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GCN 的最新影片
Why Isn't Lightweight Bike Tech Cool Anymore? | GCN Tech Show Ep. 239
https://youtu.be/rjc7hZ6mgpk

比照今年環法的戰車重量趨勢,不少都【遠】超過 6.8kg,甚至還有到8kg多的。環法爬坡也很可怕吧,但似乎趨勢就是空力>重量。 空力車架+碟煞(前叉大 輪寬) + 無內胎(滾動阻力小) 似乎是未來趨勢了,很多車廠也漸漸的學Specialized 只出一款【空力爬坡】車 來應付所有路況。

按了一下CT的 【武嶺配速】計算,也發現 5W (根據GCN空力的節省估算) 的差距是大於 1kg 的差距的。
幾乎純爬坡的武嶺,也還有人止關前的緩坡跟梅峰後的下滑,過鳶峰還沒擋風的地方呢。拼$$$減重一公斤還不如空力一些。

PS. 重量指的是同樣在一級車架上,車架買Aethos不如買Tarmac SL7。繼續投入$$$去節省一公斤,不如投入$$$ 買更空力的配件,例如安全帽300g 的閃電Evade 對比200g 的KASK Protone。在還沒達到一定水準之前還是要盡量減重

可利乎影片的免費節省瓦數方法:
https://youtu.be/7WtJZ7e38vM

單車新幹線也有提到一些風阻計算
https://youtu.be/-15ZYYX1sBo
這邊他使用風阻係數計算,概念是一樣的,風阻和重量要算了才知道誰大。但我覺得有點問題,因為風阻係數很難簡單知道,而可利乎影片說的光是握下把位就能節省不少瓦數,兩邊計算我是對照不上的,一邊是實驗出來的結果,所以我相信實驗結果,空力應該在多數騎乘狀態(<8%的坡)比重量重要。

最後心得部分,我承認這個想法是違反直覺的,我自己交叉比對騎 Sworks Aethos 和 Factor Ostro VAM (兩台差距超過一公斤),在體感上爬坡的確【輕的比較輕鬆】,但實際爬一小時的坡看時間又沒有感受到明顯差別。有次帶兩罐水還破PR,也有空車水/燈/安全帽都沒帶,刻意去減重測試的,成績卻不盡理想。當然自己亂試誤差一定很大,但直覺跟客觀是相反的,我現在開始慢慢相信單車廠商的趨勢了(選手瓦數大,速度快,空力差異會更明顯大於重量)。


當然車架幾何/坐姿/剛性/動能傳導還是要非常在意,不然機器磨耗掉的就大於節省的部分了,騎一台三鐵車去爬坡雖然空力,但姿勢不對,人體瓦數發揮不出來也是枉然吧。
文章關鍵字
abso0408 wrote:
單車新幹線也有提到一些風阻計算
https://youtu.be/-15ZYYX1sBo
這邊他使用風阻係數計算,概念是一樣的,風阻和重量要算了才知道誰大。但我覺得有點問題,因為風阻係數很難簡單知道,而可利乎影片說的光是握下把位就能節省不少瓦數

就人與車來講,不論是重量或風阻,人都是佔大部分的比例。然而在詳細去比較,器材風阻佔的比例比重量多,所以下面這部影片就有討論這件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F-e3H1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2aIusbl-U>
不過比較重點在於速度與坡度是多少,才能算出來去比較。
另外你說的爬武嶺要多少總功其實也有做出來喔
https://jrphy.github.io/CycleFormula/route_cal.html
CycleFormula
這也是我影片內說的事
利口貝爾
CycleFormula 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實墊圈拿掉一個就比換新款空力車還要多空力優勢了 OR換 空力帽
abso0408 wrote:
剛看了GCN 的最新(恕刪)

我自己是覺得
空力效應對pro級的車手效果才會比較明顯。
因為空力效應跟速度是掛勾在一起的,在爬坡時一般市民車手的速度都沒法發揮最佳的空力效益。
可以的話我自己會在可以減重的前題上先把重量降低之後在來追求空力。
abso0408
我是都盡量握下把的,蛋疼才換姿勢休息。但我手小,下坡反而上把,因為下把位煞車很難握到
rupu4z
pro級的車手才有作用,其他都是心靈馬力 , 深蹲蹲起來還比較有效。
abso0408 wrote:
剛看了GCN 的最新...(恕刪)


補充一下:
會開這個主題,是看到「空力爬坡」一體趨勢,純「爬坡」車似乎已經過去式了,對於01大眾來說,主要就是車架的選擇,例如TCR 已經不需要,直接買Propel就可,即使常爬大山也一樣?

最近看到我買的空力車ostro拿了兩站環法,似乎爬坡也沒那麼差,之前一直覺得輕就是一切,但騎Aethos爬坡也一直成績不好,故有所思,開此主題討論。
abso0408
Propel 也拿下兩站環法,有一站(stage14)也是起伏丘陵地,選手也是用50框高輪
Maocrab
14站Michael Matthews用的是36框高的CADEX。
其實以巿民組 不考慮上凸台為前提

不管是空力還是爬坡

終歸還是要你能喜歡自己買的車才行

再怎麼講究風阻 畢竟人體佔的風阻還是比較大

再怎麼把車輕量 終究還是比不上騎士本身減重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是心靈馬力勝過這些數據
新的一年也要繼續騎騎騎
abso0408
嗯...進步沒年輕人快,我看某隊友兩年前Strava紀錄還輸我(幾千人倒數的),現在他是凸台常客
rupu4z
正解

這個圖被轉載過很多次.
一個75kg的人用300W定瓦騎乘, 不同坡度下, 滾動阻力/培林/空阻/重量, 所消耗的能量比.
比300W更低輸出的車友, 空阻佔的比例只會更低.

