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跟蹤車號記錄 4867WU銀黑轎車. 看影片學財經、美元長期趨勢 ~~不要相信沙丁魚臉書小倩此人 by animal person aka badmanwillbepunished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
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影片時間 : 2021年5月13日
2021 學生投資基金年度會議 / 主講人 : 史坦利‧朱肯米勒 ( 完整訪談 )
2021 Student Investment Fund Annual Meeting Keynote by Stanley Druckenmiller
https://vimeo.com/548917378

Stan : 我相信評論市場經濟將會是最艱熬的時刻。我還記得我進入這行業時,實際上我相信,我們正處於我職涯裡所見過,最奇特的經濟情勢裡,當然是二戰後時期 (Post-war Period)。我相信政策制定者失職沒告訴你此時是怎樣的狀況,我想它造成的後果將來會跟著我們好幾年,如果不到十年的話。如今,為什麼我說這段時間如此獨特。首先,(2020年) 去年春天武漢肺炎引發的衰退之勢,既突然又猛烈。以數學用語來說,我們是過去五次衰退平均 25% 的五倍大。你想一下,二戰後五次衰退的平均值,那時 25% 的 5 倍大。對此,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的因應,同樣是空前的。回想 (2020年) 去年春天不是件愉悅的事,不過我會想到那段時間,我想到我們當時很怕我們可能正在體驗無底黑洞,不只生活上,同時經濟本身將會陷入天翻地覆的局勢裡。如果你看財政政策的應對,它真的積極過頭。醫療法案 (Care Act) 之後,政府在三個月內,增加的赤字超越過去五次經濟衰退的總額。所以如果你拿雷根任內 1992 年的衰退、海珊(Saddam Hussein)時期 1990年代衰退、達康衰退 ( Dot Com ) 及金融大海嘯,你把所有衰退對預算的影響及預算赤字規模,全加總起來,其總額不等於去年春天三個月內達成的預算赤字。聯準會的反應一樣既積極又空前,他們 (2020年) 去年春天在六週內做的量化寬鬆,比 2009 年到 2018 年整個時段還多,你知道這根本更空前、更絕後。然後人們開始批評 QE 的規模。在那九年期間,柏南奇最高每月執行 850 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就我剛才講得時間經過六週後,我們還在購買 1200 億美元的有價證卷 ( security )。去年春天最後發生一件事,就他們對證券作最終擔保 ( back stop )、就公司債、???(現貨市場?) 而言,我們違反負債上限,踏了許多紅線。其衝擊相當有指標性,企業在經濟衰退時,增加舉債,我不記得以前曾發生過同樣的事,在聯準會替他們作擔保後,企業負債共超過 1 兆美元,用企業負債來看金融大海嘯,當時企業縮減「資產負債表」至 5000 億美元,當時的作法很符合歷史事件。好消息時,這帶來令人驚喜、瞬時間的強勁經濟復甦,在此背景下,去年春天在預見嚴重且長久的經濟衰退下,聯準會的政策有很好的風險報酬 ( risk reward ),政策驟效了,又強勁又大膽。然後,自此有了許多改變,到了去年秋天,經濟展望已經大幅超前,聯準會政策持續加速,財政赤字在兩年間,幾乎達到 GDP 的 30%。

你想自二戰時期後,當就業率恢復七成後,聯準會平均幾個月首度縮表?主席鮑爾在 41 個月後執行縮表,你認為自二戰後,就業率恢復七成後,聯準會平均幾個月內縮表?四個月,四個月哦!依照主席的說法,他們甚至還沒打算停止每月購買 1200 億美元的債券。簡言之,自二戰時期後,成長最強勁、復原最快速的經濟衰退,得到聯準會最寬鬆的 QE 回應,遠遠打破歷史記錄。政策制定者說:「我們得擴大支出,以避免經濟下檔的風險,同時避免自經濟大海嘯後,經歷的經濟停滯。」但如我所提出的證據,與經濟大海嘯相比,聯準會的作為根本不恰當。你有沒有想過危害經濟穩定的風險,上世紀最嚴重的經濟衰接著爆發資產泡沫,你看 1929年泡沫爆發後的 1930 年代,然後你再看次級房貸泡沫破滅後的金融大海嘯。




好,我放張圖給你們看,這張圖是我先前提到的,自每次經濟衰退起始點起算的累計財政赤字,自1980年起的所有經濟衰退。你可以看到前 4 條線,發生在這次衰退之前。抱歉,這次之前的 5 次經濟衰退。黑線是所有線的加總,很驚人地,紅線是 2020 年及 2021 年執行的財政赤字。而且,他們在那圖表一開頭,做了最大膽的事,像前 4、5、6 個月所做的,是有充份的道理,然後令人訝異地,即便經濟顯然發生強勁的復甦,政策仍持續加碼一倍。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有一樣的增幅,幾乎是兩倍,幾乎是聯準會之前所印的錢的兩倍。




現在我們近來幾個月一直觀察到,史上所有經濟下行裡,最突兀的經濟復甦。即便 2020 年春天共消失了 1 千 1 百萬份工作機會,個人所得增長是過去二十年來最快速。你想想看,當人們在 1 年內失去了 1 千萬份工作機會時,年底的個人所得增長是過去二十年來最快速。工作職缺自「經濟衰退」來襲後六個月內,就恢復了 70%,這基本上要花 25 個月的時間才能達成。即便經濟劇烈的下滑程度,是過去所有經濟衰退平均的 5 倍大,就GDP而言,我們用 5 季就恢復到武漢肺炎前的水準。平均經濟衰退要花 7 季才能回復,但你要記得我們陷入的洞,是之前經濟衰退平均的 5 倍深。在「零售銷售成長趨勢」超越武漢肺炎前的水準及「疫苗驗證」過後,聯準會提供 8500 億美元在前,5750 億美元在後的 「直接財政移轉」與 2.5 兆美元的預定 QE,這既沒必要,坦白說也太躁進。所以你如果看「紅線」,圖表聳立的高點是 2020 年,我想大家都同意,它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其他本質上較傳統的幾次經濟衰退,失業率突兀增長,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反彈了回來,我相信中立人士也會認同,政府援助的水準真的太超過了。




讓我告訴你政府援助究竟有多超過。這張圖是過去二十年來零售銷售趨勢,零售銷售現在超過武漢肺炎前水準的 15%,你看看圖表上 2008 年到 2014 年那段期間,零售銷售在金融大海嘯後,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回到原本趨勢。但你若看目前的時段,零售銷售打個深長的底後反彈上來。我談過醫療法案 ( Care Act ),那是第一次開支票 ( Check One ),接著在疫苗修復經濟 ( vaccine repairing ) 後,去年秋天又推出更多財政振興紓困 ( fiscal stimulus ),然後在修復動作後,我們有超凡的經濟復甦。目前如你所知,當零售銷售超過成長趨勢的 15% 時,我們才又通過 1.5 兆美元紓困,這究竟有什麼意涵 ? 如果你看圖表上 2016 年到 2020 年的零售銷售成長率,那是年增 3% 的經濟復甦,我們只花六個月就辦到了,我們的經濟無限繁榮,在六個月內就超越成長趨勢,有五年的成長率 ( 3% * 5 = 15% )。好,如今我們有...我們來談談聯準會矯枉過正的援助。聯準會時時提醒我們,貨幣政策扮演長期、有價值的延遲付款 ( ?lag? ),當經濟全力加速成長時,聯準會還要提供緊急援助,當房市顯然供應不足時,為什麼我們每月遦在購買 400 億美元的房貸債券,聯準會不只提供大量的後盾 (foundation),聯準會還保證在 2023 年之前不會升息 ( 注: 聯準會發表將提高於2023年升息。),即便經濟衰退早己結束。如果聯準會依其暗示,於 2024 年第 1 季開始升息,這將會是「失業率」減少七成後的 41 個月才升息 ( 2020年6月~2024年1月 ),就是那張我稍早秀給你們看的紅線圖表。

你想自二戰時期後,當就業率恢復七成後,聯準會平均幾個月內首度縮表?主席鮑爾在 41 個月後執行縮表,你認為自二戰後,就業率恢後七成後,聯準會平均幾個月內縮表?四個月,四個月哦!依照主席的說法,他們甚至還沒打算停止每月購買 1200 億美元的債券。簡言之,自二戰時期後,成長最強勁、復原最快速的經濟衰退,得到聯準會最寬鬆的 QE 回應,遠遠打破歷史記錄。政策制定者說:「我們得擴大支出,以避免經濟的下檔風險,同時避免自經濟大海嘯後,經歷的經濟停滯。」但如我所提出的證據,與經濟大海嘯相比,聯準會的作為根本不恰當。你有沒有想過危害經濟穩定的風險,上世紀最嚴重的經濟衰接著爆發資產泡沫,你看 1929年泡沫爆發後的 1930 年代,然後你再看次級房貸泡沫破滅後的金融大海嘯。 600 億美元市值的狗狗幣 (Dogecoin) 源本是場玩笑,以及你說得出來與現代幣貨理論 (MMT) 相關的一切,有沒有人打心底懷疑我們處於泡沫之中,更別說股市對 GDP 比率水準,遠遠高於人們上世紀的見證,再說白一點,有沒有人想過財政獨霸的風險,以及失去美元儲蓄貨幣的地位。




好,我看我是否能全完不耽擱時間,放圖給你們看。這張圖是外國購買美國公債,說白一點,約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公債一直是全球資產配置經理人的入手資產,在所謂的恐懼時刻,美國公債一直是他們特別會去的避風港。你看看特別是金融大海嘯期間,你看水平線上的綠色部份,(2020年) 去年春天發生一件驚人的事,股市融斷當下,當美國政府提出「醫療法案 (care act)」時,外國大舉賣掉美國國庫券。我永遠忘不了在 (2020年) 三月的第三週,即股票融斷最嚴重的當下,公債市場下跌 18%,當時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事後一個月發覺,照聯準會的說法,對應於「醫療法案」,外國賣掉 1 兆美元美國公債。再重申一次,以前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外國在觀察美國的作為, 這點我在五到十分鐘前大略講過,外國清楚地說我受夠了,亞洲及其他國家一直在購買中國資產,他們沒做量貨寬鬆,對應武漢肺炎,執行較少的財政刺激,沒財政刺激,狀況也好好的。中國代表全球 20% 的 GDP,卻只佔全球投資配置的 1.6%,而美國代表全球 GDP 的 25%,卻佔全球投資配置的 28%,記得中國只佔 1.6%,這樣的過程大概是早期而非將來的狀況 ( This process is early rather than late. ) 最後一點,美國得持續維持低利率,隨著上幾任總統明知當戰後嬰兒潮滿 65 歲,領退休福利的人會大爆發,他們仍拒絕抵擋 (litigate? litigrate?) 法定應得福利支出的增加,在未來來十年,法定應得福利對 GDP 將會超過 100%。



我稍早提過我以前去過南加州大學 ( USC ),2013年當時,我造訪大學的目地,是為了描繪戰後退休老人潮 (Grey Boom) 的問題。基本上,自大社會計畫 ( Great Society ) 那時起,美國每個人的各種法定福利大幅增加,我在2013年當時擔心的點是,像我這樣的人及二戰後沒幾年出生的嬰兒全將屈滿 65 歲,其數量相當可觀,他們被稱為戰後嬰兒潮 ( Baby Boom ),也即將變成戰後退休老人潮 ( Grey Boom )。問題在於社會安全及聯邦醫療照護是「隨收隨付系統」 (Pay-As-You-Go Systme),當我們全員即將使用這些社會福利時,卻沒有足夠的勞工人口來支撐「隨收隨付系統」,那就是我當時描繪的憂心之處。隨著戰後退休老人潮大增,我們還把 6 兆美元的額外支出往池裡丟。很諷刺地,當人們難免問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唯一提的出的答案是:「當人類活得更老更健康時,我們應該提高聯邦醫療照護的年紀。」拜登政府卻以基礎建設為名,降低「聯邦醫療照護」年紀至 60 歲,造成 4000 億美元的財政大洞,嚴格說來,政府付不起這樣的債務,這所有的支出皆受「聯準會」的鼓舞, 在 QE 及低利率的背書協助下,政府得以借錢花用。公債殖利率不可能不升。若無聯準會融資 5 到 10 分鐘前我揭露財政支出。但你看這張圖表,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預期的最新債務水準,即便大幅刪減增長的「非法定應得福利」支出,即灰色那條線,如果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正常化,回到 4.9%,我們每年利息支出將來到 GDP 的 27%。簡言之,政府系統將無法負荷,聯準會勢必得印錢舉債。你想想看單就利息費用就達 GDP 的 27%,基本上,那正是過去 12 個月來,武漢肺炎紓困的花費,就像二戰後時期,央行的作為勢必引發通膨及金融壓抑 (financial repression),雖然還不到得借錢打戰的地步,但我猜我們已落入無法回頭的境界。針對我描述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所造成即不必要又自我傷害的境界,提高「聯邦醫療照護」年齡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以下沒字幕,有些字聽不懂,可能有錯,但大抵的意思應該沒錯。)
全球交易有 85% 是用美元,如我所說我們已跨越難以回頭的境界,我職涯首度認為,美元貨幣儲蓄地位及其隨之而來的好處,將於 15 年內喪失,我從沒講過這樣的話,也從沒想過這樣的事。目前沒有國家能取代美國,因為對共產黨獨裁的中國經濟缺乏信賴,及歐洲當前的窘境,我不知道誰會取代美國,我的最佳猜測是:由一群比如從南加大之類大學畢業的工程師所創造,源自「分類帳系統」(Ledger System)的加密幣,將會是美元的最大威脅。 我做最後的結語。.......就了解我個性的人,我對事情的觀點很有彈性,我想法隨時會變。我知道我已講了二十分鐘,我就這麼講,顯然出於各種不同理由,我們正在建立美元的部位,從我做的簡報,你們知道美元部位的意思。就做空美元而言,有人會問:「去年三月國外開始賣美國公債時,為何美元沒跌?自那時起,外國持續賣美國公債至今日。」原本每年 5000 兆美元流入美國公債,如今卻正在流出美國公債。當時美元沒跌的原因是,大賣美國公債發生於武漢肺炎,如你們所知有些演講者會跟學生開開玩笑,武漢肺炎造福從事數位經濟的公司,剛好「尖牙股」( Fang Stock) 及許多像是 Zoom 的美國公司面對武漢肺炎時,比其他各國公司,較佔上風,所以有許多美元流入美國科技股股票,這剛好彌平了流出公債的美元,一旦科技股價格過高,美元自 (2020年) 6 月的高點開始轉弱。最近美元有反彈,但無法持久,因為推出疫苗,美國成長股漲幅高於其他國家,美元才反彈。疫苗一旦推出後,美國疫苗施打追上歐洲,我想時間拖不久,我想美元會重返下跌趨勢。我們「做空」全球固定收入,我清楚經濟前景大好,我認為 1.6% 的十年公債殖利率價位,真的太可笑了,特別是相對於再加上名目殖利率平均為 10% 的歷史價位,我不曾這樣預測過,因為 10% 公債殖利率不曾發生過。在通貨再膨脹的環境裡,我們建立的另一項部位,我們做多各種不同的商品,我們做多石油、做多銅、做多穀物、許多會漲的商品,我們基本上做多商品市場。最後,我們也做多股票,但股票如果在今年年底 (2021年) 來到懸崖邊,我也不會太驚訝。雷根上任總統及保羅‧沃克當上聯準會主席時,我在那時成立「杜肯家族辦公室」,真的很幸運。如你們所知,所有評論員及所有人都很認同:拜登與鮑爾的組合完全迥異於雷根與沃克兩人的行事風格,我真的看不出如何... 當時標普500 約 780,我忘了是標普500,還是道瓊,美國股票自那時起,開始漲 5 倍、10 倍、15 倍及 20 倍,雷根與沃克那時如果有那麼蠢,美國在法規與稅制上,不會有現今的成就。同樣地,我想提醒一些人,你如果在雷根與沃克上位時做投資,因為沃克的作為,你在開始的前 18 個月會賠錢,但他們沒有得寸近尺,反而花二十年的時間分你股利,我想如今我們正處於正好相反的環境。我講得時間有超過,現在我很樂意回答你們的提問。

主持人 : 有沒有什麼求學時段的實用經驗,或人生導師,你回想對你有影響很大?

Stan : 當然有!我二十三歲在國立匹茲堡銀行 (National Pittsburgh Bank)就職時,我有點感到厭倦。然後一個聰明絕頂的投資人,在我二十五歲時,即 1978 年,提拔我做投資研究主管,這基本上是銀行投資部門第二把椅。就我看來,其他同事年紀在 35 到 40 歲左右,他們都有 MBA 的學歷,而我沒有 MBA 的學歷,對於被提拔一事,我感到很不解,當年才二十五歲的我驕傲又自大,我走進主管辦公室。他對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在這群人裡提拔你嗎?」我說:「我不知道。」他說:「就像為何國家派十八歲的人去打戰的意思一樣。你既蠢又年輕,一定會魯莽行事。」我說:「這是什麼意思?」他說:「自 1968 年,我們處於熊市裡已長達 10 年。你看不出來,可是我臉上有傷疤,身處熊市長達 10 年,你得有下定決心的能耐,我想你終將有下定決心的能耐,因為你太年輕,太沒經驗,你不會因此造成任何傷疤。」

那位上司除了提拔我做主管,我到 27、28 歲,工作累積時數達到 1 萬小時。身為投資專家,他教了我許多事,基本上是技術分析,當時學術界人士總是偏愛技術分析,我在紀律裡找到平衡點。我運用基本面及技術面分析,當時股票每筆投入金額至少是 6 萬美元,除非基本面及走勢圖很不錯,不然我絕不買股票,如果不符合這兩點,我就不買。此外,他大概教了我一堂很重要的投資課,永遠不要只看眼前,那是虧錢的最快途徑,試圖預想未來 18 個月將會發生什麼事,歷經 18 個月後情勢有多不同,因為證券 ( security ) 價格會有很大的不同,世上沒有一件事不會影響某地的證卷價格。如果你能事先預知 12 個月到 18 個月後的事,然後你無視當下的情勢,你會賺錢。不過,你若買當下很熱門的股票,你大概會賠錢,因為情勢易變,每個人也容易看走眼。那就是他教我的事。

我的第二個心靈導師,我很幸運能和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 共事。對此,我長話短說,重點不在於你的對錯,在於你看對時賺了多少錢,你看錯時賠了多少錢。他時時提醒我審視我的投資部位,我永遠忘不了我去他辦公室,向他作報告。當時我的資金是 70 億美元,我告訴他:「我想把 70 億美元的籌碼押在作多德國馬克(Deutsche Mark),放空英鎊,我向他解釋原由何在,我認為我的原由很充份。他用極為不屑的眼神看我,看到他對我的肢體語言,我感到很憤慨。然後他說:「這樣的機會只有一次,只此一次的押注,你生涯裡這樣的機會只有二、三次,你籌碼押得不夠多,這次交易,你不該只投入資金 100%,你應該投入資金 200%,你最多只賠 5 成,但你會賺 2 成,所以你的風險報酬極為龐大。」去他那裡工作時,以我看來,我很驚訝他預測證卷價格的能力似乎不怎麼樣,但他似乎總是賺很多錢,因為他會順勢審視投資部位。

主持人 : 散戶長期下來是否有可能打敗大盤?還是大量的資金從「主動投資」轉入「被動投資」 會錯失良機?還是原先就有很多基金經理人表現輸於大盤?所以大致上對投資人來說,「被動投資」是個不錯的投資方向嗎?

