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啟程】

八月的時候整個臺北盆地陷入熱浪中,正好想起某個盂蘭盆節假期的尾聲到訪京都的夏天。

那天隨手貼了一張照片,接下來整整一個月,都在整理這幾年來在京都的相片,有些記憶沒有翻起還沒注意到,原來距離我第一次去京都已經十年了。

對京都的記憶多半是夏末初秋,那是個綠色為主的回憶,偶而呢,也夾雜著深秋的金黃、冬天的雪白、還有滿城的粉紅。

就這樣,這些照片帶我回到在京都的每一天,十年中,在這城市的四季。

一、2007 盛夏 初訪

我到京都的第一次,跟很多人一樣,其實是整個日本關西地區的沾醬油行程:以大阪為基地,然後放射狀的往京都、奈良、神戶等地方去。

雖然不是第一次出國,不過這是首次帶著自己喜歡的相機出門旅行,我帶的是Olympus E-1跟ZD 11-22mm F2.8-3.5這個組合。是阿,這麼多年下來,我們也在論壇上面看過很多出國旅行該買、該帶哪些鏡頭出門,換成現在,我也會對自己為什麼只帶這個組合出門感到嘖嘖稱奇。

以前剛買相機的時候,多半只能一機一鏡,就憑著出國應該要有個廣角一點的鏡頭,就把手上的ZD 14-54mm換成了11-22mm。

轉眼之間過了十年,我經手了、現在也還擁有很多具備獨特個性的鏡頭,但我仍然很懷念只能有一顆鏡頭的時候,那是個單純而專心致志的日子。

有了這次的經驗,才有了後來的京都四季。

那第一次的京都感覺怎麼樣呢?

老實說,印象並不深刻。

第一次的京都,雖然嵐山、祇園、東山一帶都去了,還遇上難得的祇園祭。但跟著老師的我,全然沒有準備就出發,就算是祇園祭,也只是看看熱鬧,即使知道這地方很有意思,這些祭典很特別,也只是路過。

但即使是路過,也埋下了心中一顆種子,那是意猶未盡不滿足,想要自己探索的種子。

我的初訪京都,也或許應該說是初訪關西,就在這個好像做過什麼,卻沒有真正搔到癢處中結束了。

#1


那次出國的時候興奮的看著窗外,十年過去了,我還是像個孩子一樣,只要坐在靠窗的位子,總是留下這些伴著機翼的藍天照片。

#2


我還記得那時候在車站偶然的拍下這張照片,當時還算喜歡的抓拍,趁著這次整理照片的時候卻發現照片有些許微震。

突然感嘆科技真美好,以前為了低ISO能有比較好的畫質,總是捨不得讓ISO超過400或者800,但現在回頭檢視,卻帶回不少輕微晃動的照片。

#3


天龍寺的夏綠。

#4


第一次的鴨川畔。

十年之間變化真大,猛一看總覺得哪裡跟現在的鴨川不一樣,原來是鴨川的左岸還有河床的淤積跟雜草,現在都已經不見了。


#5


第一次的清水寺,雨。

颱風剛過,下著雨的清水寺總帶點遺憾。

#6


八阪神社,修理工事中。

差點忘了第一次在京都就有經過八阪神社,像這樣包緊緊的修理工事中,也是後來見不到的。

#7


祇園祭。

要是現在的我,一定會覺得這個人帶著等效22-44mm(ZD 11-22mm)的焦段要去拍祭典實在是很有勇氣的行為。

我就這樣拿著這顆略廣的鏡頭,拍下許多震撼的山鉾。

我第一次覺得這城市真好,是在祇園前祭之前的宵山。晚上六點開始,人們走上四条通,耳邊都是祇園囃子,就算我是觀光客,也沒有作過功課,那種參與感還是非常深刻的。

只是有點可惜,那個晚上我用Contax TVS Digital的照片不知道放去哪了。

#8


大阪歷史博物館。

大概是以前拿的是E-1,我總是不斷的尋找藍天。

#9


大阪城公園。

第一次看到日本城堡覺得很興奮,但總覺得搭電梯上天守怪怪的。

還真的是現代才重建的阿…

#10


梅田空中庭園。

這種芭樂點我也是來過的。

#11


環球影城,2007。

這種芭樂點我也是來過的,Part II。

那時候最紅的設施是:侏儸紀公園、ET、回到未來、大白鯊,年紀最輕的是蜘蛛人,時代的眼淚哪!

還沒有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小小兵出現的第一集還沒上映呢。

#12


Yodobashi Camera梅田。

我只記得我拿了1/4行李箱的相機型錄,日後我進去就都是買相機了(喂

#13


嵐山街旁。

偶然遇到藝妓裝扮的觀光客。

作為開場的2007,除了京都我還放了其他關西的照片,整個系列既然是回顧,總覺得把所拍的照片從頭開始檢視比較有完整性。

該怎麼說呢,也許不夠成熟,也許尚未準備好,但總是啟程時分。

二、2011 秋 楓葉未紅的關西大橫走

然後我去了巴黎一年,然後我完成了論文,然後我去當了兵,然後我順利退伍。

然後,我終於又回到京都,在四年後。

幾年過去,已經是無反光鏡的時代,帶著E-1出門旅行好幾次的我,因為長時間的腰背承受不了,所以逐漸改成DC與無反光鏡為主的配置。

我帶了Olympus E-P3、Olympus E-PL3、Ricoh GXR、Fujifilm X100還有鏡頭若干(一口氣說完也是挺累的)。即使看起來帶的很多,不過這是兩人份的相機,即使加上鏡頭,還是比起單眼E-1的一機兩鏡來的輕。

退伍後,我一樣讓關西地區作為旅行的選擇,沒有太多的原因,純粹就是覺得上一次意猶未盡,應該真正的自己探訪一次,有更深刻的感覺。

這趟旅行我有著很好的旅伴,討論出了很多很不錯的拍照地方,也去了很多安藤忠雄的建築巡禮,良好的行動力更是督促我完成了東達琵琶湖西達淡路島的橫走。(以後可以不要這麼有行動力了…)

這次的京都,大概是更完善了我對她的印象。

在規劃之餘,也多少有些驚喜,驚喜依舊是祭典。上次是懵懵懂懂的碰上祇園祭,這回則是訂完機票選擇住宿的時候發現有天旅館幾乎滿座,這才發現遇上了京都三大祭之一的時代祭,同天晚上還有京都三大奇祭的鞍馬火祭。

原本只是建築之旅卻變成滿滿的京都祭典之旅,實在是規劃以外的驚喜。

我一直很重視旅行攝影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大概也是為了滿足我買相機的期待,能夠拍下生活還有出去旅行的照片。所以規劃旅行這些事情,除了讓自己安心以外,也是累積期待的過程。


#14


京都,好像也沒那麼遠。

當兵分發的部隊跟我家剛好都是有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所以回營那天,我大概吃過早餐十點就要出門,搭著客運一路到台北,在車站稍微休息吃點東西,然後再轉了火車到花蓮,這時候已經是晚餐時間了。

我還記得那天我也是一早從家裡出門,搭著飛機跟Haruka,到京都什麼都安頓好的時候,正好也是晚餐時間。

好像也沒那麼遠嘛,京都。

至於花蓮,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15


大原,三千院。

出發前一直很想去西芳寺,寺廟配上青苔應該很不錯吧?我這樣想著。但是參拜預約不少步驟,加上還要抄經,最後改了個地方。

覆蓋的青苔配上灑落的陽光,是個幽靜的好地方。

#16


在三千院裡拍照的少年。

架勢十足阿!

