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Sinclair6283 wrote:
剛好前幾天把 Nikon...(恕刪)


放鬆一點,我們玩攝影的,就是在跌跌碰碰下成長。。
不一定要長編理論去証明自己對或錯,但是勇於嘗試,也是一種進步泉源。。

至於你圖片好或不好,其實也跟主角的色彩有關系。
明顯的,圖片有『紅色溢出』現像,這是很多拍攝花朵時需要注意的地方——並非你拍得不好,而是在色彩處理上沒注意到『紅色溢出』的可能性。

你這批圖是很好的嘗試,排除『紅色溢出』的問題,有礙觀賞感受之外,其實圖片還是不錯的。。
這時候,其實你更需要的是去理解顏色管理,只要處理好紅色,你這圖其實也是一幅好圖。。

至於為何出現『紅色溢出』的問題,可能是基於你在機身的『輸出設定』(也就是泥坑的『優化校準』(相片風格檔))上有參數據錯了——我明白很多人都想要鮮豔奪目的顏色,因而在『飽和度』上常常加強了參數,結果導至相片輸出時某些顏色過份濃烈,導至有礙觀賞。
你下次可以試下從兩方面入手——1、有飽和度做負數設定;2、把對比度作負數設定。

很多人常常誤會,以為相畫面銳利,所以不斷加強『對比度』和『銳利度』;以為要鮮豔顏色,所以不斷加強『飽和度』。
然而,凡事有『過尤不及』的概念,前者過份加強會讓相片產生更多噪點,也就是別人可能ISO6400才會多噪點到難以忍受,但這種錯誤設定,可能提早在ISO3200什至低過ISO1000就出現噪點;後者則會常常因為過份濃烈的飽和度設定而出現各種『顏色溢出』(尤其是紅色),你的圖片就是歸納為此類。
現在我的圖片往往有較別人『淡化色彩』的感覺,然而,我是靠著減對比度、破壞原廠的飽和度設定,自己再重新定義,尤其實針對紅、橙、黃、綠、藍這五種常見顏色做針對性處理。。
不過,個人意見吧,較淡雅的色彩設定,是可以讓圖片更耐看的,而過份濃烈的色彩,在視覺上可能第一時間很刺激,但是時間長了,就會有『過飽不想吃』的感覺。

不說花的顏色問題,單從實驗行動和構圖而言,你的圖片是值得肯定的。

是時候要去研究做後期的工夫了。
一幅好圖,並不能夠單靠相機的有限性能就能『解鎖』的。
『職業畫師』

D500 + AFS 35/1.9G DX,M模式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7200 +f/2.0 +1/500。

這圖當時我是利用了D500的觸屏拍攝功能,放大圖片來看畫師的頭髮,至少証明主角是在『絕對合焦』的範圍。
雖然,很多人對泥坑單反的LV對焦大加批評,但個人認為,並非差到難以駕禦什至是不可用的程度。
雖然,對焦是慢了點,但我覺得只要給點時間,還是可以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圖的感光度高達ISO7200,然而噪點卻是在『可控』的範圍,也足見D500的能力。

為何我會使用觸屏拍攝?
因為我想用低角度多拍圍觀人的內容,同時在構圖上,也刻意留著前排圍觀人腳影的前景,以製造『江湖藝人』那種無耐被困和生活落寞的感覺。
而使用觸屏拍攝,在拍攝動作上會較為舒適一點(跟單純的翻屏拍攝比較來說。)。

『聊天』

先此聲明,大家請勿戴有色眼鏡看我的動機,這圖首先引發我拍攝的興趣,是那位女生的梅花紋身。

D500 + Ai 50/1.8e(當年比較罕見的平價餅鏡,其中的e並非今天電磁光圈葉的E,而是Economy的簡寫),M模式 + Auto-ISO(本來我就建議攝影人使用這個組合,使用Ai前後期的手動鏡更加極力建議,因為這完全解決了以前我們膠卷年代以來對感光度設定的煩腦!現代意義上,你可以說也是『自動』,然而這個模式組合可以更有效的操控光圈、快門值,而又不用為頻繁設定感光度而煩腦。)。
ISO100 + f/2.8 + 1/800,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在這裹需要說明兩點:
1、你看我快門設定有點高,並非因為需要那個快門速度,而是因為我出於『對自動ISO值的控制』,而又在需要f/2.8光圈的前題下,為了保証曝光正常,所以我刻意推高快門去『維持』在ISO100的水平。(所以說,為啥要背熟曝光表呢?就是可以在『自動』的程況下去手動迫使機器設定值的變動囉。)

2、這圖片放大來看,是絕對合焦的,就算是100%看細節也絲毫沒有含糊的地方,下圖大家可以點擊放大來看,那個髮絲還是明顯清楚的(什至清楚過部份自動對焦的鏡頭!),原圖100%放大我也有被嚇倒,那就是所有手動鏡該有的畫質,而不是坊間經常質疑手動鏡能否餵飽高像素相機的問題,其實問題在於很多『手動鏡玩家』從來不重視『何為絕對合焦』,也不知道在『絕對合焦』的狀態下,手動鏡的畫質能去到那裹,沒有見過,自然不懂得比較和何為應有的水準了。

