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聽過"gogoro睿能創意" 這間電動機車相關產業的公司嗎?

請問有人聽過"gogoro睿能創意"這間電動機車相關產業的公司嗎?
約在今年五月份回台灣時,收到來自這間公司的email,
我沒有回信,於是幾天後又收到了第二封,並留下電話要我回覆.

在電話中,對方表示自己是gogoro睿能創意的人事,公司專注於環保,生技醫療與節能的開發.
我當時很直的表示這說法太廣泛了,感覺就是把當前熱門的產業都涵蓋到了.
對方接著表示公司目前致力於環保節能的開發,之後會將觸角拓展到生技醫療產業.
於是我又很直的說這還是廣了點,環保節能與生技醫療很明顯處於不同領域.
於是對方就切入主題表示這是間由前HTC創新長(CIO)陸學森(Horace Luke),
背後集合了幾位投資者(提到了尹衍樑與nokia某人...幾間集團)所成立的公司,準備切入台灣的電動機車市場.
於是就聊到了電動車與電動機車的發展及近況,
剛好這話題正是我在美國與中國時所關注的產業之一,還多次拜訪過美國電動車廠Tesla.
聊了四十多分鐘後,對方就邀請我出席一場創新產品研討會.
並表示此創新產品不論在續航力與造型上都能輕易擊敗目前台灣市面上的對手.
因之前從事產業研究與投資領域時,時常會受邀出席新產品發表前的研討會,
加上對電動車產業又略有研究,就答應出席了.

結果到了會場,才被告知,這是一場gogoro公司的面試會 ,
而出席者還有五六位西裝筆挺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
他們表示知道自己是來參加gogoro的電動機車市場分析與行銷面試,
我問人事為何沒先告知我這是場面試會?
對方表示因為其他人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所以有告知他們做準備,而沒告知我.
我問那今天會看到電話中提到的創新產品嗎?
對方表示會議結束後會帶我們上二樓參觀公司環境與產品的原型(prototype).
於是我就在莫名的情況下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的面試會.
會議中,與會的人被分成兩組,針對主持人提出的要求建立商業模式/方案,
此時我瞭解到台灣消費者對於電動車或電動機車認知的普遍不足,或是說因為政策的限制,
侷限了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讓國人的印象停留在造型很醜,馬力很弱,續航很短的買菜車.
同時也訝異參與面試的人居然沒人注意到前一天財經版揭露由主計處公布的機車,
電動機車當月與累積銷售數據.
更驚訝沒人關注電動車與電動機車在國外發展的概況,甚至連電動機車的四大元件都沒概念,
就更不用說tesla與台灣產業鍊中的關聯了.
在會議結束後,我向會議主持人提到參觀產品原型 (prototype),會議主持表示還無法向我們展示產品.
於是我帶著疑惑離開了...

一週後,又接到gogoro的來電,告知公司在上次會議中,
我提出的觀點與對產業的認知具相當價值,想與我單獨談談,
並表示由於之前與會的人比較雜,所以不便讓我參觀產品原型,
這次會讓我完整的瞭解他們的產品並回覆相關的問題.
於是我們有了第二次的碰面,但我仍沒有見到所謂的產品.
與第一次會議時的主持人針對產業現況與趨勢交換心得後,邀請我加入他們團隊,
隨後由公司的人事與我會談,因在相關議題上我們無法取得共識,
人事表示會安排公司CEO Horace直接與我面談.

隔天因為要出席在中國一連串的會議,於是請對方安排好後傳email告知詳細時間.
在忙完兩週的會議,到上海出席發展改革會,又到浙江出席醫療研討會,
再到蘇州瞭解台企在當地投資近況後回台.
想起兩週前的事,於是打電話詢問安排的時間為何?
對方表示,公司在評估後認為產品在2015年才會上市,現在還不需要市場分析與行銷的人員.
也不知市場分析與行銷目前該做些甚麼,所以可能導致招人進來卻無事可做的情形.
於是我就對這間公司更疑惑了...

因為在查詢電動機車產業資料時,
瀏覽到這網站上有不少人對於電動機車的規格與技術十分瞭解,
剛好昨天從北京回台北時與當地友人聊到電動機車/自行車在中國的發展,
極需就相關規格制定統一標準時又想到這件事,
所以特別詢問一下,有人瞭解這間公司嗎?
網站上能查訊到的是這間公司登記為僑外資,註冊在英屬蓋曼群島.
在中國商標登記類別為橡胶製品類.