這趟的京都,其實我很感謝我的旅伴帶我到這些地方,很慶幸這麼早就到過這些京都近郊的地方,雖然跑的範圍很廣,雖然舟車勞頓也挺累的,但真的是日後京都熟門熟路的資本。

#17


一乘寺,惠文社。

來過這裡一次後,我就一直很喜歡這一帶,在地的風情非常濃厚。這裡鄰近京都大學跟京都造型大學,出了車站其實也沒什麼觀光客,迎面而來也挺多年輕面孔,很有大學城的感覺。

對這個地方有印象,是因為部落格「京都巷片」,他拍下的詩仙堂四季照片很不錯,才開始發掘到這帶有趣的地方。

#18


一乘寺,惠文社內。

惠文社的選書蠻有趣的,感覺都是很輕快易讀的書,早在2011年那時候店內就已經有一個「台灣」專區,那時候記得翻閱很久,沒想到在異鄉的書籍可以見到介紹自己家的旅遊書專區。

那天在一乘寺還吃了拉麵高安,味道怎麼樣不記得了,只記得份量極大,一份套餐除了拉麵還有米飯跟炸雞。

環顧四周都是大學生模樣的客人,這個份量跟便宜的價格,真不愧是學生出沒的區域阿!

#19


是夜,燈紅酒綠。

比起花見小路,我更喜歡這裡。

#20


框框,京都塔。

來這個城市這麼多次,其實我從來沒有上過京都塔。

#21


京都車站頂樓。

我那天為什麼會跑到這裡拍照阿?

#22


千本鳥居,初訪。

電影場景浮現在面前的時候,突然有種,欸,我真的到京都了嗎?這種感覺。

#23


夜京都。

往後我來了這裡很多次,有時晴有時雨,偶爾還有雪。

#24


鞍馬,火祭之一。

火祭這天下了雨,一出車站越下越大,十月的京都雖然還沒什麼秋意,山上可是挺冷的,一度還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冒這種雨上山。

火祭是從村子裡開始的,不止大人扛著火把,連小朋友都扛著迷你火把,這種全員出動參與的感覺真好。

#25


鞍馬,火祭之二。

火祭的扛的火把都相當大,雖然還是下著雨,但這些火把一個一個經過的時候,除點亮鞍馬的夜空,身邊也暖和了。

#26


鞍馬,火祭之三。

不愧是京都三大奇祭,能遇上真是太好了。

#27


時代祭,開場前。

比起上次搞不清楚狀況的祇園祭,這次終於完整的看完整個祭典遊行。

#28


時代祭,之一。

這次時代祭是很意外的幸運。

時代祭、火祭,原本是同一天,剛好那天下午又預約到了光之教堂的參觀,要三種願望都滿足看來是需要有所犧牲的。

不過剛好遇上天氣不穩,所以時代祭往後一天,這才滿足了火祭、光之教堂、時代祭的三冠王。

有在京都參加大型祭典的話,出門的時候不妨看看旅館的公告,通常都會通知當天舉辦的狀況。

#29


時代祭,之二。

相對起時代祭華麗的山鉾跟囃子,時代祭有種穿越時代的感覺,由今至古,把所有日本的時代在遊行裡面呈現。

#30


鳳凰堂。

整修前的鳳凰堂,看起來雖然顏色比較平淡,但我反而喜歡這種古樸的感覺。

#31


京都站。

抵達的時候正逢下班,隨手按下的尖峰時刻。那時還不知道,以後我三不五時就會跟這地方碰個面。


這次的京都,其實也完全改變了我對旅行攝影的配置。最早進入DSLR時代的時候,我用的是Pentax *ist Ds ,深深為Pentax的LE鏡群吸引,它們其實也是我理想中的鏡頭樣貌:古典、輕巧、有特色。雖然因為體積犧牲了最大光圈,但仍是非常有魅力的鏡頭。

爾後我轉用Olympus E-1,那是個截然不同的系統,所擁有的是具有高C/P值可以越級 比拼的中階ZD鏡頭,而高階ZD銀環鏡頭更是一等一的好 ,只是思考的邏輯變成以變焦為主。

倒也不是說變焦不利於旅行, 以變焦鏡來說反而是一個便於旅行使用的搭配,然後這次的京都旅行,也讓我理解到,只要體積夠小,以雙機搭配三顆鏡頭,旅行中也可以不用更換鏡頭,同時兼顧定焦鏡頭的樂趣與畫質。

然後我一頭栽進無反光鏡這個系統,圖的是輕便,為的是多樣搭配的樂趣。

【卷二:年月輪轉】

三、2012 火爐般的夏日

相隔不到一年,我就又在往京都的路上了。

這回在日本盂蘭盆節的尾聲前往, 抵達的第一天正好是夏天古書市集的最後一天,實在太輕忽京都的夏天了,就算已是夏日尾聲,走在糺之森的林蔭底下還是很讓人吃不消。

這也難怪,跟台北一樣是盆地的京都,夏天也跟台灣一樣悶熱難捱,我去的那幾天,白天都是38度的高溫呢!雖然悶熱,晚上回旅館的時候,背包背帶一拿起來,衣服身上都是白色的鹽巴,但也拜好天氣之賜,帶回了專屬夏日的藍天與色溫。

夏天這季節,實是個我在京都很尷尬的季節。

要說拍照的話,夏天特有的陽光、藍天跟色溫,幾乎都可以滿足,選好日子的話,還有專屬京都的祇園前後祭可以體驗;但要說旅行的話,跟台北一樣的盆地火爐,可是一點都不輕鬆哪。

這趟旅行,我主要用的是Olympus E-M5,選了Lumix G 12-35mm F2.8跟Voigtlander Nokton 25mm F0.95做最主要的搭配,另外因為跟家人同行的緣故,我還帶了Leica X2、Sony RX100跟Samsung EX2F。

那是個RX100還沒嶄露頭角,Samsung EX2F取得先機的時候,說也奇怪,大概也差不多在這年,各廠的大光圈變焦小相機揭臻大成(Canon S100、Olympus XZ-2、Samsung EX2F…),但也從此再也沒有後繼的機種,最後1"感光元件的RX100倒吃甘蔗,在小型高階數位相機稱霸。

Olympus E-M5我用了很久,雖然後期的它也許有些生產的良率問題,很多人都戲稱它是體弱多病的「郭嘉機」,持有E-M5這幾年,除了外殼有些磨損外,它一直是頭好壯壯的拍下許多照片。

上一年才說剛建構起喜歡以定焦為主的旅行配置,結果這年就主要以變焦為主,其實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人會遇到的配置問題。

為什麼這次有這樣的考量呢?蠻主要是因為帶著家人同行,旅行上會有比較多需要應變掌控的狀況產生,因此搭配以一個標準變焦跟一個大光圈標準鏡,是一個很保險的組合。

所以我也很建議,如果是家庭出遊或者是攜帶小朋友出門,什麼鏡頭多有個性,都不如一顆具備通用焦段的鏡頭或者小相機,拿起來後不需太花腦力,什麼皆可拍是最重要不過的。

#32


古書市集。

在這撿了一本七十多年的攝影書,那是一本邊緣還帶著水漬的老書。

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解一些基本的攝影知識,像是光圈快門的搭配,大部分都是純文字敘述,偶爾繪有一些插圖,八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攝取一樣的攝影知識,只是用不同的載體,然後用更新的器具去學習。

話說回來,裡面的示範機器,都是當時最潮的雙眼相機呢!

