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人類沒有發現外星文明?費米悖論可能的解

以下是美國人民被邪教虐待真實經歷,我有感而發
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不斷傳播虛假意識形態,導致人民永遠看不清真相
只有反對現實世界的壓迫,人類才可能拋棄幸福幻想的宗教

美國的言論自由真相



請大家看好言論自由的真相是什麼,就是資本的自由,不是人類本身的自由,人們的言論自由已經受到資本的控制
導致人民認知水平長期被鎖死在一個程度上,
各位可以看到訂閱數量不斷被壓制在一個水平上,上升會自動掉下來
因為美國國會和索羅斯那幫人已經開始打壓GOOGLE的言論自由
國會就開始對Google 、FB等網路媒體施壓





講講我媽的經歷
每次碰到問題他不是理性解決問題而是上教會迷信去禱告
這就是導致她貧窮的原因,
一個禮拜花3天泡在教會搞小組聚會請求上帝開恩顯靈,卻不認為問題是她自己
根本就是浪費人生命和時間,
人類是演化出來的不是上帝用泥土捏的在吹一口氣
不論理性分析有多少證據 她只是相信一定是上帝花7天造世界
我媽是從小被洗腦的人是很難改過來的
而我親身體會到什麼是 「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

我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1.現實中佛教也有「妙禪」這種宗教斂財的例子什麼原因產生的?

2.中世紀為什麼有宗教裁判所?

3.為什麼基督徒認為要榮耀上帝、成就上帝,而不是榮耀人成就人,以人為本?

4.宗教的唯物本質和科學實在是什麼? 是唯心主義嗎?

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從宗教問題出發,闡述了一個重要思想:

人類的本質就是人自身。宗教的產生是人性異化的後果。

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費爾巴哈由此批判人的異化。
(各位想想看6500萬年前 地球上沒人類但有恐龍,恐龍信耶穌嗎?)

上帝只不過是人類自身本性的一種投射而已,但是這種投射產生了「人類的異化」

你留給上帝的東西越多你自己就會越貧窮

因此上帝是人類本性的異化就是費爾巴哈的思想 而馬克思認為

宗教是苦難的現實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難就是現實世界中苦難的歪曲的反應。

要批判宗教,最徹底的做法是徹底的推翻顛倒的社會關係,推翻異化人性的社會制度。

顛倒的現實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國也就隨之瓦解了。

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

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

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

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

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

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

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

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我跟影片主講一個事實,2014年的時候烏克蘭軍方親納粹主義的政府軍是西方透過顏色革命扶植上台的,對烏克蘭東部地區頓巴斯親俄老百姓大屠殺,對學校餐廳教堂等地區,結果有大量網友拍攝的烏政府軍屠殺老百姓的影片放在Youtube全部被刪除,這是2014年就發生在俄羅斯的事件了,後來索羅斯開始批判網路媒體 ,這些西方支持的顏色革命政權大屠殺影片證據在2年後已經看不到了,幾乎99%被刪除光 西方媒體的信息戰和妖魔化俄羅斯,恐俄症歷史的研究整理(更新) http://rinoalove2586.blogspot.com/2016/02/blog-post.html 想看證據去以下連結我的部落格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卡爾.馬克思
寫於1843年


  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實際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謬誤在天國的申辯一經駁倒,它在人間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一個人,如果想在天國的幻想的現實性中尋找一種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卻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自身的假象,尋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就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就是說,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人並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領,它的通俗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熱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安慰和辯護的普遍根據。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也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慰藉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廢除作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要求拋開關於自己處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拋開那需要幻想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世界-宗教是它們的靈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但並不是要人們依舊帶上這些沒有任何樂趣任何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們,伸手摘取真實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擺脫了幻想,使人能夠作為擺脫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來思想,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性;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旋轉。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陽,當人還沒有開始圍繞自身旋轉以前,它總圍繞著人而旋轉。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在導言後面將要進行的探討(也是對這項工作的一點貢獻)開始並不是針對原本,而是針對副本-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其所以如此,只是因為這一探討是從德國開始的。
  如果想從德國的現狀本身出發,即使採取唯一適當的方式-否定的方式,結果依然要犯時代錯誤。甚至對於我國政治現狀的否定,也都成了各國的歷史儲藏室中佈滿灰塵的史實。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發辯,我還是要同沒有敷粉的發辯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國制度,但按法國的年來說,我也不會是處在1789年,更不會是處在現代的焦點了。
  不錯,德國歷史上有過一個引以自豪的運動,這個運動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歷史上都沒有進行過,而且將來也不會仿造進行。我們和現代各國一起經歷了復辟,而沒有和它們一起經歷革命。我們經歷了復辟,首先是因為其它國家勇敢地進行了革命,其次是因為其它國家受到了反革命的危害;在第一種情形下,我們的統治者感到害怕,在第二種情形下,我們的統治者沒有感到害怕。我們往往只有一度,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才在我們牧師的領導下,處於自由社會。
  有個學派以昨天的卑鄙行為來為今天的卑鄙行為進行辯護,把農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陳舊的,祖傳的,歷史性的鞭子-把每個呼聲宣佈為叛亂;歷史對這一學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對他的奴僕摩西一樣,只是表明了自己的過去,因此,這個法的歷史學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國的歷史產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國的歷史。這個夏洛克,奴僕式的夏洛克,發誓要憑他的期票,歷史的期票,基督教德意志的期票來索取從人民心上剜下來的每一磅肉。
  相反地,具有條頓血統並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熱情者,卻到我們史前的條頓原始森林去找我們自由的歷史。但假如我們自由的歷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們的歷史和野豬的自由歷史又有什麼區別呢?況且誰都知道,在森林中叫喚什麼,就有什麼回聲。還是不要觸犯原始的條頓森林吧!
  應該向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這種制度雖然低於歷史水平,低於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對象,正向一個低於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仍然是劊子手的對象一樣。在同這種制度進行鬥爭當中,批判並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它不是解剖刀,而是武器。它的對象就是它的敵人,它不是要駁倒這個敵人,而是要消滅這個敵人,因為這種制度的精神已經被駁倒。這種制度本身並不是值得重視的對象,它是一種按照應當受到蔑視的程度而受到蔑視的存在物。批判沒有必要表明自己對這一對象的態度,因為它已經清算了這一對象。批判已經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種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這裡指的是描述各個社會領域間的相互傾軋,描述普遍的沉悶和不滿以及既表現為自大又表現為自卑的偏頗,也就是描述專以維護一切卑鄙行為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無非是一種以政府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卑鄙事物的那個政府機構內部的一切。
  這是一幅什麼景象啊!社會沒有止境地分成行形形色色的行幫,這些心胸狹窄,心地不良,庸俗粗暴的行幫處於互相對立的地位,它們這種曖昧的猜疑的關係能夠使它們的統治者毫無例外地-雖然形式不同-把他們看成只是仰仗統治者的恩典才活著的東西。甚至他們還要承認自己被支配,被統治,被佔有的事實,而且還要把這說成世上天的恩典!而在另一方面,則是那些身價和人數成反比的統治者!
  針對這個對象的批判是肉搏的批判;而在肉搏戰中,敵人是否高尚,是否有趣,出身是否相稱,這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給敵人以打擊。不能讓德國人有一點自欺和屈服的機會。應當讓受現實壓迫的人意識到壓迫,從而使現實的壓迫更加沉重;應當宣揚恥辱,使恥辱更加恥辱。應當把德國社會的每個領域作為德國社會的污點加以描述,應當對這些僵化了的制度唱一唱它們自己的曲調,要讓它們跳起舞來!為了激起人民的勇氣,必須使它們對自己大吃一驚。這樣才能實現德國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國人民的要求的本身則是這些要求得以滿足的決定性原因。
  這種反對德國現狀的狹隘內容的鬥爭,對現代各國來說,也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德國現狀是舊制度的公開的完成,而舊制度是現代國家的隱蔽的缺陷。對德國政治現實的鬥爭就是對現代各國的過去的鬥爭,而過去的回音依然壓抑著這些國家。這些國家如果看到,在它們那裡經歷過悲劇的舊制度,現在如何透過德國的幽靈在演它的喜劇,那是很有教益的。當舊制度還是有始以來就存在的世界權力,自由反而是個別人偶然產生的思想的時候,換句話說,當舊制度本身還相信並且也應當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時候,它的歷史是悲劇性的。當舊制度作為現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進行鬥爭的時候,舊制度犯的就不是個人的謬誤,而是世界性的歷史謬誤。因而舊制度的滅亡也是悲劇性的。