坡越陡, 空阻比例越低, 這也沒什麼好意外.
好像爬坡空阻不重要啊...?
但是平路段省下力氣, 爬坡段自然有力衝一波.
何況也很少純爬坡路線, 多少有點緩坡平坡甚至下坡讓你能提速.
空力絕對能讓你得到好處.

那環法選手怎麼不下把握到底?
下把位會吃核心肌群耐力, 一直一直用, 最後衝線的時候保證沒力.
而且還有其他也能降風阻的騎姿.

可利乎影片我覺得很不錯啊, 在乎空阻的人一定要看看.
光是刮個腿毛就能讓你突破, 隨隨便便不勞而獲
辛苦練車一整年可能都進步不了10瓦呢.
好好找一件貼身車衣, 直接讓你多20瓦.

TCR已經不是單純的爬坡車, 除了下管設計外, 其他也都已經朝空力優化.
以後大概也看不到純種的爬坡車架了, 空力又帥又快, 戰績赫赫.
消費者就算不知道什麼是空力車, 也會指名買空力車.
allenhuang1971
為何有些神人神腿大逆風也高速刷我的卡...我已降至18~20 KM,....目視,小腿與大腿部肌肉是我的2倍大, 職業車手,阿凱那種等級....感覺有練過
TONY1978
大腿粗的可能是高手 小腿粗就是練錯方向 遇到被刷卡可以試著跟看看 有些靠蠻力衝刺的 很快就超回來了
我是覺得爬坡還是剛性最重要,
重量其次,空力根本沒卵用。

但是平地空力的優勢就差很多了。

所以,空力車配上剛性好的輪組,
爬坡不會輸重量輕的車。
Kang-Wei Tzou
也不太對。就算我平地騎空力車,也還是比一堆爬坡車慢。所以重點還是腿力。腿力好的騎三鐵車爬坡都比我快。
Maocrab
空力有沒有用,要跟自己比啊,先把變因控制住。
這個圖我沒意見,主要是絕對值的問題,到底1公斤跟風阻1%是幾瓦絕對值? 這圖是指全部重量(人+車) vs. 全部風阻(人+車),我想知道 75+1 那個1kg 跟 風阻1% 差多少...

尤其是車子減重已經到一定程度之後,再減幾百克是否有用?

比較困擾的是,選擇輪子框高,以CADEX為例,36 vs 65 差約2百克而已,而騎LW輪的也說框高爬坡不是問題,但也有堅持低框派,大家體力都很猛,好像都沒困擾了,我是習慣【不勞】而獲,練功沒人勤只好衝裝備補了。 老實說框高影不影響爬坡,我看ytbr 好多影片,還是沒有 100%確認答案....
CycleFormula
其實也算得出來啦,只是真的很難算就是了,那需要用到 FEM
攝影愛好者
abso0408 框高影響的是風阻,跟爬坡有關係的是總重量跟重量分配,還有變形量,重量越靠近花鼓加速度越快越輕鬆,一般會認為高框重量分配會在外圍,但是現在高框輪組也已經做到很輕了。除非純爬坡,不然40MM為現在主流
當FTP有350W甚至450W來講多那一公斤是沒差的,平路巡航都可以50~60在騎當然需要更低趴的幾何車架
市民的速度很難達到50~60還有龍頭很少有辦法降到底去騎乘,不如選一台自己喜歡又舒服的車騎
ucc0279peter
中肯啊! 職業選手動則400瓦的FTP在登山路段空力的影響無庸置疑、休閒組的普羅大眾爬坡的平均速度、空力的優勢真的很少。
關於重量,我自己的想法是:進入碟煞世代之後,諸多因素限制,使得輕量變成一個更困難的課題。那麼,廠商只好試圖告訴大家「重量」不再那麼重要了。

因為,除非特別下工夫,要不然碟煞車輕量化不再像框煞車那麼相對容易 – 前叉,輪組輻條,還有其他因為安全而無法偷輕的部分。

回到賽場上,以能見度最高的大環賽而言,遇到硬斗的登山站,各車隊還是把相對較輕量化的車款都端出來啊。

TVJ幾乎都騎R5,包含WVA在內。(他之前在混合地形站以S5為主)。

三支用Canyon的車隊,使用新的Ultimate比例也上升了。

BEX也有人換成TCR,但Propel的比例還是不低。我想這跟新Propel瘦身有成脫不了關係,其中可能也包含了新車曝光率等行銷因素。

Trek Segafredo更不用說,Trek本來就強調車系分工,所以原則上幾乎不會看到新Madone爬大山。更何況Emonda就是在UCI限制下特意輕量化的車種。

Ineos跟Specialized只有一款車能騎,所以就把框高40以下的輪組都搬出來了。例如Tom Pidcock拿下的單站,用的就是新C36。

至於Ostro VAM跟O2 VAM,後者如果不管6.8的限制,擁有更多輕量化的潛力。但在6.8的限制之下,Ostro跟O2重量差異就變得模糊,那換作是我也會選擇Ostro。XD

總而言之,職業選手準備要攻克大山的時候,重量還是他們的首要考量之一。GC Condenters不會拿有空力優勢但將近八公斤的車去搞定HC坡的。

把條件限縮來講的話,就是:如果可以選擇,輕量化還是很重要的。最好就是一部既有空力優勢,重量又只有6.5公斤的碟煞車。(重量更低,當然歡迎)
Maocrab
把現在環法賽選手用的車看過一輪,大概就可以了解了。
Maocrab
畢竟Aethos是高度特化的車種,貨真價實的”Specialized”。XDD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