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這陣子踏入了無反的世界,購入了Sony α7C重拾攝影的樂趣!
踏入社會後忙於工作,防潮箱中許多的鏡頭都已塵封多年,想找找是否有也能用於α7C的鏡頭。

消失的APS底片相機


偶然間,從防潮櫃翻出了這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沒錯,這是一台貨真價實的"底片"相機!原來APS最早其實是一種改良的底片規格呢!
在多數未經歷過底片世代的年輕人印象中,APS就是一種感光元件比較小的規格,相較於"全畫幅"相機的CMOS長寬為36mm x 24mm,APS-C的感光元件只有23.6mm x 15.6mm,因此能有較便宜的價格,較輕巧的機身與鏡頭(但等效焦距要x 1.5倍)。

但在攝影歷史的洪流中,APS其實是先進攝影系統APS, Advanced Photo System)的縮寫,是在1996年由柯達,富士,佳能,美能達,尼康五大攝影器材廠商推出的不同於35毫米底片系統的新一代攝影系統的規範。而當時這是一種尺寸較小的(銀鹽)底片規格喔!採用24mm底片,可以直接裝入相機內,免去了拉出底片手工上卷的步驟。先進攝影系統的暗盒標識底片的狀態,有未曝光(圓形)、部分底片曝光(半圓形)、全部底片已曝光(X形)及已沖洗(方形)四種狀態。支援在拍攝中間取出,並再次放入。先進攝影系統支援記錄曝光時的設置,沖洗系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調整。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聽起來的確很"先進"對吧!可惜APS系統並未真正流行過,因為APS系統剛起步時,數位相機同時快速的發展,APS對比傳統底片,真正的優勢只有"防止底片因操作失誤「走光」",而在數位的浪潮中更無法與數位相機競爭,也因此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柯達與富士2011年起皆已停產APS底片,我的這台柯達APS底片相機,因此成了真正的絕版收藏品!
(沒有底片可用只能這樣自我安慰)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講古完畢,各位看官大概知道我的年紀了,六年級生在大學社團的時代,開始加入社團接觸攝影,在上個世紀末,正是Canon EOS系統蓬勃發展的年代,當時電視上所有運動賽事的鏡頭清一色都是Canon的白色巨砲,也建立Canon在專業攝影人士心中的地位!也因此我最早想購入Canon的入門級單眼相機"EOS KISS",這也是我在mobile01 ID的由來!(不是說講古完畢了嗎?)
天啊!我在拍賣上竟然還看得到這台相機呢!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不過後來考量Canon的鏡頭通常比Nikon貴(因為Canon每個鏡頭都內建對焦馬達,成本高一些,Nikon早期則是由機身馬達驅動對焦鏡組,因此鏡頭便宜些,我記得Nikon AF 50/1.8當時一顆鏡頭不用3000元!!),再加上也在玩攝影的高中化學老師推薦,就加入了Nikon系統,第一顆鏡頭是Tokina 28~70 F2.6~2.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疑,窮學生就買副廠大三元?那個年代大三元只要一萬出頭呢!全金屬鏡身,AF/MF切換機構,在當時可說時原廠鏡頭外的最佳選擇!而堅固耐用的鏡身加上內變焦設計,即使到今天整體操作的手感依舊相當好,對焦環與變焦環轉動依舊十分滑順,而光圈環甚至比幾顆Nikon原廠鏡更耐用,至今每一格光圈轉動的精準度依舊十分良好!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這顆鏡頭陪了我拍了好多照片,而上頭柯達的APS C650相機,也是用這顆鏡頭拍出的照片,贏得的一個小小攝影比賽的獎品
在底片時代,最常見的就是ISO 100的負片,那時候彩色負片最高的ISO 只到800度(400度是高感度底片,800度就是超高感度了),只有拿來拍夜間舞台的場合,才會把珍貴的800度底片拿出來使用,因此竟然有捨不得用而留存到今天的ISO高感度Konica底片!!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而左側的底片分別是黑白底片與彩色正片,看保存期限2000年與2002年,都是20年以上的老骨董了!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中間的正片就是slide film,底片洗出來後就是幻燈片,需要用投影機或在燈箱上用左上角的LUPE來觀看,色彩比起相紙上的照片感覺更加鮮豔真實!最左側的底片是柯達的TMAX黑白片,甚至需要自己進暗房沖洗呢!這些底片比起負片都算是一般人比較少用,通常用在特殊場合的底片,也因此陰錯陽差被我收藏了20幾年沒有使用!!
轉眼間20多年過去了,柯達(Kodak)與柯尼卡(Konica)這兩家底片時代最常見的底片公司與沖印系統,竟然都消失了!當年的沖洗店,柯達與柯尼卡還有富士是三雄鼎立的!而當時最讓人琅琅上口的廣告台詞,就是李立群為Konica拍攝的"它抓的住我"

