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是今年剛remastered
為什麼不用最高規格remastered
為什麼還是用96而不是用192甚至384來重製?
文章關鍵字
Remastered-中文翻譯為「移植」或「復刻」 · Remastered 不會去動到音樂原本的格式
平台網頁上面有標記的副檔名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中文直譯為無損音訊壓縮編碼, 紀錄這張唱片或原始錄音是1960年製作, 檔案格式為96Khz/24bit, 重點是對原先音訊檔無失真壓縮。 ( 一種誠實的告知, 沒有誇大, 在此不得不對各家音樂平台致敬 )
FLAC 既只是「無損壓縮」,保持了音樂的原有音質,可以是 CD 也可以是 Hi-Res 。
不過 FLAC 雖是一個「Zip」(壓縮檔案),不過它 對音樂的壓縮率可達 50%,同時 可以直接播放,無須「解壓縮」
早年兩聲道 CD 是 16bit/44.1kHz 位元率,Hi-Res 音樂常為 24bit/96kHz、24bit/192kHz 等, FLAC 可以支援到 32bit / 384kHz、8個聲道的 PCM...( 打開二年前Window10家庭版的個人電腦window midia已可看到支援 64bit / 768kHz字樣, 只是現在有哪家製作的商業訊源有到這等級嗎 )
以上都是白說, 最最重要是 FLAC 只是保留原有音質,所以 CD 轉成 FLAC 24bit/96kHz 並不會無端端變成 Hi-Res,實際仍只是原始的44.1kHz音質,只是檔案變大了。
怪我說得太簡單了 ? 那請上Spill網站https://www.spill.hk/glossary/20160516-flac/ 請專業來補充吧...
yalee1026
格式不改的話,好奇那remastered 通常改變了哪些
1000K
yalee1026 , 重點應該是把原本的多音軌錄音拿出來重新混音。你會這樣問,應該是以為原本錄音就像拿手機去錄立體聲,但實際上錄音都是各個樂器錄製,混音師再把音軌調和成他想要的口味
位元深度與取樣率在回放環節其實不重要,16/44.1就足以乘載人耳所能辨別的全部音訊與解析度了
24/48以上是在錄音的時候才會有差,如果用16/44.1來錄音,那後製壓縮混音就會損失掉非常多的動態與訊號,特別是越大動態的音樂就會喪失更多的音訊細節

而一般人能夠聽得出hi-res和CD格式差別的就只有以下三種:
1. 現今DAC強大算法處理訊號讓人聽得出差異
2. 檔案已被重新處理過,比較常見的是增強低頻或是調成哈曼曲線
3. 機器偷偷不同格式用不同增益,在人耳閾值附近徘徊

純回放音訊,這個地球上還沒有人能盲測通過16/44.1與hi-res,只要是個人就聽不出差別,這國外已經驗證無數次了,聽不出來就是聽不出來,甚至192mp3和hi-res都有84%以上的人聽不差別,通常都要頂尖的錄音師之類的專業人員才能直接快速聽出來

總之若只是要聽音樂根本就不用特別找hi-res,除非是要錄音再處理
至於錄音的話其實24bits的位元深度也很夠用了,目前地球上沒有任何音訊紀錄真的需要用到24bits這麼多,就算有後面也沒有設備可以回放得出來,需要這麼多位元深度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減少噪聲,但一樣人耳的聽覺閾值非常低,60~70db就是分辨的極限了,所以追求到32bits甚至浮點就是數字上有差,但人耳聽不出來

要測試其實也很簡單啦,大家都有電腦都可以裝foobar,電訊隔離USB接一台好一點的DAC,後面要接耳機音響都可以,找一個原生的hi-res檔,轉檔成16/44.1 wav、mp3(320, 265, 192 128),mp3用CBR或VBR都可以,然後用foobar的ABX插件自己玩玩看,就會知道人耳有多不可靠,若覺得是因為DAC太好把爛格式補上來,那就直插電腦line out。這樣也可以測自己耳朵的分辨極限大概在哪裡,我自己的極限就是260k mp3 VBR,再往上我就聽不出任何區別了

人耳閾值
聲壓:0.3db
SNR:60~70db
THD:0.3~1%
頻響:20~20khz(實際上大部分健康人18k就極限了,能聽到20k的是極端少數或者設備有問題放出錯誤頻率,另外很多老燒其實都已經退化到14k甚至12k但還是自稱金耳朵lol)

