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無反相機購買指南,為什麼我換Sony?推薦三種該跳家的人

索尼無反相機購買指南,為什麼我換Sony?推薦三種該跳家的人
↑Sony USA截圖


原文連結
歡迎追蹤
MJohns Photography
flickr
有鑒於隨著a7m3(a7iii)的震撼發布還有這篇文章Sony α7R II + Metabone V轉接EF鏡使用心得,七年之癢——與Canon機身和平分手的點擊直線上升,相信越來越多攝影族群對Sony無反系統躍躍欲試。這一篇我想根據本人使用佳能七年加上跳家索尼系統半年的經驗,來簡單聊當代索尼無反系統的優劣,也建議一些族群其實可以不用考慮太多直接跳家了(一起來壯大FE鏡用戶吧XD)。

索尼無反相機購買指南,為什麼我換Sony?推薦三種該跳家的人
↑Sony USA截圖


重點一:以下討論針對索尼全幅無反,APSC不在討論範圍。
重點二:本篇是我自己使用的感受,為獲得最佳體驗建議自己實際使用過再做判斷。

先說索尼我覺得比較普遍被提及的缺點
(註:同樣的事情一定有人覺得好或不好,以下單純分享個人使用的觀點,理性勿戰。)

1. 如果相機鏡頭全部選Sony原廠,口袋需要深不見底
(註:具體花費看個人需求,但平均而言整體器材預算會需要提高不少)

2. 按鈕反人類的設計跟反饋感整體不佳,質感似DC數位相機,不適合注重機身華麗流暢操控的朋友

3. 尚未有防水耐候的機身,不適合常常做極限天氣拍攝的朋友

4. 令人匪夷所思的超長選單系統(分層少、頁數多),不適合不讀說明書常常需要找設定的朋友

5. 目前的觸控螢幕功能非常雞肋,不適合重度依賴觸控的朋友

6. 接一些比較大的鏡頭會有頭重腳輕的疑慮,不適合肌力不夠或是極度重視手感的朋友。

7. 無反系列皆為電子觀景窗,不適合無法從光學觀景窗跳脫的朋友

8. 原廠長焦目前只有70-200、70-300跟100-400,不適合重度使用更長焦鏡頭的朋友(雖然400/2.8有譜了但400+還沒有支援,未來有的話價格也應該相對貴)

9. 2017以後新機目前都拿掉Sony App我個人覺得蠻可惜的

註:曾經是軟肋的電子觀景窗、單卡槽、弱電力,目前在a9之後的機種都獲得改善。

索尼無反相機購買指南,為什麼我換Sony?推薦三種該跳家的人
↑Sony USA截圖


如果覺得上面這些可以接受,那我們再往下看看優點

1. 從第一代a7推出後索尼在無反系列推展不遺餘力,陸續推出一部又一部空前但未絕後的銘機。有特化性能極佳的選擇,也有綜合性能極佳的選擇,已全面可以滿族普遍大眾的使用狀況。

2. 擁有當代最強的消費級感光元件之一,高感低噪、高動態範圍、高色深,搭配強大電子性能輔助,數百對焦點、眼控對焦、電子快門,屢屢在規格上讓人跌破眼鏡。當然,拍照不是只看規格,但是在全幅機身的選擇中,現在a7iii已經備齊幾乎所有需要跟想要的性能,甚至可以輕鬆秒殺他牌旗艦規格,而且定價才兩千美金,地球上也就這麼一台了。

3. 雖然說操控感不佳,但是實際用起來正常拍攝狀況可以說是幾乎不用操控的,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交由相機自動決定,簡單調整參數還是很容易的。

4. 索尼的鏡頭一點都不少,常用的焦段都有原廠的選擇,只怕買不起而已。加上各大副廠也已經逐漸支援FE鏡,2018開春Sigma一口氣推出一系列定焦,確立了相對平價FE鏡頭的強大後盾,加上轉接各式鏡頭可以說五花八門。性能極佳的自動對焦轉接環的加持讓佳能儼然成為索尼副廠鏡頭供應商,移軸什麼的都是手到擒來。

