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廿世紀初先進都市的象徵 -- 雲林 北港 水道頭文化園區

北港在日治時期初年,雖因河道淤積及清國割讓臺灣,而失去對中國貿易的地理優勢,但仍為週邊區域的農產集散地。
且由於糖廠的設立而成為日治初年的工業重鎮。
由於人口日漸增加,因此於1930年完成建置「水道頭」(即自來水廠),在當時為最進步、最完善的設計。

北港自來水廠引北港溪之水,經沉澱、過濾、消毒後,以唧筒(幫浦)打上水塔,而後送至每一住家,當時稱為「水道水」。
1988年,自來水廠服務北港人一甲子後,於因北港溪水源污染而退役。

先前我們曾路過這裡,當時各個建物被柵欄所圍繞,可能因尚未整修完畢而未開放參觀。
今年恰逢舉辦台灣燈會,水道頭文化園區部分開放參觀,因此才得以近距離觀察這座廿世紀初年的先進民生設施。

水道頭文化園區中,最醒目的就是這座三層樓高的水塔,高二十餘公尺,蓄水量440公噸。
當時北港街上居民的用水就靠它,而自來水的建設對於公共衛生又有莫大的幫助。


水塔下方造型為特殊的十邊形。
原本水塔下方只有拱門狀排列的柱子,據說約在1962年左右,
下方增建玻璃窗與門,形成封閉空間,充作辦公空間與會議室使用。


水塔下方的辦公空間入口,上方圓拱部位還有泥塑"北港鎮自來水廠"字樣。


要爬上去水塔的二樓,得從外部的鐵樓梯爬上去。


照片右下角是今年燈會的花燈之一,不是真正的廟宇。


這棟紅磚造的建物為唧筒室,以現代用語來說為機械室,
內部就是放置用來抽取北港溪水,以及把經過沉澱過濾後的水打上水塔的唧筒。
這是利用重力把水送到住戶家中的設計。


唧筒室的外觀為類似辰野風格的設計。
利用紅磚外觀,搭配橫貫立面的淺色帶狀裝飾,出入口則再加上水平雨遮。


被老樹所遮蔽的唧筒室。


照片中是第一唧筒井,自北港溪中抽得原水的第一站。
溪水先經抽取到達此處後,再經過唧筒室中的唧筒推送到一旁的沉澱池中。


在唧筒室旁展示的花燈。


在通往過濾池的道路上看十角水塔,道路左側木柵欄圍起部分為沉澱池,面積相當大。


今年燈會的花燈,在過濾池旁展示。
過濾池是沉澱池後的下一個設施,用來淨化水質用。
不過現在因為自來水廠早就停用,整個池水看起來像三座池塘。


另外,在由朝天宮步行前往水道頭文化園區的路上,我們也經過北港街上的數座老宅。
包括厚生路上成排的街屋,以及全臺第一間客棧--蔡復興客棧,都值得觀察記錄。

在從朝天宮走到水道頭園區的路上會經過這棟二層樓的建物。
這是全台第一家客棧--蔡復興客棧,供進香團住宿也讓販夫走卒投宿而被稱為「販仔間」。
據說客棧的營運傳了至少三代,目前已不再營業了。


在朝天宮旁,厚生路上的成排街屋,應該是日治時期市區改正下的產物,整排立面都是統一樣式。


其實這排街屋相當有趣,它們各戶之間的隔間牆和道路是呈現斜向,而非一般房屋的直角。
也就是說,這一排房屋就像被馬路斜切過,每戶的面寬看來很寬,但後方卻是往斜向延伸。


北港鎮中山路上的街屋,日治時期的巴洛克風建築。


從中山路上向朝天宮望去的景象。
由於北港在國府接收後,到現在並沒有太多的發展,
因而保留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物,才能讓我們今天好好的漫步欣賞。
自來水,廿世紀初先進都市的象徵 -- 雲林 北港 水道頭文化園區 5
地址: 水道頭文化園區
營業時間: 0:00 ~ 23:30
文章分享
景點說明
  • 自來水,廿世紀初先進都市的象徵 -- 雲林 北港 水道頭文化園區 5
    地址: 水道頭文化園區
    營業時間: 0:00 ~ 23:30
    電話: 05 783 6102
    無線網路: 尚未提供
    網站: 立即前往
景點體驗評分
自來水,廿世紀初先進都市的象徵 -- 雲林 北港 水道頭文化園區
名稱: 自來水,廿世紀初先進都市的象徵 -- 雲林 北港 水道頭文化園區
地址: 水道頭文化園區
體驗評分: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