到台灣民謠(不是我歸類的),這些歌是當時的流行音樂
鄧雨賢被稱為台灣民謠之父與台灣歌謠之父,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是他創作的
所以你叫我多讀點書,可以請教要讀哪本書呢? 或是流行音樂要如何定義?
有人說流行音樂有兩個特性
1 時間動態特性
2 不斷快速吸附特性

流行一詞本身就是一個當代意識的集合體,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是符合這個要件

什麼是「流行」音樂?

所謂的流行,意指在某一特定時期裡,廣受大眾歡迎、喜愛、關注或模仿的人事物。這樣的理解,在時間向度上暗示著「凡流行皆有賞味期限」或「流行是快速且善變的」;在空間層次上,則意指「流行的擴散,總是廣度有餘而深度不足」。

據此,當我們使用「流行音樂」這個字眼時,第一印象往往只是「特定某時期裡普受大家喜歡的歌曲」。這樣的想法當然不算錯,卻狹窄化了我們對流行音樂的更多想像。如果用英文來說,上述印象其實是指「Pop Song」,是廣義「Popular Music」的其中一種表現「類型」而已,不能直接將前者等同後者。

以上這段取自時代迴音 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文化部與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如果有錯請指教

我沒有要吵架喔,大家只是表達不同的想法與立場,之前那位認為我在吵架,我看了一下我寫的內容並無攻擊個人與吵架的字眼,你頂多只能說我鄙視學術派或是以你的立場認為我偏極端
好馬可 wrote:
攝影無關影像本身,而是如何勾勒一種視野

照樓主教學唸十次後出門拍照感覺功力大增
只帶了50.8II出門剛好掛了,就用手機練視野

無關影像本身



回家兩立勾勒視野(0:45開始


補今天開齋,正妹先決坐北車等高手指導








攝影無關垃圾11張,而是如何套用1張濾鏡
crossmatch wrote:
唉.. 全錯.. (恕刪)


滿好奇你所講的新一代的人怎麼想?她們面對的照片這個媒介跟老人截然不同,照片傳遞方式也不同,攝影的目的跟意義可能也不同。至少我注意到 FB instgram 出現之後,不只影響了景點、餐廳、餐點,甚至回來影響主流攝影的取景、後製方式。
C.楊 wrote:
照樓主教學唸十次後出(恕刪)


這個跟上面討論的內容有什麼關聯?越看越模糊。
flyingf wrote:
這個跟上面討論的內容(恕刪)

樓主說無關影像,我也不懂視野什麼的,只是手機拍拍佔100樓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