Stan : ......這全看基金經理人是誰,我確實認為,從我稍早描述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多數投資人缺乏紀律,當情勢大好時,他們變得太亢奮,以價格做選擇,一如歷史經驗,多數投資人未來表現很可能低於平均值;另一方面,顯然也有投資人表現優於大盤的歷史記錄,他們表現遠遠高於市場,我認為他們會繼續保持記錄。未來假如有什麼事,我會說:「什麼事會導致價格全球變動、重大變動?」隨著所有打斷全球經濟的事件,就數位變革,勞工及其他一切而言,如果你端詳我剛才揭露的宏觀圖像,那是我所見過最豐厚的 (fruitful)一連串機會,以改變幅度來看,我確實認為有投資人願意押注這些潛在機會,而且大舉重押。比如像股票,如果你能到優秀的基金經理人 (active manager),真是太好了。不過,你若跟著群眾走,你大概會賠錢。我曾掌管過避險基金,我想我是以避險基金觀點,回覆你問題。

比特幣提問,略過。

黑衣人 : 你說眼光由此時,看往 12 個月到 18 個月後,對收入多樣化、稅收政策及至今仍持續中的社會動亂,你有任何看法?不談政治觀點下,對偏左派的拜登政府,你怎麼看?我想你提過左派政策對美元的衝擊。

Stan : 你問得很廣,四個不同的問題。我先講社會不公,謝爾登你知道我是哈林區兒童 (Harlem Children Zone)的共同創辦人,我不是近來才關切這個議題。所以我先談聯準會與社會不公。我認為過去 11 年來,聯準會是造成社會不公的最大推手,沒有任何社會機器能比得上它。所以聽到主席鮑爾參觀收容所,收容流浪漢的收容所確實很有錢。在去年,我做下過去 11 年來最大的押注,我認識的富人都賺了很多錢,當我們這些富豪大賺錢的時候,這個傢伙不計一切地猛印錢。就我看來,哈林區的孩童將拿不到印錢的好處,但史坦利‧朱肯米勒和有錢人拿得到。像我這樣的有錢人,實在搞不懂左派政府為什麼那熱中印錢。當所有的數據顯示,政府印錢最大受益者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知道如何審視 (縱橫 ?navigate?)市場,這是我回答你提問的一個問題。

我也認為往前看 12 個月到 18 個月這件事,其實經過一、或二個步驟。如果你有看我的投資配置,你會知道我押注在「通貨再膨帳」,我從一些公司得到消息,當一年貨幣供應量為 20%,這看來很合理。整個世代預見 12 個月到 18 個月後的事,是有其歷史正確性的,他們甚至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主席鮑爾喜歡說:「我們不會有通膨問題,通膨不會持久,至今也沒發生過。」1955 年至 1970 年這 15 年來,究竟為什麼我們沒有通膨?如果照這樣看來,我們不可能會有通膨。然後 1970 年代,我們有 「槍砲與黃油」。我剛才揭露的圖表是關於五次「槍砲與黃油」。所以聯準會的作為大概會引起通膨,通膨將大大傷害窮人,我再講一次,比起富人,窮人受害更深。假定我講錯了,我稍早提過,我對市場指出的所有問題,是值得人們提高警戒的,不過我想法隨時會變。要怎麼理解這些問題嗎? 對我來說,通膨還沒成真前,資產泡沫就大大地爆掉,那就是 2008、2009 年發生的房市泡沫。我們之所以沒走向通膨,是因為資產泡沫先爆了,這些都不像 2009 年發生的事,那個不是我中心論調。我們所以一直沒爆發通膨,是因為通膨趨近為零,通膨是 1.5% 而不是 2%,通膨所以這麼低,是因為發生了海嘯般的資產泡沫,2009 年在美國發生了,1990 年在日本發生了,顯然也發生於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危機爆發時,沒有任何人、任何團體受的傷會比窮人還深,窮人是第一排垮下來的人,別不信道我的話。

說到美元,我相信我已經講得夠多了,我再次重申,講到美國的得天獨厚,這允許當前的基金經理人調整美元的步調 (?set it's pace with dollars?),我早在 1990 年代就使用「得天獨厚」(exceptionalism) 這個詞,我向你們揭露的,不是什麼奇特的事,對我來說反而是我們的優勢 (?sapidity?)。所有造就美國經濟上得天獨厚的因素,其實是用人唯才、其實是美國夢、其實是不對生產者徵稅,而今這些正在轉變。我不想對徵稅表達任何政治觀點,我只想說縱觀歷史,這些轉換對經濟有不良的影響。 我很認同聯準會,我不該在資本利得上繳很少的稅,我對一定程度的加稅沒什麼意見,我同時也得說,美國國會聯合稅務委員會 (Joint Tax Committee) 做過研究:「如果政府把資本利得稅提高至 43%,國家稅收會變少。」不管你有多厭惡富人繳很少的稅,如果他們想避稅的話,他們繳的稅還是會少於政府要他們繳的稅。對我來說,為了增加國家稅收而提高稅務比率,根本道理說不通。我想我已回覆你提問的三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下一個提問了。

藍衣人 : 有個可受公評的趨勢是,越來越多人只看短期收益,而非長期收益,比起著重長期投資的私募市場 ( private market ) ,公開市場 ( open market ) 更是如此。對我們這些偏重公開市場的基金經理人,真的很難熬,捨棄短期利益,押注有長期報酬的東西,然而又要維持生意、促進生意、維持客戶、開發新客戶等等雜七雜八的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你認為人們會改變看短不看長的想法嗎?

Stan : 你問得很好。這真的很殘忍,在 1990 年時,我們同行有很多人在對抗達康泡沫 (Dot Dom) 時,因為客戶要求 60% 至 70 % 的報酬,很多人工作都沒了,我同時記得 ?Caps Research? 堅持持有的部位,資產幾乎少了一半,經過 3、4 年後,他們才熬出頭,展現亮眼的成績。我認為這全看經理人,不過我認為只要你們不短視近利 ( myopia view ),大部份經理人還是會有不錯的成績,眼光放長遠,堅持你持有的部位。有些經理人喜歡交易,我有時候也常犯這個錯。大體上,就生意面而言,你要做的一件事是真正地與客戶說明你的投資遠景 ( investment felicity ),當你可能正與短期的狂熱對峙時,你事先向客戶解釋你的計畫是什麼?你將怎麼執行你的計畫? 客戶很可能會跟著你,如果你先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我知道說比做來很簡單,但我同時也認為,你怎麼選客戶也很重要。在 1993 年,我把組合型基金 (Fund of Funds, FOF) 一一逐出「杜肯家族」,那是我做過最明智的事。一旦個人聽到我們把錢退還給客戶,那是有點像是?反向行銷?。我真的認為,不論你有什麼投資遠景,教育客戶真的很重要。對投資短視近利,我還想講另一件事。部份短視近利發生於政策制定者,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看唐納‧雷根與保羅‧沃克的作為,沃克是擊退通膨,經濟衰退的重建工程師。在今日,你能想像聯準會主席起身說:「他要對抗通膨,甚至放手不管經濟狀況也再所不惜。」這樣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的短視近利可能使原本二、三十年的經濟榮景,變得飢弱不堪 (dystrophy)。現在最新的關切是充份就業,我不知南加州大學是怎麼樣,不過充份就業是聯準會最來的指標。聯準會不把眼光看向 24 個月後,反而要等人民充份就業後,才要停止量化寬鬆和升息,對我來說,那真的很光怪陸離,那是我對此事的立場。我能感同深受基金經理人的難處,這真的很難熬,因為這樣,很多人敗陣了下來,不過這正是做這行的一項風險吧!

下略。


資料一 : https://marcellus.in/story/stanley-druckenmiller-the-greatest-investors-make-large-concentrated-bets-where-they-have-a-lot-of-conviction/
Stanley Druckenmiller: ‘The greatest investors make large concentrated bets where they have a lot of conviction
最近已有西方專家說,ETF、「指數基金」、或「被動投資」目前有一定的風險,我目前還沒找到解說很詳細的影片,如果有我會分享。如果你們想投資,請先研究過再投入。

低利率及舉債最終受益的是大財團,受苦的是社會底層的人,但當這些大財團受益時,他們還與中共為伍,拿得來的好處來收買社會各階層,一起聯手做犯法、迫害人權的事

升息及減少國家舉債雖會經歷短期陣痛,但陣痛過後,真正受益的是中下階層,及整個台灣社會

但如果這麼做,對政黨利益、對選舉不利,在加上台灣許多紅媒勢機而動,做對的事,似乎會付出重大代價,如果不做正確的事,最終受害的是底層社會,底層社會越受害,越容易被紅色勢力收買,台灣會往下惡性循環,甚至不知不覺被中共拿下


資料一 : Michael Burry Interview – Are We In An Index Bubble?
https://pensioncraft.com/michael-burry-interview-are-we-in-an-index-bubble/

資料二 : 'The Big Short's' Michael Burry Compares Index Funds to Subprime Bubble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big-shorts-michael-burry-compares-223347547.html
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政府債的十個神話 (影片時間 : 2017年10月16日)
Ten Myths About Government Debt


論美國債務神話。

第一個神話:美國政府負債 20 兆美元。

20 兆美元是怎樣的概念?假定你去德國,你逐一造訪德國各個城市、逐一買下每個城市每家店所販售的所有商品,你的總消費還是不到 20 兆美元。你造訪完德國,接著你又去法國玩,你逐一造訪法國每個城市、逐一買下每個城市每家店所販售的所有商品,你花得錢還是不到 20 兆美元。你也可以去英格蘭,之後又去北愛爾蘭,你可以買下全英國每家店的所有東西,你還是花不到 20 兆美元。實際上,你要花光 20 兆美元,你得造訪歐洲每個國家,買下每個國家每家店的所有商品,然後你才有辦法花掉約 20 兆美元的錢,實際上,美國政府不只欠 20 兆美元,政府還有別的債務。後來發現,美國政府還有「無經費義務」(Unfunded Obligation) 這項負債。「無經費義務」是聯邦政府允諾的義務,聯邦政府卻怎樣也拿不出這筆錢,也無法償付的債務 (?obligation?義務? 債務?)。大致上「無經費義務」包括政府允諾的退休和醫療福利,如果你拿政府未來允諾的所有退休與醫療福利的現值,減去政府社會安全 (Social Security) 與醫療照護信託基金 (Medicare Trust Fund) 的數額,再減去依現行法規政府預估將來自「社會安全」與「醫療照護」徵得稅收數額,得出的數額就是政府付不出來的錢,也就是「無經費義務」(Unfunded Obligation),這是政府允諾的義務,卻也拿不出錢、也無法支付的債務。據估計「無經費義務」範疇自「極為龐大」到「無法置信」不等。人民估計政府「無經費義務」從最低值 86 兆美元,到最高值 200 兆美元。這表示政府負債總額從 100 兆美元到 220 兆美元不等。那我們替政府總負債約略抓在 150 兆美元。

第二個神話:美國政府負債 150 兆美元。

結果發現美國政府不只欠 150 兆美元,還有沒列在政府預算的聯邦機構 (Federal Agent),一些聯邦政府贊助的企業,像是房地美 (Fannie Mae) 和房利美 (Freddie Mac),他們不會出現在政府財務報表 (Financial Statement),他們另外欠 8 兆美元。接著美國所有「州政府」及「當地政府」約有 3 兆美元負債,此外,他們共有 5 兆美元的「無經費義務」。所以我們把所有負債全加起來,美國政府全部財政負債大概是 165 兆美元。

第三個神話:美國政府向「社會安全」 (Social Security) 與「信託基金」 (Trust Fund) 借的錢,算不上是負債,因為那是自己欠自己的錢。

結果這裡發現,根本不是自己欠自己的錢。「信託基金」是要給當下與未來退休者的錢,所以當美國人退休時,美國沒有錢支付其允諾的退休福利。這只會發生兩件事,美國不是將來向勞工加稅,以支付其允諾的「社會安全」與「醫療照護」義務,不然就是刪減其允諾退休者的「社會安全」與「醫療照顧」福利。這責任不是勞工扛,就是退休者吃悶虧。

第四個神話:美國政府不可能破產。

技術上講,這是對的,因為美國政府允諾償付固定數額的美元帳單,所以當政府沒錢時,它只要印更多錢就好,這樣就能應付其債務責任。美國政府不會破產,技術來講是對的,但同時也是錯的,因為當美國政府印更錢時,也同時侵蝕美元的購買能力,因此造成通膨。舉個例子,有一群人向麥當勞、沃爾瑪及福特買東西,然後這些公司向他們供應商品與服務,他們支付購買服務與商品的美元比率 (dollar ratio),我們稱之為價格,所以漢堡有平均價格、鞋子有平均價格、汽車有平均價格。現在美國政府印的錢多到貨幣供應增加一倍,有兩倍數量的美元在市場上流通,但市場上的商品與服務數量卻沒變,結果將發生商品與服務的價格漲一倍。所以美元供應數量變兩倍,漢堡價格從 4 美元變成 8 美元,鞋子價格從 30 美元變成 60美元,汽車價格從 30,000 美元變成 60,000 美元,另一項價格漲一倍的是民眾的薪水。

有趣的發展如下:在情境一裡,美國政府沒印錢,我們假定你一年賺 50,000 美元,你買的漢堡、鞋子、和汽車的價格,分別是 4 美元、30 美元和 30,000 美元。接下來,美國政府印了許多錢,這造成價格漲二倍,連你的薪水也漲二倍。今如在「情境二」中,你賺的錢是原來薪水的二倍,即 100,000 美元,而你購買的商品與服務也變貴二倍。那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在「情境一」過得比較好,還是在「情境二」過得比較好?答案是:對你來說都一樣。不管你賺 50.000 美元,汽車賣 30.000;還是你賺 100.000 美元,汽車賣 60,000 美元,對你來說,根本沒差,買的汽車等級還是一樣。

不過,「情境一」與「情境二」有一點差別。如果你看個人存款,就會發現兩者的差別。我們假定,在「情境一」,你有 10,000 美元的存款,你賺 50.000 美元,漢堡一個賣 4 美元。接下來,政府印錢,這造成所有價格漲二倍。這表示漢堡一個變貴 2 倍,鞋子變貴 2 倍,你的薪水也漲了 2 倍,但你的存款維持不變,你存款一樣是 10,000 美元。這當中的變化是這樣的,隨著政府印錢,這逐漸侵蝕你存款的購買能力,所以經濟學家才會這麼說:「通膨是對人民的存款課稅。」政府印錢,會導致通膨,通膨對人民的影響,就像政府對人民的存款課稅一樣。

事實真相:政府對「人民存款」的購買能力課稅,才有錢還債不破產。




第五個神話 : 政府可以靠增加稅收,解決財務問題。

結果發現,政府根本無法增加稅收,它只能提高課稅比率。課稅比率是政府對民眾的課稅,民眾依稅率繳稅後,政府才有稅收。這也許是所有經濟學中,最有趣的圖表,它之所以那麼有趣,正是因為它很乏味。在這張圖,你看到的是美國聯邦政府稅收 (tax receives) ,這是所有稅收的總和,包括薪資稅 (payroll tax)、所得稅 (income tax)、遺產稅 (estate tax)、關稅 (tariff)等全部稅收。聯邦政府總稅收佔多少 GDP?你看到的數據是從 1950 年到 2014 年,多年來的數值很穩定,約佔 GDP 的 17%,也就是說:長年下來,如果你把經濟看成一塊「饀餅」,從經濟這塊「饀餅」,政府固定課到「這塊經濟饀餅」的 17% 。




現在,我們放大看這裡的最高稅率,如比像是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 (top marginal income tax),所以回去 1950 年代,當時「所得稅最高級矩稅率」是 90%,在 1960 年代所得稅最高級矩稅率往下調降,在雷根任內降到最低點,在布希 (1989~1993) 任內往上調升,之後又往下調降。這裡講的所得稅最高級矩稅率,我們講的是對富人加稅,對富人加諸的稅率。這裡發現了一件事,對富人課徵最高稅率的那年,政府徵得國家 GDP 的 17% 稅收,對富人課徵較低率稅的那年,政府依然徵得國家 GDP 的 17% 稅收。這也適用於資本利得稅 (Capital Gains Tax),當資本利得稅特別高時,政府徵得國家 GDP 的17% 稅收,當資本利得稅率特別低時,政府徵得國家 GDP 的 17% 稅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平均有效公司稅率」(Average Effective Corporate Rate),當企業營利要繳很高比率的稅給聯邦政府時,政府徵得 國家 GDP 的 17% 稅收,當企業要繳較低的稅率時,政府還是徵得 GDP 的 17%稅收。不管你對富人、對資本利得、對企業課稅,不管政府課較高的稅、或課較低的稅,不管政府課徵多少的稅率,對國家稅收沒有任何影響。自古以來,政府稅收一直固定在國家 GDP 的 17%。

你現在會說,好,我們現在看的是政府稅收佔 國家 GDP 的比率,你只要跟我說政府稅收的變化就好,那我們來看「課徵稅率」對「政府稅收」的影響。你這裡看到的是自 1940 年至 2015 年的所得稅「最高級矩稅率」,圖表底線是X軸,X軸往右是對富人加諸較高的稅率,X 軸往左是對富人加諸較低的稅率;圖表Y軸的高低變化是隔年政府人頭稅收,所以這是隔年政府執行的人頭總稅收,而且是經過通膨調整後的稅收。




我們聽到的說法是:政府要增加稅收,就要對富人課徵較高的稅率,這句話精確的說法是:如果政府調升對富人課徵的稅率,政府可以增加稅收。不過,如果我們實際看數據資料,我們看到全然不一樣的事,實際數據是長這樣,平均而言,如果我們調升對富人課徵的稅率,政府隔年徵到的人均稅收會變少,這也是有例外的情況,同時我們原本以為會增加的政府稅收,卻很明白地反向發展,這不只在所得稅「最高級矩稅率」得到印證,查看資本利得稅率也是一樣的現象,「稅率高低」與「政府稅收」關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過走勢卻惱人地相似的。平圴而言 (人均),如果調升資本利得稅率,隔年政府徵得的的人均稅收低於前年。在公司營業所得稅 (corporate profits tax),我們也看到同樣的現象;在遺產稅,我們看到相同的情形。




實際上,聯邦政府課徵的所有稅務種類裡,我只注意到二種稅種,從以前到現在,當政府調升課徵稅率,其政府稅收確實有增加的,這兩種稅種是「社會安全」稅與「醫療照護」稅,令人很不安的部份是,這兩種稅大部份是落在窮人與中產階級身上。

第六個神話:富人沒繳合理的稅。




什麼才算得上是合理的稅,這裡你看到的是 2013 年美國不同收入族群的人均「稅前總收入」 (market income ),所以表格最上面是美國 20% 最低收入族群,與政府給他們的錢相反,「稅前總收入」是他們參與市場活動所賺得的錢,最窮的那群人「人均稅前總收入」是1,5800 美元。這裡是中產階級,其「人均稅前總收入」 5,3000 美元,以及全美國有 1% 「人均稅前總收入」稍微超過 150 萬美元。那我們就問,這 1% 的人要被課徵多高的稅率才合理。如果我們要談稅率,我們談的是有效稅率 (effective tax rate),我指的意思是:在你先做過所有的合法的會計演算,減去「沖銷」 (write-off)、扣除額 (deduction)、和免稅額 (exemption) ,當前面的步驟都完成後,你收入有幾成最終繳交「美國國稅局」 (IRS),那就是有效稅率 (effective tax rate)。

