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上週四在日本橫濱開展的CP+採訪,小編寫了一篇Canon的展場快報讓大家掌握訊息,但展場的廠商這麼多,總有網友們想知道其他品牌的最新動態,小編在這篇文章中,將從Fujfilm到Zeiss共12家廠商,在CP+會場中帶各位做一個簡單的瀏覽。接著我們到東京的Canon總部同DSLR與鏡頭、消費型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以及負責管理整個Canon數位影像訊息事業部最大的長官面談,並且帶一些問題與他們討論,內容相當豐富,各位如果想深入了解Canon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喔!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本篇文章非常的長,幾乎是收錄了Canon以外所有的相機相關廠牌,編排的順序是依照廠牌名稱的字首順序,它們分別是:
Fujifilm
Hasselblad
Nikon
Nissin
Olympus
Panasonic
Phase One
Ricoh
Sigma
Sony
Tamron
Zeiss
由於本次的行程是台灣Canon所邀請,能夠採訪其他廠商的時間實在是非常有限。要先跟各位朋友說抱歉,我無法將所有會場上的產品一一拍下,小編只能拍多少算多少,若有遺漏的部分還請各位見諒。

若各位想看小編在Canon本部的訪談內容,就請各位直接把滑鼠拉到最下面吧!


Fujifilm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近期攝影器材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Fujifilm發表了全新的系列X-T1,強打強大、快速、可靠三項重點,把原先的X-Pro系列往上更推一層,就是本次出現的X-T1。


旗艦的降臨X-T1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富士在這台機身上使用了X-Trans CMOS二代,1630萬畫素,也採用了二代EXR圖像處理器。快門速度範圍1/4100秒至30秒,標準感光度6400,並且可擴充到51200。連拍速度則至Fujifilm所有機身之冠,即使是開啟連續自動對焦,實體快門也可達到每秒8張連拍,開機速度0.5秒。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身骨架則採用鋁鎂合金,以及全機有80處防滴防塵的處理,溫度也可耐至零下10度C,讓X-T1能夠在嚴苛的環境下工作。而2014年中即將推出的18-135mm f/3.5-5.6 R OIS WR也具備了防滴防塵的功能。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身的螢幕使用強化玻璃,解析度為104萬點,可上下翻轉螢幕不同角度的拍攝需求。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身上頭的電子觀景窗為0.5吋,放大倍率為0.77倍、236萬點,畫面覆蓋率為100%,時間延遲為全世界最短,僅僅只有0.005秒,是Fujifilm前代機種的10倍快!而觀景窗內部還加入了雙螢幕的功能,可以把畫面左邊設為觀景窗,而右邊就是對焦框的放大畫面,能夠拍攝時同時檢視對焦區域。而機身水平或垂直翻轉時,內部的數據會改變方向,就如同智慧型手機一樣,也算是一個貼心的小功能。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頂除了X-Pro系列就有的快門速度與曝光補償轉盤,但X-T1左側還有個ISO轉盤,同樣的設計可以在Nikon的Df裡看到,不同的是X-T1在轉盤上就有自動ISO的刻度,但Df偏偏還是要進選單選才行!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除了機頂三顆,但也別忘了機身前方食指處有一顆轉盤,加上機背拇指處的轉盤,X-T1比照旗艦機種的規格辦理,能夠快速的切換設定,讓拍攝的過程更具效率。單顆電池的續航力為350張或錄影103分鐘。圖中是X-T1裝上電池握把的樣子。

另外,X-T1也支援SD卡的全新高速規格UHS-II。當然,支援遙控拍攝與Wifi無線傳輸也是不可少的。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小編短評:富士的色彩加上這種規格的機身,Fujifilm提供了X-Pro、X-E、X-M、X-A系列以外更強大的選擇,如果未來富士要做全片幅,實在是讓人想不跳都很難...


小巧輕薄大光圈 XQ1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2012年底Fujifilm推出的XF1,其酷炫的開關機方式實在是讓小編印象深刻,不過也造成許多人的不習慣。在會場上小編沒有看到XF1的後繼機種,反倒是這台XQ1以幾乎相同的體積以及光學規格出現。XQ1非常的小巧可愛,100 x 58.5 x 33.3的體積可以輕易地一手掌握,全機外殼由霧面金屬打造,重量為203公克。

感光元件為1200萬畫素2/3吋(比1/1.7吋稍微大一點點)X Trans CMOS,鏡頭規格為25-100mm f/1.8-4.9,四倍光學變焦,最近對焦距離為。雖然是小DC但也支援PASM四種標準曝光模式。ISO範圍100至12800,快門速度範圍自30秒至1/4000秒,但不支援B快門。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XF1的對焦速度為0.16秒,快門時滯為0.8秒。但XQ1把這個規格更進一步提升,對焦速度為0.06秒,快門時滯一次衝到0.015秒的等級。0.015算快嗎?請參考Canon的1DX,它的快門時滯為0.055秒,而Nikon D4為0.042秒。各位覺得XQ1是不是滿猛的呢?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目前在經營數位相機,同時又有拍立得業務的廠商,大概就屬Fujifilm在市場上仍有一席之地吧。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外型復古的instax 90也讓小編曾經好是心動過...



Hasselblad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位於瑞典的Hasselblad是大家所熟識的哈蘇,在CP+的展場並不若其他日系廠商有超大的攤位,但依然吸引了非常多人前往觀看。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近兩年哈蘇積極的與Sony合作,設計了以RX100為基底的Stellar,還有以NEX 7為基礎的Lunar。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其實Stellar就是一台RX100,不過是造型跟材質比較不同的RX10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例如這台的機身是用碳纖維、黑檀木、紫檀木所打造。而Stellar與Lunar還有許許多多不同種的材質,你要自己訂製也成!當然口袋沒有麥克麥克是不行的,因為他們的售價都遠超過了一台RX100或NEX7的價格。

而今年年初Hasselblad想把這件事情做的更誇張一點,找來了Sony A99,鑲嵌寶石與特殊材質之後便成了...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Hasselblad HV!標語是:
"At last a DSLR with Style, Spirit and Soul."

這麼有風格、靈性與靈魂的機種特別在哪呢?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頂使用鋁合金所打造,按鍵則使用了鈦合金,而機身特別使用了PVD鍍膜,能夠保持機身剛性。隨機還附上一顆Zeiss 24-70mm f/2.8鏡頭,還有一個特殊樹脂做的攜帶箱,能夠耐得住80至零下40度的溫度條件。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這樣高貴的用料要付出多少代價呢?答案是美金11500。但想想,你買的是格調、靈性,還有靈魂

好了吐槽結束!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哈蘇真正厲害的地方。


世界第一款使用CMOS為感光元件的中片幅數位相機─Hasselblad H5D-50C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哈蘇發表這台相機的海報中,大大的寫著「The rumors are true.(那些謠言都是真的)」配上一張霸氣的機身照片。中片幅數位機背使用CMOS是一項重大的突破。由於CCD具有傳輸訊號不失真的特性,可以保持數位資料的完整,所以在畫質表現上優於CMOS。但CMOS具備了高良率、低成本、低耗電量與高ISO低雜訊的特點,讓消費級的相機市場大批大批的採用了CMOS,現在各位應該很難找到消費型相機或數位單眼依然在使用CCD的廠商。但職業攝影師追求高解析度、高寬容度、高動態範圍以及高位元深度的市場讓CMOS很難被採用。H5D-50C作為世界先例,率先採用CMOS是否也代表了達到與同級CCD相同的影像水準呢?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50C推出以前,哈蘇也有一款H5D-50是使用5000萬畫素CCD。而這款H5D-50C就是特別標明使用CMOS感光元件。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現場Hasselblad就這麼大剌剌的把50C擺在那裏,相較於其他廠商的產品,這台開創新時代的相機卻是沒什麼人排隊。機身上插了線直接連到旁邊的Macbook Pro中,拍攝完可以直接檢視相片。小編有現場打了幾張,但現場似乎沒有關於這台相機的資訊或傳單,所以小編也就沒有多問了。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多來版上討論這台相機!



