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網拍機油,全是自辦進口? 台灣機油進口商有多少?

feng wrote:
恩恩對,答案就在這裡(恕刪)


你是故意裝傻還是要混淆視聽

根據SAE J300定義

標準定義
0W要-35度不能超過6200
5W是-30度6600
10W是-25度7000

這不是黏度單位不然是啥?
你看完就就跳針說台灣沒看這種低溫黏度要看40度的

當-25時
10W是不能超過7000
根據機油越高溫越稀
5W在-25度一定低於6600,難道-25度7000到-30變成6600從稠變稀?
0w在-25度一定低於6200

這不就答案了嗎?的確沒有規範CST?但有規範黏度cp阿,你要挑語病也可以拉
但不要把真相蒙蔽了

PS.你知道CP跟CST差異嗎?知道的話,請問冷啟動時要看CP還是CST
Black Ocean wrote:
還好,Google (恕刪)


應該是柴油渦輪吧,紅線才那麼低
自然進氣熱車比較慢一點
至少都要15分鐘以上
某車款紅線8250 rpm需要時間又比N52的7000rpm來的久一點
畢竟不是天天40度,車子也不可能放在40度的環境中
Black Ocean wrote:
還好,Google ...(恕刪)

我的車,在油溫未超過70度,會限制渦輪增壓上限來保護引擎,一般冷車發動慢慢開到油溫79度大約需要13-15分鐘

而我是自己控制到油溫高於80度,我才會拉轉速或是大腳油門

545433 wrote:
應該是柴油渦輪吧,紅(恕刪)


是自然進氣的汽油(老)車,原廠有轉速保護指示
冷車剛發動行駛時不建議引擎轉速超過4000轉
隨著引擎溫度上升,轉速表的紅線指示燈會逐漸提到6500轉(我前面應該說的很清楚,怎麼會被誤會成柴油車)
冷車時的機油一定比熱車更黏,理應保護力更好
不建議冷車行駛轉速過高,我猜大概是機油處於較黏的狀態
怕流動性跟不上引擎轉速,所以轉速不宜過高
Black Ocean wrote:
是自然進氣的汽油(老(恕刪)


因為我看成紅線轉速4000rpm
這麼低也只有柴油渦輪車才有
且你這顆引擎也是要使用10w60的機油

機油溫度最佳保護範圍跟CST有關
40的最佳工作溫度大約是105~115
30的最佳工作溫度大約是95~105

未達工作溫度的CST都不是良好的
且引擎設計未達工作溫度也是有會造成傷害
如活塞波斯未達最佳工作狀態
545433 wrote:
你是故意裝傻還是要混(恕刪)

單位一寫錯,就錯十萬八千里,
SAE J3000 關於有CST單位的規範就只有非冬季級別100度下的量測,
這也是為什麼我每次跟你說10W60的CST規範數據都是說
溫度100°C下量測的原因,
你只會一直說我離題扯
高溫黏度,
我是裝傻沒錯我一直都知道,
只是要等你自己去找出來錯在哪,
不就從下面這論點開頭,
545433 wrote:
就算是100度W30 W40 W50 W60的cst黏度都不同好嗎
機油會變稀,活塞環會就不會高溫變大嗎
原廠就是規範10W60~低溫CST要大於10,高溫CST大於W60
你要替換原規格的話?請推薦適合的?
0

