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今天早上跑去海灣邊,為的就是想拍攝翠鳥,誰知等了一個早上也沒見著,變成了拍雜鳥了,也好,就當作是臨場練習吧(反正我是打鳥BB班,總得需要找目標練習的。)。。

今天是人生有史以來使用最長的焦段,標準135格式的850mm,加上DX格式,即是等於1275mm等效焦距!(如果改成2X格式則有1700mm的等效焦距!)
結果就是,拍攝距離不用太接近,也能把母指頭大小的暗綠繡眼鳥拍得栩栩如生,不需要再使用裁切的技巧了,只需要做二次構圖就可以了。
今天是AFS200-500VR接上TC-17EⅡ的組合,由於這管長焦變焦鏡是電磁光圈,理論上配最新的TC-EⅢ才是最匹配的,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組合竟能如常工作,而且對焦效果還不賴哪,這真是窮人的救星哦,TC-17EⅡ的二手價只不過7000出頭,AFS200-500VR的二手也就二萬多不到不到30000這樣子。

D500 + AFS200-500VR + TC-17EⅡ,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AF微調向前+10格,ISO3600 + f/11 + 1/1000s,平均測光,+2級曝光補償,仍然是ETTR高感光拍攝方式,後期只壓暗亮部無加光。
這樣的ISO3600,畫質和細節還是可接受吧?

攝影的樂趣在於,有時候你會遇上意想不到的場面。。
這已經不是畫質和細節的問題了。。。

今天早上在等待翠鳥期間,突然左邊樹叢熱鬧了起來,於是望過去,看見一群黑頸椋鳥、紅耳鵯、白頭鵯、暗綠繡眼鳥和長尾篷葉鶯在覓食,於是也想著如何拍。。
儘管在香港市區經常見到紅耳鵯,打鳥人對牠本來也興趣不大,但看見牠們覓食過程也算是有趣,於是就拍下了紅耳鵯準備吞下果子一迅間的連續動作。。。

D500 + AFS200-500VR + TC-17EⅡ,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7200 + f/11 + 1/1000s,平均測光,+2級曝光補償,後期壓暗亮部後再減光0.66級EV。





很久沒拍人像了,今天意然用200-500VR + 1.7X拍了兩張。
其實,一張好圖並不是只需按下快門那么簡單,還需要準確的理解從『拍攝』到『輸出畫面』之間,相機做了些什么,而我們又需要做些什么。

今晚打算寫些我對『後期修圖』的理解。
很多人抗拒做後期修圖的操作,主要說詞是『嫌麻煩』,其實打從心底裡就是『這是整色整水(即『沒事找事兒』的意思)不真實的操作行為』(人人口中的『P圖』是至為經典的說詞,反映了背後對『修圖』的理解程度。)。

其實這是對『後期修圖』錯誤的理解。
誠然,修圖方向是多彩多樣的,有人把『原來有的』抹掉、有人把『原來沒有的』加上去(這兩個是至為經典的『P圖』理解),也有人嫌原來的色彩和影像不夠精彩(這是佔大多數的想法),更有人是在『還原現場真實』(因為原廠給出的效果,通常光比比較大,看似精彩吸睛,實則是下了重手味精。)。
然而,機身的原廠預設『畫面輸出』效果,無論是如何調校,基於機身CPU的性能,肯定是受限而無法跟在電腦上做的後期比較的。

今天,我就嘗試去解釋我做後期的基礎概念——這只是我一家之言,有用就參考,無用就帶過不看吧(攝影本身就是百家之言萬家之法,旦學一二也無妨。)。

我基本的圖片要求是——既要有真實的現場光影還原,也有帶一點藝朮性的成份。

在這個要求之下,我參考了Ansel Adams發明的Zone System,先把畫面的曝光屬性分區,但我把原來的九區簡化成了5區,以好記憶和辯認(但我也知道世上有人卻會分成更複雜的14區。)。
我以今天拍攝的一幅街拍圖片作說明。
這是原廠的光影效果,我把它分為五區,分別是『亮調』、『中間調』、『暗調』、『中間偏暗』和『暗部偏光』,本圖中已圈出相關部份,而我在後期時則需要處理這五個部份的調整,調整完後大致上就能回復到現場眼見的真實光影了。
大家可以看到,這圖的『亮調』部份,其實已經完全沒有細節,但其實只要過曝在2級以內,還原細節是不會有難度的。而這圖的暗部明顯可以看到細節而不會全黑,這是我刻意操控曝光的結果。

這是原廠機身輸出的效果,利用RAW檔套用機身的『Picture Control』輸出的效果,Picture Control使用SD模式,參數是銳化6、清晰度+3、對比度-1、亮度0、飽和度-1、色相0。
其實如果原圖是『正常曝光』而不是過曝的話,效果還是可以的,當然,大家有跟蹤這大樓應該知道,這是我在刻意操控曝光的結果。

這是利用Lightroom做完後期的結果。
大家可以看到,原來『亮調』過曝的地方,細節是完全的回復過來了,而『暗調』的細節卻沒有消失!
如果換做是機身設定的話,只能夠是『亮調』和『暗調』二擇其一。

我是如何做得到的呢?

