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7四個Lightroom風格檔釋出,順便講解一下Lightroom的操作要點。

很長一段時期,標準的Lightroom教學,都會教授如何利用『分割色調』去創造更好的『畫面氣氛』,甚至會強調可以造成更強的『膠片感』的畫質。
例如以下的教學。


然而,我個人對於『分割色調』的使用,當發現了有『改善混合白平衝場景』的可能性,就固定在每一幅圖片都加入『色調分割』來改善白平衡的問題。
因為,當我們熟習了HSL的操作後,每每不其然的加強了紅、橙、藍、綠的色調(沒辦子,吸睛嘛。),而當我們完成以上潤飾之後,每每會發現部份顏色會偏色,於是,又重新的在畫面上滑滑滑。。
但怎樣滑也不能夠滿意。。
而且,無論怎樣更改顏色的HSL值,都會引發新一輪的偏色,總會有不滿意的地方。

而『分割色調』就可以更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所有數據,只需要因應畫面的比例、拍攝時間、拍攝場景,只需要互換光、暗色調或者微調數值,即可達到『平衡』因為調整HSL而帶來的副作用——當然,首先你必須要明白,這副作用的始作蛹者其實是白平衡的問題!

以前很想找一下最直接的案例去解釋到底『混合白平衡』是甚麼回事。。
昨晚終於讓我找到了一個典型例子,可以用圖解說說。。


這個場景,很清楚的顯示了圖中的士是處於陰影之下,而畫面上方約佔40~50%是在光照當中。
在這裡,我先說說關於白平衡的數值問題。
大家如果有看過色溫表,還記得這種4PM的夕陽是多少K來著?
而陰影部份又是多少K來著?

如果是教科書的話,夕陽大約是6000K上下(慢慢隨太陽落山時間越近,色溫會最後高達7200K,屋簷下的陰影也是6000K以下,但是,這個算是郊區,在『環綠圍繞』的狀況下,實際K溫值卻是——有陽光照射的卻是4600K上下,陰影部份卻是5100K上下!
咦,這不是亂套了嗎?

是的,是亂套了!
亂不亂套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圖明顯因為相機計算白平衡值是,受到背景的亮度干擾,以至於色溫值偏向亮部,而讓陰影部份往往偏向藍調,而這種藍調在原廠的『輸出設定』下是不太明顯的,但一經顏色潤色過程就往往會出現陰影藍得不真實這種現像!

這就是很多攝影人常常都會遇到的難題!
除非不做HSL潤飾,否則必然加強了某些偏色而破壞了整圖的『現場感』。。
下圖就是例子,的士車頂因為套用了『風格檔』,因而顯得比正常『藍調』了。。
這是不真實的,但是,你要是不動HSL,又無法獲取更鮮明的顏色表現。
如果因為這種結果,我們要放棄使用『風格檔』了嗎?
又要從新的再做一次全圖參數調整?
那不很煩人嗎?




本來,在我的風格檔中,『色調分割』是明度35、陰影220,平衡值30的。
然而,在上圖的例子會顯得陰影部份更藍!
所以,因應這圖的特例,我把『分割色調』的數值倒過來,而且陰影部份使用更『紅』的25色系(主要是補回因絕對色溫值偏低而造成的陰影偏藍問題。)。
這樣一改,有如下圖,是不是陰影部份更加『真實』了呢?
至少相較第一圖的陰影沒有那麼藍調了。






如果覺得好像有點『紅』過頭了,那怎辦呢?(前題是陰影的色系是正確的。)
只需要改一下平衡值就可以了,上圖是-30(偏紅調),這圖改成+30(偏藍調)。

以上,供各位色魔大人參考。。


再說說我關於降噪和銳利度之間設定的理解。。

我個人發現網路上很多照片,那怕是只有ISO800,看上去也是很多噪點的。。
這明顯不是相機的『原生噪點』,因為以現在科技而言,全幅機一般上到去ISO3200也很難發現有噪點的,那怕是全幅100%截圖看細節,噪點也只是剛好出現而矣,不會還是縮圖就能看出有噪點。。

那為啥會在很多作品中會那麼多噪點提早出現呢?
其中一個理由就是濫用後期處理中對『銳利度』的設定。。

我很明白,好色之徒都很想自己的作品看上去很『銳利』,於是在指定『銳利度』的設定上,可能會有放手一摶的心理(又或者『銳利度』未乎理想,數值越加越多噪點也不自覺。)。
這可能就是很多作品提早出現明顯噪點的原因。。