柯達與柯尼卡,都成了時代的眼淚!
相較之下,與柯達同樣是上上個世紀(19世紀)創立的蔡司,卻依舊歷久彌新!
近日有幸試用了蔡司的SFL望遠鏡,也因此因緣際把玩了2顆蔡司的標準鏡頭。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兩顆都是50mm,不過左側F1.4的Planar口徑只有58mm,但右側同為50mm焦距的鏡頭,口徑竟然達67mm!!可是從前玉怎麼看都不像F1.2這類更大光圈的鏡頭啊!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原來是顆Makro Planar微距鏡啊!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這類的鏡頭其實鏡組較小,集中於鏡頭的後端,前玉相當的深入!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微距鏡最近對焦時鏡筒伸得很長,鏡筒旁有個1:2放大倍率的標示。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微距鏡當然要拿來拍花花草草了,儘管只有1:2的放大倍率,卻也與一般肉眼的視角不同了!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50mm的焦距,拿來拍靜態的花草還不錯,但要拍動態的昆蟲放大倍率就不太夠了!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通常還靠得不夠近,蝴蝶蜜蜂就飛走了!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而且這兩顆蔡司鏡頭都是手動鏡頭,要精準抓到焦距真的需要運氣,目前蔡司for Nikon F接環的鏡頭,也只有手動鏡頭的選擇!
Planar f1.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手動鏡的對焦距離標示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金屬的質感與光圈環,對焦環的轉動阻尼,都在在顯示了傳統鏡頭大廠的精密工藝,但,一張照片最重要的還是要準焦啊!被自動對焦寵壞的我,用f1.4的大光圈鏡頭,失焦的比率實在太高,讓人有些氣餒!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但聽聞蔡司有for Sony無反的自動對焦鏡頭Batis,燃起了我敗家的慾望!也因此購入了Sony α7C嘗試跨入無反的世界!
其實這幾年手機拍照能力發展迅速,有時候辛苦揹著D700跟沉重的單眼鏡頭,在很多場合拍出的照片,卻覺得沒有比手機拍的漂亮,尤其是手機HDR在高反差情況下拍出的照片,很多都比D700拍出來的漂亮這篇就是我帶著Vivo X80遊澎湖的紀錄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與澎湖湛藍的天空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台版馬爾地夫之稱的「澎澎灘」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AI與影像晶片的協力運作,拍照都不用帶CPL偏光鏡就能拍出湛藍的天空,很多時候我不禁停下來思考,全片幅相機相比於手機,剩下的優勢是什麼?

或許就是大光圈的淺景深,以及光學變焦在超長焦段的優勢,還有大尺寸感光元件低光源優勢吧!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於是,我購入了SONY α7C街拍組合,用35f1.8的輕巧大光圈鏡頭搭配最輕巧的全幅無反,希望在手機與單反D700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後續應該會購入Tamron 28~200,來發揮我所說的,光學變焦在長鏡頭方面手機目前還追不上的優勢!

