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tOn wrote:
感謝分享,蘋果釋出 Macbook...(恕刪)
不要輕信一個只在蘋果近期買過Macmini的人
拿著現在經驗事後諸葛的高談闊論蘋果過去歷史怎樣

蘋果產品貴不是現在才有 過去PPC時期就是這樣了
初代iMac在台灣上市五萬多 當時五萬多可以組intel家用頂級電腦了
後續確認PPC穩定後 才降價到三萬多 但以台灣自組風氣 三萬多也是能組效能很好的X86主機了

過去PPC時期G3 G4 G5確實效能最強 強過當時X86 PC機種
可惜IBM與摩托羅拉製程無法進步
G5有高效能 卻也有高耗電高發熱 無法用在筆電上

在G4時期夾不死對外販售PPC 內部則偷偷研發X86OSX 雙線進行中
研發了五年後 才對外公布使用intel X86 CPU
發表時因為PPC產品已經停止研發 首推intel CD效能確實贏過PPC產品

蘋果因為要全面掌握產品功能 對於零件的要求都很仔細研究
能洞察五年後PPC不足 需要換到X86是很厲害的事情
切入的時機點剛好就是CD效能贏過G5時推出

而intel當時因為AMD工程車系列太廢連高階產品都被i3壓在地上磨擦 被笑稱「i3打全家」
結果請來的CEO放棄說過的一年製程一年優化
把原先要投入新製程搞良率的錢全省下來 讓每年營收創高
實際卻是耽誤了製程研發時間 讓台積電與三星製程追上進而超越
而AMD窮到連自家晶圓廠都賣掉 只能購買台積電幫忙做CPU 卻剛好搭上台積電製程超車紅利
蘋果是自家手機A系列委由台積電製造 同樣吃到製程超車紅利

同樣的在intel效能疲乏不振時 轉換為自家M系列 時機真的也切的很剛好
如果是i系列靠增核提升效能10代後 M系列可能打不贏 而喪失使用者購買慾望

另外蘋果對於intel最大抱怨是
內顯弱到不行 HD635與UHD635可以說是同樣的效能
對於蘋果標榜是網膜螢幕來說
要從筆電1440x900與桌機FHD轉換到更高解析螢幕 效能可說非常之弱
效能擠牙膏與內顯太弱 都是促成蘋果自研CPU的原因



其實過去轉換架構的公司 下場通常不好
轉換初期市佔大縮 導致營收下滑無力支撐公司倒掉的一堆
蘋果則是轉換過不少 68000轉PPC轉X86到現在轉ARM
已經充分了解轉換架構的行程
加上現在哀鳳營收 蘋果很有餘力全面轉換ARM CPU
沒有過去那種營收下滑到無法支撐公司的狀況
蘋果王
中肯,不過賈伯斯為了把ppc機種賣光,是用話術加保密的欸,但M機種是自己嘎死自己,Intel cpu 的舊機種二手也不是賣不掉,當中微軟占了不少因素
skiiks wrote:
不要輕信一個只在蘋果近期買過Macmini的人
拿著現在經驗事後諸葛的高談闊論蘋果過去歷史怎樣
我沒有特別再去翻找別人過去的文章,純綷是讀到最後,有感而發,試著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M 系列處理器在 Macbook Air 過熱,網路上有人分享 M3 溫度在 Macbook Air 15 吋來到 114 度,我記得也有人分享 M2 在 Macbook Air 13 吋的溫度,跑到 108 度(搞不好,是同一個人的實測分享),說真的,以我入手 Macbook Air 所要滿足的需求與後續使用的設定,應該不太會遇到過熱的狀況,就算如此,還是想多看看,畢竟,錢在手上最大,錢出去了,總不希望拿著手上的的東西看著心裡難受。

我的 Mac 之旅,是從 Power Macintosh 8600、iMac 第1代(Rev. B)、iMac 檯燈、iBook(忘了第幾代)、2 部 Mac mini(一部是 2014 年末;另一部我忘了是那一代,只記得機器還有吸入式光碟機),一路走到 iMac (Retina 4K,21.5 英寸,Fusion Drive,…應該是 2017)。

iMac (Retina 4K,21.5 英寸,Fusion Drive) 性能表現不如預期,我不想花錢把 Fusion Drive 改成 SSD,想說家裡的電腦有點多,留一部能夠跑 macOS 的就好,iMac (Retina 4K,21.5 英寸,Fusion Drive) 比較好賣,我就便宜賣掉,想不到賣沒多久,M 系列處理就開始放到 Mac 主機上來用,人家以為我料事如神,其實我真的只是單純覺得 iMac (Retina 4K,21.5 英寸,Fusion Drive) 的表現不如預期就賣掉,賣的時機點讓人家這麼想的。

