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古往今來 【第一集】不同年代的NBA是不是不能對比?

不同年代的NBA是不是不能對比?

NBA的時代巨輪不斷往前推進,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文化跟制度,很多事討論到後來都可以用「不同年代怎麼對比」來做為看似客觀的結語。但對我來說,跨時代的比較卻是蠻有意思的一件事,或可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進而對於一些經典的對比能論述些有參考價值的內容。例如GOAT之爭?例如98公牛對陣17勇士?例如張伯倫的單場100分?尤其最近Draymond Green說勇士能贏當年的公牛40分,這是單純的搏版面還是確實有其可信度?這不是很有趣的問題嗎?但總要說全了道理才下結論是吧!這個社團就是來聊聊這些事囉!

一個重要的主題,什麼是「上古時期」的分界?

現今球迷不可避免的對於任何「貴古賤今」的言論會感到反感,這是很正常的,畢竟為自己的年代辯護是無可厚非,誰不想自己的時代的NBA是最棒最具代表性的?

其中很常用的一個說法就是,「不要拿上古時期來對比,世代是一直進步的」。常舉的例子例如張伯倫的單場100分很水,Bill Russell的8連冠沒有代表性…等等,這說法是有道理的嗎?還有,所謂的上古時期,跟90年代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能劃上多少等號?這個社團未來所討論的主軸,為何是針對90年代跟現今而不聊上古時期?以下接著看。

探討數據價值一個重要指標是「競爭性」,不管什麼比賽,沒有競爭就產生不了強度,沒有強度下的紀錄就不具代表性,這一點我想大家都能認同。然而NBA的競爭性跟隊伍數量是有直接的相關性,在8隊中拿冠軍跟在30隊中拿冠軍當然其含金量會有所不同。

用最精簡的方式快轉一下NBA歷史。NBA從1949~1967年球隊數都在10支以內,1968年加入了5隊(公牛隊是這時加入),1969年有個大物Jabbar加入,1976年ABA破產有4支球隊加入了NBA,看板球星J博士加入時是26歲。而1980設立的三分線跟1984年舉辦的灌籃大賽都是從ABA帶進來的,此時NBA球隊總數來到了22支。

1980年Magic Jonson和Lary Bird加入,1985年Jordan加入,80年代陸續加入5支球隊總數達到27支,1995年暴龍、灰熊加入,2005年山貓加入,NBA目前的30隊就此到齊。

參照了以上的歷史,我的看法是,若要說競爭不足所達成含金量不夠的情況,1976年或可算是個分水嶺。當球隊達到22支時,論競爭性和強度是足夠了,後來加入的球隊很多是為擴大市場的目的,然而也不能把「球隊愈多競爭愈強」無限上綱,而是需要取一個平衡,畢竟光是球隊變多球員的精英化跟不上反而會讓競爭強度下降。

上古二大神獸「張大帥」跟「指環王」

Wilt Chamberlain的全盛期在1960~1968年,拿下單場100分跟場均27籃板之類神鬼數據的1962年,NBA只有9隻球隊,重點是身高超過7呎的球員連他在內只有4個人,最高7呎3吋的是位生涯平均5.5分只打2年球的NBA過客,另一位生涯場均也只有10分,意思就是說,Chamberlain在那個年代,除了遇上6呎10的Bill Russell會有對位的壓力之外,其餘比賽光是身材優勢就非常具大,看過他打球視頻的人應該會懷疑以這樣的基本動作要怎麼拿100分?是自己太強還是對手有點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防守強度提高的季後賽,張大帥的得分就「正常」許多,若是對戰強隊的系列戰,每場就是得個20~30分,落差太大難免有例行賽是在刷數據的雜音。

所以對於Chamberlain種種誇張個人紀錄的歷史定位,我是可以同意他在那個年代是強大的,但當他在跟90年代的Jordan嗆聲自己達成的偉大數據跟宰制力時,認同的人並不多是可以理解的。他也是突顯個人數據不一定取得歷史地位的代表性人物。Jordan要證明得分王也能拿總冠軍很大程度是想超越Chamberlain這座高山,畢竟Chamberlain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個人數據沒有轉化成球隊戰績,在他連續7年得分王裏有幾個球季甚至是連季後賽都進不了的,而當時的季後賽可是9隊取6隊啊!

至於Bill Russell帶領塞爾提克拿到八連霸則是在1959~1966年,這當然是貨真價實的上古時期無誤,不過,雖然只有8、9支球隊在競爭,但要連續8年奪冠也不是簡單的事,畢竟最大對手湖人隊可是有Jerry West跟Elgin Baylor兩大球星。只不過Russell在這些冠軍裏不一定都是FMVP的最佳人選,當時球隊除了他之外還有2個得分主力,其中Sam Jones被稱為季後賽的關鍵先生,實力不差,名列五十大球星。而Russell歷史定位尚有一個加分項就是他乃NBA第一位黑人教頭,無論做任何討論,這一點都是需要得到尊重的。

各大媒體在排名GOAT時,上古神獸級別的球員(就用1976年以前吧),唯二能進前10被討論的,也就這兩位了,排名無法靠前很大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競爭性」和「含金量」這二個因素。試想,若他兩老所在環境的競爭性跟90年代一樣的話,如此神鬼數據,GOAT直接他們兩位二選一即可還討論什麼呢!

NBA進入媒體宣傳時代

當NBA進入80年代,一來因著投入的人和資源變多,轉播利益的趨使,使得NBA開始進入媒體宣傳時代,越來越多取得資訊的管道和機會。順道講古一下,台灣最早的NBA平面報導約在1954年,到了1967年有個重要事情就是傳奇教頭奧拜克和球星Bob Cousy來台訪問。而電視轉播始於1970年的中視,整個70年代僅轉播了84場比賽,而70年代的主宰是誰呢?就是巔峰期在1970~1980年的天勾Jabbar啦!所以當時我們爸爸一輩就是賈巴賈巴的叫,我就想問,啊是賈巴了沒?

而80年代的民生報是報導NBA最給力的平面媒體,慢慢出現球星介紹、每日戰績分析、選秀分析、季後賽專欄…等較為深入的主題,雜誌則以「體育世界」最為專精,而背後主筆的就是當時國內的NBA權威曲自立曲爺。電視方面一定要提的就是藉由傅達仁牽線引進,1987年台視每週日上午開始固定轉播NBA球賽,收視率高達23%遠超一般的體育節目,也正式開啟了台灣人瘋NBA的熱潮,而傅達仁的轉播更是無可替代的經典。

當時最火紅的球星當屬Magic Johnson和Larry Bird,塞爾提克大戰湖人,可說是精彩萬分!而Jordan前幾年也僅被認為是一個很會得分的新興潛力罷了,他真正接棒也是要到1991起拿下二座總冠軍,1992夢一隊大放異彩才開始他的世代。再來的發展各位較為年輕的朋友應該就有接軌到了,1998緯來開始轉播之後,台灣一週有6天可以看到NBA球賽,普及程度已達巔峰,所以您也可以想像當Jordan完成第2個三連霸要退休時所造成的轟動和媒體報導有多大的聲量,在影響力上真不是現今NBA任何一個單一事件可以相比的。

做個小總結,80年代是NBA媒體化的開端,90年代是鼎盛,至於70年代以前的NBA,真的因為競爭太少而影響了其拿來比較的認同度了,之後的文章,我們就要開始聊一些有趣的主題囉!

預告下一期的主題:美國隊在國際賽場上統治力不再的原因?
文章關鍵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