索尼無反相機購買指南,為什麼我換Sony?推薦三種該跳家的人
↑Sony USA截圖


Fun facts


1. 索尼無反系列其實並不「輕」,而是體積小密度高,不過還是比較符合「輕量化」的優勢。

2. 雖然$ony一直被吐槽貴,但是作為諸多市場領導規格其實索尼真的有那麼貴嗎?尤其是機身方面看看其他廠商在同價位端出來的產品規格,索尼的機身也許才真的是誠意滿滿。

索尼無反相機購買指南,為什麼我換Sony?推薦三種該跳家的人
↑Sony USA截圖


索尼無反相機選購指南(照片拍攝取向)




除非有特殊要求,不然其實各代的規格也不用細比了,可以直接按照個人預算跟大方向的重點需求來看。對,就是這麼簡單...更簡單的說法,只要沒有特化需求(超高iso、超高畫素、超高連拍)的朋友只要看相對平價的a7m1-a7m3就綽綽有餘了。



通用需求 a7iii > a7ii > a7
作為主打搶市佔率的入門級a7一直以來都表現亮眼,作為各分支的前鋒部隊。而最新的a7iii的應用從入門到專業都能涵蓋,可以說是市面上平均性能規格最佳,價格也最實惠的選擇。綜觀分析他的缺點竟然只是沒有高畫素,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幾乎是可以無視的。

高ISO需求 a7s2 > a7s
a7s系主打超高感光純淨表現,適合夜間低光攝影錄影,也是當代消費及相機手持錄影極光效果最佳的選擇,軟肋是畫素較低。

高畫素需求 a7r3 > a7r2 > a7r
a7r系主打無低通濾鏡走高畫素高畫質路線,適合風景、商攝有大圖輸出、裁切等需求的用戶。三代主要改進二代所有不便(電力、卡槽數、無搖桿、存取速度、連拍、對焦),無預算問題可以直接上。

高速連拍對焦需求 a9
a9目前主打高速連拍高速對焦,適合運動、生態等題材。不過目前只有一台,後續機種的表現跟走向有待觀察。

至於錄影功能我不熟悉,閃燈我用godox就不評論了。



說了這麼多,下面來盤點適合跳家的人
第一種人:預算有十萬左右的朋友
$ony畢竟不是叫假的,沒有足夠的預算連入門(索尼全幅)都很困難,但是如果對鏡頭的數量跟性能的要求沒那麼多的話,退而求其次購入前幾代的機身跟入門級二手鏡頭或甚至轉接鏡頭使用,其實花費可以大幅減少,而且性能都還是很足夠應付大部分拍攝需求。
跟我比較熟的朋友都知道我雖然私底下噴佳能噴了好多年了,但我本身不是喜歡追器材的人(也沒有錢追器材XD),提倡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發揮技術極限才是關鍵。無奈相機遺失,成了壓倒我走向跳家之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之預算足夠的朋友我真心覺得可以義無反顧的衝索尼,當代性價比最好的機種不斷將相機規格推向極限,拍不好沒辦法再怪器材,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無論是新手老手半職業職業,索尼無反系列已經完全可以勝任決大部分的拍攝任務,只要有錢就可以跳,沒有疑慮。



第二種人:佳能用戶
只要你用佳能系統,不管你只有一兩顆鏡頭,還是一海票鏡頭,只要透過自動對焦轉接環,佳能用戶可以幾乎無痛使用索尼機身(解放性能跟獲得最佳效果還是要索尼原廠搭配)。加上這幾年佳能機身不長進早就是不爭的事實,愛之深責之切的朋友更應該跳家。更何況佳能器材相對便宜,滿大街都能買到一堆,就算全拋跳家哪一天想跳回去還是非常容易的。


第三種人:剛入門的朋友
沒有鏡頭包袱、沒有品牌迷思,可以用六萬買到當代規格最齊全的數位全幅相機,何樂而不為呢?