Nikon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Nikon的場子面積也不小呢,本次在CP+又推出了什麼樣的新產品呢?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最明顯的位置李,Nikon推出的新品在於低階的DSLR D3300,還有Coolpix系列,我們先從這個部份來看看。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上週五吉姆林才發過一篇D3300的評測,這台以初階使用者與輕便訴求的攝影玩家為主打,2416萬畫素與11點對焦系統,親子攝影也是D3300主打對象。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D3300同D5300都採用了單殼式(Monoque)機身結構,上圖左為一般機殼結構,右邊則是單殼式結構。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而D5300/D3300在材料的部分使用的是帝人株式會社的新型複合式碳纖維Sereebo,其剛性是過去的機身(玻璃纖維)的2.6倍,也是碳纖維或鋁合金的1.6倍。該材質也比鎂合金有更強的鋼性。所以加上單殼式結構會讓機身更輕、更堅固。而從圖中也可以看到在單殼式構造(右)與過去的機殼結構差異。


大光圈隨身機 Coolpix P34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Nikon的大眼白天使與黑天使產品線更新。P340與前一代P330維持相同的1.7吋1219萬畫素,以及等效24-120mm等效的鏡頭,光圈為f/1.8-5.6,最近對焦距離為2公分。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P340在規格上並沒有太多更新,唯一關鍵的重點就是P340將Wifi功能內建了,免除了過去還要接無線配接器Wu-1a的麻煩。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背使用3吋92萬點螢幕,機身重量僅有194公克,而預定發售的時間則是今年三月。



AW12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防水機AW120也內建了Wifi功能。使用1/2.3吋1600萬畫素CMOS感光元件,鏡頭亦同步更新,原本AW110為28-140mm f/3.9-4.8;AW120變成等效24-120mm f/2.8-4.9五倍的光學變焦。同時還內建GPS,可以將照片做定位標記,方便往後檢視照片時做紀錄。而AW系列最重要的防水等級為IPX8,能夠在1.8公尺的深度下連續使用60分鐘,而耐震的功能也能讓AW120在艱困的環境下繼續拍攝。機身重量為213公克。


Coolpix P60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高倍變焦P系列一次更新兩台,P520的後繼機種變成P530,具備了1610萬畫素與等效24-1000mm f/3-5.9的42倍光學變焦鏡頭。但沒有內建Wifi。如果想要在大砲機身內享用這個功能就必須再往上跳到P600,雖然一樣是1610萬畫素,但鏡頭焦段來到了24-1440mm f/3.3-5.6,60倍的光學變焦倍率要拍多遠都不成問題。P600也是Nikon首度在輕巧型的機身內導入Super ED鏡片的機種。上圖的紅、黑機身是P600。


Coolpix S970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輕薄型高倍變焦的系統上也一次更新兩台,分別是S9600與S9700,兩者皆有內建Wifi傳輸功能,但只有S9700有內建世界地圖、電子羅盤以及POI(Points of interest)功能。

S9600搭載1600萬畫素、等效25-550mm f/3.4-6.3鏡頭,變焦倍率22倍,重量為206公克。而S9700具備1600萬畫素與等效25-750mm f/3.7-6.4鏡頭,光學變焦倍率為30倍。但重量僅僅只有232公克。上圖為Coolpix S9700。

Nikon在D5300就直接內建了Wifi,而這一批DC或類單眼的更新也更確立了未來Nikon將會積極加入Wifi的功能的事實,其實還有其他最初階的產品如S3600、S32、L30等新貨都尚未加入Wifi的機制,但考慮到他們過去的價格也大概能猜到是因為成本考量的關係。但小編認為未來Nikon的產品會逐漸的全面加入Wifi是可預見的。


Nikon Df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雖然Df已經不算新產品,但Nikon館內仍舊有一大部分是在介紹Df,而如果你在現場的話,也能夠發現到場媒體記者或民眾拿Df的人還真是不少呢!看來還是有不少人被Pure Photography的標語打中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Df的上蓋與背蓋都是使用鎂合金機身,同時兼顧剛性與輕量化。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許多在台灣展覽看不到的部件都能夠在CP+的展出中看到,小編認為除了看新產品以外,國外的展覽也是個很適合學習的地方,平常只能在DM或網路上見到的東西在這裡通通都有。上圖是Nikon高階機種所使用的觀景窗與五稜鏡。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Nikon在今年一月宣布生產了8500萬顆鏡頭,在展區的一角秀出Nikon的鏡頭群與當代機身。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一旁還有Nikon官方的周邊商品,這裡想必也是Nikon迷不可不看的地方。


相較於其他廠商,Nikon的展區就稍微知性一點,沒有熱血的排隊試機人潮,走走逛逛看起來這次Nikon把展覽的重點放在課程教學與服務,以及攝影師的作品展出。新品的部分可能Nikon還另有規劃時間推出。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雖然沒有其他廠商的排隊人潮,但到場聽技術講座、教學講座的人也是多到爆滿。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場不論是坐或站,聆聽攝影教學的人也是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Nikon的人正在教大叔使用Df。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攤位還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可供試拍,但拍攝的標的不是模特兒,居然是一堆模型與背景用藍天白雲投影的牆面。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仔細一看,原來是橫濱市區的真實版的模型,這做工未免也太細了!


默默在一旁的 Nikon D4s
尼康迷最期待的應該就是這台旗艦機種了吧?CP+展中的確有出現D4s,但卻是放在玻璃罩裡面,放置的位置也在一個滿不起眼的地方,上頭寫著「集結Nikon所有的技術經驗的高完成度機種,敬請期待Nikon次世代的旗艦機。」接著沒有任何的規格,也沒有任何DM或印刷品、型錄等等,只有一台放在玻璃櫃裡的D4s。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正面低調的D4s字樣,在外觀上很難與D4辨認出差異。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側面的連接埠亦相同,與D4一樣保留了新的網路連接插孔。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由於玻璃罩是靠牆的,所以我無法再退到更後面去拍機背了...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從外觀上來看目前還看不出什麼新的內容,網路上的流出規格Nikon也並未正式承認,所以小編就不方便在這裡多加猜測。但Nikon在年初CES大展的時候發新聞稿提到D4s將是一台「HD-SLR」,有著更好的畫質與全新的影像處理器,還有更進階級的對焦系統。對於規格來說只有謠言,從未經官方證實。但我相信很快就會有正式消息,屆時我們也會做一個完整的評測。