我自己聽覺閾值是0.6db聲壓,63db SNR,0.8% THD,17khz
上面都可以自己在家電腦做出來,用音訊處理軟體加入噪聲或增益,然後放進foobar做ABX,就可以知道自己耳朵的靈敏度在哪邊了

總之追什麼格式的不重要,錄音後製品質好聽比較重要
dewsdews
frank.michael.cheng 我誤會成是最低聲壓了,所以是聲壓差距吧?但這還是跟你喇叭撥的音量有關,假設你撥放100db,音檔衰減0.1db,跟撥放50db,衰減0.1db,結果是不一樣的
frank.michael.cheng
dewsdews 是音壓差,話說應該不會有人50db聽音樂吧哈哈,一般房間環境就差不多40了,我是分貝計76db@1khz先定聲壓才開始測的
所以說將舊錄音轉成hi res 格式算是商業噱頭嗎?
Celibidache88
"RE" 180g vinyl records[笑]也是
tintinii wrote:
所以說將舊錄音轉成hi res 格式算是商業噱頭嗎?


相似的情況, 如果翻拍一張舊照片, 請問用1200萬畫素或3600萬畫素的相機來翻拍, 對於真實情景還原度有什麼差別嗎?
tintinii
大螢幕上應該能看出差別。
frank.michael.cheng wrote:
2. 檔案已被重新處理過,比較常見的是增強低頻或是調成哈曼曲線


真的~
許多再版CD、XRCD、SACD等
都只是加了味精或調整罷了
跟格式無關~

至於網路串流,mp3差的太明顯,別考慮
能還原原始CD音質 44.1/16就不錯了
啥hi-res~
啥對折再對折的無損壓縮解碼
廠商話聽聽就好
跟以前那麼多CD、DSD騙錢版本,是不是很像?
只是以前是sony、philips制定規格者在畫虎爛
現在是串流軟體在搞
建議串流平台還是以音樂多寡與來源好壞為考量
tintinii wrote:
這張是今年剛remastered
為什麼還是用96而不是用192甚至384來重製?.



樓主問的好,相信有這樣疑惑的人應該很多
不過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需要有點年紀.....

前面有位網兄說可以聽到17k的聲音
據醫學統計,35歲以上的人一般來說無法聽到16k以上的聲音
這位網兄的年齡應該在25~35歲之間
青年才俊,令人羨慕啊!

回答樓主的問題 :

唱片公司也想啊!但是拿不到原始的錄音室母帶(磁帶)

這張唱片是1960錄製
1960~80是類比錄音的黃金時代
當時流行的唱片媒體是黑膠和卡帶

1982年CD發明,類比時代開始沒落
當時很多唱片公司開始把類比母帶轉換為數位母帶
轉換工作是由ADC(Analog-to-digital coverter)完成
由於80年代的ADC最高規格只有96kHz/24bit
所以數位母帶的規格也只有96kHz/24bit

如果要用現在規格較高的ADC把類比母帶轉為192kH或384kHz數位母帶
首先就是要取得原始的類比錄音室母帶
這卻很困難,原因是 :

1980末期數位風行後,類比母帶被封存
經過40多年,類比母帶早已變得非常脆弱,磁帶很容易掉粉
唱片版權公司把類比母帶當作珍貴資產,幾乎不出借
只提供96kHz或48kHz數位母帶出借
所以現在remastered最高也只有96kHz規格
Analog.P
補充說明一下,96kHz是一種高音樂器的泛音
superAC
瞭解了,感謝您。
聽起來好聽沒有雜音 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在意
tintinii
的確!但有同錄音若有hi res 版一般還是會優先聽吧!
tintinii wrote:
大螢幕上應該能看出差別。


原本的相片拿來數位化, 高畫素與低畫素數位檔的差別就是高畫素可以用來應付更大的螢幕來播放,但卻無法展現更多的細節. 比如說,原圖看不出來那個人額頭有多少皺紋,那不管你用高或低畫素來數位化,也都不可能把那個人的皺紋顯出更多細節來!

同樣的道理,原本的類比母帶,當初的技術可讓最高音頻達到約20kHz左右. 所以你數位化後再好也只能記錄原母帶的原本音頻, 卻無法超越原本母帶錄製下來的音頻. 因此, remastered file超過96kHz的檔案就不太切實際.
remaster 跟解析無關吧,就是把本來已發行的第一版, 再修的聽感上更好聽,比如泛音更多,比較尖的聲音修比較原潤一點。 有點像書發行的第一版 可能有些錯字,第二版改正這些錯字之類的。 重新混音叫Remix.
魯迅說: 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