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話說,一直都有人拿D500和全幅機比較,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幸運地,小弟曾經有兩年使用Df經驗,也積攢了不少照片(幾萬張了。),後來也擁有了D500,照片數也沖上6萬了。。。
我一直相信,D500的高感畫質是追上了D750的(我同時也是D750用家,照片數不少於3萬張。),耐何一直沒有硬起心來作出比較。。

剛剛的今晚,我一個人無聊的跑去香港旺角彌敦道拍巴士車輛和街景——一條代表香港五光十色夜景的馬路,五十年代以後一直是鬼佬喜愛的香港畫面代表之一。

回家修完圖後,很直覺的感到驚訝,驚訝於D500有如此之高的夜拍畫質,於是有想直接跟Df比較的想法。
因為,使用接近參數又能夠拍攝同一題材在同一地點,實在是太有直觀感了。。

D500,2016年1月跟D5同時宣布推出,號稱擁有超過ISO100萬的表現力。
Df,2013年11月推出,號稱採用跟D4一樣規格的Cmos(什至有人強調這是D4的心臟用在Df上。)。

到底兩台機器畫質是差很遠?還是差不多?還是更好?
下面的貼圖,大家可以直觀的比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相隔兩年又兩個月的兩台機器,明顯D500的高感是進步了,按照這邏輯,泥坑全新推出的Z50,單純在畫質上(尤其是高感畫質)是可以期待的(咦,我這是給Z50賣廣告嗎?XD)。
因為,大家如果都是長期玩家又有追蹤相機技朮的習慣的話,自然會有『畫質每兩年一次升級』的覺悟。
不多說了,我這就發圖吧,希望大家不要嫌棄小弟的照片和技朮就是了。。

註:
D500是使用一支Ai-S 50/1.8E鏡,這E不是彼E哈,四十年前的E鏡,是代表Series Eplastic,不是現代自動對焦鏡的E所代表的電磁光圈,是Nikkor 50mm餅鏡的第一代,從序號來看,我手上的這支鏡頭是在1980年後期生產,也快有40歲了。
Df則是使用第一代Nikkor Auto-S 55/1.2,推算生產日期大約是1970年之前。

由於Auto-S 55/1.2的可用光圈在f/2.0,而Ai-S 50/1.8E則是f/2.8——都是以能產生美麗星芒為標準。
由於使用光圈相差了一級,所以,Df是使用f/2.0光圈+1/500秒拍攝,而D500則是使用f/2.8光圈+1/250拍攝,這才能夠在差不多照度和場景之下,使用相約的ISO拍攝。
結果,Df的照片大約是ISO500~800拍攝,而D500的照片則是ISO320~900之間。
當中的變數是因為車輛照明的影響。
而所有照片都是按我自己網上發表的習慣,壓縮到1920X1270的邊長的(其實我覺得這樣才有比較實用的意義。)。

一般而言,FX機身和Dx機身的ISO表現分水嶺是ISO400——即是ISO400以下,兩者分別不大,超過了ISO400,畫質會開始明顯有分別。
而又超過了ISO800則兩者的分別會更加明顯。
雖然現在DX機身的高感光表現,已比十年前大有改善——大約改善了三級,即如果以前ISO1600是忍受的極限,現在已經超過了ISO6400了。
然而,始終因為畫幅、像素密度等因素影響,DX機身的ISO12800其實還是跟全幅機是難以攀比的。
但從D500上市起算,現在又過了快三年了,所以可以預估現在的2000萬像素DX機身必然又會再提高多一級的ISO表現了。
難怪在香港的Z50發布會上,官方特別的把別家的APSC跟自家Z50比較,從而特別強調高感能力。

好吧,還是廢話似乎有點多了,還是看照片吧,這裹我盡量貼出相同數目的照片,而拍攝地點因地理因素,可能有超過100米的距離,然而,由於也是在繁盛市區,理論上光影因素還是影響不會太大的(當然,我後期修圖功力這五年時間應該是有所增強了。)。。

這是Df拍攝的圖片。
(可以點擊大圖放大來看的。)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這是D500拍攝的,要注意的是,部份照片其實是跟Df拍攝是在同一個路口的,因為為新擘了斑馬線,所以我是走到馬路中心拍攝,其實還是同一地點,霓蚵燈下的照度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有可能有南北方向之別。
(可以點擊大圖放大來看的。)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我手癢,無聊的用D500和Df圖片對比起來。
文章關鍵字
鐵兄, 早前用D500在箱根森美術拍了些照片






irontheone wrote:
話說,一直都有人拿D500...(恕刪)

單反不死....只是凋零
圖文並茂.....5分奉上
不同機種的高ISO比較可以參考dpreview的頁面,很好的參考。
vveryoldcat wrote:
留位置出圖發言啊!...(恕刪)


哈哈,多謝老兄支持。。
f2002f2004 wrote:
單反不死....只是...(恕刪)


