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stand wrote:

歷史上不是沒有過這...(恕刪)

我兩天前進行美股交易。
耶誕節將至,但由於美國總統川普與國會民主黨仍無法對築牆撥款達成共識,預算案談判破局,政府自22日0時(台灣時間22日13時)過後確定關門;受這波強迫無薪假影響的約有四分之一、近80萬名聯邦員工,這也是今年第三次聯邦政府因預算談不攏而關閉。
雖然眾院20日晚通過臨時開支法案,加入川普要求的57億美元築牆經費,但參院共和黨無法取得超過60票的支持,21日並未表決;國會與白宮僵持至晚間7時多,眾院首先休會,一個小時後參院跟進,聯邦部分部門預算用罄,被迫關閉。

川普總統放話「不給牆就關政府」,堅持國會必須同意在美墨邊界築牆約57億美元經費;參院兩黨原已一致通過一項未列築牆費的臨時開支案,讓聯邦政府得以在預算未過關下,延長運作到明年2月8日,但川普拒簽。

另一方面,即將退休的共和黨參議員佛萊克、寇克也與民主黨談條件,試圖尋找兩黨和總統都能接受的方案,例如讓「童年入境者暫緩遣返計畫」(DACA)計畫起死回生,以爭取民主黨同意築牆撥款,也未獲接受。

府會談判無結果後,參院提議對眾院通過的法案投票,結果44比46票,未能超過60票而破局。



川普總統21日的立場依然強硬,上午推文表示,已準備好為築牆而關政府,且不惜關很久;川普譴責民主黨搞破壞,推文稱「如今,民主黨人要為政府關門負責!」

不過,川普上周邀國會民主黨領袖在白宮橢圓辦公室會面,為預算案尋求解套,但他無視期中選舉後的新民意,要求民主黨照著他的意思通過築牆案。

川普甚至在電視直播下,對著參院少數黨領袖舒默說,「為了邊界安全而讓政府關門,我會很驕傲」。

政治觀察家們認為,川普是為履行競選期間的築牆承諾而不惜讓政府關門,擔心基本盤棄川普而去,2020年不再投票給他。

這次政府部分關閉,包括內政部及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NPS);國家公園管理局宣布,全國各地國家公園和華府NPS管理的主要觀光景點如林肯紀念堂、越戰將士紀念碑、羅斯福總統紀念公園等,不會因為政府關門而關閉,將持續對公眾開放,但服務人員將大幅減少,不會有公園導覽,有人管理的廁所則不對外開放。
世界上最大的啤酒製造商 AB InBev(百威英博)近期有了大動作:聯手加拿大煙草公司 Tilray 投資 1 億美元研發含有大麻成分的飲料。

根據 CNBC 報導稱,這次的合作夥伴關係僅限於加拿大,AB InBev 位於加拿大的子公司 Labatt Breweries 將參與此次和 Tilray 的合作。每家公司各出資 5000 萬美元用於研發含有大麻中非精神活性化合物 THC 的非酒精飲料。

Labatt Breweries 總裁 Kyle Norrington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Labatt 致力於走在新興消費趨勢的前列」,「加拿大消費者對 THC 和 CBD(大麻二酚:Cannabidiol) 類產品一直飽含熱情,這使得我們更加有動力在有責任的營銷承諾前提下研發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
由於大麻在全球的某些市場已經過渡到合法化的狀態,並在某些場合已成為某些酒精飲料的替代品,使得兩家公司共同瞄準了這個潛在商機。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 Tilray 首席執行官 Brendan Kennedy 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我們不知道這個行業的規模會有多大,但可以預見的是,這是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行業,雖然目前來看其全球增長速度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興趣愈濃和監管的放鬆,已經有不少釀酒企業開始涉足大麻領域。

據 CNBC 報導,在美國銷售科羅娜 (Corona) 和莫德羅 (Modelo) 兩個啤酒品牌的 Constellation Brands 公司已經對加拿大最大的醫用大麻生產商 Canopy Growth 投資了 40 億美元。今年夏天,喜力 (Heineken) 旗下的 Lagunitas 品牌也在加州推出了一種含有大麻的飲料。