至於現場如何使用手動鏡快速合焦呢?
1、預對焦(或叫做『估焦』(猜焦)),就是先對主角進行距離估算,把鏡頭的『對焦尺』扭動至相約距離上。
2、要對鏡頭的對焦行程和方式有一定理解(例如鏡頭對焦環是向左還是向右呢?是長還是短呢?),一舉機就按著AF-on啟動『測距儀』來顯示有沒有合焦,再輕輕扭動一下,『合焦指示燈』長亮時,就能馬上合焦了,速度上,當然不及現代自動對焦,但並非說要花去幾秒什至十多秒也沒有準確合焦。
3、雖然大家有使用手動鏡的,都說用三腳架+LV放大手動對焦就能夠很好,然而,我個人以為,這就有失單反的設計原意——機動性。
所以,如何能夠在手持情況下可以快速合焦呢?
並不是沒有方法,而是大家沒有想過,或者不願意去多練習者。
所謂多練習者,一年過萬快門是少不了的啦。。

PS。這圖是我跟某影棚老板去磡察實景時拍攝的,我一邊走一邊聊一邊看,拍完了他也不知道,哈哈。

說到手動鏡能不能餵飽高像素相機的問題,至少小弟的經歷完全推翻了『不能餵飽』的結論。。
那手動鏡該有如何的畫質呢?

近期小弟常常使用Ai 50/1.8e手動鏡頭(這支鏡頭最多也就2000元出頭的平行鏡。),配合D500機身使用,D500的有效像素是2080萬像,相當於全幅機身的4700萬像素左右(剛好是D850的2.25倍,所以坊間有種說法是D850藏了台D500在身上。)。
當然,我以前更多使用Df和D810等機身,但像素相較於更近代的機身,自然有所不如。

下圖其實我是沒有刻意的去拍女士的背影,但看著她的長髮,當時就在想『把這個髮線拍下,肯定能看到一些東西。』(當然是指鏡頭解像力的問題啦。)。

D500 + Ai 50/1.8e,M模式 + Auto-ISO,ISO180 + f/2.8 + 1/800。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大家可以點擊大圖觀看細節,到底這支超過40年的手動老鏡,跟現代自動對焦鏡頭的解像力有相差很遠嗎?
以我使用過的現代自動對焦鏡的畫質來比較,或者應該說是解像力來比較,這圖的解像力完全可以把50/1.8D、50/1.8G(這堆鏡頭可以理解成不同年代的同級產品。),什至是連死馬早一代50mm也可以比下去。。。
然而,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能這樣計算——只能夠講,自動對焦鏡頭養懶人,結果對於『合焦效果』不什了了之下,很多時候並不能把細如髮絲的細節拍得很好。。
所以,不論是以前的老手動鏡也好,現在最尖端的自動對焦鏡頭也好,只要在『絕對合焦』的狀況下,其解像力並非如坊間傳說的『手動鏡不適合高像素,因為畫質未能跟上。』那樣的結論吧。
也很坦白的話,這支平價鏡頭,如果跟後代的Ai-S50/1.2比較,在同樣的f/2.8光圈下,畫質是肯定有所不如的,但說到『不能餵飽高像素相機』的問題,則又言過其實了,畢竟這兩支鏡頭本來就不是同級產品。

還有一點讓我大感不解的是,90年代陸續推出AF-D鏡時,還沒有真正平民化的實用數碼相機,現在卻一大堆人追捧,說是性價比一流。。
但其實,當年的AF-D鏡,也不過是增加了測距資料回傳,理論上畫質較上一代的AF鏡頭並沒有大改良,然後AF鏡又改良自Ai-S鏡。。。
我實在想不出為何一旦自動鏡頭變成上一代的手動鏡頭就變成『餵不飽高像素相機』的問題。。

最奇怪的就是相當一部份持有這種論點的朋友,卻也是追捧AF-D鏡頭的朋友。

不過,我翻看自己初代的攝影像品,從『對焦質量』而言,畫質亦是慘不忍賭。。。
會不會有很多朋友也如我以前般對『絕對合焦』有所不解呢?
再說說手動鏡對焦技巧。。。

如果拍攝人物移動中,手動對焦又如何應付呢?
答案就是使用『陷阱對焦』或者『參考對焦點』。。

下圖其實並不是最佳的對焦效果(始終要看按快門時間夠不夠準確),但可以說明拍攝移動中的人物是可以怎樣做手動對焦的。
當時跟朋友在聊天,距離很遠時發現了這一對少年,發覺他們活潑無比又陽光,於是想到拍下來。。
第一時間先預測他們的移動路線,然後找出構圖中可能的位置,看看有沒有能夠幫助合焦的合焦點,然後快速扭動對焦環至合焦狀態,並不需要等他們經過,而是直接估算對焦點跟主角距離,再直接對焦到主角身上。
最後是按下快門。
當然,這樣的狀況,也是可以等主角進入合焦距才按下快門,這個就完全是『陷阱對焦』了,然而,由於主角少年的移動速度並不快,所以可以大膽的直接對焦在他們身上的。
而我這次是使用了『參考對焦點』的做法。

