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後的心情調適經驗分享



【42】

佛陀闡述完『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的概念後,弟子須菩提又緊接著提出一個新問題:「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佛陀的回答也很妙:「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依據現有科學理論,人類是由黑猩猩演化而來,兩者之間有超過99%的基因相同,是由另外少於1%的基因決定了我們是人類而不是黑猩猩;不過我的國中某位老師卻說過一段頗值得玩味的論點:「科學家說人是猴子變的,那其他的猴子怎麼沒有變成人?」

目前研究顯示,人類DNA基因定序30億核酸中,大約只有1500萬(0.5%)跟黑猩猩有差異,而其中一個帶有118個DNA的 HAR-1序列,有可能與大腦發展相關,是已知人類與黑猩猩有著顯著差異的基因序列;如果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是基於大腦的精密發展,(已知人類大腦約有1500億個神經元,而每個神經元又有上萬個突觸,形成超級複雜的網路),那在自然界中大腦發展最相近人類的是我們的靈長類近親─黑猩猩嗎?不是,是另一種哺乳動物─海豚,海豚的大腦同樣擁有高度發展的皮質皺褶,且同樣具有『自我意識』;另外人類皮膚表面光滑,也與海豚的皮膚基因系出同源。

有沒有可能現代人類是幾百萬年前高等外星智慧生物,偶然來到地球,然後重組當時地球生物基因的實驗產物呢?「基因」可以重組、複製,就跟我們現在可以大量生產手機等3C產品,手機如此普及,不光只是硬體的組成,還得要有好用的軟體,以及『能量』去驅動它。

我們之所以為人,而人與人之間又有極大的差異性,完全在於我們有不同的靈魂,也就是『自我意識』,所以佛陀才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生命型態不在於肉身的差異,而在於意識,也就是某種看不見的能量型態驅動萬物,成為相異的眾生;而眾生是否能夠相信佛法,完全在於眾生本身的自我信念,這就遠非佛陀所能掌控的了。
祝福你們 我沒有孩子 但我有養了十五年的寵物 最後的時光 他是生病走掉的
他走之後的時間 我一直問自己 為什麼別人總叫我要放下 什麼是放下
當我不痛了 不記得了 就是放下了 但我不願意自己 不悲傷 不記得
我好難想像 父母失去孩子 到底要怎麼振作要怎麼走出來 我的寵物像我的孩子依樣..何況是從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胖晶晶 wrote:
祝福你們 我沒有孩...(恕刪)




世間的一切都是因果 , 寵物或是孩子有幸陪我們一段日子 , 給了我們許多快樂的回憶 , 緣法盡了就好像學校畢業了 , 再準備繼續下一段的旅程 , 前面的文章多少有紀錄一些心路歷程 , 每一個人的悲傷都是非常苦痛 , 未曾經歷的人很難體會 , 希望您早日走出傷痛 , 回歸生活的常軌。




【43】

金剛經第二十二章:『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已經達到佛境界的大智慧;當修練到佛境界時,智慧昇華到只剩下純粹的意識能量,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各種物質形式皆能透過能量隨心所欲的轉換,體悟到宇宙最高價值的生命形式,又哪會在乎得到甚麼善果呢?有點類似我曾聽過一種亟富哲理的概念:人要如何失去一件自己未曾真正擁有的事物呢?

我們凡夫離佛境界非常遙遠,現在流行的是『活在當下』,但今世之果為前世之因、來世之果又為今世之因;如同之前提到的想法:若想擁有無虞的退休生活,就得在有限的工作職涯中積攢足夠財富,如果想要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智慧,得從現在這一刻開始努力;應該如何進行呢?金剛經第二十三章篇名─『淨心行善』有很完整的提示:『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4】

世界現存主流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天主教、道教……,信仰民族或起源可能不盡相同,但有許多近似教義,例如:有至高無上的神或造物主、有天堂或是極樂世界、人死亡後有某種形式的審判(或是輪迴)、人生在世必須遵守教義與戒律、善待或是愛我們周圍的人來贖罪或者種善因;各宗教又有不同的分支,例如佛教又有大乘、小乘、禪宗、淨土宗、密宗……,每一分支又有不同的修行法門。

有些宗教有『唯我獨尊』的概念,而佛陀的想法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宗教教義本身是正面積極、勸人為善,都屬於『善法』的範疇,各種宗教之間不能做優劣的比較,就像我們常講的『職業無貴賤』,360行行行出狀元,沒有說從事哪一種行業的人就比旁人來得高級。