英國金融時報稱,本月早些時候,萬寶路旗下捲菸製造商奧馳亞(Altria)已經達成協議,以 24 億加元收購加拿大大麻公司 Cronos 的股份。

始創於 1886 年的可口可樂也在 9 月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舉動:進軍大麻市場,生產含有大麻二酚的飲料。據加拿大媒體 BNN Bloomberg Television 9 月報導稱,可口可樂公司正在與加拿大特許大麻生產商 Aurora Cannabis Inc. 進行「認真商討」,意在聯合開發大麻飲料。

Tilray 的上市對整個大麻產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利多消息。

近年來,大麻產業始終在快速發展。根據 CB Insights 公布的數據,大麻相關創業公司去年總共募集資金 5.93 億美元,是 2016 年融資額的兩倍,相比 2014 年 1.21 億美元的融資額也有了迅猛的增長。

CB Insights 的調查結果還顯示,獲得投資的大麻相關創業公司的類型各不相同,有的專注於研究或分銷醫用大麻產品的創業公司(與 Tilray 的性質一樣),有的專注於幫助大麻公司獲得付款的創業公司,以及藉助新的農業技術開發新型大麻的公司。

總部設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 Tilray 於今年夏天正式在那斯達克敲鐘上市,並以「大麻第一股」的名頭迅速引得市場廣泛關注。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主要向患者、研究人員、醫藥公司甚至是政府部門銷售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在 Tilray 股價較發行價已經上漲逾 3 倍,成為 2018 年在美國上市表現最佳的 Ipo,但其股價在 9 月觸頂後便一直波段下跌,截至最近總市值僅剩 66 億美元。



繼可口可樂加大麻後,啤酒也要加大麻了
今天美股大漲~ 不過似乎不是很強的攻擊量~持續觀望中...

FANNG~ 想請教一下有沒有人想過回檔的話會買入何檔來當做未來3年以上的核心持股? 小弟對google有點心動....

skylarkchang wrote:
今天美股大漲~ 不...(恕刪)


我覺得微軟不錯,新換上那個印度人,好像挺厲害的

skylarkchang wrote:
未來3年以上的核心持股(恕刪)


3年?感覺遇到大回檔的機會很高
那還不如遇到大回檔再買
360金融在美股上市,成為大陸「互聯網系Fintech」首家上市企業



360金融(QFIN)14日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IPO定價16.50美元,為定價區間下限,擬計畫融資5,120萬美元。首日開高1.88%,報16.81美元,最後收平。


報導稱,360金融成為超過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成為大陸「互聯網系Fintech公司」中首家上市的企業。
度假回來,也該算算去年的績效了。
去年最高時應該有接近賺70萬,不過經過第四季的摧殘,最終只剩16萬。
大約是4.7%,勉強贏過定存而已。
只能期待2019年,再接再厲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度假回來,也該算算去...(恕刪)


今晚美股應不太樂觀,不知又怎麼了?
百年工業巨頭 GE 如何從市值第一走下神壇


道瓊斯指數最近宣佈,美國工業巨頭 GE( General Electric, GE -US)將於 6 月 26 日被移出道瓊斯工業指數,由連鎖藥企沃博聯(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Inc, WBA-US)取而代之。
成立於 1896 年的道瓊斯指數送走了它僅存的最後一名原始成分股,完成它的大換血。

成立於 1892 年、活了 126 歲的 GE 不得不接受這份恥辱,走下神壇。

用來描述 GE 有多輝煌的字句著實太多了:

曾是美國最偉大的企業,

市值一度成為全球最高( 8,293 億美元),

被巴菲特稱為 “美國商業的象徵”,

被人稱為能夠代表人類工業時代的標誌性企業,

它的創辦人之一更是貫穿歷史的 “發明大王” 湯瑪斯 · 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

馬雲曾經說過希望阿里巴巴能夠活到 102 歲,但他沒有提到 102 歲後的阿里巴巴又該如何延續生死。

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GE 是否死而不僵?它又是否願意只做一個 “年邁老蟲”?

又或者,這家愛迪生創辦的百年老店,終要接受這恥辱的重鎚?!