有看過鋼鐵人二的朋友應該都對另一個反派科學家安東萬科有印象,被賈斯丁漢克默納入麾下的時候曾要求他做出能夠跟鋼鐵人匹敵的鋼鐵裝,然而安東的看法應該設計自動駕駛的鋼鐵士兵才更好。其實類似這樣的爭論在現代一直都不會休止,各種手動到自動的轉化過程,因為科技不是一蹴可幾,在過度期不乏會有態度存疑者,但水到渠成之時都證明了自動化必然會取代一部分人類本來所需要學習的勞務跟時間,大大降低技術入門門檻。畢竟科技是要解決或打破人類既有的限制,讓人可以更輕鬆的從更高的起點再往上突破。從紙筆手繪到電腦繪圖,從底片機到數位自動對焦相機...等等。



a7m3帶著氣勢如虹的規格出現,宣示了入門全幅相機性能的飛躍性成長。在過去為了拍好照使用者可能要長期熟悉相機操作來選擇對焦點,現在全畫面自動對焦加上十連拍幾乎不用選了只要多拍幾張總會準。在過去為了拍好照片使用者可能要練習手的穩定度,現在相機內建防手震。以前購買相對高價的大光圈鏡頭有部分原因是克服低光源環境,現在相機感光元件搭載高感低噪點的表現。以前要斤斤計較曝光設定、用各種手段控制反差,現在擁有高動態範圍寬容度,很多問題在後製時迎刃而解。而配備這一切,僅設定在美金兩千的價位,若實機開賣以後沒有大問題,不管是入門到專業其實都可以入手一台以上。



手動技術黨的思維也許會鄙視現在自動黨的學習曲線太低,但是這其實也能讓更多人能夠更快速享受到拍照只要專注在創作的樂趣。或許人類操作相機的勞務幾乎正式被終結,在相機會自動拍照之前只要專注在構圖,任何人都能夠拍出成功有品質的照片。現在你可以覺得夠用就好、你也可以喜歡靠技術克服一切,但是不管喜不喜歡,科技的浪潮總會席捲而來。想跟著潮流引領風騷也好,或堅持傳統古法炮製也好,用得開心、拍得順心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
原文連結
FE鏡頭選購指南
Sony USA原廠配件列表
Sony USA原廠鏡頭介紹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歡迎追蹤
MJohns Photography
flickr

p.s.這不是業配文,誠心推薦好產品。目前大概就想到這些,有空再補充
p.s.照片多半是a7R2 + a7R3 + Metabones V + EF16-35II + EF135L + 2470GM拍攝,可至flickr看exif
p.s.圖片截自索尼美國官網之處有標注
Image Source: MJohns PhotographySony USA Official Website

記得當時剛使用sony推出的A100
被朋友笑的景象⋯
看到現在的轉變覺得當初選擇是沒錯的

麥香奶茶 wrote:
記得當時剛使用sony...(恕刪)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我覺得什麼好用就用什麼
主觀的感受每個人多少不同
但客觀的條件是無論如何存在的

a7剛出畢竟是新產品線
但歷史脈絡發展至今已經可以說大致成熟了:)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哪天如果別家再創奇蹟
也不排除再跳囉
畢竟我們是消費者而不是公司股東啊~

mjohns wrote:
原文連結有鑒於隨著a7m3...(恕刪)

nice shooting, tks for sharing!
多虧我的第一臺相機是媽媽不用的Minolta,讓我從A300一路用到A7R3,跟對系統真的會上天堂啊!