我們現在社會有種氛圍,就是有錢人講話比較大聲,在路上開個高級跑車就高人一等,其他駕駛都要優先禮讓,四處充斥著一種『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式行為;而佛陀似乎早在2500多年前就預知了這樣的現象,鼓勵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要有『我』的觀念,『你我他』的相一出來就會有分別心,有親疏遠近就會有好惡,不管是『我』、老婆、老闆、摯友、同事、還是路人甲乙丙丁,貓狗鳥魚、蟑螂、蚯蚓、螞蟻……,甚至是我們未知的、以所謂靈異方式存在的生命型態;我們認定的善與惡、害蟲與益蟲,都只是從自我或人類主觀價值去認定,然而意識能量的本質其實完全相同;透過『修行』─做好本份之事,積極行善,任何人任何物種任何以能量方式存在的生命形式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意識能量層級,往開悟的佛境界大智慧方向前進。

佛法有很大的包容性,無論是否有其他宗教信仰,佛法都予以肯定,要渡過無邊苦海,佛法也沒有堅持說一定得搭乘某種特定的交通工具;佛法只告訴我們『淨心行善』,不求任何回報的去做善事,讓自己不斷有好的『心念』產生,就可以匯集善能量,向更高的意識能量層級修練。



【45】

修練更高意識能量層級究竟有甚麼益處呢?金剛經第二十四章篇名─『福智無比』說明:『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學有個名詞叫『福慧雙修』,福呢就是福德,泛指人世間的富貴、健康、長壽,想要享有福德的果,就得種福田,透過耕耘、播種、灌溉……各種形式的布施,時間到了自然就會開花結果;慧呢就是智慧,泛指人世間的聰明才智,進而了解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的本質。

佛陀再次告訴我們:受持讀誦金剛經、並且介紹其中內容給旁人,得到的福德比拿整座金山銀山布施還來的多,原因何在呢?一般人都冀望功名富貴,往往可以看到寺廟裡許願的人潮絡繹不絕,但金剛經追求的是心靈上的平靜、智慧的開悟,終極目標是所有生命形式都能離苦得樂,達到涅槃境界;因此推廣金剛經,讓更多眾生接觸並了解這樣的概念與想法,就能夠同步提升意識能量層級,往所謂理想的「大同世界」邁進。

記得二十幾年前退伍剛開始工作時,台灣稱為寶島,只要肯努力,總找得著一份足以養家餬口的差事,但不知曾幾何時,原本的寶島慢慢成了酸民口中所言的『鬼島』,網路上常充斥著負面的抱怨言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處的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熱愛這片土地,為什麼不能多點正面思考、多點同理心,吸引善能量往好的方向發展呢?

『日行一善』也許並不那麼容易,但希望自己可以慢慢減少惡的念頭與行為,從淨心做起,改善自我的意識能量。


【46】

金剛經第二十五章篇名─『化無所化』,這個『化』字很有學問,『相』的變更,本質未曾改變的稱為物理變化,如果連本質也徹底改變的稱為化學變化;昆蟲由幼蟲蛻變為成蟲的過程稱為『羽化』;人的前世之因轉換變化而來的命運福氣稱為『造化』;法律則有個專有名詞稱為『教化』。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常討論的問題─重刑犯是可以被教化的嗎?我不確定法官是根據客觀數據事實抑或是主觀自由心證來決定某名犯人是否仍有教化可能;從現實論點看來,有些人入獄服刑後改過遷善,但也有另些人出獄後依然持續作奸犯科;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如此巨大,甚至連有天眼通的佛陀都必須承認,人心變幻莫測─『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一瞬間與下一瞬間,我們內心意識所思考的,可能是完全南轅北轍的相異之事。

那該如何確定一名犯人是真心悔改呢?我們常講的「放下屠刀」,或許用了某種外在的形式(例如:囚禁)讓犯人暫時「放下屠刀」,但若犯人心中充滿怨恨、不甘心、報復的念頭,心中的那把屠刀始終未曾放下,那出獄後只是更變本加厲的還諸社會加在他身上的刑罰;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除非犯人自己真心悔悟,任何其他人都無法教化旁人。

佛經講的『度化』也是類似意思,所以佛陀在這個章節告訴我們:『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佛陀沒有辦法『度』任何眾生,也就是說佛陀無法幫我們提升意識能量層級,要提升自我意識能量層級,只有靠自己內心的懺悔與省悟,從行為上做出根本的改變,進而影響自我意識做出能量層級的提升。


【47】

講到此處,佛陀慢慢要給金剛經做個結論,因此主動介紹給弟子一個觀念:『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這是個大哉問,到底甚麼是『我』呢?

