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圖集(番外編)——如何修出迷人藍天

本文原來是發在『Nikon快樂攝影圖集』,該大樓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宗旨,但亦有可能各種原因而有人錯過了,所以就獨立再多發一次,讓更多攝友們能夠看到。
望網管們能夠体諒,『一帖多發』並不是我的原意。
而本文也會修正一些可能的說明漏洞,把概念說得更清楚一點。

以下操作,是基於Lightroom的正常操作而寫就的,但概念還是可以套用在其他軟件的——例如:顏色的秘密就在HSL,這能夠創造各種獨特的顏色傾向,包括Nikon模擬Canon等等。
當然,我們學習後期,並不是要誰模擬誰,而是要創造出自己的相片風格。
以下文章是介紹在『正常拍攝』狀況下,如何把藍天修得更迷人。
既然是Nikon版,當然是以Nikon相機拍得的相片作為示範嘍。

-------------------------------------------------------------------------------------------------我是分隔線

在說如何『創造心愛的藍天』以前,想大家先弄清楚兩個概念:

世上並沒有『直出』之說,所謂『直出』,是指在沖洗照片時說明『不要更改相片設定』,而沖洗出來的相片背面,會打上『NNN』的字碼。但是,以前膠卷時代,沖洗師傅會問你『照片如果拍暗了(或拍光了),要不要沖洗出來?』,其次就是沖洗機在全自動化的情況下,是會給你調整光暗以讓照片出來有統一的畫面效果,這個過程,其實跟現在修圖軟件『自動調整』概念有點類似,所以以前膠卷年代就已經不會有直出這回事,除非你自己精通黑房後期,然後沖洗時堅持一定要『直出』。
在數碼年代,就更沒有『直出』一說,因為所有相機廠都有自己的運算程序,而在『輸出』方面,現代相機已經發展出至少七種『相片調控』(詳細就不說了,各位自行打開相機菜單的『相片效果』一欄就看到內容了。),而又如果有朋友『堅持要直出』,那不經『相片調控』來輸出相片的話,又可不可以呢?
不好意思,你的電腦畫面只會看到一片黑色,啥都沒有!
而所謂的『直出』,即是機身出來的效果,其實就是已經『加了調味』的效果,因為必須要經過『相片調控檔』的輸出,才能夠讓大家看到相片效果如何,那怕是使用最原始的Flat效果。
這樣的話,自然有人喜歡,也會有人不喜歡——正如光顧餐館,不一定所有客人都會欣賞廚師手藝的,又或者,一道精美的菜餚,其實很講究廚師所花的時間和精力的。
也就是說,用『最短時間』和最簡單的方法,是跟『速食麵』的道理是沒有分別的。
那么,大家還會說『直出』就是最好的嗎?
(我不反對有人說『這就是最好的』,畢竟每人的色彩敏感度和愛好不一樣,我都能理解。)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讓自己的相片有個人風格,而不單單是使用別人的『風格檔』然後隨波逐流。

其次,又有人說『直出更加需要攝影技巧』,這話似乎有對的,也似乎是不對。
對的是,的確,為了『遷就』機身輸出的效果,自然需要有相應的技巧(我的說法就是『盡量』看起來正常曝光)。
但不對的是,如果需要『後製』,其實也要有另一套技巧來配合的,以我說法就是盡量做『中性曝光』(其實就是『保留高光細節優先』的意思。)。

『攝影』其實指的是『整個過程』而不是指『某個特定時期和程序』

『攝影』就是前期構圖、尋找光位、設定內容、按快門獲取影像(或素材);後期就是『調整色彩』和『影像增強』——在相機機身而言就是透過『相片調控』調整然後輸出影像;後期修圖而言就是透過各種參數的細致調整,其實這部份也是可以透過設定『使用者預設集』來發揮出相機機身的『相片調控檔』的快速效用。
關鍵還是,不論是相身輸出,還是電腦後期,其實也是經過一個『顯影過程』的,而這個就是廠產給與還是自創效果的問題了,即是無論如何還是有『後期製作』的過程在的。
雖然,這個也跟機身的『相片調控』有著同一個缺點,就是不是所有效果都適用所有場景而必須要做微調,但至少是攝影人自家的Tailor made,相信會更符合攝影人的個人品味。
而且,一旦掌握了箇中道理和技巧,那些『品牌發色』就不再是用家們需要煩腦的事情,任何相機也能夠做到攝影人揮灑自如的地步了。

