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or 101 手磨

Helor 101

再入手磨一只....

魚大前兩天已發專文分享 "Helor 101手搖磨豆機"
魚大文章中有許多外觀與結構解說和各角度的零件圖
小弟就不再重複了

所以先放幾張隨拍照片意思一下

Helor 101
Helor 101
Helor 101

使用心得與感想後續再陸續增補~

------------------

心得分享~

在叫好也叫座的匿名手磨推出之後不久
Helor設計出現在對岸咖啡討論版與巴友互動
在手磨外觀與結構部分提出了許多看法以廣納建言
參考各家手磨的功能與優缺點加以討論

後來推出了Helor101設計草圖
有人說外觀有別家手磨的影子
但在軸心固定結構與用料上針對精密度與耐用度下了功夫
刀盤部分是採用義大利進口的italmill磨芯
專為義式咖啡所設計

當時不少人反應可攜式手磨的使用者大都是以單品手沖為主
如果只限定義式磨芯較不適合
市場也小

後來海勒從善如流也推出搭配單品磨芯的版本
並更進一步提出磨芯可自行互換兩全其美的構想
預售價格公布後也的確超越匿名手磨不少…

個人認為廠商追求設計與品質成本必然會增加
高品質一定就會有高成本與高售價
但是高售價卻不一定會有高品質…(說繞口令是嗎?)

認同Helor101的設計理念後就下標一組雙刀版
從6月中旬下單後就開始漫長等待
等到地老天荒後終於在日前收到貨了!

開箱後包裝完整
保護措施完善
該有的東西都有
整體手磨的設計感很美
質量很高
光是遠遠擺著看就是一支「很文青」的手磨~~

--------------------------------------

組裝拆解把玩了幾次
有了一點心得

● 粉杯:
不少人反應粉杯的內部設計有"段差"會導致卡粉
這的確是事實
建議下一版可修正
Helor 101
Helor 101

還有一點,這批筒身跟粉盒表面處理會有色差...


● 木球:
Helor 101
看到木球這種掉渣的鑽孔工藝真的是.....

木球握把的顏色造型很搭此款手磨
在整支都是冰冷的金屬外殼增添木質的天然溫潤感

但是實際使用時卻不太順
細看木球中心貫孔並非在圓心
同心度有很大的偏差
木工的做工並不細心(不靠譜)
孔徑偏心歪斜還很粗糙

真的是:『成也木球,敗也木球』


● 調整旋扭:
Helor 101
是否能將粗細調整旋扭的三爪凸起加高一些
這樣手指會比較好施力


● 軸承:
Helor 101
Helor 101
Helor 101

Helor 101
手工拋光~

看了魚大的反應
特地先將軸承拆下清潔
外觀確實有防鏽潤滑油殘留
油垢味道比較重
用乾淨布擦拭清潔後會有改善


● 外觀小瑕疵:
Helor 101
不鏽鋼上蓋有傷痕
不知道當初廠商是怎麼造成的...
還好不影響功能
還有一點,筒身跟粉盒表面處理會有色差...


● 外刀盤/外磨芯的間隙:
單品刀盤/義式刀盤的尺寸有些許差異
所以外刀盤與外筒之間組裝會產生間隙
這個問題曾經在魚大的文章中被提出來討論
但為了避免把魚大的分享文離題扯太遠
我想下篇再將這個「間隙配合」議題重新導回這裡繼續較深入的探討~

XTR wrote:
義式外刀盤外徑約為 37.86~37.88mm
外徑上寬下窄,成倒錐型
而單品刀盤外徑較大,成直筒圓柱狀,外徑約為 37.91~37.92mm 左右

所以Helor101手磨桶身為了相容於較大的單品外刀盤一定得擴孔大於刀盤外徑
而大孔放入較小的義式刀盤就會導致間隙變大而讓外刀盤鬆動
這樣的鬆動對穩定度要求較高的義式研磨恐怕就成了一種缺陷~

XTR wrote:
義式刀盤外徑上寬 ~37.88mm
Helor 101

義式刀盤外徑下窄 ~37.86mm
Helor 101

單品刀盤外徑 ~37.92mm
Helor 101

海勒设计 wrote:
2015-07-17 10:41 #30

感謝關注並提出您的觀點!

