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書籍推薦 Way Beyond Monochrome 9/26更新


Noyama.Hana wrote:
一直以來有個疑問 黑不黑抑或是暗部細節豐富與否

是否是一張優質影像首要的重點?

第一眼觀賞一幅影像時 吸引人眼的不是亮部的區域嗎?


你想讓人在你的照片前駐足觀賞多久,相對上就必須有足夠多的細節讓人欣賞
所以第一眼被亮部吸引之後,如何持續延長,暗部細節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raykile wrote:
Dunco的KB35
ILFORD多重反差相紙,光圈F8(50mm)
三個朋友自沖的底片用這台放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不會剛好大家都沖厚吧!
底片沖厚的原因是...


這台放大機並未接觸過,所以無法斷言是否亮度不足
相紙應該沒有問題,光圈可以考慮使用f/5.6(若你光圈全開是f/2.8的話)
是否沖太厚可以找濃度儀量測一下

要檢討沖厚的原因還滿多的
例如溫度計本身就高於標準,沖洗時間過長造成罐內藥水升溫
倒入倒出藥水的時間沒有被控制,查到的沖洗時間表資料有誤...等
要一步一步找到變因才能排除

infoto wrote:
你想讓人在你的照片前...(恕刪)


感謝前輩釋疑

以後放相會在這些細節的處理上更加留意



因為曾經看過一些強調暗部細節的影像

而大量使用加減光的手法來詮釋

與暗部細節同樣重要 具有豐富質感的亮部

看起來 就是一種骯髒感吶...

我都不曉得欣賞的重點到底是暗部豐不豐富而遠大於整體的反差呈現了

一整個就是不美 有如粗劣的數位HDR吶

infoto wrote:
這台放大機並未接觸過...(恕刪)


這台我也沒用過 有請專家把脈囉
https://medium.com/@kui.chiang

Noyama.Hana wrote:
因為曾經看過一些強調暗部細節的影像

而大量使用加減光的手法來詮釋

與暗部細節同樣重要 具有豐富質感的亮部


我可以理解你所說的
或許每個人在放相的手法不盡相同
有的人會盡可能一次曝光就完工,也有人非得使盡加減光的技巧才覺得有所發揮
前者通常會做很多試片,後者則是做一次試片後針對過亮區域壓低色調

無法鐵口直斷孰優孰劣,但後者確實很容易因為加減光造成泛灰(也就是髒髒的)
多開一次曝光,環境反射到相紙上的累積就多一次,這點是很不容易排除的
大番糬讀 Way Beyond Monochrome #4
江番糬寫於 2012年9月26日 11:43
Home:
http://www.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2/Welcome.html
online PDF:
http://www.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2/Library.html
這篇是在Library這頁唷! 請搭配PDF和EXCEL檔案服用。
另外,網頁這一篇跟書本裏頭有些地方內容不一樣,
需要更詳細的資料請翻書吧。

倘若您是閱讀紙本,本篇章節是在:
Part 2: The Science
Negative Control
Chapter 26: Customizing Film Speed and Development

online版Testing Film Speed and Development
Replace endless Trial-and-Error with a simple Test and Spreadsheet Evaluation


底片感度與顯影時間測試
簡易的測試並使用試算表計算,終結無止盡的嘗試與錯誤 Ralph W. Lambrecht 2011-Jan-16

本篇摘錄自「Way Beyond Monochrome,第2版」一書中「自訂底片感度與顯影時間」章節,作者:Elsevier,於2011年Focal Press出版,ISBN:978-0-240-81625-8。本文中所介紹圖像化底片測試與分析方式,架構在假設讀者基本上已經了解感光度與濃度的概念。本篇文章所附帶的試算表格,使用者須自行承擔一切風險與成果,作者將不會以任何方式承擔責任與擔保。


  底片製造廠商花費了許多時間和資源,建立底片感光度和顯影時間的建議值。在不知道使用者實際拍攝時所使用的產品組合情況下,廠商不得不為使用者做出一些設想,而這些拍攝情境不同的假設在不同的底片製造商已達成協議,並且刊登在 ASA PH2.5-1960 底片感度標準中,它是第一個獲得全球接受的標準,但它經歷過幾次的修改,最後取代成為目前的標準ISO 6:1993,它結合ASA和DIN兩種表示方式。舉例來說,正式的表示方式為ISO 100/21°,我們往往會將它縮寫成 ISO 100。



