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9]: North American P-51D-20-NA Mustang

台海戰役初期國府的空優劣勢

國民政府撤至台灣時仍以North American F-51 Mustang為戰鬥機主力。1950年初共軍獲得Mikoyan-Gurevich MiG-15噴射戰鬥機,隨即在1950年3月5日擊落四大隊趙健少尉(作戰失蹤)、1950年4月2日擊落四大隊李長泰少校中隊長(陣亡)、擊傷王寶祥上尉、1954年5月15日擊落一架並擊傷一架F-51 (共軍紀錄)。國府的F-51則是連MiG-15的邊都沒摸到。

1953年底韓戰結束後國府接收美援Republic F-47N Thunderbolt,配發五大隊及十一大隊。共軍宣稱在1954年三至五月間,MiG-15在大陳島上空就擊落六架並擊傷兩架F-47N。國府也承認F-47N遭MiG-15擊落一架(1954年7月6日十一大隊溫鑄強上尉,陣亡)、纏鬥中落海一架(1953年7月25日五大隊羅輔傑上尉,獲救)、遭擊傷一架。

螺旋槳戰鬥機對上噴射戰鬥機的劣勢之大,就連1953年7月25日五大隊田熙三中尉與之纏鬥全身而退、1954年5月11日五大隊毛節盛少尉將之擊傷(國府首次以螺旋槳戰鬥機擊傷敵噴射戰鬥機)、1954年5月22日十一大隊溫鑄強上尉將之擊傷,都能拿來當作振奮士氣的樣板教材。

畢竟MiG-15當時為劃時代的新式噴射戰鬥機。不僅二次大戰期間加速緩慢、操控性極差的德國空軍首架噴射戰鬥機Messerschmitt Me 262無從與之相比,其性能也凌駕韓戰初期美國空軍Lockheed F-80 Shooting Star、Republic F-84 Thunderjet、美國海軍Grumman F9F Panther、McDonnell F2H Banshee、大英國協Gloster Meteor等噴射戰鬥機,直到同為後掠翼構型的North American F-86 Sabre在1950年底投入戰場後才有機會與其一搏。但要與MiG-15相捋,還得等到1953年F-86F開始服役之後。

國府的空優劣勢直到1953年中起陸續換裝F-84G與F-86F噴射戰鬥機之後才逐漸改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陸海軍的種族隔離措施及參戰的非洲裔黑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的種族隔離措施對非洲裔黑人最為嚴厲;其它有色人種中對華裔較無限制,對美洲原住民則無限制。受種族隔離的族裔必須自行成立單位,不得與白種人(含各族裔,包括西班牙裔)混編,且原則上僅能參與非戰鬥任務。 非洲裔美國人並非不能參戰,而是依種族隔離措施必須以全黑人為單位編制,不得與白種人混編。然而實際參戰的黑人部隊常屬實驗評估用途,且偶為白人上級長官以自身對黑人反應差、智力不足、無法妥善執行指令等偏見評為不適用。

舉例而言,在1947年4月15日首次參賽,破除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種族隔離措施的首位黑人球員Jack Roosevelt “Jackie” Robinson,在二次大戰期間即在全黑人組成(但以白人軍官領導)的獨立第761戰車營任少尉。但1944年7月6日於德州胡德堡(Fort Hood)基地因未遵從交通車司機指令移往後座而遭軍法審判,未能隨部隊於同年10月10日赴諾曼第參戰。


美國陸軍直到1944年與1945年之交歐洲戰場兵員不足才允許約2800名黑人以步兵排為單位編入野戰部隊參戰。各空降師在大戰期間清一色沒有黑人;全由黑人組成的獨立第555空降步兵營則自1943年底成軍直到大戰結束都只能待在本土執行維安勤務。


美國軍方的種族隔離措施直到1948年7月26日杜魯門總統簽署第9981號行政命令後才逐步廢止。此前第82空降師已納編第555空降步兵營,行政命令簽署後即成為首支混編黑人的空降師,不負其「All American」名號。