我總覺得自己早晚還是會得再用上 macOS,就把當時不太好賣的 Mac mini (2014 年末) 留在身邊,大概只拿來做簡易的影片剪輯(iMovie 處理起來挺順的)。目前我所遇到的問題,就是手上的 Intel 筆電 (i7 12 代,16G Ram,SSD 的規格我懶得開機來看) 處理不來,但,朋友的 MacBook Air 15 吋 (M2) 順順地就處理好,讓我萌生是時候再入手一部新的 Mac 主機的念頭。

蘋果與微軟等等,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公司,蘋果曾經因為內部問題而走不動,Jobs 回歸後再帶上來,但,蘋果在創新與市場之間要找到一條路,真的不容易(這個話題要開,也可以聊很久),我也得說,其他家的產品發表會,我還真的沒太花時間去看,以前會特別請個假,熬夜看 Jobs 秀一波,所以,就是會看到蘋果吹來吹去。但,說不定其他家公司也很會吹。

可能是年紀越來越大,那些吹來吹去,現在都當是看戲,這些公司再強,就算我們是這些公司裡的一份子,以消費者的角度,想買對自己有用,能夠滿足使用需求的產品,多做點功課,不想花冤枉錢,應該是很正常的。錢很多,單純就是想買喜歡的產品,買來看著也爽,當然也沒有不可以。
saLtOn
真沒想到會聊到遠古的麥金塔,老Mac給我意外的接觸與學習機會,當年的出發點是有點捨不得老Mac閒置,剛好看到可以在上頭安裝Linux,自己也就裝起來玩,從而瞭解另一支Unix-Like系統。
saLtOn
慕容啟介 我手上這部老機器,做過很多事,算是非常值得。現在開機啟動可以聽到啟動音效變破音,我已經不會去改動硬體,一直到掛點前,應該就是一部上網的機器。
saLtOn wrote:
M 系列處理器在 Macbook Air 過熱,網路上有人分享 M3 溫度在 Macbook Air 15 吋來到 114 度,我記得也有人分享 M2 在 Macbook Air 13 吋的溫度,跑到 108 度(搞不好,是同一個人的實測分享),說真的,以我入手 Macbook Air 所要滿足的需求與後續使用的設定,應該不太會遇到過熱的狀況,就算如此,還是想多看看,畢竟,錢在手上最大,錢出去了,總不希望拿著手上的的東西看著心裡難受。

老實說網路上有人分享溫度問題這個我很疑惑
我目前是使用M3 Max14吋的機種,依照我自己在使用的狀況下,除了之前拿來測試跑分溫度有飆到108之外,我是沒有遇到還有飆到破百。
為何我會特別去提到這個,因為M3 Max晶片的高效能在14吋的MacBook Pro下他的風扇有些壓不下來會導致降頻(除了跑遊戲我還沒被降過),而16吋的MacBook Pro就沒這問題,畢竟散熱風扇大小有差

我上台MacBook Pro也是14吋的(M2 Max),效能方面M3 Max是真的提升了不少
而風扇散熱的問題老實說M2 Max就讓我有聽過風扇轉的聲音,M1 Max的時候還真沒聽過

雖然我自己的體驗跟Air沒什麼關係,但是3奈米的技術看了一些關於M2 Pro、M3 Pro的對比性能的提升功耗的降低算是很進步了

M2、M3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光追、動態快取、網格著色、AV1解碼,在新品價差不大的狀況下真的沒有理由不上M3
saLtOn
「產品週期」、「100GB/s 記憶體頻寬」是我的主要考量,不意外的話,我就是入手加滿記憶體的MacBook Air 13吋 (M3)。所以…,先退訂。坐等NCC認證,也就剛好給我時間再去慢慢觀望。
saLtOn
不好意思,講了一堆,主要是想表達,相較於網路上的評測分享,我更看重在我眼前實際使用的情形。
MacRumors Buyer's Guide/Mac_Mini
產品發表歷程 距上次發表天數 平均發表天數 購買建議

不過蘋果除了哀鳳 產品發表時間不固定
像mini就有四年沒有新產品過
這發表歷程紀錄就只是一個參考
蘋果不發表新品 你也拿他沒轍

---------

至於M3那個AV1解碼 個人覺得蠻重要的
很多筆電淘汰 最終不是效能不足 而是顯示能力低落汰換
從以前就一直有這種狀況出現 不能看FHD換 不能看4K換
X86PC桌機則可以藉由PCIE插槽更換有AV1功能的顯示卡達成
所以在不可擴充產品中 這可以獲得再延長產品壽命硬體功能
讓你看油管高解析影片時 靠專用晶片不用跑CPU高耗能 = 高耗電降低續航