 相反地,現代德國制度是一個時代錯誤,它駭人聽聞地違反了公理,它向全世界表明舊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像自己具有自信,並且要求全世界也這樣想像。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質,難道它還會用另外一個本質的假象來把自己的本質掩蓋起來,並求助於偽善和詭辯嗎?現代的舊制不過是真正的主角已經死去的那種世界制度的丑角。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喜劇。在埃斯庫羅絲的《被鎖鏈鎖住的普羅米修斯》裡已經悲劇式地受到一次致命傷的希臘之神,還要在琉善的《對話》中喜劇式地重死一次。歷史為甚麼是這樣的呢?這是為了人類能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我們現在為德國當局爭取的也正是這樣一個愉快的歷史結局。
  可是,一旦現代的政治社會現實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問題,批判就超出了德國現狀,不然的話,批判就會認為自己的對象所處的水平低於這個對象的實際水平。下面就是一個例子!工業以至於整個經濟界和政治界的關係是現代主要問題之一。這個問題是怎樣使德國人開始發生興趣的呢?是由於保護關稅制度,貿易限制制度,國民經濟學。條頓主義從人變成了物質,因此,我們的棉花騎士和鋼鐵英雄也就不知在哪個黃道吉日一變而成愛國志士了。所以在德國,人們開始承認獨佔在國內的主權,並給它以對外的統治權。所以在法國和英國行將完結的事物,在德國才剛剛開始。這些國家在理論上反對的,而且依舊當做鎖鏈來忍受的陳舊的腐朽的制度,在德國卻被當作美好未來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歡迎,這個美好的未來剛從狡猾的理論過渡到無恥的實踐。在法國和英國,問題是政治經濟學或社會對財富的控制;在德國卻是國民經濟學或私有財產對國家的控制。因此,在法國和英國是消滅已經發展到最大限度的獨佔;在德國,卻是把獨佔發展到最大限度。那裡,正在解決問題;這裡,矛盾才被提出。這個例子充份說明了現代問題的德國式的提法,說明我們的歷史就像一個笨拙的新兵,只會重複舊的操練一樣,到現在為止一直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重複舊的歷史。
  因此,既然德國的整個發展沒有超出德國的政治發展,那末德國人能夠參與現代問題的程度頂多也只能像俄國人一樣。但既然個人不受國界的限制,那末整個國家就不會因為個人獲得解放而獲得解放。希臘哲學家中間曾經有一個是斯基台人,但這絲毫也沒有使斯基台人接近希臘文化。
  我們德意志人幸而不是斯基台人。
  正像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一樣,我們德意志人是在思想中,哲學中經歷自己的未來的歷史的。我們是本世紀的哲學同時代人,而不是本世紀的歷史同時代人。德國的哲學是德國歷史在觀念上的繼續。因此,當我們不去批判我們現實歷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來批判我們觀念歷史的遺著-哲學的時候,我們的批判恰恰接觸到了本世紀所謂的問題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在先進國家是同現代國家制度的實際脫離,在甚至還沒有這種制度的德國,首先卻是同這種制度的哲學反映的批判脫離。
  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是唯一站在正統的當代現實水平上的德國歷史。因此,德國人民必須把自己這種想像的歷史和自己的現存制度聯繫起來,不僅批判這種現存制度,而且還要批判這種制度的抽象繼續。他們的未來既不能只限於對自己現實的國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否定,也不能只限於對觀念中的國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實現,因為他們這些理想制度就包含了對現實制度的直接否定,而理想制度的直接實現,他們在觀察鄰國的生活的時候幾乎已經經歷過了。因此,德國的實踐派要求否定哲學是正當的。該派的錯誤並不在於提出了這個要求,而在於僅限於提出這個要求,沒有認真實現它,而且也不可能實現它。該派以為,只要扭過頭去,背朝著它,嘟囔幾句陳腐的氣話,哲學的否定就實現了。它的眼光的狹隘就在於沒有把哲學歸入德國現實的範圍,或者以為哲學甚至低於德國的實踐和為實踐服務的理論。你們要求人們必須從生活的現實萌芽出發,可是你們忘記了德國人民生活的現實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們的腦子裡生長起來的。一句話,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
  從哲學產生的理論派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雖然是在相反的方面)。
  它認為目前的鬥爭只是哲學同德國這個世界的批判鬥爭,而沒有想到現存的哲學本身就屬於這個世界,而且是這個世界的補充,雖然只是觀念的補充。它對對方採取批判的態度,對自己本身卻採取非批判的態度,因為它從哲學的前提出發,沒有超出這些前提得出的結果,或把別處得來的要求和結果冒充哲學的直接要求和結果,雖然這些要求和結果-假定是正確的-只有否定現存的哲學,否定作為哲學的哲學,才能得到。關於這一派,我們回頭還要詳細談到。它的根本缺陷可以歸結如下:它認為,不消滅哲學本身,就可以使哲學變成現實。
  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對這種哲學的批判不但是對現代國家和對同它聯繫著的現實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對到目前為止的德國政治意識和法意識的整個形式的最徹底的否定,而這種意識的最主要,最普遍,升為科學的表現就是思辨的法哲學本身。如果說,思辨的法哲學,這種關於現代國家(它的現實還是彼世,雖然這個彼世不過是在萊茵河彼岸)的抽象的,脫離生活的思維只在德國才有可能產生,那末反過來說德國人之所以有可能從現實人抽象出現代國家的思想形象,也只是因為現代國家本身是從現實人抽象出來的,或者只是幻想地滿足整個的人。德國人在政治上考慮過的正是其它國家做過的事情。德國是這些國家理論上的良心。它的思維的抽象和自大總是同它的現實的片面性和低下並列。因此,如果德國國家制度的現狀代表了舊制度的完成,即表現了現代國家機體中的這個刺的完成,那末德國的國家學說的現狀就表現了現代國家的未完成,表現的現代國家的機體本身的缺陷。
  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既然是德國過去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對者,那它就不會集中於自己本身,而會集中於只用一個辦法即通過實踐才能解決的那些課題上去。
  試問:德國能不能實現一個原則高度的實踐,即實現一個不但能把德國提高到現代各國的現有水平,而且提高到這些國家即將達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國理論的徹底性及其實踐能力的明證就是:德國理論是從堅決徹底廢除宗教出發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後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一條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一個法國人對草擬中的養犬稅發出的呼聲,再恰當不過地刻畫了這種關係,他說:」可憐的狗啊!人家要把你們當人看哪!」
  即使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別實際的意義。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當時的革命是從僧侶的頭腦開始一樣,現代的革命則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
  的確,路德戰勝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為他用信仰的奴隸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卻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變成了僧侶。他把人從外在宗教中解放出來,但又把宗教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他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但又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
  但是,即使新教沒有正確解決問題,它畢竟正確地提出了問題。現在問題已經不是同俗人以外的僧侶進行鬥爭,而是同自己內心的僧侶進行鬥爭,同自己的僧侶本性進行鬥爭。如果說新教把德國俗人變成僧侶,便解放了世俗教皇及其整個集團即特權者和庸人,那末哲學把僧侶精神影響極深的德國人變成人,這就是解放全體人民。但正像解放不應以王公的解放為限一樣,財產的收歸俗用也不以奪取寺院財產為限,而這種奪取是由偽善的普魯士最先實行的。當時,農民戰爭這個德國歷史上最徹底的事件,因碰到神學而垮台了。今天,神學本身已被粉碎,德國歷史上不自由的最尖銳表現-我們的現狀-碰到哲學也要垮台。宗教改革以前,官方德國是羅馬最忠順的奴隸。革命前,德國則是小於羅馬的普魯士和奧地利,保守的容克和庸人的忠順奴隸。
  可是,徹底的德國革命看來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困難。
  就是說,革命需要被動因素,需要物質基礎。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德國思想界的要求和德國現實對這些要求的答案之間的驚人的分岐,是否會同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以及和市民社會本身之間的同樣的分岐一致呢?理論要求是否能夠直接成為實踐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體現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理想。
  但是,德國並不是和現代各國在同一個時候登上政治解放的中間階梯。甚至它在理論上已經超越的階梯,它在實踐上還沒有達到。它怎麼能夠一個觔斗就不僅超越自己本身的障礙,而且越過現代各國面臨的障礙,即越過它實際上應當看做擺脫自己實際障礙的一種解放,而且應當做為它的目的來爭取的那些障礙呢?徹底的革命只能是徹底需要的革命,而這些徹底需要的產生,看來既沒有任何前提,也沒有必要的基礎。
  但是,既然德國只是用抽象的思維活動伴隨了現代各國的發展,而沒有積極參加這種發展的實際鬥爭,那也就是說它只分擔了這一發展的痛苦,而沒有分想這一發展的歡樂和局部的滿足。一方面的抽象痛苦同另一方面的抽象活動相適應。所以有朝一日,德國會在還沒有處於歐洲解放的境地以前就處於歐洲瓦解的境地。德國可以比做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形憔悴的偶像崇拜者。
  如果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各邦政府,那末我們就會看到,由於現代各種關係,由於德國的情勢,由於德國教養的特點,最後由於自己本身的正確本能,這些政府不得不把現代國家世界-它的長處我們沒有加以利用-的文明的缺陷和舊制度的野蠻的缺陷-這些缺陷我們卻大加欣賞-結合了起來。因此,德國還要越來越多地含有超出它的現狀的那些國家制度的某些方面,即使不是合理的方面,至少也是不合理的方面。世界上有沒有一個國家,也像所謂立憲德國這樣,天真地分擔了立憲國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享它的現實成就呢?除了德國政府而外,難道會有什麼人產生這樣一種奇怪念頭,想把出版檢查制度的痛苦和以出版自由為前提的法國九月法令的痛苦結合在一起嗎?正像在羅馬的百神廟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樣,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可以看到一切國家形式的罪孽。這個空前未有的折衷主義又特別得到了德國國王的政治的,審美的饕餮的保證,這個國王想扮演國王的一切角色-封建的和官僚的,專制的和立憲的,獨裁的和民主的;他這樣做如果不是以人民的名義,便以他本身的名義,如果不是為了人民,便是為他自己。德國這個形成一種特殊世界的當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毀當代政治的一般障礙,就不可能摧毀德國的特殊障礙。
  對德國來說,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並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純政治的革命,毫不觸犯大廈支柱的革命,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部分的純政治的革命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統治,就是一定的階級從自己的特殊地位出發,從事整個社會的解放。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即假定整個社會都處於這個階級的地位,也就是說,既有錢又有教育,或者可以隨意取得它們,這個階級才能解放整個社會。
  在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想要扮演這個角色,就必須在一瞬間激起自己和群眾的熱情。在這瞬間,這個階級和整個社會親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做和被認為是社會的普遍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本身的要求和權力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力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臟。只有為了社會的普遍權力,個別階級才能要求普遍統治。要取得這種解放者的地位,從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會領域來為自己的領域服務,光憑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優越感是不夠的。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會個別階級的解放相吻合,要使一個等級成為整個社會的等級,社會的一切缺點就必須集中於另一個階級,一定的等級就必須成為一般障礙的化身,成為一切等級所共通的障礙的體現;一種特殊的社會領域就必須被看成是整個社會公認的罪惡,因此,從這個領域解放出來就表現為普遍的自我解放。要使一個等級真正成為解放者等級,另一個等級相反地就應當成為明顯的奴役者等級。法國貴族和法國僧侶的普遍消極意義決定了和他們最接近卻又截然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的普遍積極意義。
  但是,德國的任何一個特殊階級,不僅缺乏那些把自己標誌為社會消極代表的徹底,尖銳,勇敢,無情,同樣,任何一個等級也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即使是瞬間的相同-的開闊的胸懷,缺乏鼓舞物質力量實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敢於向敵人傲然挑戰:我算不了什麼,但我必須主宰一切。構成德國道德和忠誠-不僅是個別人的,而且是各個階級的-的基礎的,卻反而是被壓抑的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故步自封,而且希望別人也能故步自封。因此,德國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關係就不是戲劇性的,而是史詩式的。每個領域不是在被壓迫的時候,而是當現代關係在沒有得到這個領域的任何支持的情況下建立了低於它的而且它能加以壓迫的社會領域時,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才連同自己的一切特殊要求與其它社會領域一起佔居一定的地位。就連德國資產階級精神上的優越感也只是以自己是一切階級的卑鄙庸俗性的總代表這種意識為依據的。因此,不僅德國各邦的帝王登基不及時,而且市民社會每個領域也是未等慶祝勝利,就遭到了失敗,未等克服面前的障礙,就設置了自己的障礙,未等表現自己的寬大本質,就表現了自己的狹隘本質,因此,就連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的可能性,也是不等這種可能性顯現出來就已成了過去,一個階級剛剛開始同高於自己的階級進行鬥爭,就捲入了同低於自己的階級的鬥爭。所以當諸侯同帝王鬥爭,官僚同貴族鬥爭,資產者同所有這些人鬥爭的時候,無產者就開始了反對資產者的鬥爭。資產階級還不敢按自己的觀點來表述解放思想,而社會情況的發展以及政治理論的進步已經說明這種觀點是陳舊的,或者至少是成問題的了。
  在法國,只要有點什麼,就能佔有一切;在德國,只有一無所有,才不致失掉一切。在法國,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礎;在德國,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條件。在法國,全部自由應該由逐步解放的現實過程產生;在德國,卻應該由這種逐步過程的不可能性產生。在法國,人民中的每個階級都是政治的理想主義者。它首先並不感到自己是個特殊階級,而是整個社會需要的代表。因此,解放者的角色在充滿戲劇性的運動中順次由法國人民的各個階級擔任,直到最後由這樣一個階級擔任,這個階級將要實現社會自由,但它已不使這個自由受到人的外部的但仍然是由人類社會造成的一定條件的限制,而是從社會自由這一必要前提出發,創造人類存在的一切條件。德國則相反,在這裡,實際生活缺乏精神內容,精神生活也同實踐缺乏聯繫,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質需要,自己的鎖鏈強迫它,它一直也不會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實現普遍解放的能力。
  那末,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呢?
  答:就在於形成一個被徹底的鎖鏈束縛著的階級,即形成一個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一個由於自己受的普遍苦難而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這個階級並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種特殊權利,因為它的痛苦不是特殊的無權,而是一般無權,它不能再求助於歷史權利,而只能求助於人權,它不是同德國國家制度的後果發生片面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發生全面矛盾,最後,它是一個若不從其它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並同時解放其它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總之是這樣一個領域,它本身表現了人的完全喪失,並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恢復自己。這個社會解體的結果,作為一個特殊的等級來說,就是無產階級。
  德國無產階級是隨著剛剛著手為自己開闢道路的工業的發展而形成起來的;因為組成無產階級的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人工製造的貧民,不是在社會的重擔下機械地壓出來的而是由於社會的急劇解體過程,特別是由於中間等級的解體而產生的群眾,不言而喻,自發產生的貧民和基督教德意志的農奴等級也在不斷地-雖然是逐漸地-充實無產階級的隊伍。
  無產階級宣告現存世界制度的解體,只不過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為它就是這個世界制度的實際解體。無產階級要求否定私有財產,只不過是把社會已經提升為無產階級的原則的東西,把未經無產階級的協助,作為社會的否定結果而體現在它的身上,即無產階級身上的東西提升為社會的原則。無產階級對正在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權利和德國國王對已經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權利是一樣的。德國國王把人民稱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馬叫作自己的馬一樣。國王宣佈人民是他的私有財產,只不過表明私有財產的所有者就是國王這樣一個事實。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是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真正射入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為人。
  根據上述一切,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從宣佈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出發的解放。在德國,只有從對中世紀的部分勝利解放出來,才能從中世紀得到解放。在德國,不消滅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種奴役制都不可能消滅。徹底的德國不從根本上開始進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可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己。
  一切內在條件一旦成熟,德國的復活日就會由高盧雄雞的高鳴來宣佈。