#33


鴨川,跳烏龜。

在鴨川上游曬的一塌糊塗,我還是很想要體驗一次跳烏龜的感覺,不愧是夏天,好多小朋友跟家族在玩水呢!(同時對在旁邊野餐的人給予讚嘆的眼光)

#34


京,咖啡。

後來去了比較多的日本都市,慢慢感覺到京都這老靈魂是有點特別的,對於洋化的東西像是洋食、咖啡、麵包這些西方的東西接受度很高,然後遍佈全城。

老的咖啡廳古樸有味道,三不五十還有老煙槍;新的咖啡廳也很具青春風味,清新且具有自己的飲食風貌。

我一直覺得京都有那麼一點像巴黎,也許因為老房,也許因為咖啡廳。

#35


夏日,雨。

突如其來的雷雨,下到晚餐時分還未停,從咖啡廳走出準備去覓食的時候,正巧遇上步行至工作餐廳的藝妓。

十分意外的,最後拍下成功照片的是手上的小相機,只能說運氣加持了。

#36


大鳥居。

看到照片就想起熱到發昏的京都。

#37


走入時光隧道。

雖然Voigtlander Nokton 25mm F0.95在陽光充足的時候不太能顯示它的強處,現代阿福的高反差跟略冷的特色,也讓整個畫面多帶了不同現代鏡頭的質感。

不算討喜,但有種說著光陰故事的感覺。

阿!有空還是來把這顆鏡頭寫一寫好了。

#38


鴨川,三条大橋。

夏天真的好熱阿,然後跟第一次的鴨川相比,鴨川整治變得好乾淨。

#39


夏日繽紛的三年坂。

根據英國研究顯示,在三年坂穿著和服的,大約有九成都是外國人。

#40


向晚,清水坂。

雖然夏天也是旅遊旺季,不過清水寺關門後,清水坂只剩下寥寥無幾的遊客,一下子喧鬧的街道突然安靜下來,灑上金光,真是歸途上的漂亮風景。

#41


夕,八坂塔。

因為這個夏天,我喜歡上這個坂道。該怎麼說呢,那種緩步向上,然後回程的時候能望見八坂塔在路途遠方出現,不管幾次,都提醒我來到京都。

#42


鴨川,納涼席。

我喜歡京都很多地方,可能是充滿日本印象的建築,可能是充滿日常風味的片刻,也可能只是因為心境上的寄託。

在鴨川畔,三者兼具。

四、2013 秋,初紅葉

每一次的京都對我來說都是獨特的,不乏臨時起意,也有提早規劃到差點忘記的旅行。

以前往日本的廉價航空沒像現在這麼普遍,價格也稍高一點,還真的是一開放秋季航班就定下了半年以後的機票,興沖沖的先定好住宿,就這麼擱著直到出發。

也是到了這次,才開始有種熟門熟路的感覺,複雜的私鐵、地鐵、公車等等,終於可以不用思考太久跟查詢,就能抵達目的地。是說這樣少了每到一個車站就東拍西拍的新鮮感,也不至於如同生活所在那般的疲乏。

畢竟是京都,看起來不大,卻讓人覺得意猶未盡的京都。這季節繞完了,還有別個時節的風采。

後來想想,為什麼一再地前往京都,除了喜歡,也許也是因為覺得不算太遠。動輒十幾個小時的歐美航程,光是搭機就是一種疲累,時差也是讓人困擾。

一點點的熟悉感,一點點的新鮮感,在配上剛好的距離,恰是他方的日常。

2013年初,我接觸了一台非常讓人喜歡的相機:Sony RX1。精巧的體積配上135片幅,還有個素質優秀的35mm F2鏡頭,即使暗處對焦差了點,作為輕便相機的愛好者,怎麼可以錯過了它。

我後來買了它,在這時候卻還沒機會帶去京都。這趟旅行我除了Olympus E-M1與Panasonic LUMIX GX7以外,我帶的是Sony A7R。

我在使用Sony NEX-5時,這個系統並沒能誘使我離開Micro 4/3,反而是A7讓我在次嘗試一次,不是單純為了135片幅,而是RX1給我的好印象,讓我想再次試試看。

作為初代的135片幅無反光鏡機身,A7R的表現不差,對慣用其他相機的我有一些需要適應的特點,像是135片幅的景深相對較淺,近拍食物的時候要非常留意。

A7R的快門聲響很大,3600萬畫素的快門微震帶來的影響也著實困擾,適應以後,卻也有其值得欣賞之處。

總之,從此開啟我跟A7系列的緣分。

#43


鏡,京都塔。

既然提起了A7R,就稍微提一下帶著它的感覺。

除了快門聲音略大,微震還沒適應以外,3600萬畫素真可稱的上一個嶄新的門檻,裁切好用不說,這顆感光元件在低ISO的動態範圍表現也很不錯。

體積上也還可以接受,也難怪日後A7/A7R它們會這麼受歡迎了。

#44


秋色。

我這回在京都住的區域是二条城附近,附近就是很一般的住家,有個當地人才會去的市場,真喜歡這種四季顏色分明的地方,光是秋天在附近散步就是一種享受。

#45


鞍馬,紅葉。

我記得我帶了A7R配上FE 28-70mm、FE 35mm F2.8 Zeiss、FE 55mm F1.8 Zeiss,用起來最愉快的就是FE 55mm F1.8 Zeiss。

又輕又小,畫質很有水準,堪稱無反光鏡數一數二的標準定焦鏡。

#46


Peek-a-boo。

那麼用135片幅,所謂全幅的相機跟我常用的M43機身,在旅行上有什麼大的差異嗎?

我認為沒有。或者應該說,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M43(尤其Olympus)在防手振的性能上很好,而全幅相機的感光元件能讓我們用比較高的ISO安心拍攝,一來一往之下,實際拍攝跟最終成品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47


鞍馬到貴船。

雖然鞍馬跟貴船各有一個叡山電鐵的站,但是這兩地是可以相通的,只是你得翻過一個小山頭,下午過去,走到貴船已經快天黑了。

腿力不夠的可不要輕易嘗試。

#48


貴船,夜燈籠。

雖然說健行了很久很遠,在貴船這邊的風景還是很不錯的。

#49


意外的夜楓。

討厭去人擠人,所以第一次的紅葉旅行沒有排上熱門的夜楓景點。

往貴船口車站的路上,路邊的紅葉打上了光,倒也跟夜楓很相像。

#50


町家Hostel。

我住的地方是個町家改建的Hostel,上下樓都有幾乖幾乖的聲音,不過Hostel嘛,就是有個跟人們相處的機會。

開了Hostel跟鄰近一間酒吧的經營者、來自台灣的職員跟新婚夫妻,還有從栃木來的旅客,總之,晚上聊天聚會的感覺很不錯。

#51


お嬢さん。

雖然是町家,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間的床是西式的彈簧床,被諸位同宿的旅客稱為「大小姐房」

好啦這下子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大小姐了。

#52


晨光。

離開民宿的這天很早,大家都還在睡夢中,晨光從天井灑落,短短幾日,回憶跟這光線一樣美。

#53


此高雄非彼打狗。

紅葉勝地,高雄。

#54


鄉巴佬賞楓。

落在地上的一片楓葉也要拍。

#55


通天橋。

東福寺的紅葉滿開,真是震撼。

這張是EM1搭配M.ZD 12-40mm拍的,要說為什麼M43其實真正用起來沒有跟全幅差很多的話,我覺得鏡頭是個不能或缺的因素。

M.ZD 12-40mm從中心到邊緣都有很一致的畫質,開放光圈也相當優秀,等於是用光學的素質補足其他部分。

#56


嵐山,渡月。

我喜歡渡月橋上的視角,山頭上帶些顏色,在山水之間。

#57


紅葉之一。

滿山遍野的楓紅,看多了拍久了也是會有點麻痺,看著風景不知道怎麼取捨,真是難得的煩惱阿!

#58


紅葉之二。

滿山紅葉下能划個船聊聊天,著實是件浪漫的事。

#59


你好,八阪神社。

從2007年見到施工的八阪神社後,好像是第一次拍下,你好。

五、2014冬 年末年始

我從未想過,當年對這個地方的有趣感跟未探索完全的意猶未盡,會讓我這樣一次又一次來到同一個地方旅行。

不是長住,就是個一年一次的拜訪。那是一種日漸熟悉,探望朋友的感覺。

你說,熟悉的地方才有光景,也許就是如此。

一遍又一遍,帶著好奇,來到熟悉的地方,領略她的每個變化。

有些人的興趣是蒐集物品,我想我的興趣也是蒐集,只是我蒐集的是京都,還有她在的四季。

我喜歡京都,在探索她的每一刻。

#60


生活感。

我再次遠離了很多人所愛的河原町一帶,選擇了相對少人的地方住宿。

年末時分,這個有庶民廚房之稱的商店街,逛著逛著,確實有將要過年的感覺。

#61


巽橋。

冬天蒙上了一層蕭肅的氣息。

#62


12月31號。

行人稀少很多,大家都在看紅白歌合戰吧?

