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 含多魯 wrote:
經濟貓大 可能誤解...(恕刪)


所以不是要請專業的來說不同年代的工藝展現嗎?
我是外行,但每個時代技術不同,展現出來的就不同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不懂建盞,但喜歡金光閃閃的,目前正使用中的^^

gillworld wrote:
不懂建盞,但喜歡金光...(恕刪)

喜歡最重要喔
yechain2000 wrote:



老闆說 "柴燒...(恕刪)

終於可以留言了,所謂上釉毛孔便小變少的物理性質是沒錯,如同我們一般瓷器,拿起家裡的馬克杯看看,有一層亮亮的這就是玻化,建盞也會有玻化,但是很難完全,所以常常會有一些些的乾口,也因為一次上釉一次燒成,採仰燒的方式,所以底部常有厚釉沈積,因為玻化程度不足,加上鐵胎的胎土比較粗和特有的氣孔,所造成的,並沒有柴燒比較會吸茶味之說喔。
當初只覺得很漂亮就買回家了,結果喝茶時很無聊拿了普通茶杯比較一下,覺得茶比較好喝

慌慌 wrote:
當初只覺得很漂亮就買...(恕刪)

喝起來水比較軟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建窑建盏,建盏在宋代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是黑瓷的代表,也是八大名窑之一。建盏的美,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随着光线和转动变幻莫测,黑的深邃,很内敛的美,喜欢的人常常有惊喜。

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虽然历经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依然极少。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有些瓷器的釉色,虽然配方很独特,但烧制时不容易出现缺陷,成品率就高了,可以大量生产;还有些瓷器,虽然烧成温度很高并需要还原气氛,但温度和气氛的增减对产品影响不大,其烧制难度也不大。

而建盏的原料没有任何高科技可言,依靠的就是建盏复杂而独特的烧制技艺,那建盏的烧制究竟有多难?影响建盏品质的因素绝不仅仅是一个温度的高低,还有窑炉的密闭性能、四季变幻的天气、采集的釉矿品质问题、坯的合理配比、釉水的合理调配比例以及浓稠度,还有协助人员的熟练程度等等,即使是烧含铁量比较低的改良釉色也是非常难。一将功成万骨枯,砸盏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追求品质让我们一点也不犹豫、不含糊,砸盏要承受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信息膨胀互联网时代,同一种类型的釉色都是有很多人在研发探索,能露脸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都已经是过五关斩六将。

一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同时有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因素制约着。不同斑纹的建盏烧制难度差别也很大,下面我们具体从四个制瓷因素入手,来分析建盏斑纹形成的技术难度问题。

第一个,坯的制约。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也就是铁胎。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也不高,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形或开裂。而氧化铁是助熔剂和发泡剂,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了坯体的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实际上这种坯泥最适合制陶。由于建盏斑纹须在1280度以上的还原焰中形成,坯体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变形、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盏坯中含有粗颗粒石英,虽然对克服这些缺陷有帮助,但容易造成口沿和釉面有颗粒凸起的毛病。


如果采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粘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铁制坯,虽然可以提高耐火度,但烧出的釉面斑纹效果不佳。这表明坯体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福建其他窑口,茶洋,遇林亭,东张窑兔毫效果不好,这与坯铁含量低有着直接关系。

研究建窑技术的人,都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壳,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原料其耐火性能,都达不到宋代窑工烧制出建盏珍品所必需的、极其困难的条件——极高的烧成温度和极重的,稳定控制的还原气氛的要求。

我烧建盏多年,的确在建阳也找不到完全满意的泥料,坯体原料难以确定。其实,宋代人三百年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建盏坯的问题,成山的废品给窑工带来的心理创痛是巨大且无奈的。

我们减低坯的含铁量,斑纹效果与宋代差距太大。宋代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后期氧化所致,坯体内部还是黑的。

