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合金公路車簽到處【118台鈦公路車分享】

songbanks wrote:
Lynskey Helix跟Litespeed T1


先以原廠紙上規格M size 比較 Helix Pro Disc vs T1SL Disc:
車架重量: Helix: 3.7lb= 1680g; T1: 1169g (大贏, 跟碳車差不多了)
BB規格: Helix: BSA 68mm (贏); T1: PF30或加錢改T47
Stack/Reach: Helix: 541mm/389mm (較趴); T1: 545/380mm(稍微不趴但還是競技型幾何; TCR介於兩者之間)
軸距: Helix: 995mm (接近一般長程舒適車款設定, 例如Giant Defy); T1: 981mm (較靈敏, 接近傳統競技型幾何如TCR)
頭管角度: Helix: 72.5°(又是跟 Defy一樣); T1: 73° (又跟TCR一樣)

如果想找的是接近傳統公路車款, 看起來Litespeed T1較理想, 又輕不少
Helix感覺是把長程舒適車款的操控性做得很趴, 理念有點怪...
但T1配PF30稍嫌遺憾, 車架+前叉價格也比較貴(大概$3200鎂 vs $2900鎂)
T1的BB可以客製訂T47規格但要再另加$250鎂(!), 而且這樣重量也跟著增加

以個人經驗, Litespeed有一台軟軟的2004老車跟現代車不能相比了
Lynskey 方面, 老婆有一台2015年客製的R315
上管一樣是菱形6AL/4V鈦但下管也是菱形沒有Helix的螺旋
最近老婆改騎碳車所以我把R315改長龍頭寬把手自己來騎
我的老天鵝, 超顛, 比所有騎過的鋁,鋼,碳車都還顛
有螺旋下管的Helix大概會更顛...
注意我講的是顛, 還沒騎R315爬坡抽車所以"硬不硬"還有待確認

至於6/4 vs 3/2.5 鈦
一般標榜是6/4較輕
硬不硬我覺得是跟廠商做的管型比較有關係
圓管較有彈性, 菱形跟螺旋形較不易變形
沒注意過有哪家做6/4全圓管可以對照3/2.5全圓管
另外Helix跟T1一樣, 都只有上管用6/4
我有兩台非傳統公路車,不同的是前後輪調換。
使用微轉變速系統,有兩個按鈕,所以剎把只用來剎車。
其中一台車架有碟煞座,正在改裝,使用27.5輪胎。



碳纖座椅很舒適,有低風阻的優勢,可以用腳駕駛。
Legend 鈦車報到!
CONA24
你這台真的是多會在路上多看幾眼。
colin-h
這應該算鈦車中的貴族等級吧
更新一下, 今年二月這台車被強迫借走了
目前打算再弄一台 LS Gravel bike 或是 All Road bike,

https://litespeed.com/collections/high-performance-gravel

or

https://litespeed.com/collections/all-road/products/cherohala

lucifer@mobile01 wrote:
早上天氣不錯,拉到後(恕刪)
左岸客製gravel車架




目前還是用25C


後續 換上38C好騎


不過不知道為何量起來會是42



我也來參與一下
訂貨2個多月後.
終於趕上2022第1台分享.
雖然沒有預算上的問題.
但最後還是支持國產品牌.
比起過去騎過的鋁王及鋼管.
路感舒適度提昇許多.
堅持要上管水平的LEAP 3.0






站不建議您 wrote:
不過不知道為何量起來會是42


經多年來的規格造假以及不實宣傳,各廠牌標榜的 "幾C" 早已失準了。要看應該看旁邊那個ETRTO編號: 40-622

這代表輪胎寬40mm, 直徑 622mm。胎壓、輪框以及胎紋也會影響實際量出來的值。看圖我會猜測是旁邊那條橡膠線影響測量值?
wikiwikiwildwildwest wrote:
經多年來的規格造假以...(恕刪)


了解
現在換29*1.95
另外有標44C
真的差很多




小弟來分享老戰友
這台是國產CITA鈦合金
從我高一陪到現在
差不多24年了
當選手比賽就這台
目前休閒騎而已
好處就是騎不壞
壞處也是騎不壞
沒理由換車



因為沒理由換車
只好給它添一個弟弟
不過變成碳纖維的

阿丞
good9170
畢竟材質不同很難下定論,騎乘各有優缺點,個人感覺就碳車帥了點,騎車最重要是人,不強求車子要很輕,重點是車手輕量化,再來就是換輪組就會差很多,有沒有空力真的騎乘感沒差別
CONA24
真謝謝你的回覆。[微笑]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