我們可以爭論繳多少稅才合理,一般人通常會這麼說:窮人大概要繳 2% 的稅率,很多美國人認為中產階級大概要繳 15% 的稅,然後很多人認為全美 1% 最富有的人大概要繳交稅後總收入 30% 的稅。我們可以爭論這樣的課稅比率是否合理,但對於這樣的課稅比率,多數人都很認同。所以我們來看看不同的收入族群,實際繳了多少稅。如果我們看聯邦政府對這些不同族群徵得的稅收,人均繳交的稅額如下:美國最窮的 20% 平均家戶,平均繳交 800 美元的「聯邦稅」;美國中產階級平均家戶約繳 9000 美元的聯邦稅,美國 1% 最富有者平均家戶約繳 50 萬美元聯邦稅。

這事情還沒完,因為人民不只繳稅給聯邦政府,聯邦政府還會退錢給人民,退錢給民眾很多來至於「勞動所得稅收抵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s)、「社會安全福利」、或「失業救助金」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所有補助都來自於聯邦政府先向人民徵稅,然後反手把錢退給人民。那我們來解釋這是什麼,經濟學家稱之為「直接財政移轉」(direct transfer) ,所謂移轉就政府發錢給人民。2013年,美國 20% 最貧困者平均家戶拿到 9600 美元聯邦政府財政移轉,中產階級平均家戶拿到 16,700 美元聯邦政府財政移轉,美國 1% 最富有者平均家戶大部份很可能從社會安全退休福利,拿到 800 美元財政移轉。你注意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我們來計算「有效稅率」,不只算民眾繳給聯邦政府的稅,同時也要算聯邦政府退還給民眾的錢,我們將發現一件很驚人的事,我們宣稱美國最窮者合理應繳的稅是 2%,而美國 1% 最富有者合理應繳的稅是 30%。如果你計算這些數字,你會發現最窮的 20% 平均繳的稅是 -56%,也就是說整個塵埃落定後,他們向聯邦政府拿的錢多過繳稅的錢,所以「有效稅率」才會是負數,往上至中產階級也是如此,中產階級向聯邦政府拿的錢,比繳的稅還多了 15%,美國 1% 最富者平均繳了 34% 的稅。現在我們得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平均而言,雖然也有例外,但平均來說,只有 40% 最有錢的人才是真正繳稅給聯邦政府的人。這挑起一個有趣的觀點:因為每當有人說,我們應當減稅時,其他人會這樣回應,你們講的意思其實是向富人減稅。實際我們的稅務系統,至少就聯邦稅務系統上,已變得太偏重對富人徵稅,每次減稅的意涵其實是對富人減稅,因為平均來說,這些有錢人才是真正繳稅的人。




第七個神話:政府可以賣掉持有資產,償還債務。

政府的負債與「無經費義務」債務約 150 兆美元,不過同時預算資產 (budget assets) 持有「諾克斯堡」 (Fort Knox) 8000 噸的黃金、美國西部及中西部 5 億英畝的土地、再加上「雜項資產」,全部加總其實約只有 2 或 3 兆美元,當我們打完算盤,既便聯邦政府真的賣掉所有資產,我們還是短缺 147 兆美元。




第八個神話:政府得清償債務。

好消息是:政府實際上不必清償所有負債,一如家戶的信用卡卡債,他們不必清償信用卡負債,他們只要付得起每月最低應繳款金額即可,所以政府只要繳得起每月最低應繳金額即可,我們把它稱之為支付利息。壞消息是:如果我們計算聯邦政府 150 兆美元總負債,目前聯邦政府只要付 2.5% 利息錢 ,為了支付 150 兆美元債務的利息,聯邦政府每年得拿出 3.8 兆美元利息錢。也就是說,為了支付聯邦政府目前的利息,它每年利息得支付 3.8 兆美元。然而,聯邦政府每年稅收約只有 3.3 兆美元,也就是說,聯邦政府現在根本是破產的狀況,即使聯邦政府把所有稅收拿去支付 150 兆美元負債的利息,它仍然沒足夠的錢支付債務利息。



第九個神話:政府只要繼續借錢就好了。

這裡的問題是:政府借太多錢,根本無處可借。目前美國民眾、州及當地政府大約借 6 兆美元給聯邦政府,社會安全、醫療照護、及退伍軍人福利 (Veteran Benefit) 信託基金已借 6 兆美元給聯邦政府,外國政府另外借 4 兆美元給聯邦政府;聯準會約借 3 兆美元給聯邦政府,外國民眾約借 2 兆美元給聯邦政府,這是全球各地借給聯邦政府全部的錢。這邊的問題是:社會安全、醫療照護、及退伍軍人福利信託基金已經沒錢了,他們沒有多餘的錢借聯邦政府。事實上,社會安全、醫療照護已開始撤走已借給聯邦政府的錢,轉而支付退休者的社會福利。外國民眾、政府已開始放慢借錢給聯邦政府的力道,美國民眾、州及地方政府已開始放緩借錢力道、有些甚至刪減借錢給聯邦政府的幅度,這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聯邦政府想加大借錢力道,這些族群傾向刪減借錢幅度,聯邦政府最後只能向聯準會借錢。這裡的問題是:當聯邦政府向聯準會借錢時,不像跟其他這些族群借錢,向聯邦會借錢會引發通膨,通膨是對「民眾存款」課稅。實際上,當聯邦政府無處借錢時,它必須轉身向聯準會借錢,當它這麼做時,必定引起通膨,通膨會侵蝕「民眾存款」的購買能力。