這樓一直下來,
這只是一個小錯誤又再一個小錯誤,
一直更正再更正,
這些錯誤加起來不就是
整個論述都錯了。

10W本來就是低溫黏指數單位,
沒錯阿,
一樣我66樓有說了:
他不是在代表低溫時的CST。
我沒說他不是低溫黏指數單位阿,
一般說也就說他是低溫黏度指數,
誰這麼閒在辯什麼10W是CST或CP,
我本不想一直跟你要什麼10W 的CST,只不過好好跟你解說,
一直說不通,那當然來這招逼你囉,
我目的已達到了不論是:
10W60~低溫CST要大於10,高溫CST大於W60,
或10W的低溫CTS標準規範,
這些論述,
都證實了這說法是有誤。
這樓已經被我們搞歪了確定要再下去嗎。
關於冷起動,
以台灣溫度去參考哪種的,
之前不是都說過了,
你要參考哪個的隨你,
你要參考SAE零下的冬季級別,
都可以,只是建議你台灣沒有-25,-30度這種溫度,
可以看廠商或量測單位的報告,
我一開始不是拿範例了就算一樣都是10W,
不代表他40度時(你要看其他度數也可以)黏度指數是一樣的,
要不要以這為主當然可以看個人。
這個跟一些機油品牌,沒有提供充份的資訊有關係

例如板上的MB 神油。超越賓士等級。


全球第一大廠。Mobil 1


德國的LM


法國爛漫的TOTAL



亞洲賓士代工品牌。Petronas 馬來西亞石油。



台灣台塑



日本的機油



韓國 SK



以上數據 以原廠公佈的為主。還有販售地。


機油保護 看哪一個 我還不清楚。只有等機油 油溫到達150度。High Temperature High Shear




沒寫 有可能 有送測 不想公佈。沒寫 有可能不想花這麼多錢
Xantia_L wrote:
這個跟一些機油品牌,(恕刪)


剛剛又看到這篇寫得不錯,我找油的標準就是 100度的黏度低,但 HTHS 高(3.7), NOACK 低(6%), TBN 不要太差就好,目前滿足樣的油,一瓶還是要 350元左右,
我開車基本上不會為了省油而不捨得踩油門,有需要就是踩到底讓轉速攀升到 6000 rpm 左右也沒關係,平常也幾乎用手排模式讓轉速保持在 2000~3000 rpm,所以還是以保護性為最主要考量...

我常常在想一具引擎的壽命應該都有 40~50萬km, 而自用車常常無法開超過 20萬km,為了性能通常會多花好幾10萬去買性能好一點的車, 如果為了省油而不捨得踩油門真的是浪費了買車的錢,而即使是買代步車的等級,短時間拉轉也很難把引擎操壞,所以我都放心操它,把引擎逼到極限..

Mazda 3 就常常熄火後還繼續轉風扇散熱,應該就是我這種開法造成的...現在也5萬多了,也完全不吃機油...渦輪車雖然熄火也有散熱功能,但必竟渦輪工作温度可以高達快900度,所已快到目的地前,我還是會盡量避免讓渦輪高溫


http://www.kosooil.tw/?p=310

HTHS高溫高剪切分析
Posted on 2016-11-19 abc54007Posted in 機油知識
一、HTHS全稱是High Temperature High Shear(高溫高剪切)
這個參數是油液在150℃時候通過毛細管粘度測試得到的表觀粘度,也就是動力粘度,是以模擬內燃機氣缸工作溫度和高速剪切條件下做的測試,反映缸套活塞環間潤滑以及機油的燃料經濟性。其測試標準是150度,10^6剪切速率下的表觀粘度,這個工況是曲軸軸承的工況,這是當時發現用多級油後,出現曲軸軸承損壞後定的這個參數。因為凸輪和頂桿之間、活塞和氣缸之間、軸與軸瓦之間都存在很大的正壓力(壓應力,非剪應力),油膜會被擠破,而HTHS正是反映了在活塞和氣缸之間、軸與軸瓦之間的機油的附著能力,與機油中所添加的油性劑或極性劑有關,很多人管它叫油膜強度,把它理解為油膜強度很形象和準確。5w30不小於2.9mpa.s

二、100度粘度和HTHS

100度與發動機水溫對應,這個運動粘度反映了發動機運轉時機油的流動性好壞和流動阻力。100度機油的粘度是運動粘度,表示這個機油所能形成的油膜厚度,HTHS是表示機油油膜在高溫高剪切條件下能夠保持油膜完整性的特性。簡單的說就是:機油粘度—表示油膜厚度,HTHS—-表示在高溫高剪切條件下的油膜強度。因此HTHS是表示機油高溫高剪切下黏度穩定性的指標,反應的是機油在高溫高剪切條件下潤滑保持能力,該指標越高,高溫高速性能越好。

一般來說一般情況5W30的HTHS要低於5W40的HTHS,但不排除某些特別設計的機油,也可能100粘度很低,但HTHS值較高,這樣的機油一定是很昂貴的。



三、HTHS的選擇

在100度前,粘度低點是好的,因為冷車的時候,傷車是罪厲害的,100度前低粘度可以更快的令機油快速做到保護的功能,又可以更快流通和節能!