现在说到第二个,釉的制约。由于工艺上的特殊性,建盏一般施釉较厚且不施满釉,甚至会出现釉珠,有露胎和少许干口。



建盏的釉色,包括了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如果同一窑某一个建盏,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而且釉层薄,同样窑炉氛围,釉厚的建盏烧出青黑底色,青蓝色兔毫,釉薄的那只兔毫斑纹就短或者烧成柿红毫,不流畅;如果是油滴,也就是传说中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

第一个缺陷就是,釉层厚,干燥时收缩也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第二个缺陷是,釉层厚,流动性就大,建盏在1280度高温中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

就兔毫来说,兔毫的斑纹好比水中的鱼草,在水的浅处鱼草会被顶出水面,在水的深处就沉在水中。所以兔毫斑纹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并突出釉面,在下部较稀疏,沉在釉中,似隐似现。斑纹的浮沉程度不同,与空气接触的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所不同。

斑纹形态和色彩的变化,从审美角度看似是好事,即那种不确定之美,但实际变化的结果往往很难令人满意。要么是上部分斑纹过密,下部分斑纹过稀或无斑纹,要么是上部分斑纹都变灰色了,下部分斑纹还不能析出。

釉流动性大,给建盏带来的另一个劫难就是:釉过厚,或过温,或保温时间过长。釉就会流下,造成粘底。现代其它结晶釉流动性大,给建盏带来的另一个劫难就是:釉过厚,或过温,或保温时间过长。釉就会流下,造成粘底。现代其它结晶釉流动性也大,但烧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会报废,而粘底对于建盏来说,就是瑕疵。

建盏之所以露胎,从技术上来说就是给下垂的釉留些空间。若下垂的釉恰到好处聚成滴珠状,就有一种欲坠非坠的玄妙美感,这也是另一种不确定之美。釉珠其实是很珍贵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窑工之泪。

建盏釉的配方也难以确定,虽然建盏釉料非常简单,釉矿石、草木灰、高铁黏土,皆是出自建阳水吉镇,但因为胎、釉、温度气氛等因素对斑纹效果的影响很大,而窑中各处温度与气氛也有差别,导致固定性的配方很难适应,使制作者耗费大量精力也难以适从。

就算是现代电窑很小每窑仅烧数件作品,配方也要经常改变,因为坯微变或气候的改变,配方也就要跟着改变。所以,最难且最宝贵的配方其实是难以稳定的配方。我都是会自己根据烧制中的意外调整配方的,如果没有再研发调整能力的话,注定会被淘汰,要不断地见招拆招。

现在说第三个制约,温度的制约。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烧成温度高,容易使建盏的坯起泡、变形、釉下垂粘底。但高温又是建盏形成釉面斑纹的需要。如果温度过低,斑纹就会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在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乌金釉,油滴、曜变,它们是烧兔毫、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但如果窑温过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黑釉的底色被遮盖,也就成了褐黄色。

建盏最终呈现的各种釉色,来源都很复杂,要根据迹象具体分析。比如褐色釉,当黑釉釉层薄,或建盏釉过烧,或还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铁含量低,都可能出现。

一件斑纹流畅通达且外观无缺陷的兔毫盏烧成温度范围很窄。如果窑温稍低,盏的上半部分有斑纹,下部分没有斑纹;如果窑温稍高,釉就流下粘底。建窑油滴属于浮萍机理,烧制油滴的条件更苛刻,因为油滴的斑点很容易流成条形。在还原气氛作用下,三价铁迅速转化为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纹消失。曜变斑点周围的光晕,正是二价铁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变七彩现象。市面上很多所谓的电窑烧的曜变建盏,我并不认可,但我不愿过多评论,我自己的柴烧窑并没有烧成真正的曜变,我认为自己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我更不会去指鹿为马。


最后是还原气氛的制约。建盏的名贵釉色,如兔毫、鹧鸪斑、曜变斑等,要在还原气氛下形成。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有二价铁和三价铁。

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氧气,如果在烧窑时,氧气大量进入窑炉内部,完全充分地燃烧,则此时窑内气氛偏氧化;反之,若以技术降低窑炉内含氧量,使窑火缺氧,需要从胎釉中抽取氧助燃,则此时窑内气氛就偏还原,还原使三价铁变成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容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

