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文:「婆媳」問題,「夫妻」如何來解?

期待就會有傷害,不期待他人一定要做甚麼事說甚麼話,就當作一般人以禮相待,或許可以處的更融洽,所謂的距離就是美,適當得保持距離,老公不要當豬隊友,三個人各得其所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常是不少家庭難以化解的結。在這個難解的結裡,不只是婆婆和媳婦感到痛苦,男人也覺得很受苦。住同一個屋簷下,若男人回到家就要面對兩對灼熱的雙眼,等著他為爭端表態;或即使不是兩代同堂,仍要面對老婆的迫切期待,希望他給個答案,而且答案最好是站在她這邊。

鄧惠文:「婆媳」問題,「夫妻」如何來解?
不要猜測婆、媳各自的心意,溝通才是建立兩人關係的不二法門。shutterstock

這種處境,讓夾在中間的男人們不得不感嘆「有家歸不得」。

對於婆媳問題,若從世代的角度切入,我自己觀察是:在50歲以下女性的字典裡,翻開來似乎找不到「媳婦」這個詞條。在傳統社會文化裡,自有一套「做人媳婦」的道理;但隨著時代演進,媳婦的定義已被逐漸解構,對於接受現代教育洗禮的年輕世代女性來說,媳婦猶如是個變動詞語,並不清楚「現代媳婦」到底該是怎樣的形象。

也因此,她們和上一個世代的婆婆,很容易出現了期待錯亂,彼此對於角色的定義充滿矛盾:婆婆不確定能不能這樣期待媳婦,媳婦也不知道能不能這樣期待的婆婆。

但如果能跳脫「當媳婦」、「做婆婆」的角度,抱持著和一名陌生女性建立關係的想法,或許就容易得多。進一步來說,新時代的婆媳關係,一定要從建立良好溝通習慣開始。

猜來猜去猜成仇,用溝通避免紛爭
建立溝通的首要原則,我的肺腑之言是「千萬別猜」,用猜的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婆婆不要猜媳婦想法,媳婦也不要猜婆婆心思,多去了解對方的人格、性格、成長過程、家庭,漸漸得就會知道怎麼跟她相處。

談到婆媳糾紛,最常見的莫過於婆婆期待媳婦做些什麼,但媳婦覺得跟婆婆關係沒那麼緊密,為什麼要做這麼多?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回歸到彼此關係的連結起源,也就是「婆媳問題夫妻解」。

如果妳是媳婦,妳之所以和婆婆有關係,是因為妳的先生。拋開媳婦這個名詞,妳要為婆婆做什麼,其實就是「你要為『先生的媽媽』做什麼」;再深入想,就是妳要為妳先生做什麼。這關乎到夫妻之間的對應,妳為先生做這些事能夠平衡便相安無事,妳不能平衡,則落入媳婦有沒有本質性責任的矛盾裡。

這又談回媳婦定義,由於每個人各有不同看法,如果要討論起來十分複雜,因此需回到人與人的角度進行溝通。溝通不一定能讓事情變單純,或許還會變得複雜,但卻能避免誤會與紛爭。

像我最近收到一名婆婆的信,信中她問到買名牌包給女兒時,也要給媳婦買一個嗎?我一看,這名婆婆真是暖心,但仔細讀下去,才發現她花了大錢卻兩邊不討好。她說,女兒很喜歡一個名牌包,可是捨不得買,於是過年的時候,她買來送給女兒,但又想到,女兒拿名牌包參加家庭聚會,媳婦看了會不會吃味?女兒叫她媽媽,媳婦也叫她媽媽,便又多買一個送給媳婦。

這下子,女兒吃味了,女兒覺得原本獨享的母女連結受到挑戰,認為自己才是媽媽親生的,嫂嫂跟媽媽沒那麼親近,卻也獲得同樣對待,甚至認為媽媽重男輕女,比較看重哥哥,才會讓嫂嫂沾了光。

在女兒這邊沒獲得好回應,這名婆婆心想,起碼媳婦會開心吧!但久久沒看到媳婦拿來用,主動問起兒子,兒子這才趕緊把媽媽拉到一邊,面有難色的說,老婆對時尚品味有自己的看法,請媽媽不要干涉。她聽了,簡直覺得心像被刀戳,一番好意全被扭曲。