  從圖1所示,在直線段上的兩個端點上我們得知,相對曝光指數為1.30,且顯影後的透射濃度為0.80,平均斜率為0.8/1.3 gamma=0.615,而底片感度被定義在曝光顯影後產生0.10的透射濃度上,這在一般的攝影上是可被接受的標準。然而這種標準的假設可能並不適用於每一種攝影題材,因此廠商所標榜的底片感度與顯影時間只能被當作初次使用的起始點。

  攝影師們讚賞精細的陰影細節,而且經常處理亮部範圍明顯小於或大於7格光圈、也就是第2區到第8區這類的拍攝對象。此外,像是放大機和多數的攝影鏡頭耀光,都會影響平均斜率與底片感光度,書中有提供一列線計算圖概述耀光所造成的變化與影響。而Zone System的目的就是透過適當的曝光和顯影時間用來控制這些變數,本篇將會針對底片製造商標榜的感光度以及建議的時間來做個人化的調整。

  一般來說,標榜的底片感光度都過於樂觀、建議的顯影時間則太長。針對不同的攝影師所使用感光材料與技術,比較合適的方式是建立個人化的「有效底片感度」(effective film speed)與自訂顯影時間。在大多的文獻中,有效的底片感度被稱作曝光指數(EI),曝光指數這個術語在以前被用來描述一個安全係數,之後在1960年標準更新後廢棄使用,儘管如此,我們將接受這樣的慣例把這個廣泛使用的曝光指數當作是有效底片感度來使用。

個人化底片測試

  本篇我們將會使用到濃度儀來量測負片的濃度來訂定有效底片感度與顯影時間,並使用試算表來計算量測出來的濃度值,這個檔名為FilmTestEvaluation.xls的試算表格可以在網站上取得www.darkroomagic.comwww.darkroomagic.com。測試的結果將會提供足夠的訊息來定義有效底片感度,以及在不同的顯影時間所造成的差異,另外還提供針對不同的拍攝對象亮度範圍建議的顯影時間,透過這些資訊來參考曝光和顯影條件,我們可以在任何光線條件下得到一個恆定且可預期的底片濃度範圍。此方法非常適合運用在Zone System,最後得到的結果是非常值得您投入時間進行測試和評估數據。

  濃度儀在本篇的測試中是必須的,但它是一個昂貴的設備,購置一台新的的濃度儀成本可能快要逼近一台單眼相機的價格,不過它們往往會出現在二手市場上。在這個測試中我們僅需讀取透射式濃度,倘若能夠取得透射和反射式兩用的濃度儀,將能更活用在以後的測試中使用。另外有些暗房分析儀有內建濃度儀的功能,它們也可以被使用在讀取放大機投影出的底片濃度。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詢問朋友或是當地的沖印工作室來協助讀取底片濃度,一旦擁有一台濃度儀,我們將會發現它能夠運用在許多有關暗房的用途中。

曝光

  至今有許多使用不同方式來產生底片曝光測試的流程已被發表,最常見的就是改變鏡頭光圈值或是設定相機快門來控制曝光量,倘若能夠確實小心的進行測試,這種使用光圈與快門控制曝光量的方式,的確提供了可接受精度範圍內的可行辦法之一,這也因為一些設備上的限制,值得我們去考慮結果是否可靠。

  機械式快門很少有1/3格的調整精度,而且它們對溫度相當敏感,遇到低溫時動作就會變得緩慢,或是長時間沒有使用也會變得遲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空拍幾次觸發快門有助於快門正常工作,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使用機械式快門來做精細的快門速度增減。而另一方面,電子式快門則相當精準,有時還能夠提供到1/3級距這種精度的增減。而鏡頭光圈的精確度通常是相當精準的,但品質會在光圈全開或是最小時下降許多,設定在中等光圈是值得信賴的,但是前提必須要同樣的數值上工作,例如從f/8切換到f/11變化的結果可能不完全等同於f/16切換至f11,也就機械上所產生的誤差。因此在這個測試中,我們必須避免使用機械快門或是改變光圈數值來控制精確的曝光變化量。