建盏釉与其它结晶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复杂且不稳定。褐色斑纹为先还原后氧化的产物,银色斑纹需要一直维持还原气氛且顺利降温。因此银色斑纹比褐色斑纹更难烧,也更讲究气氛的控制。建盏的褐色斑纹相对于银色更好烧,是因为形成褐色斑纹的物质以三价铁为主。虽然褐色斑纹在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来控制斑纹的形态,但后期在控制斑纹色彩时可转氧化,氧化气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纹形态与色彩较稳定。

而银色斑纹烧制的难度要大多了,因为在烧成后还要维持还原气氛。烧银色斑纹,不仅色彩很不稳定,同时会危及斑纹的形态,影响到斑纹的大小、厚薄、边界、清晰度、沉浮、波化与否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银蓝色的斑纹,更是稍纵即逝!

所以,建盏中银色斑纹大多都不如褐色斑纹清晰,斑纹边界较模糊,斑纹表面常有毛刺感。日本静嘉堂收藏的国宝曜变盏,内盏壁如碗中宇宙,外盏壁却如黑夜一般低调,就是因为曜变斑纹是在极致的还原气氛当中形成的,气氛稍一波动,斑纹来不及形成便隐没,或者形成后熔入底釉中。

由四个制约因素可知,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建盏的烧制难度等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曜变、彩斑、银蓝、银、褐。

宋代建窑没有起泡、变形或脱釉、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没有明显缺陷且斑纹流畅通达的优秀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之一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高品位的建盏,数量极少,我们从遗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建盏技术重点在窑内,有些陶瓷技术重点在窑外,如绘画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

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靠天工与人巧,难以操控,缺陷无法修复,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歌颂美言,实际上呢,我自认为也是一名优秀的陶艺家,也没有绝对把握某一窑柴烧就能烧出一件好作
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靠天工与人巧,难以操控,缺陷无法修复,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歌颂美言,实际上呢,我自认为也是一名优秀的陶艺家,也没有绝对把握某一窑柴烧就能烧出一件好作品。我现在主要是烧倒焰窑,一次两窑,一窑以九公分小杯子为记量单位是一千件,两个月烧五次,等于是10窑不管春夏秋冬都在不停地烧,一个月烧5000件。达到我的可以出门的等级仅一二百件。这产量是2018年冬天的成熟表现,一开始研究的时候经常性的整窑报废。

我认为,从业者要尊古律今,玩家要看老玩新,不要被浮华浅表的物件迷惑;宋韵审美,圆、方,简洁的器型,素色、质感的单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极简含蓄,素雅内敛,抓住剎那间光的变化,有与无之间的美感。建盏作为一个大宋王朝茶文化的载体,作为先祖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华文明的遗珠,它的存在、它的辉煌、它的复兴,是实至名归的。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希望将来能与大家再进行学习和探讨。
gillworld wrote:
不懂建盞,但喜歡金光...(恕刪)

可以把底部的胎土拍給我看看嗎?
慌慌 wrote:
當初只覺得很漂亮就買...(恕刪)

請問是滿釉的嗎?
yechain2000 wrote:
貼一些最近買的建盞杯...(恕刪)

我今天比較有時間,來跟你分享一下建盞,首先上次你貼上來的一個公道杯跟一個將軍杯,我先跟你說明建盞在傳統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下次有空在一一介紹。
你貼上來的都屬於油滴盞,這種必須在一定程度的缺氧氛圍下燒製才能達到這樣的釉斑,油滴通常以斑紋的大小且分明來區分等級,你的油滴大但是黏在一起了,底色以多色系為極品,再者為藍色系,次之黑色。
如你的公道杯藍色底油滴分明,但過度干口,干口在建盞是常見的,少許面積的干口是正常的,而你的公道杯干口面積過大。
其實一分錢一分貨如買的不是很高價,其實先這樣的小瑕疵是可以接受的,不影響使用。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