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人心直口快,若有得罪,請樓主莫怪!

FA為塑膠機頂,電子快門,在當時的MF市場,考慮到耐用度與耗電問題,
這種設計能接受的用戶原本不多,即使沒有Minolta Alpha 7000(i),
FA也很難紅的起來.

話說當時真正強大的測光系統,是Olympus旗艦OM3/OM4的OTF系統,
而真正生不逢時的,是1986年發表,俗稱 Tank的 Canon FD T90,
也就是EOS-1的前身.

我覺得Nikon於MF SLR晚期,最值得稱道的三部平價機身:
1.FE2
2.FM2N
3.FM3A

底片虫 wrote:
nikon在1983...(恕刪)


這台是FE2呀


-------------------------------------

底片虫 wrote:
nikon在1983nikon在1983年9月推出;
手動底片機的創世巨作 "Nikon FA"。...(恕刪)

世界上第一台相機(5區)矩陣測光系統;
nikon第一台擁有雙種測光模式的相機;
nikon第一台擁有快門優先模式的相機;
nikon第一台支援程式曝光的手動相機。
...(恕刪)


Nikon第一台支援程式曝光的手動相機其實是早FA一年多(1982年5月)推出的FG...

九份老街 wrote:
我覺得Nikon於MF SLR晚期,最值得稱道的三部平價機身:
1.FE2
2.FM2N
3.FM3A


我有F3HP, FM2n, FM3a,個人覺得FM3a是Nikon MF SLR裡操作界面最成熟的作品 (這樣F3要放那裡呀),AE-lock的位置,指針式測光(全手動模式下可快速讀出還差幾格EV),還有機械電子混合快門,沒電時快門仍檔檔可用,該有的都有了,只可惜她出生的年代已經是數位時代的開始

至於F3,我對她又愛又恨。就是那個閃燈座的設計,還有那個弱弱的觀景窗機構,相較手上同時期的Pentax LX,LX的觀景窗機構支援ISO閃光燈座(Nikon F3P才有),觀景窗機構是用溝槽卡住,相對F3只用二個鉤鉤卡住,堅固太多了。

回過頭來說說FA,我曾看過一些FA的評論正如樓上所說的,對塑膠頭的抱怨,讓用戶對FA的耐用性產生疑慮。據一些(未證實的)說法,FA觀景窗機構裡埋有太多電子線路,使用金屬機構讓絕緣很難處理造成短路的風險(?),因此NIKON工程師才改用塑膠料。

在那個年代,全金屬機身才是專業的代表(即使今日亦是),最好還是重重的黃銅。一台(準)專業級機身打上塑膠料是會被罵的 (那個F4的測光頭也是塑膠的)
樓主題到當年鋒頭被Minolta AF機身發表 蓋過去...

小弟只能憑第一手印象來說說
當年的市場跟現在性質差很多, 現在相機人手一機, 網路信息巨細靡遺, 而當年就是那幾本中外文雜誌的評析+廣告, 頂多有些消費雜誌也有點介紹

因此我的印象

當年的 FA 主打的是新的[智慧]測光, 與更先進的[自動]功能
而 AF 這種東西在當時, 還在全新功能的普及版試做, 絕大部分的用家,尤其是嚴肅用家, 還是觀望者多

對於非瞄準職業市場的機型, 一次照兩三捲就了不起了, 耗電量也不會是關注重點(雖然後來大家會發現蠻頭疼)
毋寧說,當時這款項機的商業策略,比較像今天的 [科技酷炫精品]的實用版

當年我還蠻期待老媽到香港可以買一台FA給我, 但後來她聽了導遊的意見買的是[實用平價]的 Canon AE-1

還有, 說FA新的矩陣測光很一般, 其實不太公平, 它是一種很新的[概念]導入, 利用處理器比對一大堆預存資料然後[判定]塲景來選擇曝光, 這方式很快的變成所有相機的標準做法 開啟了比傻瓜相機更傻瓜的時代 (當然說它是創始發明,不是真的, 但是是最早有大型市場銷售的機型應該無誤)

當然..OM-4 那個強調多點測光計算看起來真的很讚...(只是我從來沒能去玩到)
-------------------------------------
記得在學生時代,一堆人用的是最經濟實惠的FM2,FA在社團內可說是逸品,要是拿大F系列的話,那更不用說了,簡直是貴人。謝謝樓主很用心的介紹。
-------------------------------------
底片虫 wrote:
NIKON FA 得...(恕刪)


NIKON 只有頂級機才有大圓觀景窗 及 觀景窗遮光簾

還有 您沒提 FA的專屬過片馬達 MB-15(沒記錯型號的話)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