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YADEA雅迪 G5電動機車首試 動力表現不容小看

shoknows wrote: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4-29/122526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216/1518050/

電動機車時速超過25公里會被歸為輕型機車,須掛牌上路,而只要掛牌的機車就必須投保強制險,依照目前法令規範1.34馬力以下或時速25至45公里的電動機車,就要依照「小型輕型機車」掛牌,因此在騎乘這類電動機車上路之前,務必要投保強制險,否則可就是違法的行為,將可依法開罰1500至3000元罰款,若是未投保強制險又肇事,就會被開罰6000到三萬元不等的罰款。

實際上是 需要的


這台極速破45,應該要掛50cc同等級的"普通輕型機車"哦。

肥貓宅男 wrote:
可以阿, 只是風險...(恕刪)

這種賣差過1萬5 就沒事場。
這樣就買中古就有125等級

speciallite wrote:
這台上市日期有消息...(恕刪)

問過總代理, 短期進不來, 因為台灣的萬年法規問題,

台灣最愛關起門來自己玩!!! 汽車也是~
LU660104 wrote:
電馬達
1500瓦 ,就只是2馬力而已

一台
中國製造 低階 玩具車 ...(恕刪)



版友提到的馬力扭力問題,有諸多錯誤,與大家分享一下:

1. 馬力標示:電動馬達的功率標示有一些陷阱,正確的標示應該是"額定功率"(馬力可以換算,但是國際主流的標示單位是KW),因為電機的運作寬容度非常大,峰值輸出往往可以高過額定功率非常多(瞬間輸出則可以更高),但是持續則超過系統散熱能力,會對內部機件造成不可逆破壞。
車商在標示馬力時,如果不特別註明,都應該是"額定功率",這也是國際的通用原則,但是GGR的馬力標示卻是"最大馬力"(有些人大概沒有注意看小字),就我所知GGR從未公布自家馬達額定功率。
標示最大馬力,對GGR的水冷式馬達比較有利,憑藉熱優勢,最大馬力可以榨的更高。這樣可以得到戲劇化的宣傳效果,而長期宣傳的客戶教育,確實也成為一項先入為主的利器。我估計要達到同樣峰值輸出,氣冷式馬達的額定功率可能要比GGR水冷馬達高25%。而馬力再往上,其實要面對的散熱問題很棘手,如果未來要有主流平價電車,我認為超過3.5馬力的機會都不大(再上去要強制冷卻),因為衍生的成本大大。主流白牌電車性能可能只會略高於100CC四行程,看車款走加速取向,或極速取向。

"2馬力"算大還是小?如果以動力單元輸出比較,大概比50CC二行程機車小一點。但是要考慮輪上馬力才是真實動力,則輪鼓馬達會佔一些優勢,因為傳動耗損跟CVT比差很多。其結果應該就是2馬力電車性能大約近似於50cc二行程,不能算差。

2.扭力標示,一樣有分為馬達扭力與輪上扭力。這個數值是經過減速調整的,也就是說,這是完全依設計而定。使用者唯一要看的是"輪上扭力"。較低馬力的馬達,也可以達到相同甚至更大的輪上扭力。但是這樣必須考慮到最高車速和轉換損耗,僅能取得一個平衡,有一好就沒兩好。電車與油車的"尾速"達成概念是很不一樣的。馬達的轉速在一個範圍內效率是最高的,轉速過高或過低時效率都會變得非常差。兼容的設計必須要靠變速機構,但是成本上來說基本上沒有看到便宜可行的方案。

所以馬力不大時,車廠可以決定設計的電車要起步有力,還是尾速較高,不然就要犧牲電機效率把二者都拉高一些(但是有限)。再不然就只好掛一顆更大的馬達。GGR的模式很難被複製的原因是,它的最初選擇並不是經濟效率而是性能,經過一段時間後靠經濟規模把造車成本拉低。其他的車廠估計不可能走相同模式,所以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都不太可能會看到定位與GGR直接競爭的車款。而是各家會試圖尋找利基與自家新車款的定位。

3.輪穀馬達是玩具?輪穀馬達為直接傳動,所以耗損最小,而且機構較為簡潔,便於整合,因此有大廠(Bosch)願意投入開方案,這種設計佔目前電車相當份額,可預見的未來仍是如此。
BigMac4Diet wrote:
版友提到的馬力...