一場 “必死無疑” 的結局?
包括保德信金融公司的首席市場策略師 Quincy Krosby 在內的業界分析師大都有這樣一個評論:GE 被道指剔除只是時間問題,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究竟背後原因,GE 的股價持續下跌被指為最重要的原因。經歷了過去一年內股價下跌超過 55%,而 2018 年以來下跌超過 25%;該消息一出, GE 再受重創:股票繼續下跌 1.5%,沃博聯股價則上漲 3%。截止 2018 年 6 月 21 日收盤,GE 擴大跌幅至 2%,股價為 12.76 美元 / 股,市值為 1,108 億美元。

儘管股價本身受到二級市場內諸多因素的影響,但不得不說,股價也通常是一家企業業績的象徵。股價下跌在很大程度上則歸因於公司難以維持舊時良好業績的表現。

根據 GE 財報顯示,去年四季度公司虧損 98.26 億美元,營收為 314 億美元,同比下降5%,遠低於華爾街預期。2017 年公司全年營收為 1,221 億美元,對比去年下降 1%;利潤為 66 億美元,大幅下滑 57%,其中工業板塊利潤下滑 29 億美元;每股淨虧損為 0.72 美元。僅 2017 年, GE 市值蒸發了 1,000 億美元。

觀 GE 百年發展,品途商業評論分析有 4 大原因導致了 GE 這場難以避免的沒落。

1)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股神巴菲特曾評價 GE 為 “美國商界的象徵”,事實上巴菲特所言不虛。在路透社報導中,上世紀 90 年代最大的明星企業當屬 GE ,它的市值一度突破 6,000 億美元,在2012年最高市值達到了 8,293 億美元。

梳理網絡公開資料中品途商業評論發現,傑克 · 韋爾奇(Jack Welch)在任 CEO 期間(1981 – 2001)一度令 GE 市值從 130 億美元躍升至 4,800 億美元,其中他視為重中之重的金融服務部門成為促進市值上漲的一把利劍。

“金融是離錢最近的行業” 這句話不假,GE 金融業務更是幾乎包攬了所有金融服務,包括借貸租賃,能源金融,消費信貸等。在市值風雲一文對 GE 的分析中,其指出,在 2007 年至 2014 年的財務報表中可以發現,除了 2009 年和 2010 年受次貸危機衝擊較大,其他財年,GE 接近一半的利率都來自於 GE 金融。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也是 GE 金融內部的極其複雜和美國經濟開始對金融進行嚴格監管, GE 金融由於最初的借貸規模驟減,進而成為 “負債大戶”,又因商業票據進行的債權融資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金融業務不再可持續發展;同時,其他業務也同樣因為集團內部資金流的不健康,衍生出了一系列消極結果。

2015 年, GE 宣佈退出金融業務。

2017 年,曾於 2008 年斥資 30 億美元解救 GE 渡過金融危機難關的巴菲特,也拋售了手頭上所持有的全部 GE 股票。

2)本末倒置,全指望 “買買買”
被金融業務迷了眼的那些年,GE 把國際擴張的管道放在了買買買上。

資料顯示,近些年 GE 主要的資金聚集在國際上的兼併收購上。

“互聯網泡沫、911 恐襲等事件,讓伊梅爾特上任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裡(2001 – 2017),GE 資本的規模大幅度縮水。為了保持業績成長他繼續買買買,斥資 55 億美元買下維旺迪娛樂公司、95 億美元買入英國醫學影像公司……

在能源領域還在買買買,100 億美元收購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140 億美元買下油氣資產,而實際上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滑,導致 GE 手裡積壓的發電機組賣不出去,讓公司的現金流雪上加霜。”

也有分析師認為, GE 陷入今天的局面,是公司多年來大規模收購、擴張造成的。

3)靠 “賣賣賣、縮縮縮” 來改革
顯然 GE 現任的營運者弗蘭納里(John Flannery)認為,導致 GE 如今業績慘烈的原因更多在於,集團內業務繁多冗餘,和現金流極度短缺導致公司日常工作難以保持樂觀營運。

於是,出售資產和削減股息成為 GE 近期自救的主要方法。

從一開始的 8 大事業部(工業部門旗下的電力,航空,採光,可再生能源,醫療健康,石油天然氣,以及運輸服務這 7 個分支;還有金融服務部門),被 2017 年下半年上任的弗蘭納里以現金流急缺為由,削減 50% 股息、高管降薪,裁員 1.2 萬人,並對外表示未來集團只關注三大業務:電力( GE 主要現金牛)、航空和醫療設備。