寫於1843年底-1844年1月
載於1844年《德法年鑑》
原文是德文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67頁


真是腐敗到極點的國家★律師+醫療1年都要貪腐掉國家GDP的20%

傳說中的勇者 wrote:
整篇都是廢話
而且只是想洗白社會主義
很難看


你會有這種想法,就是因為你本身已經被洗腦了,而不自知

雖然我從小30年在台灣長大但是我卻能更加客觀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因為他是科學社會主義

你受到從小到大的身長環境,兩蔣+法輪功+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視等等之類的麥卡錫主義者洗腦

而你卻不知這些媒體的背後是財團和帝國主義者,否認客觀事實

你會說出這種話來本身就是不能客觀的、科學的來看待馬克思主義

像這樣的洗腦媒體從小到大對你和所有人施家影響力,而你自己卻完全不自知,因為你自己沒有獨立思考過


老外反擊可恥的紐約時報謊言


老外反擊可恥的外媒無腦妖魔化中國?美國人揭露紐約時報的謊言

一個醫療支出占GDP比例達到19%的無恥貪腐國家,還有本事指控別人

貪腐有分為私人資本家財團貪腐和官僚的貪腐

美國就是這種私人貪腐佔據主導地位

美國民眾被製藥公司+醫生+律師醫療訴訟案件+醫療保險行業+壟斷資本家剝削

醫療保健支出佔GDP之國際比較:
■ 美國 17.7%
■ 加拿大 11.2%
■ 德國 11.3%
■ 法國 11.6%
■ 日本 9.6%
■ 韓國 7.4%
■ 台灣 6.6%〔廉價醫療無誤〕


美醫療保健支出2026年恐達5.7兆美元


美國聯邦醫療保險暨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公佈最新報告指出,隨著人口老化,醫療保健費用將不斷升高,估計到2026年將上看5.7兆美元,佔美國經濟規模的19.7%。

CMS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醫療保健費用上揚4.6%至接近3.5兆美元,此後將急速增長,到2026年增至5.7兆美元,屆時聯邦、各州、地方政府將籌措47%的醫療保健費用,高於2016年的45%。

該中心預測,從2017年到2026年,美國醫療保健支出將以年平均成長5.5%的速度攀升,與同期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成長率預估值4.5%相比,顯示醫療保健費用增加速度比經濟成長還快。

醫保費用節節上升,歸因於戰後嬰身潮人口老化,老殘的醫療保險登記人數增加,醫療商品與服務價格上升以及可支配收入提高所致。

CMS預期,醫療保健支出佔美國經濟比重,將由2016年的17.9%持續走升,到2026年升抵19.7%。未來10年以處方藥支出增長最快速,估計平均每年增加6.3%。

報告預估,擁有健保人口比率將略微減少,估計將由2016年的91.1%下滑,到2026年降至89.3%。共和黨去年通過的稅改法案中,即包括廢除歐記健保(Obamacare)的個人強制納保規定,此法要求美國多數人民必須購買醫療保險,否則將遭罰款。

★到底用華為的網路設備還是用美國的網路設備更安全?

今天有一檔可笑的節目 主持人請來了一個前貪汙犯做來賓


美國政府說華為的基地台不安全根本是沒證據胡說八道,

斯諾登凌鏡門事件已經證明美國連德國總理的電話都竊聽,用美國的設備更不安全,

歐巴馬還跟德國總理說凌鏡門是真的以後不會再竊聽你們了 (也就是說主動承認之前真的竊聽盟友)

實際上是用了華為設備以後美國就少了一個監控管道了,美國才反對

至於房地產泡沫台灣房價所得比也高到很誇張,政府還放任房地產私有化,住台灣30年都沒看過政府有管過




劉泰英不就是李登輝的前下屬媽?劉泰英國安密帳案
劉泰英2008年6月8日入獄,罪名為「背信罪」及「違反銀行法」,刑期5年6個月 國安密帳案 2011年6月30日,特別偵查組調查是否李登輝為協助台灣綜合研究院儘速籌得創院資金,於1998年與劉泰英及前國安局長殷宗文謀議,涉嫌侵佔國安密帳「鞏案」歸墊的剩餘公款779萬7193美元,挪予劉泰英支付台綜院購置院舍價金、裝置、人事等費用,涉及侵佔公有財物及洗錢等嫌疑,並予以起訴論處。 2013年,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李登輝無罪,劉泰英則依侵佔罪被判刑2年8月,並褫奪公權3年[3]。 2014年8月20日,臺灣高等法院二審宣判,李登輝維持原判無罪,不可上訴。劉泰英被判刑3年,褫奪公權3年,並追繳15萬美元的支票,可上訴[4]。 2015年11月4日,最高法院三審宣判,劉泰英被判刑3年,褫奪公權3年定讞。 另涉新瑞都衍生的橋頭寶公司背信等案,被判刑3年6月及1年10月定讞,與國安密帳案合併執行刑8年2月[5]。



跟各位講這些洗腦的這些媒體例如東森電視新聞母公司大股東是誰?


