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7四個Lightroom風格檔釋出,順便講解一下Lightroom的操作要點。

前面有提到,當我們使用『分割色調』去校正白平衡效果時,有時會遇到棘手問題,就是『一般設定』下,未必能夠有效矯正過來,然後,我們就要出重手了。。

下圖就是一個例子。。
基於當時距離和天氣不斷在變化中,有時連拍當中會有一兩張極端的例子。。
雖然,這會被懷疑是相機的問題,然而,別少看這種相片的距離變化——從起飛點到升空至1000尺以上,可以超過2公里距離的。
對於天氣變化有點點認識的,應該知道,2公里的距離,足夠遠離雨雲區或者從陽光進入雨雲區了。。
所以,此時白平衡變化肯定會很快速的,有時會快速過你按下快門測光並計算的時間。。


以下是完成圖和原始機身輸出JPG圖。。
有沒有發現除了白平衡相差有點大之外,還有曝光也完全不一樣了?

跟著下來,我就談談後期制作對於『曝光變化』的關系。

完成圖的效果。

機身輸出效果圖。



先看看這截圖,前面有提到極端環境之下,要矯正白平衡,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利用『分割色調』來調整,好處是你原來的拍攝參數不用改變就能達到目的。
留意,跟前面的截圖比較,這次我不單止『平衡值』調整成+100(極端的藍調),而且還把原來220色系的飽和度,從原來的10,修改成15。
因為原來的『慣例』已不適用於此圖極紅的畫面效果。
跟前面完成圖比較,這圖的效果跟前面完成圖基本處於一致的。

然而,為何機身輸出那麼光亮,但我完成圖卻把光亮細節都『修』回來呢?
除了我利用『色調』當中的光、暗細節修改參數而讓『過曝』的細節『找』回來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

一切曝光皆跟HSL和色調當中對光暗調整有關系。
就著下面這截圖,我們先來談談成品當中『曝光效果』和HSL的關系。
留意圖片右邊操作板面的參數。
我在藍色的『明度』是處於負值的。
意思就是,藍色會較原來的暗一點。。
然後,原來,我們一般拍攝時,實際上畫面是有很多藍色的物件的——白色、藍色、綠色、灰色,其實都有可能滲雜了『藍色』色系(當曝光不正確時,又剛好曝光度跟那個顏色不符合時,原來白色就能看到藍調,灰色也會看到藍調!)。。
所以,以此圖為例,除了明顯的藍色機身涂裝以外,還有深、淺灰色都會受到『藍色』色系的左右。。
但更不能讓人相信的是,背景的樹林其實也滲有藍色因子!(意想不到吧?)
所以,當我們調整藍色色系時,其實整幅圖也會受到影響的。。
(但如果樹林被陽光直射,此時樹林會更多的受到『黃、橙』色系的影嚮。)

所以,單從HSL的處理而言,就可以讓畫面更加偏暗或偏光一點(視乎是正值還是負值)。。
再加上色調的操作,後期處理完成後的曝光效果,可以跟原圖相差極遠的!
個人經驗是可以相差+/-3級EV。。

所以,當大家套用風格檔時,發現比原來機身輸出的光亮或過暗(甚至因而顏色不對勁),不用大驚,只需要在曝光值做出相應的操作即可。。
(這些變化,賣『風格檔』的開發人是不會告訴你的。)

由此,我亦提醒大家——很多不同相機之間,都會有曝光上的差別,但是不是就是測光表不準呢?
其實如果大家能理解上面的說話,答案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要問為何不同相機之間會有曝光上的差異,是不是測光表的問題,還不如問問各廠到底做了甚麼手腳吧。。

至此,我再進一步提出各廠各型相機之間的性格,其實是『運算後的結果』,如何運算?
不就是我前面所講的種種樣樣嘛。。
然後,還有人繼續堅持『直出』就不是有『後製的因素』嗎?
還是問問原廠開發人員吧。。

最後,現在大家知道為何我的原圖是過曝,完成作品卻曝光正確的原因了嗎?(我沒動過曝光值哦。)
其實,不用害怕這會是一件耗時失事的操作,初初不懂亂摸,的確需要花很大心力,然而,當你熟手以後,一Lot過千張圖片的操作,可能就只是十多分鐘的事情(含校對),反而是電腦做轉檔時,可能這個數量的圖片需要花費一兩小時了。

順便推薦一下小弟的作文,文章說的是如何找回光、暗細節。
還有另一編關於HSL的操作。

如何找回相片中的光暗細節

如何操作HSL


最近,因為Nikon Z7的推出,大家除了有人認為我是『泥坑鐵粉』的言詞以外,相信更加多人會記得我那句話『任何相機都能拍得好照片,發色更加不是大問題』。。

事實上,是不是如此呢?
今天興之所致,也來探討這個問題。。

很多人以為,玩相機者,當然是要玩每台機器的特色吧?
顏色,即所謂發色是其一。
其二就是各種機器的操控邏輯。。
於是,會有人說,要把所有相機都統一發色,那還玩相機來干嘛呢?

是的,我不反對。。

但是,就我個人來說,更加重視的是成品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是很個人的,先不說拍攝手法和構圖,單講顏色,就會讓人知道是我的作品。。
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我從來不介意機身發色的問題,當然,我要落力的去做好後期嘍。。

以下兩幅圖,大家第一眼能認出是那個品牌的機器拍攝的嗎?

大家首先不要去理會景深、焦距、機器格式的差異,就一眼看去,第一個感覺,顏色表現是不是要想一想才能夠說出是不同相機的作品?
如果是,那其實我已說對了一半,也成功了一半了。。

PS。
除了前面我提供的LR後製要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去創作於屬於我個人(當大家熟習以後,也可以是大家的個人顏色)的作品。。



拜讀文章
151515151511515115
irontheone wrote:
再說說我關於降噪和銳...(恕刪)

希望樓主可以針對提高銳利度做一篇更詳盡的教學
實在很想知道其中的訣竅
godie0083 wrote:
希望樓主可以針對提...(恕刪)


你好,關於你的問題,其實是頗複雜的。。
因為大家心目中的『銳利度』,是一個『綜合效果』,而非單一功能就能解解決的。。

在Lightroom的理解而言,銳利度的直接調整,並非大家所理解的效果,反而副作用有不少。。
因為單獨的『銳利度』調整,其實是『增加細節』(增加訊噪比),但這會疑似『噪點』伴隨著出現。。
所以,單純的調整『銳利度』不能夠過份。

而影響『相片效果』中的銳利度,可以透過幾方面的混合調整來達成。
1、清晰度(增加線條的硬度)。
2、顏色曲線(拉S曲線可以增加顏色對比,從而顏色邊界更加分明。)。
3、銳利度(增加畫面的訊噪比)。
4、暗角(在LR裡的『暗角』操作,適當增加有增強視覺銳利度的效果。)

不過,這些操作全部都會有不同大小的副作用——增加噪點,所以,完事後也需要適當的操作降噪,才能讓畫面更加均衡一點。

PS。單純降噪,不論是內建還是外掛,都會有『抹掉細節』的副作用。。
所以,旦凡作後期修圖,都需要有一個規則——別過尤不及,凡事中庸,才會有最平衡的效果。

至於比例多少,操作組合如何,就得要大大你自己多試試了——也要看你能接受的程度。

下圖是我根據上面所說的通常操作參數。
你可以對比一下原圖操作前後的差別。
是不是感覺更加有立體感?更加銳利和更加乾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