Nissin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走到Nissin攤位,發現了一面超酷的牆,上面擺滿了Nissin的閃光燈,而且每一隻上頭的指示燈都在閃爍(狀態顯示為光觸發模式),現在要怎麼辦呢?把機頂的閃燈開下去就對了

在我身旁的一位老外一直站在這個位置,一臉興奮地看著這面牆,好像很期待有人來觸發它們的樣子。這位老兄,請保重眼睛阿...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Nissin新產品為小型閃光燈i40,是專為Mirrorless相機所設計。涵蓋角度為24-105mm,使用擴散片時的角度可擴增到16mm,GN值為4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i40雖然體積小,但依然是使用4顆三號電池。使用鹼性電池時發光次數為220-1700次,回電的速度從0.4至4秒(依出力與電池的種類決定)。前方有攝影持續燈,4顆鹼性電池的續航力為3.5小時,

而i40也可以歪頭,上90、左右各180度旋轉,在需要使用跳燈時非常方便。【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i40色溫為5600K,發光時間為1/800至1/20000秒。比較特別的是它的出力最小可以調整至1/256,比常見的1/128更小一級。TTL模式下能做正負2EV的閃光補償。

支援什麼相機的TTL測光呢?Nikon iTTL、Canon E-TTL/E-TTL II、Sony P-TTL、M4/3 TTL皆支援,也能夠支援各家的無線TTL,但無法當作主燈來觸發其他副燈。



Olympus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若要說Olympus的OM-D系列想要傳達給人是什麼感覺,我想就是上圖這樣吧!我找不到更好的詮釋方式了!如果上頭站個金城武就完美了。


OM-D E-M1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Olympus這次的主角是OM-D E-M10。機身搭載M4/3尺寸1605萬像素CMOS感光元件,以及與旗艦機種E-M1相同的TruePic VII影像處理引擎,還有能夠覆蓋整個對焦畫面的81個對焦點。感光度範圍自100至25600,快門範圍自1/4000至60秒,B快門最高可支援到30分鐘。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背採用3吋104萬點觸控式液晶螢幕。而上方具備了144萬點、0.57倍放大倍率以及100%涵蓋率的電子觀景窗,與E-M1的236萬點的超大電子觀景窗還有一段差距。

過去在E-M5、E-M1、E-P5、機身上都能見到的五軸防手震,E-M10反而退而求其次變成三軸,宣稱可以達到3.5級的手震補償效果。連拍最高能達到每秒8張,在開啟最佳畫質的情況下能夠連續不掉速拍攝20張。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翻轉螢幕在OM-D系列從未少過,EM-10搭載了上90度、下45度的翻轉螢幕,對於高或低角度取景有著絕佳的方便性。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E-M10也有雋永的銀色款式。搭配新鏡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 MSC電動變焦餅乾鏡可是說是E-M10的最佳拍檔。最近對焦距離僅僅只有20公分,放大倍率來到了0.23倍,所以可以做為小微距鏡使用,對於美食或小物攝影非常適合。而前端濾鏡接環為37mm、鏡頭外圈直徑為6.1公分,鏡身長度僅僅只有2.29公分,使用這款鏡頭能大幅縮小過去OM-D系列搭配鏡頭的體積,變焦餅乾鏡的尺寸居然可以做到跟定焦餅乾鏡差不多,實在是令小編佩服,如果要將這樣的組合放在包包裡面絕對不是問題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款自開式鏡頭蓋LC-37C。

隨著上述變焦餅乾鏡一同推出的LC-37C,只要把它旋入鏡頭前方的濾鏡接環,就能夠省去了裝鏡頭蓋的麻煩,開機之後,鏡頭蓋的葉片打開就可以拍照啦!太棒了!以後再也不需要擔心鏡頭蓋會不見了!

關於E-M10,台灣也將在近期推出。評測的部分呢?小編可以告訴各位:很快就有了



Panasonic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Panasonic的Lumix系列除了Mirrorless的旗艦機種GX7以外,再來就是實力超強的...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GH4啊!!等等...小編你是說哪台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Panasonic GH4是全世界第一台可錄製4K畫質的Mirrorless相機,所謂的4K是什麼呢?一般我們說的Full HD是1920 x 1080,而4K就是3840 x 2160(Cinema 4K為4096 x 2160),解析度是傳統FullHD的4倍,是下一代的主流影片規格。

GH4能夠以4K畫質錄製MP4/MOV檔案,影片壓縮為IPB格式。而Full HD則有IPB或ALL-Intra可供選擇。影片流量最高可達到200Mbps,而儲存格式依然是使用SD,但介紹人員的建議是使用「至少」每秒鐘能寫入80MB的記憶卡,否則絕對無法應付GH4所產生的超高流量。但在使用4:2:2、10bit的色度抽樣水準時,就無法使用SD卡來記錄,必須要外接儲存設備。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感光元件的部分,GH4採用了全新的1605萬Live MOS感光元件,內部讀取速度是GH3的兩倍,同時能夠抑制畫面移動時滾動快門(Rolling Shutter)所產生的果凍狀畫面。而新採用的4CPU Venus引擎能夠有效的降低雜訊。對焦系統採用了全新的「空間辨識對焦系統」DFD,對焦速度為0.07秒,能夠大幅縮短對焦時間,以DFD快速啟動對焦後,再使用對比式對焦做精度的微調,可以大幅減少對焦時間。

在相片連拍的部分,GH4能夠每秒連拍12張,使用JPEG格式時最高能夠維持速度拍攝100張相片,而在連續自動對焦的情況下也能夠達到連拍7張的表現。快門速度為1/8000至60秒,B快門最長為60分鐘,而影片的快門範圍從1/24至1/16000秒。快門的壽命來到了20萬次。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以CIPA的規範來說,GH4單顆電池可拍攝500張相片,連續錄影時間為220分鐘。機身體積為132.9 x 93.4 x 83.9mm,重量為560公克。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除了感光元件、影像處理器、對焦系統、連拍速度等等的重大改變之外,GH4在外觀上也稍有更動,最明顯的莫過於觀景窗背後那塊諾大的橡膠護墊。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以及與Olympus E-M1相同設計的模式轉盤鎖定鈕,按一下即鎖定,再按一次就解除。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對焦點數量的部分,也從GH3的23點進步到49點,能夠在拍攝時做更精細的區域選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這個看起來威猛的配件不是電池手把,而是連接介面座AG-YAGH,它可提供4K附Timcode的HD-SDI輸出、XLR音訊以及直流電源。如果你的GH4要用來做專業級的工作,這個配件能夠發揮GH4的最大極限。



Phase One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今年的1月21日Hasselblad才宣布他們做出了世界第一台CMOS中片幅數位相機。結果這件事情過了3天,另外一個中片幅大廠Phase One也跳出來,說他們做出了全世界第一款數位機背。兩家有名的大廠在4天之內都說了自己做了世界第一的突破,這件事情倒是挺令人玩味的。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Phase One IQ250感光元件尺寸為44 x 33mm,焦長轉換倍率為1.3x,解析度與前面的Hasselblad H5D-50C一樣是5000萬畫素。ISO範圍從100至6400,曝光時間範圍從1/10000秒至60分鐘。