#63


12月31號之二。

我很久沒有跨年,按照不人擠人的慣例,也沒有跑去知恩院等新年鐘聲。

找了間跨年夜還在營業的咖啡廳兼小酒吧,吃點小東西跟朋友聚會,聊著聊著就迎來了新年。

#64


1月1號。

走出咖啡廳,商店街裡的小廟宇正開始敲鐘祈福,人群三三兩兩參拜,氣溫雖冷,迎接新的一年心卻是暖暖的。

#65


京都,一夜白頭。

元旦夜的一場大雪,讓京都一夜白頭。

#66


金閣,雪化妝。

一看見白頭的京都市區,馬上就決定去金閣寺看看。能見到雪金閣,沒有什麼的新年比這個更好的了。



這回的京都行,帶著的是Sony A7s搭配FE 55mm F1.8還有RX1,另外也帶了LX100,剛好是個以定焦為主的雙機,配著LX100的變焦便利。

數位時代裡面,我的喜好變了又變,從E-1的變焦派轉成無反光鏡系列的定焦派;從喜歡28mm的定焦開始學著用50mm這樣的標準鏡。

而現在,如果只能帶一台相機跟一顆鏡頭出門,我想我會選擇一顆35mm。

那是個平實的觀察視角,恰如其分的讓我融入他方日常。

六、2015 初夏 葵祭

如果說雪金閣是旅行途中最意外的驚喜,那麼我想這回的葵祭,也是一種圓夢的蒐集。

這回的目標是葵祭,京都三大祭之一。

你知道的吧,會一再的去一個地方旅行,靠的是個人喜好,憑的是一股傻氣,還有嗎?也許就是想要完滿在這地方的體驗。

四季是一種蒐集,祭典也是一種蒐集。

我們通常在親身體驗以前,都讓各種載體建構起他鄉的印象,在這個年代是影片、是部落格文,更早以前還有電影。

而我還因為萬城目學,重新認識了一次京都,然後覺得,唉呀我好像少了一次大祭典,那就來去看看吧!

說的輕描淡寫,其實不過只是京都裡面眾多蒐集的其中一種,關於京都的偏執,也許每年都得來上一次。

#67


千本鳥居,初夏。

躲開了盛夏的京都,五月中天氣還不錯,溫暖但不到炎熱。

#68


葵祭,熊。

從下鴨神社走過,遇到了日本郵局在這裡擺設特殊紀念攤位。

#69


鴨川荷爾摩,開始。

『對不起,請問你們是京大的學生嗎?』鴨川荷爾摩,從此開始。

我一直喜歡萬城目學描繪的關西一帶,他筆下的鴨川荷爾摩,在荒謬的主軸底下,藏著的是那些在古都下的青春時光。

#70


町家,賣相機。

誰能想到花見小路內的町家,藏著Leica京都直營店呢?上回來遇到新年假期無緣參觀,不管你是不是Leica迷,這樣的空間擺設,除了賣相機還有常設照片展跟講座,很值得一訪。

#71


鴨川,夏夜晚風。

這回從A7家族中最喜歡的A7s退回了A7,為的就是多體驗幾顆鏡頭:那是Loxia 35mmBatis 85mm。這麼一來,A7第一家族全員到齊,關於它們的故事,看來以後可有得說了。

夏天開始,夏天結束,剛好這四次的京都,依序正好是這樣的年月輪轉。

【卷三:古都日常】


七、2015 秋 貳紅葉

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我已經去京都那麼多次了。說實在,每回都略相隔一段時間,或長或短,儘管常常在一樣的地方溫習,但還是帶著一點新鮮感,也許是季節不同,也許是結伴同行的人不一樣。

你說要是常住在京都一兩個月,就會因此而厭煩嗎?

仔細想想好像也未必,大概就是一種喜歡而享受這城市每一個「同而不同」的樣貌。

剛開始去京都是一個精心規劃的結果,從各種私鐵、公車路線,觀光客應該吃些什麼,花了很多時間,因為陌生,所以必須要依靠大量的資料填補才讓行前的不安減輕。

這次的京都確實是臨時起意,即使是楓葉季,我也不過兩週前才定好了機票跟旅館,接踵而來的台北生活也挪不出心思去準備。

突然覺得臨時起意沒什麼不好阿,有些地方我還是陌生,偶爾也會迷路,走著拍著,重新對京都溫習,又探索了一次。

每回重新看起照片時,或者研究京都的範圍,我常會覺得這個城市不大;但是每一次的旅行結束,又覺得好多地方都還沒去,或者想溫習什麼漏了些。

那是一種意猶未盡,卻又心滿意足的感覺。

也許正是這樣,前往的季節偶有重複,即使越來越熟悉,但其中帶著的陌生,依舊驅使我下一次回到京都。

#72


向光的京都角落。

作為一個器材愛好者,每次帶不同的器材出門是一種樂趣。也必須說,每一種相機跟鏡頭的搭配,都有不同的嶄新感受。

像這樣飽和卻又明亮的照片,還真是歸功於Zeiss的功勞。(Batis 85mm F1.8)

#73


框框方方框框。

出門的時候總會尋找框架,想像照片裡面還有個相框的感覺。

#74


名場景。

我是看到Sony RX1R II原廠範例照片來這的。

生活中我有各式各樣的喜好,我喜歡讀小說,我喜歡看電影,我也追劇集,我還閱讀關切的主題,所以有些東西,我想親眼看看。

#75


歸家之時。

隔了很久才又來到這個區域,感覺是熟悉的,但是安排的景點卻是第一次來到。我很享受這種新鮮確有既視感的感覺。

#76


琉璃。

不知怎麼搞的,光線的質感搭配這些顏色,讓我想到琉璃。

#77


滿地金黃。

四季分明的國家,對顏色的敏銳度應該相當好吧?我這麼猜想著。

#78


同好。

因拍照而專注的人融入在風景裡面很美阿!

我出門有個怪癖,到各處的時候會注意人們的相機。Canon跟Nikon以外,在日本很常見Olympus,比較稀奇的是常常看見Pentax Q。

足見日本人對本身五大光學廠的信賴。

#79


夜,祇園。

夜漸深,祇園的夜剛開始。

#80


他方日常。

雖然在台灣拍照也是沒在怕的,但是肩膀上掛著相機遊走一天,在不影響環境下,隨手拍下眼光所及的照片,我認為是專屬觀光客的美好樂趣。

#81


秋,八坂塔。

秋天的清水寺人潮真不是蓋的,要找個好好拍照的角度都難。

#82


窗,八坂神社。

秋天到京都自然是貪圖紅葉,湧入的人潮也確實很多。比起上一次的紅葉季到訪,第二次的紅葉反而能更隨心所欲的安排地點。

只要這個季節在京都就好了,也不貪圖近郊的名勝,在秋涼時分散步拍照,足矣。


這回,我主要帶了Sony A7s出門搭配了三顆鏡頭:Loxia 35mm、FE 55mm Zeiss與Batis 85mm,正好是我喜歡的幾個焦段。

額外還借了台Leica Q出門,不過不知道怎麼搞的,出門不到半天就沒電了,最後很依賴Loixa 35mm救援,這次選的照片也不少是它拍的。

我個人在旅行上,很喜歡以28mm/35mm、50mm、85mm/100mm三顆焦段作為搭配的選擇,一方面三顆鏡頭可以涵蓋常用的範圍,體積上也都還可以負擔。

要說建立的基礎,我想會是Contax G系統的基本組合G28、G45、G90吧!這樣的焦段,是個適合生活的焦段,雖是自我設限,也讓我的觀察單純化,促成我開始用這樣的基準去進行單系統與跨系統的搭配。

雖然這次跟Q相處的沒那麼愉快,但稍晚她還會正式登台一次,之後在說說她吧!