版友提到的馬力扭力問題,有諸多錯誤,與大家分享一下:
1. 馬力標示:電動馬達的功率標示有一些陷阱,正確的標示應該是"額定功率"(馬力可以換算,但是國際主流的標示單位是KW),因為電機的運作寬容度非常大,峰值輸出往往可以高過額定功率非常多(瞬間輸出則可以更高),但是持續則超過系統散熱能力,會對內部機件造成不可逆破壞。
車商在標示馬力時,如果不特別註明,都應該是"額定功率",這也是國際的通用原則,但是GGR的馬力標示卻是"最大馬力"(有些人大概沒有注意看小字),就我所知GGR從未公布自家馬達額定功率。
標示最大馬力,對GGR的水冷式馬達比較有利,憑藉熱優勢,最大馬力可以榨的更高。這樣可以得到戲劇化的宣傳效果,而長期宣傳的客戶教育,確實也成為一項先入為主的利器。我估計要達到同樣峰值輸出,氣冷式馬達的額定功率可能要比GGR水冷馬達高25%。而馬力再往上,其實要面對的散熱問題很棘手,如果未來要有主流平價電車,我認為超過3.5馬力的機會都不大(再上去要強制冷卻),因為衍生的成本大大。主流白牌電車性能可能只會略高於100CC四行程,看車款走加速取向,或極速取向。

"2馬力"算大還是小?如果以動力單元輸出比較,大概比50CC二行程機車小一點。但是要考慮輪上馬力才是真實動力,則輪鼓馬達會佔一些優勢,因為傳動耗損跟CVT比差很多。其結果應該就是2馬力電車性能大約近似於50cc二行程,不能算差。

2.扭力標示,一樣有分為馬達扭力與輪上扭力。這個數值是經過減速調整的,也就是說,這是完全依設計而定。使用者唯一要看的是"輪上扭力"。較低馬力的馬達,也可以達到相同甚至更大的輪上扭力。但是這樣必須考慮到最高車速和轉換損耗,僅能取得一個平衡,有一好就沒兩好。電車與油車的"尾速"達成概念是很不一樣的。馬達的轉速在一個範圍內效率是最高的,轉速過高或過低時效率都會變得非常差。兼容的設計必須要靠變速機構,但是成本上來說基本上沒有看到便宜可行的方案。

所以馬力不大時,車廠可以決定設計的電車要起步有力,還是尾速較高,不然就要犧牲電機效率把二者都拉高一些(但是有限)。再不然就只好掛一顆更大的馬達。GGR的模式很難被複製的原因是,它的最初選擇並不是經濟效率而是性能,經過一段時間後靠經濟規模把造車成本拉低。其他的車廠估計不可能走相同模式,所以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都不太可能會看到定位與GGR直接競爭的車款。而是各家會試圖尋找利基與自家新車款的定位。

3.輪穀馬達是玩具?輪穀馬達為直接傳動,所以耗損最小,而且機構較為簡潔,便於整合,因此有大廠(Bosch)願意投入開方案,這種設計佔目前電車相當份額,可預見的未來仍是如此。
(恕刪)


自己打臉自己!

輪穀內馬達, 就是因為很難做到(水冷),散熱不佳

少了水冷散熱及恆溫,控溫
硬催馬力/功率
必定高溫

高溫,
會造成電馬達(退磁),性能及壽命,都會慘降。

所以
世面上,輪內馬達的動力(功率/馬力)幾乎 都很小
連什麼Bosch牌子也一樣
弱弱肉肉的

像玩具一樣

這才是事實。
LU660104 wrote:
自己打臉自己!

輪穀內馬達, 就是因為很難做到(水冷),散熱不佳...(恕刪)


建議你用這種攻擊性"打臉"的說辭時,應該要自細閱讀別人的文章,否既是沒品的攻擊,又毫無根據引戰。

機車的輪鼓馬達不是"很難"做到水冷,是機構上根本不可能。至於散熱不佳,只能說你大概連散熱處理的概念都有問題,輪穀馬達是整顆外露的,你要不要舉個實際例子,空冷馬達設計有比整顆外露更佳的散熱機構?

散熱的處理要針對的是馬達特性產生的發熱量,和組件材質的耐熱限制,所以馬達散熱好不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在文章中並無針對散熱特性差異詳細說明,不知道你要去哪裡找我的話來打臉我?

更不知你所謂的"弱弱的.."是什麼?是機電工作效率很差?還是輸出功率很低?根據是什麼?用這種模凌兩可的用語詮釋工程規格,加上莫名其妙攻擊性語氣,你能從版友發言對談中學到什麼東西?
LU660104 wrote:
自己打臉自己!
輪穀...(恕刪)

他並沒有自打臉喔,只是每個人對玩具的定義不同而已。
建議加強一下閱讀理解能力。


BigMac4Diet wrote:
輪穀馬達是整顆外露的,你要不要舉個實際例子,空冷馬達設計有比整顆外露更佳的散熱機構?

其實是有的,鏤空或強制空冷。
BigMac4Diet wrote:
版友提到的馬力扭力問題,有諸多錯誤,與大家分享一下:
1. 馬力標示:電動馬達的功率標示有一些陷阱,正確的標示應該是"額定功率"(馬力可以換算,但是國際主流的標示單位是KW),因為電機的運作寬容度非常大,峰值輸出往往可以高過額定功率非常多(瞬間輸出則可以更高),但是持續則超過系統散熱能力,會對內部機件造成不可逆破壞。
車商在標示馬力時,如果不特別註明,都應該是"額定功率",這也是國際的通用原則,但是GGR的馬力標示卻是"最大馬力"(有些人大概沒有注意看小字),就我所知GGR從未公布自家馬達額定功率。
標示最大馬力,對GGR的水冷式馬達比較有利,憑藉熱優勢,最大馬力可以榨的更高。這樣可以得到戲劇化的宣傳效果,而長期宣傳的客戶教育,確實也成為一項先入為主的利器。我估計要達到同樣峰值輸出,氣冷式馬達的額定功率可能要比GGR水冷馬達高25%。而馬力再往上,其實要面對的散熱問題很棘手,