我也算索尼相機鐵粉了吧... A300 - A33 - A77 - A99 - A7R2 - A7R3
圖文並茂,對於想入手sony家族的攝友是篇客觀分析的文章;
列入推薦好友必讀文章...
mjohns wrote:
原文連結有鑒於隨著a7m3...(恕刪)
看了樓主買了一大堆的鏡頭
我就解毒了
單眼真是笨重的東西!
ChaioPi wrote:
看了樓主買了一大堆...(恕刪)


我目前只有2470gm
還有佳能系統留下的1635跟135
應該不至於到「一堆」鏡頭的程度吧:P

如果alpha無反全幅系列覺得太重
建議可以考慮apsc m43系統或甚至隨身機
感謝分享好文~
以下幾點個人想法供參考

建議標題要註明for全片幅系統的人看,此篇文章內容都是基於全幅機身/鏡頭,對於還不太熟的新手來說會以為APSC E mount也適用相同論點而造成誤解。

mjohns wrote:
4. 令人匪夷所思的超長選單系統(分層少、頁數多),不適合不讀說明書常常需要找設定的朋友..(恕刪)

其實選單設計是不夠好沒錯,但如果沒前系統的操作習慣包伏,其實正常使用一兩個月+自訂快速鍵就可以達到非常快的操作速度,畢竟很多不必要手動的操作已自動化(這你後面有提)

mjohns wrote:
5. 目前的觸控螢幕功能非常雞肋,不適合重度依賴觸控的朋友
..(恕刪)

這點常有人提到,但個人倒是持相反意見。
有沒有觸控對於操作速度差異最大是在手動對焦點選擇,能不能作其他功能的操作其實沒太大差異。

mjohns wrote:
6. 接一些比較大的鏡頭會有頭重腳輕的疑慮,不適合肌力不夠或是極度重視手感的朋友。
。..(恕刪)

這算非戰之罪不是真的缺點,機身輕量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接長鏡頭會頭重腳輕,除非有個橫空出世的天才能夠突破物理極限把鏡頭大幅縮小。

mjohns wrote:
7. 無反系列皆為電子觀景窗,不適合無法從光學觀景窗跳脫的朋友
..(恕刪)

這樣寫會感覺evf跟ovf沒有哪個比較好,但其實對大部份用戶來說,考量了所有優缺點之後evf仍優於ovf。

mjohns wrote:
9. 2017以後新機目前都拿掉Sony App我個人覺得蠻可惜的
..(恕刪)

+1
SONY算是我唯一買的起的FF吧...

1.我買不起高貴蔡、高貴GM

2.有便宜副場鏡頭可以選,還能大光圈準焦



原廠買的起的蔡頭只有 16-35F4 ZA(平輸)、24-70F4ZA(平輸)、FE55 F1.8 ZA(平輸)
G系列我頂多只能負擔到 FE70-200 F4 G OSS(平輸)


SONY FF就蠻多便宜鏡頭可以選(平輸、原廠 售價 在3.X萬內的)▼
Samyang:
14mm F2.8 AF
35mm F1.4 AF
50mm F1.4 AF


SONY:
FE28mm F2
FE 28-70mm F3.5-5.6 OSS
T* E 16-35mm F4 ZA OSS(平輸)
T* FE 24-70mm F4 ZA OSS(平輸)
T* FE 55mm F1.8 ZA (平輸)
T* FE 35mm F2.8 ZA(平輸)
G 鏡 70-200mm F4 G OSS (平輸)
FE 85mm F1.8
FE 50mm F1.8
FE 50 MM F2.8 MACRO

Tamron:
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model A036)

----------------------------------------------------------------------------

但不得不抱怨的是SONY 新選單真的不OK
又不給觸控操作,整個翻頁就要按好久,還找不到自己要的功能在哪
MF又不給單次觸控AF或者MF拖動對焦框改變對焦點,也無法使用MF十按AF-ON觸發單次自動對焦快速改變對焦,在錄影上就很吃虧,尤其要錄製定點時但是還是會改變到對焦點,又不想讓他AF以防一直前後對焦,就會要在AF/MF一直在那裡切換。

觸控對焦後不能半快門跳離或者馬上按眼控AF 使用,會綁死在觸控對焦點上,這點做的比Panasonic 系統還遭。

這些基礎使用者體驗問題改良後我也沒啥可抱怨,就是GM鏡頭我永遠碰不到的一天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