------------------------------------------------------------------------------------------------我是分隔線

很多朋友玩攝影,會在意天空夠不夠藍(有人比較迷所謂的『富士藍』),女像夠不夠膚色通透白滑。。
而這兩個好像都是泥坑經常被人疚病的地方,但真的不能改嗎?又或者真的不能夠做得更好嗎?

先說說天空的藍色吧。
有一定攝影年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天空的藍,第一跟緯度有關,第二跟方位和角度有關。
第一點這是沒解的,因為真的是緯度越高,天藍色會更迷人。
但第二點,則要靠攝影人的觀察和找對方位就可以了——通常而言,跟太陽射角成90度夾角的天空是最藍色的,也是最迷人的。
而這種藍色,卻會因為各個型號的算法有別,而會表現得完全不一樣的藍色——假設所有相片都跟太陽成90度夾角拍攝。
這是因為每個運算程序當中,其中所謂『相機性格』的考量,HSL的參數是各型相機都會有所微調的。(這並非大家想像一定是品牌的原因。)

HSL就是Hue(色相)、Saturation(飽和度)和Lightness(明度)的簡稱,亦是所有相機顏色的秘密。
在這三組數據中,不同的組合就會形成了完全不一樣的色彩表現。

相信很多朋友會有拍紅葉藍天的想法,我就以這個作為解說吧。
(不過因為個人原因而未有去過日本拍紅葉,只以能拍到的簡單圖像作出說明。)
大家可以發現,原廠設定輸出底下的藍天雖然清楚,但不夠吸引;而在經Lightroom後製之後的藍天,是那么的通透迷人,這也就是很多攝影人需要做後期的最大原因了。
辜勿論做完後期之後是不是傳說中的富士藍,但較為吸引倒是真的。
現在先發兩圖作比較,稍晚些我再詳細的把操作細節和參數做講解。(可能需要比較大的編幅。)

圖一是使用原廠NXD套用機身『調控檔』輸出的效果圖。
Nikon快樂攝影圖集(番外編)——如何修出迷人藍天

圖二是經過Lightroom修整後的效果圖。
Nikon快樂攝影圖集(番外編)——如何修出迷人藍天
製作迷人藍天(上)


好了,來到如何設定調整『迷人藍天』的真實操作了。
而我必須要說明的是,長久以來,我是較傾向於教授『內功心法』多於『直接』給答案,所以,在這前題下,各人的理解可能會有所不一樣,這點大家需要耐心點哦。。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獲取素材,而獲取素材的拍攝技巧,必須是中性曝光的(也就是『保留亮部細節優先』的曝光值設定。),也是需要拍攝RAW檔的,因為RAW檔的色深和圖片細節,大約是JPG的100倍以上,所以更適合後期製作並發揮出最大的Cmos性能。
然後,回家就可以用修圖軟件打開RAW檔並進行修圖操作了。

以下,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基於Lightroom的操作過程是如何『製作』藍天的。(當然你首先是成功拍得藍天才能夠加以製作精彩圖片哦。)