因之前從事產業分析習慣將資料匯整後記錄,
這一個多月都在中國各城市(上海,北京,浙江,蘇州,南京,重慶,雲南)拜訪許多企業與出席會議,
剛好與友人談論起這件事時,友人覺得許多匯整後的產業資料放著太可惜了,
就聯絡上了美國電動車產業的某大廠,
對方似乎對跨入符合亞洲生活背景的電動機車領域,頗有興趣.
(P.S 據了解,該廠原先就有此規劃,只是尚未將資源分配執行.)
邀請我到美國總部一趟.但我目前到九月份的行程都滿檔了,
到時候有什麼消息也會跟大家分享.

123123123123123123123123123123

Rio Fresh wrote:
公司在評估後認為產品在 2015 年才會上市, 現在還不需要市場分析與行銷的人員.
也不知市場分析與行銷目前該做些甚麼, 所以可能導致招人進來卻無事可做的情形.


S教授推建的公司應該不錯,我看起來這間公司有一點方向跟管理的問題
就像S教授說的,對"車"這塊可能研究還不夠

我認為市場分析與行銷要優先於研發,要先找出市場的需求以及缺口,
找出自己公司的優勢跟弱點,加強優勢,補強缺點

我不是業界的人,但是喜愛電動機車

台灣市場目前的問題是法規,電池跟充電器的規格不統一(看新聞好像有說要統一了,還要了解)


根據這個新聞是說2012年底規格會出來,可是我看到2013年底應該都還不會落實


加速電動機車普及 連接器標準年底出爐



工研院陳志洋有一些報告

電動車輛產業概況
文學 葡萄酒 電影
shenta wrote:
Rio,這間公司我聽過也去過,並與他們老闆聊過天。
感覺上他們是打有規模的團體仗,正統管理與經營模式。
他們的團隊很有自信,也有足夠的能力與戰鬥力完成目標,但欠缺"車"這行業的經驗。
與台灣的各大車廠還有那些來亂的完全不同的想法與做法,算是我對於台灣電動車業少數認同的公司之一。
雖然我沒有機緣與他們合作,但真心的希望他們成功,畢竟他們公司的文化正確,是真的想要投入並提升電動車的經營模式。 和那些買整台大陸貨,說在台灣組裝就是MIT的沒技術沒文化的打帶跑公司們,真的好太多了。 有機會的話去他們那吧,發展空間很大,而且並不會只居於台灣而已。

shenta,謝謝你的回覆.
從您的文章讓我學到不少,也開啟我對此產業更多元的思考模式.
畢竟市場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行銷策略這些或許是我略懂一二的領域,
但如果能對產品或技術也多一分瞭解,在資訊的應用與分析上,也能更加透徹與全面性.
因此過去這段時間,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您的每一篇文章與提到的每一項技術發展現況,
甚至您提到在中國電動車各廠商的動向,我也加以關注.
至於您所提到的,我也感到認同.
在第一次面談時,我即點出了國內電動機車產業目前紊亂的情形,許多新進業者或許資源不足,或許急於賺取利潤.不少都是直接從中國進口套件,在台灣組裝後上市.除了商品安全疑慮(許多業者並非從單一廠商整套引進,而是哪個部件哪間廠便宜就進哪間,再湊成一套)外,對於後續規格的統一與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的發展更是停滯不前的阻礙.
在幾次交流後,感覺對方不只是欠缺對於"車"這行業的經驗.
對於"管理"與"商業"更是感受到公司想尋求突破卻還是停留在傳統的侷限.
在面談時,對方表示由於CEO是設計背景出身,對商不懂.所以交給他負責,而在後續的談話中,對方又表示不知道如何收集電動車產業市場分析,市場策略的資料,甚至要收集哪些資料也沒想法.
幾次交流中,對某些觀念與認知上的差異,讓我也從能預見台灣tesla的那種興奮感,慢慢消失.
再舉個例子吧!在某次談話中,聊到電動機車在中國的發展,對方表示由於上海與沿岸幾個城市實行"限摩政策".
因此公司會將重點擺在其他地區.這無疑是對政策錯誤的理解,限摩是限化油摩,而鼓勵純電摩啊!甚至部分外圍城市開始限制化油摩的販售,更積極者還有禁止化油摩至加油站加油的規定.這些對電動機車應該以正面解讀,怎會......
在聊到如何制定市場策略時,我表示必須先在台灣打開知名度,取得市佔率,甚至成為第一.對方表示台灣不是他們重視的,因為中國與東南亞的市場更大.但如果一個來自台灣的品牌與產品在台灣都無法取得消費者與市場的認同,走出台灣,有哪些人會買單呢?