  另一種替代方案,盡可能考慮採用透射式導片來做測試,它提供相當精確且可重複性地曝光在底片上,圖2所例是Stouffer製作的導片,網址www.stouffer.net,而且它們也提供各種不同的尺寸選擇。而最簡單運用的方式就是購買一張和待測負片同樣大小的導片進行測試,可以使用幻燈片翻拍器,或是使用類似的設備翻拍,另外也可以將導片至於燈箱上進行微距翻拍。

  我比較喜歡使用31級的導片多於21級,因為它能夠取得更多高品質的可用數據,不過,在進行翻拍的程序中,必須注意最後產生濃度的實際寬度要比濃度儀的讀取頭來得大,否則可能將會造成讀取濃度的誤判,這種況多數會在35mm的底片測試上發生,因此可能需要21級的版本或是調整拍攝時的縮放比例,而31級版本的導片通常適合用在中大片幅的使用。

  底片對於不同波長的光線具有不同的感光度,所以選擇一個典型的色溫來進行測試,例如倘若你是一位風景攝影師,可以使用日光或是日光燈泡來做光源,而在棚內工作的則可以使用閃光燈來做主要的光源。不過須注意的是盡量保持快門速度在1/500秒到1/2秒之間,來避免倒易率失效所造成的誤差。

  假設原廠感度數據和測光讀數都是正確的,或是使用點測光錶對導片上的中間灰色調測光,你大可使用原廠所建議的底片感度進行測試,因為實際上的一格曝光量的差異並不是關鍵,最糟的狀況是導片上的端點少了幾格濃度值而已,在翻拍完透射式導片後,經過顯影過程將得到21或是31格清晰的灰階格子,透過導片這些灰階格子的相對曝光量是固定且相當精準的,而不會因為調整快門速度或是光圈大小所造成的誤差影響測試結果。如果你測試的是張裝底片,須準備5張經過相同曝光的底片;如果測試的是捲裝底片,須準備5捲相同曝光並且拍完整捲進行接下來的步驟。

顯影

  針對待測的底片選擇一款顯影液並且稀釋適當的比例與控制溫度,精確控制顯影的時間,並且使用你所習慣的顯影方式穩定地處理每捲底片,接下來分別以4分鐘、5.5分鐘、8分鐘、11分鐘和16分鐘的顯影時間分別處理5捲底片,顯影液倒入沖片罐就開始計時,接著在完全到出顯影液後停止計時,最後按照一般的流程處理並烘乾底片。

  確保所有的環境變數都是恆定的,在這個測試中唯一不同之處只有顯影時間。顯影液的溫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維持恆溫,在整個顯影過程中,盡可能保持一個幾乎不變的顯影溫度,因此可以採用水浴的方式來維持恆溫。請不要隨便更換溫度計,盡量維持同一支溫度計避免不同設備的誤差。在這個測試中,所有的顯影藥劑都應在一次性使用後換新,最重要的是,不要試圖重複使用回收的顯影液,而其他的化學藥品不是那麼重要,但還是建議使用新調配的藥水來進行測試。

  另外,要注意底片和顯影液的比例,顯影液的活性會在顯影過程中逐漸消耗殆盡,而這個比例最好接近你平常處理的環境,例如每次只處理1捲135底片、或是每次都會同時處理2捲135底片,而同時處理2捲底片顯影液會消耗得更迅速,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可能需要準備額外的測試底片,也同時進行一樣的透射式導片曝光、一起進行測試。選擇你喜愛的底片規格(135、120、4x5)來進行測試,同樣型號但感光乳劑厚度不同的底片規格可能造成測試的結果不精確。

記錄數據

  如圖3所示,試算表中的工作表「Input Data」主要有數個顏色的儲存格提供不同的功用,黃色儲存格用於輸入量測的數據、綠色提供輸出,而藍色儲存格包含的預設值如有必要可依現況做變更。

第一步,我們先找到C48儲存格,這裡可以切換您正在使用21或31格的透射式導片,根據你做的選擇,試算表會有稍微的改變。接著我們在找到G43:J49這些儲存格區塊,根據本次測試記錄下基本的參數與條件,這包含了底片型號、規格、顯影液、稀釋比例、溫度、攪拌方式,和測試的日期時間。



  理想狀況下,21格的透射式導片每格間差異濃度0.15,而31格的導片每格間差異濃度0.1,請注意每張導片都有可能會有些許的誤差,因此我們需要針對正在使用的透射式導片量測濃度,並將數據記錄在E11-E41的儲存格中,校準導片的濃度值將會使測試數據更為精確。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測量五個不同顯影時間的濃度值,並輸入在儲存格G11:K41這些區塊中,注意顯影時間的排列順序建議是4、5.5、8、11和16分鐘,但這張試算表也允許自行輸入其他顯影時間的數值。