第十個神話:根本無法解決政府負債問題。

後來發現其實有解決方法,我可以在 5 年內達到預算平衡,如果我們照下面的解方做的話。一律刪減今年總預算支出 10%,不得有例外。有些預算支出你不想刪減 10% 的話,你可以增加其他項目的刪減幅度,當做完全部預算支出刪節後,預算支出總共刪減 10%。當我說刪減 10%,我是說所有平凡人會採取的行動;當政客說刪減預算時,他是說:增加預算的幅度低於他原先真正想要的預算。(?to increase the budget by less than they actually like?)。我這裡講的是真正的刪減 10%,今年政府花費比去年預算支出少 10%。然後,預算支出維持四年不變,連通膨調整也不行。這四年會發生什麼事?當政府維持預算支出不變時,經濟卻持續地成長,然後到了第五年底,經濟卻大得足以供應既存的政府,到了第五年底,我們會有首度的政府預算平衡。接下來,聯邦政府想怎麼增加預算支出都行,但前提是預算增加力道不得超過整體經濟成長速度即可。這個解方可以為政府預算止血,它阻止負債問題繼續惡化,但它無法解決債務問題。然而,我們有能力脫離債務泥沼,我們花了一百年的時間累積目前的債務數量,如果我們能先阻止問題繼續惡化,接下來經過五十至一百年的時間,經濟會成長的夠大,當前的 150 兆美元債務就不再是個問題。

~~~~~~~~~~ 結束 ^^ ~~~~~~~~~~


參考資料 1 : 美國稅基礎攻略 -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https://www.pwc.tw/zh/publications/topic-tax/assets/us-tax.pdf
參考資料 2 : Wes Moore free audiobook :The National Debt & the Collapse of the Nation https://www.wesmoorenow.com/collapse-audiobook
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回頭看朱肯米勒2019年12月29日當時的預測,他的看法很多都成真了!



朱肯米勒論 2020 年經濟展望、貨幣政策、及美國選舉 (影片時間:2019年12月29日)
Druckenmiller on 2020 Outlook, Monetary Policy, U.S. Election


主持人 : Stan,邁向 2020 年,你感覺如何?

Stan : 關於市場,還是我的健康?

主持人:對,關於市場、關於經濟,如果你想聊的話,你也可以說說你的身體狀況。

Stan : 還是別聊我的健康好了。美國有很低的就業率,日本有財政刺激方案,許多財政刺激及很多市場信心湧向英國。美國執行 1 兆赤字預算,以促進就業,目前歐洲顯然將有類似的綠色刺激,全球各地有許多的實質負利率,許多地方有絕對負利率,這類前所未有的貨幣刺激充斥全球局勢 (throw out to the circumstances/ throughout the circumstances),除了市場風險及經濟中期展望外,我很難有任何的建設性的觀點,這就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因為不管你往那邊看,都鼓勵你再多拿點好處。

Stan : 我不必再多拿點好處,我已經有足夠的資源了。我永遠相信財政擴張,通常再搭配緊縮的「貨幣政策」,會發生信用危機。我們正在的做事,無疑是支借未來的錢,我們的下場大概會落得如 2007 年那樣慘,不過這很可能是多年後的事了,我現在 66 歲,當事情成真時,我可能早就往生了。經濟中期展望:科技股表現大概會不錯,科技股股價破新高再創下新高點,經濟狀況不錯。如果有任何問題,美國最大的內部問題會是,一旦聯準會改變原本量化緊縮 (QT) 及「緊縮貨幣計畫」的立場,美國最大的問題顯然是全球貿易,?然而全球貿易一旦解決了?。我的意思不是說現在眼前一片美好,但我們正處在變動的基準點上 (on a rate of change basis),如果發生任何問題,這邊可能會生經濟減緩,不是經濟加速。截至目前,我早就做好萬全準備。

主持人 : 所以你的積極作為是做好萬全準備,對此你持有什麼部位?

Stan : 這麼說,我做多股票,我做多一些商品,我放空「固定收入」,我做多「商品貨幣」(commodity currency) ,我放空美國公債 (short the end) ,這所有部位是目前為止的看法。我押注惡劣的經濟、市場前景,不過你知道我看法隨時會變,所以這是截至今日的看法 (2019年12月29日),希望這樣的看法能維持好幾週不變。

主持人 : 若可以的話,我們再講明一點。放空美國公債,就「商品貨幣」,我猜是加拿大幣及紐西蘭幣。(Stan : 說很好!) 我還遺漏了什麼?

Stan : 我身邊買了一點紐西蘭幣,我還買了一點墨西哥幣,這些都不是很龐大的部位,在不競爭的情形下,這樣的部位就夠了,如果我還有客戶的話,我可能會買的更多。

主持人 : 商品己經失寵了好長一段時間,你持有什麼商品?

Stan : 我有買銅,不管你相信與否。基本上,我押注剛才描述的?利差? (margin),持別在「財政刺激」和「量化寬鬆」雙管齊下時,及?貿易的加持下?,全球經濟將會比我預期的還美好。銅與其他商品相比,其需求有點額外不同(a little extra kicker),我們認為電動車 (EV) 每年需求量大概會增加 0.5%,電動車供應似乎有難度,而電動車供應將變得更有難度,假如智利的情勢沒穩定下來,不過那並非我買進銅的原因。我們沒有買進「能源」,我們也許應該持有「能源」,不過我只是認為能源需求的長期展望有其挑戰性,我對能源不是那麼有興趣。如果你想短期持有商品,股價 (equities) 似乎有賣壓,因為「能源」是長期固定收入資產 (long-dated assets : 如 30年公債、20年房貸之長期固定利息收入) ,希望「綠能」會越推越廣,因為我是《環境保衛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的董事,我很樂見「石油」價格維持原地不動。

主持人 : 那股票市場,你特別徧愛什麼?

Stan : 很有趣地,我們一年前 (2018年) 相會時,當時我的投資配置是以成長股為導向,尤其是雲端產業,(主持人 : 我想起來了,像是微軟。) 我的理論是,一如輕鬆賺個十年,在低名目成長的世界裡,這些公司營收成長相當不錯,現在我手上還持有雲端類股票,但我的配置組合大幅改變為,在高目名成長環境下會獲益的股票,所以我持有銀行、商業銀行,我持有日本股票,我不會把我的配置稱為混合估價 (mixed valuated) ,我也不會稱之為價值導向的混合配置,但它看起來較像一般性的混合配置,不是集中配置在低名目成長世界裡,營收成長不錯的公司。 (樓主注: 這是Stan 2019年年底的看法。)

主持人 : 就放空固定收入,我個人的詮譯是放空國庫券市場,你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Stan : 約去年此時,聯準會正打算升息,主席鮑爾也跟進說:「量化緊縮及縮減資產負債表是很自然的事 (autopilot)。」我信相聯準會的《點陣圖》呼籲升息,我認為升息舉動並不適當,從上次公開發言的文稿,我做長好幾種國庫券,?那是源自完全相反的原由下的恰好相反的觀點?。我認為主席鮑爾明年 (2020年) 不會有骨氣升息,立場由「量化緊縮」轉變為「量化寬鬆」是件簡單的事。 我鐵定認為他們不會升息 (?是不是口誤?)......如果你看美國目前「名目成長」及「實質成長」的位階,你看看失業率,又看看所有其他的情勢,我們利率在 1.5%,如果我是個冷靜的人,你向我揭露概略的景象,然後你問我「聯準會基金」利率會是多少?我猜可能在 3.5% 左右附近。

主持人 : 所以你認為聯準會明年 (2020年) 沒有膽量升息,這是否暗示你進一步放空「美國公債殖利率」(curve)?

Stan : 沒錯,我們放空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在如此的經濟局勢下,這樣的利率並不恰當。去年利率真的高的太不合理,特別在那樣的量化寬鬆情境下。我認為今年量化寬鬆得很不很合理,這是的很驚人,因為聯準會不停地談論 1990 年中期到末期,當時他們執行?降息保證? (insurance cut),我記得在索羅斯那裡掌管「量子基金」,然後在 1998 年時,羅俄斯的信用市場完全沒水可用,亞洲金融危機看來似乎延燒到了美國,葛林斯潘砍了三次利率,2次在十月,1次在十一月,當時股市創下新高點,並開始飆漲。自從他為亞洲金融危機做擔保後,他撤回了?降息保證? (insurance) 。順便一提,他砍了三次利率,從 5.5% 砍為 4.75%,之後他開始升息。所以最近的記者會,以及再前一次的記者會,最讓人訝異的事為:某位記者,我認為不是彭博記者,某位記者舉那段時間為例,並用拿刪息保證為模型提問道:「主席鮑爾,如果貿易戰降溫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貿易隱憂不再是個問題,假設供應鏈斷鏈解決,你會升息嗎?」主席鮑爾接著道:「不可能升息!」記者又問:「為什麼? 那是你當初降息的理由啊!你說那是對此事的保險動作。」鮑爾又說:「那是因為現在通膨較低了,當時 (葛林斯潘) 美國沒有通縮的風險。」

艾瑞克,就我聽來他的話根本沒道理。因為我記得很清楚,葛林斯潘執行大實驗 (Great Experiment) 當時,經濟大開大放,並且通膨很低。我回想當時,在1998 年至1990 年期間,核心「個人消費支出」 (PCE) 是 1.5%,葛林斯潘從利率 4.75% 開始再次升息,現在PCE是 1.7% (2019年),而葛林斯潘當時的 PCE 是 1.5%。說真的,我真的搞不懂他們的想法。去年此時 (2018年年底),我們碰面時,長達一個月没有任何債券發行 (?credits?),股市約下滑 10%,經濟情勢發生融斷,結果聯準會升息,並自動推行量化緊縮;如今 (2019年年底) 經濟情勢大好,市場新推出「首次公開募股」 (IPO),股市每天突破新高,就業率是 3.5%,市場信心持續往上,結果聯準會卻降息三次,這些人真的很難懂。

主持人 : 我想再多問點聯準會的事,在此之前,你還没聊到你最喜歡的貨幣?朝向英國總統大選之日,我們正看好英鎊?

Stan : 我的確看好英鎊,英鎊是我最愛的貨幣,我和雅漢‧魯伯特 (Jahann Ruptert) 是很好的朋友,他跟我說過:「他稱她為 T 女士。」她代表柴契爾夫人 (Margaret Thatcher)。他說:『當我與 T 女士碰面時,她跟我說:「永遠不要小看英國人的基本常識。」』而我認為英國不會走社會主義這條路,坦白說,當我環視歐洲所發生的事,接著我又看看英國所發生的事,我總是有點想流眼淚,因為沒有歐盟,歐洲五百多年來表現非常亮眼,歐盟旗下的國家彼此反目,對事情也無法達成任何共識。

所以實際上,「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將非常有益 (英國於2020年1月31日退出歐盟),?我大多依此........(?I separate myself from that?)。鮑里斯‧強生 (Boris Johnson) 像是精明版的川普,他過程中不會有脫序的舉止,我預見投資會湧向英國,我認為英國那裡的經濟會有好表現。看著英國還滿有趣的,假如我跟你說:「英國有個美國共和黨版的總統,卻是進化版的川普,然後「美國版的共和黨」佔國家上下議院三分之二的多數席位,然後預算赤字佔 GDP 比是 2 ,不是 4.5,接著負債佔 GDP 比低於美國,12 倍本益比卻有 4% 的殖利率。 」就我看來,英國是個值得投資的國家。所以我們不只持續持有英鎊,我們也持有英國金融業、銀行,我們隨意買了一些《巴克萊銀行》 (Barclays)、《駿懋銀行》 (Lloyds) 這類股票。(主持人:只隨意買了一點嗎?) 我不再持有大部位了,我膽子變小了,不再有競爭的心態,這樣的部位就足以讓我在週五臉上有抺笑容。

主持人 : 我們回來聊《聯準會》,過去長久以來,你不時批評《聯準會》,批評的理由講得很好。你認為你看不懂這些人,Stan,與一年前相比,你對今日的貨幣政策,抱有任何信心嗎?

《板信商銀美元定存歷史記錄》


Stan : 沒有,我感覺只有更糟。如果你還記得,去年有許多討論是針對量化緊縮,即便我們過去曾執行過七、八次《量化寬鬆》的既定事實,債券下跌,股市上漲,約翰‧威廉 (John Williams) 及其他人說:「《量化緊縮》對市場不會有任何衝擊。」坦白說,我們從《量化緊縮》轉為《量化寛鬆》發生什麼事?債券價格下滑,股市上漲,我們八次《量化寬鬆》剛好運氣都很好。首先,我寫的社論提到:現在先別升息,(主 : 那是 2018 年 12 月的事。) 我們的面談是在升息的前一天。我們現在先別升息,我們的意思不是說不要升息,我們在訪談裡談的一件事:如果你現在 (2018年12月) 升息,你引發市場恐慌後,你明年 (2019年12月)又得開始降息,做些極端的措施。聯準會當然還是升息了 (2018年),我不確定為什麼這麼做。不過我認為執行量化量化寬鬆,情勢一片美好,總是很簡單,然後你就覺得你是個受人敬仰的人。你還記得 2004 年時,伯南奇宣稱「大穩健時代」(The Great Moderation) 是場大勝戰,而葛林斯潘是個大師,不過我死後入棺材,我還是深信金融危機的起因,是量化寬鬆引發的泡沬所造成。我就是不懂現在利率為什麼到這裡。我們正在利率正常化,我們試圖使利率正常化,不錯,情勢變得太緊張 (?Things got too tight.?),就往後退 (注:降息),但你不必反向操作過頭得像我們這樣。同時瘋狂的總統 (川普) 說:「我們需要負利率,才有辦法跟其他負利率國家競爭。」 「負利率」措施顯然沒用,你我都知道「負利率國家」經濟沒有增長,那樣的說法是我見過最「反資本主義」(Anti-Capitalist) 的想法,他 (川普) 一再地敦促鮑爾。我不願這麼想,不過很明顯地,他 (川普) 影響了鮑爾。當然媒體說:「他 (鮑爾) 真的在對抗川普。」但是口頭上的反抗,不是行動上的反抗,就作為上,他在總統 (川普) 的敦促下,一再降息。( 主持人 : 他還沒降為負利率啊!) 上天保佑!

主持人 : 有人說:「他 (鮑爾) 值得讚許。 」不管是媒體還是其他人說他 (鮑爾) 值得讚揚,因為他能抵擋某些來自白宮的壓力。你對聯準會主席鮑爾有何評價?

Stan : 負面的評價吧!我認為他沒有做任何的抵抗,他只是......(主持人 : 拿葉偷、柏南奇、葛林斯潘來對他做評價。) 他是無「貨幣政策框架」軟弱版的葉倫,就哲理上我不贊同柏南奇的量化寬鬆及憑空灑錢 (helicopter money),不過他這個人有理念、有決心,是個掌控局勢的人,而我認為這樣的特質,對聯準會主席這職位很重要。我在鮑爾身上,看不到這樣的特質。我還是不要拿他跟我心目中的英雄保羅‧沃克 (Paul Volcker) 做比較。(主特人 : 已故的保羅‧沃克) 沒錯,保羅‧沃克向眾人昭示他的勇氣,我對他的作為五體投地。很遺憾地,那樣的勇氣,在今日的聯準會我看不到。

主持人 : 你提到你的朋友凱文‧華新 (Kevin Warsh),你在專欄裡說他贊同聯準會先暫緩升息,隨後聯準會還是在 2018 年 12 月升息了,凱文‧華新被視為英格蘭銀行理事的候選人,你認為他會拿下這個職位嗎?

Stan : 我不知道他是否能拿到這個職位,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想做這份工作,對此事我一無所知。就我個人的立場,我希望這不是真的,?因為他一直以來是個為人正派的顧問?,不過誰知道呢? 我是不知道。

主持人 : Stan,請告訴我你對新任歐洲央行 (ECB) 總裁克莉絲蒂娜‧拉加德 ( Christine Lagarde) 的看法,她剛上任沒多久。

Stan : 她是一名律師,我認為現在評論她為時太早。對於把「氣候變遷」與「貨幣政策」做連結,我覺得有點錯愕。我是「環境保衛基金」的董事,所以我是個「綠能宅」(greeny),我認為還有其他機制執行氣候變遷,它不該與貨幣政策有任何牽連。不過,誰知道,她對此有多強烈的看法。但她才上任不久,我們該給她點表現的時間,如果我一年後在這裡的話,你再問我吧!

主持人 : 央行銀行家,不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歐洲行央 (ECB) ,甚至連「公開市場操作」 (FOMC) 委員也一樣,似乎決意不計一切,要把通膨壓回至 2%,歐洲運用負率利達到目的,美國這邊正在帶風向談論「通膨平均值」,假設通膨有好一段時間沒達到 2% 通膨平均值,還要花時間追回「通膨平均值」。我想問你,不論負利率是否必定有效?或者不論「通膨平均值」是否必然是個好主意?你可以隨意回答這兩個問題,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問你:「你還認為通膨很重要嗎?」

Stan : 首先,有十四種公認衡量通膨的工具,其中十二種計算出來約是 2%,聯準會偏愛的衡量工具「核心個人消費支出」 ( Core PCE) 是 1.7%, 他們對於資源配置不當、泡沫所有一切,所冒的風險,只因為通膨是 1.7%,不是 2%,如今他們在談論花時間彌補「通膨平均值」。首先,貨幣政策是往前看,不是往後看,所以我們幹嘛往後看,而且若有段時間要追回「通膨平均值」,1970 年代過後通膨有 10%,那為什我們在 1980 年代,沒有每年 -10% 的通膨目標,如今我們這裡在談我們甚算不出來的通膨小數點。我想提醒所有人,因為現在他們現在把「通膨平均值 (2%)」視為目標任務,根本沒有通膨 2% 的目標任務,目標任務很清楚定在「物價穩定」及「充份就業」。(主持人 : 在美國是這樣沒錯。) 我住在美國這個國家,聯準會也是如此,我在想假如我們在談物價穩定,為何通膨 1.7% 不是歷年以來最大的成效。所以我們所談論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居然是將通膨由 1.7% 拉為 2%? 我們甚至不知道通膨到底是 1% 還是 3%,因為測量通膨的工具是如此隨性 (random),我發覺這真的讓嘖嘖稱奇。

主持人 : 我們身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各類創新正在產生「通縮壓力」,這顯然也反應至 1.7% 的通膨數字,不論你認為通膨測量是否適當或正確。關於究竟通膨重不重要,你是怎麼想的?

Stan : 我很高興你問我了。你知道上次科技大變革是什麼時候嗎? 那是在十八世紀末,那時美國「通縮率」有 3%,長達十年「實質成長率」有 8%。我記得跟某個央行銀行家聊過,美國這邊的「醫療費用」佔 GDP 的 19%,假如你想辦法,藉由共付額 (co-payment) 或任何方法,使消費者使用者付費,接著你採用科技神童 (wonderkind),因為沒有較好的用詞,我們姑且先這麼說吧!如果我們先將整個醫療系統亞馬遜化 (Amazon),藥品成本,不是藥品,是醫療照護成本,從 19% 降低為 13%,多數國家醫療照護成本是 11%,「聯準會」會因此感到恐慌嗎? 因為它會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低於 0,CPI 低於 0 是件很可怕的事嗎? 我們會面臨當代最可怕的危機,且必須做出什麼劇烈的反應嗎?不會,關於大致上所有的事,我也抱持相同的想法。因為雲端內容之類的科技,美國就企業層面上,有龐大的成長率。通膨根本沒有致命的傷害,如果來至供應面的通貨緊縮,我也沒有看到周遭民眾說:「天啊!我這個月才不要買車,因為車子過三個月又會更便宜了。」順便一提,我們甚至連「通貨緊縮」都沒有,那是假設沒達到他們 2% 「通膨獨斷目標」下的幻想情節。

主持人 : 無論如何,截至目前,這樣的執著,我們姑且之為「通膨」,己啟動了幾次「降息擔保」,並再次促成「金融資產」膨脹。對投資人來說,2019 年是非同凡響的一年,你表現如何?

Stan : 不如我預想的好,我剛達到兩位數的報酬,上個月我還無法這麼說。我上年紀後變得過度謹慎,(2019年) 我配置得當,卻又戒懼恐慎,我話說到此。

主持人 : 你為什麼戒慎恐懼?你沒什麼輸不起的啊!

Stan : 我能輸的東西可多了,那正是我戒慎恐懼所在。我不知道當我在競爭狀態而且掌管他人的錢時,我就是個競爭心很強的人,一股腦地想擔負風險。我還是個競爭心強的人,但不是怕輸錢,或是上年紀後,我不再相信自己,尤其是去年 (2018年),我就是不信任這一任的政府 (川普) ,不會去做些盡是風險的事,這使我怯於建立我感到安全又妥當的部位。而我認為,很不幸地很多人也有同感。今年 (2019年) 有人賣掉股票,投入公債,我自己是沒這麼做,我只是對我做的配置,感到膽怯。然而,這任政府還在好奇,下次地雷會來自哪?我就是無法容許自已照往常配置部位,那我認為只賺不賠的押注,如今對我來說,押注不是賺就是賠。

主持人 : 不只是「政策不確定性」,它是某種...你會怎麼稱呼它?

Stan : 「政策不確定性」是很棒的用詞。現在我自信滿滿的原因之一在於,我認為我們已很接近總統大選之日,這幾個月的時間,我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我認為我們不會執行任何劇烈的政策,推翻在不錯的經濟前景下,深受喜愛的貨幣刺激。

主持人 :你形容自己感到膽怯,也許我們該用謹慎這個詞,部份原因在於,你再也不用與人競爭了,不過有很多人還在競爭中。然而,我們此生所見過,眾多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人,苦於獲得好報酬。怎麼會這樣?

Stan : 如果你說的是宏觀族群,最大問題點就是沒有像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 那樣的機會。隨著聯準會壓低利息,一直以來似乎沒有高風險報酬只賺不賠的押注。我記得日本在泡沬後,執行不當的貨幣緊縮,我以 7% 的殖利率,入手日本公債,我是說一大堆日本公債哦,那時我在索羅斯旗下。所以你要在殖利率 1.9%,無視殖利率是多少下,投身美國十年公債嗎? 當然不,不過你可能會想,利率可能會下降,只要小量配置就好。我同時認為這些經理人,被聯準會耍得團團轉。而你知道「聯準會」談論著升息點陣圖,他們很執著於這個。我總是會賺錢,當我感覺聯準會有異,一旦聯準會轉變風向時,你一定會賺錢。一直以來,聯準會對經濟、市場及政策的看法,錯得離譜,我認為那些跟隨「聯準會」的人,可就頭痛了,另外發生的一件事,你顯然在壓抑貨幣。不過,有很多年輕一輩的基金經理人目前表現極好,他們主要投入科技股,他們做長「顛覆性科技」(disruptor),放空「被科技顛覆者」(the disrupted)。我們現在就靜觀其變,看世界是否如我以為的軌道發展,不過......。沒錯,這些就是部分原因。

主持人 : 當代年輕一輩的投資人,有誰讓你驚豔?

Stan : 我還是別說的好,因為七年前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想我詛咒了我說的那個人。我就這麼說吧,我認為我所以能創下紀錄的一項原因是,1975 年那一年,在「鮑登學院 」(Bowdion College) ,我是班上唯一踏入證券業的學生,「鮑登學院」還有更進階的研究所 (?high apex schools?)。我認為沒有人會在七、八年牛市末期,去華爾街工作,所以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初,跟與我競爭者的信心程度相比,顯得我很出色。一旦你歷經二十年的牛市,那些在 1990 年末及 2000 年初進入業界的小伙子,更別提量子投資 (Quants),像吉姆‧西蒙斯 (Jim Simons) 等這些人物,我想他們全部智商比我高上 50 分,所以我認為情勢更艱難的原因之一是,眾多很優秀的人材被引入業界,及網路興起。關於什麼會領先落後市場,此古老交易密訣,我都放在腦海裡。如今那個戴維斯 (Than Davis) 每天發五封電郵給你,告訴發什麼大小事,我認為這些小伙子沒有我們當時擁有的優勢,我真的極為幸運能踏入這行,特別是宏觀事業,我入行時,從機會集合 (opportunity sets) 及誰與我較競,就佔了很大的便宜。

主持人 : 你之前告訴過我,量子投資 (Quants) 改變基本面投資人的遊戲規則,像你這樣的人必須有所調整。( Stan : 是的,沒錯。) 你調整得如何?

Stan : 嗯,我想我們去年有聊過這個 ,我的一大要點是...... (主持人 : 然後你說:你有點大敗於量子投資。) 那倒是沒差。我投資上的一大要點是,「價格行為」(price action) 對照「新聞消息」,以及收集來自市場的「價格信號」。我認為過去二、三十年來,這些「價格信號」對照「新聞消息」極為有效。如今有了「量子投資」,在不同組合變異數 (variables) 下作反應,對照我當年的做法 (? and then I did back then?),我過去會買底部往上,我姑且稱之為在第二局的股票,當價格漲那麼多,他們的模型會了解價格會回到第一局,然後以微笑幅度再度往上漲。我所想要調整的是,有基本面信仰,市場有波動時,善用市場波動,而不是被市場波動宰殺。不過,艾瑞克,我對基本面信仰有點惴惴不安,所以我最好運用「市場信號」就好。我試著做調整,並且做的還不錯。

主持人 : 我就追究你一年前跟我說的其他事,你當時說你認為我們會有長達一年的全球熊市,而不是長期牛市的價格修正,(Stan : 沒錯!) 而且躲也躲不掉。那是錯誤的判斷嗎? 還是我們仍處於全球熊市裡?

Stan : 百分百判斷錯誤,12 個月過後,市場價格創新高。我很慶幸我在市場顯化前,轉變方向的事實。我可能錯得很離譜,不過我很想說,直到上個月左右,美國是唯一有如此氣勢如虹的市場,我判斷錯誤不是問題,問題是這樣的市場會維持多久,答案是我也不知道,也許會久的足以...... (主持人 ; 也許吉姆‧西蒙斯知曉。) 我不確定吉姆‧西蒙斯是否知道,不過我打賭他建創的機器可能知道,讓他晚上得以睡得安穩,讓機器自動幫他賺錢。天啊,還是免費服務呢!(?God talk about the bono?)

主持人 : 主持人 : 預測下個跌勢何時到,其實是件難事。Stan,你知不知道,尤其是那種在熊市比在牛市還會賺錢的人,什麼會觸發市場轉向?

Stan : 如果發生政治事件,白宮政權輸替,政策走向「反資本家」,我肯定認為這會觸發熊市的發生。不管是否會永遠終結牛市我不敢肯定,這一定會引起熊市。另一項顯然也會引發熊市的是,到今年年底,美國通膨開始高得促使聯準會開始縮表 (QT)。當然另一件事是「信用事件」。如果你檢視「信用市場」,很明顯地外頭有許多爛蘋果,他們之所以沒瀕臨危機,原因在於利息真的太低了,順便一提,美國政府也是爛蘋果之一。我們執行數兆美元赤字預算,為什麼?因為我們可以這麼做,實際上那麼多天才專家認為這是免費午餐。不過我會想到三個事件,A事件是政治,B事件是聯準會政策轉向,因為你知道啊!天曉得通膨會何時現身?你可拿個理論解釋,通膨何時發生,我不相信長期力量 (secular forces) 會壓下通膨,不過我之前曾判斷錯誤,我將來也有可能說錯。C事件是偏向 2007、2008 年發生的事,因為事情變得荒誕不羈,泡沫自個內爆。我想我們還不到當時的情況,不過,我之前判斷有誤。你知道這些事似乎會在總統大選後發生。實際上,我初入這一行時,我第一任老闆告訴我:「總統大選兩年後做買入,然後在總統大選時賣出。」這招真的有效,每四年週期真的有效,直到布希總統想拉長整個循環為整個四年,我們才砸鍋。

主持人 : 邁向這次總統大選,你有打算這麼做嗎? (Stan : 你說什麼?) 邁往這次大選,你有打算這麼做嗎? (Stan : 做什麼? ) 賣出。

Stan : 我不知道我會怎麼做,我只有看到賣出信號時,才做賣出。我可以抱持這一切長期的教條式批抨,但做為一個實踐家,你知道我真的不能想的太長遠,不過對此我得有所知覺,因此我才能定下決心往此射擊。

主持人 : 我們回到你的「反資本家」觀點,就你看來,伊莉莎白‧華倫 (Elizabeth Warren) 拿下總統之位,真的有那麼糟嗎? (Stan : 就那一方面?你是說市場、還是說美國?你說的是什麼?) 那,先聊市場,因為我們此時正談到這個,然後你可以往外延伸。

Stan : 關於市場,我姑且這麼說吧,每個研究杜肯 (Duquesne) 的顧問都說,我與「標普五百」是負相關 (negative correlation),而且我在熊市裡表現非凡。我認為華倫入主白宮對我的事業是有益,然而對美國不見得是有益的。

主持人 : 有華倫避險基金 (Warren Hedge) 這東西嗎?

Stan : 嗯,我們先靜觀其變,沒錯,你只要......你可以放空股票,那又不是真的很難,你大概賣掉美元,有很多不同的避險作法。我類似站在另一邊,而且這不僅止於華倫,外界所有一切煽動性語言,還包括關於失敗資本主義的商業界 (business community),我們得改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失敗的實驗。 (主持人 : 你說站在另一邊,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資本主義」......我是個死硬派的「資本家」,堅信自由市場及深信建設性的破壞,諸如此類的 (?)。我對媒體的論調有點感冒,不是對它「反資本家」論調,每個人都有發言自由,我對事實沒有獨斷權,不過我很介意真相被扭曲。我認為多數人沒意識到,我們就談美國貧窮人口吧!二十年前,美國有 26% 貧窮人口,金融危機時有 16% 貧窮人口,如今 (2019年12月) 貧窮人口是 13%,13% 貧窮人口創下歷史新低,13% 大概夠低了吧!絕非如此,對此我們還得多加把勁。 不過,你以為 99% 美國人對過去十五、二十年來貧窮人口率長期的演變,會推測貧窮人口太高,還是太低?而過去五年來,貧窮人口又更低了。我們就從全球面向來看貧窮人口,自 1999 年起,全球有 17 億人處於極端貧窮中,今天極端貧窮人口有 7 億,所以過去二十年來,有 10 億人口脫離極端貧窮。原因何在?顯然中國最終採納自由市場模式。關於所有談論億萬富翁,諸等言論,在那段時間裡,全球創造了 2500 位「億萬富翁」,不過全球卻有 10 億人脫離極端貧窮,這意謂著每創造一個「億萬富翁」,1 個億萬富翁讓 40 萬人脫離極端貧窮。現在你可以支持「資本主義」,或反對「資本主義」,我只是駁斥外頭的真相根本是錯的。我再給你舉個例,你知道我不是很欣賞現任總統 (川普),但事實的重點是,媒體收入不公平的言論,其實違背事實,美國中產階級及窮人正過得很好,實際上他們過了好一陣子好日子了,他們這樣已經夠好了嗎? 當然不是!他們有過的比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好嗎? 當然沒有。不過,就絕對基準點,相較於他們過去五至十年的情形相比,他們生活正逐漸好轉,你大概會很驚訝地查覺,如果你計算美國人接受政府直接財政移轉後的所得收入,以及負稅率 (註 : 政府補助多於個人繳稅), 我想我們都會認同它是全然競爭 (total competition)。美國最頂層的 20% 人與最末端的 20% 人,有相同的財富增長幅度。現在我不會給你虛假的事實,最頂端的 1% 賺更多錢,是因為他們持有股票。不過就收入較低的中產階級而言,相較於頂端的 20% 人,他們有史以來生活正獲得改善。

主持人 : 我就這麼問你吧,就政治風險而言,終歸究底,這真的很重要嗎? 當然數據確實很重要,這真的重要嗎? 對那些感覺人生很慘,或感覺被據數整得很慘的人來說。對他們來說,他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們的感受......他們用選票表達他們的感受。

Stan : 他們之所以有如此的感受,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們媒體向外界強化這樣的感受,日復一日誤導事實真相。你有多常聽到中產階級及窮人很慘,如果相較於傑夫‧貝佐斯,他們真的很慘。不過你知道嗎? 再重申一次,對我而言,這就是資本主義。 我寧願經濟大好,雨露均霑,即便某族群財富增長幅度,跟不上另一個族群財富增長幅度,也不希望所有人往下沈淪。

主持人 : 我也想強調,「資本主義」與「富人加稅」並不是二擇一的選擇。對富人加稅,顯然是某些爭取民主黨政黨提名的人想做的事。

Stan : 既然很多「億萬富翁」持有股票及資產,難以想像他們沒這些東西,我舉雙手贊成向「億萬富翁」加稅,因為如你所知,長年以來,包括我掌管避險基金時,我說過我要「資本利得」稅回歸正常值,「億萬富翁」繳的稅,應該像水電工 ( plumber) 一樣多,我曾反對過「附帶權益」 (carried interest),後來又反對「債權轉手」 (pass-throughs),稅務法規中這一切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官方提高「資本利得」稅,不是官方增加稅收,它所做的只是提高富人稅 (註: 加稅,不表示增加政府稅收哦,請見上一篇翻譯)。我也想講一樣錯誤的論調,川普的稅務計畫會對富人減稅,我不知道你是否住紐約,我不知道你繳多少稅,我繳得稅不只沒變少,反而變多,我稅率減了一點點,不過地方州政府我沒法減稅,所以我繳得稅反而變多。我不是抱怨,我再講一次,我只是陳述事實。我不反對反方的論點,我只是不認同,不是反對反方的論點,我再說一次,我對事實沒有獨斷權,我真的無法認同外界違背事實的論述吧了!我認為外界違背事實的論述,正在餵養你所說的感覺得慘的情緒。

主持人 : 這很可能也是事實啊!不過,在這個當下,邁向 2020 年 12 月總統大選,你真心認為,你我認知的資本主義有問題、存在著風險?還是它只是對我們既有的系統外圍爭議。

Stan : 我認為我們需要更多資本主義,不是更少。對我而言,當美國總統設立數千億的關稅,然後挑選個人經濟演員,有人表演繳這些關稅,有人演沒繳這些關稅,全憑...... (主持人 :誰是領導者,誰是失敗者。 ) 正是如此,演員也可能是政治官員。當貨幣政策散佈全球,加上負利率,如果你沒有「最低資本報酬率」 (hurdle rate) 投資,你根本無法有資本主義,就如「資本家模型」下 (Capitalist Model),我們真的沒有重新配置資本的市場行動 (market act reallocating capital),那是另一款版本。你知道,它真的很可笑,假如川普再次當選,如果事情在他第二任期內爆,就我看來,「資本主義」將獲得惡名,這將引發巨大的政治效應,在某個類似「反資本主義」者的帶領下。然後「反資本主義」人士想惡名化「億萬富翁」,這倒也沒差。不過他們的觀點是,如果我們拿走富人口袋的錢,這意謂著低收入者將能夠往上提升。艾瑞克,事情不是如此運作,那就像川普的「零和博奕」貿易戰,如果中國輸了,美國就贏了。不對,可能兩方皆輸,經濟也是如此。如果你整得傑夫‧貝佐斯很慘,然後他決定收掉公司回家去,這個人可創造六十五萬七千份工作機會,如果你拿走了所有人維生收入。正在發展的所有一切創新,而你扭轉經濟意志,我們可能兩方皆輸。是啊!你可以處罰傑夫‧貝佐斯,不過怎樣才會真正傷害低收入族群及中產階級呢? 不好的經濟政策,那才會真正傷害他們。

主持人 : 多年以來,你早就一直在做的其中一件事, 是捐錢出來,努力彌補不好的經濟政策影響。Stan,你最近怎麼善用你的捐款,在這個國家,慈善事業能有光明的未來嗎?就像多年前那樣。

Stan : 我先澄清一件事,我捐錢不是因為不好的經濟政策,我捐錢是因為我有這個能力,我實在很難解釋捐錢的原因。我能生在美國這個國家,是無比的幸運,我認為我出生那天我是否生為美國人的機率是 1 : 23,我可以自吹自擂,我是怎麼靠個人努力成功等諸多理由,我原本有可能生在北韓、伊朗、及盧安達,我類似推測我就不可能有今日的經濟成就。另一件事就是,在美國的體系,我有工作專業技能,我的繼母說我是個專業白痴。我高中成績不是班上前10%,卻很會複利賺錢。單單從確保他人也像我一樣有好機運,我其實從中獲得實在的心情愉悅,當年我在爛學區讀書,我父親幫我轉學,我才有發展機運,當初如果他沒有幫我轉學,我想今天我不會坐在這裡,( 主持人 : 我懂了,所以不是不好的經濟政策,你喜愛幫助不如你這麼幸運的人。) 我也是在幫自己啊,我喜歡捐錢出去,這讓我有一種榮譽感,對我而言,捐錢是一種榮耀,很多人如果擁有像我這樣的資源,他們也會這麼做的。

我很感動能在「記念斯隆‧凱特琳癌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見證他們在癌症上做的顯著改變。我真的很感動能提供哈林區孩童及其他人一樣的、或至少較好的美國夢機會。你知道我們重視的其中一件事是,我們想給他們「經濟地位的流動」(economic mobility),有許多很炫的項目正在推行,我近來最熱愛的體驗是「藍色子午」(Blue Meridian)。我參與「哈林兒童區」期間,這些日子以來,我仍持續參與中,當我們創立「哈林兒童區」時,傑夫和我......我在「以克拉克基金會」(Edna McConnell Clark Foundation, EMCF) 認識一名女性名叫南希‧路波 (Nancy Roop),她協助 EMCF 架設起初的商業計畫,她替我們查核基金會績效長達二十年,相信我,當你自己嚴實查證後,你會逐漸了解這名女性是有多天賦異稟。當南希告訴我 EMCF 要清算,她想要架構一項機制,以滿足今日創造的一切財富與一切有才幹、想解決外界所有問題的社會企業家媒合,不過資金就是卡在這裡,人才供應在那邊等著,她的概念是把資金移轉至人才那邊。你有一切的捐款活動在進行,像是「捐贈誓言」等一切表示意圖的捐錢活動,很可惜地,卻還沒有很多的實際作為。我對於架設聯結管道,以及資助私人社會企業人材,相當樂見其成。你還記得我說過人才被引入金融部門,很驚人地人才也被引入社會企業部門,這是這個時代的一個象徵,以及我們所談到的所有一切,所以我滿是期望、熱情、以及興奮,我們的平台「藍色子午」能把資助人與這些實踐家做聯結,這將致力解決某些問題。

主持人 : 特別是什麼問題?

Stan : 「經濟地位的流通」是最大的問題,所以「藍色子午」資助駐點策略,像是「哈林兒童區」,我們資助「家庭教養合作」(Nurse Family Partnerships),這是兒童早期教養,因為小孩剛出生前二、三年如果沒有適當的陪伴,沒有口語表達的機會,我們只是讓單親媽媽有機會多關照自己的小孩,一如我們自己的小孩所受的關照那樣。有許多組織散佈各階層,不過我們的概念是,如果你邀請優秀的領導人,然後你認出他們,我很幸運能遇到傑夫‧加拿大 (Jeff Canada),你只要運用我人生投資使用的相同準則,也就是找到贏家、資助贏家、擴大贏家規模,不要賣掉,搭他們的順風車,把投資留著,只要他們持續進行創新,我們的概念就是這樣。我們重碼壓注,拿 1 億到 2 億美元去外頭圓夢,資助一些我們認為能擴大規模並解決「經濟地位流動」問題的組織,或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卻能幫助到廣大的人群,並給予他人較大的美國夢機運。

主持人 : 所以你對投資有點膽怯,對慈善事業卻不膽怯。

Stan : 鐵定對慈善不膽怯,我很雀躍慈善在美國會怎麼發展,坦白說,我不想大聲嚷嚷此事,你知道有一些對億萬富翁與其寵物的評論,我只能說運用私人部門,以激勵社會企業家創新,然後模式成功的話,再把資金注入其中。這讓我更感到躍躍欲試,與其捐錢給密契·麥康諾 (Mitch McConnell) 和 南西‧裴洛西 (Nancy Pelosi) ,我寧願捐錢給傑夫‧加拿大或其他組織的這些社會企業家。


