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式懸吊真的比較優?實際測試才知道!【Mobile01 小惡魔汽車週報Vol.17】

絕心無情 wrote:
最新的Type R改成獨立懸吊,紐伯林賽道進步幾秒不提?另外建議同款車不同懸吊的測試會比較好,如VW的Golf或MB的A Class,不然就算同形式懸吊,每家車廠調教也會不同,更進一步說,就算同廠的獨立懸吊,Auris及Altis的調教也不一定會相同,更別說不同廠牌的不同懸吊。

就算是受測之一的Focus,也是有分獨立與非獨懸吊,若真想測Focus,去對岸一趟可以同時測兩者之間的不同。

又假設F跟A測試下來,F的操控較好,這代表什麼?是要說A廠商不會調教獨立懸吊,還是F廠商應該也把自家的野馬甚至GT 50改成非獨懸吊?



哇哈哈~~
你這打臉打腫得連小編的媽恐怕都認不得了!
jason69329 wrote:
我還是喜歡獨立懸吊...(恕刪)


其實我對這種"避震與路感"心得真的很疑惑,
如果是舒適的懸吊,應該是把路面上的凹凸不同全部都濾掉了,如履平地這樣才叫舒適!

不然會隨路面反應跳/陷的的叫舒適?????
既然都濾掉了,何來明確路感????


指向性,
其實前輪TOE IN就相較於TOE OUT明顯很多,方向盤指向直線大過路面路況(包含排水傾斜)回饋,
TOE OUT就顯得模糊,直線不穩定,但就是運動,輕打方向盤方向就動了

例子就是客機算是隨時維持穩定氣動;戰機要靈活,所以是不穩定狀態

避震要貼地,就是彈簧與阻尼都不要過強,反應快,也不會頂飛

看到這個 真的覺得在網路上戰懸吊真無意義

去試乘啊 爽就買啊

艾咪 wrote:
獨立式懸吊和非獨立式...(恕刪)
我如果是老闆

一定把這個短片的企劃或帶頭的罵一頓

有錢也不是這樣亂花的

這影片有兩個最大的問題

1.應該拿Focus MK4 多連桿跟扭力梁版來做比較才對,也才有意義
(我覺得原廠應該有多連桿的測試車吧)
拿台神車來比是在比心酸的嗎?兩個不同廠作的底盤然後拿來比後懸吊的差異
是真的不懂車還是以為網友都不懂?

2.玩平地繞錐幹嘛,完全不知有何意義???
最簡單的測試就是同時讓一邊輪子壓過坑洞或突起物,一邊輪子壓過平路,
差異立馬出來,不用搞那麼麻煩
真的要玩大一點,起碼找個坑坑洞洞的地方玩繞錐
也可以測出差異。
senned wrote:
非獨立這麼好,應該...(恕刪)

野馬應該不算是性能車, 算肌肉車才對

單論動態反映, 這兩台可能連古早時代的喜美K6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笑到肚子痛!真的是把多連桿偷換成扭力梁的偷料破車!根本是自打嘴巴!越描越黑!
汽車百百款,適合自己操駕感受的就會買單



發揮強大的狐狸精神!!

艾咪 wrote:
獨立式懸吊和非獨立...(恕刪)





Elantra

S5

Altis

Focus

結束
小編平常比較少回應各位網友的意見,但經過這兩天大家的討論,覺得有必要和各位說明幾件事。

首先,沒數據、都是感覺這件事。請各位把影片、文章看完整!很清楚、很明白,這部影片、這篇文章,沒有要比較這兩種懸吊結構的好壞,要做的是兩種懸吊結構造成動態特性的差異。再強調一次,因為我們沒有要戰Focus跟Altis誰強、誰快,只是要說操駕的特性的不同,所以車種、輪胎、甚至是配重這些條件對於結果的影響我們都知道,但是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再者,只是要說明特性,沒有要做出最極限的成績,當然不用找職業車手來測試。而且真的在路上開車的各位都不是職業車手吧?先不說職業車手給他扭力樑都能跑過你多連桿了,如果大家都有職業車手的技術和敏感度,相信大家糾結的也不會是懸吊結構的差異了是吧?如果我們找來職業車手,再統一動力、輪胎、車重、配重,那我們其實辦個統規賽就好了,而且那就不是市場直接接觸的市售車,也不用做報導給消費者看了。

然後,來説說Type R吧!小編就直接引述內文了:「隨著汽車工程的技術進步,電腦模擬後優化的形式和精密的調校,已經有效的消彌相互牽制的情形,更有品牌強調非獨立式懸吊能建構出同獨立式懸吊的操控反應,甚至有性能化的車款也大膽使用非獨立式懸吊,並創造出相當出色的操控性和實戰成績;Honda Civic Type R就是一個相當有說服力的例子」。

除非你能否認FK2是一台性能車(如果你知道的話,FK2的前一代FN2 Civic Type R也是後扭力樑),或是覺得前驅車在紐北跑出7:50.63的成績不好,不然的話小編臉不腫,是你看不懂。當然,FK8更快這點不能否認,但也不能抹煞掉FK2是一輛好車的事實。

有人說這是廢文,不敢說誰好;小編說誰好就說這是誰的業配。有人說賽車場是溫室,測不出來差異;小編去跑山拍個影片,大家就來電超速、危險駕駛。叫我們到滿是坑洞的地方繞錐,可能是小編見識少,沒看過這種測試不說,連聽都沒聽說過。想挖洞給我們跳也不是這樣的,而且測試也要有安全的場地,至於舒適性,後續還有其他測試會表述這部分的成績。

為了怕大家不知道,這部影片、這篇文章是集體評測的前置文章,先讓各位了解一下懸吊結構不同在動態表現上會出現的差異。實際測試的分隔照片、慢動作影片、金卡納測試的分數都有紀錄,也會在報導中出現,還有更多關於舒適度的綜合評比項目,都是以實際的分數計算。不是沒有量化的成績,而是大家根本就搞錯重點了...

最後,再強調一次,懸吊系統結構差異沒有絕對的好壞,獨立、非獨立各有優缺點,車廠、消費者都是各取所需而已。就經濟性這種最有感的項目來說,扭力樑就是成本低、好維護,這點誰都不能否認吧?難道對於經濟取向為先的消費者來說這會是缺點嗎?

小編只是介紹跟分享最真實的感覺,不要因為不喜歡就說是業配,因為連小編自己都不知道偏袒誰,這樣會搞得小編很亂...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