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f wrote:
謝謝 E大的解說,所(恕刪)


你這影片有些資訊就有了阿
他採下來靜置萎凋大約5小時殺菁(停止所謂酵素性發酵)
持續壓低水分
整形
然後做成毛茶

從製茶程序上可以考慮調整味道的有很多地方啊
1.料的狀況:例如嫩或老,芽是養分最高的,芽料多味道重也耐泡,但這邊含兒茶素也最多,容易苦澀。黃片或梗偏甜,但味道很淡,很不耐泡。料怎樣配就可以調整味道
茶樹生長環境也有差異,例如:海拔高那日照短,兒茶素就會相對比較少,選那邊的料也可以調整

2.發酵:採下來和靜置萎凋時都可以撥弄一下做一點小發酵,也是可以調整味道,甚至走廣東烏龍作法也是可以的

3.殺菁:普耳茶的殺菁溫度相對烏龍要低,怎樣殺也可以控制(讓茶葉在高溫和濕度較高狀態持續時間長一點)

4.後段:你的影片沒有後段部分,壓製成形時需要蒸汽加溫,這邊也可以控制時間、溫度、濕度、....等來調整

還有其他方式啦,但大體上不少是跟溫度、濕度調整有關,就看用哪種或哪些方法

我對普耳興趣沒很大了,變化大概就這樣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普遍大葉種的普洱做綠茶不就是生普...

不放段時間讓他轉化一點應該會超利的吧

不過可能每家茶廠作法有些不同,但大葉種的宿命應該還是躲不掉
知名的拼配中期茶7542、8582,你知道這些代號的意思,就知道茶葉陳化不能只有嫩芽。
再者你用台灣比賽茶的方法去試普洱茶,你的目的是想測試在這種條件下,茶湯的表現,而不是把茶泡的好喝。
外在因素:生長環境、土壤、海拔、日照時間等等會影響茶質。內在因素:茶種、採摘時間、採摘部位會影響茶質,嫩葉的部分內含物一定較中老葉豐富,香氣物質較多,相對的兒茶素、茶單寧含量也較高。現在消費者喜歡香氣,喜歡趁新鮮喝,導致綠茶化的走向。不論普洱、台灣茶、岩茶、單欉都是這種走向。
手機打的,不知道怎麼排版。您參考看看,茶改場的資料是很科學化沒錯,但他們知識著重於台灣茶。起碼我上過幾次學程,導師都很謙虛的表達,他不了解普洱茶技術。
rivergo wrote:
知名的拼配中期茶7542...(恕刪)


都可以放來陳化
只是味道走向會不一樣
宮廷就熟的都芽料
夠老也不會難喝
生的芽放陳化就比較難說(綠茶也喝過幾十年的 但大多都不好喝)

廣義烏龍不是都越來越輕發酵的
得看實際的條件

然後茶改場的專業老師不可都不懂
起碼都比一般人懂得多
但每個專業老師擅長方向不一樣


各種茶的比賽都是品鑑組的
容量上略有差異
但大同小異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rivergo wrote:
知名的拼配中期茶7542、8582,你知道這些代號的意思,就知道茶葉陳化不能只有嫩芽。
再者你用台灣比賽茶的方法去試普洱茶,你的目的是想測試在這種條件下,茶湯的表現,而不是把茶泡的好喝。


以前流行拼配,現在新茶比較走純料。不過你講的是對的,我的泡法基本上把好或不好的物質全部都泡出來了,如果茶品類似則可以快速比出高下。錯誤的是我把年份相近的生茶看成是一樣的東西,餅類的可能有混老料粗枝嫩芽鋪面,而散茶那個芽多毫毛多,照 jha23164講的快沖快泡才行。

上面那些都是比較便宜的茶。散茶台灣一斤一千多,產地大量買一定更便宜,所以茶的優點有,缺點跟優點一樣明顯。真正要喝的話還是買稍微有存放的散茶比較實在。
rivergo wrote:
您參考看看,茶改場的資料是很科學化沒錯,但他們知識著重於台灣茶。起碼我上過幾次學程,導師都很謙虛的表達,他不了解普洱茶技術。


茶改場除了科學化分析,利益糾葛也比較少。如果茶葉的資訊只看茶商所講,常常會只有手上有的貨才是好貨,尤其普洱這種現象更明顯。之前看到一個演講,從社會學家的角度來看普洱茶文化,有時間的人可以瀏覽一下。

【一席】張靜紅:普洱茶是一個江湖
「 那位台灣先生讓我們猜,這樣一餅茶在外面賣多少錢。我大著膽子說,會不會是四五百塊一餅。自己心裡說,怕是猜高啦。結果對方告訴我們,這麼一餅茶在台灣現在要賣一萬五千塊人民幣。我當時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economic wrote:
都可以放來陳化
只是味道走向會不一樣
宮廷就熟的都芽料
夠老也不會難喝
生的芽放陳化就比較難說(綠茶也喝過幾十年的 但大多都不好喝)

廣義烏龍不是都越來越輕發酵的
得看實際的條件

然後茶改場的專業老師不可都不懂
起碼都比一般人懂得多
但每個專業老師擅長方向不一樣


各種茶的比賽都是品鑑組的
容量上略有差異
但大同小異的


宮庭普洱數熟茶,熟茶的本意是新品就能喝、喝起來有老茶的口感。您以熟茶來分析,就與我上面舉例的用意不同。

當然,不論生熟茶,陳化後都很好喝。

綠茶化的說法,我只是以普遍所見的狀況提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見識少,造成這種偏頗的概念。

茶改場老師的專業知識肯定比一般人懂,但在普洱茶或台灣茶陳化的知識,確實是比較晚起步。這不是在批評茶改場不好,而是我們台灣的強項在青茶領域,如同日本強項在綠茶,歐美在紅茶,製作不同茶類需要不同技術知識,這都是茶改場老師在課程上公開表明的,我不過是搬運他們的言論。坦承自己的不足是件好事,表示願意吸納新知識,才會持續進步。

這個月起,台灣第一間經茶改場技轉的茶餅加工廠也開始營運了。這也是吸收新知,持續進步的成果。
rivergo wrote:
宮庭普洱數熟茶,熟茶(恕刪)


陳化那是有科學依據的
茶改場不會認知差
製茶那是有科學的
茶改場依據的是科學來做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