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可行,補回他們以前的薪資,但已退休的大部分,退越久的會越反對,因為反倒要吐回給政府,到時候這批人可不是上街抗議而已,是真的會流血暴動阿
mich3591 wrote:
這個部份我不反對,...(恕刪)
tinwind2003 wrote:
奇怪嗎?這種類似的事...(恕刪)

砍退休金,為了公平正義
企業不良,社會本來就不講正義
tinwind2003 wrote:
此法可行,補回他們以...(恕刪)

當然是要看調薪幅度啊
民意,就是多數人民的意願。然而,多數人民的"見識層次"是否具備"國家未來發展"的視野?這答案應該很容易理解的。

今天有人投書水果日報,教育悲歌:私校集體被自願離職,作者是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的理事。

關於大學開放政策,也屬當年教改的一環。雖然教改有許多環節被批評,但關於開放大學設立這可是民意大力支持的政策。當年民意主流見解,今天翻查網路紀錄仍可以找到。

當年並非無人反對大學開放,但支持者最振振有詞的說法,其要旨就是「笨的孩子就該被放棄嗎?」好一個兼愛思想,論其本質其實也沒錯,部分政客與學者也"目色巧"順從民意,不斷發表"一個也不放棄"的偉大教育思想,真是集民胞物與、仁民愛物、有教無類思想之極至。

當年我也反對大學開放,偶而表示意見,就被攻擊為既得利益者、維護富人教育機會、或自以為高人一等、瞧不起窮人、看不起笨小孩..諸如此類。時過境遷再翻舊帳已無實益,但今日的大學困境已經浮現,更大的還會陸續跳出檯面。而這些"大學退場"問題,是全國經濟、人力資源的總體損失,只是有些人民還不懂這個,以為那是財團私校自己的事而已。

其實本人當年並未能預知少子化問題會如今日般嚴重,反對的主要理由是"國家的人力資源配置不該如此偏頗設計",即便今日少子化問題輕微些,國家"製造過多大學生"這種後果是什麼?不須高深知識也能輕易看出 --- 中低階技術與勞工人力斷層。但人人想拿大學文憑,以為一紙在手至少不會輸在起跑點、就可以有機會找到更好工作,這種天真想法被政客與投機學者財團利用,也為了討好民意與選票,推波助瀾製造出今天的困境,只是這苦果,得大家一起吞啊。

今日許多所謂領22k者當中,其實骨子裡只是高中程度、甚至只有當年國中程度,手上卻抓著大學文憑的人有多少?他們還願意"屈就"憑多些勞力吃飯?只要職場環境熱些、需要曬點太陽、有點危險性..之類,薪水35k他們也不幹,然後一直去擠超商店員這類有冷氣吹、不用出力氣、也不用學技術的工作。人力資源也是市場,受供需法則制約,大家拼命去擠"輕鬆有冷氣"的工作,又缺乏"不可輕易取代的技術"為後盾,薪水是要如何提高?

外勞引進之前,所有的重度體力勞力工作,都是台灣人自己來,現代的年輕人只因手上有文憑,就沒有幾個願意再出勞力了。他們就是想不通一點:文憑看起來大小差不多,但肚子裡的墨水不一樣,企業老闆不是笨蛋,他們會想辦法有效分辨的。

大學開放政策影響的不只是總體經濟錯誤投資、教育資源無效分配、人力錯誤投入等等問題,還牽涉社會風氣、職場文化、就職體系、民心思維的轉變。當自以為"我也是大學畢業,為什麼要我去做粗工黑手?"的人一多,加上他們又找不到輕鬆又高薪的工作時,就會開始怨天尤人,怪這怪那。這些"怨人"知道私人企業不能批評,於是,藉著"公務可受公評"的方便,一口怨氣全往公務人員身上發洩,這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今日的"假年改之名只砍公務人員"政治操作能"順從多數民意"進行,也與當年的大學開放政策有不少因果關係。

如今法案通過了,多言無法挽回,只是要問:當年大學開放政策的支持者是誰?他們會反省"慮不及此少說話"嗎?砍了公務人員退休金之後,勞工薪水就會增加、人民生活就變好、國庫支出就會減少了嗎?