當然這只是條件之一
未來說不定還有更多類似功能使用需要收納在晶片之中
多一項蘋果就要多煩惱一樣了
skiiks wrote:
MacRumors Buyer's Guide/Mac_Mini
產品發表歷程 距上次發表天數 平均發表天數 購買建議
謝謝回應,我是知道 Buyer's Guide 這個網站的。

我在下訂 MacBook Air 13吋 (M2) 的時候,太過憑藉自己的印象,總把它想成是蘋果去年才釋出的機器。去年是 15吋版,差 1 年我是可以接受的,只不過,我只想買 13 吋版沒有風扇的機器。

skiiks wrote:
至於M3那個AV1解碼 個人覺得蠻重要的
很多筆電淘汰 最終不是效能不足 而是顯示能力低落汰換
從以前就一直有這種狀況出現 不能看FHD換 不能看4K換
X86PC桌機則可以藉由PCIE插槽更換有AV1功能的顯示卡達成
所以在不可擴充產品中 這可以獲得再延長產品壽命硬體功能
讓你看油管高解析影片時 靠專用晶片不用跑CPU高耗能 = 高耗電降低續航

當然這只是條件之一
未來說不定還有更多類似功能使用需要收納在晶片之中
多一項蘋果就要多煩惱一樣了
只要新的東西不要太雞肋,即使不在需求中,通常我是認為沒有什麼好去排斥的。
saLtOn wrote:
M 系列處理器在 Macbook Air 過熱,網路上有人分享 M3 溫度在 Macbook Air 15 吋來到 114 度,我記得也有人分享 M2 在 Macbook Air 13 吋的溫度,跑到 108 度(搞不好,是同一個人的實測分享),說真的,以我入手 Macbook Air 所要滿足的需求與後續使用的設定,應該不太會遇到過熱的狀況,就算如此,還是想多看看,畢竟,錢在手上最大,錢出去了,總不希望拿著手上的的東西看著心裡難受。
這些東西叫做極限測試啊
問題是如果你用MacBook的方式根本不太會用到極限效能
也不太會有這種問題

在我爬文的心得而言,RAM和SSD客製上去舒服用才是真理
如果你會重度使用讓風扇狂轉,真的要考慮Pro而別買Air
至於M2和M3版Air官方售價才差3張小朋友,對比性能差距沒理由去選M2
蘋果王
沒風扇, 溫度高了CPU就自然降頻,還省一顆風扇的錢;要效能,就花COCO自然加RAM升級,蘋果ESG推廣的好
saLtOn wrote:
去年 6 月發表的 Macbook Air 15 吋 (M2) 問世,因為外殼金屬面積比較大,從而能夠有更好的散熱效果,一系列操作,多少可以嗅出一點味道,假設蘋果堅持要走 ARM 架構,那麼,會不會有一天,跟世界上另外幾個也專精於 ARM 架構的公司合作。
他們早就在規畫全面Arm了
傳聞也傳了很多年

只是前期只有iPhone或iPad這類行動裝置
2020開始的M系列他們就沒有再回頭過了
不要肖想他們會走回頭路去找Intel,因為就連Win陣營都想找高通發展Arm產品
至於會不會合作這種事就很難說了
亞甜莎 wrote:
這些東西叫做極限測試啊
問題是如果你用MacBook的方式根本不太會用到極限效能
也不太會有這種問題
謝謝回應,壓力測試、極限測試,我大概是有一點瞭解的。

在 53 樓(樓主回應的那一樓)我有回應到:「我記得網路上的測試分為GPU與CPU兩個部分,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待網紅做的測試,我是認為,多多少少為了在短時間內讓頻道流量極大化,會去找所謂的『亮點』來發揮。…相較於網路上的評測分享,我更看重在我眼前實際使用的情形。」

------------------------------------

亞甜莎 wrote:
在我爬文的心得而言,RAM和SSD客製上去舒服用才是真理
如果你會重度使用讓風扇狂轉,真的要考慮Pro而別買Air
是的,網路上有人土砲幫 Macbook Air 貼散熱片,這個做法,我個人是不太認同的。

------------------------------------

亞甜莎 wrote:
至於M2和M3版Air官方售價才差3張小朋友,對比性能差距沒理由去選M2
+1,我個人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
亞甜莎 wrote:
不要肖想他們會走回頭路去找Intel
以蘋果的個性,鮮少走回頭路,除非逼不得已。

亞甜莎 wrote:
因為就連Win陣營都想找高通發展Arm產品
至於會不會合作這種事就很難說了
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在我用過 ARM 的 Windows 系統,再加上高通最近幾代,還算是穩定進步後,確實凡事都很難說。
蘋果常走回頭路喔,只要銷售量不佳就會改變產品線。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