2006年,凱雷集團併購東森電視,東森華榮傳播全銜改為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4]。



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舊譯為卡萊爾集團,成立於1987年,創始人為大衛‧魯賓斯坦(David M. Rubenstein)等人,是一家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主要業務包括企業購併、房地產、槓桿財務以及創投,投資產業範圍遍及航太國防、消費零售、能源、醫療保健、科技、電信、媒體與運輸業。管理的資產超過800億美元,給投資者的年均回報率高達35%,被稱為「總統俱樂部」。美國前任總統老布希、英國前首相梅傑、菲律賓前總統菲德爾‧拉莫斯、美國前證券與交易委員會(SEC)主席阿瑟‧列維特、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都曾在其中掛職,擁有較深的政治資源。在這個「俱樂部」的投資者中間,也包括美國前任總統布希、賓‧拉登家族成員,只是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凱雷集團結束了與賓拉登家族表面的合作關係。



恩我看到索羅斯、美國前國防部長 跟凱雷集團都有關係

而凱雷集團就是東森的大股東





大眾長久下來就是被這樣洗腦的而不自覺


多多空空 wrote:
監聽歸監聽
敵人歸敵人
還是不同的
那些支持華為的人 就是希望有多一個監聽的管道
而且根本就是要監聽你
我都已經被美國監聽了 為何還要在被中國監聽
選也是選美國 民主會道歉 獨裁可不會


最近美國還打算顛覆委內瑞拉民主政權

而美國支持的沙特 蔣介石 還有尼加拉瓜總統都是獨裁的

打算派幾千美軍到哥倫比亞去

帝國主義本性不改......

之前CIA暗殺過古巴領導人幾百次

然後還發動多場政變 才有尼加拉瓜 宏都拉斯 這些拉丁美洲悲劇

切‧格瓦拉醫生 曾經想要在中南美洲建立一個拉美洲社會主義聯邦

切‧格瓦拉

就是美國想除之而後快的

可見得美國是多麼濫用權力

隨便在海外逮捕其他人

甚至還有域外管轄權 好像治外法權的殖民地霸權主義






pineman wrote:

PS: 以前冷戰時期的一個笑話,美國人和蘇聯人在辯論誰比較自由,美國人說:我們可以到白宮外面大聲喊吉米卡特混蛋,不會有什麼問題;蘇聯人不干示弱,回說:我們一樣可以到克里姆林宮外面大聲喊吉米卡特混蛋,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在美住過30年的台灣人告訴你,美國司法系統內幕到底是什麼回事,這個國家有夠腐敗的




至於美國的民主 如果你看過洛杉磯的貧民窟應該就不會這麼說了


對於月初聯合國那份「美國有4000萬貧困人口」的報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Nikki Haley)在今天(21日)反駁,稱「報告有意誤導且帶有政治動機」,還說」聯合國沒事幹,偏要來調查美國,真是荒唐!」



多多空空 wrote:
監聽歸監聽
敵人歸敵人
還是不同的
那些支持華為的人 就是希望有多一個監聽的管道
而且根本就是要監聽你
我都已經被美國監聽了 為何還要在被中國監聽
選也是選美國 民主會道歉 獨裁可不會



門羅主義帶頭出兵、暗殺、政變 200年來美國未放棄將手伸入拉丁美洲


▲▼1846年美國入侵墨西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846年美國入侵墨西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as Maduro)批評美國支持非法政權,企圖煽動政變,美國反駁是為了挽救委內瑞拉的民主制度。其實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史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美國試圖透過軍事或其他力量介入他國。從美國前總統門羅提出「門羅主義」以來,美國便藉此禁止歐洲各國干預美洲事務,自己卻將手伸入拉美各國。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雖打著「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口號,看似優先處理內政,但此次委內瑞拉衝突中美國的態度,又讓各界懷疑川普是否重拾門羅主義。

1823年美國前總統門羅(James Monroe)提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認為歐洲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自此之後,美國一直代表著龐大的商業利益,「參與」拉丁美洲的「日常事務」,全力擁戴右派勢力,對抗左翼領導人。冷戰結束後,軍事介入雖逐漸消失,但美國仍被指控干涉2002年委內瑞拉、2009年洪都拉斯的政變。

1846年
美國入侵墨西哥,隔年簽署《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墨西哥喪失一半領土,割讓現今上加利福尼亞(Alta California)、新墨西哥、亞利桑那等土地給美國。

1903年
美國策劃巴拿馬獨立,並獲得巴拿馬運河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航線的區域主權。同年與古巴簽署《美古條約》,租借關達那摩灣(Guantanamo Bay)附近土地,並行使司法管轄權,維持礦產運輸與海軍基地。

1914年、1917年
美國實施武器禁運,並出兵干涉墨西哥革命,導致墨西哥對美敵意高漲。

1954年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執行「瓜地馬拉行動」,資助瓜地馬拉叛變軍官亞馬斯(Carlos Alberto Castillo Armas),推翻執政期間有「十年春天」之稱的亞本茲(Jacobo Arbenz Guzmán)政權。

▲▼200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執行「瓜地馬拉行動」50週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0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執行「瓜地馬拉行動」50週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61年
約1500名接受CIA訓練的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豬玀灣(Bay of Pigs),試圖暗殺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但以慘敗收場。

1964年
巴西左翼總統古拉特(Joao Goulart)在美國支持的政變中被推翻,巴西軍方隨後執掌大權直到1985年。

1965年
美國軍隊介入多明尼加共和國內戰。

1970年代
在美國的支持下,阿根廷、智利等南美洲國家發起「禿鷹行動」(Operation Condor),對各國左派份子進行鎮壓和暗殺。

1980年代
美國雷根政府支持反共力量,對抗尼加拉瓜桑定(Sandinista)政府,並支持薩爾瓦多政府,對抗左翼的「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MLN)。

1983年
美國指責加勒比島國格瑞那達(Grenada)與古巴結盟,並出兵該國。

1989年
美國入侵巴拿馬以驅逐強人諾瑞嘉(Manuel Noriega)。

▲▼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以驅逐強人諾瑞嘉。(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以驅逐強人諾瑞嘉。(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94年
美國出兵海地,對抗塞德拉斯將軍(Raoul Cedras)政變,協助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奪回海地政權。

2002年
委內瑞拉爆發政變,美國計劃暗中暗殺總統查維斯(Hugo Chavez)重掌政權。

2009年
洪都拉斯總統賽拉亞(Manuel Zelaya)被軍方推翻,美國被指控讓局勢惡化。




美國直接參與的戰爭列表


西進擴張時期(1820-1865)


美墨戰爭
美國內戰(美國 南北戰爭):1861-1865年

後內戰時期(1865年-1918年)

印地安戰爭:1865-1890年
美西戰爭:1898年
美菲戰爭:1899-1913年
八國聯軍:1900年
入侵海地:191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918年

戰間期(1918年—1941年)

戰間期是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間的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年

冷戰時期(1945-1991)
1950年以來的美國軍事行動圖

朝鮮戰爭:1950-1953年
越南戰爭:1961-1975年
入侵豬灣:1961年
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
入侵多明尼加共和國:1965年
轟炸寮國與柬埔寨:1968年
入侵柬埔寨:1970年
轟炸北越:1972年
常風行動:1975年
鷹遷行動:1975年
馬亞圭斯號事件:1975年
板門店事件:1976年
鷹爪行動:1980年
錫德拉灣事件:1981年
入侵格瑞那達:1983年
錫德拉灣行動:1986年
空襲利比亞:1986年
靈敏射手行動:1987年
摯誠意志行動:1987-1988年
良機行動:1987-1988年
螳螂行動:1988年
黃金野雉行動:1988年
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1989年
古典意志行動:1989年
正義行動(入侵巴拿馬):1989年
沙漠之盾行動(波斯灣戰爭):1990-1991年

後冷戰時期(1991年—)

舒適行動:1991-1996年
銀砧行動:1992年
履行承諾行動:1992-1996年
伊拉克禁飛行動:1992-2003年
恢復希望行動(率聯合特遣部隊介入索馬利亞內戰):1992-1995年
聯合國索馬利亞行動二號:1993-1995年
摩加迪休之戰:1993年
拒絕飛行行動:1993年
巴尼亞盧卡事件:1994年
維護民主行動:1994-1995年
慎重武力行動(轟炸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1995年
可靠回應行動:1996年
快速反應行動:1996年
沙漠襲擊行動:1996年
銀牌行動:1997年
沙漠之狐行動(轟炸伊拉克):1998年
牧羊人行動:1998年
無限延伸行動(報復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1998年
科索沃戰爭:1999年
持久自由行動(反恐戰爭,九一一襲擊事件後的解決方案):2001年-
持久自由行動 – 阿富汗(阿富汗戰爭):2001-2014年
持久自由行動 – 菲律賓:2002 - 2015年
持久自由行動 – 非洲之角:2002年-
伊拉克自由行動(伊拉克戰爭):2003-2011年
介入第二次賴比瑞亞內戰:2003年
介入2004年海地政變:2004年
介入巴基斯坦西北部戰爭:2004年-
坎波尼戰役:2007年
持久自由行動 – 跨撒哈拉:2007年-
介入南奧塞提亞戰爭:2008年
阿拉薩之戰:2009年
甘加爾之戰:2009年
莫赫塔拉克行動:2010年
龍擊行動:2010年
新黎明行動:2010-2011年
介入利比亞內戰:2011年
奧德賽黎明行動(多國轟炸利比亞):2011年
海神之矛行動(突襲奧薩瑪‧賓拉登):2011年
介入敘利亞內戰:2011年-
布洛馬爾人質救援行動:2013年
轟炸索馬利亞:2013年
介入伊拉克內戰: 2014年-
轟炸伊拉克:2014年
藪貓行動:2014年
武裝干預敘利亞:2014年-
轟炸敘利亞:2014年-
武裝干預伊拉克和地中海東部:2014年-
介入喀麥隆叛亂:2015年-
美國聯軍空襲敘利亞政府軍事件:2016年
2017年沙伊拉特打擊行動(轟炸敘利亞):2017年






哇靠你在寫論文喔
上班已經夠累了
誰回家還讀論文啊
真是敗給你
abc003 wrote:
為什麼人類沒有發現外...(恕刪)

mesonny wrote:
你是想說共產主義比資本主義好?
文章中偷渡這些思想幹嘛?