簡單說就是要求持續的時間會顯著影響最大功率,
一般空冷馬達60秒和持續最大功率大約可以差一倍,
不過考慮控制器和電池的設計,機車通常不會搞這麼極端的輸出差異。

另外,該工況下的效率也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測試工況下效率是95%,但爬坡時低轉速區間效率只有85%,同輸出下光發熱功率就是三倍了,再加上轉速也會影響散熱,
持續最大功率可能可以差到四五倍。

總之,電動車光看標示功率判斷性能不太準,至少要看一下加速、極速和連續爬坡表現。

BigMac4Diet wrote:
果未來要有主流平價電車,我認為超過3.5馬力的機會都不大(再上去要強制冷卻),因為衍生的成本大大。主流白牌電車性能可能只會略高於100CC四行程,看車款走加速取向,或極速取向。

其實3.5馬力以上的輪穀電機已經很成熟了,
另外看看現在主流油車的散熱方式就知道,真要搞強制空冷或水冷的成本也沒多高,消費者是願意為性能出這差價的。
現在電動車還沒成為主流,主要是在於沒有成本夠低的電池系統。
BigMac4Diet wrote:
建議你用這種攻擊...(恕刪)


這種 空冷 的 輪內馬達 輸出(功率/馬力)都很差
肉肉弱弱的

空冷?
風不夠時,怎麼辦?
爬坡
速度慢時,電機又更火燙時,怎麼辦?

這是事實!

你的落落長大理論,有告訴大家 這些事實嗎?
LU660104 wrote:
這種 空冷 的 輪

空冷?
沒風時,怎麼辦?
爬坡
速度慢時,怎麼辦?

這是事實!...(恕刪)


沒風?你是不是搞錯了空冷的概念?所謂的"沒風"有以下種情形:

1.機車沒動:電車沒動馬達就沒動,要散什麼熱?又不是油車有怠速,只要發動就開始產生廢熱。
2.慢速行駛:所謂額定輸出,就是在特定轉速電流下持續工作的能力,已經考慮到散熱條件。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條件下,有沒有風根本不是散熱的要件。電機的輸出損耗跟負載有關,而不是速度。你所謂的速度慢有散熱問題,代表你連電機運作的原理都不知道。你所謂"事實",正好是一知半解的觀察所見。版上這樣的見解充斥,無助於瞭解"真正事實"。
電機發熱主要的原因是"電流"造成,在高負載(如起步時),電機會以最大電流輸出,一顆1.5KW馬達,啟動瞬間電流超過200A稀鬆平常。如果持續發熱,很快電控跟馬達會因為過熱而進入限電流保護(什麼散熱都沒用),這是設計層面的問題。而一般狀況,電控比馬達更脆弱,斷電保護的是電控和電池。而馬達燒毀,往往是電控先故障造成的。
電車慢速電流很大嗎?剛好相反,這時候不是馬達高熱的時候,要怎麼辦?什麼都不用辦。穩定的慢速正好是電機電能轉換效率最高的時候。
3.爬坡:爬坡對馬達而言,就是高負載的狀況。此時電機如果扭力不夠,就是爬不上而已,要是持續過載,一定過熱,什麼散熱都沒用。一般電機的過載能力約是30%,也就是說超過額定功率,可以持續一定時間而不損壞,系統控制會根據這幾個參數調整應用範圍。如果持續時間超過導致溫度超過安全上限,要嘛系統介入保護,降低輸出,甚至安全斷電,瞬間功率的寬容可能更大,但容許時間更短(毫秒為單位)。馬達的標示工業規範都是標額定功率,這個功率是持續工作最有效率的狀態。最大功率只是個商業行銷術語,只標最大功率,誰敢用這個設計安全系統?如果單賣馬達的專業製造商是不可能這樣標規格的。
額外的冷卻方式,不管強制空冷與水冷,基本上能提昇的是過載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最高馬力",此時並非效率最佳狀態,有更多的熱產生---爬坡的過熱是來自於高負載產生持續高熱(因為此時大部分電能都變成熱能),而非風吹得不夠。

電車馬力大小跟爬坡能力不是直接關係,而是要看輪上扭力。直驅馬達的扭力跟機電本身設計有關,因為輪穀馬達本身就有高扭力特性,如果要用機械設計再提高扭力,必須用到行星齒輪設計,但代價昂貴,並不符合這一類馬達定位。GGR的馬達輸出扭力經過傳換,到輪上輸出扭力提高了10倍左右。如果要提升爬坡能力,最簡單的方法是增加扭力轉換(變速)裝置,讓馬達不必持續在高過載條件下運轉。但一樣有成本的問題。你所謂"弱弱的XX",是設計定位和成本的結果,而不是馬達型式的限制。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