這圖片基本介紹了Lightroom的操作介面,而今一次主要是在右手邊的『主操作版面』做調整,當然,這方面的『手動程度』是非常高的,但是,Lightroom具有多種外掛的『自動修圖軟件』,例如Nik Collection的各種修圖都可以作為外掛使用。
由於Lightroom其實就是基於PS Camera RAW的獨立優化版本,當然也可以作為外掛轉到PS上修整嘍。
而Lightroom的好處就是不需要使用圖層也能夠做精確調整,同時對於有『批量處理』需求的用家(例如婚攝)是有相當的便利性的。
特別留意的是,為了更精確的檢視圖片我在右上角的『直方圖』是點開了『亮部/暗部警告器』的(那個正方形套著的三角),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即時看到那裡過亮了,又那裡過暗了,再決定實際的曝光度是多少。
可以點擊點片放大看各種功能的說明,點擊放大後,可以看到暗部有藍色顯示,那就代表暗部沒有細節了,這就要決定是否提亮來顯示更多的暗部細節(但有時候不一定要堅持所有光暗細節都要全部顯示的,而是為了整体效果而需要作出取捨。)。


這是Lightroom的基本『處理方式』板面,一開始的時候,『描述檔』就是選用Adobe Standard做基本。
雖然Adobe已經發展了丰富的各型相機的Camera effect,但其實有一定風險的,所以我都只選用Adobe Standard,可以讓我更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個風險以後有機會再說。)。
然後,我們是不用馬上提亮的,而是首先把對比度減低,因為對比度太高,畫面整体效果其實是不太會耐看的。提亮則等待最後調整完成後才按實際效果來調定提亮或者減暗。

然後由於是有樹蔭下和被陽光照射的地方,所以,為了最大限度的『還原現場的眼見光差』,所以分別把『亮部』設成最大的-100值、『暗部』設成最大的+100值、『白色』調成最大的-100值,這個設定,其實已經很接近HDR的效果了。
這組參數,大約可以把亮部和暗部的光差拉近高達6級EV!(最高可拉近光暗達到約8級EV)
(6級EV的概念,你可以想像一下晚上客廳照明的亮度是8級EV,而正常太陽天非直射的亮度是16級EV,可以想像一下拉近了6級EV是怎樣一個效果。)
那為何我不把『黑色』也推到最大值呢?
因為欠曝的情況下,『暗部噪點』就會大量產生,如此時強行把暗部拉光就會把更多的噪點展示出來了。
而下方的『外觀』,主要就是大家熟識的名字了(因為現代相機的調控檔裡也有這組或接近名字)。
一般而言,『紋理』是要看你是拍的人像還是風景,風景的話,盡量用更大的正值,而人像的話(尤其是女生)就盡量的偏向負值。
『清晰度』,按照Adobe的官方解釋,大概就等如畫漫畫的『勾線』,越是大值光暗線條過渡就越是清楚及硬朗。
『去朦朧』,其實就等如除霧,這對風景照當中的『遠景』能清晰顯現有很大的幫助,而近景則會增加『立体感』。
不過要提醒的是,這三組數據,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缺點,就是數值越大時,會產生噪點,所以,一是必須要配合『降噪』使用,二是不能夠每一次都調到最大值,要適可而為。
至於『鮮豔度』和『飽和度』,其實功能是一樣的,分別只在細節——『鮮豔度』(又叫『自然飽和度』),是指全畫面的『均衡』提高或減低飽和度,而『飽和度』則是針對不同顏色之間的調整。
據Adobe官方的說明,是建議用家們盡量用『鮮豔度』去調整全畫面飽和度,而不是使用『飽和度』這個功能。
其實,我很早就已經提醒朋友們別把飽和度調得太高,因為這是讓顏色起『色塊』,效果會適得其反,我經常說的『太過高飽和度會讓人看得不舒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見到圖中我這兩組數據是一正一負,是有原因的。
當然,飽和度大高還會有『顏色溢出』的風險,這前面我已有提醒過。