八、2016 初秋 四天四夜

這十年間,先不說京都的變化,我的生活上也有很多變化,校園、當兵、現在也跟大家一樣是個上班族。

每年的假期有限,想去的地方那麼多,要怎麼擠出時間去京都呢?

看來搭個紅眼班機是個還可以的選擇,隨著近兩三年平價航空的盛行,也有不少這些機票時間,剛好在這年我試了蠻多次這樣的短旅行。

比起一大早六七點出發,我其實更喜歡半夜出發的航班。雖然聽起來稍累了些,但比起一早七點班機,三點就要從家裡出發,精神上還是好上一些。

下了班,剛好回家收拾書包整理行李,在凌晨時分抵達機場,一上機就戴起眼罩耳塞睡覺,有點類似搭長途夜間巴士的感覺,飛機一落地正好是日本的清晨,跳上列車再補個眠,抵達京都正好是早餐時刻。

旅行的心態很微妙,十年的時間我從一個熱切期待異地的新鮮事,變成現在反而是讓自己在他方體驗猶如日常的一切。

我一步一步地,緩步熟悉京都,領會十年來的流逝;又亦步亦趨地,追著我所喜愛的攝影師、小說與電影,期待每個陌生的角落。

熟悉的地方才有那些流逝的光景,卻在陌生的地方才有那些追尋的風景。

#83


古都日常。

日常的樣貌是怎麼樣的呢?不管在何處我都會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

在台灣的時候,回答應該是日日,一個日復一日的練習;在巴黎的時候,回答應該是時時,一個抵達後以時為基準的一年倒數;在京都的時候,回答應該是次次,一次又一次的觀察跟理解。

#84


書街。

作為一個觀光客,我卻期待生活感,也許是種癡心。但逐漸地,我比較能理解這地方的步調跟氣質,是建立在一間又一間的小商店裡,那些獨特的堅持。

#85


觀光客之城。

巴黎是世界上有名的,最讓人失望的觀光客之城。

京都雖也早就已經是觀光客之城,但去沒讓我失望。巴黎率性,京都拘謹帶點保守,有種可以越挖越深的感覺,也許停留的時間短,還沒有帶來壞印象。

#86


二年坂。

現在開了好潮的星巴克,我還沒去過呢!

#87


晨,八坂塔。

我幾乎每次到京都都會來到這裡,繞一下也好。

大概是我個人版本的「京都十個必作儀式」之一。

#88


晨光正好。

觀光客同時也是融入京都的風景。

#89


人力車小哥。

每個人力車小哥都非常健美,體態一百分!


#89


鴨川等間隔。

對於這個傳言一直很在意,所以我翻了十年來的鴨川照片,確實人們會不由自主的在鴨川畔以等間隔來活動,得證!

#90


來!下面一位~

「主委2000,製作單位2000,我個人多加1000」,為什麼鴨川也有綜藝大集合阿?

#91


京都巷片。

類似這樣藝妓穿梭巷弄的畫面,不只是我,應該也是許多人對京都的憧憬跟想像吧?

#92


奔跑吧,柯基。

吃過飯後在先斗町閒晃,正好遇上午間聚餐後的家族們。

我喜歡這個女孩來回帶著柯基飛奔,而親友在遠處看著的畫面。

#93


四条通。

站在八坂神社西牌樓拍一張。說起來慚愧,我到這時候才知道這裡不是八坂神社的正門。

#94


處處即祭典。

真是一個處處祭典的城市,只是路過就參與了個祭典。

#95


雨後,八坂塔。

突如起來下了場小雨,猶濕漉的石版地,正巧遇到著和服拍照的遊客。恰如其分的喧囂。

#96


Kyoto, Selfie.

如果這城市也搭上自拍的熱潮,她的自拍照會是怎樣的呢?

#97


近江牛。

我愛近江牛。

#98


初秋琉璃海。

不是五月的新綠,也不是十一月深秋的豔紅,但仍是一片讓人醉心的琉璃海。

#99


寂靜之森。

山裡的寺廟配上打坐的國外旅客,一點違和感也沒有。

#100


觀光期空檔。

到的這週剛好是黃金週剛結束,時代祭未到。

街上的觀光客比以前旺季來的時候少很多,雖說京都四季皆是旺季,偶而有個稍淡的空檔,身處其中也是很舒服的。

#101


神級蛋包飯。

好難預約的神級蛋包飯,居然是芝加哥朋友推薦給我的。來吃飯有一半是欣賞老闆的活潑廚藝,蛋包飯也好吃,就是貴了點。

#102


平安神宮。

有太多地方沒去過,我第一次來平安神宮,還是因為書店才來的。

#103


大鳥居。

小學生的帽子真是可愛。

#104


學生食堂,寒梅。

到同志社大學吃午餐,真有特色的洋風食堂。

#105


Do you Vespa?

我希望到這年紀,一樣可以騎著我的Vepsan四處晃晃。

#106


專屬「路地裏」的趣味。

即使是



這趟的旅行,我主要使用三顆鏡頭:Leica DG 12mm F1.4、Olympus M.ZD 25mm F1.2、Leica DG 42.5/1.2。使用比較多的要是當時剛上市的M.ZD 25mm F1.2,我用這個等效50mm的鏡頭,建構起我短短旅行中的日常視角。

這三顆鏡頭在網路上也被一些M43的用戶戲稱為「信仰三本柱」,得要有足夠的信仰才能買下手的鏡頭,但以我跨多個系統的使用來說,他們都是相當優秀的鏡頭,在無反光鏡系統裡面可說是一時之選。

搭配的機身是Olympus PEN F與Panasonic GX85。這時候我已經用了PEN F這台相機半年左右,以個人喜好來說,我相當喜歡這台相機,外型漂亮不提,畫質的處理上細膩很多,搭配起2000萬畫素與防手振的提升,榮登我2016年的拍攝張數之冠。

Panasonic GX85在日本稱為Panasonic GX7 II,使用上有些不同,它減少了重量跟體積,快門聲響也輕了一些,這趟旅行我讓它跟PEN F一台一顆定焦鏡來交替使用。

另外,一直很喜歡的RX1,我這回帶了它的二代出門。非常喜歡的那顆Sonnar 35mm F2搭配起4200萬畫素,加上特別設計的伸縮式觀景窗,真可是我心目中最夢幻的隨身相機了。

沒有長焦、沒有超廣角,這回我用著這樣的器材去實現我心中的日常散步組合。

【卷四:那兒春色滿城】

九、2017 春

出發前,總覺得還是缺了什麼,我想應該是春天的京都吧?那麼,還是得去親眼看看。

然後我又來到京都,拋下生活不時的掙扎,搭著早班飛機跳上Haruka,又來到枝垂櫻盛開的鴨川畔。

十年過去,這些原本在途中會不斷停下拍照的過程,都變得熟門熟路,不是覺得厭倦,倒是變成每年難得的幾日綠洲。

雖然說著熟悉的地方才有光景,但是這地方對我來說還是陌生,具有新鮮的吸引力,在不同的季節跟天氣。

作家舒國治曾形容他是京都的門外漢,不願登堂入室,只在門外徘徊,這樣的門外漢眼光,也看見了許多一般觀光客忽略的美景。

交通方式也許熟悉了,我卻一步一步的從門內走向門外。

記得剛去京都的那幾次,總是滿心期待的帶回各寺院的御守做紀念,也攜回各個名勝的簡介,想瞭解更多;時間久了後,這些反而都不是在京都最重要的事情。

最重要的,就是抵達京都,身處其中。

從打包行李開始,一邊檢視著要帶些什麼,然後是這趟旅行用什麼相機,一邊整理一邊想著各種用法。下了班拉著行李,一路來到京都,交通的顛簸,吃什麼都好吃;路程的疲累,第一晚睡得總是香甜。