趁著手邊的2顆蔡司50mm鏡頭尚未歸還,趕緊接上α7C拍了些照片,儘管依舊只能手動對焦,但無反相比於單反的優勢之一,就是超廣的對焦區域!而且能在LCD螢幕上即時查看是否準焦!打開峰值對焦,就可以大幅提高手動鏡頭的對焦成功率!
對焦輔助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峰值設定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喔對了,為了讓之前的Nikon F接環老鏡也能在SONY α7C上使用,我買了一個轉接環,不用1000元,因為我買的是不支援自動對焦的版本,若您手邊有AF-S等鏡頭內置對焦馬達的舊鏡頭,也可以考慮支援自對對焦的版本喔!
Nikon F 轉Sony E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讓老鏡在α7C上復活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若是單論鏡頭的操作手感,我最愛的是這顆ZEISS Planar F1.4,紮實的全金屬鏡筒,復古的對焦與景深尺,明確的光圈環,還有這F1.4的大光圈,搭配上α7C的高ISO,真的開起了低光源拍攝的另一扇門!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之前陪孩子到公園很多次,夜間這些畫面我是無法以手邊的三星Note 20拍出來的!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當然,大光圈的淺景深,也是手機目前的短版,儘管能以軟體模擬背景虛化,但總是沒有光學景深來的自然!
而對我這樣經歷過Nikon單眼底片相機年代的老人來說,現代Sony無反新鏡頭的價錢也確實讓人咋舌。我手邊的這顆Nikon AF-D 85 F1.8鏡頭,當年全新一顆只要9000元!
AF-D 85/1.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大光圈原廠鏡竟然不用1萬台幣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這顆鏡頭接在Nikon D700上依舊運作良好,雖然AFC的準確度遠不如α7C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但拍攝小孩等相對移動沒那麼快速的主體還是綽綽有餘的啦!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而現在SONY 原廠1.8G要近一萬七千塊大洋!當然,我知道物價飛漲,也知道新的鏡頭內置對焦馬達對焦速度飛快,但總是也好奇,這些新鏡的光學品質,究竟比起老鏡好多少?畢竟現在如α7R V 這類高達6100 萬像素全片幅相機,簡直就是鏡頭解析度的照妖鏡,而在影像數位化的時代,不同鏡頭與相機之間的畫質比較也比底片時代容易太多太多!於是乎想來個簡簡單單的評測!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主要是兩顆蔡司50mm鏡頭在不同光圈下的表現,我分別接在1200萬畫素的Nikon D700以及2400萬畫素的Sony α7C,曝光以相機測光系統為主,我只調控光圈,圖檔皆jpeg直出!
對焦都在地球儀的赤道上,放大圖檢視後,解析度可以明顯從地球儀上的字體分辨高下

ZIESS Planar 50mm F1.4 on Nikon D700


f1.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0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5.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1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說實話,ZIESS Planar 50mm f1.4全開光圈下的邊緣解析度真的有點慘不忍睹,我還懷疑是否是沒有準焦,但如果是焦點稍微偏移,在3D的地球儀上,應該還找得到比較準焦的區域(因為不是在同一平面上,有略為偏前偏後的區域),但整顆地球儀相較之下最清楚的,確實還是在赤道附近的馬來西亞...,難怪前輩都會說大光圈鏡頭要縮一兩格才是可用光圈...,另外f1.4的畫面整體是偏暗的,我們知道單眼的測光系統是在反光鏡放下時先運作,拍攝瞬間則是反光鏡舉起,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有曝光上的誤差?
於是我用同一顆鏡頭,轉接到α7C上,來看看無反的測光系統是否比較精準?
先說明轉接環無任何的光學鏡片,只是增加法蘭距到原先單反系統的標準,應該是不太影響光學品質才對!