此外,從軍黑人多為非戰鬥人員,諸如伙伕、雜役等。美國海軍將這類非戰鬥人員統稱為messman,且直到1942年6月1日為止,在美國海軍服役的黑人只能指派為messman。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攻擊時,在USS West Virginia (BB-48)戰艦上操作Browning .50防空機槍抗擊日機,後成為首位獲頒海軍十字勳章的黑人Doris “Dorie” Miller,就是非戰鬥職的二等雜役(Mess Attendant Second Class)。他在此前未曾受過槍械操作訓練,日機來襲時正在洗衣房工作。Miller後晉升一等雜役,1943年11月24日因服役的USS Liscome Bay (CVE-56)護衛航空母艦在吉爾伯特(Gilbert)群島馬金(Makin)環礁外海遭日本帝國海軍伊號第百七十五潛艦擊沉而作戰失蹤。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經層峰數回磋商研議,美國海軍終在1942年6月1日取消黑人僅能指派為messman的規定。自此在美國海軍服役的黑人(包括messman)得以接受戰鬥訓練並從事戰鬥勤務。


也因為美國海軍開放黑人接受戰鬥職訓練時間過晚,加上當年黑人在軍中仍飽受歧視,直到1948年10月21日才有首位黑人Jesse LeRoy Brown取得海軍飛行員資格。Brown少尉在部署於USS Leyte (CV-32)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第32戰鬥機中隊(VF-32)服役,操作Vought F4U Corsair。1950年12月4日韓戰長津湖戰役期間,其座機在超低空遭中國軍隊小口徑槍械擊損供油系統以致迫降負重傷,因無法脫困且救援難達而傷重不治。



而同屬海軍部管轄的陸戰隊則直到1952年十月才有首位黑人Frank Emmanuel Petersen Jr. 取得陸戰隊飛行員資格。Petersen因美國海軍首位黑人飛行員Brown少尉的事蹟而立志成為飛行員。他在1979年2月23日晉升准將,為美國陸戰隊首位黑人將官。爾後晉升至中將退伍,2015年辭世。


遵循種族隔離措施,美國海軍在二次大戰期間僅有兩艘軍艦以黑人士兵操作(但以白人軍士官領導管理):USS Mason (DE-529)護衛驅逐艦(上)以及USS PC-1264獵潛艦(下)。



相較而言,因應可能捲入戰爭而亟需擴大黑人參軍規模的社會輿論壓力,美國陸軍在1941年初即奉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之命在阿拉巴馬州塔斯克吉(Tuskegee)陸軍航空基地設立黑人飛行員訓練單位。




統稱為塔斯克吉航空兵(Tuskegee Airmen)的全黑人飛行部隊包括第332戰鬥機大隊及第477轟炸大隊。操作North American B-25 Mitchell中型轟炸機的第477轟炸大隊因成軍較晚未及參戰。針對德國空軍Messerschmitt Me 262噴射戰鬥機,第332戰鬥機大隊擊落三架、可能擊落三架、擊損兩架;而其所屬的第十五航空軍總共擊落十一架。

1944年五月之後,第332戰鬥機大隊下轄第99、第100、第301、第302等四支戰鬥機中隊,並以其鮮紅色機尾識別塗裝與護衛重轟炸機群的任務屬性而獲暱稱「紅尾」(Red Tails)或「紅尾天使」(Red-Tailed Angels)。



出身軍人世家的Benjamin Oliver Davis Jr. 少校即1941年七月開訓、1942年三月結訓的首批六名塔斯克吉航空兵之一(僅其為步兵上尉轉職),且為首位以美國陸軍軍機單飛的黑人飛行員。他在1942年七月晉升中校,接掌陸軍首支全黑人組成的第99驅逐機中隊;1943年十月再以上校階接掌全黑人組成的第332戰鬥機大隊。Davis後晉升至空軍中將,官拜防區於東南亞的第十三航空軍司令以及快速戰術反應司令部(Strike Command)副司令,1970年2月1日退伍。


Davis在1998年12月9日再獲科林頓總統晉升為空軍備役上將,2002年辭世。
F-51在韓戰期間未獲確認的MiG獵殺宣稱

韓戰期間僅有兩次螺旋槳戰鬥機擊落噴射戰鬥機的紀錄,皆與North American F-51 Mustang無關。

美國空軍第八戰鬥轟炸大隊第36戰鬥轟炸中隊的Joseph W. “Joe” Rogers, Jr.上尉在1950年11月8日宣稱以序號44-74941、暱稱”Buckeye Blitz VI”的F-51D座機擊落MiG-15,但此戰果未獲確認。