~~~~完 ^^ ~~~~


參考資料 1 : 個人消費支出 (PC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p/pce.asp
參考資料 2 : 脫歐協議終於敲定!英國拿回與失去什麼?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4639
參考資料 3 : 最偉大的投資者 Jim Simons:數學,投資與美
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259574823339.htm
參考資料 4 : 珍‧圖默 詩作 藍色子午 ( Jean Toomer's “Blue Meridi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JopyiHR4g
https://www.poemhunter.com/i/ebooks/pdf/jean_toomer_2012_5.pdf
https://www.enotes.com/topics/blue-meridian/in-depth
參考資料 5 : 以克拉克基金會(Edna McConnell Clark Foundation, EMCF)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1805.html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我研究總經至今,已超過五位專家說:美元將來可能失去外匯存底的地位,Jim Rogers 也這麼說,但他還提出一點很有趣的觀點,我會翻譯他的訪談,但還要再等等!

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兩個重要經濟數值 : Repo Rate (回購利率) & Reverse Repo Rate(逆回購利率),了解 Reverse Repo Rate 飆升的意涵!我先翻這部影片,再翻Jim Rogers的影片。


Economic Catastrophe: The One Major Sign We Can't Ignore Warns George Gammon (影片時間:2021年7月8日)

「隔夜逆回購利率」數據 : Overnight 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s: Treasury Securities Sol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Temporary Open Market Operations

主持人 : 逆回購市場 ( reverse repo market) 金額爆天量,這是否會引起下次的經濟崩盤?我將請教今日的來賓喬治‧蓋門 (George Gammon),他是「叛徒資本家節目」 (Rebel Capitalist Show) 的創辦人兼主持人,他也舉辦年度公開說明,很歡迎你接受「史坦斯貝瑞投資人網站」 (StansberryInvestor.Com) 的訪問。終於能訪問你,真是太好了。( George : 彼此彼此,我觀看過你很多的影片及訪談,我超愛你的節目。今天很榮幸能上你節目。) 彼此彼此,George,好多人問我:「你怎麼還沒邀請喬治‧蓋門上你節目!」各位觀眾,今天他來了,我相信這次訪談會很有趣,值得你偶爾反復觀看。

逆回購 (Reverse Repo, RRP),有些觀眾可能會說:「太好了,可以學點東西」有些觀眾可能會說:「逆回購是什麼鬼東西啊?」對那些好奇它是什麼的人?什麼是 RRP ?,它基本上正好與 QE 的作用相反 (註 : 主持人的說法不是很精確,易造成誤解!) 如果我真的把它說白點。 ( George : 當聯準會這麼做時。) 沒錯,當聯準會這麼做時,逆回購會吸走美鈔,基本上,就像我說的它的作用正好與 QE 相反。為什麼我們要留意「逆回購」,喬治 ?

George : 我相信它在說,目前銀行體系 (banking system) 裡潛在的「交易對手風險」 (counterparty risk)。所以我們回到 2019 年 9 月,我相信你節目的大多數觀眾還記得「回購利率」(Repo rate) 飆高為 10% 的重大消息,它原本會把所有利率跟著一起拉高,包括「聯邦基金利率」,聯準會迫不得已插手干預,做它該做的事,也就是拿錢出來借市場。當時有許多的爭論,為什麼「回購利率」會飆升為 10%。是不是系統裡現金太少?有些人爭論系統裡擔保品太少,有些人爭論有可能「交易對手風險」的系統風險,「回購市場」裡的交易對手 (註 : 借款人) 沒人想借錢給它,有點像是環球金融危機 (GFC) 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那樣的例子。現在我們有相似的類比,就像聯準會在做「逆回購」 (註 : 逆回購是銀行間隔夜附擔保的拆款利率,但現在聯準會跳下來做。) 我得指出這是不全部的「逆回購市場」,但聯準會現在承擔的金額相當驚人、前所未有。實際上,才沒幾天前,聯準會做為「交易對手」 (註 : 借款人) 的「逆回購」將近 1 兆美元,一天的金額是 0.991 兆美元,我的意思是這真的太令人瞠目結舌。所以如果你聽主流媒體的說法,他們會跟你說:「哦!聯準會正在做所有的量化寬鬆,基本上表示它在買抵押品,它在買美國國庫券、它在買房貸抵押證券。」

基本上它表示體系裡有過多銀行準備金,我們稱之為美元,這是多數人所認為的銀行準備金。所以系統裡有過多的美元,銀行得找地方存放美元,所以他們決定把現金存放在「聯準會」那裡,不管怎樣,這道理完全說不通。首先,「剛才講的美元」已是聯準會的負債,如果你看大型的自營商銀行 (dealer bank),這家銀行在聯準會有存款帳戶,我們就說 JP 摩根,我們舉它為例,他們的美元已存放在聯準會的準備金帳戶,賺 0.15% 的利率,那稱之為「超額準備金利率」 (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 interest on reserve, IOER ),它利率是 0.15%。那 JP 摩根何必做聯準會的「逆回購」,這些「銀行準備金」從賺 0.15% 的「IOER利率」,降落至另一個只賺 0.05% 的帳戶,這仍是聯準會的負債,不過那是「逆回購」帳戶,這邊他們只賺 0.05% 的利率。你看這件事本質道理說不通。

然後你會說可能不只這些大型銀行,「貨幣基金」(Money Market Fund) 可能也這樣,大概有很多你的觀眾,就平凡的小明與春嬌,會把錢存進去,只是認為這是高於「存款帳戶」(Saving Account) 利率,多賺幾個基點 (0.01 %=1 個基點) 的安全方法,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貨幣基金」經理人會直接進入「回購市場」(Repo Market) ,把你的錢借給「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滙豐銀行」 (HSBC)、或說白點某些體質不穩的金融機構,當你察看其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或衍生性商品價值 (Derivatives Book Value) 時。所以他們現在正在做的是,把大多數的美鈔移到「聯準會」存放。然後你會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系統裡有過多現金的爭論點,真的沒什麼道理,因為這些「貨幣基金」經理人可以在別處賺 0.05% 的利率,是吧!人們得了解的重點是,這有點生澀複雜,我會試著拆解它的意思,通常我有點一筆帶過,不過人們弄懂這個很重要。系統裡的美鈔,除了是綠色的紙鈔外,必定是銀行的負債,問題是它是商業銀行的負債、還是聯準會的負債。所以你擁有的銀行帳戶,像是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富國銀行 (Wells Fargo),你帳戶存的美鈔是那家銀行的負債,也就是商業銀行系統負債。不過 JP摩桹,我們就說高盛銀行 (Goldman Sachs),他們在聯準會的帳戶,將會是商業銀行系統、及聯準會的負債,當貨幣基金把所有的美元移到聯準會存放,他們以行動表示:他們再也不要手上的錢是商業銀行系統的負債,他們要手上的美元是聯準會的負債,然後你會搔頭問道:「嗯,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他們不想手上的美元是商業銀行系統的負債 (註 : 存戶在銀行存款是借給銀行錢,即銀行的負債 ) 。」

接著還有一個很大的爭論點,也就是擔保品議題,意思是在「逆回購」市場,他們把美元存在聯準會後,「聯準會」會拿比如像美國國庫券 (T-bills)、房貸抵押證券、或美國國庫券 (Treasury),作為交易移轉的擔保品,之後隔天、或協議屆滿日,他們返還交易品 ( 註 : 貨幣基金拿回美元與利息錢,聯準會拿回擔保品。)。也許這些貨幣基金經理人想要實質的擔保品,也許他們想要美國國庫券 (T-bills),也許他們有辦法把美國國庫券變成衍生性商品,或持有美國國庫券而非現鈔,他們可以增加收益。這聽來也沒什麼道理,因為,對我而言,我不知道貨幣基金經理人是否是那個創造這些大型衍生性商品的人,如果是 JP 摩根、或所謂的「銀行略奪家」的一員在做這個,道理就說得通了。如果貨幣基金涉入「逆回購」市場,是為了擔保品,接著你又搔頭問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我腦裡首先想到的是,他們就是不想涉入「交易對手風險」(註 : 借款人風險。),就是把錢存放在商業銀行系統,或經由進入普通的「回購市場」(Repo Market),把現金或美鈔借給即有系統裡的其他家銀行或金融機構。很有趣地就某個程度上,其理由很可能就如我們看到 2019 年 9月「回購市場」爆升,是一模一樣的,不過「系統裂縫」只是出現在完全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 : 有兩件事引起我很大的關注,George,我很驚訝我們節目不怎麼談這個,我知道你的節目大談「逆回購市場」的衝擊,你聽不到主流媒體報這個。第二點,如果「逆回購」金額將近 1 兆美元,它幾乎吞掉 8 個月的 QE,向下發展,對我們來說,那會造成怎樣的後座力?

George : 可能引起「資產價格」大幅度的通縮,原由是這樣,這個我想很多人也不知道,我們回去我們談到美元是商業銀行系統,還是聯準會的負債?比如說貨幣基金佔「逆回購」金額的 10%,如果 100% 貨幣基金在聯準會那裡沒有帳戶,他們的美元起先是商業銀行的負債,他們從系統裡提走 1 兆美元,換言之,廣義貨幣供應 (Broad Money Supply),M2 貨幣供應,在系統裡流通,追逐商品與服務的美元,減少 1 兆美元 ( 註 : 最近美元指數微幅回升的原因之一吧!),現在我承認美元流通速度 (轉手次數) 沒有很快,因為美元存放在貨幣基金,這吸走系統裡的流動性。我不是說人們得期待他們去雜貨店買的商品價格會下跌,我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說,這不可能發生。

主持人 : 很多人會說:「喬治,如果後果是這樣,也不是一件壞事。」

George : 我認為這意謂著有逆風,使「資產價格」將來往下跌,像是股市及房地產價格,而且還有另個理由支撐這點,這是影響較大的理由,因為當「貨幣基金」經埋人把現鈔從「商業銀行」挪到「聯準會」存放,「銀行準備金」從原本銀行手裡的錢,亦即從銀行的準備金帳戶,流向「逆回購帳戶」。我再講一次,確保你們有理解我的話,比如說「貨幣基金」經理人有 1 兆美元存在「富國銀行」,富國銀行有 1 兆美元的負債,同時也有 1 兆美元的資產 (註 : 1 兆美元是是銀行資產,也是銀行負債) ,做為「銀行準備金」存放在「聯準會」。所以 1 兆美元這筆錢被移走後,「貨幣基金」帳戶餘額變為 0 美元,因為整個 1 兆美元被轉走了,而這筆「銀行準備金」,這筆資產為了符合負債,從富國銀行的「準備金帳戶」流入「逆回購帳戶」,這代表什麼意思?這表示握有美鈔的原本銀行,他們放款能力變弱,他們無法維持一樣多的放款金額,他們沒有一樣多的銀行準備金,以你來看來它正好與 QE 相反,他們沒有一樣多的銀行準備金,以支應銀行放款。就如你節目多數觀眾所知道的 ,通常美元是經由銀行的放款而產生,所以銀行放款能力變弱,這意謂著銀行美元放款變少,然後你又有另一種通膨逆風,隨著整個銀行放款能力變弱,這是現金被轉存於「逆回購」所造成,尤其這變成永久現象,金額水位又這麼高。這當中有許多衝突,不過主要課題是,如果系統繼續維持這樣,我想對你節目觀眾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大概會問自己:「George,我懂你意思,這既難澀又複雜,不過這對我來說是什麼意思?是否這表示我們將見到通膨?是否這表示我們將見到通縮?」而我會這樣跟他們說:「如果系統維持現在的狀況,我相信你所見到的通膨飆升,一如我們過去六、七個月見到的數據,我們往後可能見到通膨速度稍微減緩,如果這些「逆回購」現象不變,如果系統裡的流動性被吸走,那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聯準會」會插手介入,而聯準會得採取進一步的措施,我可以跟你解釋這點,如果你想知道的話。

主持人 : 是,我很想知道,對此「聯準會」會怎麼做,它會有什麼動作。回到先前「資產價格」通縮的議題,我對你的提問是:「對你來說,通縮可能性有多高?第二點,那麼做為一個投資人,往那裡投資最有保障?那個部門?」

George : 嗯,好問題。不管怎樣,我的投資配置一直沒變。對我最理合的是 10% 的實體黃金,因為那是你的保險政策,我真的不把黃金視為投資,我不喜歡把它視為投機,你手上永遠會有黃金,以維持你的購買能力,不管是在通縮,還是在通膨環境下。特別是黃金,通常你見到流通性問題,引發股市崩盤,黃金因此被拋售,不過長遠下來,比起黃金價格,這些資產、股市通常跌幅度更大,所以你的黃金,如果你試著買入黃金庫存,會增加你的購買能力。這點最重要,第二點,我要 80% 的資金配置在投資上,我定義的方式為,我持有它會給我錢的東西,所以有現金流的出租房產,有股利的股票,人們會問:「你要上那找有股利的股票?」你得有創意點,你可能得往美國外面找,你得去有優秀企業的其他國家找,他們創造大量的現金流,有能耐給出 5% 或 6% 的股利。最後,至於剩下的 10% 資金,我認為我會做為投機配置,也許我持有它不會有現金流的東西,卻有許多的不對稱性風險,所以像是現在的黃金採礦公司,我想這有許多的不對稱性風險,也許你持有它不會有現金流,那就是投機配置的一個例子。甚至是比特幣,我認為它是投機的一環,即便我不喜歡比特幣的價位,不喜歡它現在的市場氛圍,我較喜歡在恐慌下,市場較不狂熱下做買入,不過我仍認為它符合投機資產的歸類,也許部份投資人還是對比特幣很感興趣。

主持人 : 在那樣的資產配置,是否有現金部位?