在與幾位友人聊起台灣產業的情形與發展後,
我想,台灣的確還有不少需要加速努力的地方.
dreamhouse wrote:
S教授推建的公司應該不錯,我看起來這間公司有一點方向跟管理的問題
就像S教授說的,對"車"這塊可能研究還不夠
我認為市場分析與行銷要優先於研發,要先找出市場的需求以及缺口,
找出自己公司的優勢跟弱點,加強優勢,補強缺點
我不是業界的人,但是喜愛電動機車
台灣市場目前的問題是法規,電池跟充電器的規格不統一(看新聞好像有說要統一了,還要了解)

您提到的想法剛好與我想的一樣.
從終端商品Tesla的成功,Fisker karma的解散(後被港企收購),Nissan leaf在田納西州降價增產的策略,BMW的積極跨入電動車產業(i3)...
到零組件商LG在美國的電池廠因看到1~3月電動車的銷售量增長了20%,經過評估後7月份重啟復工生產車用電池.
中國萬向集團則是收購了美國鋰電池廠A123system.
每一個busniess case背後的故事,更說明了電動車/電動機車這產業是屬於消費者導向的市場.
如果不能同時收集與分析消費者需求,制定市場策略,
那麼即使有再強的規格,不能貼緊終端市場的反應,也將失去利基.
如同您與shenta提到的問題,不論公司的研發或設計再強,如果在marketing這塊無法配合的話,
的確可惜.而marketing這塊正是將研發與用戶端做連結的點,更是讓公司從研發,設計,生產的現金淨流出與市場銷售,市佔率收益的現金流入做連結的點.

至於電池與充電設備規格不一情形,不只是在台灣,同時也存在於中國,甚至美國.
而中國相關部門已正視此一問題,
就如同市場所關注的a123system被中國萬向集團收購一樣,
許多現存的問題,不論是企業或是政府相關部門正著手進行.這也是台灣需要加緊腳步的地方之一.

P.S a123system在電池領域的發展可是讓SequoiaCapital,Black &Decker,Qualcomm,YankeeTek,GE,Motorola,P&G......
捧著現金想投資.更在2009年就與電動機車廠KillaCycle推出相當於350匹馬力,0到60miles只要1.5秒,極速>150km的電動機車.
只要能通過台灣人對機車性能嚴苛的要求,出國比賽就能贏了
golden888 wrote:
只要能通過台灣人對機車性能嚴苛的要求,出國比賽就能贏了

或許這間公司的確有其實力,但接觸過的網友普遍都與我有同樣的疑惑.
gogoro對於"車"的市場瞭解不夠,經驗不足,
在"管理"與"方向"上也都令人感到疑惑.
舉個例子吧!
1.從一開始這gogoro來電介紹自己是做生技醫療,環保,節能開發...
我就很怕對方下一句話會接:"我現在要跟你介紹的不是一間公司,而是一份人生的志業,一種生活的態度..."
弄到最後才說明原來是搞電動機車的......

2.站上有位網友來訊息說gogoro也曾邀請他至IT團隊,但最後也是連產品或是原型都沒見過.
第一次gogoro聯絡我出席產品研討會,表示在會後能見到產品.
結果兩位會議主講人向大家表示目前還沒有產品與原型可參觀.
第二次gogoro聯絡,表示上次人多雜,所以不便透露與參觀產品.要我再過去一趟可同時針對產品提出疑問.
結果還是沒看到產品與原型,一位主講人表示產品連外型都還在設計中而已...(what?)

3.gogoro表示CEO是設計背景,對商不懂.所以交給他來尋找具有marketing strategy/analysis背景的伙伴.經過幾次的交流,兩次的面談,又等了幾週的時間說要安排與CEO會談.但最後卻表示,公司也不知道2015年才要上市的產品,現在需要marketing部門幹嘛?也不知道marketing部門該怎麼收集data,或是該收集哪些data.甚至表示marketing部門會無事可做.
(不很弔詭嗎?之前會議的主講人也認為該產品屬於消費者導向產品.而不到一年半產品就要上市,對一間成立不久,對車的市場不熟,也沒有任何marketing data,甚至表示不知該如何收集與該收集哪些data的公司.卻表示不知道要marketing部門做什麼?)