依據官方說法,Rogers少校在1959年12月15日駕序號56-0467的Convair F-106A Delta Dart締造2.00倍音速的新世界紀錄,打破甫由蘇聯Georgy Konstantinovich Mosolov上校在同年10月7日以Mikoyan Ye-6/3 (即發動機不同的MiG-21F-13)創下的1.95倍音速紀錄。事實上同年F-106A民間試飛員Charles E. Myers, Jr.即已締造2.03倍音速紀錄,卻礙於冷戰時期政治指導原則隱而不發,將殊勳歸於軍職人員。




在Rogers上尉宣稱擊落MiG-15的同日,美國空軍第51戰鬥攔截大隊第16戰鬥攔截中隊Russell J. Brown中尉以序號49-713、戰術編號FT-713的Lockheed F-80C-10-LO Shooting Star擊落MiG-15,締造全球首次噴射機對噴射機空戰戰果。該機在翌年3月23日於日本福岡縣航空自衛隊築城基地試飛時墜毀,飛行員Albert C. Ware, Jr.喪生。



然而在此前一週,Brown中尉的戰友Frank Louis Van Sickle, Jr少校在1950年11月1日駕序號49-593的P-80C於新安州附近作戰失蹤。


根據美方紀錄該機為防空砲火擊落,但蘇聯紀錄卻為其第50戰鬥航空師以三架MiG-15bis攔截十架P-80C時,由Semyon Fyodorovich Khominich中尉所擊落。若此屬實,則全球首次噴射機對噴射機空戰戰果應由蘇聯飛行員斬獲,而非美國。但蘇聯官方至解體為止從未承認曾介入韓戰。

美國空軍第18戰鬥轟炸大隊第67戰鬥轟炸中隊的John W. Yingling少尉(立於持吉他者後)宣稱在1952年間以F-51D擊落MiG-15。但此事僅止於鄉野傳奇,且被軍史研究者所否定。
韓戰期間North American F-51 Mustang的對地密接支援任務指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各軍種皆大幅裁減經費、裝備、人員;基於新式戰略或戰術思惟而發展的武器系統亦彼此競逐經費,端視高層賦予的優先順序而定。

美國陸軍航空隊與獨立運作後的美國空軍在此期間以執行與防禦核子戰爭為首要優先,戰鬥機設定用以護航戰略轟炸機與本土防衛,摒除支援地面作戰的必要性。因而統籌對地密接支援發展與運作的戰術空軍司令部(Tactical Air Command)幾無經費,無法繼續發展密接支援攻擊機,無法維繫飛行員對地攻擊訓練,亦無法妥善維護諸如Republic F-47 Thunderbolt之類既有對地攻擊機。而本用以護航戰略轟炸機暨確保空中優勢的North American F-51 Mustang符合核子戰爭戰略思惟,值得在噴射機全面取代之前持續操作。

但1950年六月底爆發的韓戰卻是場傳統戰爭,使重心全放在核子戰爭準備的美國空軍一時捉襟見肘;在噴射機尚未全面普及、朝鮮半島機場設施短缺的狀況下,只能以續航力、酬載量、妥善性、適應性皆較佳的活塞動力螺旋槳機種應急擔當對地密接支援。然而長期忽視對地攻擊發展與訓練的結果,造成F-47的數量、備品零件、飛行員皆短缺,故只能抽調F-51使用。而且即使韓戰期間不時有抽調部份F-47投入對地攻擊的要求,但美國空軍高層仍認為F-51擔當對地攻擊只是在噴射機全面將其取代之前的應急方案,不需投入另種螺旋槳機型使後勤維保與飛行員訓練複雜化;甚至也未特意補強F-51的裝甲。但因噴射戰鬥轟炸機投入時程遲延,直到1953年一月下旬美國空軍F-51才全面撤出前線。

F-51具液冷式發動機而不適於對地攻擊,韓戰中損失亦如預期慘重,為美軍所有參戰機型中損失最多者。F-51在對地攻擊任務中就有172架遭地面防空砲火擊落、164名飛行員陣亡或失蹤。但其對地攻擊成效並不差,成功彌補噴射戰鬥轟炸機全面投入前的空窗期。