比較特別的是,IQ250具備了Phase One目前機型中最高的14格動態範圍,連拍速度為每秒1.2張。連接埠為Firewire800或USB3.0,亦可使用Wifi傳輸。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機身的搭配上,Phase One為開放式系統,除了Phase One機身以外,Mamiya 645DF、Contax 645、Hasselblad V系列、H1/H22都可搭配,若有轉接環的話也可以使用Mamiya RB67、RZ67 Pro IID等等機身。這台則是Phase One 645DF+。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IQ250也內建Live View,雙點螢幕就可以自動放大畫面,方便對焦。機背螢幕為3.2吋115萬點液晶螢幕。



Ricoh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去年小編受到台灣恆隆行前往東京的邀請,參加Rioch GR的發表會,到現在仍記憶猶新。該相機不論在畫質、對焦速度、近拍以及最重要的手感都屬於相當令我讚賞的機種,不過GR系列長久以來都一直是兩年一個更新期,所以小編一點也不會擔心GR系列會有任何消息或機種的在今年的CP+展出。反倒是在2011年7月初被Rioch併購的Pentax影像事業部依然持續的更新產品。


WG-4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要說到防水機種,過去Pentax的WG系列在市場上也算有一席之地,只不過負責相機的老闆易主了,過去不論是WG-3或WG-2都還印著Pentax的名字,但今年推出的WG-4的機身上頭就只有Ricoh的字樣了。

WG-4使用了1600萬畫素1/2.3吋CMOS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上還做了手震補償機制。鏡頭的規格為25-200mm f/2-4.9,最近對焦距離為1公分,加上WG系列在鏡頭四周特有的補光燈,非常適合微距攝影。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而在耐候性能的表現上,防水為IPX8,防塵為IP6X。機背的螢幕為3吋46萬點。各位可以注意一下,WG系列是專為運動愛好者所設計,特別是會下水或帶著手套使用相機的客戶,所以每一顆按鍵它們都盡可能地拉開距離,避免手指打架,而且上頭每一顆按鈕都做了防滑的紋路處理,就連整台機器的外殼與邊緣都特別做粗糙的處理與加工,目的就是為了要增加摩擦力,讓你好好地握住相機。

WG-4分別出了有Wifi與無Wifi的版本。兩者的單顆電池續航力皆為240張,但重量不同。GPS版本的重量為236克,而無GPS版則是229公克。


WG-2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WG-4推出的同時也有較為低階的防水機種。WG-20使用1400萬畫素1/2.3吋感光元件,鏡頭規格為28-140mm f/3.5-5.5。最近對焦距離也是1公分。防水防塵能力與WG-4完全相同。但比較需要各位注意的是這台僅能紀錄1280 x 720的影片,而不是FullHD的1920 x 1080。螢幕的部分使用2.7吋23萬點,續航力260張。重量為164公克。


跟著WG系列一起運動!新的相機配件。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Ricoh似乎有意要把WG系列打造成運動攝影機,推出了三款固定套件,上圖三種底座分別是單車鎖管、吸盤與黏膠。這都是運動攝影機最常見的配件。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使用單車鎖管裝上龍頭後,還能夠調整上頭的球形雲台。而旁邊紅色的橡膠則是能夠將相機穩穩地綁在快拆板上。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運動攝影機市場最近滿熱鬧,除了原本就坐大的GoPro,最近兩年還有Sony的加入,甚至Garmin也跳入這個市場要來一搶商機。Ricoh WG系列因為本身就是相機,所以能調整的就比那些運動攝影機還要來的多,而且運動結束還能夠將之取下,回到原本的相機功能來拍照,或許WG系列會因為這些配件的相繼誕生,而在運動攝影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契機。



Sigma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說到這次CP+,小編最期待的就是Sigma了,他們近年來換新執行長後整個公司的氣勢突然大增,出了像18-35mm f/1.8的超大恆定光圈變焦鏡,還有35mm f/1.4這種價格便宜、品質又讓原廠要跳腳的鏡頭。但在CP+開展之前兩天,Sigma就傳輸DP系列要更新的消息,過去測過DP1M的經驗讓我非常期待這台新機種,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其實小編在CP+展場大門開啟之後,第一步是先去Fujifilm看X-T1,發現根本還沒有人排隊,速速打完幾張照片就跑去Sigma的展區,但它的排隊人潮是這樣子的: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從畫面的右邊開始繞過牆再往外排隊,隊伍的終點沒有其他產品,就只有全新的DP系列。沒想到過去這個根本沒什麼人認識的產品居然會有這麼高的關注度啊!!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提供試玩的僅有三台,但每個民眾都體驗時都當認真。


DP Quattro系列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本次隆重登場的就是DP Quattro系列。其感光元件被稱為Foveon X3 Sensor Quattro,片幅為APS-C,與前代的DP Merrill系列一樣是B、G、R三層垂直排列,但不同的是Quattro系列把第一層的感應器切成四塊。與一般感光元件不同的地方在於,Quattro的亮度的感應交給第一層負責,色彩就與前代相同的藍、綠、紅分層感應。而解析度則是第一層兩千萬畫素、第二與層分別是490萬畫素。RAW檔解出出來的相片解析度為5424 x 3616,JPEG則有7680 x 3296的解析度可供選擇。而且畫面尺寸還有非常特別的比例,除了我們常見的3:2、4:3等等,DPQ還有"21:9"這樣的電影級超寬比例,最高解析度為7680 x 3296。而Foveon系列的感光元件也因為先天構造的不同,所以本來就不需要會影響畫質的低通濾鏡,所以就能夠產生出超群的畫質。

Quattro這個名字怎麼來呢?第一層感光元件為四層,而在義大利文中「四」這個字就稱為Quattro(各位可以看看舒適牌四刀片刮鬍刀的包裝,還有許許多多以四為特色的產品都會有這個字)。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若是對Sigma隨身機稍有了解的,大概就知道DP的1/2/3並不是代數的分別,而是相同機種、不同鏡頭焦段的三台相機,所以他們一次都推出三台。DP1Q為等效28mm、DP2Q等效45mm、DP3Q為等效75mm。光圈的範圍全部都是f/2.8-16;最近對焦距離則分別是20、28、22.6公分,所以DP3Q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微距功能,放大倍率為0.33x。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注意!DPQ系列有個前衛但非常實用的設計,就是它們居然把對焦輔助燈做在鏡頭上面!!!一般相機的對焦輔助燈都做在機身上,但如果鏡頭只要稍微大一點,燈光就會被鏡頭擋住,頓時變成無用的燈光。我想當初他們在開會設計鏡頭的時候,一定有個滿頭亂髮的工程師咬著筆、歪著頭,在所有人安靜的時候說出:「為什麼...不把對焦輔助燈做在鏡頭上呢?」,而所有人在心裡暗自竊笑2秒鐘之後突然覺得這真的可行,於是所有人一致通過。(小編你內心小劇場好多...)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身的造型設計真的是非常奇怪,但很有特色。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Quattro的電池是斜放的,與一般的相機完全不同。所以機背的厚度也不會受到電池影響,特意做的比前代Merrill薄很多,而裝電池的地方也剛好成為握把。電池為新款的BP-51,但目前尚未有續航力的測試規格,希望再也不要有如同Merrill系列一顆電池97張的悲劇規格發生。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機背螢幕使用92萬點,但依然非觸控式。右側的操作區按鍵可以說是與Merrill一模一樣。