什麼名勝古剎的,想去哪裡就去吧;什麼觀光客必吃的美食,饑腸轆轆經過的飲食店也很好哪;什麼季節風景最美,買到什麼時間的機票就去囉。

我喜歡這樣的過程,去京都的過程,在京都的過程,然後是像這篇文章這樣,回想京都的過程。

櫻花、楓葉人潮總洶湧,既然慢慢走到門外,欣賞這地方過於喧鬧的寂靜,似乎也不錯。

#107


晚櫻。

天氣這因素還真是難以預測,原本安排的時間比較晚,還以為只能看到晚櫻了,沒想到今年冷的晚,剛到那幾天都還是早開的枝垂櫻而已。

#108


鏡花水月。

有時候只是在路上隨意經過,就有挺有意思的畫面。

#109


STF。

買了這顆鏡頭以後,會自然而然的去追逐那些美好散景的照片,很危險哪。

用著用著,還是有些量化分數是無法展現出這顆新的STF強大之處,比方說它的實際進光量只有T5.6,光這點分數就被扣了很多,完全無法展現它的兩個優點:開放光圈銳利度僅次於FE 90G macro、散景的漂亮程度。

#110


路途風景。

民宿外面的櫻花開了一半,一直都有經過的人們來合照。我回憶起秋天來的時候,這條路上的風景會從粉紅轉成一片金黃,甚是漂亮。

#111


不能再高。

87分不能再高了!不知道有沒有指定搭乘計程車的服務,真想搭一次這台車阿。

#112


攝影的追尋。

我也希望到這個年紀,同樣能背著相機,有著同樣專注的眼神,在每一趟旅行上。

#113


櫻花美人。

不得不說,青春的和服配上櫻花,即使人來人往,還是很好的畫面。

#114


路途風景,之二。

我喜歡這樣伴著人力車的街景。

#115


櫻景,突如其來。

看著情報斟酌著路程臨時到這裡,花正開。走過當地的商店街,遊客不多,然後來到小溪流邊,偶爾還有電車經過這些春天風景。

#116


路途風景,之三。

平交道的春天日常。

#117


單純而專注。

這兩兄弟被媽媽帶過來散步,馬上就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探索河裡面的不知名物體。

#118


大概是晚了,到這裡的時候遊覽船沒有行駛,靜止的遊船倒是帶來這花季難得的嫻靜。

#119


正牌的氣場。

正牌出勤路途中的藝妓氣場就是不一樣哪,所有人都站遠遠的,彷彿時間靜止的十字路口。

#120


民宿的晨光。

是2013年那次來住的姊妹館,客廳是有著樸實感覺的空間。

#121


高台寺前。

開始下雨了,趁著換裝的時間先來這晃晃,100STF的散景真是迷人。

#122


傘花一朵朵。

春天的天氣真是不穩定,但也帶來這樣這樣櫻花伴著一朵朵傘花的獨特景象。

#123


從櫻花的縫隙中,見到有趣的景象。

煙雨濛濛的花季,想來也是在京都的第一次。

#124


傘花,八坂神社。

意外的達成,八坂神社春夏秋冬晴雨制霸。

#125


以前總嘆著在京都街道遇到真正藝妓的機會不多,這回可讓我遇上了兩次。

話說回來,這樣十年的旅行,也才拍上這麼三張照片而已,也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126


春雨。

你說會不會想有個晴天的花季?當然會哪!

但是每到個地方旅行,只要想著這地方不會只有來過一次,遇到什麼天氣,好像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127


雨,夜祇園。

花季的祇園為了怕觀光人潮影響,今年首次沒有點燈,儘管如此,在雨天還是來了許多遊客,交織的遊人,構成夜晚祇園的風景。

#128


Abby Road Ver.京都

在熊本拍過類似的照片,也正好是櫻花季節,遠處的八坂神社正巧是我的京都印象。

#129


人山人海。

第一次見到熱門櫻花景點又遇到假日的樣子。車是滿滿的排滿兩邊河堤,人就更不用說了,到處都是搖滾特區。

我記得剛到京都那天,背割堤只有前面那顆桃花盛開,隔沒幾天,堤上的櫻花漸開,說起賞櫻花這事,還是得靠一些運氣成分的。

#130


落英。

住在亞熱帶的我,很難在平地可以見到落得如此漂亮的櫻花瓣。

#131


躲貓貓。

人來人往的背割堤,河邊草叢躲著這隻怕生的貓,真可說是當天的搖滾巨星哪,多少相機手機對著牠。

#132


出乎意料的驚喜。

離開彷彿演唱會現場的背割堤,搭著車到宇治散步,多了分清閒,真不錯。

#133


宇治川,春。

宇治川在翠綠之外染上了淡雅的春天氣息,比起背割堤,我更喜歡待在這裡的時間。

宇治帶來了閒適的驚喜,其實這回我還帶了Contax G90想做100STF的對照組。

2000年後生產的鏡頭,稱不上有太多的老鏡情懷,但低廉的價格加上不錯的解像力,配上蔡司有的鮮豔濃郁,這顆鏡頭也同樣是驚喜。

#134


So Qute.

這次終於帶著這兩年以來一直想擁有的夢幻相機Q出門了。

這次的天氣幾乎都是陰雨的天氣,我很喜歡Q在陰天的處理,如果說晴天喜愛Zeiss熱情奔放的顏色,那麼Leica在陰天的內斂,正好符合這次的旅行。

#135


黃金交叉?

隨著手機在拍照上的進步,取代了很多數位相機上的應用,但是手機是不是能取代相機呢?

我還是覺得手機畢竟還是有其限制,輕便之餘,在低光、在望遠端等的應用,還是相機會表現得比較好。

#136


一樣的月光。

身為一個熱愛拍照的人,我喜歡手機也喜歡相機,但在取捨之下,我也只能盡可能的利用無反光鏡相機相對的輕便特色來消減相機原本的不便性。

美景美矣,手機也能拍下,但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想用相機拍。

#137


夜色。

來來去去京都這麼多回,有些地方總是走過。

說也奇怪,當你覺得每次去京都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時,認真想想走過的角落,好像這十年來都沒有什麼大變化。

這種在不變中的變化,現在想想,或許正是京都的魅力。

#138


天橋立。

想來這個地方好久,日本三景,天橋立。

#139


穿過櫻花隧道。

同樣的場景似曾相似,秋天的時候也是穿過紅葉去了河口湖天上山公園。

#140


海之京都。

難得到了京都府的北邊,想說就住下一晚吧!

挑了間離天橋立有點距離的民宿,運氣很好,入住的時候迎接的正是這片帶著金光的宮津灣。

#141


民宿主人是對七十多歲的夫婦,不太熟英語,我們對日語也不是很熟,一陣比手畫腳下,老先生還帶我們到鄰近的運動公園賞櫻花。

真有趣的經驗,講著講著就聊起陽岱鋼,老先生還是巨人迷呢!

#142


伊根町。

天公不作美,伊根一片煙雨。

#143


與海共生。

伊根的舟屋是因應著海上生活而生的,一樓位置就是船隻停泊的地方。

這種與海共生的生活,也確實有點類似威尼斯與運河共生的生活哪!

