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放大倍率2:1的微距鏡頭嗎?

featheringer wrote:
放大倍率不也是同理?

我已經說過了,
鏡頭放大倍率不要跟等效焦長掛勾!

您的盲點在於:
APS-C 面積比 FF 小,
同樣的鏡頭成像在 APS-C 感光元件上佔的比例比 FF 大,
似乎有 APS-C 比較大(佔畫面比例)的錯覺。

關鍵原因在於您的觀看的相片(螢幕)其大小相同
APS-C 要放大得比較多,感覺放大倍率比較大,
FF 放大得比較少,感覺放大倍率比較小,

這是錯覺,跟最大模糊圓與片幅有關是一樣的道理。

PS:
最大模糊圓跟片幅有關的先決條件是:
不管底片(感光元件)片幅是多少,
一律放大成 8吋 X 10吋 的相同大小相片來觀賞比較。
roachc 兄

你說的基本上沒錯, 傳統定義上也都是這樣

但是現在連有些相機製造商(如 Pansonic) 的官方規格都會寫

[最大放大倍率 0.13X ( 0.26X 35mm相當)]

也難怪有些人會這樣定義

...........................................................
補充一下
因為看到樓下的論點

我個人傾向于必續遵守傳統定義, 因為那是嚴謹的, 僅止於物理的定義
如果扯上[效果], 那沒有共同標準了不是嗎?
我放大到大樓外前可以說放大被率幾千倍了不是嗎, 那這個數字就失去參考意義了




roachc wrote:
我已經說過了,鏡頭放...(恕刪)

我也已經說過了,現在是數位時代,會面臨很多底片時代沒有的問題...
其中一項就是"多樣化的片幅同時且普遍存在於同一個市場上",造成一種定義有多種不同效果
我知道APS格式是從底片時代就有的產物,但真正普及化卻是數位時代才開始
除了1.5X的APSC,還有更小的4/3",甚至硬要說的話還有更小的1/1.7"、1/2.3"等等
這裡暫時忽略不能換鏡的DC,單以FF、APSC、4/3"來講好了
其實真正有"同接環、同鏡頭、不同片幅"造成"效果不同"的,反而是APSC
一台D700跟一台D300一起接上105VR,雖然鏡頭都是一樣的1:1放大,但得到的結果就是D300更大
且兩者同為12MP,不管是電腦上檢視或是一起洗成A4,得到的結果仍是D300放得更大
要說這是錯覺嗎?我不能認同...如果是底片,APSC的底片本身就是比135小,這是無庸置疑
雖然一樣在最近對焦距離拍一個硬幣,在APSC佔的比率會比較大,但是底片本身就是比較小
就如下圖所示,也是前面有人提到的正片大小,一棵鏡頭實際的放大倍率並不會被片幅改變

可現在的數位機呢?如果大家都縮到一樣的尺寸,或是填滿螢幕預覽,或是一起輸出到同樣大小
這是我們所看得到的結果...

FF:

APSC:

4/3":


為何放大倍率不能與等效焦長相提並論?D700裝105VR,得到的是105mm的視角
但是D300裝105VR得到的卻是157.5mm的視角...物距一樣、物體一樣、視角變窄,得到的結果是?
我並沒有說放大倍率會因為片幅而改變,就像等效焦長,我們都知道那是相當於135格式定義的效果
大家都了解"等效焦長≠實體焦長,實體焦長還會影響景深,小片幅的等效倍率並不能改變景深"
我可以用300mm的鏡頭裝上4/3機身,就可以達到FF+600mm的視角,但我無法得到600mm的景深
因為那是物理限制...景深就是實體焦長去除光圈孔徑得來(大概是如此,對焦距離暫且不計
放大倍率不也同理?我可以用1:2的鏡頭裝上4/3機身,就可以達到FF+1:1的"效果"
但是我並不能因此得到1:1的放大率,因為那也是物理限制,1:2的鏡頭無法讓我得到1:1的放大率
我說過這是數位時代的問題,135這個格式不是市場上的絕對主流,甚至是相對少數
對於片幅更小、市場佔更大的APSC與4/3"來說,堅持鏡頭實際1:1才叫作1:1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鏡頭達到實際1:1以後,會因為片幅更小而造成視角不同,除非把CMOS作的比成像圈更大
還要把成像圈外都保留才能得到和135相同視角的畫面...但意義何在?鏡頭本身成像圈又沒那麼大...