  根據您所使用的濃度儀做歸零校準,這個動作將能夠讓您量測底片的「base+fog」片基+灰霧濃度,如果您是使用片基上空白沒有濃度的地方作為濃度儀歸零的基準,這樣你將無從得知由於顯影時間的增加而base+fog如何變化的狀況。

  典型的濃度儀測量精度約為正負0.02濃度,更好的甚至達到正負0.01的精度誤差值,這樣的精準度已經足夠我們執行底片測試的需求。此外,請注意Stouffer透射式導片的的11或是16級,在導片上這些濃度是重複的,我們只需要擇一或是取得兩格的平均值即可。

  在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正常顯影時,相對曝光指數範圍1.30與透射濃度範圍0.8,我們在這個範圍內,產生0.1濃度的地方定義為底片的ISO感光值。但現在我們將根據自己我訂定Zone System的目標值來改變這些數值,原因請見Way Beyond Monochrome一書。如圖4所展示的變化,這將會更有助於Zone System和從事精細藝術的攝影師們。



  首先,我們將定義最小的暗部區域和感度起始點在濃度0.17,這可以確保合適的暗部曝光量,即使因為遇到高反差場景而需要減少顯影時間的狀況。第二,我們將固定負片的濃度範圍在1.20,這包含了整張相紙的曝光範圍,從第2區到第8區,以散光式放大機曝光在普通號數相紙上的狀況,也就是從最低濃度區Dmin=0.17到最高濃度區Dmax=1.37的濃度範圍。而這兩個數值預設輸入在試算表中的K49和L49的儲存格中,另外我們也設定了一般的相對曝光指數範圍為2.10,因為我們需要7格曝光區的範圍。從這裡我們可得平均斜率1.20/2.10=0.57。

根據數據繪圖

  使用試算表是一種收集和流覽大量數據很好的方法,在這裡你需要按照數據繪製個別的測試圖來使計算的結果更加緊密,試算表中有另外5張表格,分別對應5個不同顯影時間所產生的相對曝光指數與透射式濃度的曲線圖形,這些工作表被命名為「Curve 1」到「Curve 5」,下面圖5所示分別是4分鐘和11分鐘的測試數據。主要的刻度以0.3的單位增加,對應1格的曝光量。



  所有你在「Input Data」表上輸入的值將自動產生5張特性曲線圖,並且相關的數據將在右下區域proposed的資料列中產生,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曲線上會有兩個十字,一個在曲線上的左邊,代表最低濃度Dmin,而這就是我們所定義的的感度點Speed Point,另外右邊的十字交點則代表Dmax,定義著曝光指數範圍,並且可以從這個點取得平均斜率以及Zone System使用者所使用的N值參數。

  以個別的測試來講,如果有足夠可用的數據點所繪出的曲線例如11分鐘(見上圖5右)所示,Dmax的計算是相對可靠的,不需進一步做校正。但如果繪出的曲線如4分鐘(見上圖5左)所示,可用的數據有限的狀況下,則可能需要做手動調整。這在較短的顯影時間比較容易常見,不需要太過關注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很容易校正。

  從上圖5左我們可以看到的平滑曲線開始延伸,想像有一條流暢的曲線一路攀升到正確的十字Dmax交點,然後我們可以稍為調整位於L48儲存格平均斜率的值,這可能需要一些練習,不必用到非常完美的運算來改善這個問題。

特性曲線群組

  接著下一張工作表「Family of Curves」是曲線1到5的集合,並包含調整過的平均斜率數值。如下圖6所示,我們可以從這張特性曲線群組圖得知,底片隨著顯影時間的改變將造成濃度隨著時間推移,這也同時顯示顯影時間如何影響有效底片感度。



建立匯總資料

  接著我們即將結束這些處理流程迴圈,在最後一個工作表「Summary」裡我們將得到一些結果,這些數據能夠讓我們更有效的使用底片並且終結無止盡的錯誤與嘗試,並且能夠針對許多不同的光線環境精準地預測顯影時間。當您切換到這個張工作表,如果這些曲線不是您想像中的那樣平滑,我們會在下一個步驟校正。