這是『顏色曲線』的操作板面。
相信相當多攝友已經知道這是啥作用的。
而Lightroom則把這『顏色曲線』分成『總成』、『灰階』、R、G、B的獨立曲線調整。
我這只用了『總成』曲線。
我這曲線是拉得比較『暴力』,原因是因為我最前面的『色調』已經把RAW檔的『原廠設定』全部『打散』了,而這曲線就是重新建立相片效果的其中重要一環,所以就可以那么暴力了(如果沒有前面的高度『破壞行為』,這條曲線就不能夠拉那么大哦。)。
值得說明的是,較早期的Lightroom版本(5.7或以前的版本)是沒有『去朦朧』的功能的,那么我們如何設定才能夠有『去朦朧』(除霧)的效果呢?
答案就是拉一條大角度的S曲線,就能夠有效的達到『除霧除霾』的目的。
所以,這時我配合了『去朦朧』的調整,結果就是,我這圖有『雙重疊加』的效應了。
這也是大家看我很多圖都能『清晰無比』的最大原因。
同樣的,拉『大S』曲線會有一個後遺症,就是會產生一定的噪點,所以也要配合『除噪』功能一起使用。

好了,寫得太長怕大家消化不來,我也要休息一下了,最重要的『顏色調整』留待後文待續。

PS。這文章算長嗎?
這可不是我的紀錄,我最大紀錄是花了四個小時寫了萬言文章(含校正),所以,這個只是小巫來的,大家不用怕我受累,不過倒是難為大家眼睛要花點力了。



關於怎樣不使用HDR功能但又能做到HDR效果的方法,多年前小弟也寫了編專文,請點擊查看。
利用Lightroom製作近似HDR效果的設定
製作迷人藍天(下)

前面提到,相機顏色的秘密其實就是HSL當中的演算法如何設定。
而我喜愛使用Lightroom的最大理由,就是其細緻而又直覺和容易的HSL設定,而Lightroom的獨立顏色,主要分為紅、橙、黃、綠、青(水綠色)、藍、紫及洋紅,沒錯,除了洋紅色以外,其他就是我們自從幼稚園就學到的『七色彩虹』的顏色。
而這八種顏色,又細分為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Lightness)三組,故名思義,色相就代表了顏色的傾向,例如紅色,會分別有偏洋紅和橙色的兩極,如果分別向這兩極偏移的話,大家就會發現紅色原來也可以有那么大的變化的。
很多人常響往的『富士藍』,要訣正在於此!
就藍色而言,泥坑的藍色其實是有多少偏青色的,而所謂的『富士藍』卻是帶些許紫色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在藍色的色相中,設定了偏向紫色的12格——但要注意,每個人對顏色的敏感度和偏好都不一樣,實際數值,還得要大家慢慢的試驗。
就這例子而言,我是設定了向紫色偏移12格。
同樣,我覺得紅色太過洋紅了,所以我也把紅色色相向橙色偏移15格。
而綠色,哈哈,大家有沒有發現,泥坑的綠色經常偏黃?
對的,泥坑的綠就是經常偏黃的,所以,為了防止綠色偏黃,我也把綠色色相向青色偏移13格。
其實,經過這么一調,已經去除了很多泥坑色為人疚病的地方了。

但是,這樣做還是不夠的,還得要在餘下的飽和度和明度做調整的。
就前面的楓葉藍天圖來說,我分別做了以下的調整——
飽和度:
紅色+22格
橙色+2格
黃色-20格
綠色+20格
藍色+35格(看,迷人藍色要來了。)
明度:
紅色+11格
橙色+15格
黃色-10格
綠色+31格
藍色+15格

需要說明的是,在綠色的飽和度和明度組合上,這是可以讓畫面的樹葉看來更加『翠綠』,而在本圖而言,就有著『暗部提亮』的作用,因為圖中的樹葉幾乎都處於暗部,同時也有助作為『主角』的楓葉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更加通透引人。
另外,我曾經提過好多次,藍天的明度降低亮度,是有助『壓暗』天空的,但在本圖而言,不需要這樣做,反而提一點亮度,是有助製作出更吸引人的效果。
至於最下方的『色調分割』,在此圖上就是用來『平衡暗部和亮部的白平衡不和』的用途。
因為,只有要較大光差的存在,暗部和亮部的白平衡就會有嚴重分歧——如果天空佔畫面比例較大,則暗部比較偏紅(就像本圖),如果暗部比較佔比大的話,天空則會過份藍(這個倒是好效果,也是Magic Hour經常拍到迷人藍天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這時候,使用『色調分割』,就可以平衡因為光差造成的『白平衡失調』,這類我使用了亮部色調45(有點橙中偏青黃),飽和度5;暗部色調220(紫藍色系),飽和度也是5,而平衡值則是+76(即是偏向橙黃色),這樣就可以把暗部過紅的現像矯正過來。

