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傍晚和老婆到目前就讀國三小孩的學校,有事找老師商談。算考生自願,老師奉陪,多留一堂的時間,差幾分鐘還沒下課,在走廊等。此時遠棟教室,估計至少五十公尺,傳來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solo, 沒有伴奏,音樂班學生的練習吧,速度不快,音色很溫暖,沒有任何卡卡的地方,一路拉下去,舒服,我們就這樣靜靜聽到老師出來。市區擠不出空間的小學校,那個音量有可能全校都聽得到。

聽過我家小朋友小六(或國一?)時拉過這首,拉完第一主題,然後,就沒有了。老二小一開始學小提琴時,因為學過鋼琴,讀譜快,不到半年就追上學兩三年的進度,然後進度一路超前。致命傷是不喜歡練琴,每次上課後都不練,下次上課前老師給的功課練個二三十分就認為練好了(這是他的人生,我不強迫)。學樂器這種事,過了一點點門檻後,接下來就是練習、練習、練習。覺悟吃那碗飯的人,每天六小時的練習是基本,上課時間不算,每周二十分能做什麼?兩個小孩(老大鋼琴好一點)從小學升國中到考高中,音樂教室那邊問要不要考音樂班,小孩都沒問過我們就直接回絕,他們有自知之明。

we543543 wrote:
上周五傍晚和老婆到目...(恕刪)


這種樂器很吃天分的
我還是聽專業的就好
不然我會受不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開先河的雖然應該是海頓,但直接貢獻不大,現代意義的鋼琴協奏曲大概是莫札特建立規模格局的,而且很難超越,量高質精,特別是20號之後,而其中最奇葩的,個人認為是24號。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改一個字,「暴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應該很符合莫札特24號鋼琴協奏曲的意境。「暴雪」是第一樂章;「時晴。佳」是第二樂章;「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是第三樂章,其中,插入兩個大調的變奏算「想安善」吧。

日常滿嘴屁、屎、尿的莫札特,很少將負面情緒發洩在音樂上,畢竟是工作。單從音樂觀察,莫札特呈現給世人的音樂面貌絕大多數是歡樂,24號鋼琴協奏曲是極少出現的縫隙,從縫隙可以一窺莫札特內心深層的暗黑。有點像時空旅人才寫得出的作品,在古典的巔峰期,用古典的格式與語法在寫浪漫派的東西。震驚之餘,貝多芬不可能抄襲、複製,一方面他正在前途似錦的上升期,尊嚴與面子不許可;另一方面,貝多芬的先天個性不同,貝多芬深信面臨苦難,透過掙扎奮鬥,終將迎來勝利(所以遺書就算寫了還是不會自殺)。

貝多芬的回應是3號鋼琴協奏曲。那個時期貝多芬除了是上升期,同時面臨聽力障礙襲來,外在則有歐洲時局的動盪。

一樣是c小調,貝多芬採取正攻法,管弦樂帶出完整的呈示部,鋼琴再進來(莫札特是鋼琴進來後才帶出第二主題)跑第二輪的呈示部。整個樂章幾乎都是第一主題(小調)的篇幅,關係大調的第二主題只提供少少的歇息機會,滿滿貝多芬式的掙扎;掙扎之後是第二樂章,非關係大調、非平行大調、非...,總之是沒關係的E大調的聖光,遠離苦難。

第三樂章勝利結局已定,過程只是過程,這邊選擇什麼曲式對貝多芬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貝多芬選擇的是輪旋奏鳴曲式,又和莫札特24號的變奏曲式不同。發展部以輪旋曲的大調B段為主軸(2號用A段為主去發展我覺得沒那麼喜歡,而且不容易分辨),高潮是A段的動機構成的絃樂組賦格。這不是複音時代,貝多芬的賦格不會亂用,經常有昇華的意味,苦難被昇華?之後就往勝利結局一路奔去。

稍稍解釋一下曲式結構。

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基本型是

[A B']exp [C"]dev [A B]recap

A是第一主題,B是第二主題, B'加那撇表示是A的屬調或關係大調(小調的場合)。C"原則上是取用前面A B'素材的發展部。

輪旋曲式(rondo)大概是

ABACA或ABACADA或ABACABA或...

其中A以外的字母,應該都是不同素材,通常也不同調,另外,A雖然不一定要每次都一模一樣,但也不會有一個明顯的發展部。

而輪旋奏鳴曲式(sonata-rondo form)是混血兒,基本型是

[A B' A]exp [C"]dev [A B A]recap

看起來和輪旋曲式中的ABACABA很像,差別是C"是根據A B' A構成的發展部。莫札特的d小調20號終章再現部省去了前面的A, 變成[A B' A]exp [C"]dev [B A]recap.