George : 那是剛才資產配置的的一部份,我想每個人得自己決定,多少現金部位才恰當,自己決定要有多少「閒置資金」(dry powder 乾火藥),我想如果你現在有現金部位的話,最低的交易對手風險是極短期的美國國庫券 (T-bills),屆期後再投入,如果我現金有超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 的 25萬美元 (?two fifty?),我不想要我的現金,是商業銀行系統的負債,尤其考量到「逆回購」發生的事,所以我想持有這些美國短期國庫券,你想要有多少「閒置資金」是個人考量,追根究底,如果你現在有現金部位,你的購買能力正在流失,你做那樣的選擇是「負利差」 (negative carry),你知道有些人對那樣的負利差感到不安,其他人覺得還好,所以現金部位問題因人而異,只要資產配置比例有實際做好,那是我設定的資產配置比例。我認為特別是現在,你得持有一些黃金。你知道很有趣地,我跟一些「通縮」陣營的人聊,或我不該說通縮,我應該說是「緩速通膨」(disinflation),因為這兩者意思全然不同,它只是緩速的通膨,不是「通縮」,有些人相信消費者物價或資產價值會下跌。我會舉傑夫‧史耐得 (Jeffrey Snider) 為例,他是美元、歐元市場「逆回購」專家,就我知道他以來,沒什麼人記得他這號人物。不過,私下和傑夫聊,你知道他說:「我是抱持緩速通膨看法的人,不過,我持有大量的黃金部位。因為我知道系統有缺陷,到了某個時間點,將會發生貨幣崩盤,情況會比環球金融危機 (GFC) 還嚴重,貨幣崩盤無法避免,然而它可能不會馬上發生。你知道它永遠是時機何時發生的問題。」不過他說:「在某個時機點,我們得從現在既有的貨幣系統,走向怎樣的下一步?」而他說:「當我們從 A 走向 B 時,我想持有黃金。」

主持人 : : 你相信 「逆回購市場」爆天量會引起經濟崩盤嗎? 什麼事是......。

George : 不,我不認為它會引起金融崩盤,它可能是惡事的前兆,它類似是個警訊:「嘿!大家注意,事情有異 (事有蹊蹺)。」再次強調,它不表示經濟崩盤近逼眼前,只是市場在告訴我們:經濟崩盤的機率、或環球金融危機 2.0、或像是 2020 年 3 月我們所看到的事,如今發生的機率比四月個前大上很多,隨著「聯準會」執行 1 兆美元「逆回購」發生在前。

主持人 : 同時,我聽你說的意思是:「通膨」或「緩速通膨」,你喜歡持有黃金。

George : 沒錯,通縮也是呀!你知道人們得把「通膨」或「緩速通膨」看做三個不同的部份,我認為這是很多人犯的大錯,他們只是把通膨或通縮視為一件事。所以如果我們有通膨,所有東西價格上漲,美元價值下跌,是吧!如果我們有通縮,情況正好相反。然而,事情不見得照這樣發展,實際上事情顯少如此發展,你得區分「資產價值」、「商品與服務」、以及「美元兌換他國貨幣」,我們就拿美元指數 (DXY) 為例,美元指數 有 57% 是歐元,是吧!所以你觀看過去二十年來,你看過許多次,美元指數反向發展,當股市下跌,而政府測量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原本不高,卻往上漲。同時,誰知道「美元」、「歐元」、以及「美元指數」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來看 1970 年代,這是另一個很好的事例,我們都知道那是長達十年的極端通膨環境,我們稱之為停滯性通膨 (Stagflation),然而從 1972 年至 1974 年,股市名目下跌 50%,你看,所以我們有嚴重的股市通縮,同時間,我們在商品及服務上有 10% 以上的通膨,所以你得區分這三個不一樣的東西,如果你有這麼做,你得自問:「如果美元會往上或往下走,那是和什麼相比較?」如果你問我:「George,和資產價格相比較。」我會說機會一半一半,因為它全看政府的做法,以及他們執行多少赤字預算,以彌補商業銀行系統產生的美元短缺,我們回到剛才所談過的東西。Danielle,如果你看銀行同業的商業放款圖表,自所有的「薪資保護放款」( PPP ) 起,商業放款金額一直在減少,這表示系統裡的美元應該會一直減少。那為什麼在 2020 年我們會看到 M2 貨幣供量會增加 25%?因為政府以赤字預算介入,而「聯準會」印錢借政府花用,這創造了全新的美元。

如果我們遇到政客間的角力僵持不下,如果我們得不到更多、再多、又更多的經濟刺激的話,那麼資產價格傾向於,沒有絕對性,只有可能發生機率,然而產資價格下跌的機率很高。因為我認為我們從「聯準會賣權」(Fed Put) 走向「政府賣權」(Government Put),我這麼說的意思是,聯準會從柏南奇開始 QE,它不該是 QE3、QE4、QE5、QE6、QE7、QE8、至無限QE,我們就是這樣,如果你有注意,這就像是「貨幣藥癮」 (Monetary Drug),它就像是一直推托問題 (shift),它就像是「貨幣海洛因」。如果你開始用「貨幣海洛因」,你用藥得越來越重,越來越多,才能獲得相同的功效。我們 QE 就是這麼做,我認為我們在 2020 年達到某個臨界點,這時「聯準會」在推著繩子 (註 : 繩子是用拉的,也就是作用不大!),沒有別的方法,結果政府介入說道:「現在政府得繼續下去,政府取得主導權,而且我們得讓資產價格往上漲,達標的唯一方法是,我們得做經濟刺激。」所以我們從 QE1 到無限 QE,我認為我們也會從「經濟刺激 1」 到「無限經濟刺激」。問題是,如果出於政治角力,我們不這麼做,那就會有「資產價格通縮」的壓力,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我們是自由的市場,那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我們會看到資產價格下跌,因為我們隨眼所及盡是巨大的泡沫。然而這並不表示消費者物價會下跌,,因為一旦我們移到那個水桶,人們會看向「等式」的需求面,然後說:「人們手中美元變少,那表思購買能力變低,那表示沃爾瑪架上的東西會變便宜,我買的雜貨、付的房租會變便宜。」事情不見得是這樣,因為如果需求下降,你只看到等式的一邊,如果供應面下降幅度大於需求面,我們還是會有物價通膨,所以人們得注意這個。接著你說美元指數,DXY 兌換歐元會怎麼樣?誰知道呢? 因為所有的貨幣都是一種「法定貨幣」(Fiat Currency) 兌對別種「法定貨幣」,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所有「法定貨幣」有相同的結局,就是幣值全都歸零。

主持人 : 我腦中資訊一下子太多,你提到許多不錯的訊息。你可以回到你的資產配置嗎? 以及聯準會不斷的推高資產價格,因為他們的作為,市場一直以來一片歡騰。我知道你提到比特幣是你資產配置的投機部位,但是你不擔心比特幣的價格已漲太高了,其漲勢與流動性的挹注有關。如果聯準會不再挹注那麼多的流動性進入系統,會發生什麼了?比特幣會怎樣?


George : 我會擔心這點,不過比起這個,我更擔憂市場氣氛。就是回到恐慌時買入,亢奮時賣出。這是我從你的一個來賓,我一直以來最欣賞的投資人吉姆‧羅傑斯 (Jim Rogers) 學的,你知道就是這點造就他過人之處。如果你查看比特幣,沒錯,有許多的流動性挹注市場,堆高比特幣價值。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這樣,這發生在住宅價格,肯定也發生在股市,不過比特幣其實很有趣,因為就從現金流面向來看,你沒有衡量其價值的方法,它沒有足夠的歷史分析資料。比如像石油,如果你問我石油是否便宜,你可以回溯石油一百年,並只測量石油通膨價格,看石油何時貴,何時便宜,比特幣卻很難測量其價值。所以我認為比特幣,就我個人的操作,我絕不是什麼專家,我會查看市場氛圍,如果我轉開 CNBC,每段廣告都在推比特幣,每個評論大咖都坐在節目說:「去買比特幣、去買比特幣。」他們不只說你該買比特幣,一些所謂的「專家」,我是指廣義上的專家,他們不只推薦去買比特幣,還推銷槓桿買比特幣,拿信用卡去借錢,我們真的看到公司執行長正在槓桿買比特幣,那樣的氛圍不是恐慌,那是「歇斯底里」,這個時候我要做賣出,我才不要做買入,即便我長期看多比特幣,在這個時候,我只想退後幾步,觀察比特幣怎麼發展。如果我們來到某個時機點,CNBC 不再報導比特幣消息,比特幣這東西讓每個人虧了好多錢,沒錯,只有對那些自由主義者 (Libertarian) 來說,比特幣早就漲兩倍了,我們才不想又遍體鱗傷,一旦你聽到朋友、家人、及 CNBC 電視上的人開始這麼講,那麼就我個人來說,那就是我開始又對比特幣感興趣的時候,不過,再次重申,這適用於所有的資產價格。

主持人 : 這是我訪問「叛徒資本家」喬治‧蓋門的前半部結尾,請繼續收看下半段訪談,我們會談聯準會數位貨幣 (Fed Coin) 的推行,這對你來說,有什麼意涵?同時記得去「史坦斯貝瑞網站」(Stansberry.Com)註冊帳號,別錯過任何影片。同時 Danielacamboni.com 有貴賓優惠 (Premier Acess),此處才有的獨家影片、特別優惠、及許多獨家的好東西。

~~~~~~ 完 ^^ ~~~~~~~
只是草案,還未成案,但拜登政府有這樣的打算! (影片時間 : 2021年7月31日)
Biden's proposed inheritance tax changes would destroy small American farmers: Norquist


主持人 : 你好我是米雪兒‧莫卡瑞 (Michelle Makori),我人在南達科他州拉皮德城 (Rapid City, South Dakota),參與 2021 年美國獨立自由嘉年華 (Freedom Fest 2021) 的現場訪談。美國人眼下正面臨可能提高的課稅,拜登總統正在尋求「基礎建設」及「社會家庭計畫」的資金來源,有個人正領軍對抗加稅,他是古默‧諾奎斯特 (Grover Norquist),他是「美國人促進稅改」 (Americans For Tax Reform) 創辦人及董事長,很高興你能接受訪問。

Grover : 我很高興能受訪問。

主持人 : 古默,為了付支「預算支出」,我剛才說過拜登政府想要加稅,民主黨老早以前就想調高資本利得稅 (Capital Gain Tax),如今拜登政府想把「資本利得稅」調高兩倍,我有說錯嗎?

Grover : 是這樣沒錯。現在「資本利得稅」是 23.8%,如今他們想要調升到 43.4%,這稅率高的很接近吉米‧卡特任內經濟情勢失控,所執行的資本利得稅率。然而中國資本利得稅是 20%,與中國相比,美國「資本利得稅」將超過中國的兩倍。另外,有些歐洲國家根本沒有「資本利得稅」,所以這會傷害美國競爭力,拜登正想往這條路走。

主持人 : 為什麼這會傷害美國競爭力,因為民主黨會爭辯道:「這只會對富人造成衝擊,不過他們早就投資賺錢了啊!那為什麼這將影響美國總體經濟呢?」

Grover : 你不會投資美國,因為企業價格上揚後,你要被課 40% 的稅,你會去投資中國,因為企業價格上揚後,你只要付 20%的稅,所以拜登的作法無疑置「資本利得稅率」較合理的中國或其他國家,於有利的地位,投資美國卻極為不利。

主持人 : 當然,政府早就有權利對「所得」課稅了。好,為什調高「資本利得稅」又會引發爭議,這很顯然只會衡擊收入超過1百萬美元的人啊!所以民主黨會說:「嘿!讓富人繳該繳的稅。」

Grover : 有兩點,第一點:1百萬美元、或40萬美元在通膨下,你的錢是貶值的 (That doesn't stay ahead of you);第二點:政客常常對富人、或高收入者加稅,然後往下對人民加稅。換算今日的幣值,美國原本對賺1100萬美元的人,課徵 7% 的「所得稅」,如今「最低所得稅率」是 15%,不是 7%。7% 原本是「最高稅率」,如今卻低於「最低稅率」。只對富人加稅,是還沒兌現的諾言。我只是先對富人加稅,然後再往你身上加稅。

主持人 : 你提到的 40 萬美元是家戶所得,現在拜登政府正討論對收入 40 萬美元或以上的人課稅。

Grover : 他競選時說:「沒有人會被課稅,如果你個人收入在 40 萬美元以下。」他當選後反口說:「哦!我是說每人。現在已婚人士收入 20 萬美元要被課稅,如果你們夫妻兩人各賺 20 萬美元。政府大幅下修,人民能保留的收入總額。」

主持人 : 住在曼哈頓,我跟你說:「那未必是一筆很多的錢,尤其現在你又算上通膨的話。」所以此時「聯邦稅」最高稅率是多少?37% 嗎?

Grover : 對,37% 要被調升為 40%。

主持人 : 那將造成什麼衝擊?

Grover : 這尤其會傷害小企業主,目前還不確定他們是否會訂下......相對於個人,小企業主也有 20% 的稅務減免,他們可能也會拿走 20% 稅務減免,不過還沒明確的方向。對最終稅改專案 (Final Tax Package),他們還未做出任何的口頭承諾。我們已知道他們以前說過什麼話,「資本利得稅」他們要調高兩倍,他們想把「公司稅」從 21% 調升至 28%。競選時他是說 35%,然後改口說 28%,現在有人說是 24、25%,不過仍高於現在的「公司稅」。

主持人 : 現在為了讓美國在國際舞台保有競爭力,葉倫正在推全球最低公司稅率,並引發各界關注,二十國集團 (G20) 已簽署最低公司稅率。理論上又有一百三十個國家點頭了,他們十月在羅馬,將達成最終協議,到時我們將見證最低公司稅率,是否成真。你認為這可能實現嗎?

Grover : 愛爾蘭說到時會表態 (?Ireland said it'll be toeic?),匈牙利反對,有些其他歐洲國家不贊成,他們得達到全體同意,這才可能實現。所以它有可能被攔下來,另一方面,你可以對許多小國施加諸多壓力。

主持人 : 所以爭執點在於,最低企業稅率很棒,因為美國全球最低公司稅率,原本就高於其他國家,這只會使美國變得更有競爭力。告訴我你對此爭議的反面看法。

Grover : 川普做的是調降稅率,讓美國變得更有競爭力,歐洲各國對此抱怨連連,因為資金持續湧入美國,不是流入歐洲,資金自中國、歐洲各國、世界其他各國流出。如今拜登想反轉川普降稅的過程,卻又不想失去低稅率下有競爭力的優勢,所以他就講:「不允許任何國家有低稅率,所以美國在提高稅率下,才不會顯得自己太蠢。」

主持人 : 不過,被討論的稅率下限是 15%,美國真的有可能調降公司稅到 15% 嗎?

Grover : 之前當進入協商過程時,川普曾想要 15% 的公司稅,我想下一位共和黨總統稅率至少會調到 15%,(主持人 :但,他將無法這麼做。) 依規定,他可以稅率調到???? 12.15% (什麼是 two fifteen? 我不懂)????,但不可低於這個數字。

主持人 : 所以如果這是一項協定 (Agreement ) ,一項國際協定的話,就我聽來它有點像是條約 (Treaty)。

Grover : 它必須是一項條約 (Treaty),我想我們可以述諸這個爭議點,我們將可以攔下此案。

主持人:所以那還得經過國會同意才行,我沒說錯吧?

Grover : 沒錯,你之後有可能面臨,如果美國調降稅率,世界其他各國有可能通過法案懲處美國,那美國政府對此將無法反制,唯一只能述諸貿易戰。

主持人 : 這將拿掉美國決定國內稅率的自主權?

Grover : 美國正雙手奉上稅率自主權,之後俄國可以插手管、中國可以出手干預、歐洲可以出手指責,美國對調降自有稅率,卻無話語權。

主持人 : 這有符合美國憲法規定嗎?

Grover : 大概不合憲法,也不合普通常識吧!

主持人 :也不符普通常識。對那些有常識的人,還有另一項隱憂:那就是遺產稅一事。我相信民主黨現在也想更改遺產稅。協商內容有什麼?

Grover : 有一樣普通遺產稅 (normal inheritance tax),民主黨想拿掉它,這將重創更多「低收入族群」,然後調高「遺產稅」稅率,除此之外,他們還想結束遺產稅的「成本價墊高」 (set-up in basis),此乃一百多年前完成的立法,其目的是為了避免家族農地 (family farm),於世代相傳時,面臨被分割的命運。民主黨其實在 1976 年時,拿掉此保護法規,然後在 1980 年時,又回復此規定,因為拿掉遺產稅的「成本價墊高」根本行不通。所以拜登看到拿掉遺產稅的「成本價墊高」失敗後,如今他決意捲土重來一次。這是非常差的稅務決定。

主持人 : 你能否解釋何謂家族農地被擰碎,你能再向我們解釋細一點嗎?

Grover : 「成本價墊高」是說:如果你父母一生持有的農地,由 0 美元漲為 100 萬美元,子女是以 100 萬美元成本價繼承農地,所以當子女繼承農地時,他們無需繳任何資本利得稅,之後如果子女以 200 萬美元售出農地,子女只需對升值的 100 萬美元繳稅,它允許農地代代傳承給下一代,作為家族事業,農地在世代相傳時,不會因為家人過世後,面臨一再被切割的命運。這條規定保護家族農地,現在他們想拿走家族農地世代相傳的事業。

主持人 : 所以如果農地原是家族所有,然後父母過世後,農地留給子女,以此為假設,子女得賣掉部分農地,來繳遺產稅。

Grover : 現在他們不必賣地繳稅,如果拜登的提案得逞,他們就得賣地繳稅。( 主持人 : 那是提案內容! ) 目前他們不必繳稅,根據拜登的提案,他們得賣地繳稅。

主持人: 這對家族農地、農耕及農業的意涵為何?

Grover : 那會摧毀農業人口,農地所有權會集中化,實際農耕人口會變少,因為農夫會把田地賣給農業財團。

主持人 : 截至目前,所有一切加稅還是假說階段,(Grover : 沒錯。) 通過的機率有多高?

Grover : 我想拜登政府會試圖通過原始提案,不過部份民主黨人會反對,所以「資本利得稅」會低於初始提案,「企業稅」調升會低於原始提案。所以我認為加稅會微幅縮小。假如拜登不肯退讓,其加稅提案極可能被否決掉。

主持人 : 妥協是否為民主黨得採納的方法?中立派民主黨人數是否多得足以否決此提案?

Grover : 目前看來他們可以這麼做。對於降低加稅幅度,目前他們正著手與中立派民主黨人交涉,所以加稅幅度可望獲得改善。

主持人 : 那什麼才是解決方法,Grover,我們還是要被課稅啊!所以你會提出怎樣的稅務解方?

Grover : (Solution is to fight for keep the damage as low as possible.) 解方是盡可能壓低傷害的程度,要到較低的「資本利得稅」、較低的「公司稅」稅率以及微幅變動「遺產稅」的「成本價墊高」,所以當共和黨再次掌權後,他們就能恢復川普以往的狀態。

主持人 : 另外,「碳排放稅」及「能源稅」的想法也逼近眼前,你能替我們破譯一下嗎?

Grover : 「碳排放稅」是一樣有輔助輪的增值稅 (VAT),它是將「增值稅」引進美國的預備動作,就像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在「增值稅」加持下,它聚生的錢多得足以使歐洲福利國在美國顯化,所以否決「增值稅」很重要。

主持人: 這裡的爭論點在於,「碳排放稅」對氣候變遷有益,且使美國保有競爭力,隨著美國邁向 EGS 目標,如果我們向其他國家課稅,比如中國就不想遵循 EGS 的規定。對此你有何看法?

Grover : 它會遲緩經濟成長,拉低我們的價值,置我們於劣勢之中。我認為我們可以減少傷害,然後把它廢除,不過他們的確有辦法通過某項課稅。

主持人 : 課徵某樣「能源稅」,還是課徵所有一切的稅?

Grover : 我們不是很清楚,他們將歇盡所能的增加稅收,課徵的稅務種類越多越好。因為左派想課徵「能源稅」,他們可能同意課徵少許的「能源稅」。看來「能源稅」只課少量的稅,不過小量的徵稅會增長為大量的徵稅。他們會設法增加「資本利得稅」,倒還不至於被民主黨否決掉,他們會硬推並拿到越多稅收越好,如果遭受攻擊,他們稍做讓幾步。

主持人 : 嗯,我要拿老生常談做結語,你唯一躲不掉的是死亡與繳稅,不過,希望沒進一步加稅稅率。這聽來好像不太可能,不過,至少我們有像你這樣的人在做稅改抗爭。Grover,很感謝你上我們的節目,很感謝你。古默‧諾奎斯特 (Grover Norquist),謝謝你。

Grover : 很高興上你們的節目。