正如我前面所說,在Lightroom的設定中,『清晰度』、『銳利度』的設定是分得很清楚的,而近年泥坑機身的『輸出設定』(即所謂的『優化校準』或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相片風格』)中,大有跟Adobe官方解釋看齊的舉動——最新的Z7的機身『相片調控』中的設定,就分別有『清晰度』、『中間銳度』和『銳利度』的分別。
儘管一時之間我還是無法理解『中間銳度』的內涵,然而比對Adobe官方說明,極有可能是『去朦朧』的另一種說法也不奇怪。(這點值得繼續商榷!只是個人猜測。)


由於『銳利度』的官方解釋是『增強細節』,靠的就是『提高訊噪比』,所以,如果強加過多的『銳利度數值』,也就連帶背景也會迅速出現過多的噪點。
所以,一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個『銳利度』我是很小心處理的,一般是不超過30格。。
而對噪點的處理,我一般是會跟『雜訊減少』和『顏色噪點』一起使用,一般情況下,低ISO時則會像徵性的用10格,過了ISO800就使用30格,當然,如使用更高感光度例如ISO12800以上,降噪值會大一點,但同時會不動銳利度。
除此之外,反而我會在『清晰度』上邊,會因應不同鏡頭,不同光圈值以至不同題材(例如人像和風景之別)會有不一樣的『清晰度』設定,因為我這是要『勾線』,加強各主角、背景之間的分離。

可能又會有人問,這樣做的話,畫面的銳利度不是有不足的可能性嗎?
是的,但我會從另外兩個方面入手處理——第一是使用『顏色曲線』或者『色階』調整去加強『顏色對比』,只要有『光和影』的配合,加強顏色對比,這就會增加了『分離感』(因為加強了顏色在光、暗之間的對比),從而觀感上會出現更加銳利的感覺,但是卻不會太過增加噪點!
另一方面,為了縮圖時觀感更佳,在可能的情況下,再對『去朦朧』會因為前面說的各種因素而做數值調整。
(其實『去朦朧』就是拉的S曲線,只是更聰明和更加智能,免去了可能拉錯曲線而引起副作用。)

以下兩圖分別是ISO3600和ISO5600的Nikon Z7 經LR修整後的成品。
放大100%看,以上的設定和做法,基本上跟『原廠』的機身輸出維持在相近的『高感噪點水平』,但是整体卻看起來比原廠機身輸出的銳利度和畫質更佳。。

唉,大過長編大論了,可既然說開了又不好不把事情說清楚,希望能夠讓大家既明白又不覺煩厭就是了。。



樓主關於Lightroom的操作要點部分真是切中要害

如果早些看到,就少了好多嘗試錯誤的摸索與挫折

四個小朋友 wrote:
樓主關於Lightroom...(恕刪)


謝謝。。
其實可以看看官方說明書的,然後再自己理解。。
昨天ACR和Lightroom已經發放能夠全面支援Nikon Z7的最新版本,我馬上為Z7製作了四個不同版本的風格檔,分別是:
1、Z7人像(Adobe)——對應閃燈應用。
2、Z7夜拍標準風格檔(Adobe)——對應夜拍應用(特別針對發黃畫面。)。
3、Z7室外人像(Adobe)——對應無閃燈自然光應用。
4、Z7機場戶外標準風格檔(Adobe)——對應遠距離拍攝應用(特別針對霧霾氣候!)。

雖然是針對各種器材和題材而參數會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能夠理解前面所說的原理,其實是可以在最少更改參數的前題下互相通用的。

另外,目前4個風格檔雖然只是對應Adobe顏色,未來我個人仍然會開發更多風格檔,而且會進一步進行『換色大法』的製作,以期能夠有更多顏色上的變化。

可以在此連接下戴,解壓後,請放在對應的檔案夾內,Lightroom才會自動辯認並應用。
電腦正確檔案路徑為:C:\Users\用戶名\AppData\Roaming\Adobe\CameraRaw\Settings\User Presets

祝大家拍攝愉快。

Nikon Z7 Lightroom風格檔


Z7機場戶外標準風格檔(Adobe)的對應效果圖。









Z7人像風格檔(Adobe)對應閃燈應用的效果圖。



Z7戶外人像(Adobe)的對應效果圖。









Z7夜拍風格檔的對應效果圖。
這個風格檔要特別留意一下,如果發現對黃色出現偏色問題(通常是跟眼看的真實顏色較淡),可以在HSL的『飽和度』中,調節黃、橙色的飽和度,就可以獲得滿意的『黃色』表現。





又,經常會有人問,是不是『一定要後製』才能夠有出彩照片?