ZIESS Planar 50mm F1.4 on Sony α7C


f1.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0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5.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1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可以明顯的看出,這次f1.4的曝光與其他光圈相較比較接近,也可以說比較準確!但除了上述反光鏡拍攝瞬間舉起的差別外,也有可能是Nikon單反都是鏡頭全開光圈下測光,拍攝瞬間才縮光圈,Sony α7C透過轉接環,測光時都是直接在設定光圈下測光,與拍攝瞬間的曝光幾乎沒有誤差!
在2400萬畫素的α7C畫面下,可以更確定對焦確實是在靠近馬來西亞的赤道上,因為可以明顯看出赤道由遠到焦平面的變化!但,全開光圈的Planar邊緣畫質就是有層薄紗感啊!不過光圈只要縮到f2.8,解析度就大幅的提升,再次印證了前輩對老鏡的感想,要縮光圈2級來拍攝。
但如果是蔡司針對現代數位機身設計的新鏡頭呢?我們趕緊來瞧瞧ZEISS Milvus (Makro Planar) 50mm F2.0的表現吧!

ZEISS Milvus 50mm F2.0 on Nikon D700

ZEISS Milvus(Makro Planar) 50mm F2.0 on Nikon D700
f2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5.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1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2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可以見到全開光圈f2的照片曝光還是明顯比f2.8之後的其他照片更暗了些,幾乎可以說Nikon D700接上這兩顆蔡司鏡頭,全開光圈的曝光都會偏暗,原因可能如上我的猜測。

ZEISS Milvus 50mm F2.0 on Sony α7C


ZEISS Milvus(Makro Planar) 50mm f2.0 on Sony α7C
f2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5.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1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2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而Sony α7C在各級光圈的曝光就平均多了。在全開光圈的解析度下,ZEISS Milvus(Makro Planar)在最大光圈f2的解析度就明顯比Planar f1.4好多了,也比Planar縮一格到f2.0來得好,可見現代鏡頭的光學設計確實還是有進步的!縮光圈到f5.6後,整個地球儀上的字都非常清晰,但我想這是因為景深增加帶來的效果,如果只比較對焦在馬來西亞的字體,我覺得f2就已經非常銳利呢!因應數位時代感光元件解析度愈來愈高的趨勢,新的鏡頭光學設計上也有明顯的進步!幾乎可說全開光圈就是可用光圈了!

當然,這兩棵鏡頭的最大光圈差了一級,硬是拿來比較或許有些不公平,但可以看到ZEISS Milvus在f2的解析度還是優於ZEISS Planar F1.4在f2的解析度,這不免也讓我好奇,其他的老鏡頭,在大光圈下的解析度如何?手中的大光圈老鏡,就只有Nikon AF-D 85 F1.8了。

Nikon AF-D 85 F1.8 on Sony α7C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D700的解析度在今天已經略顯不足,就直接上2400萬畫素的Sony α7C來個直接對決吧!儘管焦段不同,但就是想看全開光圈的解析度跟發色,跟ZEISS有沒有差別呢?
f1.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2.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4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5.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8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1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f16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令我有些吃驚的是,Nikon AF-D 85 F1.8鏡頭在全開光圈就有不錯的表現呢!赤道上的馬來西亞字體明顯比Planar全開光圈來的清晰,而且相較於50mm的焦段,85mm因為畫面放大,地球儀上的字體在畫面更邊角之處,可見Nikon AF-D 85 F1.8全開光圈就是可用光圈了!不過因為景深極淺,很容易發生對焦在右眼,左眼卻略微失焦的狀況,視情況縮個一兩級光圈還是可以確保拍照的成功率!
而整體的解析度在f5.6~f8達到最佳,f11後開始略為變差,符合多數鏡頭的特性!也是告訴我們除非追求極大的景深,否則日常拍攝頂多縮光圈到f8就好,α7C的機械快門1/4000s,電子快門可到1/8000s,ISO可以低到50,烈日下應該還算夠用。