我也喜歡使用單反,然而,單反的弱項也是顯而易見的,自從上次應邀測試Nikon Z7,無可否認無反的強大之處正是單反弱項之處。。
而單反的強項則續漸被無反追上——對上一次,我也有幸應香港伍振榮先生之邀,一起使用單反D500和無反Z7的比較,當時我第一個感受就是,在OVF/EVF拍攝飛羽時,Z7還沒有追上單反的強悍性能。
無獨有偶,差不多時間我意外地受Sony邀請使用A9拍攝WTA香港站比賽的賽事(而且是一連兩天,當時Sony剛推出428GM,才廣發邀請用家試玩。),個人使用感受認為A9的拍攝性能已經能極接近泥坑D5級(至少比Z7是優勝的。),然而,基於Sony那耐人尋味的菜單設定(我在朋友圈稱之為『反人類設計』,對攝影人極不友善,玩著似在『打大佬』的電玩遊戲),其實我是更不解在後製過程中,為何A9的色彩是那么的『艱難還原』,所以最後我還是對A9卻步了。
而用過Z7之後,則對其『觸屏拍攝』的性能留有深刻印像,所以我當時的評價就是『Z7是一台非常適合街拍和人文題材的相機』。。。

所以,這編小文曾經不下一次無意識地提到對Z50的期待——更強的對焦性能(相對Z6和Z7而言),更接近全幅機的高感畫質。

是的,無反是勢在必行的了,單反落幕也是無可避免的了。

PS。泥坑的無反系統目前的最大制約就是鏡頭群的稀缺(尤其是APSC),也許,藉著已推出經年的Z6/7為基礎,也許就快會有副廠能推出鏡頭(例如死馬的DC/DN系列),這時的Z50對我而言就會從『推薦』變成『必買』的評價了。

PS2。如果有人問我,Snoy的A6000系無反和泥坑的Z50系無反,我會選擇那一台?
我很肯定的回答你,必然是Z50無疑,因為我很喜歡及適應設在中軸線的EVF設計,一來有助構圖(其實阻礙不會很大),二來有助穩定(這才是最最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這才乎合人体工學的要求!),無論A6000系有多么的強大,不能有效手持減低震動的設計,始終不是我那杯茶。
carl3104 wrote:
不同機種的高ISO比...(恕刪)


謝謝老兄提醒,我也是Dpreview的常客,而且有幸我的Nikon Z7相冊成為了他們Z7名目下的唯一硬照相冊推介。
但是,老兄似乎不明白我這編貼文的原意。

是的,論專業性,我怎么可能比得過有專業Lab測試設備的Dpreview?
但是,我公開寫攝影文章以來,我一直強調『我不要Lab測試的千編一律,我要有生活氣識的街頭實拍來呈現相機的性能』,所以,我寫文章有三不。
一不要問我是不是直出,因為我一定要修圖。
二不要問我要原大尺寸圖,因為我認為原大圖是沒有實用性的(誰會傻到發表相片還會用原大圖的呢?又不是印海報),反而用自己習慣的縮圖尺寸更有實用的意味(只要有經常貼圖的,才會意會到這點的重要性。)。
三不要問我『各階段ISO』的圖片,因為這也是沒有『實戰意味』的。(自然有專業攝影Lab發表測試圖的啦,我又何必獻醜?)

PS。網上測試文章一大筐,大家不覺得總是千編一律嗎?
所以我寫的文章,不論是新機還是舊機,我都會從『生活』中能夠有對應的拍攝需求才展現各台相機的性能的,而且都是對應我平時喜歡拍攝的題材,而不是因應新機測試而做『例行拍攝』。
Depreview這種較專業的機構,為何在他們公布了各相機的測試性能後,還需要用家感想的文章和個人相冊推薦?
與其枯燥乏味又吃力不討好之舉,我何不來點更加貼近真實應用的比較?
希望老兄能夠有諒解。
irontheone wrote:
話說,一直都有人拿D500和全幅機比較,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幸運地,小弟曾經有兩年使用Df經驗,也積攢了不少照片(幾萬張了。),後來也擁有了D500,照片數也沖上6萬了。。。
我一直相信,D500的高感畫質是追上了D750的(我同時也是D750用家,照片數不少於3萬張。),耐何一直沒有硬起心來作出比較。。(恕刪)


每個人感受不同,也跟大大分享一下我自己感受

當初想要輕巧換了D750,用了大約兩年
看到D500規格非常心動,上市第一天就跑去買了一台,拍第一次就先對畫質感到一些懷疑...
接下來每天都出去拍,連拍一週確定後,就賣了...

如果沒有高速的需求,單就畫質的話,這兩台真的是立分高下,平常看習慣一台,換過去另一台會馬上發現的程度,但是D750對焦真的有點鳥就是


再補充一下,一樣RAW,暗處拉回D500也是慘很多
irontheone wrote:
我也喜歡使用單反,然...(恕刪)

我自己是使用D850
不是排斥無反
而是無反尚未成熟
或許將來會考慮Z8....Z9吧
明耀 wrote:
每個人感受不同,也跟...(恕刪)


我明白你的意思的,尤其是有些時候,ISO1600就已經出現不知何來的噪點。。。
但我在研究一翻之後,還是可以盡量控制的——只能夠說,D500的Cmos跟傳統的Nikon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曝光控制上,寧願現場偏光一點也不要偏暗,這跟我一貫以來對Nikon曝光偏向的結論是相反的,更貼切的說,他是具有佳能基因的泥坑機器。

如果是以高感表現來說,D500剛好是介於D810和D750之間而更偏向D810多一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D500開始,一直到Z6/7,泥坑的畫面效果多了一重『油畫感』,沒有D800E那一代的銳利感。

PS。剛好一路從D700不間斷的到D810,把所有泥坑全幅機都用過遍了,是『用』不是『試玩』那種經歷,應該有一定的直觀感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