就制度面來說
共產主義不見得比較差
國中時老師教到共產主義就說過
共產主義是給神用的不是給人用的
原因就出在人性的貪婪與黑暗面
共產主義必須要靠人性的光明面才能運作順利
簡單說 共產主義就是 你做一份工作不管成果如何 政府就是給你固定薪資
光看到這裡多數人一定立刻會想到 我做多做少都是一樣的薪水 那我幹嘛做那麼多??
這就是人性的黑暗面

相對的 資本主義就是因應人性黑暗面的需求來運作
越是貪婪越是敢打破規範的人 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 也就更能壓迫到資源相對少的族群
看看多少富人有真的在誠實納稅就知道了

兩種制度 都存在著優缺點
極端地往兩邊走 最後都會毀滅

看過一本台灣人寫的遊記書
當時她到了印度 由一位當地導遊帶團
她當時並無惡意 純粹好奇一問 你們印度現在還是存在著很嚴格的種姓制度嗎??
印度導遊臉孔一扳 妳以為妳們台灣就不存在著社會階級嗎??

美國麻州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也做過研究
美國社會的收入階級流動幾乎可說是停止的
很多人祖父輩是低收入階級 到了孫子輩還是沒能扭轉階級
甚至於以前人們迷信教育可以扭轉階級
研究也發現受過大學教育往上流動的比率也不見得比未受高等教育的人來得高
這些也都是為未來爆發的社會問題 埋下伏筆

abc003 wrote:
就是共產主義外星文明不願意跟野蠻的資本主義文明打交道

共產主義=外星文明
北韓=共產主義
北韓=外星文明
北韓人=外星人
阿北韓人不就好棒棒
也對啦
北韓人不用太多食物就可存活
有些長不高大概四尺多
跟傳說中的外星人差不多

abc003 wrote:
為什麼人類沒有發現...(恕刪)


必須要認清一件事情,我們就是存在在地球上。

現在地球的運作模式就是透過金錢役使人類不是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不論是誰,一旦掌握了全部經濟活動的控制權,也就掌握了我們生存的命脈,從而就有力量決定……我們所追求的其他方面的價值以及替我們安排這些價值的優先順序,進而讓我們相信我們應當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生活和奮鬥。”」
出處:通往奴役之路。

什麼外星人啥的,有一大堆資料可以證明外星人存在,接著呢?你又不能做什麼。
要找外星人的資料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一大堆,不論是Bob Lazar或者是Billy meier,但我認為Billy Meier有點自私,毀了這麼好的機會。

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充實自己的每一天,並好好的賺錢回饋自己與社會。
現在連理財版也納入洗腦的版圖了嗎?
Toluba wrote:
現在連理財版也納入...(恕刪)


台灣的義務教育我沒看到有任何一本教科書寫資本主義真正的問題
很多內容都沒有寫卻一堆在貶低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也沒有好好描述 我印象共產主義跟社會主義之間的關係也沒寫
不是沒寫清楚是根本沒寫 馬克思主義是否有真正實行也沒有寫清楚

對了 這種教育不是洗腦是什麼
而且要把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用絕對的優劣來評斷也是很有問題的
這兩者不過是會長期循環的玩意兒而已 每個主義都會物極必反

期許你在有生之年別成為抗議資本家 毀滅資本主義的其中一人
這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遠 最近卻離我們越來越近 因為科技進步超乎我們預期
SpectreXSpec wrote:


台灣的義務教育我...(恕刪)

我印象中,課本內容好像沒有貶低共產主義或讚揚資本主義,至少我沒有被洗腦,我只學到共產主義是很理想的制度,但不符合人性
無聊浪子 wrote:
就制度面來說
共產主義不見得比較差
國中時老師教到共產主義就說過
共產主義是給神用的不是給人用的
原因就出在人性的貪婪與黑暗面
共產主義必須要靠人性的光明面才能運作順利
簡單說 共產主義就是 你做一份工作不管成果如何 政府就是給你固定薪資
光看到這裡多數人一定立刻會想到 我做多做少都是一樣的薪水 那我幹嘛做那麼多??
這就是人性的黑暗面
相對的 資本主義就是因應人性黑暗面的需求來運作
越是貪婪越是敢打破規範的人 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 也就更能壓迫到資源相對少的族群
看看多少富人有真的在誠實納稅就知道了
兩種制度 都存在著優缺點
極端地往兩邊走 最後都會毀滅
看過一本台灣人寫的遊記書
當時她到了印度 由一位當地導遊帶團
她當時並無惡意 純粹好奇一問 你們印度現在還是存在著很嚴格的種姓制度嗎??
印度導遊臉孔一扳 妳以為妳們台灣就不存在著社會階級嗎??
美國麻州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也做過研究
美國社會的收入階級流動幾乎可說是停止的
很多人祖父輩是低收入階級 到了孫子輩還是沒能扭轉階級
甚至於以前人們迷信教育可以扭轉階級
研究也發現受過大學教育往上流動的比率也不見得比未受高等教育的人來得高
這些也都是為未來爆發的社會問題 埋下伏筆


科學的共產主義並非是烏托邦幻想,馬克思從來都不認為可以改變人性

正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生產關係才導致共產主義

歷史的進步並不是靠人性的慈悲、寬容等等不可持續的發展來維持的

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聖西門和傅立葉,就是以為人性可以改變但是不考慮當時物質基礎

屬於烏托邦社會主義

是經濟基礎決定人類的意識,而不是相反

在共產主義「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之前會先經歷一個社會主義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是所謂「按勞分配」,

也就是根據勞動量扣除社會必要的福利支出、投資支出、資本消耗補償以後再根據勞動量多寡分配

社會主義階段,多勞多得,少勞就少得,並不是齊頭式的平等,只是私有制被消滅

這時國家和民族還都是存在的,只有達到共產主義階段民族國家本身才會自然消亡

這點在馬克斯《哥達斯批判綱領》、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這兩本書有說過


哥達綱領批判 卡‧馬克思寫於1875年4月—5月初


馬克思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跟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本質上是不同的

孫中山的思想例如三民主義的平均地權,來源於美國亨利‧喬治喬治主義

國父的三民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 是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的烏托邦幻想

恩格斯有論述過科學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他跟以前歐洲的歐文 符力葉 和聖西門這三個空想社會主義者是不同的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德語:Die Entwicklung des Sozialismus von der Utopie zur Wissenschaft),作者為弗裡德里希‧恩格斯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5月4—5日)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恩格斯

(1880年5月4—5日)

馬克思說這本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普魯東之流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唯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

以下這兩篇分析了普魯東為什麼是屬於空想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



弱者與強者的對立之二 財產是竊物? —-普魯東與張伯伯
Posted on December 23, 2016 by Ken Lee
張先生夫婦是家父與家母的世交。小時候張先生常到我們家訪問,我們小孩子用日語稱呼他張伯伯(張樣おじいちゃん)。張伯伯有視障,不是看得很清楚。上街走路及生活起居沒有什麼困難,但在就職上卻有問題。也因此他賦閒在家,而家計則由他那溫文儒雅的助產士太太一肩承擔下來。張伯伯很有學問也很有見地,年輕時在台北的臨濟護國禪寺工作,深深瞭解當時一些日本禪師的偽善。那可能是他一生唯一的工作。他喜愛讀書,也愛來我們家高談闊論。重視社會公益公義的家母是他的忠實聽眾,我那「牛牽到東京還是牛」的家父則興趣不大,常常聽不久就「翹課」了。由於說的是日文,而小小年紀的我也對社會與政治經濟的議題不是那麼的有興趣。但據張伯伯的「好學生」家母說,張先生不但有學問有見地,也有社會公義的觀念。他批評宗教團體的虛偽,也不滿唯利是圖的奸商及大企業對社會的剝削。他也認為剝削所得的利潤是一種竊盜的行為。在那五、六十年代的台灣,只會用日文寫作而又有視障的張伯伯多少是「憤世嫉俗」的。但憤世嫉俗不是什麼壞事。有不滿,才會要求改變,和社會也才會有進步。
在那個時空不對調的背景下的張伯伯,料可以在19世紀的西歐找到他的知音。張伯伯的思惟令我聯想起19世紀的歐洲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及無政府主義的先驅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 1/15/1809-1/19/1865)。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普魯東是相當早就宣稱他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普魯東反對的是中央集權的政府形式,他支持小農民及小工藝人物(small craftsmen)的生活方式與經濟作業方法。也多少如此,馬克思(Karl Marx, 5/5/1818-3/14/1883)稱他是個小資產階級主義者。普魯東支持人民組成互助形式的組織。他反對中央控管,也主張世界聯合,而非民族主義的對抗。他與馬克思互有來往而也互相影響。但他反對馬克思所主張的中央集權方式,卻也引來善於批評同僚而尖酸刻薄,並時常做人身攻擊的馬克斯的反擊。兩人的交惡卻也導致後來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 正式名字是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9/28/1864-1876)與第二國際(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6)中,兩派人馬(無政府主義者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的分裂。但分裂也不僅止於這兩派的思想不同而已,常常意見不同,國籍不同,及個人的問題也都成為分裂的「理由」。除了要求工作環境的改善(如8小時的工時)及工人權利的爭取外,第二國際的「遺產」是1889年訂立五一勞動節,及1910年訂立國際婦女節。訂立五一勞動節為的是紀念美國芝加哥於1886年5月4日的乾草市場(Haymarket)的罷工及鎮壓。但資本主義殿堂的美國可不需要這個「榮譽」,美國的勞動節是訂在每年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的。而原本婦女節是訂在3月19日的,但因俄國革命中婦女於3月8日參與遊行,所以於俄國革命(1917)後改訂3月8日為婦女節。
普魯東有不少著作,他的論述也常有聳人聽聞的字句。一般人最愛引用的是他於1840年所發表的《什麼是財產》(What is Property?)一書中,他宣稱「財產是竊物」(Property is theft!)。支持小農及小工藝人員的普魯東當然不反對這些合法辛勞工作的小人物的財產所得,他所反對的是用別人的勞力去剝削所得的資本家。他反對馬克思之支持中央掌控去剝奪個人對生產方式的控制。1846年普魯東發表了《貧困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一書,論述當時經濟矛盾的體制。隔年,馬克思發表了《哲學的貧困》(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一書以為對抗。在這種個人攻擊下,兩人及兩派人士也就交悪了。
在當時法國的四份報刋都為文的普魯東,支持小人物並以體制外的人自居。筆鋒尖銳的他,贏得不少支持者。在法國的第二共和(1848-1852)時期他也頗具相當的影響力。在1848年的歐洲對抗君主統治的革命中,法國、義大利、與德國都有相當的動亂,其他國家如丹麥、荷蘭、奧地利、及英國等則只有街頭示威。在法國的1848年革命中,「六月起義」(June Days Uprising)造成一萬人的死傷。普魯東也受到這場暴力對抗的震驚。他是主張和平改革而不是暴力對抗的。相對之下,馬克思是認為只有透過暴力的對抗才能產生出新社會的,他是不相信資本體制下能有和平改革的。而多少也在這種思惟下,幾乎所有共產主義國家都是透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去取得政權的。兩個例外可能是智利的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 6/26/1908-9/11/1973),他是被民選上台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也如此,阿葉德遭受到皮諾切將軍(Augusto Pinochet, 11/25/1925-12/10/2006)在美國CIA支持下發動政變而被推翻掉。另一個民選的共產主義則是印度以加爾各答為首府的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
將財產視為竊物也不僅止於普魯東與張伯伯,法國的啟蒙大師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5/20/1799-8/18/1850)也說:一個沒有明顯原因的巨富背後,是一個完美而已被遺忘的犯罪(The secret of great fortunes without apparent cause is a crime forgotten, for it was properly done)。要看財產是不是竊物,最明顯的可能就是在一個新開發的新世界裡, 新住民對原住民的掠奪。