另外,之前和哥普拉大討論的裝飾奏問題,查起來的結果,莫札特的時代,這是保留給鋼琴家的空間,通常沒有白紙黑字的固定譜。由貝多芬開始會寫下一個或以上的裝飾奏,但傳統上這還是獨奏家的空間,貝多芬寫了,其他人經常還是會有自己的意見

we543543 wrote:
開先河的雖然應該是海...(恕刪)


這太大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古典音樂常常就這麼大,這只是人數規模大一些,然後時間長一些(和更後來的時代比也不算太長)[笑]。有時候一部鋼琴已經是千軍萬馬。
pedal harpsichord, 加超低音的樂器?





這個樂器是在原本的大鍵琴底下加另一段腳踩,獨立於原本琴身的鍵盤與弦組。原本的頻寬不足?現代的標準,有那麼一點不足,但不要將音樂寫到那麼低頻就好,或者弦長增加,鍵盤增加,像現代鋼琴一樣,也可以解決問題。

這個樂器在它的時代,並非表演用途,而是給管風琴手在家練習用的。畢竟管風琴只有教堂才會有,不是隨時可以練習。加上腳踏鍵盤,操作上就和管風琴一樣可以手腳並用,只差沒有那麼複雜的音栓系統。實用的樂器。

追求頻寬與琴身結構強度的現代鋼琴出現,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後的事了。

we543543 wrote:
pedal harpsichord...(恕刪)


好冷門
沒聽過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正常的話,應該沒機會聽到,畢竟是練習用的樂器,非表演用。另一方面,樂器也好,音樂也好,每個人沒聽過的一定比聽過的多。想到還有那麼多「沒聽過」可以聽,真是無限美好。
大鍵琴畢竟是比較貴的樂器,不是每個風琴手都負擔得起,所以有pedal harpsichord, 還有更廉價的替代品,pedal clavichord, 就是clavichord的加強全配版。



clavichord(小鍵琴或翼琴),台灣人應該更不熟悉(台灣人應該對早期學校音樂課腳踩風琴比較熟),在花不香,鳥不語的時代,它已經退出歷史舞台,而且沒有像大鍵琴在二十世紀還魂,被認為是彈巴洛克音樂的正確樂器(不過clavichord有出現在scott joplin傳記電影中的樂器行,影片真實年代應該1900前後)。它比大鍵琴出現的時間更早,造價相對便宜,體積小(有沒有想到直立式鋼琴?),更適合居家使用,致命傷是音量小。前面提過到小孩學校體驗小提琴音量大,可以傳很遠,這也是維奧爾琴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

巴哈的故居現在還擺著一台clavichord, 這是他日常作曲的工具,當時最早的古鋼琴已經出現,但巴哈不喜歡(而且應該也買不起,當時大概只有皇室才負擔得起)。根據莫札特老婆的陳述,莫札特寫魔笛時(已經接近人生最後)也是用clavichord, 所以fortepiano應該只有表演時才捨得用。

大鍵琴在古典後期幾乎已經退出舞台,但clavichord到十九世紀中期仍是當時多數歐洲家庭的選擇,一直到直立鋼琴出現,才慢慢消失。

貝多芬的broadwood fortepiano, 音域已經擴展到六個八度


蕭邦的pleyel直立鋼琴(還記得pleyel這位作曲家嗎?)


mozart k331


oscar peterson and joe pass
we543543 wrote:
大鍵琴畢竟是比較貴的...(恕刪)


太多了認識不完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這是好事[笑]。什麼都「已經」,什麼都「全知全能」,不免讓人開始思索「活著的意義」這種宇宙人生的問題,太沉重[笑]
海頓、莫札特的時代,正常的曲子通常不會用小調去寫,用小調去寫的曲子,應該都有特別理由。

k457, 是莫札特18首鋼琴奏鳴曲中兩首小調其中一首,另一首是莫札特母親巴黎病逝時寫的k310. k310氣氛哀傷,k457則是情緒超浮動。k457是公認最沒有「莫味」的曲子,語彙風格更接近後來的貝多芬。

曲子創作背景有一些八卦,有興趣自己去看
https://mozartschildren.wordpress.com/tag/therese-von-trattner/

有學者認為這首是貝多芬八號奏鳴曲《悲愴》的模型,包括《悲愴》第二樂章(世間大概沒幾個沒聽過)開頭都可能引用自k457第二樂章中間那段。那麼熱愛莫札特的貝多芬,以莫札特的曲子當模型甚至引用就算是真的,也不至於太過分,要說過分,莫札特比較賊。

和clementi(另一個轉鋼琴商的作曲家,前面分享過他的小奏鳴曲)在宮廷的一場鋼琴比鬥,交換彼此的曲譜即席視奏過沒多久,clementi的奏鳴曲變成魔笛序曲的一部分了。那是沒有著作權觀念,也沒有作曲家會留名青史概念的年代。

最好和同為c小調的k475一起服用,k475應該是覺得k457還沒能把話講完的補充作




we543543 wrote:
海頓、莫札特的時代,...(恕刪)


聽到快要睡著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明天聽巴哈好了[笑]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