原來,這名婆婆是個會注重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的人,所以當她把媳婦視為女兒的時候,也常無意間、毫不遮掩得告訴媳婦,不同場合要怎麼穿才正式、得宜。婆婆自己並不覺得這些話是批評,但媳婦聽了很不舒服,默默在心裡有了認定,認為婆婆嫌棄自己的穿著打扮,沒能匹配夫家的格調。

所以當媳婦拿到名牌包後,自覺遭到批評的猜疑勝過於收到禮物的喜悅。她認為婆婆在暗示自己平常打扮太寒酸。若是在古代,婆婆不可能嫌媳婦寒酸,因為嫌媳婦就是在嫌兒子養不起老婆;但在現代社會,很多媳婦都在工作賺錢,嫌媳婦寒酸顯然就是在嫌媳婦本人了。

媳婦的反應在這名婆婆的同溫層裡,掀起很大波瀾,婆婆圈甚至把它列年度恐怖事件!大家都很意外,送個名牌包竟會招來負面解讀。其實,這個例子正是要突顯不要猜測婆、媳各自的心意,溝通才是建立兩人關係的不二法門。

如果這對婆媳能用人的對應去看待彼此,婆婆透過觀察、溝通,知道媳婦不喜歡在穿的、拿的東西上受到干涉,送禮物時懂得避開地雷,也就不會一廂情願得覺得花錢買名牌包給她是愛她。媳婦也是一樣,如果了解婆婆性格,收到包包時不會視為批評,而是解讀成婆婆愛的表達,良好的互動便能慢慢建立。

更進一步務實來看,這位婆婆可以在送媳婦包包前,先問問媳婦,喜不喜歡那個品牌?如果媳婦說不需要包包,也可以改送紅包,覺得送錢俗氣的話,就送包包並附發票,讓媳婦能拿去換成自己喜歡的款式。這時候婆婆要有雅量,如果媳婦真的換了款式,就默默接受不要多問,更不必覺得受傷,畢竟每個人的喜好各有不同。

想想看,假設今天你有份心意要送給對方,事前可以怎麼透過溝通對話,了解對方目前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這個練習不必真的送禮,而只是要讓自己學會在「給」之前,先「看」到對方的許願。透過這樣腦中的沙盤推演,嘗試先了解對方的喜好與需求,未來若有機會送禮,相信更容易真正送到對方心坎裡!

資料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356
不用想那麼多,這是一道無解題啦!!!只是看誰能撐到最後而已
人生就像講電話,總要有人先掛!!!
綠色貓咪
對阿~
紙上談兵容易,實際上的狀況很多都不一樣
文章的例子還是在可溝通範圍內,但大多數是連溝通都有困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綠色貓咪 wrote:
期待就會有傷害(恕刪)


婆媳問題就一個問題

婆婆認為你媳婦嫁進來就叫我媽媽,應該就是要盡當女兒的責任,孝順持家
但是婆婆卻忘了身為一個媽媽也有其責任
對女兒跟媳婦應該一致要求,也一致對待

而媳婦認為,說女兒什麼的是笑話
第一是沒有血緣,也沒有長時間親密相處,第二是你也沒實際上對我像對你親女兒這麼溫柔貼心
這婆婆的要求總要有所本吧

講都很簡單,就跟一堆兩性作家,自己卻離婚失婚一樣
出一張嘴都很容易...
婆媳問題是幾百年來從未完全解決的難題,只能祖先保佑會不會遇上而已
婆媳問題來自於人類天性,一山不容二虎。
不住一起才是正解
satck371
你講對了天性,連我對我妹好一點,老婆都有意見,女人就是這樣的生物
台灣只要講到婚姻兩性專家,

遠古我會想到林X玄和苦X(苦X好像不算遠古XD)
近的我馬上想到女X...還有個去加拿大的...
某律師也是經典...

人家在商言商, 解法參考就好...
所以台灣要開放安樂死~~老了就趕快死一死..免得被嫌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