D500 + Ai 50/1.8e,M模式 + Auto-ISO ,手動對焦,ISO180 + f/2.8 + 1/800。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需要說明的是,這圖沒有做二次構圖(即剪裁),而是原圖構圖,按照標準人像的拍攝,而在合焦後第一時間重新構圖,因身處郊外,想多點背景,所以構圖中把主角們的小腿以下直接不要了而多要點頭頂空間(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身處郊外。)。而赤身的小伙則是預先放在左邊黃金分割線的位置的。

只要有相機在手,作品可以是很多樣化的,我跟很多朋友不一樣的就是,啥題材我也會去嘗試拍攝(包括拍Nude),但是不會沉迷,所以,你問我懂啥?我會說,啥也懂得一點,就是不能專精一樣。

拍蝶季節自然也會去拍點蝴蝶的。
D500 + Sigma 100-400/4.5-6.3 OS HSM,AF-C72點輔助對焦,ISO1000 + f/8.0 + 1/800。平增測光,+0.3級EV曝光補償。
這裹需要說明一下,本來拍蝶只需要1/250~1/320秒快門就足以應付,然而,因為當時我是在拍火車,拍蝶是副業,一下忘記了把快門調下來了,這種經常忘記調整快門的事,是我拍攝的日常,因為通常在現場我沒有讓相機空閒的時間。

拍蝶那天,我是拍了啥火車?
呃,就是香港的機場快線。
其實那天的天氣並不是很好,大部份時間雲層比較低,能見度不高。

但拍攝數據再一次証明,收光圈f/8在天氣不佳狀態下,拍攝數據並不是很差的,也就証明了天涯鏡在陰天其實也會有不錯表現的。
D500 + Sigma 100-400,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500 + f/8.0 +1/800。

曾經有好多朋友問我,當人人都在追求全幅機身什至中幅機身時,為啥到現在只留一台D500在身邊?(非工作)
通常我會回答:『因為D500就能滿足我。』

事實上呢?
我覺得D500雖是DX機身,但畫質和性能表現卻跟全幅機身無異,什至D7xxx系列就能有這種表現,只是D7xxx當年在高感上還是有所不逮者,而D500卻能補上這塊缺點,最高可用ISO12800(以我自己標準來說),已經可以跟全幅機身看齊了。

其實,我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我有一個常用攝影包,是十多年前為D300s購買的,然而所有全幅機都不能很好的放進去,而D500終於可以了。
這理由夠奇怪不?

當然,沒比較就沒傷害,剛好在上圖的同一位置,我也用D750拍了香港機場快線。
不過,這個比較是不公平的,因為是D750 + 70-200/2.8VRⅡ的組合,這對D500配平價鏡是有點不公平了。
不過比較一下,其實也是挺好玩的。(機型多,相片多就有這種好處,自己電腦就是一個丰富的相片庫。)

D750 + AFS70-200/2.8VRⅡ,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280 + f/2.8 +1/1250。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D750這套組合其實是在天氣更差的時候拍攝的,環境亮度相差高達2級EV。
然而,如果說D750這組更優,在畫質上,我會認為D750這套組合是勝在鏡頭,而非機身(雖然D750的畫質很柔滑。)。

看到每天至少有2500次點擊,個人覺得很滿意,也算是有點小意外的(原來有那么多人喜歡看我的帖子。)。。
然而,回覆卻是不成比例,好像變成我的『個人表演』了。。

這可不是我建這棟樓的初衷。
這裹不是要鬥圖,不是爭誰拍得最美,不是爭那台相機最好。。
我們為啥玩攝影?
無論是啥理由,但最中心思想就是『攝影』二字,這跟器材沒有必然關系,也不一定是技法的問題(當然,這裹唯一規範就是要貼Nikon有關的作品,因為這裹是Nikon版嘛。)。。
『攝影』二字本沒好壞之分,原始意思就是『記錄影像』,再而現代人文思想當中,有著『情感的釋放和承托』,這樣的話,其實不論相片畫質好壞,只要是有思想的,就是一幀好照片。

不論好壞,不用怕,即管貼出來,大家交流當中自是免不了一些不中聽的評價,然而只要是為了進步,有啥是不能說的呢?
相片,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而不只是畫質上的評論。
技朮是可以從交流中進步,感情也可以在交流中得到釋放。。

來吧,大家別只看不回,嘗試一下參與其中,可能說不定就是『其樂無窮』的呢。。
不要吝嗇手上的相片,不要害怕別人取笑——第一點我一定能做得到,至於第二點,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相片比別人超群,什至由於個人的創意不足,相片意函並不是表達得很好。
反而樓上各位大大的供圖,無論技法和創意以至表達情感也是滿滿的,都比我的好——我就只有剩下一些自認技藝較高的技朮論點發表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是我建立這棟樓的原因。
眾人參與,才是眾樂樂。
我個人表演,其實也就只是獨樂樂,也就其樂不如了。
大家說是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