對於外刀盤的固定我們是這麼看的:

首先,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做到方便的更換刀盤,我們稱之為無痛互換。在我們看來,刀盤為耗材,會磨損影像出品,所以適時地更換很必要,如果能讓用戶自行更換刀盤會很方便。如果因為刀盤磨損而讓用戶購買第二隻手磨,我們感覺有違環保的理念(補充一句,HELOR 101的包裝100%可回收,雖然很醜)。而要實現方便的更換,需要有一定的間隙,機械設計上稱之為間隙配合。

其次,加工件的加工都會有公差,通常以公差代的形式表現,比如,4.98~5.01之間的產品都是合格品,刀盤和 Helor 101 的筒身也有各自的公差,要讓二者能100%適配,需要考察兩者的公差帶,再設計筒身時將它的公差帶落在刀盤公差帶之上。考慮到兩款刀盤的外刀公差相差很小,我们认为这样的间隙可接受;内刀的尺寸有差异,我们做了加工,让两者的公差一致了。

然後,基於上面兩點的考慮,我們選擇了適中的公差,目前看來裝配難度較低,普通人均可勝任,即使如此,已有用戶反映裝刀盤時心急卡住了,幸好動手能力較強,能將刀盤小心的敲出,不至於返廠。

最後,Helor 101 的外刀由壓板妥善壓緊后,並不會輕易移動,理論上不需要固定鍵的輔助奕可控制其轉動。

另外我想說說我們隊ROSCO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對,拋磚引玉:

聲明,我只是遠遠地看人家玩過ROSCO,並未親手把玩和拆卸,對它的結構的了解很局限。但從我們已知的信息中,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ROSCO的外刀固定在外刀架(我們這麼稱呼它)上,調節時,旋轉外刀架,由外刀架上的螺紋引導做軸向位移。對ROSCO的這個結構我們不是非常喜歡,原因如下:
1.我們不知道ROSCO的外刀是如何放進外刀架內的,如果是過渡配合或者過盈配合加上正確的裝配工藝,精度應無虞,但如果是間隙配合放入,然後像匿名2那樣用膠粘接的,此配合的精度最高也和 Helor 101 是一個水平。
2.重頭戲來了,ROSCO的外刀架上的螺紋和筒身螺紋的必然影響配合對同心度和垂直度,而 Helor 101 沒有這個環節。然後我們再思考這個螺紋配合能保證同心度和垂直度嗎?學過機械的同學應該都會知道螺紋並不能保證這樣的精度,有ROSCO的同學可以將鎖緊螺母鬆開,然後用手搖動外刀架,看是否有間隙。

Helor 101的一體化設計,就是為了將配合的個數減少到極限,僅保留必要的配合。

我們認為ROSCO的外刀架螺紋配合是不必要的,因此刪除了這個配合,而採用內刀調節的方式是因為這個配合必然存在,我們只是賦予了它第二個功能,而未引入不必要的配合。

以上出現了ROSCO和匿名2的廠牌,以我們的身份看,確實不恰當,我們希望這裡僅是技術探討,就事論事,並無它意,如有得罪,請聯繫我刪除此貼,謝謝!


================
2015-07-19
================

分享手邊兩隻手磨的中國製不鏽鋼單品刀盤比對
左邊是匿名二代,右邊有鍵槽是 Helor 101
看起來兩者的刀盤完全相同~~

Helor 101

Helor 101


================
2015-07-27
================

陸陸續續使用了10天左右
拆開中軸分解清潔一下

雖然每次磨完都會使用高壓空氣裡外清潔 (80psi)
乍看之下高壓氣槍可以將裡外粉塵吹得很乾淨
但是分解後會發現下軸承殘粉依然很多
(剛收到時已經將所有零件與軸承都分解並擦拭乾淨)

Helor 101

近看下軸承的殘粉特寫會有點恐怖~

Helor 101

或許是因為軸承旋轉時持續會滲出少量潤滑油
而這薄層潤滑油酯會吸附咖啡粉塵堆積在此


================
2015-07-29
================

目前使用上還遇到一個問題
上軸承的「鎖緊螺母」可能會有自我鬆脫的疑慮
造成中軸會有軸向間隙晃動

Helor 101


================
2015-08-04
================

日前看到baidu吧友做了一個簡單好用的旋緊小工具
自己也跟著隨手DIY了一個小扳手出來
比之前的那兩根容易遺失又難用的小鐵棒好用100倍!
真的非常容易使用
大推!