普魯東與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

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的最初接合??普魯東與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
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的最初接合??普魯東與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 1847年,馬克思撰寫並發表批判普魯東的《哲學的貧困》。這部重要的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發表最早的文本,以馬克思的看法,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與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的「決定性的東西」,都是通過這一文本第一次公開問世的。可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並沒有給予這一論著以足夠的理論關注和深入的文本解讀。本文在此對其發生的歷史語境特別是普魯東的思想,以及《哲學的貧困》一書的文本進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以期更加深入的研討視域出現。      1、普魯東與《貧困的哲學》  當1846年普魯東寫下《貧困的哲學》並自認為他第一個用哲學的觀點為經濟學提供了內在理論結構的同時,馬克思此時已經開始了對政治經濟學第二階段的研究,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同時,馬克思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上面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並進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建構過程。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過渡時期:一方面,馬克思徹底擺脫了人本主義哲學構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方法中科學地面對歷史;另一方面,馬克思已經正確地理解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前提,根本上轉變了他對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認知態度,但還沒有直接開始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所以,這使得馬克思在這個時期的論著都很自然地存在一種過渡性質。即科學的方法和研究前提與尚沒有解決經濟學具體理論問題的矛盾性。所以,特別是對馬克思這一階段關於具體經濟學和歷史問題的看法,只能採取歷史的指認。不能誇大其理論邏輯語境的意義。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5月5日致信普魯東,邀請他參加國際社會主義的通訊組織,並請普魯東擔任該組織在巴黎的通訊工作。(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64-465頁。)可是,普魯東當月寫給馬克思的回信中,明確表示反對社會主義者用革命的手段來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他主張「通過經濟的組合把原先由於另一種經濟的組合而逸出社會的那些財富歸還給社會。換句話說,在政治經濟學中使財產的理論轉過來反對財產」。(註:普魯東:轉引自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中譯文序,第10頁。)當然,他是在承認現實社會的前提下,用穩火式的改良來醫治資本主義。同時,普魯東明確表示願意同馬克思進行不同觀點的討論。普魯東在給馬克思回信的時候,他的新著《貧困的哲學》已經要問世。正是在這本書中,普魯東自認為他用哲學真正拯救了政治經濟學,即既批判了政治經濟學的「保守主義」,又批評了社會主義的「激進主義」。他真是以神性的名義在拯救世界。  在讀普魯東原來寫下的《什麼是所有制》一書時,人們往往被作者那種大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可在普魯東的這部新作中,我們絕對看到的是另一幅面孔。原來那個質樸的為無產階級請命的鬥士不見了,現在是一位打著上帝的旗號,與資產階級大講「調合」的漫畫式的「思想大師」。這對於還在對普魯東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存有一線希望的馬克思,無疑是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在《貧困的哲學》一書中,普魯東的理論出發點不再從人出發的公正,而是與上帝等質的一種「普遍理性」,即對社會規律的認識。(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5頁。)以我的見解,普魯東後來從格律恩那多少也知道了一些黑格爾哲學。可是,這位遲到的學生與馬克思甚至整個德國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先進方向不同,他不是從黑格爾絕對理念背後的神正論復歸於人,而是從現實走向神學。這是大前提上的背道而馳。所以,開篇之初,他就聲稱:「社會歷史無非是上帝觀念的一個長期的『確定』,一個人類命運的逐步啟示」。不過,與古代的那種認識不同,普魯東是通過「科學理性」來確認的神性,並將這種神學的假設作為他經濟學研究的前提。如果人的勞動是上帝創世的繼續,那麼,普魯東的理論就是在現實中「替天行道」。顯然,普魯東的這種理論前提足以說明他對當時歐洲哲學特別是對基督教文化之批判的寡聞。  如果說在《什麼是所有制》一書中,普魯東的理論基礎還是法哲學,兼有一些經過中介的政治經濟學觀點(主要是不準確的勞動價值論)。那麼,《貧困的哲學》倒真的是他第一次這般投入經濟學理論。普魯東對經濟學的理論定位也是有意思的。他明確說明,經濟學是一種新的哲學。這種口氣初一看有點像西斯蒙第,可意思卻是另樣的。「經濟科學依我來看是形而上學的客觀形式和實現」。誰研究勞動和交換的定律,誰就是真正的、專門的形而上學者。這是「一種富有邏輯性的科學或是一種富有具體性的形而上學,根本改變了過去哲學的各項基礎」。(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7頁。)這顯然是一筆糊塗帳。因為,如果在黑格爾那裡資產階級市民社會中經濟現實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實際上是絕對觀念的歷史實現的一個現代高點,可普魯東的頭腦就沒有那麼清楚了:「社會經濟的全部歷史都寫在哲學家的著作裡」。(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78頁。)「在經濟學家看來,事實就是真理,唯一的理由是因為它就是事實,是有形的事實。在我們看來,情形正相反,事實決不是有形物,因為我們不知道有形物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事實是無形觀念的有形表現。」(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42頁。)在費爾巴哈以後的這種極簡單而粗糙的顯性唯心主義文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可這卻是普魯東用哲學來教訓貧困的經濟學家的法寶。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真正學到黑格爾哲學的內在辯證法,只是學來一點外在的皮毛,即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調合三段式。  在第一章中,普魯東同時反對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他認為,現實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勞動和交換已經自發地普遍地組織起來,政治經濟學給了我們這個組織的基本原理,並以人權維護這個社會的運轉;而社會主義則認為這個組織是產生出罪惡、壓迫和貧困的根源,因而它必然是「過渡性質的」。一是完全肯定,二是徹底推翻的否定。普魯東的立場是想說明,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社會事實之上的「社會科學」,因為它說明了社會的現象和現象之間的關係,即規律。這應該是一種研究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政治經濟學的深刻批判和不斷地發展,社會主義將是一籌莫展」。(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48頁。)「社會主義裡面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政治經濟學所有過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259頁。)比如,由政治經濟學揭示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理論。一切價值都由勞動產生的。社會主義的意義在於它看出了政治經濟學的非批判性,因此社會主義必然在反對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學中這就表現為資本生產力與勞動生產力二元對立。普魯東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都是極端和片面的,高明的他要第三個原則:即作為否定之否定出現的協調原則。(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50頁。)即承認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但糾正它的錯誤,「使事實與權利協調起來」,從而得到「秩序」。(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61頁。)  第二章是普魯東用哲學對經濟學的「拯救性」討論。討論圍繞著政治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價值理論而展開。普魯東直接提出,「價值主要地是顯示出一種社會關係」,「甚至可以說只有通過社會性交換,再聯繫到它的天然狀態才能形成它的功用,才能體會到它的價值概念」。(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63頁。)價值分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使用是交換的必要條件,去掉交換使用即等於零。普魯東發現這是一對客觀矛盾,並且,「二律背反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性質」。(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70頁。)在普魯東眼裡,過去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理論上的弱智,他們只能直觀地看到經濟學中的正題或者反題。這是由於經濟學家都不懂哲學。「價值的本質是絕對可以調和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73頁。)這又是黑格爾的矛盾之調合,正,反,合。這才出現了政治經濟學迄今為止的最高點:構成價值的發現。構成價值正實現和調合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本質,供給與需求使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相接觸並且調和,這兩者在商業的構成中實現。在交換中,形成比例關係,進入這一構成與實現的要素就是價值,配合後的多餘部分是非價值。「價值是在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通過分工與交換兩種方式自然形成的社會之中,是構成財富的各種產品的比例性關係:人們把它叫做產品的價值,乃是一種公式,用貨幣記號來指出該產品在總財富裡所佔的比例」。(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85頁。)構成價值是一個合題,功用與交換不可分形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綜合價值或社會價值,即真正的價值。「價值是通過它在供1與求1之間的一種連續的搖擺現象而達到的一種絕對的經濟規律」。就這樣,普魯東自認為創造了政治經濟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  從第三章開始,一直到第七章,是普魯東所描述的經濟進化的五個時期。分工是經濟進化的第一個階段,這本身是經濟學的二律背反。第二個階段是機器,機器是分工的對立物。第三個階段是競爭,競爭是經濟的調節,並為價值構成所需要。普魯東在這裡批評共產主義取消競爭,他認為問題不在消滅競爭,而是使競爭得到平衡和監督。第四時期是壟斷,「由於壟斷,人類才佔有了地球」。(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283頁。)第五個時期是警察或捐稅。第八章普魯東用了一個非常嚇人的標題:「人和上帝在矛盾律下的責任,或天命的解答」。他還在鼓吹:「社會的任務就在於不斷地解決它的二律背反」。(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27頁。)例如人的理性與無限的神性矛盾,勞動與資本的矛盾(社會發展中的二律背反)。「勞動,發明了工作方法和機器,因而無可限量地增加了它的力量,然後用競爭來鼓勵工業的天才,用資本的利潤和企業的特權來保證它的收穫,從而使階級社會的組織變得更為深刻,更是不可避免的」。普魯東說,「關於這一切,不應該指責任何人」。(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34頁。)他反對一切簡單的肯定,因為「社會經濟的一切都暫時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41頁。)也反對一切激進的否定(他反對西斯蒙第的開倒車),他期望「社會按照知識和經濟的進步逐步改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41頁。)普魯東自己,是這種矛盾不斷現實協調的根本。他自認為是法國的黑格爾。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一書發表之後,普魯東並沒有公開答辯。但他在自己的一份手稿邊頁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實際上,馬克思悔恨我的觀點處處與他相一致,而我卻先於他提出來了……馬克思實則是忌妒」。(註:轉引自傑克遜:《馬克思、普魯東和歐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參考資料》1985年第3期,第25頁。)這真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看法。我們下面就來看一下馬克思究竟是不是與普魯東「處處一樣」。      2、馬克思對《貧困的哲學》經濟學觀點的批判  在以往的討論中,我們已經《從馬克思致安年柯夫信》中初步瞭解了普魯東的《貧困的哲學》發表前後馬克思的一些基本想法。(註:參見拙文:《一定的歷史的暫時的》,《江漢論壇》1997年第2期。)顯而易見,那還是馬克思粗粗瀏覽該書後的一些直觀認識。不久之後,馬克思寫作並公開出版了全面批判普魯東《貧困的哲學》一書的論著??《哲學的貧困》。對於馬克思這部論著的理論定位,並不是一件十分輕而易舉的事。