而以上數值,為何不是整數而是有零有整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Lightroom的獨家功能——『智慧型推杆』了。
只要啟動這個功能,就可以直接的指著想要改變的顏色,用滑鼠上下推拉,就能夠馬上看到改變的效果。
而這個正正是Lightroom最得我心的設計。
(至於如何仔細的說明『智慧型推杆』的用法,將來我會另文探討。)

基本上,經過這樣設定之後,整個畫面的顏色就會大幅度的『個性化』,也是創造自我風格的基礎之一。
雖然,現代很多軟件都能夠對HSL進行精確調整,但是,像Lightroom這樣直觀和易用的就比較少見了——其實泥坑的NXD也有這個功能,不過實在太難用,而且不容易精確定位,所以我研究一輪後也只能效棄了。



大家以為這就完事了嗎?
未必。。。
我前面已經介紹過,在使用各種把畫面銳利化的過程當中——包括『細節』和『顏色曲線』進行『影像提升』時,是會產生噪點的,所以,當進行以上部份操作時,必須要同時使用『降噪』功能來配合,這樣才能夠平衡畫面的銳利通透和噪點之間的關系。
而這部份的操作,分別有銳利度和雜訊減少兩部份。
詳細數值如圖示。
大家可以看到,這部份的操作會有100%預視圖,好讓大家即時看到降噪的效果的。
大家別以為ISO100就不需要降噪,其實很多時候,可能因為現場霧霾的原因,以及進行『影像提升』(主要是關於提升畫面銳度和通透度)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必要的噪點,以至有礙觀感,所以,任何時候都需要注意是不是需要做『降噪』的操作。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有一個『銳度』的設定,是不是越大就越好呢?
我的答案是『不是』。
原因是單純的直接調整『銳度』並不能讓畫面看起來更銳利和更有立体感,反而會增加不少的噪點,沒錯,單純增加銳利度,是會增加噪點的。
我的作法就是,銳利度適當地增加即可,而其餘效果則是靠『顏色對比』等來實現,也就是要重回前面提到的『顏色曲線』來實現增加銳度的操作。
這種操作的好處就是,利用顏色、光暗增加對比來實現高銳利和高立体感,雖然也會增加噪點,但是效果更加強烈一點而噪點卻相對較少。



跟著下來,就是『鏡頭矯正』了,目前為止,Lightroom是支援所有原廠自動對焦鏡頭和大部份副廠自動對焦鏡頭的修正的。
只需要點選預設和『啟動描述檔校正』,通常就能夠顯示匹配的鏡頭資料及自動校正。
萬一Lightroom不能夠辨認的話,還可以點選『手動』來進行手動校正的工序。

而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我已經提到過,我使用相機時是把所有的『矯正』功能都關掉的(包括降噪),而這幾部份的操作,就是留待這個時候去做了。
主要原因就是這樣可以有效的把相機電池的續航力增加達到50%之強!
另一方面,這個截圖是基於單反相機來處理的,但如果用家們是使用無反的話,則現在幾乎所有廠商生產的無反相機,都是使用『RAW檔內崁式校正』方式來矯正鏡頭問題,所以這部份通常是不需要處理的。


下圖是關於變形的修正,而這個『變形』,除了是『透視變形』外,也包括了『鏡頭變形』的修正。
這部份可以透過Upright功能來自動修正,也可以自己手動的設定。
而由於我這圖沒有修正的必要,所以也就所有數據都是0了。
通常使用廣角拍攝建築物,例如本帖的題圖就使用了這部份來修正出現『透視變形』的問題。