答案就是在『色調』一欄做參數調整,主要是把亮部壓暗,同時提升暗部的光度,通常而言,我是亮部壓暗比較多,而暗部提亮比較少(因為暗部提亮太多,就會把『暗部噪點』迫出來了。)。
在這種操作的情況下,通常畫面會比原圖更暗一點(這就是為啥我原圖是過曝但調整後卻曝光洽到好處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就是,我還會把『對比度』大幅度降低,不論是在機身(請參考上面的Picture Control參數)還是在後期,我也會減低對比度的。


大家以為這樣就完了嗎?

當然不是,不過我特別想提一下『色溫』這個數碼攝影才會有的設定。(不寫其他是因為不想太過長編大論,再寫下去,我想我可以出版一本完整的後期手冊了。)
而我這五區光暗調性分級還有一個用處,就是也可以用來解釋『何以色溫經常不準確』。
如果大家對於『色溫值』的形式有了解的話,一定會知道『陰影』和『亮部』的色溫值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還會受到環境光反射面的多寡而出現相差極大的參數值。
還有就是當時當地的『懸浮粒子』也會影響色溫值當中的Tints值,大家看看我上面載圖,調整前的畫面是不是帶點粉紅調?而調整後卻看上去更『真實』一點有如現場所見?
而我設計的五區曝光調性,正正就可以用來預算『綜合色溫值』(參考Ansel Adams原作的Zone System也有這個功用。),以及可以使用Lightroom的『顏色分級』來修正色溫偏差——從暗調、中間調和亮調分別設定不同的遮色片和濃度來中和局部出現偏差的色溫值。
簡單來說,就是假如暗部色溫值高於相機計算的綜合色溫值,這時暗部就會偏紅調,我就把『顏色分級』中的『暗調』設定某種藍色色系,去矯正原來偏紅調的暗部。
又例如亮部的色溫值要低過相機計算的綜合色溫值時,此時亮部就會偏藍調,於是我就把『顏色分級』的『亮調』調成紅色或黃色色系中的某個數值來做矯正。
例如下圖,當調整好『顏色分級』三種調性的顏色和濃度後,是想畫面偏藍、偏紅還是中間屬性,只需要最後調整平衡值就足夠了。。
這種白平衡修正的設定,相機機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得到的,就算是使用了『白平衡偏移』,其災情只會更嚴重而不會減輕的。(白平衡偏移是另一種玩法和目的了。)

所以,不要埋怨相機的白平衡不準了,其實影響白平衡的因素很多的,明白了道理之後,要『還原現場真實』,其實並不是難事。。


總結一句,就是如果大家對自己作品有要求,而相機設定無論如何也不能滿足大家的期望時,不是換機身(太多人換了機身也還是解決不了問題!),而是學習如何做後期吧。。。
至少可能性及自主性要高過只是換門(我對任何一家用家也是說同一翻說話。)。。
irontheone wrote:
很久沒拍人像了,今天(恕刪)


前面提到,Lightroom的『顏色分級』可以做到對混合白平衡的修正作用。
我剛找出一個極端例子,就是剛好晚上的時候,有一位少女逛街時被我拍下。
而她剛好走到被黃光街燈照到的地方,而黃光街燈的色溫值是2700K。
而她背後卻是日光燈照明,日光燈的色溫值是4100K。
色溫相距高達1400K或以上。
而後面的霓虹光管及射燈的色溫更可以高達4700K以上。
這必然會導至兩個可能結果——一是要么主角色溫正常但背景嚴重失衡,二是要么背景色溫正常但是主角卻紅得發紫!

