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如果二次大戰時,德國不打蘇聯,改全力進攻非洲,會不會比較好一點?至少可以獲得一些礦產資源

(5分)如果二次大戰時,德國不打蘇聯,改全力進攻非洲,會不會比較好一點?至少可以獲得一些礦產資源
superparis wrote:
(5分)如果二次大戰...(恕刪)


二戰德國會往非洲作戰
最大原因是因為法國後撤的殘兵
與北非殖民地整合
準備重返歐陸

當時法國首都巴黎
幾乎無受到戰火破壞
德國則是無痛佔領法國
而且把英法聯軍逼迫到海邊碾壓
但是讓英法殘兵跑掉
這個後續幾年後
造成德國在歐陸戰場
決定性傷害

法軍主要目標是攻佔義大利
往北推進攻打德國本土

最後決定隆美爾往北非登陸
除去英法國聯軍
當時北非+中東靠地中海地區
全是英法殖民地
準備佔領蘇伊士運河
確保戰略物資供應

如果德國全力支援北非作戰
將部隊往南移動
準備將英法聯軍擊敗
那麼德國首都柏林
就會被蘇俄佔領
二戰合作協議跟廢紙一樣
實力決定一切
德國會被蘇俄幹掉
歐戰會更快結束

當時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
“他身邊的鄰居全部得罪了”
歐陸只剩下義大利跟德國同盟
只是義大利連肉盾的角色都當不好
最後都要德國出面解決
找一個兩光的小弟
還滿慘的!XD
superparis wrote:
(5分)如果二次大戰...(恕刪)


二戰德國會往非洲作戰
最大原因是因為法國後撤的殘兵
與北非殖民地整合
準備重返歐陸

當時法國首都巴黎
幾乎無受到戰火破壞
德國則是無痛佔領法國
而且把英法聯軍逼迫到海邊碾壓
但是讓英法殘兵跑掉
這個後續幾年後
造成德國在歐陸戰場
決定性傷害

法軍戰略目標是攻佔義大利
往北推進攻打德國本土

最後決定隆美爾往北非登陸
除去英法國聯軍
當時北非+中東靠地中海地區
全是英法殖民地
準備佔領蘇伊士運河
確保戰略物資供應

如果德國全力支援北非作戰
將部隊往南移動
準備將英法聯軍擊敗
那麼德國首都柏林
就會被蘇俄佔領
二戰合作協議跟廢紙一樣
實力決定一切
德國會被蘇俄幹掉
歐戰會更快結束

當時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
“他身邊的鄰居全部得罪了”
歐陸只剩下義大利跟德國同盟
只是義大利連肉盾的角色都當不好
最後都要德國出面解決
找一個兩光的小弟
還滿慘的!XD
waffen190
你太會掰了!
melkavam
哪個部分?這文頂多是懶人包
應該去搶石油
開戰前軸心國就喬過了非洲屬於義大利自古以來的土地..........現在的利比亞就是當年義大利的非佔區。所以德國佬是不可能在沒有義大利點頭的情況下插手地中海事務的,而義大利可以用歷史證明沒被爆槌之前那都是相當驕傲的。

所以要進攻非洲的前提一定要等到義大利被英國爆槌之後,而屁股要一個一個擦,位於歐洲大陸的希臘要先處哩,但當時小鬍子已經決定要找老毛子下手了。

而且1940年的時間點中東不是啥產油區,世界噴油大哥是老美而二哥是老毛子。就算小鬍子發兵地中海把中東整個吞了,還要花大力氣才能建立石油產業,這比直接衝到庫班搶油還花時間。而且當時已探勘的油田主要在波斯灣那一代,比庫班還要遠........。

所以進攻蘇聯不是一個壞的決定,只是德國佬的兩個兄弟一個只會壞事而另一個只幹自己的事。當年小日本要是配合德國攻勢在西伯利亞搞事,不用真的進攻發重兵壓境就好,莫斯科會戰時就沒啥人可以閱完兵直接奔赴前線了(那些大半都是遠東軍區的)。

而南線不要往澳洲去而是一路往印度頂,是有一點希望中東會師的。
waffe
茶太
日本沒發現大慶油田不然有可能為了保護油田打蘇聯
kfc1780
打過了,諾門罕戰役,鬼子被爆槌,之後雙方簽署日蘇中立條約,鬼子南下往緬甸印度衝。一直到德國戰敗,毛子才撕毀條約打進東北。
superparis wrote:
(5分)如果二次大戰...(恕刪)

蘇德戰爭一定發生
希特勒極右史達林極左
當初敦克爾敦大撤退時
希特勒想和英國議和
德國真正死敵是蘇聯
兩個都是陸權英國是海權
melkavam wrote:
二戰德國會往非洲作戰...(恕刪)


北非那是義大利的地盤

當時歐洲除了英國
就只剩下蘇聯
當然只能打蘇聯
歷史是有跡可循軌跡前進
攻打蘇聯是必然的結果

正如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
惡性通膨催生了希特勒政權
希特勒本來要和史達林同盟,蘇聯往東發展,德國往西打英國
結果史達林阿呆只想佔領東歐較富裕地區,當時羅馬尼亞是德國地區唯一有產油地方蘇聯也想搶所以
德蘇必須開戰。
當時中國東北對俄國來說太遠了,而且有日本這個敵人也不好惹。