小編也快速的操作了一下選單的部分,如我先前在評測中所述的感受一樣,DP的系列在Merrill以後就不會有操作上的問題,毫無延遲的狀況,操作邏輯也相當直覺。在選單與操作內容部分絕大多數都是相同的,但有一項是新增的功能被我發現: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那就是電子水平儀啦!Sigma越來越貼心了!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另外,對焦點依然是9點,可以做三級的大小變換。對焦的部分在現場試用感覺與Merrill沒有差很多,但現場人員表示這台還是工程機,許多內容還沒有正式到位。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DPQ系列機身長達16.14公分,重量在395公克(此為DP2Q重量,DP1Q與DP3Q目前無重量規格釋出)左右。機身特別的長,老實說我第一次看到照片流出時,還以為是Sigma要做外接手機的鏡頭套件,如果不仔細看我還以為這是手機外接Sony QX100咧!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握持的感受上小編個人覺得比前代的DPM系列好很多,因為DPQ有特別大而且凸出的握把,但因為蒙皮只有前面一小塊的關係,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不過目前DPQ還在測試階段,我想還有許多內容或外觀可能會被修正,等評測的時候我們再來好好的逐項檢查。

小編短評:我已經等不及要測試這台相機了!非常期待DP Quattro系列的表現,關於大家在乎的對焦速度與畫質,小編未來將在評測中特別檢視,並且在開賣之前緊追著代理商要機器測試的


50mm f/1.4DG HSM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一月初更新的新款50mm f/1.4是目前sigma最新的鏡頭,裝上5D3之後塊頭可是一點都不小,鏡頭直徑85.4mm,全長99.9mm,濾鏡尺寸為77mm。重量就有815公克,是顆裝在相機上會頭重腳輕的大傢伙。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鏡頭上的A是Simga對於「Art」系列的簡稱,代表此鏡含有Sigma最高素質的光學性能,內部鏡片群為8群13枚,同時內建了SLD超低色散鏡片與非球面鏡片,9片光圈葉片。最近對焦距離為40公分,放大倍率來到了0.18x。

這顆50mm f/1.4DG HSM小編試用了一下,對焦速度很快,但實際拍攝表現如何還是請各位耐心等候吧!近兩年Sigma動作頻頻,大家也應該有注意到我們已經開始把副廠鏡頭列入評測的內容中了,到時若有機會我們會再跟台灣的代理商借測。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Sigma的場地還有許多的專業人員負責解說。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而解說區的上方則是大砲鏡的展示,看看最左邊的這顆鏡頭,稍微注意一下上頭機身的位置,那是EOS 1D系列,是不是覺得相比之下很小一台呢?這顆鏡頭叫做APO 200-500mm F2.8/400-1000mm F5.6 EX DG,重量是15700公克,我可沒有多寫一個零喔!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Sigma在旁邊也有一間小展示間,裡面撥放著製作鏡頭的影片,還有鏡頭拆解的樣子。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所謂的拆解,就是完全的把任何的部件全部攤開來,這整個玻璃櫃是一顆新款的50mm DG HSM的所有零件。其部件的複雜度的實在叫人驚嘆。



Sony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洗鍊的兼具時尚感的外型Sony長久以來的設計理念,所以從外觀來看就知道我們來到了Sony的展區。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雖然Sony去年發表了如同外星科技般的A7/A7R,不過那已經是夏天的事了,現在大家關注的是NEX的中階後繼機種A6000。


A6000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在小編寫完A5000評測的隔天,A6000就正式釋出照片與規格了,看來很明顯的就是要跟著CP+展覽一起推出。據現場人員表示,A6000算是NEX6與NEX7的綜合體,除了全新的2430萬APS-C Exmor感光元件以外,同時也採用了與A7/A7R同級的Bionz X影像處理器。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背部的操作區域複雜度也遠超過A5000以初階客群為導向的機種。閃光燈可下折打跳燈。機頂的轉盤不若NEX7是兩顆,但也不像NEX6僅有一顆模式轉盤,所以要說它是NEX6與7的混合體也並不為過。

機身右側是為NFC的感應位置,A6000也同時具備了Wifi遙控與無線傳輸的功能。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電子觀景窗為OLED True Finder,1cm、144萬點規格。液晶螢幕為3吋92萬點,可翻轉上折90度、下折45度。

對焦系統為相位/對比混合式,相位對焦點破天荒的來到179點,而對比式對焦為25點。A6000宣稱對焦速度是全世界最快(APS-C片幅單眼相機,以CIPA準則與測定方法、預先自動對焦關閉,並且使用觀景窗、使用SEL1650鏡頭,並且在2014年2月12日時拍攝的...),僅有0.06秒。連拍速度在開啟追蹤對焦時依然能夠到達每秒11張連拍。


A6000開啟連續自動對焦並且鎖定一個區域。各位可以發現A6000半按快門之後就緊緊咬住目標,反應速度很快,而且絲毫不會延遲。

不過光看外觀會覺得A6000是金屬機身,沒想到它外殼很明顯的是塑膠,所以機身拿起來很輕,僅有344公克,實在不像是一款中階機身的重量,不過我想喜歡輕量化的朋友應該會喜歡這樣的材質規劃,而握感的設計就跟NEX6或7非常相似,握在手中是滿紮實的。不過更細部的內容小編就不在展場測試了,我相信未來不久小惡魔總部就會拿到測試機,到時候我們再來透過不同的場景,深入的看看A6000的真實表現。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這是在Sony的展場外面,擺著A接環與E接環以及相關的配件,沒有上任何玻璃罩,任何人都可以走過去拿在手上好好地把玩。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上次小編找了樂團與樂手測的HDR-MV1也在展示之列。



Tamron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自從2011年到01之後,小邊測過它們兩款鏡頭,分別是SP 70-200mm f/2.8 Di VC USD,以及前陣子才測的150-600mm f/5-6.3 Di VC。雖然是副廠鏡頭,但令我感到佩服的是他們同時在有良好品質的前提下,還能夠有低廉的價格。上次測試的150-600這樣的焦段已經夠嚇人了,但Tamron覺得還不夠,這次的焦段更誇張,是16-300mm...


16- 300mm F/3.5-6.3 Di II VC PZD MACRO(B016)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什麼!我有沒有看錯!規格的後面有寫MACRO嗎?