#144


那麼下回。

下回在去拜訪好天氣的伊根吧?也許下次能在海邊的喫茶店,欣賞滿窗的金光。

這趟旅行結束,這才發現距離第一次去京都已經十年了,春天的京都,也正好拼湊起最後一塊關於京都四季的拼圖。

春色滿城,現在,我已經又在往京都的路上了。

【卷五:京都與我,有時還有關西】


十、四季

十年,從口中說起來好像是個有點遙遠的時間單位。在真正經歷過以後,也彷彿只是昨日。

轉眼間從我拿起相機以來,也將近二十年了,一開始只是想找個紀錄電腦DIY的方式,然後是為自己的文章找尋素材,到後來才確定了以各種旅行與日常的觀點來做為喜好並拍攝的題材。

人家說時間是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我是還年輕,就這些短短的拍攝時間裡面我也在各種生活裡面轉變也學習很多。

開始拿相機以來,等於讓我停留了各種他方,有時故鄉、有時求學、有時工作、有時台灣、有時巴黎,有時,是京都。

十年的京都就這麼一下就過了,對我所留下的照片來說,每回都覺得在相同的景物當中,略有些許變化,可把時間軸放大到百年、千年,這十年的照片,又只是一小段而已。

京都一直是個觀光都市,越到現在越有這種感受,到哪都可以遇到滿滿的觀光客。也許後來是熟悉了些,就不再堅持有什麼一定要作的事情,反而享受的是過程,那些準備、在其中的過程。

更重要的,我覺得享受的,是在京都拍照的過程。

雖然總是說著能肩上掛著一台相機一整天閒晃,隨手拍下喜歡的畫面是專屬觀光客的樂趣,我其實也是盡量在拍攝之前先觀察,能減少眼睛埋在觀景窗下的時間越少越好,希望能減少大動作的使用相機狀況,不因為自己拿相機而傲慢地打擾到當下。

拍照是一種樂趣,但不是旅行唯一的目的。

我總為了這樣的樂趣,犧牲在台灣的假期,就為了湊出一趟三、四天的快閃京都。

是阿,京都永遠人來人往,總是不乏觀光客,這份古都的恬靜,總是過份喧囂。

一個地方,能累積十年的照片,需要些理由嗎?

我想不需要了,我只是喜歡去京都而已。

#145


不管幾次,我都希望能漫步在京都這些步道,在每個季節。

怎麼可能會膩呢?

#146


拍照比較早期的時候,應該說剛開始拿Olympus相機的那個時期,我喜歡的是藍天綠地那樣的場景。

但旅行久了,會覺得在陰天出遊也不錯,涼爽適合出門,若是偶而遇到雨天,難免也能有一些歇腳店鋪的驚喜。

天氣嘛,好像也不是旅行中那麼影響照片的因素了。

#147


花季的京都好多人拍婚紗哪!相當佩服在這種嚴苛環境下能完成任務的攝影師。

#148


去的次數多了,我發現我喜歡的是京都的街多過許多景點。我幾乎每次都去了三年坂,清水寺反而不是每次都去。

紅葉時期漏了最具代表性的清水寺,去的反而是印象中更幽靜的地方,偶然發現沒有人潮,就能開心許久。

#149


第一次去嵐山時搭了小火車,回來人家問我竹林去了沒,我還一頭霧水真的有這種地方嗎?

明明就有阿!就在天龍寺後門出來阿!

#150


二十歲的京都、三十歲的京都,四十歲的京都…

我想每個時期的京都體驗都會是不同的吧?從青年旅館到星級飯店,從連鎖店鋪到米其林餐廳,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旅行體驗。

這些京都體驗藏在每一個餐食與住宿裡,每一回,都會隨著時期不一樣。

#151


我覺得夏天的京都人,都有種特殊技能。

他們總是可以在38度的高溫下,穿著一層又一層的森林系服裝,不冒汗的穿過大街小巷。

#152


旺季前的寧靜。

楓葉未紅,這片夏綠的尾聲正寂靜。

#153


我第一次秋天去京都的時候,其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什麼古剎楓紅,而是御苑。

寬廣的花園、巨大的銀杏、開始翻紅的葉子,感覺去哪裡都新鮮,繞了兩小時,還跑去梨木神社看了僅存的京都三大名水。

#154


高雄。

我第一次去金閣寺的時候,對於路標一直有一個「高雄」覺得很在意,後來一查才知道高雄的地名也確實跟它有關。

高雄地區很不錯哪,是個秋天適合健行看風景的好地方。

#155


苔。

總是在不經意繞到的角落中出現青苔,京都的寺廟跟青苔很適合呢。

#156


四季的顏色。

一張照片裡面有著四季的顏色。

#157


雪樹銀花。

元旦跑去奈良,回京都途中下起了雪,一片雪樹銀花。

#158


難得下起了雪,這種不可控制的天氣,也是我喜歡拍照跟旅行的原因吧。

正因為每次的情況不一樣,很難重複,你才會更想要體驗到每一種京都。

#159


我喜歡京都的冬天,也許沒有櫻花、沒有楓紅、也沒有夏日色溫,雖然連雪也不一定會下,但很清爽。

京都這觀光城,總有讓她靜下來的方式。

外一章:有時候,有時候

這些在京都的十年,除了人生,其實某種程度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過程,一個關於見證數位相機產業的歷程。

雖然京都並不是我第一次出國,E-1也是我在許多相機後才擁有的一台,但兩個構成的組合卻開啟了我很多視野跟觀點。

十年來,從數位單眼E-1開始,慢慢邁入無反光鏡系統,關於這些系統,我一路更換並持有過來:M43、Sony FE、Fujifilm XF、EOS M…當然,也跟著這些系統成長。

根本上來說,個人的偏好慢慢趨向輕便,所以在無反光鏡以外,我同時喜歡像是Ricoh GR、SONY RX1、Leica X1/X2、Leica Q、Fujifilm X100這種機器。

等到我開始整理這些回憶的時候,才慢慢發現,在論壇戰很凶的片幅跟規格,並沒有那麼顯著的差異。

感光元件(片幅)、鏡頭、性能(防手振、對焦能力等…)、體積這四個要素構成了數位相機最核心的體驗,就這些經驗來說,目前還沒有遇過同時四個都能完全滿足的相機。

正因為如此,能找到自己的偏好很重要。以水準之上的畫質為基礎,在去滿足其他的偏好需要,也許正是我們這代人的課題。

我是個單純喜歡相機的人,因為想要讓自己的相片匹配得起手上的相機,踏上了每一個在家鄉與他方的旅行。

整理著這些照片,也整理著近十年的旅行,居然也挑了快兩百張照片,做為專題,最適合的不見得是自覺拍最好的照片。

反而是個自我檢視吧,我想。

一路上對於拍攝題材的脈絡,包含題材與喜好的轉變,而生活的一切也造就觀察的角度變化。

越久的年份挑的少,越近的年份挑的多,歸功在相機的進步帶來成功率,也或許是對自己早期的青澀不忍挑出檢視。

「你不過只是一直去京都」上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是在巴黎的時候。不過就是仗著巴黎這樣懷抱著世人憧憬的城市,你就會有好照片。

巴黎是個美女,也是一席讓人必須久待的饗宴。我很幸運的,至少在這些為期一年的時日裡面理解到在超級正妹的臉龐下,有著滿口黃牙、蓬頭垢面、還散發著流浪漢的反差氣息。

在每個過程中,那些城市都造就我未來的養分,我如此深信。

拿著相機,從比較專心的拍照開始,我慢慢的期許自己能夠拍出不一樣的旅行照片。也許不求大山大水,也許不求世界盡頭,我追尋的只是日常片刻,他方日常。

這樣的照片,大概不深刻吧?也大概不是主流攝影所追求的,我只是單純的決定,應該要讓自己的生活照,更精彩。

然後我不斷的去一個我喜歡的地方,一直追尋。

天天鍛鍊。

#160


機場之一。

我其實很喜歡在機場跟車站拍照,一方面是旅行才會發生的情緒,另外一方面也是紀念。

還記得退伍那次到機場的時候,正是傍晚時分,斜射的陽光,真耀眼。

永遠都記得那個真正第一次開始探索京都的時刻。

#161


機場之二。

建築的光影,每每都讓人停留。

#162


機場之三。

皮卡丘專賣店就算了,今年居然還剛好遇到巨大皮卡丘,可…可惡,一定要耽誤行程拍的阿!

