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覺得現在台灣人設計的機殼越來越糟糕??

roger_pan wrote:
十幾年前我就是在機殼廠設計機殼的工程師...(恕刪)


所以我都從以前到現在都是買大陸工程師設計且又是大陸製造的電腦機殼啊
價格合理 擴充性高 又沒閃到瞎眼的RGB
每次買機殼前都會再去找一下那些標榜台灣設計台灣生產的機殼
可是每次找台灣工程師設計和台灣生產的機殼用以上三條件找都會是理所當然的空集合
roger_pan wrote:
十幾年前我就是在機殼...(恕刪)

樓主也許是因為價格因素吧
畢竟能裝多硬碟的
一定是大塔機殼
以前都是破萬的
我的機殼從十幾年前換大塔後
換過得每一咖都破萬
也偏愛聯力殼
回憶一下
聯力以前的型錄
在比較現在的型錄
能裝多硬碟且無透側靜音款的大塔只剩一咖(a75)
以前少說都有三四咖可選
現在居然僅剩一咖沒得選
而海盜跟TT的大塔殼更誇張
不只都用玻璃透側
還往「橫」的發展
隨便一咖都超過30公分寬
看國外評測也是一樣
不裝水冷依舊一堆空間可以養大量蚊子
所以樓主或許可以跟我一樣
開始縮減機殼內的硬碟
我的目標是縮減到含系統剩5-6顆
這樣可以選擇的機殼會更多
nifan wrote:
所以我都從以前到現在...(恕刪)

不是有推了cm694.....

硬碟架 - 5.25" 2
硬碟架 - 3.5"/2.5" 複合式 6 (3 組硬碟架)
硬碟架 - 2.5" SSD 8 (2+ 6 組複合式)

算了,反正人微言輕....
其實這種機殼還算不少
我自己用的 F.D R5 就能全部塞下去了
我自己目前是 3個3.5吋 1個2.5 1T SSD 普傑NVME的512 SSD 燒錄器一台
基本上還能再多塞4顆3.5吋 一台光碟
AMD VEGA56 顯示卡
創新未來音效卡
CPU散熱器也是 Hyper212
附上圖片!!!

這應該很符合你要的需求!!!
到底關台灣人啥事啊
你要簡約的台灣也有阿
你說電子花車國外的機殼大廠才出一堆勒
要找靜音簡約機殼他也有出阿
邏輯完全0分
設計好的你買不起
還不是要貪便宜
看起來是哈卡尼??
惡魔印記666 wrote:
樓主也許是因為價格因素吧
畢竟能裝多硬碟的
一定是大塔機殼(恕刪)

酷碼還剩下最後幾個不錯的機殼
不曉得還能賣多久
剩下的不是太大就是太貴

如果3.5吋需求到8個是比較少見
現在的消費級主機板大概6個sata
舊的消費級或HEDT大多也只到10個sata而已
再上去應該是工作站等級了吧...
畢竟後來因為M.2的關係而減少sata數

所以通常消費級而言
3.5吋硬碟槽應該只要有6個就算合格了
但...現在機殼大多都1~2個3.5吋硬碟槽而已...
真的除了無言還是無言

最近看到機殼市場變成這樣
實在感到痛心啊...
是有看到幾個符合自己標準的機殼
但能撐多久就不知道了...
最近剛好在準備升級電腦
也遇到跟樓主一樣的煩惱
到最後應該是十多年前的聯力PC-V1000繼續戰下去

RGB也不是大家都喜歡
擴充性不也是ATX、E-ATX機殼的考量重點?
之前的光碟機也沒壞,裝上去三不五時也是可以用
一咖機殼用久久,也正是因為有前面板可以擴充個讀卡機什麼的,真的方便許多
主機板裡面一些USB的連接器都可以拉出來使用
現在的機殼很難找到兼具擴充、方便除塵等功能
已經很普及的USB type-c,也不容易找到有支援的機殼

也是有找到一些蠻有意思的機殼
有帶HEPA的...可是市面上已經找不到了,耗材更是個問題
還有無線充電的
共通點就是....好貴....
星期天下午三點,白日夢多做一點...
覺得糟糕,我建議可以自己搞
2片pcb夾硬碟鎖起來
愛怎麼擺就怎麼擺,我最搖擺!
不用研究什麼氣道?還是什麼力學的?
不擔心風扇尺寸、水冷規格能不能上?
什麼8公分、12公分?俺有30公分?

20年前我的桌機都吹大同電扇和日立夢鄉
rockmanxza wrote:3.5吋硬碟槽應該只要有6個就算合格了但...現在機殼大多都1~2個3.5吋硬碟槽而已...

其實多硬碟的機殼還是有不少,只是PC機殼硬碟位真的很隨便,共振問題嚴重或是又大又重又醜;伺服器機殼更肥更重更醜,電源又不好買;NAS殼顯卡擴充問題多不適合拿來組一般PC,電源也是有規格問題...

因為大多數用戶都注重效能和外觀而不需要儲存,廠商就都只發展SSD位以利展示RGB和水冷,老實說我是蠻不解的,我想空冷用戶仍佔多數,為何不能做個好看又能有效利用的空間的機殼;主機板亦同,我是不太能理解為何M.2需要那麼多條,還有為何擴充卡以PCIe居多,M.2擴充卡卻有夠難買,導致非主流需求真的都得額外花很多時間和金錢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邊目的指內部設備達到要求;外表我到現在也換了不少殼了,仍未碰到好看到令我覺得真正滿意內構也符合需求的機殼。

像我為了SATA接口找了很久才買了樂擴的M.2轉SATA擴充卡,因為主機板給的SATA不夠用,M.2卻多一條再那邊餵蚊子,這東東不是一條拿來灌系統和程式就夠了嗎,SSD壞了以後資料不是連救都救不回來嗎,增加這種接口來砍SATA數量真的好嗎...

為了硬碟位跑去買了外表不是非常滿意的Fractal Design PC機殼和超醜又貴的萬由NAS機殼,因為好看的殼硬碟位全都不行...結果Fractal Design共振好嚴重,萬由的以後變黏還要磨不說,第一次還拿成擴充槽異位的版本...
為了弄一台PC出來多花好多錢和時間...硬碟就已經夠貴了我也不想再去弄一台NAS,比起GOOGLE之類的雲端硬碟(之前抓回來檔案就有壞害我花好多時間整理MD5),我寧可相信自己多買來那幾顆躺在防潮箱裡的硬碟...。

硬碟也是,SMR和PMR也不標示,用途和效能差那麼多價格卻差不多,弄到最後只好國外買便宜WD外接來拆,雖然網路上有人說PMR企業降轉有人說SMR白貼紙真藍標,但這價格我就是當他SMR了,SMR賣比這貴的廠都不應該,大容量低效能本來就該低價格才合理。

4K時代真的難過啊,硬碟容量和顯卡效能都追不上,卻還要往更多K發展,當消費端都很有錢一樣,靠文宣業配讓人買過渡期墊檔品還以為自己是聰明消費...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