估算顯影時間

  如圖7左上角所示,這是顯影時間與平均斜率的關係圖。我們進行了5個時間的顯影時間測試,所以我們得到5個數據點來連成一條平滑曲線。縱軸平均斜率在0.4以下和1.0以上並未顯示出來,您可以按照需求修改預設的縱軸最大值與最小值,在縱軸上快速點兩下、並修改刻度標籤中的數值。



  圖7左下角所示,這是顯影時間與顯影補償「N」值的關係圖。這張圖和上一個幾乎沒甚麼差別,只是將5個平均斜率轉換成N值來表示,如果您習慣採用如N+或是N-這類顯影補償的術語,這張圖表會比上一張更有可閱讀性。關於Zone System中的顯影補償「N」的術語與平均斜率的關係請見Way Beyond Monochrome一書。

  以下說明有些狀況可能會造成這些曲線不如你預期中的平滑,例如可用的數據不足、測試不精確、量測上的誤差或是試算表的計算本身的不足之處,因此在儲存格D10到H10提供微調的地方做彈性調整,來提高整體數據的平滑度。而最常見的問題會發生在比較短的顯影時間造成可用數據不足所造成,見圖5上以4分鐘顯影為例就能夠體會試算表所面臨的挑戰。如果您在之前個別的工作表中做了微調,在這個地方也可以繼續做數據上的調整。

  有了這些圖表,預測準確的顯影時間就會變得簡單,但是請注意,不要改變任何其他重要的環境變數,尤其要注意盡可能保持恆溫、藥水稀釋比例、底片與顯影液的比例和維持穩定的攪拌方式。

預測底片實效感度

  最後一項工作是針對所有測試的顯影時間定義底片實效感度。當然,我們希望這些實效感度能夠使用ISO值的單位,但這將會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它涉及實驗室的研究等級而不合乎攝影者的實際狀況,唯一能夠取得數據的地方,只能從相對曝光指數與顯影產生濃度的5條曲線上的感度點Speed Point上取得。

  這裡有兩種方式可以由相對曝光指數來換算底片實效感度,一種需要比較多的步驟但可以獲得較精確的結果,另一種則是根據多年的測試經驗來預測,這也能夠相當接近前者的結果。

  較精確的感度測試方式會需要一捲額外的底片來量測,然而,根據多年的測試經驗,約九成正常的底片實效感度都略低於廠商標榜感光度的2/3級,也就是說,以ISO 100/21°為例,實效感度大約落在64這個感光度。現在我們將使用這個比較便捷的方式,直接將實效感度輸入到試算表的L9儲存格中,但我還是建議進行第6次的測試來測量實效感度,這會在Way Beyond Monochrome一書中提到。

  如圖7右上角所示,這是相對曝光指數與平均斜率的關係圖,黑色的水平線標示著正常平均斜率,紅色垂直線標示對應的相對曝光指數,不幸的是它的位置並不是自動的,估算相對曝廣指數讓紅色與黑色線與曲線相交,並輸入在儲存格L10中。

  如圖7右下角所示,這是底片實效感度與顯影補償N值的關係圖,顯示實效感度與N值在特定的底片與顯影液組合中的對應關係,從這個表上我們可以看到因為顯影時間減少而造成底片的感光能力下降,因此當顯影時間縮短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曝光量來維持定量的暗部濃度。

  最後,根據您所使用的設備,可能需要調整L8儲存格的正常平均斜率,使用不同的放大機光源、相機或是鏡頭所造成的耀光,將會需要調整底片斜率並且對應不同號數的相紙。

  「Summary」工作表中所有的資訊,針對在不同光線條件下需要多少適宜的曝光量與顯影時間,能夠讓我們更有信心沖洗出高品質的負片,而再也無須不受控制的嘗試和錯誤的調整,讓這些沖洗出來的底片總是能夠輕易地在標準的2號相紙上呈現。



底片測試流程概要

1. 曝光
使用底片標榜的感光度,準備5張/捲來拍攝Stouffer透射式導片。

2. 顯影
分別進行4、5.5、8、11、16分鐘5次顯影,並固定每次處理的環境與手法。

3. 記錄數據
使用濃度儀量測負片上的濃度值記錄在試算表中。

4. 繪製特性曲線
針對試算表中每張工作表平均斜率的數值做必要的調整。

5. 匯總資料
針對曲線做必要的微調使曲線更平滑,並估算底片實效感度。


資料來源
http://www.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2/Library.html

http://www.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2/Library_files/FilmTestEvaluation.pdf

http://www.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2/Library_files/FilmTestEvaluation.xls