一般情況而言,首先要視乎用家的選擇以及對顏色的對受程度。。

但,有一些情況,是非得要後期修整不可的。。
其中又以玩遠攝比較多的用家來說,後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這是怎麼樣的一個說法呢?
原因是喜歡玩遠攝的玩家,都會很大機會遇到一個問題——天氣不佳造成畫面效果大幅偏離原意。。
尤其是近年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空氣中的懸浮粒子非旦止影響畫質,更嚴重到影響白平衡的正確表現!

以下圖為例,我使用300mm + 1.7X拍攝約1300米外的飛機。。
然後,因為當天雖然是下過雨,但是能見度不怎樣,同時因為地處當地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
大家有沒有發現原圖都是偏紅的?
是白平衡錯了嗎?

不是!
相信很多飛友都有遇到同樣經歷。。
明明是色溫正確,但為何總是畫面偏紅呢?

早在我開始使用數碼相機拍攝飛機之時,從Nikon D300開始,一直到最新的Nikon Z7為止,這種現像從來沒有間斷過!
這是Nikon的問題嗎?
不是!
因為其他品牌都有同樣的問題。。

然而,我們能夠有方法解決嗎?
有!
那就是『分割色調』!
可以有效的把偏紅的畫面『校正』回來較為正常的畫面顏色表現。。


首先,我先套用了Nikon Z7的『機場戶外標準』風格檔,發現仍然偏少少紅,這不打緊,留意右手邊操作欄,我在『去朦朧』填上20數值,這可以一定程度上『去霧霾』的,如果覺得還不夠效果,可以繼續調高,直到滿意為止。
留意,此截圖已經是原成狀態,雖然已經去除紅調,但白平衡數值仍然是『拍攝時數值』,沒有改動過。

除了處理霧霾的問題外,留意此圖右操作板的數值,其中『清晰度』的加強,也是遠攝圖不可或缺的,因為距雜太遠,常常會出現『細節』走樣不清楚的情況,『清晰度』數值越是加高,那此朦朧不清的線條就會能有效的增強。



然後,繼續處理『霧霾』的問題,我把顏色曲線的角度拉的比較大,這除了有效提高顏色對比之外,也是傳統上對於處理『霧氣』的不二法門,一定程度上,就是LR『去朦朧』的原理。



然後,這是重點了,還記得我前面說過,『分割色調』可以處理『白平衡不準』或者『表現不滿意』的狀況嗎?
留意右下角,關於『分割色調』的數值,有留意本貼的朋友,應該知道這組數值的由來了。。
然而,中間值我這次是偏得比較多的,就是要『變成藍調』。。
結果,大家可以看看調整前和後的分別。
是不是馬上的不見了『紅調』?
其實,這已經不是最嚴重的處理了,相信飛友們有遇到過更嚴重的狀況的,那就不單止是要調整平衡值了,可能在顏色濾鏡的飽和度上作出更強烈的動作的。

誰說『後期處理就等如弄虛作假』?
我們就不能夠把後期處理視為『還原真實』嗎?

其實,後期處理的深淺,一要視乎各人的顏色感受程度,二來更重要的,就是你對影像的追求,只要下決心,並不是難事。
這圖我處理——加上我發現的原圖紅調問題,套用風格檔+調整數值,也不過需時30秒而矣。。
如果真的對自己嚴格要求,這3-0秒值得嗎?
我覺得值得!



完成圖的效果。。


好文,推一下~順便佔個樓好追蹤,有空在來研究
irontheone wrote:
很長一段時期,標準...(恕刪)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裡面很多原理跟理念,值得收藏細讀,5分奉上.
五分奉上!很詳細!
謝謝分享!

vov wrote:
裡面很多原理跟理念...(恕刪)


其實我也不是全對,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心得。。

主要是我見坊間書藉和教授班一般只講功能介紹,未有時間或編幅去介紹實戰和一些處理上的原則性問題者。。
算是我多咀寫多了,當中要思考一下到底我說得對不對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