~~~~~~~~ 完 ^^ ~~~~~~~


樓主注 : 「成本價墊高」(Set-up in basis) 是美國遺產稅的規定,比如說父母終生持有的農地,由 100 萬漲為 1000 萬,父母過世由子女繼承,子女繼承農地的成本價墊高為 1000 萬,因此子女無須繳稅,之後子女若以 2000 萬出售農地,出售農地增值的第二個 1000 萬,就必須繳交資本利得稅。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接下來,我會先翻影子政府的影片,再翻Jim Rogers 的影片喔!



1. ShadowStats’ John Williams: Why inflation now is really 1 3.5% and will get higher (Pt. 1/2) (影片時間 : 2021年7月20日 )






主持人 : 很常聽說當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並不是最精確的度量方法,我們接下來要訪談的經濟學家,已追蹤 CPI 數十年之久,如今一直在計算他認為正確的通膨度量方法,也就是使用過去政府採用的方法學 (Methodology)。根據他的計算,通膨應該比「美國勞工統計局」(BLS) 的「財務揭露」 (Financial Reporting) 還要高。約翰‧威廉斯是名經濟學家,也是「影子政府數據」(Shadow Governments Statistics) 創始人,他今天來上我們節目。John,歡迎你接受 Kitco 採訪,歡迎你上我們的節目,首次訪問你。

John : David,很感謝你邀我上節目。

主持人 : 我的榮幸。約翰,我們先看你的第一張圖表,你在「影子政府數據」網站呈現你調查的各類圖表,你相信那才是現在通膨的真實據數。圖表藍線代表「影子政府數據」統計的「另類消費者物價指數」 (Alternative CPI),這是你計算出來的。依據你計算的藍線,通膨幾乎是二位數,幾乎接近 15%,這個數字大幅高於 5.4% 的「整體CPI」(Headline CPI),「整體CPI」是「美國勞工統計局」提供的七月最新統計。約翰,跟我們說說藍線,你又是怎麼算出來的?

John : 我過去類似只是典型經濟學家,有自個的經濟模型,也有自個的預測模型。不過 1980 年代初,政府開始改變統計數字,不實報導如你傳統所見的數字之類的,那點是他們在美國勞工統計局所做的,就是......。我時間再往前回溯,尼克森在 1971 年當時拿掉黃金本位,從那時起,你會發現在美國黃金與通膨有很高的連動性。在尼克森拿掉美元與黃金掛鈎後,通膨開始變得比我們以往見過的還高很多,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鈎,黃金價格一直往上走。在 1980 年代初,通膨嚴重到我們得有相當龐大的「生活費支出」調整措施 (Cost of Living Adjustment measurement),刺激生活成本調整措施,那意謂著更多政府支出、更多的預算赤字,然後有人提出聰明的想法:我們這裡通膨算得太高了,我們何不稍微整調計算數值,降低「整體通膨」(Headline Inflation),那正是政府所做的事。政府追究的是住房成本 (Housing Cost) 這個成份,當然在當時「住房成本」佔「整體通膨」很大的比例,包括像「買新房成本」這樣的因子,總言之,那是整件事的過度幻想延伸,那是計算公式的一部份。

政府所做的是重新界定計算因子,不去計算實際的「住房成本」,卻去計算「屋主自付住房成本」視同房租,其定義是屋主自住會付自己多少錢,而通膨是拿每月屋主自住會漲自個多少房租來計算。百分百造假的數字,與現實世界幾乎沒有關連,不過「美國勞工統計局」是這麼計算通膨的,它砍掉全年CPI通膨總數值的 1.5%,砍掉的數值歷經時間推移不斷加大,隨著時間流逝,有些數值變動與「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s) 有關。比如說:在 1990 年代中,大多的數值變動是發生在 1990 年代中,艾倫‧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會像這樣雄辯:「如果你吃牛排,而牛排如果變得太昂貴,你會雞肉買多一點。」所以你物價指數比重,會從多買牛排轉變為多買雞肉,就衡量某些經濟要素,這個理由挺有道理的,就原本「生活成本」 (Cost of Living) 的觀點,它算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正確,在他們還沒變動 CPI 數字前,CPI 是有效度量「維持相同生活水準」(Constant Standard of Living) 的方法,如果你得從買牛排改為買雞肉,那就是不「維持相同生活水準」,不過藉由改變計算加權重比重,你可以降低「整體CPI」數值,實際上長久下來,從 1980 年代初至 1990 年代中,他們大略總共變動 7.5%, CPI 數值總共被砍了 7.5%,我們目前所看到的 CPI 數字,現在 CPI 數字有變高,是因為釋出在外的大量貨幣供應 (big money supply),我相信現在官方 CPI 是 5.4%,(主持人 : 沒錯。) 創 13 年新高點,但這數字還是很有限,不過「實際CPI」只低於 41 年新高 0.2% (two-tenths of a percent),「第三季生活成本調整」(Cost of Living Adjustment for third quarter),例年皆如此計算,大概會是 40 年新高,此時大概是他們對「CPI 算法」再稍微動手腳的時候了,如果他們想要 CPI 數字恆常不變的話,通膨力道大概會相當強,所以當政府數字是 5.4% 時,我個人計算正確數字約在 13.5%。

主持人 : 你提到過去四、五十年來,通膨指數 (Inflation Index) 改了好幾次,你認為當時政府,你說:「當時政府報告指陳他們高估通膨。」,你認為他們是否有低估通膨的政治意圖?

John : 當然有政治意圖,它會拉低「生活成本調整」(Cost of Living Adjustment,註 : 生活成本變高,表示物價通膨。 ),這樣一來赤字預算......如果他們可以壓低「生活費支出調整」,就政府支出短絀來說,這可以有比較好看的數據,「生活成本」劇幅上揚,政府得花更多錢,你會有更多的赤字預算。 我給你舉個例,我又在 1990 年代看到此事重現,當時我才意識到它極重的政治動機,我知道 1980 年代當時有其政治意圖,而那時我一直在追蹤這些數據,不過你有.....你只要簡單搜尋「金里奇及CPI」 (Gingrich and CPI),你會發現各類所有網路文章,比如當時金里奇 (Newt Gingrich) 跟「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凱瑟琳‧埃本漢 (Catherine Abraham) 說:「你這邊想辦法變更數據的話,我們就可以替勞工統計局爭取更多錢。」 這在政治上真的很可恥,這是這些數據做變動的唯一原因。




主持人 : 我們早就有,根據你的算法,我們早就有兩位數通膨。上次我們有「官方兩位數通膨」的政府統計數據,你我都知道是在 1970 年代,對此「聯準會」也以升息至兩位數作因應。你認為這次會再發生一樣的事嗎?

John : 嗯,那是獨特的情況,在當年「聯準會」掌握系統能力較強,現在你正處於非比尋常的危機當中,疫情中斷了經濟,這情況真的前所未有,「聯準會」歇盡所能地使系統溢滿流動性、不債務倒閉,就經濟情況,盡可能使人民生活安穩,「聯準會」印的錢,在現代美國史上已超乎人民以往所見的所有範疇。如果你去看「貨幣供應」的標準度量 (standard measurement),聯準會也一直在這裡動了手腳,過去最狹義度量 (narrowest measurements) 是 「M1 貨幣供應」,它基上是現金及支票帳戶,然後 M2 是儲蓄存款 (Saving Deposit) 之類的,接著你有較廣義的 M3 ,聯準會好一陣子沒公佈 M3 數值了,我仍在計算 M3 數值。在這場疫情危機裡,你正見識到政府為流動性而戰,如果你看較廣義的 M3,其年增率創歷史新高,不過它有可能約略降到 20% 附近,M2 來到 30%,創下歷史新高,我們起初來到危機爆發當時,M1竄高到 70% 以上,這樣的事從來沒看過。事實上,「聯準會」決定重新界定 M1,實質上把 M1 重新界定為 M2,這當中包含「儲蓄帳戶」 (Saving Account),如今「儲蓄帳戶」突然一下子變成 M1 貨幣供應,如今被視為最貼近?公認的度量基礎? (??consistent basis??),它幾乎高達約 30%,這數字就當前定義的基礎是創歷史新高。不過,我再次出來一直在介紹,誠然這不是新概念,不過我在公告我認定的「基礎貨幣 M1」 (Basic M1) 數字於大眾,「基礎貨幣 M1」(Basic M1) 接近「舊M1」,包括現金及支票帳戶 (Checking Account),那是原本從 1948 年到 1970 年代初,「M1貨幣」的度量方式,我認定的「基礎貨幣 M1」與「舊 M1」唯一不同處是,「舊M1」還包括其他「支票存款」(checkable Account =? checkable deposit ?),不過,就聯準會的重新界定,M1 包括現金、「支票帳戶」 (checking account)及「支票存款」 (checkable account),又加上「儲蓄存款」 (Saving Account)。「儲蓄存款」自 M3 剔除,「儲蓄存款」如今已與「M1」及「M2」混在一塊無法區分,如今「舊M1」仍佔 93% 的「M2」,在聯準會重新界定前,「M1」佔 13% 的「M2」。我認定的「基礎 M1 貨幣供應」是現金及「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主要是這兩個要素,可能佔 83% 的「舊 M1」。

而你正看到「M1貨幣供應」月增率不斷飆升,創歷史新高,而年增率變化,我說年增率變化時, 你得牢記我們歷經好長一段時間的疫情,就疫情之前的月份,普遍認為是 2020年 2 月份,那個月是貨幣供應 (Money Supply) 的相對低谷,及多數經濟活動的相對高點 (relative peak),所以我看著......我通常會看年增率變化,相較於一年前, 3 月及 4 月 (2021年3月及4月) 有極大流動性,甚至進入 6 月可能也是,自 3 月及 4 月起,我是與疫情前數據做比較,所以我才說 「基礎貨幣 M1」(Basic M1) 升高至 81%,那是相較於疫情前 2020年 2 月的數字,「基礎貨幣 M1」繼續往上升高,貨幣基數 (Monetary Base) 在六月中可能還會做挹注,而且還在繼續增加,所以我們在「M1」這邊還會再看到持續的增長,我們此時呈現的「M1」只到五月中,下週我們會計算六月「M1」的數值,那會引發「通膨」,那就是導致超高通膨的原因。

主持人 : 好的,等會我們會談通膨。所以,John,過去十年左右,有個有趣的進展,也就是「加密幣」(CryptoCurrency) 崛起。你正談到運用基礎貨幣形式 (Basic Form),包括現金、約當現金及支票帳戶,來度量貨幣供應。你認為將來我們是否該包括「加密幣錢包」 (Crypto Wallet) ,比如投資「比特幣」、「以太幣」(Ethereum)、及「其他加密幣」之類的東西,這些不是銀行「支票帳戶」或現在還不算是現金,未來是否可能被用為交易的工具 (medium of exchange)?

John : 目前不會,也許將來的某個時刻會,不過「加密幣」價值不穩固,現在......我們就靜待其變。我不把「加密幣」視為穩固的財源 (circumstantial),一項你甚至指為你此處的「貨幣供應」來源。




主持人 : 我們來看下一張 GDP 圖表。這是張有趣的圖表,你不只集結通膨的數據,還收集「國內生產總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數據,根據你算的藍線,亦即「影子政府數據統計」另類連載數字 (SGS alternative series),「GDP 成長率」自 2000 年以降,實際上一直是負數。這很令人詫異!你認為為什麼會這樣?

John : 嗯,這數據與數字怎麼被報道有關,如果你真的調查人民,你會發現一般人真的被捲入這邊公佈的經濟實況 (Economy Strength),不過那邊差別的原因又是通膨,不像 CPI 有加權比重 (Weight-Regulated),因為它使用「生活成本調整」之類的,然後,就此處變動而言,像那段時期有牽涉到 15 處的變動。不過, GDP 就沒有那麼迫切的政治考量,它通常不......「GDP 內含平減指數」(implicit price deflator for GDP) 没作為調整人民生活成本之用,一般通膨較低有其好處,通膨偏弱是由於較強的實質成長率、通膨調整成長率所抵消,通膨才變得比較低。你此處所見,基本上是低估的「內含平減物價指數」 (implicit price deflator),此處用替代方法做各種數值變動,我是指此處你買雞肉,雞肉替牛肉的通膨數字,那數字越低,整體通膨就越被低估。基本上一直以來關於已公佈「實質成率率」的「數量級」 (order of magnitude : 10的幾次方) ,所以你只要數據排列好,基本上,你己看到「經濟停滯」 (Stagnant Economy),以美元定價而言 (constant dollar),「實質成長率」是美元計算。

主持人 : 在進行下個議題前,約翰,你認為「停滯性成長」是否僅適用於美國,我的意思是其他國家數據統計不是你的專業,不過就你的觀察,你認為其他國家經濟,過去11年來是否也正停滯不前?

John : 其他國家不及美國嚴重,你在美國大幅增長的「貿易赤字」可以看到這點,如果其他國家有強化的貿易順差,這是經濟好的象徵。

主持人 : 你認為那是政府政策所造成?還是私部門將首要任務轉為「偏出口導向經濟」所造成?

John : 是兩者綜合結果。許多事情因為政府政策的干預下,「商業存活」成本變貴,他們察覺遷移海外「商業存活」會容易點,海外生產成本較低,有一大堆理由影響「商業活動」,不過大體上,美國「貿易赤字」持續惡化中,它直接扣除於「GDP 數字」,不過卻包括在「整體CPI數字」。此處你所見的差別,即我的數字與官方公佈數字的差別,基本上是以我認為「GDP真實數字」對照官方採用的「內含物價平減指數」(implicit price deflator)。





主持人 : 好,我們來談手邊的下一張圖表,這張「失業率」圖看來真嚇人,照你的計算,失業率早就超過 35%,目前仍在 25% 之上,照你的計算,我國勞動人口有 4 分之 1 目前是無業狀態,這怎麼可能?

John : 這三條線是三種各別的度量方法,底部那條線 (紅線, U3) 是「整體失業率」 (Headline Unemployment Rate),其定義方法...要被列為...

主持人 : 那條線 (紅) 目前為政府所採用,沒錯吧?只是想弄清楚,那是政府出示的數字吧!

John : 那是聯邦政府每月公佈的數字。要被列為失業人口,你必須積極地找工作 (主持人 : 沒錯。) ,那就是底部那條線的定義。再上來的那條線 (灰) ,他們稱之為 U6 ,那是他們公佈「最寬鬆的定義」,當中包括「怯志勞工」(discouraged worker),這大概最大宗,不過「怯志勞工」想工作,卻沒積極去找工作,所以不列入「整體失業率」(Headline Unemployment Rate)。如果你回到過去,這些數字全做過變動。

我在 1994 年開始估算我的數字 (藍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就在那年成立,當時他們開始重新定義計算公式 (series),「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就是那年開始實施。當時 (1994) 最寬鬆的定義,就怯志勞工來說,無時間限制。就當前的數字,如果你是怯志勞工,你想工作,卻不到工作,或照他們的說法:無工作可作,在失業率重新界定前,只要你沒有工作,你就是怯志勞工,你可以長達一年是怯志勞工,還是一視同仁,一律被視為怯志勞工;經過重新定義後,如果你是怯志勞工超過 1 年,就不再列入「怯志勞工」。

所以你這邊所見有一樣差異,我的數字 (藍) 與 中間那條線 (灰) 亦即官方政府失業率最寬鬆的度量,有一樣差別。自 1994 年重新界定起,持續至今日。我的藍線與那條灰線的差別點是,持續累積的長期怯志勞工,這些人想工作,卻找不到工作,他們受挫找不到工作,已超過 1 年,我的數字不限於長達 1 年找不到工作的「怯志勞工」,那是此處的差別所在,我的度量涵括的期間較長,包含長期失業,包含長期怯志勞工。

主持人 : 不論你怎麼看失業率,John,事實真相是就算你用不同方法度量「失業率」,它仍與數十年來的高點不相上下。運用你的預測、你的知識,你認為「失業率」有可能回落,並回歸歷年平均值水平嗎?還是你認為如此高水平「失業率」會再持續好久一段日子?