後記:

終於土法煉鋼看完這篇(死),我想這篇主要的精神在於,

每個人的沖片手法或是設備不同,而造成底片實效感度、反差的不同,

所以自己測試的數據才是最可靠的,而本文從相機、放大機光源、

相紙來回推到底片在何種環境需要沖洗怎樣的反差,的確是很有趣的一套系統,

當然讀起來實在很硬,就像原廠給的沖洗數據沖出來一樣

如果網友們時間很多有把文章看完,可以發現實效感度的部分在本文並沒有做一個很準確的測試,

在實體書裡面的確還是得使用灰卡來做實測,而其他的部分、

很令人開心的是,現在可以運用曝光機打出色階直接來量測不同顯影時間的反差變化,

這種方式將會大大縮短測試的時間(曝光機逼一下)以及提高精確度(文中所提到的機械及人為誤差),

小小弟認為,測試中所得到這些反差指數,正是最具有價值的資訊吶。


小弟正在學習中 如果錯誤之處歡迎來訊提醒 謝謝
本討論串所有翻譯圖文內容皆屬出版者版權所有
https://medium.com/@kui.chiang
Noyama.Hana wrote:
番薯味快速目錄Par...(恕刪)


個話題真的很好,收藏

以後趨勢就是黑白膠片,

而膠片最終走向就是暗房

能將拍攝下來的影像具體地製作出

一張實質的相片…那過程才真是享受


五分奉上,不成敬意
2018年還能看到關於"暗房"的相關文章,感動樓主翻譯的用心,暗房這個以被時代淘汰的藝術,現今社會就連靠洗相片維生的照片館都已所剩無幾,很多店家的老師傅都只剩下看板來緬懷沖洗相片的回憶,數位上船方便又快速,誰還在那邊暗房呢!!!唉~~~

暗房文章,沖洗diy,感動,真的感動!!

不推不是人!!
pleasejustphoto wrote:
2018年還能看到...(恕刪)


感謝網友考古

幾個年過去了,原本WBM2的免費試閱也消失了,可能流量太大被抓包XD

其他新的翻譯文章我一直有在臉書與Medium平台同步發表,有興趣可以看看喔

喜歡的話請支持購買原作唷~ 很多外文的暗房書籍都相當棒 資訊也很新

像是Way beyond monochrome, darkroom cookbook和developing cookbook

中文翻譯本也有布魯斯巴恩博 攝影的藝術 有的也有電子書版本 相當方便

台灣的真的舊了 我個人是強烈不推 看完滿頭問號


就印象中快速沖印真的越來越少,以印照片為主要收入的也不敵網路平台或是Costco等低價競爭,

而手工沖印的部分在台灣雖然屈指可數,但影像製作卻往著更精緻化的方向前進,

另一方面我覺得教暗房的地方也漸漸多了,不只台北、黑白暗房已經比幾年前更為普及,

最近去幾個學校的暗房,其使用頻繁程度真的很令人感動

學校社團有全自動沖洗設備、4x5放大機,和數位暗房一應俱全 真的超佩服

這些相關產業真的很落後準備被淘汰嗎?其實我覺得不會哩

會被淘汰的我想會是一些無法與客戶有效溝通的製作端、

想凌駕攝影師想法搞錯身份以為自己是藝術家的暗房技術工作者、

無法因應藝術市場需求製作巨幅影像或滿足古典影像需求與時俱進的這群吧

https://medium.com/@kui.chiang
"會被淘汰的我想會是一些無法與客戶有效溝通的製作端、

想凌駕攝影師想法搞錯身份以為自己是藝術家的暗房技術工作者、"

這兩句說的太太太太好了!!!
2020了 好久沒回來維護這裡的文章

WBM2目前還買得到 沒有更新
BB的攝影的藝術中文版 目前斷貨
TDC已經出道第4版囉!新增了一些數位負片的內容
FDC也更新到第2版了~更新了相當多內容

最近kodak的顯影液災情頻傳
有自行配藥需求的朋友可以翻翻TDC、FDC兩本好書唷

安全第一!
https://medium.com/@kui.chiang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