Helor 101
Helor 101
Helor 101

-- 2019.08.05 已轉讓售出 --
文章關鍵字
木手握好評+1
XTR wrote:
再入手磨一隻......(恕刪)
海勒设计 wrote:
2015-07-17 10:41 #30
感謝關注並提出您的觀點!
對於外刀盤的固定我們是這麼看的:
首先,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做到方便的更換刀盤,我們稱之為無痛互換。在我們看來,刀盤為耗材,會磨損影像出品,所以適時地更換很必要,如果能讓用戶自行更換刀盤會很方便。如果因為刀盤磨損而讓用戶購買第二隻手磨,我們感覺有違環保的理念(補充一句,HELOR 101的包裝100%可回收,雖然很醜)。而要實現方便的更換,需要有一定的間隙,機械設計上稱之為間隙配合。

謝謝講解,很清楚,很明白


海勒设计 wrote:
其次,加工件的加工都會有公差,通常以公差代的形式表現,比如,4.98~5.01之間的產品都是合格品,刀盤和 Helor 101 的筒身也有各自的公差,要讓二者能100%適配,需要考察兩者的公差帶,再設計筒身時將它的公差帶落在刀盤公差帶之上。考慮到兩款刀盤的外刀公差相差很小,我们认为这样的间隙可接受;内刀的尺寸有差异,我们做了加工,让两者的公差一致了。

以目前入手的兩組刀盤
直徑差異為 37.92 - 37.88 = ~0.04mm
這還不含筒身與最大外刀盤直徑間隙配合所需的餘隙量


海勒设计 wrote:
然後,基於上面兩點的考慮,我們選擇了適中的公差,目前看來裝配難度較低,普通人均可勝任,即使如此,已有用戶反映裝刀盤時心急卡住了,幸好動手能力較強,能將刀盤小心的敲出,不至於返廠。

為了降低一般使用者裝配難度
所以公差量勢必要增加吧?
可以提供你們的當初所設定要預留的間隙值嗎?


海勒设计 wrote:
最後,Helor 101 的外刀由壓板妥善壓緊后,並不會輕易移動,理論上不需要固定鍵的輔助奕可控制其轉動。

壓板妥善壓緊不讓外刀盤轉動是必須的
但是壓緊應該並不等於軸線同心的精準度吧?

-------------------------------

當初Helor在軸心固定結構針對精密度與耐用度下足了功夫
把徑向間隙控制在0.04mm以下
軸向間隙更是號稱能抑制到「零間隙」


但是目前卻在外刀盤與筒身的配合上出現巨量的公差間隙
真的很可惜~

為了讓消費者自己可以替換
外刀盤與筒身必須採用 clearance fit (餘隙配合/間隙配合)
兩者之間的間隙必須預留夠大才能方便一般人手工更換

以手邊這組單品刀外徑37.92mm
兩者配合應該是「基軸制」(Basic Shaft System)
所以筒身孔徑必須比外刀盤公差最大值更大上一個等級

最小間隙:(筒身最小孔徑-單品刀盤最大軸徑)(需廠商提供詳細規格)
最大間隙:(筒身最大孔徑-單品刀盤最小軸徑)(需廠商提供詳細規格)

相同的孔徑配上直徑尺寸更小的義式刀盤
最小間隙與最大間隙的還會產生更大的誤差值!

個人覺得這種巨量間隙是標榜高精密度Helor手磨應該想辦法降低的
當初Helor理念為追求極簡化筒身和支架設計為一體樣式來保證同軸精準度
使用最少量的零件組合減少公差
為的就是追求高精密度與最小化誤差
所以建議海勒應該再想辦法消弭這些已知間隙與誤差
而非妥協~

XTR wrote:
謝謝講解,很清楚,...(恕刪)