和目前中蘇一樣,兩國同盟可以互補然後一個往東一個往西發展根本無敵。
關鍵在海獅計畫失敗,沒拿下英國。
都是戈林害的。
我是一隻遊戲人間的毛毛蟲,耐心的等待變身的時機。
很顯然,提出這個問題代表你完全不了解德國的戰略,德國打英法,又打蘇聯,這不是腦筋犯傻,而是早已有之的計畫,並且經過幾十年深思熟慮的結果,從菲德烈大帝時代,德國(當時是普魯士),就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德國要有效自衛,就必須同時抵禦來自西邊和東邊列強的攻擊,所以德國參謀本部一直以來的優先課題便是發展一種策略,如何打破兩邊敵人的夾擊。德國人深知國力有限,若是敵人同時開戰,德國會陷入萬劫不復,只有分開對付,各個擊破,才有可能打贏。於是一戰前的參謀本部(以總參謀長施里芬為主要人物)制定了一個戰略,那就是先把英法列為第一優先,再對付俄國,關鍵在於利用東西列強的動員速度(英法快而俄國慢),打一個時間差,先把主力拿來對付西邊的敵人,利用在法國南部的佯攻,主力從比利時,荷蘭向英倫海峽穿插迂迴,將法軍包餃子。一但完成對西邊的突擊,立刻掉轉過來將軍隊運往東邊對付俄國,趁其來不及動員而將之擊敗。這個策略是施里芬觀察日俄戰爭中後者差勁的動員表現而得到的想法,德國在列強當中是弱國,弱者要打贏,有3個重點:一是搶得先手(即一定要採取攻勢),二是出奇不意(奇襲),三是速度(穿插與包抄)。所以決定施里芬計畫成敗的關鍵便在於此。

其實類似的戰例不少,最有名的便是古代的坎尼戰役,亞歷山大以正面步兵吸引敵人佯攻,然後變騎兵為主力攻擊羅馬步兵方陣的側翼,進而造成後者的慌亂,再與正面步兵夾擊,最終打敗幾倍於己的羅馬大軍。這個戰例就是施里芬計畫的原型,只是騎兵改為以火車和汽車快速機動的步兵。然而,計畫還是失敗了,主要原因在於一戰德軍機動力仍然遠不足以達到快速奇襲的目的,最後陷於壕溝戰的泥淖不可自拔。理論上講,這計畫不能說錯,但是現實往往無法配合,要一直到二戰,德軍才算勉強達到了標準,用坦克和飛機作為奇襲主力,亦即其有名的閃電戰。從這個戰略想定來看,德軍主力根本不會去打非洲,第一,敵人的主力不在那裡,第二,該地離本土過於遙遠,補給交通和防禦都是個難題,第三石油,德軍的目標是北高加索地區的油田,也跟非洲沒半點關係,要不是因為營救沒出息的意大利軍隊,德國何必費這個勁到非洲去打?從戰術層面講,若在非洲打,上述要打贏強勢敵人的三點(先手,奇襲,速度)一樣也不具備,這是標準的以己之短攻敵之長(但隆梅爾還是打得漂亮,是二戰的經典之役)。

施里芬計畫後來在二戰時被沿用,改稱為左勾拳計畫,名稱雖不同,但大體上的想法是一樣的。德軍東線之敗,不在於戰略構想錯誤,而在於英國並未被攻下,必須留下很大一部分軍隊在西線,以致東線的兵力不足,另外冬元帥使得補給和後勤成為惡夢,當初沒有一鼓作氣攻下莫斯科(徹底擊潰俄國士氣),列寧格勒陷入消耗戰等等,都是德國戰敗的原因。總結起來看,先手和出奇不意做到了,但是速度卻因為上述種種原因給拖後腿,最後被蘇聯逐漸動員起來的綜合國力給抵消掉,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人和,德軍因殘暴的行為,喪失了原來可以作為盟友的烏克蘭人,否則不得人心的共產黨很可能在德軍攻勢的頂峰被裡應外合給收拾掉。沒辦法,這就是克勞塞維茲講的"戰爭的摩擦",再好的計畫與準備,一到戰場上立馬被各種預想不到的因素所磨耗抵銷。所以孫子兵法講的一點沒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矣!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德軍不把主力往非洲打了吧。
forestkung
重點是,你這個假設根本不能成立,因為在德軍的戰略構想裡壓根不存在這樣的想法。德蘇之間當時尚且有互不侵犯條約,俄國還在斯大林肅反期間,元氣未復,軍隊被整肅的一塌糊塗,自顧不暇,哪有多餘的力氣去打德國,
forestkung
此外,德軍打北非,是為了解救意大利軍隊,不是主要戰場,況且德軍是偏師,本來就沒有積極的戰略意圖,不過隆梅爾卻是守中有攻,攻中帶守,反而是佔據了主動,比英軍高明太多。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