是的,這款鏡頭不但變焦倍率高得嚇人(18.75倍),而且還有接近微距鏡的能力。這顆16-300mm f/3.5-6.3是APS-C專用鏡,接上後會變成等效24-450mm,使用了12組16枚鏡片,其中有一片複合式非球面鏡片、兩片低色散、一片超高反射係數、一片特超高反射係數鏡片。同時也搭載了手震補償技術。

目前在市場上相似規格的鏡頭只有Nikon 18-300mm f/3.5-5.6,它的光圈相對來說較大,但廣角端還不若Tamron的16mm廣。重量也比Tamron來明顯重許多。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鏡身本身就具備防滴防塵。前方濾鏡尺寸為67mm,鏡頭最短長度則是99.5mm,重量540公克。未來即將推出接環為Canon、Nikon與Sony版本。但Sony因為機身就有內建防手震系統,所以不會在sony版的內建手震補償功能。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B016的放大倍率為0.34x,最近對焦距離為39公分,上圖的媒體同業正在拿著鏡頭對著前方的300mm字樣,這個距離就是最近的合焦距離,非常近對吧!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另外,最近開賣的150-600mm也在會場中供民眾試用。



Zeiss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自從蔡司推出專為Mirrorless推出的鏡頭Touit之後,相機界的目光彷彿又重回了這間光學百年老店。而去年秋天公布的Otus 1.4/55更是宣示著Zeiss要認真的拾回過去的榮光,小編在評測文章用「接近理論的完美」這樣的評價來看這顆鏡頭。所以在這次CP+一定要到他們攤位來看看有沒有新鮮貨。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才剛踏進蔡司的攤位角落,就看到一顆美金4000、價值12萬新台幣的鏡頭被砍斷了。測試的時候我拿著它連氣都不敢對著鏡頭吹一下,你們就這樣給他一刀兩斷...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內部為Distagon設計的1.4/55,能夠從橫切面看到整顆鏡頭的構造。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要看就看清楚點吧!各位有注意到整顆鏡頭完全是金屬做的嗎?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當然他們不只切了高貴的Otus 1.4/55,而是整個攤位的鏡頭全部都砍斷了阿...


Touit 2.8/50 Macro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雖然早在2012年的9月18號蔡司就宣布會出三款Touit的鏡頭,分別是超廣角定焦、大光圈標準鏡,以及微距鏡。在2013年中就推出了2.8/12與1.8/32兩顆鏡頭,但這顆2.8/50一直到2014年1月30才亮相。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這款鏡頭使用了Marko-Planar設計,內部為11群14枚鏡片結構,其中含有2片非球面鏡片與2片低色散鏡片。微距的能力為1:1,最近對焦距離在15公分。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2.8/50提供了Sony NEX系列的E接環,以及Fujifilm X系列的X接環兩種選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Touit小鳥家族排排站。2012年Ziess在德國Photokina所宣告的三顆鏡頭終於補齊啦!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這樣各位就知道價格與預訂發售的時間了,相信很快的就能夠看到評測囉!




-------小惡魔福利社-------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Canon總部訪談

本次受Canon之邀前往日本採訪,除了CP+以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是要準備問題來詢問Canon各個影像事業部門的主管們。小編與其他媒體同業提出問題並獲得官方解答,這裡或許有你會想知道關於Canon的事喔!本篇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
一、DSLR與鏡頭
二、數位攝影機
三、消費型數位相機
四、Canon訊息影像事業部管理

■■■■■DSLR與鏡頭
Executive Officer
DEputy Chief Executive, ICPO
Group Executive, ICP Group1 岡田正人
■■■■■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Q:為什麼不把STM技術放到所有的鏡頭上?例如新款的鏡頭如24-70mm f/4L。
A:為了要達到最佳的光學品質,我們必須要先進行光學設計。在設計時我們要選擇不同的馬達,不論是步進式馬達,或者是超音波馬達等等。但STM有一個特性,就是它無法驅動鏡片重量較重的馬達。設計鏡頭的時候就是依照鏡片的重量來選擇馬達。


Q:請問今年鏡頭的成長幅度與目標,還有去年的鏡頭銷售約是多少顆以及成長幅度?
A:相機的銷售台數是766萬台,但是佳能一直都不會公布鏡頭的銷售數量,但是我們在鏡頭生產一千萬顆時就會公布,去年五月EF鏡頭達到9000萬顆,所以你可以去推算8000萬顆是什麼時候,然後來推估那一年所銷售的鏡頭數量。


Q:由於Canon在錄影器材不斷的精進,未來是否會考慮會推出以LED為持續燈的補光器材呢?
A:產品具體的計劃還不能說,關於持續光源的情況,LED光源是否有能夠滿足錄影的需求,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再深入了解才行。


Q:什麼時候會有EOS 7D的後續機種呢?
A:這個目前是無法公開的。但跟以前相比,現在高階的機型非常的多,不論是全片幅或APS-C的機種,所以未來我們會考慮推出7D的下一代,至於具體的時間我們還不能告訴各位。


Q:Canon未來會考慮推出全片幅的Mirrorless機種嗎?比100D更小如Sony A7/A7R那樣的全片幅產品嗎?
A:現在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DSLR在追求輕巧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到操作性,兩者必須保持平衡,我們目前還是在以操作性為主,不能一味的追求輕量與減少體積,所以未來若有這樣的機種,也要以輕巧與操作性能並存做為基礎來開發。


Q:近年Nikon鏡頭推出速度非常快,而且舊有的焦段也持續地在更新,Canon會因此做出特別的措施嗎?或者是未來在鏡頭產品中會有什麼樣的布局呢?
A:現在目前的不同產品線的鏡頭數量加起來大約有80幾款,我不覺得我們的東西數量會比Nikon少。另外因為個產品的開發期都有不同,所以或許有的年份出的產品多、有的年份出的產品少,但是我可以說2014年我們即將會推出很多產品。


Q:現在低階的產品現在競爭激烈,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低階的產品會不會使用低價策略來取得市場的領先?
A:目前我們是沒有打算這樣做低價競爭,在這樣的前提基礎上來維持市場的佔有率。但是我們會依據對手的市場策略來進行一些調整,以及施行特定的價格策略。


Q:今年單眼相機或鏡頭的生產上,會不會拉高海外工廠的生產比重?
A:我想目前沒有這樣的打算,原則上目前沒有把工廠搬遷到海外的策略,中階或高階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在宇都宮廠與大分廠區生產,所以這個比例目前應該不太會變化。


Q:Dual Pixel AF若使用在全片幅機種是否會造成成本的大幅上升?消費者什麼時候能夠期待搭載Dual Pixel AF的全片幅相機出現?
A:首先我必須說搭載Dual Pixel的感應器是非常貴的。但如果量產的話成本自然會下降,未來我們會考慮將這個技術轉移到入門級的相機上,當然除了D-AF的CMOS以外,我們還有另外一種Hybrid的感光元件,它的價格會比D-AF來的便宜很多,所以未來這兩種技術將會同時並存。

但提到搭載D-AF的全片幅機種,這個我不能給你時間表,但可能性是有的。以目前的狀況來說,要做出全片幅的Dual Pixel AF感光元件是沒有技術障礙的。


Q:Mobile01討論區上常常會有人說製鏡會由老師傅完成,我想知道要成為一位製鏡師傅需要多少時間?若是剛從新人開始到成為師傅需要經過什麼樣的過程?
A:要成為一個職業的技師需要30年以上的時間。新人進公司之後會因為他的適應性給予他們不同的工作,例如鏡頭的部分,剛開始會分到鏡片加工的部門做On the Job Training,一邊工作一邊培訓,然後經過選拔一點一點地往上走。人才培育是金字塔型的,要往上走需要經過一層一層的考試,不論是公司內部或者是國家考試都會需要,接著是二級、一級考試,到最後成為一名工匠。