恩格斯在1847年3月9日寫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這樣說道:如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出版會妨礙《哲學的貧困》一書的出版,那就把《德意志意識形態》「扔掉算了」,因為出版《哲學的貧困》一書要「重要得多」。(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92頁。)當時我正在精心研讀新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手稿,又自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理論文本,所以我始終不理解恩格斯為何這樣看待馬克思恩格斯唯一正面表述自己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現在在解讀過《馬克思致安年柯夫信》之後,再一次反覆閱讀《哲學的貧困》,才真正對這部文獻的理論意蘊有了一些破解,自然,也才知曉了恩格斯此話的意味。對於恩格斯稱《哲學的貧困》是當時黨的「綱領」一說也不會過於詫異了。(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09頁。)  以筆者現在的見解,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一書實際上隱喻一個十分重要的新觀點,一切重新建構抽像的哲學邏輯體系並以哲學來投射現實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馬克思有自己的新哲學,從廣義上說,它首先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學,離開了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科學研究,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視域中就不再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合法性。在當時,這種現實的研究主要表現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實證批判,以及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分階段具體的現實的歷史反思。哲學,首先是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指南,這就是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辯證法。其次,哲學進一步表現為一種對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生存情境的理性把握,這就是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的歷史現象學。而後者,只是在1857-1858年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研究中才得以完成的。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才剛剛開始將他在經濟學研究成果中新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再一次運用於政治經濟學本身的科學建構之中。當然,這還是一種初步的理論接合。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是用法文寫作的,以便直接對法國工人起作用,把他們從普魯東的錯誤影響下解放出來。這本書一共兩章八節。第一章是立足於馬克思正在撰寫修改的《政治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的經濟學研究,而第二章是依據《德意志意識形態》特別是《致安年柯夫的信》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學界一般指認《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的第一部經濟學著作。如果從以經濟學為研究對象,這遠不是第一部,《1844年手稿》和《政治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是第一部公開發表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第一部公開發表的經濟學著作。如果準確地講,這是一部哲學經濟學論著。這是他用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經濟學的結果。第一章「科學的發現」中的三節主要分析普魯東的價值理論,也是本書對經濟學本身的探討。總的說,這些討論在基本觀點和方法上是正確的,但由於馬克思此時還沒有真正解決政治經濟學的深層問題,從而也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經濟學的總體邏輯。所以他的大量觀點還依託於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創立,是在十年之後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完成的。  1846年,正是唯物史觀的進一步確立,以及馬克思對英國「以李嘉圖學說為依據的無產階級反對派」,即霍吉斯金、湯普遜、佈雷和格雷等人論著的直接研究(《曼徹斯特筆記》),馬克思最終清除了普魯東的影響,從而實現了經濟學觀念的最初轉變。而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對普魯東進行了徹底的清算。他通過經濟學和哲學兩個方面的努力,揭露了普魯東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非科學性和小資產階級的反革命特徵。在這本書中,馬克思對普魯東價值論的經濟學批判與對普魯東的歷史觀方法論的批判是分別進行的。對資產階級自然主義歷史觀和形而上學方法論的批判與肯定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同步發生。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中,馬克思直接批評普魯東的價值理論。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看到,普魯東的經濟範疇往往是一種與神學式的假哲學混雜在一起的東西,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分工和這種分工所包括的交換等都是憑空掉下來的。」(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8頁。)普魯東根本不知道人類社會生活存在的歷史性特徵。比如「交換有它自己的歷史,它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如在中世紀,交換的只是剩餘品;而後來,「一切產品,整個工業活動都處在商業範圍之內,當時一切生產完全取決於交換」;最後,才出現了「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出讓的一切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象」的時期。(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頁。)交換總是一定歷史時期中的特定的交換。我們能看出,這正是馬克思剛剛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普魯東在討論經濟,也承認經濟的優先性,可是這種非歷史的觀點必然導致深層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指出,這實際上也是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致命錯誤。  普魯東自稱他擁有哲學辯證法,可「普魯東先生的整個辯證法是什麼呢?就是用抽像的和矛盾的概念,如稀少和眾多、效用和意見、一個生產者和一個消費者(兩者都是自由意志的騎士)來代替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需要和供給」。(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7-88頁。)普魯東指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矛盾是正確的。可他卻是從任意而錯誤的推論中得出的結論:在普魯東那裡,使用價值=眾多,交換價值=稀少,使用價值=供給,交換價值=需求。這一矛盾在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中得到解決(構成與實現)。在馬克思看來,普魯東創造出來的所謂「構成價值」為中心的經濟學說和超社會主義理論,不過是對李嘉圖價值理論的一種烏托邦式的歪曲說明,而這將李嘉圖倒過來改造社會的方法已經由李嘉圖式的英國社會主義者所運用。  應該特別指出,此時的馬克思,現在已經不是一般地承認勞動價值論和肯定古典經濟學的科學性,並且在經濟學的大部分觀點上都已經轉變到李嘉圖的立場上來了。我們知道,通過《布魯塞爾筆記》和《曼徹斯特筆記》時期的第二階段經濟學研究,馬克思已經研究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各種流派。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已經直接肯定李嘉圖是「本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6頁。)因為他「已經科學地闡明作為現代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理論」。(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9頁。)這種區分說明,馬克思此時的經濟學研究又明顯高於《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他已經從古典經濟學中區分出斯密與李嘉圖,並直接將李嘉圖視為古典經濟學理論科學的最高點。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理論起點。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直接將李嘉圖與普魯東進行了對比研究:其一,「李嘉圖給我們指出資產階級生產的實際運動」,而普魯東卻離開現實,在頭腦中發明新公式。這個所謂新公式「只不過是李嘉圖已清楚表述了的現實運動的理論表現」。其二,「李嘉圖把現實社會當做出發點,給我們指出這個社會怎樣構成價值;而普魯東先生卻把構成價值當做出發點,用它來構成一個新的社會世界」。其三「在李嘉圖看來,勞動時間確定價值是交換價值的規律,而普魯東卻認為這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綜合」。所以,實際上,「李嘉圖的價值論是對現代經濟生活的科學解釋;而普魯東先生的價值論卻是對李嘉圖理論的烏托邦式的解釋」。為什麼?因為,李嘉圖是從現實的經濟關係中得出他的理論公式,這個公式正是經濟生活的本質,李嘉圖以這個本質來透視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現象,如「地租、資本積累以及工資和利潤的關係等那些驟然看來好像是和這個公式牴觸的現象」。(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2-93頁。)而普魯東則完全憑任意的假設,再以一些孤立的經濟事實加以歪曲作為例證。我要再加一句:李嘉圖是社會唯物主義,普魯東是唯心主義。  針對普魯東批評李嘉圖,特別是將帽子的生產費用與人的生活費用混為一談,馬克思說,這是「把人變成了帽子」,這不是因為李嘉圖觀點的「刻薄」,是由於事實本身就是刻薄的。馬克思在這裡直接反對法國人本主義文學家對李嘉圖政治經濟學的攻擊。(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4頁。)當然,馬克思決不是在肯定李嘉圖所肯定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觀點,他是要說明,普魯東不僅歪曲了李嘉圖的經濟學中的科學表述,並且將資產階級的現實作為自己建立公平的基礎。因為李嘉圖正確的「公式」,只是「工人遭受現代奴役的公式」。以必要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的規律是一定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社會的特定歷史規律。可笑的是,李嘉圖用勞動價值論正確糾正斯密的錯誤,反倒又被普魯東再次弄錯了。並且,他再把這種混亂的錯誤當成自己「平均主義地」改造社會的基礎。馬克思還指出,就是這種平均主義地應用李嘉圖的理論,也並不是普魯東的發明,因為在他之前,英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湯普遜、霍吉斯金、艾德門茨和佈雷等人都有過重要的論述。馬克思為此還對佈雷的《勞動的弊害及其消除方法》一書進行了大量引證。(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0-115頁。)也是在這裡,他第一次從經濟學上批評了佈雷,因為佈雷也不過是將資產階級的幻想變成了他想實現的理想。但是,「要想在不過是這個社會美化了的影子的基礎上來改造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7頁。 圖赫捨雷爾:《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頁。)說到底,普魯東的「創造」至多是「以李嘉圖學說為依據的無產階級反對派」??「佈雷計畫」的漫畫版。  我認為,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在第一章中對普魯東的經濟學批判是正確的,但從理論深層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正像前東德經濟學家圖赫捨雷爾所說,「在經濟理論問題上,馬克思在這裡很大程度上還是論據李嘉圖的,所以在許多個別問題上有著李嘉圖的正確的和錯誤的理論觀點。(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7頁。 圖赫捨雷爾:《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頁。)第一章的真正主題是交換價值。馬克思這裡主要還就量的規定而論,對價值的質的分析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馬克思自己說,只是到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普魯東主義才被連根剷除了。在那裡,馬克思才真正解決了價值的質的分析,即勞動怎樣和怎樣的勞動形成價值,而且價值必然地要發展成為貨幣)。此時,馬克思還沒有論及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交換價值與價格之間以及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嚴格區別。馬克思在這裡還沒有搞清楚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同它變相的表現形式,即資本主義的生產價格之間的差別,所以他還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李嘉圖的觀點。這裡自然既有正確的內容也有錯誤的方面:這種錯誤開始於認為價值由生產費用或勞動時間的最低額決定,即馬克思接受的「勞動價值」或「勞動的自然價格」這兩個名詞,並在許多個別問題上直至李嘉圖的貨幣數量論,李嘉圖的地租理論以及一般利潤率上也都存在錯誤。  當然,馬克思由於有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指導,在許多問題上也已經超出了李嘉圖。