同時,弗蘭納里也大刀闊斧開啟出售資產模式。其表示,未來將剝離掉價值 200 億美元的資產。此前公司也分別以 260、120、90 億美元的價格,分別將地產業務、私募股權借貸業務、部分養老信貸業務出售給了黑石、加拿大養老基金和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

今年 5 月, GE 也以 111 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運輸業務部門與鐵路設備製造商西屋制動公司合併, GE 及其股東將持有合併後公司的 50.1% 的權益。此外, GE 也或將以 62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保險業務。

此舉並非無效。其 2018 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旗下航空、醫保、可再生能源與交通業務成長較明顯,其中航空和醫保部門分別成長了 7%、9%。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現金大牛也是主營業務電力和油氣利潤依舊大跌,分別下跌 38% 和 30%。

4)錯過改革先機
時至今日,從 GE 的替代者沃博聯這個角色(醫療、零售)可以窺探一二:GE 已經錯過了改革的先機。

道瓊斯指數董事經理 David Blitzer 於 6 月 19 日在針對 GE 被移出道指的聲明中表示,“美國經濟已經發生巨變,消費、金融、醫療和科技公司佔據經濟主導,而曾經重要的工業公司地位相對下滑,今天的道指變更,將更能代表經濟現狀和股票市場。”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JPM-US)分析師 Stephen TusaJr. 也同樣表示,GE 的管理層幾乎從未先於市場變化而行動,甚至特別容易在市場中遲到。

當前幾個火熱的科技趨勢行業,如電子商務、AI 人工智能、自動化設備等議題上,GE 並沒有顯著的發展。在科技競爭之中失去了先機,是 GE 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技股稱霸天下,新一輪世界經濟改革正悄然發生!

美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
在如今的全球市值前十位中,科技互聯網公司佔據了 7 位,其中 TOP 5 更全都是科技企業,包括蘋果(Apple, AAPL-US)、谷歌(Google, GOOGL-US)、微軟(Microsoft, MSFT-US)、FACEBOOK(FB-US)、亞馬遜(Amazon, AMZN-US)。而就在 10 年前,全球市值最高的還是石油天然氣生產商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 XOM-US),GE 位居第二。

據美銀美林數據統計,美國科技股已經佔據統治地位,美股科技股市值總和超過 6.6 兆美元。截至 2018 年 6 月中旬,中美科技巨頭 “FAAMG+BAT” 組合的總市值之和已經超過歐元區股市總市值,也超過了日本股市的總市值。

(編輯註:FAAMG 為 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Google,BAT 為百度 (Baidu, BIDU-US)、阿里巴巴 (Alibaba, BABA-US) 和騰訊 (0700-HK))

石油工業

對此自媒體《港股那點事》分析了美股百年週期,其表示,“在前 50 年的第二次工業改革時代,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是石油能源化工、鋼鐵機械汽車飛機火車輪船航天軍工等工業,美國迎來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大基建時代,因此當時的 Top 10 市值公司多為鋼鐵、石油和有一定壟斷性質的科技企業所霸佔。

1917 年,美國 TOP 3 市值公司依次為美國鋼鐵公司、AT&T 電訊公司、標準石油公司。

在後 50 年的硬體時代,基礎工業革命的傳統產業企業開始逐漸被更先進的電氣工業企業淘汰,電氣工業企業又被更先進的科技互聯網企業所取代。

1967 年,作為純高科技類的 IBM 第一次以 2,588 億美元市值奪取了當時的市值 TOP 1 榮譽,印證了科技迅猛發展帶來的巨大轉變,從此,高科技公司開始的地位開始不斷上市。”

品途商業評論亦認為,有三點值得細究:

1)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革後,世界經濟已從工業時代轉化到了行動網路時代。

2)從二十世紀的下半世紀開始,傳統的基礎設施、人類需求和經濟制度已經被奠定完成,科技的疊代促使了消費升級。

3)行動網路實際已經進入中後期發展階段,物聯網時代來臨,如何利用科技重新重組更新、甚至是顛覆,20 世紀上半世紀甚至更之前時期培養起來的社會需求、工業需求、經濟需求,才是新一輪世界經濟改革的中心。

百年企業 GE 的沒落實則進一步強調了世界經濟的趨勢變更:至少在未來數十年裡,科技當道。雖說“實業救國”,但工業、重工業領域,當然也包括傳統的金融業,如果不進行科技改革,必將面臨淘汰。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