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日間的馬櫻丹(開APS-C、以手機轉一向再裁成4:3)

A7R+MC11、P、ISO auto














夜間的馬櫻丹(以手機轉一向再裁成4:3)

A7R+MC11、P、ISO auto
夜間的馬櫻丹(開APS-C、以手機轉一向再裁成4:3)

A7R + MC11、P、ISO auto










2016-08-23再上合歡山頂搞軌

A7Rii + MC11 + Sigma 20mm F1.4 ART HSM
以Sony「縮時App」拍攝,關閉Movie選用RAW+JPG,每30S一拍(只能用這一最大時間),費時100分鐘。

點圖片可得大原圖。
AbdA wrote:
2016-08-23再上合歡山頂搞軌

關於這圖有多位來信問我,也提供他們的看法(拍法),而主要是懷疑為「一曝」(讚美,笑)的順暢之美,我就說個心得:

當前面開題有看過的,大概就知我是有經過多次的上山去一拍再拍的,而這次是總合了之前幾次的經驗心得自我改善而成,於個人言也是最滿意的一次。但我想還是可以在有更好的條件下或外力的加持來拍的更美好的;除有更好天候之外,我已想買赤道儀了,其可以拍出具螺紋旋狀更具立體感的星軌。

問答:這是每30s一咔!但要說一次也行?
因這不用定時快門線,而是用Sony 「縮時App」調好來拍的(用100分、關Movie、存RAW+JPG);只一按後,就完全傻瓜,其會自動往覆測光、最長30s一次(它只能用這一最長時間),然每一曝時間雖不是概長,但也會在車多時過暴掉,所以事後還是要去後製是無法避免,即要保留全程星軌、挑選滿意車軌一起來合成。

而這裡前面我有秀單一次10分鐘者,好樣是星軌會更流順,但地表更容易遇到過曝。

而為防範過曝,在現場用遮的人會很累,且星軌會不齊全順暢,尤其有會車時的停等時間,還會超過1分鐘。更會遇上朝聖者多,停車入位待慢、人來人往電筒干擾多多不再言下,所以最佳方法是……保留全程、抹掉過暴地軌(還是累…)。

而我愛這裡的妙,因是別的地方少有的……,具壯觀美麗的地景外,再加有天軌、地軌可合一完美的奇特。

而這次是到屋頂上拍,天氣很冷約只有6、7°C,但屋頂空曠在開拍後,我就在上面開始持續運動一小時以上來取暖(育、樂、保暖都滿足了)。
回信,就在這個屋頂上!

A7Rii + MC-11 + Sigma 12-24mmF4.5-5.6 II
耗了一個晚上,意然還有多種顏色沒拍到,尤其獨缺吃紅,下次必貼…:







荷尾情

A7Rii + Sigma MC11 + 20mm F1.4 ART













有點跑焦了

請問有沒有師兄用這支鏡配metabones在A7r2上使用?這配搭的自動對焦表現如何?謝謝
ulyssm17 wrote:
請問有沒有師兄用這支鏡配metabones在A7r2上使用?這配搭的自動對焦表現如何?謝謝


我只能這樣跟您說:
我有去體驗過多款(多家),最後遇上的是本樓的這一家,只喜好這樓的組合,因為一時與過後,都有Fimware可改變,唯Sigma是一家專精鏡頭製造老店。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