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茶坊嘆:對比20年前「泡茶人口剩下百分之一」

茶農世家第六代的張福欽,踏入有機農業耕作已逾20年,從一開始推廣有機農業到現在,已有5、6家跟著做有機,鐵觀音茶、紅茶和文山包種茶為大宗,以泡茶、販售為營業項目,每年春、秋、冬季都有茶葉收成。

談到剛開始跟祖父提出做有機茶,幾乎掀起一波家庭「革命」,「阿公那一代是茶園都要乾乾淨淨,不能有雜草,更別說是蟲了...」一開始做有機遇到相當多問題,產量減半、除不完的雜草、蟲害、人工成本提高等,每一樣都苦不堪言

比較幸運的是,這裡海拔350-400公尺,因為台北緯度比較高,大概跟南部800-900公尺種出來的茶味道差不多,有機茶其實就是良心事業,北市府產發局每一年、兩年都會來進行各項農藥指標等檢測。


經過一陣陣痛期,隨著經驗的累積及自然生態的恢復,茶園的產量也漸趨穩定,在民國84年拿下人生第一面「茶葉特等獎」,多年來獲獎無數,茶園甚至紅到國際,不過,堅持做好茶不打廣告一直是他的初衷。張福欽分享,茶葉從外觀難以辨識是否為有機茶,但在一次次的焙茶中,就會將原本「施了什麼藥」打回原形,此外,有機茶回甘強度也不一樣。

在一次次的焙茶中,就會將原本「施了什麼藥」打回原形,此外,有機茶回甘強度也不一樣。

談到過去貓空泡茶的「榮景」,張福欽眼睛瞬間發亮了,他說,80、90年代的台灣,貓空是年輕人「泡茶」聊天的勝地,每到假日,湧入200人不誇張,直到深夜2、3點還是有不少人,但現在盛況不再,上山泡茶人口只剩下百分之一,不過還好,買茶葉的大約少了十分之一。張福欽推測原因,一來是喝茶太方便,手搖飲、便利商店比比皆是,再來還有休閒農場一家家興起,分散了上山泡茶的客群。

張福欽說,80、90年代泡茶鼎盛期時,每到假日,湧入200人不誇張,直到深夜2、3點還是有不少人,但現在盛況不再,上山泡茶人口只剩下百分之一。

早年沒有貓空纜車,多數人到貓空都是開車或是騎車前往,因此供泡茶的茶園遍地開花,但在貓纜通車之後,國內外觀光客前仆後繼上山,卻多半只集中在貓纜站方圓一公里內活動。從貓纜下車後要走20多分才會到的「寒舍茶坊」,在貓纜開通後反而生意變蕭條,張福欽無奈笑道「沒人要走快半小時過來泡茶啦...」老闆娘陳雅萍也說,「客人常會一路上打個三通電話,確認自己沒走錯。」

從貓纜下車後要走20多分才會到的「寒舍茶坊」,在貓纜開通後反而生意變蕭條,張福欽無奈笑道「沒人要走快半小時過來泡茶啦...」。

這片山頭,放棄需辛苦熬夜的製茶工作,轉行改做餐飲,成為貓空店家吸引遊客上門的趨勢,製茶產業究竟能維持多久?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家都不喜歡喝茶了嗎
不會壓~

要做好行銷吧

現在20~35歲的都不知道茶要怎麼泡吧
北部的茶本身容易大多偏瑟
喝的舒適度比較沒那樣好
泡茶本身繁瑣
喝茶需要靜心品味
現代人節奏快
靜不下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雖然網美很煩很無腦~
但要有商機的確需要她們~
除了貓空,坪林,南港 台北還有那些地方能泡茶? (整組茶具的)

印象只剩紫藤廬和吉祥草?

手搖店還是滿滿開,茶飲料也是一堆,還是很多人喝茶啦

只是泡一次茶可能快破千 ,年輕人星八客200就能呆一天了



p.s 我也快30才會用茶具泡茶,瘋過一陣子,現在又改為一個茶海,一個馬克杯,簡單喝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88862088@N00/
泡茶蠻好的阿
只是像冬天雨天要上貓空泡茶
有點難長時間待著阿
環境因素真的影響挺大的
portnoybest wrote:
除了貓空,坪林,南港(恕刪)


還是需要靜心後才能品味到啦
我也3X才開始能做到
現在夏天也沒辦法都能靜心品

喝茶要花多少難說
有管道那品質不錯的烏龍一個月一千多也行(高海拔多花一倍)
喝普洱要喝到有素質一個月幾萬也很基礎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速食文化的遺毒
現代人講求效率
速度
一分鐘幾十萬上下

像喜歡釣魚的年輕人也很少
喜歡泡茶的年輕人更少
像現在寫書法的人也少了
這些都會慢慢消失的
年輕人都跟風
去研究手沖咖啡了吧
喜歡喝茶的人還是不少
現在走在街上
短短巷口與巷口間
可能就有六七家茶飲店
而且可能三不五時就換招牌
越來越快速的飲茶文化
現在年輕人也不會專程跑去貓空了吧
ucccuuu wrote:
速食文化的遺毒現代人(恕刪)


我覺得茶飲店的"茶" 與山上的茶葉因該無法比。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