4.最後,也是最讓我對這間公司感到疑惑的地方...
這間公司要我幫忙找生產線工廠食堂的廚師.(沒看錯...是廚師...)
因為這間公司的CEO想把食堂伙食素質提升到一定的level,所以要我推薦具有潛力的廚師.
我說,基本上我認識不少這樣的人,但我都會建議他們如果有機會就到更大的舞台去磨練看看.
像是台灣不少專業的廚師就到上海各大飯店發展,畢竟能接觸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料理與對於食材運用的方式,也能讓自己的廚藝更多元化.
對方表示:"你要跟你朋友說,不能只看薪水啊!要看未來的發展啊!"
我說:"你覺得...在你們工廠的食堂做料理跟在上海國際飯店的舞台...哪個大啊?你知道在上海發展的Andre與master chef的Steve都是來自台灣嗎?"
此時,我已經不知該如何理清這一連串的疑惑了......

P.S 補充一下,Andre是台灣人,20歲成為五星級飯店主廚,二度被《時代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頂級餐廳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列為「2006全球最佳150位主廚之一」,Discovery頻道選為「2006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同時也是位米其林三星主廚.
如果他沒有在日本的中國餐廳打工,沒有去新加坡參展,沒有赴法國餐廳工作...也就無法精準地掌握每道料理的融合與味覺的平衡...更沒有現在的舞台讓他發揮.
所以看的霧沙沙嗎
我也是不太了解... 因為能找到的資訊不多..
Rio Fresh wrote:
請問有人聽過"gog...(恕刪)


我曾經和經濟部的官員及台灣的業者一起去法國參訪電動車的發展狀況,因為我過去都是開發汽車電子產品,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到電動車,所以那一次的參訪讓我更瞭解電動車產業的狀況。

其實要製造出一台電動車並不困難,Luxgen 是全台最早發表全電動車的車廠 (2009),但是全台第一個啓用電動車共享示範區的車商卻是和泰 (2013),關於發展電動車產業,為什麼政府喊了這麼久?直到今年四月才有全台第一個 EV Sharing 的經營模式?

如果台灣真的 "有心" 要發展電動車,其實可以學學法國的做法:

1. 郵局優先使用電動車
郵差每天白天都要騎車或開車在大街小巷穿梭,晚上就可以把車放在局裡充電。

2. 設置電動車示範區
針對新興市鎮的社區,或是工業園區的停車場設置充電站,鼓勵人民使用節能的環保車輛。

3. 利用加油站來增設充電站
台灣的加油站很多,所以可以新設充電站 (快速充電/一般充電/交換電池) 來服務電動車駕駛。

不過在做這些之前,還是先把充電規格 (接頭) 和營運模式 (電池是否是買斷還是租賃) 的問題解決,因為規格統一,業者在開發產品時就有依據,民眾需要充電時也不會擔心規格不同,至於電池本身就有壽命的問題,租賃可以降低日後發生問題的責任歸屬,還可以降低上路的風險 (有問題的電池馬上就淘汰)。

講這麼多,也不知道哪一天才看得到這些事情會發生?還不如先把在路上跑的那些 Ubike 都裝上電動馬達,那些單車馬上就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電動車了
我覺得很多在車上工作的人都應該換成電動車,
現在在北部我也只有看到給停車位畫繳費單的人騎E80而已,
以20AH的電量我全速(50KM/H)在都市走走停停約可騎40公里左右,
載瓦斯的人太重先不提,
送報紙的.送羊奶的還由前面說的郵差應該都改成電動車才對啊,
先不說上面的利用政策限制,
難道國人就是這麼短視近利嗎?
我在加油站打工(在加油站上班還騎吃電的頗不好意思)
每兩天送報生就會來加一次油,
每次加120塊,
一年下來也要兩萬塊的油錢了,
電動車怕的就是不騎,
騎得越多就越省,
在路上看到郵差騎車也不是騎得很快,
相信以現在E100的速度應該是夠了,
還是那些老闆都跟我一樣在等時速80距離100的電動車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