今天,我們看到了當年多數民意支持的大學開放政策的錯誤,但有幾個人民會想到:二三十年之後,我們會不會再檢討一次"始知當年無情羞辱、無義失信於公務員之誤"?有多少人願意承認、會想到:"今天大學開放的過錯,我也該負一分責任,因為我當年也大力支持"這樣的問題?所謂經驗,常常須從教訓中獲取,以前錯誤就算了、不懂無可厚非,只是,我從論壇發言發現,覺得台灣大多數人民仍然無法從教訓中獲取經驗,甚至看不懂教訓之所在,更甚至認為"這都不干我事、又不是我決定的"。哈哈!人民公務素質如此,多說無益。

如果砍了公務人員退休金你只看到"爽",只會計較"勞工領多少、公務員領多少",一直糾結於"年金破產"這種假議題,不知道制度是人訂的、花錢只是科目分配問題,也不知道這幾年國庫成長最快的支出是社福救濟,國庫在"沒在做事"的人身上花錢成長最多,更完全沒想到它對國家短期與長遠的影響...只是這種見識,那麼我敢預言,你會一輩子活在計較痛苦之中,因為你的發言透露你的知識與見解水平,也透露著你"憑本事翻身"的能力(只能憑運氣了)。






widther wrote:
民意,就是多數人民...(恕刪)


其實以後如果台灣還有史學家存在的話,也許會寫下「台灣的衰敗,就是從砍倒軍公教正式開始」吧?不過那時候又有幾個人記得住現在這些事呢?台灣人的記性,維持不到2週14天啦,所以才能讓無恥政客恣意橫行啊。
GDC1 wrote:
其實以後如果台灣還...(恕刪)

哈!這我不知道,預測的準確率沒自信。但二十年前教改中,大學開放與"討伐中小學教師體罰"的"民運"後果,當年我就預知,今日也不幸應驗、狀況會持續惡化中。

十幾年前,報紙大力宣染體罰問題,社會一片肅殺,整體中小學老師、簡直都快被部分媒體與有心網軍+無知民眾操作成惡魔了。當年我曾投書報紙,大略主張"體罰固然不好,但以教育部行政命令就可以改善解決,不須社會矯枉過正大肆討伐",可惜沒被採用,大概是我的文章"缺乏聳動性與點閱率"吧?

中小學老師體罰過當、造成傷害,這當然不是教育者所應為,但比率上並非多數,偶有個案發生,民粹所惡欲其死,告官賠償被媒體大肆喧染,幾年之後,老師們果然"乖多了",但代價是甚麼?

前幾天有"家長與員警朋友直入教室要學生個資"事件,此事是肇因於學生間的碰撞意外和解不成,箇中是非與我們無關。但我看到一件事:老師校長無力抗拒、不敢拒絕也不敢答應,只能往上報到教育局,要教育局出面處理"校園的芝麻小事" --- 一個家長與非勤務員警的非法要求。

不要說老師,我看中小學裡,連校長現在也都"學乖兼嚇壞了",對於恐龍家長無力抗拒、對為非作惡學生無力管教。我沒去調查,但我做過幾年家長會委員,看得出二十年來校園氣氛的變化,以前多數教師心存"學生沒管好不行",現在變成多數心存"別惹麻煩上身就好"。國民基礎教育這種事,一旦老師心態變成"只是一種職業、依規定做好份內工作就好、小心挨告",少了熱誠與良心、缺乏無怨無悔的付出,那教出來的學生品格素質就可想而知了。

過去十幾年,台灣社會把中小學教師"修理得金錫錫",當年被藤條打過的部分學生、是適時在網路上出了一口怨氣了,但少有人去想:究竟是老師變態愛打人多些?還是老師氣不過又覺得是自己責任、忍不住動手管教多些?..這種問題了。

我們的國家,媽寶、草莓、小霸王、公主、無恥賴皮、自私自利、把自己的過錯失敗怪罪他人..這種心性人民的比率,會一直升高的,現在還沒到最高點。而這些代價,也是全民一起承擔的。愛的教育、零體罰的教育政策沒錯,錯在"不了解這也要付出代價、只知洩憤式的民粹追打,不知要徐圖緩進維持老師尊嚴",一旦老師在家長學生中失去尊嚴地位,教育就再也無法回頭了...又有幾成國民想到這種"後果"問題?甚至會去想:是修理少數不適任教師重要?還是維持百年大計重要?

"人民的權利"是該保障,但一旦被過度解釋、無限上綱,以致忽略了"有權利就有義務、有權力就有責任",那..被政客挑撥的偏激思想就難以回頭。民主需要學習,過程漫長啊~希望台灣付出的代價別太大。不只大學開放、"制裁"中小學教師、砍公務人員退休俸..這些,只要六成民眾分兩邊對立廝殺,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目光如豆不知大局,而其餘四成又冷漠不聞不問,那麼台灣的未來就...天知道了。
改革不是不可以,國家財政困難,相信大部分軍公教也願意共體時艱,
但是有溫和的路子不走,為何要走極端路線??
有年改本;考試院本;這些不參考,
偏偏選擇最極端的段宜康版本??
還有人揚言吵越兇 砍越兇 是在宣戰嗎???
社會紛擾 衝突抗議不斷 要怪誰??

就像同性婚一樣,溫和的專法制度不走,
一定要走會引出衝突的,所謂一步到位的修改民法的路子,
沒看到大多數民眾 無法接受嗎??

