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D700 Nikkor AF 18-35mm f/3.5-4.5D ISO200 f/11 1/250s
今天是滿月,剛剛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以下三圖,分別使用ISO400 +後期加光+0.66EV、ISO800 +後期不做曝光調整以及ISO1250 + 後期減光1.33級EV。
沒錯,這三圖其實就是一個從『欠曝曝光』>>『正常曝光』>>『ETTR』的演進實驗。
當中曝光量依然沒有改變(快門速度和光圈值不變),但強行使用『電子增幅』(即ISO調整)來給與相片不一樣的亮度。

以下三圖,我不做說明,大家認為這三幅圖中,那一幅像是ISO400?又那一幅像是ISO1250?
(當中ISO值相差了1又2/3級,正正就是我前面所說的盡量控制過曝在2級EV左右。)

如果大家以為很難分別或者分別很少,這正正就是ETTR高感光拍攝的目的。
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可以將我們的應對場景和創作範圍擴闊了,而並不只限於強調低ISO拍攝的畫質更優。



ty160160 wrote:
D700 Nikkor(恕刪)


朽木的寂寞。。
這幾天天溫度突然下跌了不少,也多了小鳥出來活動。。
然而我太過手臭,只能見到,未能拍到。。

黑喉噪鶥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2500 + f/11 + 1/16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今天既幸運也是不幸。。
幸者,我竟然可以接近鳥群到2.5米範圍(是鳥群,不是一兩隻,這是長期蹲點的好處,可能鳥兒把我看作是風景一部份了。),不幸是中途接了個長氣電話(也是重要事情啦。),所以也沒拍到幾多張照片。

極接近距離拍攝的長尾蓬葉鶯,一樣是ETTR高感光拍攝手法,後期減光處理。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14400 + f/11 + 1/32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後期先處理光位細節,對暗部不作處理,然後減光0.66級EV。
效果還沒盡善盡美,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先發自己窩裡了。

燼管效果不是盡善盡美,還是不斷的在嘗試和練習中,以求找出最佳解決的方法。
今天遇見鳥兒又再聯群出動覓食,正當拍個不亦樂乎時,一個不小心,馬上就沖上ISO25600了。。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25600 + f/11 + 1/320s,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後期只處理光位細節,無加光。
如果現場我將快門降至1/160s,會不會效果更佳呢?
嗯,明天去試試。。
其實,我們在野外拍攝時,經常會碰到很多不一樣光暗的場景(那怕只是鏡頭擺動了一下,也就意外的得到很多不盡相同『拍攝效果』的比較。
今天,我也拍了些照片,也意外的証明『ETTR高感光拍攝』的好處。。

同樣的拍攝暗綠繡眼鳥,同樣的是向樹上(背景是天空)拍攝,因為使用了完全不一樣的『曝光補償值』(讓畫面『正確曝光』或『過曝』),在後期處理影像後,得出下面兩圖的輸出效果。
圖一是本來是欠曝,後期處理再加光2級EV;圖二是過曝那么一點點,後期處理後不用加光輸出。
關鍵是,圖一是ISO1000欠曝,圖二是ISO3200過曝,大家以為,這兩幅圖的整体是不是分別不大?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為何要使用『ETTR高感光拍攝』的最大理由了(在需要同樣畫質的前題下,把『可用感光度』至少向上提升了1又1/3級)。
(二圖也可以點擊放大看細節和噪點表現。兩圖也是裁至2X格式再壓縮至1920 X 1920邊長的適屏觀看尺寸。)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1000 + f/11 + 1/320s,平均測光,+2級曝光補償。後期加光2級EV。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3200 + f/11 + 1/320s,平均測光,+2.3級曝光補償。後期不需要加光。
為啥『曝光補償』只相差0.3級,但做後期時第一圖卻要加光2級EV而第二圖不用呢?
如果大家已熟記曝光補償的口訣『白加黑減』,那么再看看背景,一個是天空佔大部份,一個是樹幹佔多數,大家應該知道,就算是不做曝光補償或完全相同的曝光補償,『曝光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一樣的,而會是第二圖光很多。
需要說明的是,兩圖是使用相同的後製參數,而且降噪水平是一模一樣的。
500mm的月亮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AF-C72點輔助對焦,ISO1250 + f/8.0 + 1/500s。
ETTR高感光拍攝,過曝約1.5級,後期只處理亮部細節,無減光。

『疫情下的戀人』

D500 + AFS200-500VR + TC-17EⅡ,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800 + f/11 + 1/8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很久沒有拍攝以人為主角的題材了,這次竟然用上了850mm超長焦!
這並不是因為不敢拍而變成偷拍,而是在等候打鳥期間,見對岸有一對戀人,表情動作適合拍攝,於是就拍下來了。

意外地發現TC-17EⅡ竟然能夠完整驅動AFS200-500VR,而且對焦速度並不是退減很多(不過一旦迷焦就很難重新對焦。),今天是玩得很開心(雖然沒能等到目標出現。)。

從來沒試過能把白頭鵯的細節拍得那么清楚。。

D500 + AFS200-500VR + TC-17EⅡ,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3600 + f/11 + 1/1000s,平均測光,+1.3級曝光補償,ETTR高感光拍攝,後期處理完亮部細節無需加光。。

或者會有朋友問,這不就是前期過曝後期減光嗎?
(前面的確有朋友說過。)
我的答案是:不是。
因為只是前期過曝後期減光,是整体性的,那這跟現場『正常曝光』的效果有啥分別呢?
ETTR拍攝除了前期處理的『過曝』,另一重點其實是『後期只單獨處理亮部』而不是整体減光,這樣才能夠維持暗部應有的細節重現。
所以,不計及其他影像提升部份,只處理光影,後期時在『色調』一欄是ETTR高感光拍攝的重點處理部份,而不是簡單的直接給畫面減光。
這樣才能既有壓制暗部噪點的功效,又能夠体現亮部和暗部的細節。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