感謝XTR的提出了這個我們很重視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和大家交流。

我們認為,為了減低裝配難度,使用間隙配合是可以接受的。



上圖中所說的徑跳是中軸裝配后的徑跳,即固定筒身,旋轉中軸時,中軸外表面的徑向跳動,並不是指外刀盤的間隙。

軸向間隙為0。

我將我之前在百度貼吧里回復網友問題的回答貼過來,不一定對,大家評評。



上圖中是網友D大畫的一個一般手磨的結構剖面圖,我用數字1至7標出了影響同心度的配合環節,我一一解釋下(各零件的稱呼是我隨意起的):
1:上軸承座和筒身配合
2:軸承與上軸承座配合
3:軸承與主軸配合
4:筒身與下軸承座配合
5:外刀與下軸承座配合
6:緊定螺釘頂外刀
7:主軸與內刀配合


顯而易見:2、3、5、7必不可少,主要依靠加工精度和裝配技巧。


但是,請註意,上下軸承座都有軸承和軸承座孔的配合(下軸承座的配合我沒標出來),軸承是大規模生產的標準件,6級精度的軸承在這裏使用應該精度說足夠了,與之配合的孔,即孔1和孔2是需要加工的,兩個孔分別加工到合適的精度和軸承配合不難,難的是保證這兩個孔的同心度。


那麽問題來了:什麽因素影響這兩個孔的同心度的呢?
答案是:配合1和配合4。
這裏涉及了3個零件:筒身、上軸承座、下軸承座,我們分別來看:
配合1:為筒身與上軸承座的配合:首先我們都知道,凡加工必有誤差(版權為“凡走過必留下和痕跡“),筒身和上軸承座的配合面尺寸應該都在一定的公差範圍內;然後,為了使裝配難度降低,上軸承座和筒身配合面之間會有間隙,對了,我說的正是間隙配合,這造成了孔1的中心的旋轉軌跡是在一個小圓上的。當然,我知道,一定有朋友會駁斥我,誰告訴我這裏是間隙配合了?!不能是過渡配合甚至過盈配合嗎?我表示可能性不大,裝配難度太高了,要想不破壞筒身配合面上部露出的部分(不能把漂亮的氧化膜刮掉呀),得熱裝或冷裝吧,這一天能裝幾個……這成本颼颼的上去了。總結:配合1造成孔1的中心有天然誤差。


配合4:筒身與下軸承座的配合:因為沒看單任何連接螺釘(像LIDO2那樣的),圖中的畫法不規範但也能看出是螺紋,對了,是!螺!紋! 不能說螺紋沒有精度,事實上螺紋的精度指標很多,但是,一般認為螺紋對圓心的保證沒有義務,螺紋的使命是緊固/傳動/密封(一般指錐形管螺紋)。也就是說,配合4可以說沒有精度,或者說精度很低(低到未註公差的級別)。

也許有朋友會說,下軸承座和筒身的配合也可以用粘接呀。雖然我不喜歡粘接的方式,但粘接也是可以的,但是依然是間隙配合。


綜上,我們認為,孔1和孔2的同心度無法保證,而這對出粉質量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對這點最為介意。

我們覺得,將所有不必要的配合刪除之後,減少了大量的配合間隙,在外刀盤這裡做適當間隙以方便換刀並用壓板妥善壓緊,不讓外刀因為間隙的存在而跳動,綜合各種因素,是可以接受的,利大於弊,比各處都有間隙,好得多。

語言組織能力不好,術語較多,請大家包涵。

另外,如果XTR兄想要一套間隙最小的版本,我們也能提供,不過,因為外刀公差不同,刀盤互換就做不到了。




海勒设计 wrote:
感謝XTR的提出了...(恕刪)

謝謝圖文解說

提一個構想不知是否可行?

如果將外刀盤外徑用車床車一個外錐度
筒身壓版也修改採用相同角度的內錐度
(刀盤上下與筒身都有錐度也可)

當內外錐度兩者相配合時
就會自動形成「緊迫配合」
如此應該可以自動將外刀盤導正到與筒身同一軸心...?

而且還可以維持與目前手工組裝時需要的較大間隙量


隨手畫了張草圖:

上圖是目前壓版裝配時的示意圖
直徑最大間隙量:c = a - b
直徑最小間隙量:0
所以半徑(軸心)最大偏移量:c/2



下圖是修改成錐形壓版期望產生緊迫配合的構想
當直徑最大間隙量與最小間隙量都是:c/2
這時刀盤軸心應該就能固定住
而且非常接近筒身軸心 /中軸軸心

不用螺紋
不用上膠
沒有多餘零件
不需降低間隙配合與組裝公差...