來到最後的調整部份了。
很多朋友很不喜歡暗角,而所有標準評測文都例必測試鏡頭的『暗角』,以評定鏡頭的優劣。。
而我卻偏偏喜愛『暗角』,要是沒有也會額外的加上去——因為暗角是可以增加主角的銳利度!
而顆粒呢,一般而言,是模擬膠卷感覺才會用得上,一般情況下是很少用得上的。
而最後,是關於對畫面RGB色調的處理方式,我這組數字,是多年以前為了模擬泥坑色而建立的,大家可以隨自己喜好要不要調整。
當所有步驟都做完了,就要回頭看看『曝光情況』了。
這裡又要加點說明——當你調動過所有參數後,你會發現跟你在相機預視的曝光狀況有很有分別,有時是比相機的暗,有時卻又比較原圖更光亮,原因是因為在這些參數調整當中,會動到整体的光暗度,而這個都是正常現像來的,不用擔心,就是機身設定,大家套用不同的原廠『風格檔』時,都會出現這種狀況——通常『人像』風格檔要比『風景』風格檔要高一級亮度的。
所以,當做完所有步驟以後,就要對曝光狀況進行最後調整,然後就可以輸出成JPG圖了。

只要跟著做完以上步驟,迷人藍天就再不是要『指定機型』才能夠達成了,而是大家可以完全的把這個效果『私有化』(而且附送HDR效果)。。。
而相同的概念,可以放在黃昏日落照、美女照等等的後期工序上(參數當然有很大分別囉。),同樣的可以把『夢想中的效果』進行『私有化』,不用再求廠商『恩賜』了。

大家可能已經發覺得我以前肯定有寫過相關文章,但為何不直接Copy & Paste呢?
原因既有私人也有公家因素。。
公家原因是,部份教材,因為有簽合同,不能夠公開或移用他方,所以不能直接Copy過來啦。
私人原因則是,有些概念和實際操作,會因為隨著時間增長而有所修正。
所以,我每次寫文章,雖然大意相同,但是內文用字,編排都不盡相同。
而且我覺得,這也是我能夠積累經驗和增加寫作樂趣的方法(這也顯得我是真正愛攝影的人。)。
而每一次重新寫相關文章,我視為是『溫故知新』和鞏固既有觀念的最有效方法。

希望大家能夠得物有所用。
日後我有機會的話,會就著對應的題材,再寫點什么的跟大家分享。

PS。
本文寫作,只志在分享和交流,攝影本身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和方法,一切都是隨攝影人本身喜好而定,所以,百家百法,萬家萬技,才是攝影的真諦。個人的分享文章,也只是一家之言,提供其中一個可能性而矣。
祝大家攝影快樂。

既然說過泥坑的Capture NX-D也有關於HSL的操作功能,我自然是有研究過和使用過的。。
在NX-D中,這部份叫做LCH,其操作就有如下圖。
是使用『駐錨』的概念來做『精確』顏色修正。
不過,因為太過依賴『滑鼠操作』,所以在需要精確數值時,是比較難處理的,只能做到相約的數值,最大問題是,因為顏色分類太過精細了,導至往往容易點錯旁邊另外的色系!
而且也不及Lightroom的直覺和馬上看到顏色變化。
而我覺得最大問題是不能夠手動輸入精確數字——當用家用多了,自然心中就有精確的數值和習慣了。

而NX-D這部份比Lightroom好的地方就是,在LCH的操作中,能夠顯示全色域360種色系,而且還是可以調整的!
這相較Lightroom只有八色,實在是強太多了。
如果NX-D加入如Lightroom般能夠輸入精確數值的功能的話,那NX-D簡直就是逆天了,就是收費我也有傾向購買的。(一如以前的Capture NX2我也是花錢購買的。)


下面兩圖是NX-D的LCH操作示意圖。

既然開了個頭,將來有機會的話,我會再跟大家探討一下如何讓女像的膚色更好看一點的做法。
非常棒的教學文章,讓我重新學習LR的調整技巧跟原理,真感謝,也期待人像調整的教學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