李嘉圖(古典經濟學)是在肯定的立場上,以價值規律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的機制;而普魯東一類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則想以所謂「真正實現」價值來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一切問題,重建社會的平等。馬克思則在科學地證明:價值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它只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歷史關聯,它正是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的表現,價值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實現,所以,在以個人交換、勞動價值轉化為商品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徹底改變生產方式本身,就根本無法根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同時,馬克思第一次較完整地揭示了價值規律在私有制條件下的實現問題。當然,在這個時候,雖然馬克思已經開始肯定和維護勞動價值論,可他恰恰沒有歷史地說明價值本身的歷史的形成和變形。也還沒有全面證明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理論。這個艱巨的理論任務還要等到1857年以後,同時,如果談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德意志意識形態》只是宏觀分析,《哲學的貧困》與《資本與雇勞動》中只是將此運用於經濟學的「個別範疇的分析」,後來才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微觀認證。(註:巴加圖利亞、維戈茨基:《馬克思的經濟學遺產》,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224頁。)      3、馬克思對整個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批判  在這本書的第二章的五節中,第一節是批判普魯東的假黑格爾主義的研究方法,實際上,這是全書較有價值的部分,即經濟學研究的哲學指導方法問題。用前蘇聯經濟學史學家盧森貝的話來講,就是在這本書中,「反對普魯東的論戰就變成反對當時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首先是反對其方法論的論戰」。(註:盧森堡:《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經濟學說發展概論》,三聯書店,1958年版,第246頁。)其它後四節是從分工與機器、競爭與壟斷、土地所有權與地租到罷工與工人同盟的具體批判。這一章的開始,馬克思明確要說明「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這是重新討論哲學。馬克思反諷地說,這是回到德國,從英國人(政治經濟學)變成德國人(哲學家)。同時,馬克思在此第一次直接論說了李嘉圖與黑格爾的關係:「如果說有一個英國人把人變成了帽子,那麼,有一個德國人就把帽子變成了觀念」。(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38頁。)以前面我們已經看到的思路,李嘉圖把人變成帽子,實際上是揭示了資產階級經濟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變為物的過程,而黑格爾不滿意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物化狀態,於是他再將物化了的人揚棄為絕對觀念。普魯東既不理解李嘉圖也不瞭解黑格爾。如上所述,他是用「冒牌的黑格爾詞句」來油炸政治經濟學。  在以上分析中,我們看到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理論不少的肯定性評述。而這一章裡,是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特別是社會唯物主義)的超越。同時,在說明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深層唯心史觀的前提下,再看普魯東的膚淺性。圖赫捨雷爾認為,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已經意識到,「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歷史科學」。(註:圖赫捨雷爾:《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頁。)因為他已經自覺地從生產關係入手,解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前提。具體地說,就是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只能是歷史的暫時的生產關係的產生、運動和它的內部聯繫,所以,政治經濟學只能是研究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藉以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以及這一經濟關係發展的特殊規律性。這也就是要研究「生產怎樣在上述關係下進行」,以及「這些關係本身是怎樣產生的」。(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39頁。)這樣,馬克思很自然會站在一個遠於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理論邏輯尺度上,也能清楚地發現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錯誤。  馬克思指出,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係說成是固定不變的、永恆的範疇」。(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39頁。)「經濟學家們向我們解釋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係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係本身上怎樣產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係的歷史運動」。(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0頁。)因為在馬克思已經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中,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本體」規定不是什麼永恆不變的抽像本質,而是一定的歷史性存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正確地看到了生產在人類生活中的基始性,一些優秀的代表人物(如李嘉圖)已經在把握資本主義社會運行中的經濟關係,我們前面將這些重要的思想概括為社會唯物主義。在對待過去的社會歷史運動,特別是由資產階級否定封建社會,這些資產階級的科學家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眼光。可是,面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現實,這些經濟學家(同啟蒙運動以來的一切資產階級思想家)都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天然)形態,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東西。馬克思分析道:「經濟學家在論斷中採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們認為只有兩種制度:一種是人為的,一種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為的,資產階級制度是天然的」。(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3頁。)而從實質上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以說現存的關係(資產階級生產關係)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說明,這些關係正是使生產財富和發展稅務和得以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的那些關係。因此,這些關係是不受時間影響的自然規律。這是應當永遠支配社會的永恆規律。於是,以前是有歷史的,現在再也沒有歷史了」。(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4頁。)很顯然,這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一種本質遮蔽。這種非歷史的隱性歷史唯心主義,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的科學尺度上才能被正確的透視。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會發現普魯東的幼雅可笑。因為普魯東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非歷史地描述了的社會關係看成是不證自明的原理,而他只要用哲學來編一下次序就行了。馬克思說,普魯東「把任何一種事物都歸結為邏輯範疇,任何一個運動、任何一種生產行為都歸結為方法,那麼,由此自然得出一個結論,產品和生產、對像和運動的任何總和都可以歸結為應用的形而上學。黑格爾為宗教、法等做過的事情,普魯東也想在政治經濟學上如法炮製」。(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2頁。)普魯東又是拿來正反合,運用到政治經濟學的歷史邏輯上。結果是把「人所共知的經濟範疇翻譯成人們不大知道的語言」。(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3頁。)  馬克思指出,普魯東根本無法理解,「經濟範疇只不過是生產方面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即其抽像」。普魯東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樣,知道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內生產,但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係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頁。)顯然,這是《致安年柯夫信》中系列觀點的展開說明。前東德學者圖赫捨雷爾說,《致安年柯夫的信》可以視為是《哲學的貧困》第二章的綱要。(註:圖赫捨雷爾:《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頁。)當然,馬克思這裡有更加明確有力的分析:「必須指出,財富怎樣在這種對抗中間形成,生產力怎樣和階級對抗同時發展,這些階級中一個代表著社會上壞的、否定的方面的階級怎樣不斷地成長,直到它求得解放的物質條件最後成熟。難道不是說,生產方式、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關係並不是永恆的規律,而是同人們及其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相適應的東西,人們的生產力的一切變化必然引起他們的生產關係的變化嗎」?(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4-155頁。)這是第一層次的說明。  第二層次,馬克思自然要確證,普魯東和一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的觀點都不過是一定社會經濟關係的理論反映。「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所以這些觀念、範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係一樣,不是永恆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所以,「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例如,與權威原理相適應的是11世紀,與個人主義原理相適應的是18世紀」。可是,「為什麼該原理出現在11世紀或者18世紀,而不出現在其他某一世紀,我們就必然要仔細研究一下:11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18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在每個世紀中,人們的需求、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後,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難道探討這一切問題不就是研究每個世紀中人們的現實的、世俗的歷史,不就是把這些人既當作劇作者又當作劇中人物嗎?但是,只要你們把人們當作他們本身歷史的劇中人物和劇作者,你們就是遇迥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發點,因為你們拋棄了最初作為出發點的永恆原理」。(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8-149頁。)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這裡闡發的正是他不久前剛剛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也難怪梅林要說:《哲學的貧困》「只是一本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論著」。(註:梅林:《馬克思傳》,三聯書店,1958年版,第138頁。)  針對普魯東同時反對經濟學家和共產主義,馬克思批評普魯東想凌駕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結果只是一個小資產階級。「不斷在資本和勞動,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之間搖來擺去」。(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8頁。)在此,馬克思專門論說了這時他理解的經濟學的三種流派,更重要的是他直接說明了新的科學社會主義。他分析了「在生產力在資產階級本身的懷抱裡尚未發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無產階級和建立新社會必備的物質條件以前,這些理論家不過是一些空想主義者」。(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7頁。)他們為了滿足被壓迫階級的需求,會想出各種的體系。可是,「隨著歷史的演進以及無產階級鬥爭的日益明顯,他們在自己頭腦裡尋找科學真理的做法便成為多餘的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並有意識地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而「這個由歷史運動產生並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8頁。)  這就是不久之後《***宣言》的主體思路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