『國王的新衣』寓言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懾於國王的權威沒有人敢說真心話,只有無邪的小朋友敢於戳破大人的可笑謊言,而我們的一生多半時刻總是活在各式各樣的身分底下,追求虛無縹緲的財富地位,卻忽略了藏在『國王新衣』底下最真實的自我。

依據現今科學理論,我們賴以生存在世的這具皮囊,外有毛髮皮膚,下有肌肉骨骼,還細分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更別提具有幾千億腦細胞神經元組成的腦部結構─大腦、小腦、延腦,形成意識、感覺與認知,就是所謂的『我』;而這科學上的我起始於父母親減數分裂的卵子與幾億分之一精子的相結合。

姑且不討論受精卵單一細胞究竟攜帶何種遺傳密碼得以啟動一連串精密複雜的奧妙生命程式,發展出令人歎為觀止的高等智慧生物個體;常有父母感嘆:同樣的教養方式,兄弟姐妹間似乎就是有著天性上的差別,如果把『我』單純化到受精卵的起點,那為什麼成長於相同環境的同卵雙胞胎會有迥異的性格呢?

有個挺有意思的說法:打娘胎出生的小baby都是握緊拳頭,似乎想要牢牢抓住這世間的一切,一直要到往生那一刻,才會鬆手『放下』留戀的所有事物;而這個人生歷程就代表『我』嗎?



【48】

回顧所受教育,幾乎都是在培養如何適應這個社會的種種競爭力,套上層層名韁利鎖,穿上一件又一件的名貴新衣,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人模人樣,但似乎卻離年幼時的童真兒趣越來越遙遠;曾幾何時,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逐漸被成績好壞、工作是否稱頭、收入高低、人際關係緊緊控制,我們可曾花點時間靜下心來,聽聽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渴求的東西是甚麼?

就像電影『捉妖記』的譬喻,妖怪披上層層人皮,偽裝久了,當所有身旁的人都以為妖怪是真正的人了,但拆穿本來面目之後,依然是隻不折不扣的妖怪;所以如果我們日復一日的爭名奪利、在塵世間的無邊苦海迷航,不願脫下一層又一層的『國王新衣』,又怎麼找得著那藏在人皮底下的『真我』呢?

佛陀在金剛經第二十五章中告訴我們:『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抽絲剝繭、追根究柢之後,『我』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是某一層級的意識能量在受精卵結合的那一瞬間『投胎』其中,然後吸引相應能量展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細胞分裂,形成我們這一世的『人』。

因此佛陀在這一章的結語中指點迷津:『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每一個凡夫俗子心中都有慧根,如果在世時學會人臨死前鬆手『放下』一切的灑脫,解脫層層物質的羈絆,只剩下純粹的意識能量,找回原本的『真我』,凡夫也可以化身為佛。


【49】

我們遺傳自父母的身體髮膚,所謂的肉身,去除一層又一層慾望的『國王新衣』,會得到甚麼呢?皮相底下的骷髏?還是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講的『我思故我在』、暫存在大腦裡的意識?佛經裡講當放下世俗間所有的一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會找到我們原本真正的身體─法身。

那『法身』究竟是甚麼模樣呢?

金剛經第二十六章篇名─『法身非相』,紀錄了佛陀與弟子須菩提的對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經裡記載佛陀有32種各式各樣的形象呈現在人們眼前,所以弟子須菩提回答說,可以用這樣的形象來看佛,但師尊反而告誡了弟子一頓;當修練意識能量到超高等級,為何佛陀還要變化成人身來到這渾沌濁世呢?原因就是要拯救仍在塵世中受苦受難的芸芸眾生,這樣的意識能量可以隨心所欲化身為開創太平盛世的一代聖賢明君、改善人民生活的科學家、啟迪人民思想的哲學家,而佛陀選擇化身為宗教家,花了49年的時間講經說法,傳授修練意識能量的方法。

那為什麼佛陀會告誡弟子『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呢?



【50】

法身,又稱自性身,是佛體悟的至道真理;法身不是物質,沒有形象與形體,更非肉眼可見;金剛經第二十六章篇名─『法身非相』,講出了這一段的精髓:意識能量不是物質,所以無法以任何特定的相去觀察解釋;現代科學有個『能量守恆定律』─獨立系统中,在沒有任何能量或質量輸入或輸出的情況下,其中的能量無法增加或減少,只能轉換為另種形式的能量,這不正如同心經中的描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們頂禮膜拜供奉在大殿中、寶相莊嚴的佛像,卻忽略了自身最純樸質厚的本性,只要能潛心修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至善的佛,為了怕大家本末倒置,佛陀才告誡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台灣是個對外來文化包容性相當高的寶島,各種宗教彼此相安無事、非常盛行,四處可見佛寺、廟宇、道觀、教堂…….,信眾絡繹不絕、香火鼎盛,而人民求神拜佛不外是冀望功名富貴、良緣美眷、金榜題名、平安健康、風調雨順、傳宗接代……;而面對善男信女所許的願望,佛陀會如何回應呢?

這一章結尾的四句偈是─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這是多麼嚴重的警語!在神佛面前的任何請求,都如同在苦海中迷航,蒙蔽了最真實的自我,再也找不到心中原本存在至善的佛。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