原因是相機自動白平衡測量的機制,就是按照畫面比重來做加權計算,所以,畫面那個光度佔比最高,相機在運算時就會使之佔最大比重(尤其是在使用平均測光的時候。)。
在這情況下就有可能導至『綜合白平衡』失重,最嚴重者莫過於讓主角處於『最嚴重的白平衡失衡區』,這時就GG了。。
下圖就是這種嚴重失衡之下的失敗作品!
嚴重到就算你現場做了手動白平衡設置,也不能夠擺平畫面顏色表現問題的地步。

那我如何做好呢?
首先,當然是要把主角的白平衡修正,讓膚色看起來正常一點。
這時候,如果我已背熟色溫表和場景白平衡對照表(前面我有貼出過。),自然馬上能修正,所以,我馬上碼入2700K的數值,第一時間就把女主角的膚色扶正。
然而,由於前面我提到的色溫差距,這時又輪到背景色溫讓人抓狂了!

這是原廠NX-D套用相機Picture Control再改正色溫值的效果,女主角的膚色看似正常了,但背景色溫表現卻是又藍又洋紅,看著就是不舒服。


這是透過Lightroom做後期的成品,同樣的,當我知道街燈的色溫值以後,但我不是直接使用街燈的色溫值,而是綜合考慮之後,使用折衷的色溫值3200K,然後再利用『顏色分級』針對背景的又藍又粉紅的現像,馬上針對性的對亮部和中間調使用橙跟黃色色系進行中和,以期拉近跟女主角膚色色溫的差距。
然後得出下圖的結果。
大家以為,這樣複雜的操作,能夠單純的謹靠『白平衡偏移』嗎?
而相機又能做如此複雜的修正嗎?
最後,這個修正效果有沒有比原圖好看一刁刁呢?

兩個都是使用3000 X 2000邊長壓縮,可以點擊大圖看細節來比較差異。
irontheone wrote:
前面提到,Lightroom...(恕刪)


我經常說,並不是原廠不好,而是達不到我要求。。
上一樓說現場因為照明的色溫問題而出現了災情,那如果擺好照明現場光可控的情況下,是不是就不用做後期呢?

非也。。。
後期是可以精益求精的。。

這是四平八穩的人像照了吧?
用了兩支離機控制外閃,照明應該沒問題吧?
白平衡也因為使用了外閃而變得可控吧?
機身輸出的效果還可以吧?
這種效果,應該可以真接交圖給客人了吧?

RAW檔經原廠NXD套用機身輸出Picture Control,SD模式,銳化+6、清晰度+1.5、對比度-1、亮度0、飽和度-0.75、色相0。
壓縮成3000 X 2000邊長,可以點擊大圖看細節。
話說,為啥我的機身輸出不使用人像模式而是使用SD模式呢?
原因是我曾經為雜誌社供圖,經常會現場馬上交圖(或者直接由雜誌社提供記憶卡,工作完成後馬上收卡,不讓作品外流。),一如很多用家,曾經使用了很多自創或者其他人創作的風格檔,因而被雜誌社退稿,還被臭罵了一頓,所以以後我都只用SD模式的Picture Control了。


然後,我使用Lightroom做過後期修正的輸出圖片,大家還認得這是泥坑的作品嗎?
大家以為單憑機身設定,可以做到這種效果嗎?
大家以為,原廠機身輸出效果好呢?還是更喜歡使用Lightroom修圖後的效果呢?
同樣是3000 X 2000邊長壓縮,可以點擊大圖比較細節變化。
放大圖就會發現這圖對暗位細節處理過很多,以至髮絲都能清晰可見,但皮膚卻又柔滑很多,這是比原圖的效果好太多了。
是不是我搞得太嚴肅了?
大家都不敢參與呢?
『小城小巷』
這圖有種以前『九龍城寨』的壓迫感覺。

D810 + Sigma50/1.4 ART,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100 + f/2.8 + 1/16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為啥會使用那么高的快門速度呢?
原因是我使用了f/2.8光圈,當天是有陽光的,所以需要使用更高速的快門速度來平衡,這圖是剛好從陽光處走近陰影,來不及更改參數,就變成這個曝光組合了,然而,因為全幅的高感光表現較優,實際畫質和觀感並沒有破壞到。

這圖是3000 X 2000邊長,可以點擊放大觀看細節。

『澳門街日常』

D810 + Sigma50/1.4 ART,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400 + f/2.8 + 1/20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3000 X 2000邊長壓縮,可以點擊大圖觀看細節。。
『IDF25周年彩繪』

一直希望能夠拍軍機,結果暫時只能用模型代替了。。

D810 + AFS 70-200/2.8 VRⅡ,M模式,AF-C9點輔助對焦,使用機頂外閃,ISO800 + f/8 + 1/200s。
閃燈操作以壓光為主,把一切途人消滅掉。
原圖二次構圖裁成16:9邊長壓縮。

大城的名物。

D810 + AFS70-200/2.8 VRⅡ,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280 + f/2.8 + 1/5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