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6 wrote:
是這兩個效應拖慢了訊號傳遞速度,增加時脈頻率或驅動能力是沒用的
就像投手投出時速200公里的球,那也要投進好球帶又捕手接得到才算數...(恕刪)


你懂我要表達的

感謝深入淺出的講解
MJ6 wrote:

其實他們講的已經牽...(恕刪)



上面很多專業且精闢的分析,但是,實在是太專業了,讓我想起了小明的老師,常跟小明說的一句話:講中文!!


回到最初始的問題:感光元件大小,是否會影響傳輸速度?


依您的專業,簡單來說,是否可以結論為:感光元件越大,線路越多也越長,造成電組...OOXX等等的增加,所以會影響數據傳輸速度!?如果是這樣,是否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科學數據,比如說:每增加1 u(micro) m,會增加多少電容?進而影響多少%傳輸速度?

mm-lai wrote:
感光元件大小,是否會影響傳輸速度.(恕刪)


無關
影響系統速度從最嚴重到最無關 以相同像素 相同工作電壓&頻率 相同世代製程來說
1. ADC 處理速度 2. Pixel Sensor 暫存 3.影像處理器能力

傳輸速度是"假議題",如果都是在“同數目"時脈週期(clock periods)內送到對方的話,完全不必理會,不管是 1 cm 還是 5cm 完全不影響結果,這是數位IC設計的 000 觀念,提出 die size 大小來論的任何言論都外行人

然而,以相同像素 相同工作電壓&頻率 相同世代製程 這些前提是可以讓很多人搞混的

ex. A7S 1200萬畫素,跟 A7R 3600萬畫素,整個處理速度就差3倍以上

另外同畫素不同的 pixel 大小,如 2400 萬畫素的 FF 和 2400 萬畫素的 APSC 即使以相同像素 相同工作電壓&頻率 相同世代製程 速度也會有差異,在於 ADC 轉訊號的時候 back ground noise 的大小不同,而設計上 de-jitter 使得處理APSC 小像素的時間更久,到 Image Processor 之後處理出來的結果 dynamic range 也會比較差,但這跟 die size 不是直接相關,而是因為像素大小

abso0408 wrote:
無關影響系統速度從...(恕刪)


感謝您的詳細解惑,但是,我這笨蛋可能越看越糊塗。
我還是乖乖去拍照就好..........

mm-lai wrote:
感謝您的詳細解惑,...(恕刪)


不知何時開始,個個拍照都要先變成電子工程師這樣子。。

mm-lai wrote:
感謝您的詳細解惑,...(恕刪)


像這種的,我是完全看不懂

隔行如隔山,我只要懂我要操作的東西的原理

讓我會操作就好了

其他的,就交給專業的來了.........
lml640707 wrote:
那是用down grade去做coat down+產品分級
應該不難理解吧
就像有些旗艦機LCD螢幕是200萬畫素
中階只有96萬畫素
或只有旗艦機有金屬反光鏡組
其它全部只給塑膠反光鏡組

簡單來說做快門的技術不在相機廠而在零件廠
這也是製造業界常態
相機廠在材料力學和對抗應力的經驗
也不可能勝過專業快門廠


這麼說吧,我比較食古不化,從沒有數位及網路的時代靠紙本雜誌收集有限資訊(近百台相機測試報告)得到的印象:日本六大廠牌外加徠卡,Nikon的快門最準、進化時程最早、也最耐用(因此後來看Canon旗艦一直推高宣告快門保證數字,非常不服氣)

一直到F3出現之前,沒有一台市售相機的1/1000~1/2000這2級快門是足碼的,New F-1的1/2000測試slide過曝近1/3EV,LX更慘,可以推知慢了多少;當時或許也是精工、Copal承製它們的快門、也或許還有其他廠,anyway我認為相機廠直接影響產品快門的品質,即使快門廠有製造技術,部分專利也未必可以同時提供多廠(?)。
mm-lai wrote:
簡單來說,是否可以結論為:感光元件越大,線路越多也越長,造成電組...OOXX等等的增加,所以會影響數據傳輸速度...(恕刪)

小弟前面提的只是訊號傳輸的問題,的確線路愈多愈長就愈容易碰到瓶頸
但Sony搞了堆疊式感光元件似乎可以改善這個問題,縮短高速電路能減少雜訊

對了,系統的工作速度是看最慢的那個,而不是最快的
就像電腦CPU速度遠超過週邊裝置,它高速的目的是多工,不見得是反應快

補充
(圖1)是理想的訊號傳輸,(圖2)是實際上看到的
導線上電感會反應電流變化(di/dt),而電容會反應電壓變化(dv/dt)
這兩者會造成共振,導致電壓訊號出現彈跳

(圖3)加入了取樣延遲時間,可避免取樣錯誤,但時脈頻率會因此受限
(圖4)進一步壓縮di/dt與dv/dt,可減少電感與電容效應
目前的DDR都是靠這種方式在增加時脈頻率


MJ6 wrote:
小弟前面提的只是訊...(恕刪)


附上圖解
講解深入淺出
獲益良多

這麼久了
竟沒人感謝??

我來感謝
jenhoxen wrote:
這麼說吧,我比較食古不化,從沒有數位及網路的時代靠紙本雜誌收集有限資訊(近百台相機測試報告)得到的印象:日本六大廠牌外加徠卡,Nikon的快門最準、進化時程最早、也最耐用(因此後來看Canon旗艦一直推高宣告快門保證數字,非常不服氣)
一直到F3出現之前,沒有一台市售相機的1/1000~1/2000這2級快門是足碼的,New F-1的1/2000測試slide過曝近1/3EV,LX更慘,可以推知慢了多少;當時或許也是精工、Copal承製它們的快門、也或許還有其他廠,anyway我認為相機廠直接影響產品快門的品質,即使快門廠有製造技術,部分專利也未必可以同時提供多廠(?)。

小弟喜歡有理有據的討論
謝謝j大提供的資訊
首先NIKON和精工關係很好是可以肯定的

當然精工在精密機械製造領域相信也是在日本執牛耳的
有可能當時(197X-198X)精工是NIKON的御用廠商
所以NIKON快門的精度高於它家
而其他相機廠是用Copal或其他家
精度不如精工
當然以上只是小弟不負責任的猜測
畢竟已是年代久遠了

說到快門技術
底片機時的頂峰應該是1995年Canon 1NRS的10FPS
這個數字有多驚人呢?
1995年的10FPS連拍一直到2012年D4的11FPS才超越
距1NRS的時代已經是17年之久
當時生的小孩都已經快上大學了
另外能夠肯定的是快門連拍速度和耐用程度一定是正相關的
否則拍得越快就會死得越快
所以Canon推高快門保證次數是有道理的

至於從1NRS到D4的漫長17年間
連拍FPS上不去的瓶頸有二
1.資料處理的速度
2.反光鏡的限制
快門組應該是在等以上兩樣瓶頸突破後
才順勢加快速度的
說不定精工或Copal早就把20FPS的快門研發完成了
只是在等相機的性能追上而已
(若真有這東西目前也只有A9有這本事用,但偏偏 A9弄個搞笑的5FPS,這可是跟CONTAX G2差不多等級耶)

貢獻一張小弟收藏的雜誌裡快門組的照片
這是Konica Hexar RF的快門組
快門右邊PCB可以看到是Copal製造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