簡單比較了德日三雄的對決,我決定留著Nikon AF-D 85 F1.8,把ZEISS退回...(喂喂喂!鏡頭本來就要還了,留不住還嘴硬),其實私心是很想留著ZEISS的,希望日後能體驗Batis的魅力,由ZEISS Planar到Milvus,也能看出蔡司隨著時代的演進依舊不斷的推陳出新,在舊有的鏡組設計上,精益求精,以應對市場不斷的變化!蔡司也很清楚自己市場的定位,強化自身的優點,如 T* 鍍膜及Planar等經典的鏡組設計,不與日本相機廠在電子技術方面正面對抗,反而能順應局勢,手動鏡推出Canon EF及Nikon F接環,來到無反的年代,則順勢推出自動對焦的Batis鏡頭!讓產品線總能歷久彌新!在許多攝影玩家心中,蔡司就幾乎等於頂級光學的代名詞。
歷久彌新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消失的巨人
塵封多年的APS底片相機!見證柯達與蔡司的興衰!

看著手中的APS 柯達相機,不禁感嘆同樣曾都是攝影界的巨人,柯達在數位化的洪流中,也曾推出數位相機,甚至是可安裝於單眼相機的數位機背!為何一個消失於時間的洪流中,一個至今依舊屹立不搖!
光圈全开时那个边缘白光,有的是缺少遮光罩,和转接环内部没消光造成的,做好了会减少一点.
以前用过一段时间planar 50 f1.7,光学素质其实还行,就是里面有点灰,以及最近对焦距离不是很满意.
好詳細的評測,時代的進步比想像的還更快。
APS轉眼就成為時代的眼淚,底片也成為古董了!
看到文章,趕緊也把家裡的防潮櫃翻翻,果然被我翻出了塵封多年的底片相機,
還翻到一卷還沒使用的底片,只是不知道經過這麼多年,還能不能用,哈哈。

時代在進步,現在回頭看看以前底片相機拍的照片,和現在數位相機拍的,真的很不一樣,
現在數位化,存取方便,拍不好可以馬上刪掉,方便多了。
想當年用了數位相機後,對於底片相機,只有一句話 : 回不去了。(只好讓它們靜靜待在防潮箱)
超專業玩家的文章😂
照片拍的很漂亮喔
原本只知道APS-C, 全幅, M43,原來居然有這樣沿革耶
eoskiss wrote:
再加上也在玩攝影的高中化學老師推薦,就加入了Nikon系統,第一顆鏡頭是Tokina 28~70 F2.6~2.8。

這款是當年和法國Angenieux合作開發的
到現在還很多人想要呢
厲害啊~ 從學生時代培養起拍攝興趣了 看樓主從我沒聽過的APS底片相機提到鏡頭 Nikon AF-D 85 F1.8再換到現在的SONY A7C全片幅相機,VIVO旗艦手機,蔡司鏡頭系列Batis,到Milvus 手動微距 一連串介紹起來真的開眼界了
jjx874 wrote:
光圈全开时那个边缘白光,有的是缺少遮光罩,和转接环内部没消光造成的,做好了会减少一点.

感謝指點,確實頂光可能造成部份的散射,裝上遮光照會更好!
至於轉接環,其實我買的這一款,內部已經是完全塗黑了,只差沒有植絨
我在蝦皮本來有看到更便宜的款式
但就是覺得消光沒這款好,所以買這款

但經您這麼一說,我仔細看了一些轉接環接上Nikon F鏡後
確實還是會漏出一點點鏡頭後部金屬接環的部份!


看來還是用原生E接環鏡頭在乖乖裝上遮光罩才能有最佳的光學素質啊!
jjx874
这个肉眼能看见接环内部反光[^++^],我都是拿植绒纸贴上去
eoskiss
原來還有這招,學起來了
paleylily0407 wrote:
想當年用了數位相機後,對於底片相機,只有一句話 : 回不去了。(只好讓它們靜靜待在防潮箱)

留著底片相機吧!
當傳家寶,50年後還能用的話身價又會上漲了
用此連結https://ts.la/wenjui44014下訂tesla,享現金優惠並擁有愛車秘書!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