大韓民國空軍在1949年10月1日成軍。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時僅有十架Piper L-4 Grasshopper聯絡機以及十架North American T-6 Texan教練機,完成訓練的飛行員僅卅名。隨後由美國空軍支援訓練,並自7月2日起接收North American F-51D Mustang。至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時已有百餘架各式飛機,但仍以F-51D與各種聯絡機為主體,且全屬活塞動力螺旋槳機。因此韓戰期間的南韓空軍並無噴射機;其主力為F-51D,用於對地攻擊任務。
美國空軍戰術作戰機種演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陸軍航空隊暨獨立後的美國空軍將空中作戰權責劃分為戰略空軍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防空司令部(Air Defense Command)、戰術空軍司令部(Tactical Air Command)三個平行單位。以當時核子武器至上戰略思惟,屬核三角(nuclear triad)一環的戰略空軍司令部當然是預算取得的第一優先;一時間戰術空軍司令部與防空司令部因功能不彰,皆降階置於大陸空軍司令部(Continental Air Command)麾下。戰術空軍司令部直到1950年十二月韓戰爆發數月之後才回復原階,並自此成為主導美國空軍戰術及後續各傳統型式戰役的籌劃、訓練、領導單位。

由於四〇年代後葉美國空軍全面忽視戰術空軍的發展,故韓戰初期僅能以活塞動力螺旋槳機F-51D、F-82F/G、B-26等,以及較落伍的噴射戰鬥機如F-80C、F-84D/E等充當對地攻擊與密接支援之用。由既有戰鬥機構型修改而成的戰鬥轟炸機F-84G、F-86F、F-84F在1951-1954年陸續服役。


1950年初服役的Mikoyan-Gurevich MiG-15bis具翼下掛點,可搭載火箭發射筒或50至250公斤炸彈;其戰鬥轟炸機型在1950年底服役。繼MiG-15之後,MiG-15bis在1951年九月投入韓戰。但在韓戰期間蘇聯同盟方處於防衛模式,MiG-15系列專職攔截敵轟炸機與攻擊機並確保空中優勢,並未用於對地攻擊;飛行範圍亦限制於鴨綠江至平壤元山一線的陸地,並藉高空性能優勢以鴨綠江以北中國領空作為佔位發動空中攻擊的盤旋區域。同時美軍的轟炸也讓MiG-15前進部署於北朝鮮基地的企圖無法實現。

美國空軍的North American F-86A Sabre則早在1951年1月14日即用以對地攻擊,遏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勢。但F-86A並不適用於戰鬥轟炸任務,而即使在此期間,中國的MiG-15也未用作對地密接支援。直到1953年二月戰鬥轟炸型F-86F-30-NA投入韓戰,美國空軍才有專職對地攻擊的F-86衍生型;此時已是韓戰末期。


1954-1959年面世的世紀系列(Century Series)除了F-105為F-84F的後繼機款之外,其它機型本非針對戰術空軍需求而設計。但1957年戰略空軍司令部決定裁撤戰鬥機部隊後,世紀系列就得以為戰術空軍司令部挑選使用。除F-102與F-106未為戰術空軍採用,F-100、F-101、F-104皆針對對地攻擊能力進行優化提升。


世紀系列的戰術空軍角色在六〇年代中後葉由F-4、F-105、F-111戰鬥轟炸機所取代,而專職攻擊機A-7D也自1970年越戰後期服役。


在越戰期間,戰術空軍司令部已體認攻擊機的重要性。越戰後即規劃以F-15作為純空優戰鬥機、F-16作為多用途戰鬥轟炸機、A-10取代A-7作為專職攻擊機。


雖然此後任務機款有所演變、戰術空軍司令部與戰略空軍司令部也在1992年併入空中作戰司令部(Air Combat Command),但直到今日美國空軍仍大致採用此戰術作戰任務劃分。


總而言之,美國空軍在五〇年代使用戰鬥機修改的戰鬥轟炸機作對地攻擊之用,實為二次大戰結束後忽視戰術空軍發展所致。六〇年代對地攻擊角色由F-4、F-105戰鬥轟炸機擔綱;越戰後期引進專職攻擊機A-7。自七〇年代中葉起,美國空軍即採行空優戰鬥機、多用途戰鬥轟炸機、攻擊機三者並行的任務劃分,直到今日仍大致相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