當去到150度HTHS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HTHS越高或越低就好,如果要做到即節能,有耐磨,就要找到一個平衡點。HTHS最節能在於2.5到2.8,但是2.5沒有做到2.7的保護,再加上HTHS會消耗,所以在最好的保護前提下,好點HTHS建議在2.9-3.1,這就可以做到最好的保護,又可以節能的表現。

德系一般要求HTHS大於3.5,法系一般要求HTHS大於3.2,美日中韓係對HTHS基本沒有要求。HTHS最節能在於2.5到2.8之間,這也是日系車省油的原因之一。渦輪增壓車的工作溫度高一些,應該選用HTHS高的機油。喜歡激烈駕駛的童鞋,經常把發動機轉數轟到四五千轉,也需要選用HTHS值較高的機油。選用了HTHS值低於發動機工作要求,容易發生燒機油。

四、關於PAO和酯類油的HTHS
剛才提到並不是說HTHS高的機油,粘度也高。而是這樣的機油能偶形成更穩定的油膜,因此更適合高溫,高速和高負荷(急加速或長距離爬坡,以及超載)條件下使用了。酯類基礎油的分子結構多是支鏈型的,而PAO是長鏈結構,在粘度指數改進劑的分子鏈被大量切斷而只能靠基礎油自身的粘度來維持最小油膜厚度時,酯類油的支鏈型分子結構就發揮出顯著優點了,這就是酯類基礎油耐高轉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的基礎粘度本身就比PAO要高,而且還是雙極性的。

當然這兩種機油都是全合成機油,價格稍貴。要根據車型、車況、駕駛習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機油。
AlfaBrera32 wrote:
剛剛又看到這篇寫得不(恕刪)


說到這,既然 HTHS 是判斷油膜保護力是否足夠的重要依據,在很多車廠的認證中,也幾乎都有 HTHS的最低要求.

但 舊油分析 UOA 似乎從來沒看過有測 HTHS, 單從 TBN 去判斷油是否已達壽命上限? 這樣的判斷法似乎不夠全面


上表 EOT 代表高里程後的測試結果, 可以看到舊油 HTHS 也是明顯衰退,尤其是 0W40 的油,這可能跟 0W 機油需要添加更多的黏度改善劑才能做到 40 有關,相對的10W機油加比較少的黏度改善劑就可以做到 40...
但UOA 分析幾乎沒看過有提供這項數據的, 0W40 這款 HTHS 2.79 明顯已經低於歐系車需要的 3.5以上了



HTHS 與 minimum oil film thichness 有明顯的正相關, HTHS 越大,油膜越厚,能夠在更高的壓力下維持足夠的油膜厚度
https://bobistheoilguy.com/forums/threads/explain-the-hths-viscosity-at-100c-relationship-to-me.296348/page-2
0W還好吧。盡量選基礎油是PAO就對了。低NOACK 這是第三類基礎油(GTL 除外)不容易做到的。




你有在激烈操駕。可以挑 Group V Polar synthetic base stocks 極性合成基礎油,如Esters,AN(Alkylated naphthene),Polyalkylene Glycols (PAG)......等


上面這張,這是國際大廠。infineum的一張圖片。
酯類 我們台灣又說成一.二.三元酯 或是多元酯。例如英國品牌,MILLERS。Triple ester。法國 魔特ESTER Core

有中文字幕。


至於亞洲最科學 最常使用。這個判斷機油的好壞


酯類太多種了。還是PAO比較單純一點,一般原廠車 用到有30%以上的PAO夠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