John : 你得看經濟復甦有多快,你可以再回頭看一下那張圖。(主持人 : 沒問題。) 先看一下底部那條線 (紅),你聽過「聯準會」主席鮑爾指出:「整體失業率被低估。」我認為他算出來大概是 10%,一如「美國勞工統計局」所定義的算法,這大概是相當合理的好算法。不過,你此處所見數據 (紅線) 是自疫情發生後,「美國勞工統計局」就無法計算的「失業數字」,「統計局」發現到他們持續調查到,民眾一直誤列某些「沒正職工作的人」為某些他們不能列入的類別人口,將之歸類為「非就業人口」,因為這類「非正職工作」性質的人應該被列為「就業人口」。「統計局」還是公佈統計數字,它比以往的數字高上 0.2%,我認為比以往 5.5% 的數字還要高,我認為數字被高估了。目前民調有許多問題,即便是民調「通膨」也有許多問題,因為「美國勞工統計局」無法派人做田野測量,你得小心留意我們目前所見的統計數字,統計數字終究得再修正,不過我敢打賭「整體失業率」應該高於真正的數字,同樣地,「整體CPI」也是被高估,我們就看他們後來怎麼調整統計數字。


~~~~~ 完 ^^ ~~~~~


參考資料 1 : Politicization of Inflation Data Feared : Economy: Analysts agree that changes are needed but say Gingrich plan could hurt credibility. (變動 CPI 算法)
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1995-01-17-fi-21074-story.html
參考資料 2 : 消費物價指數 v.s. GDP 內含平減指數 (CPI v.s.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for GDP) (a.) http://www.sy-econ.org/sse/sse-Performance-P.html ; (b.) 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suny-macroeconomics/chapter/price-indexes-and-the-implicit-price-deflator/
參考資料 3 :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是什麼?
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324
貨幣新霸主:專家圓桌會探討「美國國債與通膨」
The New Monetary Regime: An Expert Panel Discusses Government Debt and Inflation


影片 28:08分 :

是引述身為中國政府顧問的某網站訪問復旦大學教授 (希望沒翻錯) 今年對美元地位的推測,想投資美元定存、美元儲蓄險的人,請先聽過這短短不到 2 分鐘的推測,再好好研究美元為何一直跌,知道原因後再投資吧!下面這段影片我之後會翻譯。

通膨每年只有 2、3% (減去台幣定存的 0.8%,每年通膨約 1.2至2.2% 左右 ),投資風險卻比這個高很多,像美元風險從去年到今年至少虧 6%以上,請先做過研究再投資。

另外,貨幣價值與國家負債有關,看看美國、歐洲、日本有多少負債,再看看台灣有多少負債,你就能了解為何台幣不貶值的原因之一。
未經允許,不得轉貼我所有的譯文;先前財經影片翻譯在這裡: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178289&p=12#81445093


本次翻譯影片: ( 影片時間 : 2021年6月21日 )
2. Hyperinflation threat is real; U.S. could become Weimar Republic – ShadowStats’ John Williams 惡性通膨可是來真的;美國有可能成為德國威瑪共和國 ─ ─ 「影子政府數據統計」約翰‧威廉斯如是說





深入研究 : CPI ─ July 2021 Bureau Of Labors Statistics

主持人 : 我們來看我想秀給觀眾的下張圖,是否能拉出下張圖表。這張圖正是你所說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組合之細目,二手車、石油、二手車輛及航空運輸費 (airfare transportation) 是一籃子商品之「CPI 組合」裡漲最多的項目。第二部份的訪談,我想問你目前的預測,你對通膨未來走向的預測。你認同「聯準會」主席傑洛姆‧鮑爾所言:「通膨力道只是一時的。」比如像這張圖表上漲最多的項目,一旦供應問題解決,其價格終究會回落。

John : 我認為你會看到......首先,我認為通膨不是暫時的,我認為我們手邊有很大的通膨問題,通膨在下面幾個月會加速往上升,其一是,在各類不同短缺之類的狀況時,通常通膨會上下浮動 (shift around),再來,你外頭流通的現金在追逐「短缺的商品」,現在正發生汽車製造短缺,原因是晶片短缺,那個正好開始觸發通膨的某些奇特變動,到頭來,有些短缺會解決。不過,如果你去看「核心通膨」(Core Inflation) 當中三、四項的石油、能源,石油漲了 40%,現在那是十二個月的變化 (年增率),你要記得去年發生石油價格戰,當時人為壓抑石油價格,那正是那圖表你所見的數字。不過,你知道嗎?你若看 CPI 或 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製造者物價指數),然後你看「核心通膨」中的「淨食品」及「淨能源」,這兩項還是創史上新高,我是說沒錯石油是暴漲,「租車價格」這裡有抵消平衡過來,不過你看圖表的下一條線,目前「整體通膨」(Overall Inflation) 基本上是黃線條,技術上這數字創下 13 年新高,不過離 41 年新高只差 0.2%,這數字 (黃線) 也受到人為壓抑,因為政府對 CPI 所做的所有變動手腳。不過,我 (影子政府追蹤數據) 目前正關注的 CPI 是......也已創下 41 年、42 年新高,早就超過 13%。


主持人 : 好,John,我要請教你對通膨的預測,你說過:「通膨會再往上走。」你在這次訪談即第一回和第二回訪談,提過好幾次「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你認為我們可能見證一如「德國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 的「惡性通膨」情境嗎?你提過「威瑪共和國」,你認為那將是美國的將來嗎?


John : 是的,這有可能。你現下看到聯準會的作為,那就是印錢,還不斷地增長與擴張,再者年增率.......最寬鬆的措施,我稱為「基礎M1貨幣」(Basic M1),相較於「疫情前水準」,其年增率超過 80% 。你從沒見過這樣的事,一如這處貨幣的增長,「聯準會」沒打算收手,他們也無法這麼做,因為系統不穩定,局勢既嚴峻又危險。不過,我們會再看到「基礎M1貨幣」竄高,如果「聯準會」找到法子,拉低貨幣供應激增,或許有機會防止 (contain) 局勢進一步惡化。不過,我們繼續再像這樣往前走,他們會極力反駁:「你這裡所見的許多商品通膨,在驚人的貨幣供應增長下,將開始顯現,而且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通膨將加速惡化。」你了解到商品「從訂單到交貨這段時間」 ( lead time, 也有商品從設計到生產這段時間的意思 ) 至少要三、四個月,許多商品通膨早就在那邊了,至少好幾個月內,你將無法見到通膨拉回,如果聯準會有辦法再度抑制「貨幣供應增長」,然後使其回到疫情前「貨幣供應水位」。希望他們能做這件事,不過,他們得先脫離當前的情勢,才能這麼做,他們得先穩定系統,當前情勢不穩,經濟也不穩定。

主持人 : 有些人可能反駁說:「美國發生《德國威瑪共和國》之惡性通膨情節是天方夜譚。我們是全球最大經濟強國,我們是全球最穩定的政府,這點有人可能會反駁。我們的美元實際上是全球外匯儲蓄貨幣。」打個比方,發想 (notion) 你去餐廳吃飯,然後帳單在二十分鐘內漲一倍、這樣的情形美國從沒發生過。你反駁道:「這有可能發生。」這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從當前的現況演變成那樣的情節,即德國在 1920 年代經歷的惡性通膨。

John : 嗯,如今我們所見證的通膨,實際上已 40 年沒發生了。你別忘了,政府嚴重低估通膨,政府數字是 5.4%,我算的數字大概來到 13.5%,這兩者的差距將來會消失,因為兩者的差距並沒有很大,你將在「整體 CPI」飆升下,見到惡性通膨。你只要看到「官方通膨」速度開始超越 10%,你將輕易於年底 (2021年) 見到這個數字,我這邊所說的是年增率。現在就年增率變化而言,這是對照於疫情前的高標水準,通膨會猝然竄到超乎你今生所見的水準,通膨易於急性惡化。再者,通膨仰賴於「聯準會」怎麼操控「貨幣供應狀況」,不過目前他們對社會不平沒有任何作為,我知道他們也想有所作為,卻又喃喃擔心這可能影響未來一、二年的事情,如今他們還在加速通膨速度。

主持人 : 這是什麼意思?對美國人未來數十年的生活水準,若你所描述的通膨速度持續惡化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對像我這樣有沈重學貸的年輕人,我們當中有些人無力買房,在 1860年代、70年代、甚至 1980年代初,就不是這樣,當時年輕人房屋首購較容易。我們正見到房屋自有率在下降,而負債竄天高,然而你卻說通膨會持續升高,對生活水準,這是什麼意思?

John : 看通膨有兩角度。一個是看負債,通膨是負債者的良友,除非你的負債已然經通膨調整 (indexed to inflation) ,否則,你知道,惡性通膨下,負債變得一文不值。假如美國發生像辛巴威程度的惡性通膨,美國花不到一分錢 (cent),就能清償所有聯邦負債、一切法定義務及償付其一切所需償付的,那是最極端的狀況。所以你有惡性通膨,以今日美元價值看來,債務會變得很便宜。 ( 主持人 : 所以我現在應該借光信用卡卡債,我猜這是個辦法。) 不過,對此還有另一個積極的面向,也就是持有實體黃金、金銀貴金屬,長久下來,金銀會保有現存貨幣的實質購買力 ( 註 : 金、銀算是貨幣哦!),在某些情形,金、銀自古以來就是貨幣,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回到古羅馬,用今日等量的貴金屬去買古代一條麵包,也能買現在的一條麵包。幾年前有場正視貨幣議題之研討會 (conference),有個人提到一點:他媽還小時喜歡去聽百老匯,家人總是買給她第三排正中央的票位,我想那是貴賓座 (prime seat),票價是 5 塊美元。他說:「哇,票價今日早就貴不可攀。」我就說:「哦,如果她還保有 5 塊錢的黃金,她還是能拿手上的金和銀,幫自己買張票。」金、銀能保有購買力,我還發現一件事,這是無意間發現的,當我創造我的指數,一路上跟隨一切變化作調整,我回溯過去,我發現一個相同時間點,我想應該是 1970 年代,當時沒發生什麼事,所以不論當時指數是什麼,我把個人指數設為一樣的,這個指數與黃金價格相差不遠,我所說的是 CPI 指數。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我所做的,我是說一開始的十年左右,事情開始變得一團亂糟糟,一路上政府做變動手腳,在最後的變更版,我拿個人指數配上金價畫趨勢圖,看我的指數如何變動,我是說它亦步亦趨追蹤......不過,金價稍微領先通膨。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如果你見到金價飆高,它通常最佳通膨指標,我意思是,除非像政府做很多嚴重干預,因此金價是通膨竄升的先行指標。金價......


金價 V.S. 官方 CPI 走勢圖


主持人 : 我自己做過類似的研究,我畫了黃金和「CPI 指數」走勢圖,用官方而非你的數字,在過去......我是自 1980 年代開始追蹤,有段時間金價落後「官方CPI指數」,然而在過去 40 多年來,金價步伐相當一致地跟隨著「官方CPI」,兩者有相同的終點,如你把兩者的算式 (series) 還原至 100,結果現在終點相同,也就是起始點的 3.5 倍。沒錯,你說得對,金價長期下來很有效地追蹤通膨,我是說除了 (?borrowing?) 季節性,你知道三不五時短期波動和竄新高除外。John,我想問你是否對其他資產做過類似的研究?比如像房地產、股票指數 (stock indices),他們是否也會有不錯的通膨避險?

John : 傳統上,他們是。房地產 (Real Estate) 中的 “Real” 這個詞,它是實質的經濟度量,是隨通膨調整的。“Real” 代表實體資產,大致上其價格會往上漲,抵銷通膨 (cover inflation),房地產問題在於根本無法攜帶,不過你若持有房地產,你的房地產在惡性通膨下,易有保值性,這是現在房價飆漲原因之一。而...你還舉了什麼例子?

主持人 : 股票,「標普500」過去 50 年來也績效很好。

John : 股票也是偏通膨避險的東西,不過就這裡的情勢,就經濟局勢與獲利看來,時勢將會很不穩定,我較傾向把個人資產放在實體金銀。


全美非農就業「離職率」


主持人 : 有件值得玩味的事持續在發生,John,即就業勞工「離職率」持續竄天高,很多經濟學家可能視之為就業市場信心。勞工離職是因為有信心找到更好的工作。你是否也把勞工離職視為失業率的一部份,人們離職找工作期間,也算是你計算失業率的一部分?

John : 嗯,我的失業率算法立基於政府,如果有人離職,我們就說他沒工作,如果他有積極找工作,就視為「失業人口」;如果他沒有積極的找工作,那他就是「怯志勞工」,他就被列為 「U6 類別」(註:見上篇翻譯,官方「怯志勞工」滿 1 年不算失業率,而John的算法是,只要你是怯志勞工就算是失業人口。)。

主持人 : 我懂了。如果離職勞工有積極找工作,可能是件好事,假定將來經濟封鎖解除,事情開始回歸正常,你知道現在工作缺工,老闆找不到人。你知道竄天高的「離職率」可能是件好事,不是嗎?理論上,它接下來應該會降低失業率。

John : 我這麼說吧,就穩定失業率,我們離充份就業還很遠,失業率數字格外難看,特別嚇人。如果你看政府對外公佈的所有「就業人口」 (payroll employment) 算法,我一路下來一直有釋出「就業人口」數字,它大概是外頭眾數據中最好的算法,它持續民調繳薪資稅 (payroll tax) 的就業民眾,因此這數字背後有實質文件記錄。而你現在正看到......這得回溯至疫情前高峰直到今日,現在「就業率」大概落後疫情前高峰 4%,人們說:「經濟正在復甦,你看 GDP 數字就明擺告訴你了。」再者,這樣的講法有很大的問題。GDP 幾乎快復甦了,「就業率」基本上是你手上的經濟數據,對照疫情前高峰,如果「就業率」下滑 4 %,如果你回顧「就業率」歷史,遇到「就業率」下滑 4% 就是發生經濟大衰退 (Great Recession, 2007);在此之前,你回去查看二戰後的經濟重組,"就業率下滑 4%“ 經濟是不是健康的。當我說下滑 4%,那是現在實際就業人口,相較於疫情前高峰,這裡不列入計算的是,自疫情發生後這段時間,每年通常會有 150 萬至 200 萬人加入勞動市場 (labor force),這些人不見了,這 150 萬至 200 萬「工作職缺」(payroll jobs) 完全沒有開放。你若想經濟恢復往常,「就業率」水平就該恢復到原先疫情前相同的水平。上個月大增 81萬3000 位就業人口,如果接下來有這樣的就業人口增長,最快也到要 2023 年初,美國經濟才能回復疫情前水準,而我認為你不可能見到此事發生,因為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經濟正開始再度疲軟。我真的不知道疫情的事會怎麼演變,不過有些指標......也許一些新麻煩正在醞釀,談到封鎖之類的,希望不要封鎖,因為封鎖真的會創傷經濟活動,如果經濟情勢還是這樣,「聯準會」會繼續印錢,而「聯邦政府」會不停地振興經濟支出 ( 註 : 發錢給民眾), 那會引發通膨,那正是我們眼見通膨開始增長的原因。我知道......如果你去看「貨幣通流速度」(velocity of money),即 GDP 裡貨幣流通轉手的速度。


美國 「M2 貨幣庫存」流通速度 ( 註 : velocity of money 貨幣流通速度越快,經濟越強勁越好,這是健康的經濟狀況。 )


John : 人們看「貨幣流通速度」說:「你得有很快的貨幣流通速度,通膨才會很高。」就某些例子而言,這說法是對的,如果經濟體裡貨幣流通速度很快,通常通膨力道很強,同時經濟也很強健,那是好現象,如此一來,你會有強勁經濟成長促成的愉悅通膨,那才是人們想要的。我們這裡情況不是這樣,我們這裡「貨幣流通速度」很慢,因為貨幣供應增長極端龐大,而且經濟很低迷,「貨幣流通速度」極為緩慢,就是那樣的情況造就「惡性通膨」。如果你去看「威瑪共和國」、「委內瑞拉」、及「辛巴威」,這些例子是強勁的經濟導致「惡性通膨」,其情況是太多的貨幣追逐很有限的商品,那正是美國此時的情況。就通膨,我知道二手汽車漲很多,不過這裡有很多事正在發生,你跟相關產業者聊,我好幾個客戶位處義大利供應區,做轉口貿易商(intermediary),他們在某些地區是做化學工業的,他們看到原物料價格年增 50 ~ 80%,因此他們商品價格調高很多,而他們調漲商品價位也沒關係。我聽他們說:「客戶接受他們漲價,並順著系統一路往上漲。」這正是嚴重通膨來襲的原因所在,是廣義貨幣供應,不是只有二手車市場。

主持人 : 肯定沒錯。我想很多看我節目的觀眾可能會點頭同意。John,在我結束訪前,你能否稍微聊聊的個人背景,你在編彙「影子政府統計數據」之前,有過什麼經歷?這樣人們才能更了解你所致力的事。

John : 如果人們想了解更多我所致力的事,你只要去瀏覽《shadowstats.com》網站,捎封電郵至《shawdowstats.com》,署名給 John Williams,問我任何問題,我會很樂意做答覆。 我去達特茅斯大學 (Dartmouth College) 讀商學院,主修經濟學與商業管理 (economics and business),其後因家族企業走入「經濟模型架構」 (economic modeling),家族企業是從西德進口電鋸進行加工時,我開始個人的經濟預測 (economic forecasting),公司發展了一些經濟模型架構。我無意認識一個數學天才,我們一塊做了一些有趣的事,然後依據公佈的數字,我能真正地預測未來 6 ~ 9 個月的事情,問題在於我們使用大範圍的經濟模型架構預測未來五年,甚至今後一年經濟走向的理由,在於為了得到有意義的度量,你必須採用有意義的數字,你得輸入數字來預測明年通膨會怎麼,以便預測利率走向。如果你知道利率走向如何,你知道通膨走向會怎樣,你就知道利率會怎樣走,(主持人 : 當然! ) 所以長期模型作用不大,不過一但你辦到了長期模型預測,之後我開始把經濟預測賣給美國企業。然後,美國政府開始對經濟數據做手腳,使標準經濟度量模型 (standard econometric model) 變得難以預測,而人們對於經濟到底發生什麼事很感興趣,因此我的經濟模型預測演化到今日,我依然報導經濟,審視數據並提出誠實不虛的判讀,我沒有特別的偏見,沒在華爾街賣金融商品,我只是提供你我能給的最佳經濟判讀,也就是情勢位處在哪,最可能發生什麼事。

主持人 : 嗯,現在在網路觀看節目的很多觀眾,真心感謝你的努力,一如我先前私下也跟你說過,你的數字大受經濟學家引用,這我也告訴過你。我真的很感謝你今天接受節目訪問,John,很榮幸能親自和你對話,我希望很快又能和你對談,謝謝今天你來上 Kitco 的節目。

John : 謝謝你邀我上節目,我深感榮幸。

主持人 : 感謝收看 Kitco News,我是林大衛 (David Lyn),想追我的消息請關注我的推特:twitter@davidlyn_TV。

~~~~~吔!終於翻完了 ^^ ~~~~~

參考資料 1 : What is “core inflation,” and why do economists use it instead of overall or general inflation to track changes in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https://www.frbsf.org/education/publications/doctor-econ/2004/october/core-inflation-headline/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