個人也比較傾向於從傳統的思維認知。
放大倍率就是焦平面上成像大小和被攝物實體大小的比例,而感光元件的大小造成的影響比較趨近再格放,雖然結果看起來好像變大了但和放大倍率本身應該沒甚麼直接的關係?
featheringer wrote:
單以FF、APSC、4/3"來講好了

您這三張圖,
表面上看是一樣大小,
其實從感光元件放大到螢幕上看到的影像,
其「從底片(感光元件)到相片(螢幕影像)的放大倍數」完全不同,
跟數位不數位完全無關!
這就是您的論點的盲點!

「放大倍率2:1的微距鏡頭」......問的是底片左邊的部分
您的論點......連底片右邊的部分都包含進去,混淆了原意


featheringer wrote:
對於片幅更小、市場佔更大的APSC與4/3"來說,
堅持鏡頭實際1:1才叫作1:1是沒有意義的

您錯了!
1:1 鏡頭定義跟片幅還是無關,
您的認知還是沒考慮上圖底片端往右邊的部分,
同一支 1:1 微距鏡頭掛在 FF、APSC、4/3" 三種機身,
會『看起來似乎 4/3" 的影像最大』,
是因為:4/3" 擷取的影像範圍最小,從底片到相片(螢幕)的放大倍數最大
換句話說:是右邊(放大機)造成的假象,不是左邊(鏡頭)造成的。

還是一句話:不要倒果為因,誤導他人
featheringer wrote:
這就跟等效焦長一樣,片幅小自然能在鏡頭設計的"微距"、"望遠"佔優勢
4/3片幅裡名聞遐邇的ZD 50/2,也是利用等效焦長X2才達到了1:1,鏡頭本身是1:2的設計
你說的高畫素裁切也不能說錯,畢竟現在是數位時代,多了很多以前用底片遇不到的問題
NOKIA就是利用高畫素裁切來達到所謂的無損變焦,用定焦鏡作出變焦鏡的效果
但是前提就是最終輸出的照片會被縮小到8MP、5MP甚至2MP...想要41MP全開還是會回到原始定焦(


無意辨論,僅提供個人見解
我是覺得不要讓廠商的商業花招來蒙蔽事實真像

"等效焦長一樣,片幅小自然能在鏡頭設計的"微距"、"望遠"佔優勢"
這句話並不全然對

例如4/3的300mm確實能達到FF的600mm所拍攝主題的大小,但是這只有畫面等同而已。
其攝距、景深、細節完全卻是兩回事,並不能取代,也沒有優勢。

同樣"微距放大比例"也是一樣,1:2的4/3鏡所產生的"細節"就是1:2所能得到的,等校1:1畫面只是"數位放大"而已。例如拍昆蟲的細毛,真實1:2和1:1所得到的細節絕對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現在的討論方向已經偏了.. 這就好像說LX7才不是什麼24-90/1.4-2.3,而是4.7-17.7/1.4-2.3
我從未說過等效焦長可以改變鏡頭實際的放大倍率,只是我們得到的結果跟FF片幅不同
要說我倒果為因... 也可以啦!只是就跟我剛剛舉LX7的例子一樣...
就像LX7無法得到FF+24-90/1.4-2.3的景深,但它還是能得到24-90的視角...
除非你要徹底忽略小片幅造成視角、成像圈不同這一點,否則我們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如此

還是一樣那個問題,物體相同、物距相同,但視角變窄,請問得到的結果是?
可以得到比較遠的距離去拍攝。

4/3和FF相同焦距相同放大比例的鏡頭,所能得到最大優勢,也是4/3微距攝影最大的優勢。

這是我個人認為。因為無FF微距攝影經驗。哈

但是如果須求是細節,大片幅像機還是首選。因為4/3鏡頭要達到和FF鏡頭所得到相同的細節,
其鏡頭解析度須要2倍於FF的鏡頭,以目前O記的狀況,我不認為它有比C家和N家更高的造鏡工藝。
這種討論很難有共識交集

因為我都贊同耶...

你要說放大倍率---的確---這是有嚴謹定義的東西

你要說效果與意義---的確 ---再數位時代同片幅的畫速也不相同, 放大最終輸出尺寸變成輕而易舉(買個大螢幕, 搞定) 光學能力影響祇占一個部分而已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