當然這樣構想可能全錯
或是有瑕疵不夠嚴謹
歡迎大家提出討論~
真的就是愛木球阿~

已拍Helor 101還沒到到我家

看一下手上ZASSENHAUS QUITO木球的設計

無螺絲,用強力磁鐵使手柄與木球做吸附

磁鐵應該是鑲崁進手柄裡的,德國工藝



XTR wrote:
謝謝圖文解說提一個...(恕刪)

原義式外刀盤上寬下窄,
0.02mm的差距可能有裝配上的意義。
我猜要將另外那組不鏽鋼刀盤精修大概粉難。
有個想法是
筒身永遠固定不變。
不同刀盤再套上相對應組件與筒身相配合。

XTR wrote:
謝謝圖文解說提一個...(恕刪)



感謝建議!

您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我有幾個疑問:

從圖中看出來是依靠壓板的錐面固定外刀,是很有創意的想法,錐面確實是自對心的結構。這就要求壓板和中軸嚴格同心,但您的圖中的壓板是間隙配合,這裏引入了一個多余的配合,精度已失了。

退一步,即使壓板與中軸嚴格同心,也要求壓板斜面和外刀的斜面角度一致,同時,壓板壓緊時,壓板是水平的,這兩點均不宜做到。這造成壓板和外刀是線接觸甚至點接觸,反而頂偏外刀。


以我們對內刀孔加工的經驗看,由於刀盤經過熱處理,非常硬,加工很不容易,因此,我們僅能做最小量的刀盤加工,因為刀具很貴,磨損很快。

理論上說,使用錐面自對心的結構,最好使用筒身和外刀形成錐面配合,但是,由於無法確認外刀水平,往往會影響垂直度。

以上是我的粗淺認識,大家議議,感謝XTR的建議。
海勒设计 wrote:
錐面確實是自對心的結構。這就要求壓板和中軸嚴格同心,但您的圖中的壓板是間隙配合,這裏引入了一個多余的配合,精度已失了。...(恕刪)

「自對心」結構?又學到一個很直白的專業術語~

目前壓板的固定方式的確只能是間隙配合,精度就必需倚靠壓板周圍的三顆環形固定螺絲來維持。
不過也有一個疑問,適當增加環形螺絲數量 (例如3個變成5個或7個),是否能減少誤差呢?


海勒设计 wrote:
退一步,即使壓板與中軸嚴格同心,也要求壓板斜面和外刀的斜面角度一致,同時,壓板壓緊時,壓板是水平的,這兩點均不宜做到。這造成壓板和外刀是線接觸甚至點接觸,反而頂偏外刀。...(恕刪)

是的,鎖壓版這個動作是否能維持壓版確實水平,就成了對一般使用者的考驗....

另一個想法,如果取消三顆小螺絲的固定方式,將環形壓版改成本體外圈車螺牙,手磨內筒壁也在相對位置攻螺牙,兩者配合時直接採用自體螺絲對鎖,這樣壓版水平度先天就能被限制在螺紋的微量誤差內了。

只要壓版水平度能被限制與維持,根據錐度配合能產生自對心的特性,刀盤應該就能被自動導入同軸心的正確位置吧?


海勒设计 wrote:
以我們對內刀孔加工的經驗看,由於刀盤經過熱處理,非常硬,加工很不容易,因此,我們僅能做最小量的刀盤加工,因為刀具很貴,磨損很快。

這是事實,刀盤本身材料經過熱處理就是要提升高硬度。事後任何對刀盤的加工都會增加機械加工的成本。


海勒设计 wrote:
理論上說,使用錐面自對心的結構,最好使用筒身和外刀形成錐面配合,但是,由於無法確認外刀水平,往往會影響垂直度。...(恕刪)

當初在構想使用錐度配合時,曾有想到這問題,如果適當計算與調整兩者錐度配合時的「角度」,是否能盡量提升外刀水平的精度?
jimmydai wrote:
真的就是愛木球阿~
看一下手上ZASSENHAUS QUITO木球的設計
無螺絲,用強力磁鐵使手柄與木球做吸附
磁鐵應該是鑲崁進手柄裡的,德國工藝...(恕刪)

很特別的設計!圖片拍得漂亮!感謝分享!

有個疑問,如果只握木球時,手磨筒身會不會有掉落的風險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