#163


建築大師之旅。

實在很感謝Lance,把我拽到深山裡,見識這個貝聿銘大師的建築作品。

#164


琵琶湖周邊之一。

我真愛路面電車,那種渾然天成的生活感。

#165


琵琶湖周邊之二。

近江水鄉,水鄉有著很古樸的迷人樣貌。

#166


琵琶湖周邊之三。

在近江水鄉畔遇到的三姑婆貓。

#167


金龜城。

我喜歡整個彥根城,不只是高高在山坡上的天守,更喜歡的是車站出來的城下町,搭配起記憶中小說的情節,非常有日本風味哪!

#168


光之教堂。

有幸申請到參觀,光線彷彿有著祥和的聲音。

#169


奈良之一。

流洩進町家咖啡廳的美好日光。

#170


奈良之二,夏。

漫步鳥居,炎熱的夏天最讓人期待的就是日落時分的漂亮光線。

#171


奈良之三,此鹿非彼鹿。

偽裝成鹿的小朋友太可愛了,忍不住一直拍。

#172


奈良之四,秋。

在這種美景下吃飯,真是幸福。

#173


奈良之五,冬。

才下了半小時雪,奈良已是一片雪白。

#174


明石大橋。

那次去真的是很會跑,從京都跑到淡路島,整天天氣都陰陰的,在離開明石大橋時,終於等來了當天最好的一束光。

#175


建築大師之旅,之二。

本福寺。

#176


夢舞台。

那麼久以前去的淡路島,交通花上很多功夫,現在要是去類似的地方的話,應該會改用開車了。

但回想起旅行為什麼多了很多照片,我也認為是這種大眾交通跟步行帶來的附加價值。

以開車、騎車的路途,是點到點,在兩點才有照片;而公車地鐵搭配步行,則是線的過程,沿路都有可以拍照的機會。

#177


神戶港。

天氣突然轉冷,現海轟超冷的阿!

我喜歡神戶這種海港都市,它也有著西洋風的一些老建築,這次來只有到港口拍夜景,然後去看了鐵人28號,下次有機會應該要好好遊歷一下整座城市。

洋風、甜食、咖啡廳,偶而還有小山丘。

#178


大阪,鴨。

在黃色小鴨到台灣之前,剛好有一次在大阪遇到。不論在哪裡都一樣阿,這個鮮明的黃色小鴨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179


大阪,道頓堀。

大阪的一級商圈,各種好吃好買的都在附近。

如果要說我對大阪的印象怎麼樣?美食多、開得晚,很像台灣的樣子。

#180


大阪,難波。

同樣的腳踏車街景,在大阪就凌亂些。

#181


大阪,雨夜。

大阪確實就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城市,入夜後,京都已經慢慢的趨於平靜,這邊的夜生活才剛開始。

#182


大阪,水果店。

喜歡逛街的人,心齋橋、難波、美國村、南船場,走進去以後,察覺到時間的時候,應該是店家打烊了吧?

#183


梅田夜景。

說起梅田,真的是我遇過數一數二的迷宮,不過搞清楚以後就很簡單了。

梅田的範圍很大,地下街也多,大概是很難看到天空,方向感有時候因此而錯亂,我常常覺得踏進了不見天日的吸血鬼巢穴,錯綜複雜。

就某方面來說,商店街應該也算吸血鬼沒錯拉!

#184


活米村。

那天我只想到開園的時候彷彿喪屍一般狂奔…

環球影城的氣氛還是很好阿,我這種電影迷來說,這樣的樂園比迪士尼吸引人。

#185


大阪,長屋。

一樣是因為小說來的,卻意外喜歡這個區塊,離大阪城不遠,幾乎沒有什麼觀光客,還有很地道的大阪燒。

#186


在大阪吃廣島燒。

有一晚回大阪飯店的時候相當晚了,飢疲交錯下,只好草草在飯店附近找還有營業的店,達成在大阪吃的卻是廣島燒成就。這間店沒有見到台灣人寫過,東西挺好吃的。

店員見到我手上跟他拿一樣的手機,還很開心的擺出帥氣姿勢讓我拍照,大阪人真是熱情阿!

#187


I'm watching you.

神鬼奇航居然出到5了!

#188


大阪的能量。

我一直覺得大阪是奔放的,是一種專屬大都市的樣子,但跟東京那樣的匆忙又不完全一樣,像是大剌剌橫衝直撞的小姐,是活潑的樣子。

#189


大阪Dome

第一場日職現場,就在大阪巨蛋。

#190


大阪城,春。

十年的照片,用今年拍下的春櫻大阪城作為終結。很難想像春天的大阪城公園是這樣的,每回來都是綠油油的一片。

其實在這十年當中,除了關西跟京都,我也多了很多去日本的旅行,心態當然也有很多不同的改變。

像關西一帶對我來說,也許就變成是一個一直前往並喜愛的區域,也是一個想放鬆出國,不太需要做額外功課,行前很放心的地方。

但我現在開始喜歡東京了,最早都是跟工作有關的場合前往東京,也覺得東京給我的印象太過五光十色,然而慢慢理解以後,我反而喜歡那種東京一個車站就是一個生活圈,即使是隔壁站,就有不同面貌的大城小事。

身為日劇世代出身的我,居然沒對東京沈迷,反而是開啟了這些年來的關西旅行,也是一種特殊的緣分。

把積欠十年的照片終於有了個小段落,意外的翻出好多回憶(還有應該寫的一些喜愛器材)。

這是我的十年,我的京都四季。






--
我的十年、京都四季系列:
【卷一】啟程【卷二】年月輪轉【卷三】古都日常【卷四】那兒春色滿城【卷五】京都與我,有時還有關西
文章關鍵字
我是頭香嗎?真的是十年一劍,精采絕倫。
Eu大大眼中的京都真的好美啊~
http://antonylin.blogspot.com/

cybercat wrote:
【卷一:啟程】八月...(恕刪)


好想去京都阿阿阿阿阿

cybercat wrote:
【卷一:啟程】八月...(恕刪)


神串必留
個人網站 https://www.songmatin.com
京都,從早到晚自春櫻至冬雪各有不同風貌

小弟自第一次出國幾乎每趟都往京阪跑,京都更是幾乎都會逛逛的地方
比起大阪的喧鬧、東京的繁華,沉穩的京都總是讓我流連忘返百看不厭
在驚嘆京都的景致及感嘆手上器材是跟人借的陽春相機,因此踏入攝影這條路
至今才過了一半的五年,但完全沒辦法像這樣把自己的旅程寫在映像中的水準

雖然今年已預定要前往河口湖,但看完這篇又讓我想起了京都
リア王に、おれはなる !!
太美了!從mobile 01遇見了cybercat
不知不覺過了10年寒暑
你的十年好精彩

京都雖然真正美(好羨慕你有這樣的時間,這樣的機會常常去京都),但是如果像你這樣年年去,我會被另一半剁成醬...
家裡的小鬼一定會用口水把爸爸淹沒...
E3 leica digilux3;ZD 7-14mm F4, ZD 28mm F2.8, ZD 12-60mm F2.8-4.0; LP 25mm F1.4,
令人驚艷文字內涵和照片作品

身為olympus和RX1r的使用者
會非常有趣的發現
這10年來相當一致的照片色調
反而更接近富士Classic Chrome的正片色彩呢
京都真的讓人意猶未盡
算算我也去了3、4次
看了大大的十年
我還很多空間可以努力
人生三願:笑得開、吃的下、睡得著
小楊大大必推啦!!

京都也去太多次了,上輩子京都人嗎?
cybercat大大的文章就是要先推再看~絕對是值得品嘗的好照片~~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