除了鏡頭之外,還有鏡頭加工、組裝、相機、複印機等等,其實不同的領域都會存在這樣的工匠。



■■■■■數位攝影機:Group Executive, ICP Group4 枝漥弘雄■■■■■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Q:最近的新產品iVIS mini與Legria mini X產品定位好像並不是非常明確,相較於不久前Sony專為音樂人推出的MV1,Canon自家的產品又有甚麼樣的優勢?
A:這次的iVIS是可以讓你放在地上或桌上拍自己,我們的用戶是可以很多元化的,可以說是貪心吧!我們想要藉由這兩個產品給各種不同的用戶,也讓他們給我們有不同的評價。我們有做過比較,比方是音樂、舞蹈,或者是體育的練習、旅行等等。尤其是mini X我們強調的是它的錄音,這點和Sony不太一樣。尤其是我們的麥克風特性也不同。在對於音質會特別要求,不論是在錄音或者是採訪都是我們的優勢。

從技術上來說,Sony MV1的的麥克風是交叉型的設計,而我們是兩個麥克風平行的擺設法,這樣能夠獲得較為立體的錄音效果,而且交叉型的麥克風在應對氣流的能力較弱。我們是通過這樣不同的配置,mini系列能收集更廣泛的聲音,實現更好的錄音效果。


Q:Canon對於運動攝影機─如GoPro─的看法?未來是否有計畫?
A:GoPro是以運動攝影機為主,但佳能目前是不想要以相同的產品來做為後繼者來參與,所以目前是沒有運動攝影機這樣的打算。為了要做出差異化,所以我們選擇了Legria mini X系列。

我們鏡頭的功能是與GoPro差不多的,但GoPro有其極限,例如音質不佳、不易操作、畫面無法回看,但這些缺點我們都已做了改善。


Q:Canon同時採用MOV與MP4格式儲存用意是什麼?未來會朝向如AVCHD這種低檔案大小的格式嗎?
A:AVCHD開發的目的是給用Blu-Ray以及液晶電視為目標,所以就不是我們的方向。而未來網路分享的多半是使用MP4格式,將來我們會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但目前還是在轉折點,所以我們的產品同時存在MOV與MP4兩種格式。


Q:以Canon的預測,4K要進入平民化的時代,例如800美元就能擁有4K錄影,還需要多久的時間?
A:有幾個技術上的問題,例如處理速度的問題,或者是採用哪一種壓縮技術、要用哪種媒體來記錄都是問題。我們知道Panasonic GH4有4K的錄影,但是它的禎速率是每秒30張,而且價格是800美元的一倍以上。我們的看法是4K影片最好的效果是要一秒鐘60張,要把這樣的規格壓在800美元以下的話,大概需要二至三年後才能實現這個美好的理想了。


Q:DV的市場在台灣屬小眾市場,Canon在全球的狀況是否也是受到手機與相機的影響,變成小眾?
A:例如日本、美國、歐洲是最早開始使用數位錄影機的市場,而他們的確也有經過一段市場萎縮期,但目前就我們來,看這個萎縮的現象已經停了。反而是用智慧型手機錄影的市場,我覺得目前有正在變小的趨勢。所以其實是要看這些地區什麼時候開始拍攝影片,根據該地區開始流行錄影的時期不同,它的狀況也會不一樣。


Q:Canon在Cinema EOS系列中,今年預計增加多少市場占有率為目標?
A:我們沒有太重視Cinema EOS的市場佔有率。原因是影片會因拍攝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設備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們會告訴用戶:「如果使用我們的器材來拍攝影片就會有那些優勢」。我們在乎的是銷售的數量而非在市場上有多大的占比。但我可以告訴各位目前客戶使用我們產品的頻率有所上升。


Q:目前Cinema EOS佔ICP(影像信息事業總部)與ICP4的佔比是多少?
A:ICP的產品銷售額約為1兆日圓,但Cinema EOS只有幾個百分比,相對較少,但業務用的機種利潤率會高一些。若是以ICP4為基礎,Cinema EOS就佔了1/3。

在整個ICP中,ICP4的佔比大約只有幾個百分點而已。因為我們賣得最好的是DSLR與鏡頭,相對之下佔比就少了很多。因為數位錄影機在全球的市場規模本來就小,例如單眼相機就有1200萬台,DC有一億台,而錄影機只有1000萬台,所以市場規模很小。

但以技術的領域來說,Canon影片拍攝的部分是有很大的助動力的,因為它能夠推動技術的發展,這與銷售額還有市佔率是沒什麼關係得。例如5D2在開發時我們要求一定要導入最新技術,這樣才能發揮領導企業的作用。


Q:未來在巴西奧運是否有作出相應的商業規劃?
A:在運動場上可能用的最廣的還是屬DSLR,4K播送方面目前還沒有新的邀約或電視台有需要使用,先前是有這樣的規劃沒錯,但要說到具體簽約,特別是為了巴西奧運的內容目前是還沒有的。


Q:Canon的各個部門在研發的時候是否有與數位攝影機部門做過討論或合作呢?如果有的話,這之間有什麼小故事嗎?
A:技術交流肯定是有的,我們都在同一棟大樓裡面,所以是一邊交流一邊進行研發,甚至也可以進行人事調動,不同部門間的合作關係非常順利。同樣的產品若要加入錄影的功能,我們能夠即時的提出過去的經驗,讓產品有更佳的成果。

最佳合作的代表產品就是Cinema EOS了,鏡頭、DSLR與數位錄影機的三個產品部門同時在房間裡發表意見並且討論。所以Cinema EOS的誕生算是Canon最好的部門間合作案例。



■■■■■消費型數位相機:Group Executive, ICP Group 3 松平光生■■■■■
【CP+2014】展場總覽報導 + Canon總部訪談
Q:當初是如何確定消費者會喜歡100N這樣的相機?在研發時有經過什麼樣的決策過程,或者是做了民意調查或焦點團體訪談呢?
A:我們剛起步的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前後鏡頭。當初這只是一個原創的想法,用前後鏡頭拍攝照片,變成一個說故事的方式這樣的考量而已。

我們用相機來拍照最終的目的是帶給用戶感動,用相機的目的也是拍攝靜態照片或影片,或者兩者合而為一─就是N100的Duet Movie─不論是自己或家人,都能透過這種前後皆有的同時性帶給顧客感動。

其實在內部決定要研發這樣的機種時,我們成立了一些小組,分組之內大家進行討論,並且集思廣益歸納出一些想法,然後把這些想法進行驗證。而研發的期間智慧型手機就開始出現了前後鏡頭的功能。但100N的產品具有高畫質以及大光圈鏡頭與優良的影像處理器,例如在暗的地方拍攝的成果是智慧型手機無法企及的。


Q:據我所知,智慧型手機手機有前後鏡頭大約是在iPhone4的時候開始有的,而前後鏡頭同時使用的應用大約在最近一兩年間,我想問這個產品開發花了多少時間,以及從何時開始研發的?
A:這個問題目前還不能向您說明。


Q:星空攝影模式與即將加入的星空人像模式,為何會選擇從DC開始加入,而不是DSLR?
A:會加入星空模式是因為HS系統,它能夠把感光度拉的非常高,並且維持低雜訊。因為拍夜空就是一種樂趣吧,我們想要讓所有人體會這種快樂,所以在隨身型相機中加入這個功能。所以例如使用相機來拍攝北極光,這種過去在初階使用者心中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星空攝影模式能夠讓消費者以更簡單的方式來接觸這些拍攝星空的感動,不論是DC也好DSLR也好,只要能夠讓攝影者們感受到這樣的快樂,就是我們的目標。