溫和的改革才叫改革;極端的改革叫革命;
而革命向來要付出代價的.....

widther wrote:
哈!這我不知道,預測的準確率沒自信。但二十年前教改中,大學開放與"討伐中小學教師體罰"的"民運"後果,當年我就預知,今日也不幸應驗、狀況會持續惡化中。...(恕刪)


我有一位同學,當年廣設大學政策通過時,他也發表完全相同的看法,我是沒想到那麼多。今日看來,他的預言完全成真啊。而一例一休通過時,他立刻就說物價上漲絕對比多領的加班費還要多,結果也應驗了。也許真有人能預測未來?


Audrey103 wrote:
改革不是不可以,國家...(恕刪)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台灣所謂的改革根本都是騙人的。所謂改革只不過是把現在的做法改成以前失敗過的做法而已,只因為台灣人的記憶力只有用在賺取自身眼前蠅頭小利,至於其他國家社會相關事情的記憶力絕不超過兩星期14天,所以改成先前失敗過的做法也沒人抗議還大聲叫好。簡直像是掉在地上滾的麵包撿起來翻個面想說看起來比較能吃,但是其實怎麼翻面都是髒的,台灣所謂的改革改來改去全都是前人已經錯誤過的做法,完全沒辦法記取教訓。

widther wrote:
我們的國家,媽寶、草莓、小霸王、公主、無恥賴皮、自私自利、把自己的過錯失敗怪罪他人..(恕刪)

馬雲說,未來的科技驅勢由30歲年青人創造
郭董的鴻海,用各種方式投資在年輕族群

年青族群的語言優勢,從小接受全球文化薰陶,連我這還未滿40的人都覺的不進步隨時會被取代

從前我覺的ptt 上的年輕人是被洗腦的一群
但新政府上台後,我發現我錯了
空心菜一樣被砲的體無完膚
反觀01...唉
ichirohiro wrote:
馬雲說,未來的科技...(恕刪)

當年"愛的教育、多元學習"的教改思想,最能說服人的理由之一,應該就是"啟發國民創造性",降低體制上的強制性學習與成長方向干預,不再偏重記憶學習"訓練考試機器"。與之前相比,國民教育採"比較放任"的風格,希望學生才能潛力都能"天馬行空、多元發展"。

你說的就是教改之後的好處,年輕人想法靈活、富創造性,勇於跨出傳統藩籬窠臼、探索外界。但凡事有利有弊、人的心性有別、稟賦不一,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按照理想"去發展,聽任發展也有缺點,我前文說的那些就是缺點之一。而這些缺點與代價,在任何改革過程的官方宣傳說詞中,是不會被"據實以告、虛心評估、提出警告"的。台灣歷年的任何改革,人們對任何"改革的副作用"缺乏認知,聽任官方宣傳而心中充滿"正義公理、美好期待",但等到事過境遷、時日一久,總會發現"沒有當初想的那麼美好",於是逐漸心生怨懟、不滿國家社會。

社會是講究均衡的,中庸之道才是天理。我們的社福制度救濟急難貧困,為的是"以安其心",降低人民"飢寒起盜心"的可能性。如果被生活所困鋌而走險,造成社會治安破壞、人心不安..的問題就會加劇。如果完全放棄"沒什能力與貢獻、養活自己都困難"的人民,那其他安守本分的庶民也會遭殃、將會面臨一個近似"恐懼、不敢出門"的社會,這就是社福救濟制度的作用。用簡單邏輯二分法來說:不讓窮人也能過日子、富人也別想有好日子過。

教改之後,年輕一代思想靈活、多元發展,這對"具有天賦、知上進、性善者"是有適性發展的好處,但相對也放縱了另一部分學生"人性本惡"的劣質化,所以我說這制度會製造更多的媽寶出來。因此我們國家,也必將朝更M化極端方向發展。問題是,這樣的社會發展,等這些"成功者"年長之後,這樣的社會環境能留住他們嗎?他們願意在"仇視成功者、只會抱怨別人領得比他多、不知檢討自己不努力.."這些媽寶思想的社會氛圍環境中安生嗎?好個"具有國際觀",那更會讓他們想清楚一件事:"不是只有待在台灣才能過日子",等到能力足夠了,他們自然很樂意"放棄這群媽寶的拖累"、另尋心目中的伊甸園去了。這種"國際觀"思想的人一多,加上"媽寶思想的仇視驅趕",會不會楚材晉用、台灣最終變成他國人才培育的搖籃?不重視負面影響、正面發展也必受損,就如同社福制度的道理,這就是治國的中庸之道。

國家發展或許不會是我推測的這樣,就看這個制度教出來的"國民素質光譜"是怎麼分布的了。究竟是適性發展的創造力使台灣重新起飛?還是媽寶思想助長政治內耗的破壞力讓台灣繼續沉淪?等著看下去...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