拍攝星空並不是一種非常難的拍攝技巧,只要有支三腳架就能夠完成,所以未來不論低階或高階我們都會加入星空攝影的相關功能。


Q:Canon會有計畫推出如Sony的QX系列搭載NFC,並且將相機與手機綁在一起運用的產品嗎?
A:我們到底是否效法他們我無法回答,但我們有意願把手機與相機的連結做得更好,因為現代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如果能把這兩者之間的連結做好,也有助於相機市場的擴大。


Q:目前有Canon的DC在全球的銷量數字嗎?公司的DC目標銷售量又是多少呢?
A:2013年DC一共銷售1320萬台,今年目標是1500萬台。去年全球是6400萬台,但今年全球預測會降到4800萬台。


Q:去年DC的毛利率與今年DC的毛利率差異是多少呢?
A:我們每台不同種類的產品毛利率都不會對外公布。


Q:面對目前DC衰退的市場Canon要如何因應?
A:從DC市場來看,從2000到2010年發生了很多事情。第一是從底片改為數位相機,第二是消費者從Compact機型開始會換新的機型,接下來從一家一台相機變成人手一台。在整個潮流之中出現了智慧型手機,然後有更多的相機產品出現。消費者在追求新產品的路上,會開始追求更大的感光元件、更高倍的變焦、更好的感光元件以及簡潔好用的功能設計。在這樣背景之下我們今後會更強烈的訴求數位相機相對於手機的優勢。



■■■■■ICP管理部分:Managing Director Chief Executive ICPO 真榮田雅也■■■■■
這位是影像訊息事業本部的部長,也是在Canon負責相機的範疇中職位最大的長官,大家可以好好地看一下這裡的訪談。

Q:最近三年感光元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特別是主要的競爭對手Sony,Canon是否有計畫增加半導體的研發預算與時間,來更進一步強化感光元件的技術,擺脫競爭對手的跟隨?
A:去年的Dual Pixel AF開發之後,我們的自動對焦能力有大幅度的進展。其他公司的情況我們不太了解,但我們公司目前已經能做到1億2千萬畫素的CMOS。當然未來的計畫目前不能告訴你們,但是我們確實有持續地在持續研發精進。


Q:我們在CP+有看到超高ISO低雜訊的感光元件(Cinema EOS C500所採用),這樣的產品大概要到何時才能導入消費用的機種。
A:大約是在幾年內就能夠把這個技術放到一般的數位相機上。


Q:未來有推出搭載Canon鏡頭或感光元件模組的手機產品的計畫嗎?
A:由於現在手機的能力還不夠強,基於這個理由我們不會把相機裝在智慧型手機上。我們有先進的技術,能夠與現在的手機中的相機模組做出差異化,屆時若能推出這樣的產品,也請您務必購買(笑)。


Q:未來Canon會開發付費的高階修圖軟體嗎?
A:關於目前的DPP的軟體,我們現在有非常多對於這個軟體改善的計畫,但沒有考慮過要開發付費軟體。其實我自己也是DPP的用戶,我自己也有很多不滿,所以需要改善的部分我自己也知道還有哪些點需要改善。當然有些人會要求付費但功能更強大的軟體,但如果讓用戶免費的話不是更好嗎?


Q:我們看到Canon的L鏡有很多防滴防塵的設計,但在EF-S的鏡頭中就沒有採納這樣的機制,這是策略或是其他考量呢?
A:沒有具體的特別考量,我們只是以職業的需求為主。因為職業用戶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們就在高階的鏡頭上會特別加入防滴防塵。我相信未來也會逐漸地在APS-C的鏡頭群中加入耐候的特性。


Q:目前先進國家如日本、歐洲與美國在相機的銷售成長成長力道下滑,而Canon特別強調要加強亞洲的部分,在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策略呢?
A:日歐美的成長力道下滑其實是單指低階的產品,在中階或高階的產品中還是在持續上升。在亞洲地區中,特別是入門級的DSLR,我認為目前普及率還不是很廣,所以我們會以這個領域為中心開展銷售。

商品在今年的戰略是強化我們的鏡頭,輕便型相機的鏡頭也會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可交換鏡頭的部分,今年更新的範圍會非常廣,從高階到入門級會都推出不同的鏡頭,也敬請各位期待我們今年在這個部分的表現。


Q:以今年要衝中高階產品的狀況來看,是否會拉低DC產品線的銷售比重?
A:因為這塊市場都在下降,估計今年DC的市場會縮水20%,但是大家不要誤解,我是指DC在入門級的產品因為智慧型手機的關係而被取代,但是中階或高階的DC依然是有成長,所以我們今年也推出了像G1X Mark II這樣的機型。


Q:目前Canon在中國所訂立的目標是如何呢?
A:關於中國大陸與歐洲的相機市場,我覺得自己有點看不太透,我說的是相機數量的方面。當然中國大陸的市場我們會加大力度,但目標與去年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應該是持平的狀況。


Q:今年的毛利率會有上升的調整,或者是做一些折價的策略呢?可以做個預估嗎?
A:我自己認為今年的毛利率會上升。不過我們毛利率一直都是沒有公開的,所以可以請各位多多運用想像力。


Q:請問Canon如何解決水貨的問題?Nikon是使用全球同步上市的方式,但若像是EOS M2這種台灣不會引進的機種,Canon又該如何解決水貨商的問題?
A:全球同步發售會有時間差,每個地區的說明書也需要時間翻譯,我們已經在努力的減少這個時間差所產生的後繼問題。


Q:Canon在台灣銷售的水貨經調查佔全部Canon銷售產品的20-30%,總部該如何看這塊市場?
A:這一段時間日圓匯率變得太快,我們有一點應對不暇,所以我們只能按各國匯率的變化制定合理的價格。


Q:台灣消費者常常在淘寶購買一些Canon的非原廠周邊相容性配件,Canon該要如何解決?
A:基本上我們沒有權力去阻止別人,我們只能自己努力去開發更有魅力的商品。但各位如果有發現標有Canon商標的假貨一定要告訴我們,特別是電池的部分,若不是原廠的非常容易出現安全性的問題,所以請一定要告訴我們。


感謝版大詳細的介紹,感覺好像親身走進去參觀一樣...

各廠都是有備而來,戰火激烈阿

話說好像都沒有SONY ALPHA 新全幅 4K 的消息??

希望後續官方有放更多消息跟規格出來阿

另外也很期待SIGMA 50 F1.4 ART這款,用過35後整個愛上SIGMA新設技概念..

威力之強大 繼續期待下去...

真是太太太太詳細了!
讓人好想去現場呀~

另外,日本Showgirl都是走專業氣質路線....
雖然沒露什麼肉但是也賞心悅目
請問Sigma 50/1.4 Art的規格"鏡頭直徑85.4mm,全長99.9mm,濾鏡尺寸為77mm,重量815公克"
是確定的嗎?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這是產品的DM,請詳見中間偏右下方的簡易規格表:

ki_min wrote:
而在西班牙中「四」這個字就稱為Quattro(各位可以看看舒適牌四刀片刮鬍刀的包裝,還有許許多多以四為特色的產品都會有這個字)。...(恕刪)


印象中Quattro是義大利文不是西班牙文
SIGMA這次真是給足了"誠意"啊....
815g比之前不到500g的數據合理多了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canon 是要直接推1億2千萬畫素的CMOS來對抗nikon跟sony的無低通濾鏡嗎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